中专家批年轻人工资低是因为能力不足 登热搜榜第一

中专家批年轻人工资低是因为能力不足 登热搜榜第一 世界新闻网 02/04/2023 中国年轻人工资议题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中航基金副总经理邓海清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他还谈到,做同等的工作,如果你去了越南和泰国,只能拿到一半的工资。此番言论已连续两天登上热搜榜第一,引起网友热议。 据鲁南在线报导,邓海清认为,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没有钱花了,就觉得是父母给的太少,或老板给的工资太低。「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准不够。」 此外,他还怒批对人民币50万元(7.3万美元)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的建议,认为不应该拿老年人的定期存款利息去征税,不应该拿弱势群体开刀,这样的建议不合法不合理。 上述言论随即引起广泛争议,话题「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更是连续两日占据微博热搜第一,更衍生出「在中国收入1万(人民币)是个什么样的水准」、「我们抱怨工资低有错吗」等相关话题。 有网友表示,「有道理但不多,比越南泰国,你怎么不比美国呢?」;还有网友说「你要努力工作拚命加班然后迟早有一天你老板能住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的。」、「大家越来越不信专家,专家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能力够不够。」 也有网友称,工资高也可能与能力无关,平台不同,同样能力的人收入天差地别。勤劳不一定致富是真的,资源配置问题才是关键。还有人认为,年轻人确实经验和能力不够,但是工资也不能低的让人活不下去,无法积累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甚至有人建议向专家征税,他们一般都有存款,有车有房,有股票资产,应合并按阶梯征税。 Source 科技大裁员 华人转行或海归或思考其他机会 希望度过这波危机 世界新闻网 01/31/2023 不久前科技业码工(电脑专业人才)的薪水加股票Bonus收入还傲视不少行业,但最近微软亚马逊等大公司接连传出万人以上规模的裁员消息,让不少华人被波及。面对这波持续的裁员大潮,有华人转行传统行业,有人计划海归,也有华人刷题升级,希望能度过这波裁员危机。 在非科技行业工作的陆先生最近被辞退,他说,公司人事部门给他两周时间交接,说这两周可直接休假。他也没打算闹,理解现在行情不好,被辞退很正常,就是想知道给他两周工资就让走人是否正常,有没有商量再多给点的可能性。或让他有多些时间找工作。且他的bonus还没发,是不是应该跟老板要?还有他的工作签证身分,如果没有公司支持很难继续。 华人杨女士更惨,刚为了这份工作跨州搬家,费力很大刚安顿好,还没喘口气就被辞退。人一下子很懵,她进入业界不算久,但第一次遇到这种事心里很慌。眼下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在医疗领域服务的李小姐最近也被裁员大潮波及,她说,刚到公司得到消息,整个公司裁员300多人占公司员工6%,好多有10多年资的老员工也被辞退了,担心大萧条是不是到来了。同组一个工作了七年的同事辞职,老板也没请大家吃一顿送行。让她感慨对公司不能有感情,干活拿钱走人,多投入一分感情都是浪费。 最近被公司辞退的黄先生说,叫你走人哪有提前通知的,不都是当天进公司被叫进去面谈,电脑所有权限都已被删。然后由保安陪着走到座位上拿包走人,其他私人用品过一周寄到家,根本没时间吃饭送行。关系好的都是事后私下联系的。他唯一的感想就是不在公司放任何私人物品,老板要是一早找他谈话,他能立马拎包走人。 他说,最近不少认识的同行都转去传统产业,尤其是金融业现在很吃香。想当初流传这么一句话,教授医生律师不如转码,万般皆下品唯有双码高,如今山水轮流转。他一个朋友最近刚转码,就遭遇这波裁员浪潮,初级入门的水平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华人姜先生最近被辞退,计划海归。他说,借此机会全家回流中国发展。比起现在裁员大潮的美国,他觉得中国国内既然已放开了,以后肯定是以发展经济为主了,所以回国发展机会更大一些。且他父母年纪也大了,需要人照顾,这也是他想要回去的一个因素。 在湾区工作的李小姐虽然还没被辞退,但整日也很紧张。她说,该公司还在招人,看起来没有裁员的信号,但是大环境如此,她也很担心。只能不断刷题提高竞争力让自己心安一些,即便要被辞退,也想避过这波风潮,不然那么多人涌入就业市场,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Source …

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23-29 是谁夺走了美国人的数学能力?

