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刚:炒作“中俄结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5/08/2023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秦刚说,个别国家热衷于炒作“中俄结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属于典型的冷战思维。 据中新社5月8日报道,秦刚日前接受沙特《中东报》书面采访时,作出上述表述。 秦刚称,长期以来,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风云考验,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大国战略互信、邻里友好的相处之道,这条道路坚持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致力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完全超越了零和博弈、阵营对垒的旧思维旧模式,既不对世界上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也不受任何第三方的干扰和挑拨,代表着时代进步和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 秦刚称,个别国家总是热衷于炒作“中俄结盟”,反映了他们世界观的过时和贫乏,只看到单极世界中的结盟对抗,看不到多极世界里的合作共赢。 他说,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一年多来,至今依然形势复杂严峻,令人深感痛惜。现实再次证明,冲突战争没有赢家,制裁打压、火上浇油只会导致冲突螺旋升级。 秦刚称,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制造者,也不是冲突当事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中方没有隔岸观火,更没有递刀拱火,而是始终站在和平的一边,站在正义的一边,为和谈发声,为止战尽力,致力于危机的政治解决。 他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个别国家为了自身地缘政治私利,不愿看到战火尽快平息,炮制各种谣言谬论抹黑攻击中国,还对中国企业实施无理制裁,甚至借口乌克兰问题加紧向台湾出售武器,干涉中国内政。“我相信,世界各国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谁是谁非,自有公论。中方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为推动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我们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霸道行径,坚定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Source 解放军迈入「3航母」时代 专家:福建舰最快下半年海试 中国新闻组 4/24/2023 专家预计福建舰今年下半年会进行海试。图为2022年6月福建舰下水命名仪式现场。(视频截屏) 4月23日是中国海军成立74周年纪念日,央视新闻官宣指出,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于2022年6月17日举行下水命名仪式后,后续的测试、系泊试验已顺利展开;专家称这预示福建舰最快下半年海试。随着福建舰完成海试并最终形成战斗力,中国海军将真正迈进「三航母」时代,且未来势必还会建造第4艘航母。 福建舰于去年6月下水,之后开展一系列装备安装和调试工作。据央视22日披露最新进展,福建舰「动力测试、系泊试验顺利展开」。报导并指出,福建舰最终形成战斗力之后,象征人民海军真正迈进三航母时代。而由于中国海洋面积广阔,仅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空母舰无法满足需求,未来势必会继续建造新的航空母舰。 而随着福建舰服役,与之配套的新型舰载机也将陆续揭开神秘面纱。电磁弹射的起飞方式决定福建舰可以搭载固定翼舰载无人机、重型舰载战斗机以及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等多种新型舰载机,这些新机型的亮相值得期待。而配置电磁弹射意味福建舰未来可搭载更多机型的舰载机。 环球时报引述军事专家宋忠平表示,央视报导中提及动力测试和系泊试验,表明在系泊试验中已进行部分动力试验,包括电路、气路和油路测试,这也证明福建舰已为海试做好了充分准备。「另外要进行完整的动力试验,福建舰需要离开港口到海上进行,根据公开的进程预计下半年会进行海试」。 此外,从央视报导画面中引用的模型能看到福建舰上搭载的舰载机趋势,歼15、歼35、空警600,直20以及隐身无人机都会列装航母。「可以想见,电磁弹射器和电磁拦阻器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美国『福特』号航空母舰的电磁弹射设备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有限,而我们将会提升电磁弹射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让无故障工作时间越长越好」。 军事专家曹卫东也表示,福建舰海试达到标准就可能加入海军的战斗串行。为补齐短板,中国可能还有更多的两栖攻击舰、新型导弹驱逐舰、护卫舰,以及援潜救生船只等水面舰艇加入,这些援潜救生船只是作战舰艇编队的保障。至于海军未来会不会有隐身舰载机,还有无人飞机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可以期待的」。 央视22日披露福建舰最新进展,称其「动力测试、系泊试验顺利展开」。(视频截屏) Source 中国解放军再发宣传片 仿真对台登陆作战 …
