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消费者告Subway诈欺 称鲔鱼(Tuna)产品验出鸡猪牛肉

美消费者告Subway诈欺 称鲔鱼(Tuna)产品验出鸡猪牛肉 世界新闻网 11/12/2021 加州2名消费者声称,美国连锁速食店Subway贩售的鲔鱼产品并非如广告宣称的「100%鲔鱼」,甚至验出含有鸡、猪、牛等动物蛋白质,愤而控告Subway诈欺并要求赔偿。 路透社报导,加州阿拉美达郡(Alameda County)居民达诺瓦(Karen Dhanowa)和安明(Nilima Amin)8日向旧金山联邦法院提起的诉讼,是两人对Subway提出集体诉讼的第3个版本。 两人最早在今年1月提告,指控Subway的鲔鱼三明治、鲔鱼沙拉和鲔鱼卷饼成分「毫无」鲔鱼。他们其后又提出修改过的诉状,这回指控Subway这些产品并非使用100%以永续方式捕捞的正鲣和黄鳍鲔鱼。 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提格(Jon Tigar)10月驳回第2版诉状,理由是原告并未证明他们是基于所谓的不实广告而购买Subway的鲔鱼产品。但法官并未做出实体判决,因此原告还有再一次递状机会。 最新版诉状是根据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将南加州20家Subway门市收集到的20件鲔鱼样本进行检验所得结果,显示有19件样本「未验出鲔鱼基因串行」,且所有20件样本都验出鸡肉DNA,而有11件样本含有猪肉DNA,有7件样本则含有牛肉DNA。 许多人因为忌口或宗教理由不能吃到这些肉类。安明表示,她从2013至2019年点过100多次Subway鲔鱼产品,每次都会确定自己吃的是「纯鲔鱼」。 诉状写道,检验结果显示,Subway的鲔鱼产品标示不实,「愚弄」消费者使其支付更高价格,涉及诈欺和违反加州消费者保护法,要求Subway支付未指明金额的赔偿金。 Subway则通过声明表示,将寻求让这起「轻率且不当」诉讼遭到驳回,并指责原告提出3次「毫无依据诉讼,每次都改变说法」。 Subway还称,旗下产品使用的鲔鱼是「高品质、野生捕捞和100%鲔鱼」,并受到美国和全球各国的严格监管。 Source Study: Excess sugar intake increases risk of …

日本研究:青春期摄取过量糖分 恐增罹精神疾病风险

日本研究:青春期摄取过量糖分 恐增罹精神疾病风险 世界新闻网 11/11/2021 日本东京医学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青春期若摄取太多糖分,可能增加罹患思觉失调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朝日新闻报导,这项刊载于10日出版的「科学」期刊网络版的研究,以老鼠为实验对象,发现摄取大量砂糖的老鼠对物体位置的识别能力退化,舔毛行为异常增加,筑窝行为减少等现象。 此外,摄取过量糖分的老鼠也有脑部微血管发炎的病症出现,和思觉失调症死者的脑部有类似病征,原因之一是大脑神经细胞的营养来源葡萄糖不足。神经细胞缺乏葡萄糖,营养不足导致发炎,成为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 在日本,罹患思觉失调症和双极性情感性精神病(俗称躁鬰症)的年轻患者很多,遗传是精神疾病的因子之一,但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研究发现,若每日喝下两公升的含糖饮料,摄取的糖分就已过量。 东京医学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平井志伸指出,研究并非叫人不要吃糖,呼吁民众「在注意摄取量的前提下,开心的享受甜食」。 Source Study: Excess sugar intake increases risk of mental disorders By NAOYUKI HIMENO 11/11/2021 Adolescents consuming …