作者:莲溪博士 原载:皮皮虾 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1-5 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6-11 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12-16 美国百年数学战争演义17-22 23. 昂贵的“免费”公立教育,自由选择与等待超人 在拜会教师工会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教师工会势力王国之外的统称“学校选择”的教育“特区”,以及教师工会与这些教育特区之间的恩怨情仇。 “学校选择(School choice)”是指允许家长和学生拥有按居住地派位的公立学校之外的其他教育选择,包括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学券制 (voucher system),磁校(magnet school),开放注册(open enrollment),在线学校,在家学习(homeschooling),教育税抵免(education tax credits),教育储蓄账户(education savings accounts)等形式。特许学校指的是由政府提供运营资金但由私人办学机构运营的学校,磁校可以跨学区跨地域招生,有点像国内的重点学校。学券制允许每一个家庭使用政府提供的入学金券(school voucher, education voucher)即一定数额的政府教育资金的兑换券自由选择学校入学,包括上私立学校和特许学校,而不是被限定于居住地的公立学校。这样家长和学生就可以用脚投票逃离坏学校,带走政府发给的教育资金投奔好的公校、私校或特许学校。可见,赋予家长学校选择权就是要在公校之间及在整个教育系统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并打破公校独占政府教育资金、一统天下的局面。 学券制早在十九世纪的佛蒙特州乡间已经采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 …

2/3~周末线上公益活动:清谈《世说新语》、慢性炎症及对策等

2月3日(周五) PLE 北美小老师公益课 时间:2月3日(周五)美中 7:20–8:20pm主办方:PLE普林斯顿学习体验国际学校 上课”小老师“:美国或加拿大的中学生和高中学生 活动说明:普林斯顿学习体验国际学校是一所在美国新泽西州教育部(NJDOE)注册的非营利性K-12学校,旨在帮助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和成年人学习和发展高级技能。本项目基于学生-教学-学生模式。 参与方式: 请填写报名表 https://forms.gle/6jZcumRVeVfjasiY8 全球资产配置年终总结与展望 时间:2月3日(周五)美中 8:00pm主办方:AFI嘉宾:王金龙海投全球创始人兼CEO圣母大学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清华大学工程学士拥有CFA和CAIA证书 讲座简介:回望2022,可谓是多事之秋。新冠疫情卷土重来,全球累计死亡人数达到了100万;俄乌战争不仅助长了能源和粮食危机,还导致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和对国际能源市场供应的威胁;美国遭遇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飙升,市场一片哀鸿。 在投资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可谓一枝独秀,汤森路透/核心大宗商品CRB指数(Thomson Reuters/Core Commodity CRB Index)在2022年上涨了逾22%,原油和天然气在今年仿佛坐上过山车,价格走势可谓一波三折;煤炭在供需格局偏紧之下迎来复苏,煤价年内涨幅高达150%;黄金在涨至19个月高点后受强势美元持续压制;供不应求推动锂价在年内实现两轮暴涨;全球粮食价格也一度冲高回落。 在美股和美债市场,由于美联储日益强硬的货币政策路线,美股和美债再次暴跌。2022年第二季度迄今为止,历史悠久的60/40投资组合策略已亏损约14%。根据彭博汇编的数据,相比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百年一遇的全球疫情,60/40投资组合策略在2022年的表现可谓糟糕透顶。展望2023,全球市场又会发生如何的变化呢? 美东本周五晚9点,AFI谈股论金邀请到了海投全球创始人兼CEO王金龙来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年终总结与展望。 参与方式:Zoom ID: 878 9707 …

明晚(本周日2/5)美东8点 | 揭秘早申:听前哈佛招生官分析大学早申

Kyros.ai College Prep AI-powered College Prep Platform & Personalized GPS Guidance To Your Dream College 本周日 2/5 美东晚八点 揭秘早申:听前哈佛招生官分析大学早申 揭秘早申:听前哈佛招生官分析大学早申 ⏰本周日 2月5日 美西晚5点/美中晚7点/美东晚8点 🔗链接:https://www.kyros.ai/counselingdetail/8174?ref=LAA2TRN 你是否在寻求早申策略的建议?来Kyros平台与前哈佛招生官Nathalie老师对话吧!我们将在本次活动中帮助你优化早申录取: …

