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航天员在北京上空背古文,网友惊叹 观察者网 10/13/2022 萨曼莎·克里斯托福雷蒂(Samantha Cristoforetti)是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员,现在正在国际空间站执行驻留任务。10月12日,国际空间站经过北京上空,俯瞰到此情此景,克里斯托福雷蒂选择一句中国古文直抒胸臆。 克里斯托福雷蒂用中国古文直抒胸臆,推文截图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是克里斯托福雷蒂12日在推特账号发布的一句国人耳熟能详的古文,并配以英文、意大利文双语翻译。同时,她还附上三张太空摄影作品,推测是她在太空拍摄的中国渤海湾以及北京市的白天和夜景照片。 克里斯托福雷蒂在推特发布三张太空摄影作品 克里斯托福雷蒂引用的古文出自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著的《兰亭集序》。 原文写道:“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诗词网站对这句古文的释意为: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克里斯托福雷蒂的推文,令一众中外网友惊叹中国古文以及北京上空的美丽。 其中,不少中国网友在其推文评论区赞叹克里斯托福雷蒂的中文造诣之深,还发出邀请,称“你的中文水平好到可以申请进入中国空间站了”。 克里斯托福雷蒂1977年出生于意大利米兰,欧空局网站形容她是一名“狂热的学者,对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充满热情”。据社交媒体消息,克里斯托福雷蒂掌握五种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德语、俄语和中文。 欧空局资料介绍称,克里斯托福雷蒂2001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加入意大利空军,成为意大利空军首位女中尉和战斗机飞行员。 此后,她先后在法国国立高等航空航天学院、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学习,在门捷列夫化工大学学习期间完成了关于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硕士论文。 2009年,年仅32岁的克里斯托福雷蒂成功当选欧空局航天员,也成为意大利首位女性航天员。2012年和2014年,她先后两次前往太空,执行驻留任务。2015年7月,克里斯托福雷蒂被意大利总统授予意大利最高荣誉之一——共和国骑士大十字勋章。 图自克里斯托福雷蒂推特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克里斯托福雷蒂同另一名欧空局航天员一起参加了在中国黄海组织的海上生存演习。这是中外航天员在中国举行的首次联合训练。 今年4月,克里斯托福雷蒂同其他几名美国航天员乘坐SpaceX公司开发的“龙”飞船升空,再次前往国际空间站。她也成为首位负责国际空间站指挥工作的的欧洲女性。此次任务预计于中欧夏令时间10月13日晚(北京时间14日凌晨)结束,克里斯托福雷蒂届时将返回地球。 另据意大利媒体介绍,克里斯托福雷蒂还是一名“网红”,在TikTok拥有超700万粉丝。 Source 世界大学排名出炉 美领先态势不如过往 …
Category: Story
美退休教师夫妇去世后 真实身份被揭穿 连FBI都吃惊! 华人生活网 10/11/2022 美国联邦调查局近日宣布对一对退休教师的调查已经结束。 两位退休老教师已经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去世,但是他们身后却给世人留下一个谜题。 2017年丽塔阿尔特在老公杰里去世5年后也离世,他们的侄子罗恩-罗斯曼(Ron Roseman)是他们的遗产执行人,罗恩将两位老人的收藏画作和雕塑捐献给了当地一家非营利性旧货店。 刚好有一天,新墨西哥州博物馆的一位馆长路过小店,注意到了里面的一副画,这幅画正是老人的遗物之一。 后来这位馆长以2000美元的价格购得了这幅画,最终被证实这幅画正是1985年被盗的德库宁画作《女人赭石》,目前价值为1亿美元以上。 为什么这样的名画会在退休老教师家长,这引起了FBI和媒体的共同兴趣。 据《亚利桑那共和国》报道,此后的后续调查发现,这名前纽约市教师还拥有其他艺术品,包括另外两幅联邦调查局说可以卖到一个亿以上的名画,分别出自夏普(Joseph Henry Sharp)和希金斯(Victor Higgins)之手。 联邦调查局(FBI)调查显示,这对夫妇很有可能生前就是当年盗走多副名画的鸳鸯大盗。 1985年,有一男一女窃贼来到亚利桑那大学艺术博物馆,女子与保安交谈期间,她的男性同伙将画作割下后带走逃跑,这起悬案的窃贼一直没被抓到。 这对夫妇的侄子透露,丽塔生前拥有价值超过100万元的基金,不过她在新墨哥州银城(Silver City)担任义工性质的儿童语言导师,年薪仅1万6171元。 丽塔在银城地方小学的前同事说,这对夫妇的生活一直过得很奢华。 邻居则称,夫妇经常出国游玩,FBI调查发现他们造访过约145个国家。 对于外人来说,这对夫妇的收入不应该撑起奢华的生活,但是这对夫妇则对外称他们的财富来自多笔遗产。 2012年,已经81岁的杰里中风,并离开了人世,最后的5年,妻子丽塔没有再去旅游,她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直到5年后去世。 多位邻居表示此前曾去他们家里做客,也曾看见过这副画,大家还打趣说画得很丑,而他们总是大笑回应。 …