Category: Military & Defense
加拿大驱逐中国外交官 中驻加使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 中新社/多伦多 5/08/2023 加拿大8日驱逐涉嫌恐吓加拿大国会议员庄文浩(Michael Chong)的中国驻多伦多外交官赵巍(Zhao Wei),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发言人表示,中方将坚决采取反制措施,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加方承担。 使馆发言人表示,5月8日,加拿大政府基于个别政客和媒体所谓「中国干涉加内政」的谎言,公然宣布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一名领事官员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违反中加双边相关协定,蓄意破坏中加关系。中方强烈谴责并坚决反对,已向加方提出严正抗议。 使馆发言人重申,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所谓「中国干涉加内政」毫无根据,是对中方赤裸裸的污蔑抹黑和基于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操弄。加方无理挑衅,严重损害中国外交领事人员合法权益。 发言人强调指出,中方驻加外交领事人员一贯严格按照有关国际公约和中加双边协定依法履职。加政府不仅不保护中方外交领事人员的合法权益,反而刻意迎合反华势力炒作,采取针对中方领事官员的极端行为,中方对此绝不接受。中方奉劝加方立即悬崖勒马,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加方肆意妄为,中方势将作出坚决有力回击。 Source 奈伊:美中2017年来进入大国竞争周期 须防1914年重演 世界新闻网 5/06/2023 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奈伊以「软实力」、「巧实力」论述闻名于世,近日他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指出,美中关系自2017年以来进入「大国竞争」为重点周期,对此须慎重、不要让这段时期失去控制,重演1914年状况。他估计,也许到了2030、2040年代,双方关系的周期可能会转向更多接触与合作,但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时期。 奈伊(Joseph Nye)近日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书「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视频出席新书发表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对美中关系提出阐述。 据新京报的专访,奈伊指出,历史上美中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有些会持续十年或更长时间。「自2017年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大国竞争为重点的周期。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一个更注重经济关系的周期。我认为这些周期都不会很快得到改变」。他认为,当人们讨论2020年代剩下的时期美中关系会怎么样时,「我们必须慎重,不要让这段大国竞争时期失去控制,以至于我们在无意中陷入我们都不想看到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值得关注的原因」。 他也预期,也许到了2030年代和2040年代,这个周期可能会再次转向更多的接触、更多的合作,「但我们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的时期,才能够看到这种转变的到来」。奈伊强调,美国和大陆应该有高层接触,但也应该有中层接触,想办法创建「护栏」,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他也强调,不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落,而应该看作是两国将成为同伴,需共同努力管理好这种关系。 奈伊指出,如果拜登(Joe Biden)连任美国总统,华府对北京政策将延续,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双方能够在所划定的领域内开展互惠合作,拜登的政策也可能会逐渐改变」。 就「软实力」议题,他认为,中国软实力来自于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让数亿人脱贫也非常吸引人;而美国的「软实力」不仅基于政府行为,还依赖美国文化中的公民社会。对于近期北京在国际事务扮演了不少调停者角色,奈伊认为这增强了北京的「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可成为双方竞争领域,也可以成为合作的领域。 而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他则提到,一些美国人将中国袭击美国视作一种潜在的威胁,就像日本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一样。不过他强调,中美之间的潜在威胁更像是1914年,当时的欧洲大国都认为将进行的是一场非常短暂、激烈的战争,但事实恰好相反,战争持续四年,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他认为危险「是我们像1914年那样犯错,而不是像1941年那样我们中的一方攻击另一方,这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护栏』如此重要的原因」。 奈伊强调,自己拒绝将美中关系视作进入新冷战,因为虽然有激烈的竞争,但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这在美苏冷战期间从未存在过。他提到,若能摆脱这些「谁崛起和谁衰落的问题」,中美关系将更加健康。 …