中国网络业总营收衰退 6年来首见

中国网络业总营收衰退 6年来首见 中央社 02/04/2023 香港媒体报导,由于中国经济成长放缓及当局监管加剧,削弱阿里巴巴与腾讯等网络巨贾发展动能,以致中国网络业去年的总营收不如2021年,这是自2017年公布统计数据以来首次总营收下挫。 香港「南华早报」(SCMP)报导,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本周公布,涵盖年度营收超过人民币(下同)2000万元的网络业者数据,2022年中国网络业的总营收为1兆4600亿元(约新台币6兆4599亿元)萎缩1.1%。 由于中国的防疫管控重创这个曾经发展非常火红的产业导致营收萎缩,完全迥异于过去年6年的成长幅度屡屡站上双位数。 虽然中国网络业的营收减一般认为预料之中,但这个产业的营收全面骤降,凸显中国的网络产业往昔高成长的荣景画下句点。 南早的经营者阿里巴巴集团通报,2022年第3季营收成长3%,而腾讯则是通报萎缩2%,这是腾讯2004年上市以来,第2次通报季度收入衰减。 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出,举凡经营叫车、旅游、金融与租房服务的网络业者受创最深,与2021年相比,去年营收减幅达17.5%。 其他像是提供在线购物、医疗用品与外送等服务的网络业者,去年营收还可见红,比2021年成长12.6%,至于提供新闻与资讯、搜索、社群网站、游戏、影音等服务的网络业者,去年营收比2021年成长4.9%。 当前中国穷于应付诸多造成经济陷入困境的因素,包括受疫情影响打乱供应链、俄乌战争牵动的连锁效应,以及房地产业一蹶不振。 至于有助于衡量中国网络业新创势头的关键数据,也就是中国市场的APP数量,工业和信息化部没有公布。 而回顾先前已发布的年报,当局监测,截至2021年底,中国市场的APP数量为252万款,至2020年底共345万款,至2019年底则是367万款。 另外,总计中国网络业去年的获利成长3.3%达1415亿元,但获利的涨幅比2021年减少10个百分点,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及浙江共5个地区的网络业者,去年共获利1249亿3000万元,占全中国逾8成。 去年中国的网络用户数超过10亿500万,网络的普及率达74.4%,仍居全球第一。 Source 省成本代价高 美四科技巨头为裁员花了100亿 世界新闻网 02/03/2023 金融时报(FT)报导,亚马逊、脸书母公司Meta、Google母公司Alphabet和微软四大科技公司,为了运行包括大规模精简人力在内的削减成本措施,合计将认列超过百亿美元的费用,显示为节制支出先得付出高昂的代价。 这群美商科技公司最近纷纷大举裁员,并在本周公布的财报声明中揭露与整顿公司相关的高额费用。 之前,这四大咖合计已宣布裁员5万人,套用Meta首席执行官祖克柏的话,此举有如向华尔街宣示今年迈入「效率年」,一反过去十多年来砸重金投资扩张、拚成长的做法。 但要削减成本,起初必须先付出高昂成本,包括遣散费。 …