最致命埃博拉病毒卷土重来!美5大机场开始筛查航班旅客! 10/06/2022 最致命埃博拉病毒卷土重来!美5大机场开始筛查航班旅客! 一名官员表示,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拟对过去21天到过乌干达的人进行体温检查和风险评估,21天是埃博拉病毒的潜伏期。国务院发布警告说,这些措施将适用于包括美国公民在内的所有旅客。 熟悉该计划的官员表示,对部分乘客的筛查预计已经于今天开始,但旅行限制要到下周才会生效。 虽然没有从乌干达直飞美国的航班,但经其他国家入境的乘客被转到五个机场接受检查。据悉,每天从乌干达抵美的145人中,大部分在这些机场着陆。 这5个机场分别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华盛顿特区的杜勒斯国际机场、新泽西州的纽瓦克国际机场、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和亚特兰大的杰克逊国际机场,这些机场在2014年埃博拉病毒最后一次大规模爆发时也进行了同样的检查。 检测将对乘客进行体温和风险评估检查,以及视觉症状检查。他们还将被要求确认联系信息,美国各州和地方卫生部门将在旅行者离开乌干达三周后对他们进行跟踪检测。 CDC表示,美国目前没有埃博拉疑似或确诊病例,但敦促医护人员注意乌干达疫情。 虽然人类正在经历第三年的Covid-19疫情,但是作为同宗的埃博拉病毒,要比Covid凶险很多。 埃博拉病毒号称“隐形的索命绳”,致死率极高,在埃博拉病毒面前,新冠、艾滋都变得“温和”。 由于发烧也是疟疾的常见症状,因此埃博拉病毒最初很难被发现。感染开始时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如果不加以治疗,会迅速损害内部器官。最终,病人开始从眼睛、鼻子、嘴巴和直肠出血导致死亡。因为至今没有有效疫苗,新一轮疫情已经引起了东非地区的恐慌。 非洲疾控中心代理主任奥格威尔(Ahmed Ogwell)称,埃博拉致死率“非常高”,但他否认了疫情正在失控的说法。据悉,此轮疫情有超过860名接触者,其中至少78%正在接受监测,这一数字比一周前几乎增加了一倍。 美国疾控中心通知重新安排乘客的行程并不是一项旅行禁令,而是出于谨慎的考虑。 拜登政府正在为乌干达的病例激增做准备。据彭博社的报道,人们认为目前报告的数字是一个明显被低估的数字。 根据目前的调查,埃博拉病毒很可能是通过与动物接触而传染给人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有三条途径: 一是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尿、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呕吐物等就有可能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埃博拉病毒在死亡病人的尸体里仍可以存活数日,接触死亡病人的尸体和血液也可以被感染。 二是注射传播。1976年,当时的扎伊尔医院每天早晨只给门诊部发5个注射器,使用后只是经过简单冲洗就给下一个患者使用。1976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期间,249例患者中有80多人因在医院使用了未经消毒的注射器而被感染。 三是性接触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精液中可以检测到埃博拉病毒。即使一些患者恢复,有报道在恢复后2~3个月精液中仍检测到埃博拉病毒。 这几年,Covid,免疫风暴,神秘肝炎,猴痘….如今再到埃博拉,您是被彻底吓住了,还是突然发现劫后余生更加享受生活了呢?! Source 在群聊中承认偷钱 麻州华女「用锤子打死」前房东 世界新闻网 …
世卫:新变异株BF.7几周内或成全球主流 10/05/2022 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又变异了。世界卫生组织发出警示,BF.7正全球传播 “几周内或成主流”。疫苗和新冠口服药对BF.7变异株有效吗?我国已出现首例BF.7新冠感染者,接下来该如何应对BF.7的流行? 新变异株进一步逃避免疫 “奥密克戎是病毒进化的一种集大成形式。”美国奥密克戎疫苗研究学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学者、免疫学博士王宇歌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BF.7本质上还是一种Omicron BA.2谱系病毒。从BA.2到BA.5再到BF.7,新的变异株不断“内卷”,病毒传播力不断增强,逃避免疫能力越来越强。 陕西疾控中心对BF.7变异毒株进行解读,该变异株感染后表现的症状包括高烧、持续性咳嗽、身体疼痛、头痛、喉咙痛、嗅觉改变和食欲不振等。 放眼全球,近期美国疾控中心新冠数据监测发现,BF.7在短时间内成为美国新冠病毒检出比例第三位的变异毒株。在欧洲地区,比利时BF.7比例达25%,德国、法国和丹麦则占到10%左右。聚焦国内,9月28日,呼和浩特市现首例BF.7本土新冠感染者,这是BF.7变异株首次在国内引起本土疫情。 “感染过BA.5的患者仍有被BF.7感染的风险。”王宇歌进一步解释,BF.7在BA.4/5基础上增加了受体结合域RBD突变R346T,这可以进一步逃逸BA.5感染诱导的中和抗体。因此,它有可能会成为今年秋冬季流行的突变株。 新冠疫苗、口服药对BF.7仍有效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现行的抗击新冠方案依然有效。 “接种疫苗仍然是有效的预防手段。”王宇歌表示,疫苗通过诱导中和抗体起作用,如果中和抗体水平很高,变异株BF.7虽然有一定逃逸,但仍可以保护人体,疫苗依然起作用。 WHO新冠疫苗优先次序评审专家、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突破性感染情况一直存在,再次感染新冠的情况也存在,目前看,疫苗还是有保护效力的。而且,虽然BF.7传播力增强,但无症状患者和轻症患者居多。 不仅是疫苗,新冠药物对变异株BF.7也应该有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院长蒋建东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新冠小分子药物主要靶标是病毒复制酶,而目前看相关药物结合靶标位点在奥密克戎上并未发现突变,因而对小分子药物的影响应该不大。阿兹夫定对于目前的流行毒株,我们收集的真实世界的临床数据看是有效的。” Source 在群聊中承认偷钱 麻州华女「用锤子打死」前房东 世界新闻网 9/30/2022 麻萨诸塞州牛顿市(Newton)43岁华裔妇女柯秀芳(Xiu Fang Ke,音译)因涉嫌打死65岁前房东兼友人加伯(Leonard Garber)而被捕及传讯;检察官表示,柯秀芳承认杀人,供称她是用一把锤子攻击加伯致死。 米德塞克斯地区(Middlesex …
新冠快三年了,海外躺平的华人都怎么样了? 10/04/2022 从武汉爆发疫情开始,已经快三年了,新冠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而且暂时还看不到头。经常有人问,国外躺平的华人都怎么样了?2022年随着感染人数的暴增,越来越多的华人分享自己的新冠经历,有分享痛苦经历的,更多的是觉得就是个感冒的,随着拜登正式宣布新冠疫情结束,大家的生活都恢复了正常。那么现实情况真的就是岁月静好了吗? 先说我自己吧,我在大纽约郊区,属于新冠重灾区,每一轮新冠的肆虐都逃不过,从2020年纽约的封城,到2021年的德尔塔,再到2022年的奥秘克戎,一个不拉地都经历过了。不过我至今都没有被感染,也没有打疫苗,现在生活也完全恢复正常,大人上班,孩子上学,各种课后班,出门吃饭,朋友聚会,旅游,除了没法回国。似乎躺平的生活真美好。 但是!我坚决反对躺平!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个人的经验跟实际情况大多数情况下是完全相反的。个人经验除了是个例,不具有统计意义之外,更糟糕的是会被种种其他因素影响,甚至被个人情绪所放大。真正有意义的永远是大数据,是专业人员统计得出的大数据。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家觉得残疾人的比例是多少?百分之一?百分之二? 我们先来看一下美国的官方数据。 六千一百万,也就是26%的成年人是残疾!其中行动不便的占13.7%。不能独立生活和不能生活自理的加起来是10.5% 。 是不是很颠覆认知? 当然美国人对残疾的认定门槛比较低,好多大胖子行动不便都算残疾。那么我们来看中国的数据。根据中国的官方数据,八千五百万残疾人,占人口的百分之6.2%。比例也不低。 那么我们来看新冠的数据。只看美国,超过百万人死亡这个已经广为人知了。现在更多的后遗症的数据也出来了,美国超过1600万青壮年(18到65岁之间)是长期新冠患者,其中200~400万人无法工作。根据美国疾控中心六月份的统计,将近五分之一的新冠患者有长新冠。 这个长新冠也就是新冠后遗症的数据非常可怕。统计针对的人群是18-65岁的青壮年,也就是网上活跃的人群。但是看看身边的人,似乎没有五分之一那么可怕。几乎每个得了新冠的都说熬一熬就过去了,甚至不少人表示还不如流感,没有人会在朋友圈发文说遭受长新冠的煎熬。 那么为什么统计数据和我们个人感受相差这么多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幸存者偏差。这个说法来自于二战时期,盟军决定为飞机在薄弱的地方加厚装甲,提高抗打击能力。最初是选择研究那些回来的飞机,把弹孔标记在图上,然后就能够得出最容易中弹的区域,也就是弹孔最密集的地方,如下图图一所示。得到图一后,大家决定按照图一来加厚装甲。这时,Abraham Wald提出了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理论。这些能够飞回来的飞机恰恰说明了这些地方不是致命的,真正需要研究的是那些被击落的飞机的弹孔。于是得到了图二。可以看到图一和图二有局部重合,但是机头和机尾图一完全没有,图二却是重灾区。因为机头和机尾一旦中弹,就无法返航。 那么回到新冠的例子,也很好理解为什么不能听那些说新冠就是感冒的朋友的话。真的病情严重的人会去求医,而不是广而告之自己的病情,极端情况就是死人不会说话。相反,身体好的,得了也无症状的比较愿意到处说。这是人性,我自己也是,我如果得了新冠,后果严重,然后又没打疫苗,你猜我会不会写这篇文章? 2. 选择性遗忘。人类的大脑设计很有意思,碰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时又不是严重影响生活的事情,会选择性的遗忘。