中国专家:国产航舰已具备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能力 5/08/2023 中国山东舰航母编队完成远海战备训练返回母港,有中国军事问题专家指出,这说明国产航母已具备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能力。 据中国央视军事报道,军事专家曹卫东受访时说,航母出去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编队出动,无论是防空反导还是争夺海上制海权,都比几艘驱逐舰组成的编队能力要大得多。 他认为,山东舰航舰编队出岛链进行远海训练,符合中国当前的海军战略,即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航舰编队很显然是执行远海护卫任务。山东舰航母编队完成远海训练,说明中国国产航母已具备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能力。 “央视军事”5月6日在官微发布消息称,山东舰航母编队赴台岛以东海空域开展远海战备训练,演练历时近月,近日返回母港。 报道还称,此次训练,山东舰航母编队首次成体系、成规模远赴西太平洋海域,参加了环台岛战备警巡和“联合利剑”演习,同步开展战斗值班、课题演练、飞行训练,并在岛链外与多军兵种开展联合演练。 路透社5月5日就中国航母实力发表深度解析报道说,中美若因台湾问题发生冲突,中国大陆航母在冲突中能发挥的作用值得怀疑,目前更像是一件宣传品。 报道引述多名军事和国防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海军的航空母舰目前只能展示尚未完全掌握的能力,而要在远离中国海岸的地区发挥实质性威胁,可能还需要十多年的时间。 Source 奈伊:美中2017年来进入大国竞争周期 须防1914年重演 世界新闻网 5/06/2023 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奈伊以「软实力」、「巧实力」论述闻名于世,近日他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指出,美中关系自2017年以来进入「大国竞争」为重点周期,对此须慎重、不要让这段时期失去控制,重演1914年状况。他估计,也许到了2030、2040年代,双方关系的周期可能会转向更多接触与合作,但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时期。 奈伊(Joseph Nye)近日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书「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视频出席新书发表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对美中关系提出阐述。 据新京报的专访,奈伊指出,历史上美中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有些会持续十年或更长时间。「自2017年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大国竞争为重点的周期。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一个更注重经济关系的周期。我认为这些周期都不会很快得到改变」。他认为,当人们讨论2020年代剩下的时期美中关系会怎么样时,「我们必须慎重,不要让这段大国竞争时期失去控制,以至于我们在无意中陷入我们都不想看到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值得关注的原因」。 他也预期,也许到了2030年代和2040年代,这个周期可能会再次转向更多的接触、更多的合作,「但我们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的时期,才能够看到这种转变的到来」。奈伊强调,美国和大陆应该有高层接触,但也应该有中层接触,想办法创建「护栏」,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他也强调,不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落,而应该看作是两国将成为同伴,需共同努力管理好这种关系。 奈伊指出,如果拜登(Joe Biden)连任美国总统,华府对北京政策将延续,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双方能够在所划定的领域内开展互惠合作,拜登的政策也可能会逐渐改变」。 就「软实力」议题,他认为,中国软实力来自于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让数亿人脱贫也非常吸引人;而美国的「软实力」不仅基于政府行为,还依赖美国文化中的公民社会。