美签今起恢复 网友:早7点40分就有100多人排队

美签今起恢复 网友:早7点40分就有100多人排队 文章来源: Jenny88zz 11/10/2021   美国在11月8日正式开放,并在11月9日恢复赴美旅游签证的办理,据网友讲述,签证开放的第一天,美国驻华大使馆外就排期了长龙,早上7点40分就有100多人排队。   根据多位微博网友传来的消息,第一天的签证颇为顺利,大多数都顺利拿到了签证。   11月9日,美国驻华大使馆的官网发表声明,从当天起,美国驻华使馆、美国驻广州、上海和沈阳领馆将恢复常规签证业务。所有持有效非移民签证的非美国公民旅客,在登机飞往美国前必须全剂量接种疫苗,并需出示疫苗接种证明。   根据不少当天去签证的微博网友反馈,恢复签证第一天就人山人海,但总体签证通过率比较高。   网友“muyihit”在北京的美国大使馆签证的,他原本在去年1月就交了签证费,但碰上疫情一直没能面签,终于在签证重开的时候赶上了“首班车”,且是7点30分开馆的“首班车”。   当他早上7点40分赶到北美国大使馆时,已经排了上百人,而他的预约时间是7点30分,所以得以插队进场,不过由于忘记带DS-160的确认函,不得不回到车上重新弄。   等弄好再回到签证中心后,已经是8点25分。据该网友描述,签证中心8个窗口开了5个,前面有25个人排队,不过速度还挺快,包括排队在内总共才花了45分钟,他出来的时候才9点10分。   也有被审查时间比较长的。据该网友讲述,有一祖孙三人,姥姥、妈妈和8岁的小朋友,从其进门等待开始就在面谈了,等到他完成面谈出门时,这祖孙三人还在面谈,也就是说,这祖孙三人面谈的时间至少45分钟。   还有一人申请去美国探亲和女儿团聚的,之前申请过移民签证,但是在疫情的时候被终止了,这次迫不及待申请探亲签证,但是被拒了。不过,这属于正常情况,根据规定,正在申请移民签证的人不能同时申请非移民签证。   该网友表示,恢复签证的第一天,据称总预约数是300人,大约60%是留学生,30%是探亲,纯旅游签证的约10%。   最新   美国签证过期4年内可免面谈   美国签证继续传来好消息,美国签证续签免面谈的期限,从原来的12个月临时延长到48个月,也就是说,美国签证失效4年内的人,现在都可以去中信银行办理免面谈,有效期到12月31日。   根据美国大使馆官网的信息显示,如果是续签签证,并且续签同一类签证的话,在48个月之内都符合免面谈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您护照到期,但签证仍然有效的话,仍然您可以使用包含有效签证的旧护照+有效的新护照前往美国。   注意   机场只认北京科兴和北京生物   从11月8日起,美国解除全部旅行限制,只要完全接种了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的疫苗,都可以直飞美国。   需要提醒的是,来自机场网友的反馈显示,目前机场只认可SinoPharm(北京生物)和SinoVac(科兴)这两款疫苗,很多一针科兴一针北京生物也是认可的,但如果是接种了武汉生物等其他品牌疫苗,在机场可能会被拦截,需要注意。 Source 美驻华使馆通知: …

四岁幼女吃高酸度“弹头”糖果,舌头被烧了个洞

四岁幼女吃高酸度“弹头”糖果,舌头被烧了个洞 来源:地铁报  11/09/2021   据英国《地铁报》报道,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吃了酸甜味道的糖果后,舌头被严重烧伤。   威洛·赖特(Willow Wright)说,她偷吃了哥哥的一些“弹头”(Warhead)糖果后,感觉自己舌头上的皮肤在脱落。这位澳大利亚小女孩趁妈妈科斯蒂(Kirsty)在楼上工作时偷偷溜进了橱柜,吃了大约10颗糖果,这种糖果被厂家宣传为“极度酸味”。她的嘴里很快出现了烧灼反应,并哭着跑向她的妈妈。   科斯蒂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分享了她女儿舌头起泡的照片,以警告其他人。“我真的很担心,因为我以前从未见过这种情况。”她打电话给当地的医生,医生表示无能为力,但这种反应会在几天内消退。牙医警告说,这种高酸度的糖果对幼儿非常危险。   报道称,在美国和澳大利亚销售的这种“弹头”糖果,含有四种不同类型的酸,包括抗坏血酸、柠檬酸、乳酸和苹果酸。其包装上有一条警告,4岁以下的儿童不应食用,在短时间内吃多块可能会造成“暂时性的刺激”。   澳大利亚牙科协会的乔纳森·特奥(Jonathan Teoh)告诉媒体:“含有这种程度酸性物质或PH值的产品,会对脸颊和舌头造成化学灼伤。我们确实看到酸糖会给牙齿和牙龈带来很多创伤和伤害。”   女孩母亲科斯蒂补充道:“我简直是大发雷霆,把所有的糖都扔出了房子。我只是想让父母知道这些糖实际上有多危险。”   这种糖果的生产商Impact Confections在其网站上说,糖果中使用的成分是经美国食品和药物协会(FDA)批准用于食品中的,并且“含量水平达到或低于监管规定的限制”。   该公司补充道:“我们只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符合美国联邦政府关于PH值和成分的所有指导标准,正常食用时,消费者享用这些产品没有任何问题。然而,有些人可能对这些成分更加敏感。为了确保一次有趣和愉快的食用体验,每个包装上都印有自愿声明,警告说糖果非常酸,对敏感的口腔和舌头会有刺激。” Source Marijuana Candy: FDA Warns Of THC-Infused Treats Reaching Children 10/29/2021 …