这其实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一个机制。避免我们陷入思维反刍(self-rumination)。什么是思维反刍?就是一种被危险,失败,不公正所激发的负面的,长期的,持续的自我关注的状态,会导致神经质和抑郁。比如现在大家经常讲的原生家庭的伤害会伴随一生,那个就是典型的陷入了思维反刍。不断地咀嚼过去的痛苦,同时把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归结于所谓的原生家庭的伤害,并不能让你生活更好。因为你无法改变过去,能改变的只有现在的自己。最好的做法当然是直面问题,并且能够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大部分的不如意,选择性遗忘其实是更现实的选择。 新冠后遗症看着数量巨大,但是其中真的造成了严重身体伤害的,让人生不如死的并不多。大部分都变成了慢性病,人渐渐习惯了和疾病共存。所以很多人可以选择性遗忘和忽略。就好像各种慢性病人群一样,他们一样可以正常生活。只是寿命可能会降低。这个其实已经有数据证明了,两年美国人的预期寿命下降了将近三岁。下面是纽约时报的报道,2020和2021是美国最近一百年预期寿命下降最快的两年。 而且因为一些其他因素,这个现象会更明显。比如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会选取对自己有利的事实,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事实。上海封城那段时间,海外群的主流观点都是奥密克戎都是流感了,各种批评。有一天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说起新冠后遗症。几个冬天出门度假得过的人都跳出来说奥密克戎很轻微,甚至无症状。然后一个朋友也附和,说奥密克戎还需要担心?几天就好了。我很是惊讶,不过也没说什么。因为这个朋友刚好之前跟我私信过,她被长新冠折腾了三个月了,还没有好。她私信我是因为单位催她打第三针疫苗。美国很多公司有规定强制打疫苗,否则要辞退,我们公司也有这个规定。不过美国作为自由的灯塔,还是会给你选择的权利的。就是你可以申请豁免,这个其实不太好办,不过我研究了规则后,成功申请到了豁免。她来找我问怎么申请豁免,一问之下,我才知道她长新冠了,而且已经三个月,所以她不敢打第三针。她应该也不是故意误导,可能觉得反正也没有别的办法,新冠谁都躲不过,而且她的后遗症可能不严重,跟自由比,是值得付出的代价吧。 3. 圈子。人的圈子决定了大部分人的认知。看起来我们现在认识很多人,好多人的朋友圈能有上千人。但是那些其实是个假象。有个150定律,说的是人的大脑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只能使一个人维持与大约150个人的稳定人际关系。少量社交达人或者可以突破这个极限。不过更多的人能有的朋友数量远少于150个。 而且这些人基本上和你都是同一个圈子的,有着相似的教育背景,行业,和认知。海外华人,主要是经常上网的人基本上都有相似的背景。那天看到北美省钱快报搞了个调查,数据和我身边的情况基本吻合。 …
港媒:港府将发50万张免费机票 吸引全球旅客到港一游 世界新闻网 10/04/2022 为促进经济,重振香港旅游产业,港媒报导香港将向全球派发50万张免费机票,吸引全球游客到港一游。 香港日前已放宽入境限制,境外到香港不再集中隔离,而是采取3天的居家健康监测。期间可外出,但不能到餐厅及主题公园等指定场所。 港媒上周一篇专栏文章引述未具名政府人士称,在全面取消剩余防疫限制措施后,香港将送出50万张机票,吸引游客重返这个金融中心。 报导称,香港政府已逐步放宽入境检疫措施,行政会议成员林健锋多次敦促港府,善用机场管理局在2020年向航空公司购买的五十万张机票,以「买一送一」方式,吸引商务客及旅客来港。 报导指出,香港11月会举行金融投资峰会,又有七人榄球赛,故政商界估计,除非疫情出现严重逆转,香港特首李家超将在10月19日首度发表的「施政报告」上,公布香港复常的机会相当高。 港府内部评估,要达成最大效益,是当香港全面向国际开放、即实施「0+0」后,再利用这50万张机票,吸引一些可来可不来的旅客。 港府是在前年4月花了20亿港元,向国泰、港龙、港航和香港快运四家预购了50万张机票,计划在疫情稳定后拿来抽奖。不过具体细节都没有敲定。 还有媒体称,最近中国首席流行病学家吴尊友在采访中引用了不少香港的疫情数据。香港是替中国在试水,在探索。 Source 建政73周年 中国拿李鸿章屈辱照对比当今的战狼外交 世界新闻网 10/02/2022 昨天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3周年,中国不忘对外对内大力宣传,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新闻司长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十二组对比照片,细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当中在第九组「外交方面」贴出的两张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是1900年,作为当时最高的外交官,清朝李鸿章低眉顺眼同八国联军耻辱性的谈判;另一张是2021年,中国外交官(杨洁篪、王毅)在美国安克拉治,昂首挺胸与美方展开对话,他们代表的是一个自信的中国。