对于近期北京在国际事务扮演了不少调停者角色,奈伊认为这增强了北京的「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可成为双方竞争领域,也可以成为合作的领域。 而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他则提到,一些美国人将中国袭击美国视作一种潜在的威胁,就像日本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一样。不过他强调,中美之间的潜在威胁更像是1914年,当时的欧洲大国都认为将进行的是一场非常短暂、激烈的战争,但事实恰好相反,战争持续四年,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他认为危险「是我们像1914年那样犯错,而不是像1941年那样我们中的一方攻击另一方,这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护栏』如此重要的原因」。 奈伊强调,自己拒绝将美中关系视作进入新冷战,因为虽然有激烈的竞争,但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这在美苏冷战期间从未存在过。他提到,若能摆脱这些「谁崛起和谁衰落的问题」,中美关系将更加健康。 对于北京发展「巧实力」,他则直言,仅在中东或乌克兰推动和平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其周边这样做、管理与邻国的边界争端。另外,对近年中共「战狼外交」的进展,他则直言,「这种与其他国家争论对立的情况在国际政治中是比较糟糕的」。 …
日韩「站队美国」中媒酸:一个强扭的瓜 中国新闻组 5/08/2023 时隔12年,日本、南韩重启首脑间「穿梭外交」。中国媒体纷纷发表评论,对于日韩这对「冤家」是否迎来「柳暗花明」?有中国媒体刊文称,这主要是美国因素在作用。日韩已公开站队,宣示自己是美国「马前卒」;所谓的「美日韩军事同盟」就是「一个强扭的瓜」。 深圳卫视旗下直新闻8日刊登对特约评论员吴蔚的访问文章,内文提到,短短三个月内,美日韩三国领导人之间的交互非常频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日韩领导人之间「过于友善」的姿态。「一言以蔽之:日本与韩国都已经明确地、公开地站队了,重新宣示了自己作为美国马前卒的角色。」 被问到是什么因素促使日韩重新拥抱彼此?该文称,最主要的还是美国因素在发挥作用。「一直以来,所谓的『美日韩军事同盟』就是一个强扭的瓜,是在美国盟主软硬兼施下规劝出来的一个貌合神离的松散组合。之所以松散,源于日韩之间根深蒂固的矛盾,若将这个矛盾摊开了讲,大致可以归类为三个主因:历史上的民族仇恨、现实中的领土纷争以及经济上的产业链碰撞。」 文章认为,「拜登非常狡猾地抓住了一个『牛鼻子』,那就是日韩产业链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美国用经济关系迫使韩日两国重新调试彼此关系。」 文章直指,(美国)以产业链的重新调整为切入点,让日韩两国乖乖归队。「归根结底那都是『美国爸爸赏饭吃』。因此,当美国政府一旦触及了这个根本,这些小弟都得乖乖低头…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该文还痛批,「一个允许他国大量驻军、放任自己的国家领导人被监听、被监视的国家,国格是不完整的。」 Source 奈伊:美中2017年来进入大国竞争周期 须防1914年重演 世界新闻网 5/06/2023 美国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奈伊以「软实力」、「巧实力」论述闻名于世,近日他接受中国媒体访问时指出,美中关系自2017年以来进入「大国竞争」为重点周期,对此须慎重、不要让这段时期失去控制,重演1914年状况。他估计,也许到了2030、2040年代,双方关系的周期可能会转向更多接触与合作,但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时期。 奈伊(Joseph Nye)近日在中国出版他的新书「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视频出席新书发表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对美中关系提出阐述。 据新京报的专访,奈伊指出,历史上美中关系经历了起起伏伏,有些会持续十年或更长时间。「自2017年以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大国竞争为重点的周期。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一个更注重经济关系的周期。我认为这些周期都不会很快得到改变」。他认为,当人们讨论2020年代剩下的时期美中关系会怎么样时,「我们必须慎重,不要让这段大国竞争时期失去控制,以至于我们在无意中陷入我们都不想看到的局面。我认为这是(未来一段时期)值得关注的原因」。 他也预期,也许到了2030年代和2040年代,这个周期可能会再次转向更多的接触、更多的合作,「但我们必须先度过这个危险的时期,才能够看到这种转变的到来」。奈伊强调,美国和大陆应该有高层接触,但也应该有中层接触,想办法创建「护栏」,防止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他也强调,不应该把当前的情况看作是中国在崛起、美国在衰落,而应该看作是两国将成为同伴,需共同努力管理好这种关系。 奈伊指出,如果拜登(Joe Biden)连任美国总统,华府对北京政策将延续,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如果双方能够在所划定的领域内开展互惠合作,拜登的政策也可能会逐渐改变」。 