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高达84%新冠感染者出现后遗症 包括这些 文章来源: 红星新闻 10/25/2021 随着新冠病毒继续在全球各国肆虐,感染新冠病毒后的后遗症,已经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所谓新冠后遗症,即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能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复发或持续的健康问题。 其中,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官方信息,感染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之一是出现“脑雾”,即思维和注意力难以集中。事实上,新冠病毒对大脑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出现脑雾。此前的一项研究发现,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但令科学家们迟迟未能找到这一问题背后的答案,这些新冠后遗症究竟为何出现? 据外媒10月24日报道,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或许解开了这一谜题,因为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脑细胞。 【后遗症表现】 近四分之一感染者康复后 出现认知障碍,大脑无法正常工作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公开(JAMA Network Open)》10月22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表明,新冠感染者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出现了记忆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研究人员对纽约西奈山医疗系统740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四分之一的人在感染的几个月后大脑无法保留信息和集中注意力。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患者在感染新冠病毒几个月后出现认知障碍的频率相对较高。在住院患者中,执行功能、处理速度、分类流畅性、记忆编码和回忆方面的障碍最为明显。”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杰奎琳·贝克尔解释道。 该研究称,曾因新冠肺炎住院的人最有可能出现认知障碍迹象,但在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一些感染者也出现了脑功能下降。这些患者通常在感染新冠病毒约7、8个月后,表现出认知障碍的迹象,包括记忆、回忆和存储新记忆、做出判断及计划当面的问题。 精神病学教授海伦·拉夫雷茨基博士表示,有些病人“大脑甚至完全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思考、记忆受损;当他们开车出行的时候,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如何到达目的地的。 【最新研究】 新冠病毒杀死内皮细胞 导致“幽灵血管”出现 尽管在新冠疫情后不久,科学家们便逐渐注意到了新冠感染者在康复后出现了各种大脑及神经问题,但始终未能找到症结。而现在,一项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上的最新研究表明可能揭开了这一谜题。 据报道,这项由德国、法国和西班牙科学家联合进行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除了攻击肺部外,还能杀死一种被称为内皮细胞的脑细胞。内皮细胞位于大脑周围,负责保护小脑,促进血液流动。研究人员指出,内皮细胞受损可能会导致大脑血管损伤,损害认知功能。他们表示,这一发现或许可以解释,为何高达84%的新冠感染者都出现了神经症状、味觉或嗅觉丧失、癫痫发作、中风、意识丧失及意识混乱等“新冠后遗症”。 研究人员通过扫描新冠肺炎死者尸体的大脑发现了一种极为细小的“幽灵血管”,这是一种让血液无法流动的死细胞,也是认知障碍的标志,并可能产生众多风险,比如微中风等等。 【专家解释】 这一问题或许是可逆的 但长期影响仍然无法确定 …
Category: SCIENCE & TECHNOLOGY
港专家:香港没条件与冠病病毒共存 10/24/2021 香港政府专家顾问、中大呼吸系统科讲座教授许树昌说,香港整体的冠病疫苗接种率目前仅约六成,加上长者的接种率低,不但难达到“绝对清零”,目前也没有条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综合网媒“香港01”、香港电台、文汇网报道,许树昌今早在商台节目上说,香港整体疫苗接种率大约六成,但长者接种率低;此外,有约四成接种者选择注射中国大陆的科兴疫苗,有数据显示其抗体于接种两针六至八个月后,降至低水平。因此,他认为香港没有条件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 许树昌也说,英国等国家决定采取“与病毒共存”的策略后,冠病确诊个案严重暴发,加上冬季即将来临,他预估未来将会有更多变量。 许树昌还提到,如果民众首两剂接种灭活平台的疫苗,第三针转为接种另一平台的疫苗、例如核酸疫苗会较好,因为可刺激产生更多抗体。他相信,可能每一至两年,民众或要接种冠病疫苗加强剂一次。 Source 康希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 抗体最高升300倍 10/17/2021 中国康希诺生物公司发布吸入式冠病疫苗研究成果,临床数据显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中和抗体水平最高可上升300倍。 据澎湃新闻报道,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在第21届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期间进行了《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历程——如何与病毒赛跑》的主题演讲。 