按,当时杨洁篪在会上告诉美国务卿布林肯: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其微博也写了一段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动的话。他说,他在1986年开始读研究所,快毕业时,有一天在公共汽车上读杂志,里面一篇文章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继续拉大,他很沮丧,往窗外看,正好有一辆小汽车在旁边开,里面是一个外国人。他当时难过极了,心想中国真是没有希望。但怎么能够想到以后的中国会带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魔幻感! 胡锡进称,中国在世界的位置过去几十年上了一个大台阶,直到20年前,他还在海湾看到过中国国内医生进入当地医院做护士,为了每月1000美元的收入。再早,他在欧洲见到中国月薪三、四百美元的保母。今天的中国医生和家政工作者绝不会再为这样的收入流落天涯海角。 他说,中国太大太复杂了,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可以成为这个国家民生面貌的缩影。同是一个教师和一名出租司机或普通工程师,今天的他们比上一辈的他们获得了这个世界的更多机会、权利和尊严。比如今天的他们可以消费全世界的产品和服务,很多人有经济能力出国旅游,甚至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是过去的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胡锡进称,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也注定与国家共命运共荣辱,「我们年轻时全是困惑,以为永远也不会有大的改善。今天我们知道了,中国有能力创造进步的奇迹,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Source 林毅夫「七十感言」细数当年为何「选择中国」来生再谢亲长前辈 …
建政73周年 中国拿李鸿章屈辱照对比当今的战狼外交 世界新闻网 10/02/2022 昨天10月1日是中共建政73周年,中国不忘对外对内大力宣传,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兼新闻司长华春莹在推特上连发十二组对比照片,细数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多领域取得的成就。 当中在第九组「外交方面」贴出的两张对比照片令人印象深刻:一张是1900年,作为当时最高的外交官,清朝李鸿章低眉顺眼同八国联军耻辱性的谈判;另一张是2021年,中国外交官(杨洁篪、王毅)在美国安克拉治,昂首挺胸与美方展开对话,他们代表的是一个自信的中国。按,当时杨洁篪在会上告诉美国务卿布林肯: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中国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在其微博也写了一段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动的话。他说,他在1986年开始读研究所,快毕业时,有一天在公共汽车上读杂志,里面一篇文章说,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继续拉大,他很沮丧,往窗外看,正好有一辆小汽车在旁边开,里面是一个外国人。他当时难过极了,心想中国真是没有希望。但怎么能够想到以后的中国会带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魔幻感! 胡锡进称,中国在世界的位置过去几十年上了一个大台阶,直到20年前,他还在海湾看到过中国国内医生进入当地医院做护士,为了每月1000美元的收入。再早,他在欧洲见到中国月薪三、四百美元的保母。今天的中国医生和家政工作者绝不会再为这样的收入流落天涯海角。 他说,中国太大太复杂了,没有哪个人的人生可以成为这个国家民生面貌的缩影。同是一个教师和一名出租司机或普通工程师,今天的他们比上一辈的他们获得了这个世界的更多机会、权利和尊严。比如今天的他们可以消费全世界的产品和服务,很多人有经济能力出国旅游,甚至送孩子出国留学,这是过去的他们想都不敢想的。 胡锡进称,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也注定与国家共命运共荣辱,「我们年轻时全是困惑,以为永远也不会有大的改善。今天我们知道了,中国有能力创造进步的奇迹,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Source 林毅夫「七十感言」细数当年为何「选择中国」来生再谢亲长前辈 世界新闻网 10/02/2022 70岁的林毅夫上周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一篇「七十感言」文章,文章细数他为何决定在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时游泳到厦门的心路历程及从幼年成长到来到中国的经历。他对幼时亲长前辈只能来生再谢,并称这43年来仍惦记着乡音与故情。 林毅夫43年前(1979年5月)在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赴厦门投奔中共,被台国防部发布敌前叛逃永久通缉。