就「软实力」议题,他认为,中国软实力来自于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传统文化;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功,让数亿人脱贫也非常吸引人;而美国的「软实力」不仅基于政府行为,还依赖美国文化中的公民社会。对于近期北京在国际事务扮演了不少调停者角色,奈伊认为这增强了北京的「软实力」。他认为,软实力可成为双方竞争领域,也可以成为合作的领域。 而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他则提到,一些美国人将中国袭击美国视作一种潜在的威胁,就像日本在1941年袭击珍珠港一样。不过他强调,中美之间的潜在威胁更像是1914年,当时的欧洲大国都认为将进行的是一场非常短暂、激烈的战争,但事实恰好相反,战争持续四年,导致1,000多万人死亡。他认为危险「是我们像1914年那样犯错,而不是像1941年那样我们中的一方攻击另一方,这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护栏』如此重要的原因」。 奈伊强调,自己拒绝将美中关系视作进入新冷战,因为虽然有激烈的竞争,但在经济和生态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互依赖,这在美苏冷战期间从未存在过。他提到,若能摆脱这些「谁崛起和谁衰落的问题」,中美关系将更加健康。 对于北京发展「巧实力」,他则直言,仅在中东或乌克兰推动和平是不够的,还必须在其周边这样做、管理与邻国的边界争端。另外,对近年中共「战狼外交」的进展,他则直言,「这种与其他国家争论对立的情况在国际政治中是比较糟糕的」。 …
英国君主制成本纳税人一年一杯咖啡 存续关键在王室 中央社 / 伦敦 5/07/2023 英国迎来睽违70年的君主加冕典礼,欢庆之余,君主与共和制之争较去年女王国葬期间更显尖锐。有研究指出,英国君主制一年不过花费一名纳税人一杯咖啡的钱,十分「划算」,但问题不只在钱而已。由于英国废除君主制的社会动能尚不成气候,制度能否存续,很大取决于王室本身。 回顾近10年民意调查,支持延续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民众占比大约是6成,认为国家元首应经选举产生者则仅占2成余,这样的正、反意见比例至今堪称稳定。不过,若将回顾时间拉长,可发现英国君主制确实已从「万民拥戴」步入必须更加努力说服大众自身存在正当性的年代。 非营利组织「国家社会研究中心」(NatCen)运行的「英国社会态度」(British Social Attitudes, BSA)调查,品质普获学界肯定。1983年,BSA首次调查英国民众认为延续君主制有多重要,高达86%的民众回答「非常重要」(65%)或「还算重要」(21%)。 1992年,已故女王伊丽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的4个孩子中,有3个相继宣布与配偶离婚或分居,包括如今的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III),这重创白金汉宫精心营造的王室「模范家庭」形象。1994年,BSA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延续君主制非常或还算重要的民众占约66%,较10年前足足少了10个百分点。 接下来几年,支持维系君主制的英国民众占比稳定保持在6至7成。像女王登基周年这样的「喜事」有助推升民意对君主制的支持度;女王2011年访问爱尔兰、与前爱尔兰共和军(IRA)指挥官麦金尼斯(Martin McGuinness)「握手言和」,曾让君主制支持度冲高至近8成。 然而,2019年起,安德鲁王子(Prince Andrew)卷入性侵案、哈利王子(Prince Harry)与妻子梅根(Meghan Markle)与王室闹翻等一连串风波,又让君主制的支持度呈下滑趋势,甚至数度跌落6成门槛,刷各民调新低纪录。 女王去年9月逝世,当时在国丧一片「搁置争议」、鼓励团结的氛围中,许多问题暂被压抑,但各界隐而不宣的默契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问题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公众好感度长期处于低档的查尔斯三世虽然或许不至于如部分人士预言的成为「英国最后一任君主」,但他是否能有效管控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王室成员本身言行对君主制构成的威胁,仍有待观察。 …
排华法案百余年余毒 学者:还有亚洲人无法融入美论调 世界新闻网 5/07/2023 1882年5月6日,「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在亚瑟总统(Chester Arthur)签署下生效。相隔百余年后,国会已为这项歧视华人的法案正式道歉。 「排华法案」禁止合法华工前来美国、禁止已经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移民成为美国公民。国会图书馆指出,「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对自由移民祭出重大限缩。虽然「排华法案」与相关法规在1943年遭到撤销,余毒却持续存在数十年之久。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1882基金会」(1882 Foundation)运行董事江权活(Ted Gong)说,「排华法案」限制之下让数代华人家庭遭到拆散,蒙受痛苦。他说,「排华法案」改变了整个华裔社区,直到今天。 华裔历史教授艾明如(Mae Ngai)2021年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撰文指出,「排华法案」立法动机在于认为华人是「无法同化」(unassimilable)的族裔,因此永远无法成为美国人,直到现在美国政治与文化当中都还存有「亚洲人对美国社会存有种族危险」的论述。 