中间谍气球闯美领空 专家曝:或为测试美方反侦查能力

中间谍气球闯美领空 专家曝:或为测试美方反侦查能力 世界新闻网 02/04/2023 日经新闻报导,熟知内情的专家表示,目前漂浮在美国上空约6万英尺(1万8000公尺)的侦察气球可能是为了观察美方军事地点或测试美国的反侦查能力。 一名高端国防官员2日表示,「我们确信这个高空侦查气球来自中国」,并称美国会继续监控这个气球。中国3日则发表声明称,该气球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是受西风带影响严重偏离预定航线,并对气球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表示遗憾」。美国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则因此推迟访中计划。 该名官员2日在简报会上表示,美国已通过中国驻华府大使馆和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向中国传达美方对该问题的严肃态度。并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卫人民和家园。 美国智库「亚洲协会政治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里斯(Lyle Morris)认为,中国派出气球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测试美国的反侦查能力,由于气球上没有任何官方标记,北京可能觉得可以打「似是而非」的牌。 华府智库哈德逊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亚太安全事务主任克罗宁(Patrick Cronin)则持不同观点,他表示,「使用肯定会被发现的气球表明高度厚颜无耻。北京的卫星不断监视着美国洲际飞弹和其他战略基地,气球似乎是多余的。」 克罗宁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推迟访中计划之前说,「我认为北京想在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会见习近平之际,采取心理战术吸引美方注意,从而发出一个消息,即在紧张局势失控之前,美国应该放弃对台湾的支持和在亚洲推进防御活动。」 Source 「流浪气球」误入美领空 北京表示遗憾:是民用飞艇 中央社 | 台北 02/03/2023 美国领空出现一个疑似中国的间谍气球引发关注后,中国外交部今晚称,近日一艘中国民用科研「无人飞艇」,受西风带影响严重偏离预定航线,中方对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表示遗憾。 中国外交部官网3日晚间发布「外交部发言人就中国无人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领空答记者问」的声明稿。 据发布,记者问:据媒体报导,近日一艘中国无人飞艇出现在美国空域。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称,该飞艇来自中国,属民用性质,用于气象等科研。受西风带影响,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该飞艇严重偏离预定航线。「中方对飞艇因不可抗力误入美国表示遗憾」。 …

中国新冠疫情缓 美联航、达美恢复直飞

中国新冠疫情缓 美联航、达美恢复直飞 中国新闻组 02/04/2023 中美关系在政治上因为一个中国飞到美国的气球趋于紧绷,民间正常通航却迫不及待上路。受过去三年新冠疫情影响,中美航班大范围削减,中国国内航空公司在民航局「五个一」政策限制下,也只保留少量中美航班的运营。随着疫情缓解,中美双方为复航做出政策调整。无独有偶,英国航空和维珍航空也同时宣布恢复英中直航重启。 美联航每周4趟旧金山-上海 据澎湃新闻报导,美国联合航空公司昨(3日)宣布,恢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旧金山(旧金山国际机场)之间每周四次的直飞航班。首趟去程直飞航班于1月28日由上海飞往旧金山,回程直飞航班为1月29日。 此前受疫情影响,该航班经停南韩仁川机场。美联航新的直飞计划,使上海到旧金山飞行时间缩短2小时20分钟,回程缩短1小时35分钟。这也是美联航恢复中美直飞不经停的首条航线。 达美将取消首尔经停 与此同时,美国达美航空微信公众号2月3日消息,达美航空自3月3日起取消首尔技术经停,正式恢复中美直飞航线。 过去三年时间,受疫情影响,中美航班大范围削减。2020年1月底,由于中国疫情较为严重,美联航、达美航空、美国航空等先后暂停中美航线运营。随着疫情缓解,中美双方为复航做出政策调整。 界面新闻报导,2020年6月16日之后,中美航班扩容,但美国航空公司运营的中美航班并非直飞入境,而是要在第三国进行技术性经停。达美航空考量是入境中国集中隔离政策会影响航空公司人员调度和成本控制。 据中国民航局方面此前透露,1月8日起已开始受理中美航空公司恢复运营中美航线的申请。在航班恢复过程中,民航局也会加强与美国民航主管部门沟通,推进中美之间航班顺利复航。 另据观察者网报导,2月3日,「英国驻华使馆」公众号发文称,时隔两年多,英国航空和维珍航空同时宣布恢复英国往返中国内地航班。「我们欢迎英中直航重启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相信这将为英中之间更为便捷的交流提供很大的助力」。 据报导,英国航空将于4月23日重启伦敦希思罗机场往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航班,每天一班;另从6月3日重启伦敦希思罗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班,每周4班。 维珍航空也宣布将于今年5月1日起,恢复伦敦至上海的每日客运及货运服务。维珍航空伦敦-上海航线恢复后,将维持疫情前的运营安排,由波音787-900型客机执飞。 Source 中国核酸产业链瓦解 数百万人「失业」 中央社 01/27/2023 中国放宽防疫管制不再运行全员核酸检测后,先前获聘投入其中的数百万防疫大军随即面临生计无着,有人另谋出路改卖快筛,却又遭遇市场饱和获利难,没工作的新年特别难挨。 综合香港南华早报(SCMP)与中国媒体每日经济新闻报导,例行核酸检测之前成为中国民众天天都得经历的日常,估计核酸产业链的从业者曾高达数百万人之谱。 像是人在北京的赵姓药剂师,自去年5月起负责采集咽喉样本,至12月7日当局颁布优化防疫措施新10条后,再也不需运行全员核酸检测,包括他在内,原本听从防疫指令身穿白色防护疫的「大白」们成了闲置人力。 雇用他的机构大范围撤除核酸检测亭,从原本的百余个仅保留7个,付给赵姓药师的收入也腰斩,如今每天只有人民币200元(下同,约29.4美元)。 …