林毅夫后来获中国栽培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并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现为院长。 1952年10月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他在70岁的生日前夕于上周发表这篇「七十感言: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全文约2千6百字的文章。 他说,他幼时喜欢到处逛庙会,看歌仔戏,读漫画书,大一点时着迷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他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他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他考上台湾大学,参加保钓运动,当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按,台联合国代表团当时先行宣布汉贼不两立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台湾人民甚为迷茫,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 他说,他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认识到,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当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有赖于10亿人口的祖国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强大,而且,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台湾人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会让台湾终于可以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说,1975年他陆军官校毕业,次年考上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两年硕士学业完成,1978年回到部队,随军移防金门,担任距离中国最近的马山连连长。 林毅夫细数当年他震惊各界的游泳海渡厦门的决定过程: 「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林毅夫说,一个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祖国的欣欣向荣给了我们这代人许许多多成就个人梦想的天时,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祖国中国则给了我们做出一番事业的地利」。「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台湾时父母兄姐为供我读书节衣缩食,许多老师、长官对我勉励有加,回到祖国中国以后不管是在北大读书,到美国求学,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也总有许多师长、领导照顾我的生活,为我的工作创造条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谅多闻的朋友、筚路蓝缕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奋发向上的学生相互提携砥砺前行,更有关山万里一路相伴相随无怨无悔的妻子和一对子女」。 …
林毅夫「七十感言」细数当年为何「选择中国」来生再谢亲长前辈 世界新闻网 10/02/2022 70岁的林毅夫上周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发表一篇「七十感言」文章,文章细数他为何决定在担任金门马山连长时游泳到厦门的心路历程及从幼年成长到来到中国的经历。他对幼时亲长前辈只能来生再谢,并称这43年来仍惦记着乡音与故情。 林毅夫43年前(1979年5月)在金门担任马山连连长时游泳赴厦门投奔中共,被台国防部发布敌前叛逃永久通缉。林毅夫后来获中国栽培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农业经济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曾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并创办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现为院长。 1952年10月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他在70岁的生日前夕于上周发表这篇「七十感言:我幸运地生活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民族复兴时代」,全文约2千6百字的文章。 