19世纪的加州淘金潮(California Gold Rush)让大量华人移民抵达美国,加州人口在十年当中增为四倍。但许多华人矿工受到严重种族歧视与仇恨移民的对待,华工在美国横贯铁路的建造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却经常遭到剥削、扣薪,1869年横贯铁路完工时的庆祝仪式照片则完全排除华工参加。 1870年代经济危机笼罩全美之际,白人把华工当成代罪羔羊,声称华工抢走就业机会。 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各地华人社区面临越来越多暴力攻击。艾明如指出,光是1885年里,华盛顿州塔科玛(Tacoma)所有华人都遭受暴力驱逐,在怀俄明州石泉城(Rock Springs)则有128名华人矿工遭到屠杀。 江权活指出,因为华人移民与移民后代从其他地点遭到驱逐之后,需要有安全的栖身之地,这就是各地中国城因此诞生的原因。 Source Parent Night【家长周二谈】 …
查理三世加冕 一后冠的「争议钻石」勾起印度人历史伤痛 中央社/新德里 5/07/2023 英国国王查理三世(King Charles III)昨天举行加冕典礼,一顶后冠上的105.6克拉「光之山」钻石,再次勾起印度人的历史伤痛。虽然这颗钻石最终没在加冕典礼中出现,但许多印度网友仍不忘要求英国物归原主。 查理三世的加冕典礼于美东时间6日凌晨在英国伦敦西敏寺举行,此前印度民众一直关注王后卡蜜拉(Camilla)在国王加冕典礼当天,是否会戴上王太后─伊丽莎白二世之母于1937年封后时曾经戴过的后冠。 这顶后冠挑起印度人敏感神经,因为这顶后冠上镶有一颗名为「光之山」(Koh-i-Noor)的钻石,现重约105.6克拉,印度认为这是英国政府在殖民时期强行取走的国宝。 「光之山」据说原重量达191克拉,经英国王室重新切割之后,成为现今的大小;外界估计,「光之山」市值约200亿美元。 根据印度文化部的数据,「光之山」是在印度东部城市玛苏里帕南(Masulipatnam)的矿区开采而出,辗转流落到中亚及次印度大陆多个王朝的统治者之手,后为锡克帝国开国君王朗吉特.辛赫(Ranjit Singh)所得。 辛赫于1839年因病驾崩,随后10年内,锡克帝国二度与英国的战争中落败,1849年签下「拉合尔最终条约」(Last Treaty of Lahore),其中一条写道,「光之山」须交给英国女王。 于是,英属印度总督达豪西勋爵(Lord Dalhousie)从当时才10岁的锡克君王杜利普.辛赫(Duleep Singh)手中取走了「光之山」,并于1850年7月运抵伦敦,作为东印度公司成立250周年赠予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 由于传说男性佩戴「光之山」将引来灾祸,因此「光之山」到了英国之后,一直只由王室中女性成员佩戴。外界根据这项传统,猜测卡蜜拉会在查理三世加冕典礼中戴上镶有「光之山」的后冠。 但早在今年2月,白金汉宫(Buckingham Palace)即已宣布卡蜜拉将会戴上另一顶后冠─「玛丽后冠」(Queen Mary’s Crown)。印度坊间猜测,英国希望避开敏感的政治争议。 印度一直视「光之山」的外流为历史屈辱,过去曾数度要求英国政府归还,但未能如愿。 …
英王室声望直落 时隔70年的加冕典礼不再耀眼 世界新闻网 5/07/2023 从1953年时27岁的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典礼,到2023年74岁的查理三世加冕典礼,70年的演变,英国王室家庭、英国和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在历史实质上,从盛大的公众游行到庄严的传统教堂仪式,两场加冕礼相互呼应,但在许多方面,这两个看似相似的事件,却截然不同。 今日美国报(USA Today)报导,「国王:查理三世的人生」(The King: The Life of Charles III)作者安德森(Christopher Andersen)说:「两场加冕礼在历史上有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差异,各自呈现它们走到那一刻的非凡旅程。」 伊丽莎白二世加冕代表了二战动荡后的年轻希望,查理三世则在乌克兰战火纷飞、欧洲和全球政治金融紧张局势加剧之际加冕;伊丽莎白成为一个仍在持续扩张的帝国统治者,查理则面临一个日趋衰落的大英国协,个中成员益发质疑君主制的必要性。 伊丽莎白要求将她的加冕典礼进行首度电视直播,根本改变了英国君主制曾经过度私密的性质;但电视是对观众的单向演讲,今日网络时代,绝大多数人可在世界各地从手机快速浏览查理的加冕典礼。 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非裔研究教授安德鲁斯(Kehinde Andrews) 指出:「伊丽莎白女王登基时仍拥有帝王般的风度,但我们现在对这个家族的肮脏事了解太多了,无法如此尊重他们。光辉已褪,我们发现『国王从未穿上任何衣服』;查理的加冕礼难以像他母亲的加冕礼那样耀眼。」 有线电视网(CNN)在查理加冕前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有超过三分之一英国人表示,过去十年来对于王室的支持度持续下滑,显示查理三世未来如何维护英国王室地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争取共和反对君主制的人士一直希望推翻英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君主制,民意调查显示,反对君主制以及对这个制度冷漠以对者都在持续增加,全国社会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cial Research)最新调查发现,只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