一代华人困在硅谷:赴美十年,终成炮灰?

一代华人困在硅谷:赴美十年,终成炮灰? 36氪  02/04/2023 伊隆·马斯克在Twitter掀起的裁员风暴,凌厉、粗暴、不留情面,并迅速扩散到整个旧金山湾区,到处都是“硅谷梦碎”的声音。 2022年,美国科技行业超过15万人失去工作。而2023年开年,情况并没有变好,微软裁员1万人、亚马逊裁员1.8万人、谷歌裁员1.2万人——不断加长的裁员名单如雪球一般越滚越大。 为了方便办理身份,硅谷的华人多从事技术岗,薪资更高,成为2022年大裁员波及最多的群体。 中国名校本科,美国硕士光环加持,仰望着李彦宏这样早早红利变现的华人科技界偶像,这些有着雷同人生简历的异国“代码精英”,在互联网行业极速膨胀的年代挤进硅谷,成为2010年代国内人人艳羡对象。 只是他们中许多人没等来科技巨头光环如期变现,面前摆着的只有一纸裁员通知。这群刻板印象尽是“沉默”的少数族裔,甚至难以成为硅谷裁员主流叙事中的那条主线。 “有时还是会想,为什么是我?”刚刚经历裁员的某科技公司工程师Gemma问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60天,Gemma必须在60天内找到下一份工作,否则,她的美国工作签证将直接失效。 去年5月,Gemma从金融行业转行进入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家上市科技公司,尽管不属于一线科技大厂,不满金融圈封闭排外氛围的Gemma,仍旧对科技公司的开放充满了期待。 面试她的领导当时是这样描绘她的职业前景的:“这是CEO特批的一个岗位,非常重要,CEO很强调产品,你这个岗位要负责公司很大一部分业绩增长。” 然而,三个月后,这个“非常重要的特批岗位”就被弃如敝履。 一个阴谋论开始在硅谷流传:马斯克在财报发布前大刀阔斧“减员增效”只是一个序幕,下注暂无成果的科技巨头们迅速效仿之。和“暴君”马斯克相比,其他公司的大规模裁员竟然显得没那么可恨起来。 像过去10年牛市那样轻松拿钱已成历史,今天的科技行业不得不面临投资人对回报的苛刻期待,高利率和动荡的市场让其他融资手段也变得更加困难。 美国科技企业风雨飘摇,船上再也容纳不下那么多人了。 01 激进扩张的代价 屠刀落下之前,Gemma曾收到一封全员信。 她回忆,CEO在信中说要缩减成本,并给出了很多解决方案,比如节省运营成本、提高自动化、优化效率,“当然,裁员是最后一种,也是最不想实施的”。 不过事实是,前几项成本缩减措施并不够的时候,“人员开销”被纳入考虑。 去年8月8日,先是非美国地区的部门接到了传递噩耗的电话,接着是美国部门,HR安排约谈的邮件每小时下发一批,慢慢地,裁员噩耗蔓延到整个公司15%的员工手中。 “我们组属于engineering,是重灾区,基本上去年加入的员工都被裁了,我们组base美国的几乎都被端了。” Gemma告诉36氪,HR和她的一对一谈话简短而残酷,大概十分钟,原话是“这也不是你的错,但是你被影响了”。 这当然不是Gemma的错,她不过是那个被科技行业膨胀恶果吞噬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