他说,他幼时喜欢到处逛庙会,看歌仔戏,读漫画书,大一点时着迷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他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他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1971年他考上台湾大学,参加保钓运动,当年10月联合国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决议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按,台联合国代表团当时先行宣布汉贼不两立而主动退出联合国),台湾人民甚为迷茫,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他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 他说,他在陆军官校学习的四年,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中华民族的未来。认识到,民族不复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民族命运就不能改变。当年偏安一隅,人口1700万的台湾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虽然在经济上可以红红火火,成为值得骄傲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可是对攸关自己国家的领土和民族尊严的大事却毫无话语权和影响力可言,在以政治利益和军事实力为博弈准则的国际格局面前,中华民族的复兴只能有赖于10亿人口的祖国中国的全面发展和强大,而且,中国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台湾人民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会让台湾终于可以摆脱百多年来作为低人一等的殖民地或作为棋子任列强摆布的命运。 林毅夫说,1975年他陆军官校毕业,次年考上台湾最难考的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两年硕士学业完成,1978年回到部队,随军移防金门,担任距离中国最近的马山连连长。 林毅夫细数当年他震惊各界的游泳海渡厦门的决定过程: 「那时,每当于晨曦薄雾和落日余晖之时隔着一弯浅浅的海峡眺望对岸宁静幽远有如宋人山水画的南太武美景,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中国为其发展添砖加瓦?从小对自己的期许,让我选择了后者」。 林毅夫说,一个人成就一件事,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祖国的欣欣向荣给了我们这代人许许多多成就个人梦想的天时,生长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祖国中国则给了我们做出一番事业的地利」。「人和」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台湾时父母兄姐为供我读书节衣缩食,许多老师、长官对我勉励有加,回到祖国中国以后不管是在北大读书,到美国求学,学成后回到祖国工作,也总有许多师长、领导照顾我的生活,为我的工作创造条件,以及一群相知相契直谅多闻的朋友、筚路蓝缕同甘共苦的同事、少年英俊奋发向上的学生相互提携砥砺前行,更有关山万里一路相伴相随无怨无悔的妻子和一对子女」。 林毅夫表示,「回首往事,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到如今我也已经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年。两岸人生一路走来所幸波涛不惊,若有所成要感谢的人很多,有不少有恩于我的幼时亲长前辈已经只能来生再谢,也有些知交仍处两岸相隔未能促膝相谈把酒言欢,这些遗憾只能以43年犹未忘者乡音、故情、少年志的寸心来表白」。 Source 美国汽修工47岁转行 51岁当上主治医生 实现梦想 极目新闻 9/19/2022 51岁的美国大叔卡尔·阿拉姆比的从医之路和大多数医生都不一样。在干了25年汽修工后,他决定转行,当一名医生。据福克斯新闻网9月19日报道,在医学院学习了9年后,阿拉姆比终于在今年实现了自己儿时的医生梦,成为俄亥俄州希尔克雷斯特医院急诊室的一名主治医生。 据了解,卡尔在很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医生梦,但由于家里太穷,负担不起医学院的学费,他只能先把梦想搁置一边。 “我来自俄亥俄州的东克利夫兰,70年代中期,我们一家搬到了郊区。当时,要找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很难,为了养家糊口,我的父亲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母亲则留在家中照看6个孩子。”卡尔说。 在卡尔的记忆里,很长一段时间,家里都要靠政府救济和福利。“虽然我很想成为一名医生,但生活环境不允许。当你的脑袋里想的都是吃饭穿衣这些问题时,是很难专注于学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