美驻华使馆通知: 11月9日周二起 恢复常规签证服务

美驻华使馆通知: 11月9日周二起 恢复常规签证服务 11/09/2021 11月9日周二起美国驻华使团恢复常规签证服务 从11月9日起,美国驻华使馆、美国驻广州、上海和沈阳领馆将恢复常规签证业务。此次恢复的业务面向所有符合美国疾控中心所发布新要求(航空旅客出示COVID-19疫苗接种证明的要求|美国疾控中心 )的赴美旅客。 所有持有效非移民签证的非美国公民旅客在登机飞往美国前必须全剂量接种疫苗并需出示疫苗接种证明。自11月8日起,去过受入境限制的33个国家的外国公民旅客将不再需要国家利益豁免便可以前往美国。这项新的国际旅行要求取代了此前的逐国限制,并在全球实行。 浏览更多关于最新旅行政策的信息,请访问:https://travel.state.gov/content/travel/en/international-travel/emergencies/covid-19-faqs-for-travel-to-the-us-information.html  请访问https://www.ustraveldocs.com  以获得更多关于如何在中国申请签证的信息。 Travel.State.Gov 护照申请变快了 一般缩至8~11周 加$60 5~7周搞定 世界新闻网 10/31/2021 国务院(The State Department)29日宣布护照申请处理时间将缩短至8到11周,若要加速处理过程需额外花费60元,约五至七周可拿到新护照。 另外,民众须注意申请日期改为从护照机构或中心收到护照申请当日开始计算,而非从邮局或地方政府办公室邮寄或申请开始算起;过往的时间计算方式包含邮寄、处理手续以及寄送护照的过程。 国务院仍然建议民众在出国前至少四到六个月申请护照,若紧急情况或紧急国际旅游需求,申请者必须打电话预约,但名额有限。 国务院本月稍早表示,提交护照申请到拿到新护照大约需等待14周,急件则需等待约10周;今年7月由于累积大量护照申请案,导致整体等待时间增加至约12周到18周。 国务院最新声明中表示:「国务院致力于尽最快速度处理护照申请,减少待办的护照申请数量,缩短处理时间,而增加机构柜台服务仍然是首要优先事项。」 国务院提醒:「我们不再用送件到府(door-to-door)运输方式来计算我们估计的手续时间或急件服务时间,各地的邮寄时间不同,请提前计划及尽早申请。」 Source …

一群在美国读博的中国留学生感叹工作难觅

一群在美国读博的中国留学生感叹工作难觅 来源: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11/08/2021   前不久英国《卫报》报道了一位英国留学生曾在读博期间穷到只能住帐篷,毕业后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事实上,在赴美留学的中国博士生中,有这么一群留美博士,他们在学术研究的苦海中挣扎多年,好不容易拿到能让爹妈在亲戚朋友面前吹爆的博士学位,毕业后才发现不仅工作难找,即使好不容易找到最后拿到手的薪水,除了填饱肚子啥都干不了。   搞学术的博士生为啥找工作这么难?好不容易拿到正式职称,为何生活依然拮据?   笔者联系到身边几位面临着这样困境的中国留美博士生,从他们的个人经历中,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博士也会穷到只能住帐篷   像许多毕业的博士一样,艾米勒(Aimée Lê)需要一份时薪工作来维持生计。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为工作发愁。   艾米勒是一位越南裔美国作家,当她还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攻读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的时候,她曾有过一份在学校做英语讲师的工作,但她的学生从未想过,在给学生上课的那两年里,她一直住在帐篷里。   在读博期间,艾米勒虽然获得了为期三年每年1.6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3.8万元)的奖学金,但作为一名国际学生,她必须每年向大学支付8000英镑(约合人民币6.9万元)的费用,只能靠1.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0万元)度过一年。   在攻读博士学位的第三年,艾米勒的房租急剧上涨,她意识到自己无法负担住房开销,也无法靠研究和教学收入支付所有费用。于是,艾米勒决定在户外居住。   她对《卫报》记者回忆道:“冬天露营真的很冷。我住的是一个小型的单人帐篷,有几天,我一觉醒来,发现帐篷被雪包围。当我不用写博士论文或做其他工作时,我在学习如何劈柴或生火。”   毕业后,艾米勒本以为自己可以凭借着高学历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她却依旧要兼职辅导中小学学生,并在植物园工作以维持生计。后来她在埃克塞特大学获得了两年的固定期限合同,但现在合同到期了,没有固定的薪水,她只能和父母住在一起,并且又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艾米勒的列子并不罕见,根据英国大学学院工会(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本月公布的研究发现,在剑桥大学著名的本科生辅导课程中,有近一半是由没有正式合同的、就业不稳定的留校博士担任的(注:在英国和美国教职人员通常需要获得博士学位才能在四年制大学任教)。剑桥大学说,这种现象在英国普遍存在。   事实上不只在英国,在美国有许多从事学术研究的博士生也普遍存在找工作难,收入低的问题。   今年10月份,美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统计中心(NCSES)公布了一份数据,展现了2020届美国博士毕业生们的各项情况,其中也包括了中国留学生在内的海外留学生。   统计显示,2020年在美国成功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共有55283人,其中有18482名博士为海外留学生(包括国籍不明的学生),他们中有一半的人会选择留在美国。同时,留美发展的博士生中又有超过一半的人选择留校继续深造或者在校就职,这类学生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类似于艾米勒这样的留校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统计显示,2020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18482名海外留学生中,中国学生人数是最多的,他们中有80.1%的人选择留在美国。   据笔者了解,这些选择留在美国学校任教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不少中国留学生,也都面临着和艾米勒类似的求职困境。   找一份称心的工作越来越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