在介绍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加强免疫的临床数据解读时,朱涛提到,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6个月,序贯加强一剂克威莎吸入剂型,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之前升高250-300倍;若同源加强一剂灭活疫苗,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前升高30倍。 康希诺生物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以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异源序贯加强,相较第三针灭活疫苗加强更有优势,抗体升高倍数,约是以一剂灭活疫苗加强的7-8倍。另外,吸入序贯免疫可获得针对原型株、Alpha、Beta、Gamma、Delta株的高效中和抗体。 文章还提到,数据显示,接种两针次灭活新冠疫苗后,用不同疫苗加强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效果最好,mRNA疫苗效果接近腺病毒载体,灭活或者亚单位疫苗加强显著低于腺病毒和mRNA疫苗,其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接近10倍。 对于雾化吸入式疫苗的有效性,12日晚间,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临床疫苗专家朱凤才在一次分享中也提到,雾化吸入可获得粘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在病毒入侵位置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加强、序贯免疫效果显著,适用于风险人群的大规模加强免疫。 Source Inhalable vector-based COVID-19 vaccine increases antibodies 300-fold, better …
百度:未来五年培养500万AI人才 10/23/2021 中国科技巨头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称,未来五年,百度将为社会培养500万人工智能(AI)人才。 据新浪财经报道,李彦宏今天(23日)在北京大学新工科国际论坛发表演讲时说,当下的中国有培育领军人才和战略科学家最好的土壤,百度将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持续贡献。 在新工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李彦宏说,新工科重在培养人才的工程思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结合实际在“妥协”中循序渐进。同时,新工科时代的人才,要具备创新、跨界和开放三大能力。他也建议,要加强校企双方的联动,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在产业实践与技术落地上,李彦宏以自动驾驶为例,提出百度和特斯拉都是“工程思维”。特斯拉选择的路径是自动化程度的渐变。百度选择的路径是自动驾驶行驶范围的渐变,从部分道路的全无人驾驶开始,逐步扩大地域范围,从而走向L5级的完全自动驾驶。 李彦宏认为,未来十年人工智能领域将有八项关键技术,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分别是自动驾驶、数字城市运营、机器翻译、生物计算、深度学习框架、知识管理、AI芯片和个人智能助手。李彦宏说:“这八项技术的突破,将会广泛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这是我深信不疑的,而这八项技术也将是百度坚定投入的方向。” Source 美国国防部前首席软件官: 人工智能竞争 华府已输给北京 中央社 | 伦敦 10/11/2021 美国国防部前首席软件官柴兰告诉英媒,美国已在人工智能竞争败给中国,且部分政府部门网络防御能力仅在幼儿园水准,北京因在新兴网络技术方面有所进展,正迈向全球主导地位。 路透今天报导,根据西方国家的情报评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能在约10年内称霸多项关键新兴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AI)、合成生物学和基因方面。 柴兰(Nicolas Chaillan)是美国五角大厦第一位首席软件官,他已为抗议美国军方科技转型步调缓慢辞职。他指出,华府未能回应中方网络和其他威胁,使国家陷入险境。 他告诉「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15至20年内,我们没有与中国抗衡竞争的机会。此刻,木已成舟。在我看来,这已经结束了。」 柴兰指出,中国将主宰世界的未来,控制从媒体叙事到地缘政治的一切,而美国部分政府部门的网络抵御能力仍处「幼儿园水准」。 同时,柴兰抨击谷歌(Google)不愿与美国国防部就人工智能展开合作,以及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广泛辩论,都拖累了美国这一方面的发展。 因目前非上班时间,尚无法获得Google回应。 路透引述「金融时报」报导指出,柴兰表示,中国公司不得不与北京当局合作,而且不须顾虑伦理问题,「重金」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
新冠痊愈后就不用担心了?英国1.5%痊愈者再度感染 韩国中央日报 10/23/2021 英国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毒或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复发第二、第三次感染的病例大增,对该国实施的“与新冠共存”防疫政策构成了挑战。认为在大部分人口接种疫苗并形成抗体后疫情即可结束的乐观预期也变得日益渺茫。 据英国《卫报》10月19日(当地时间)报道,英国当日新增新冠死亡病例223人,创下7个月以来的新高,新增确诊4.3738万人,连续七天超过4万,比前周增加16%,新增住院人数921人,比周初增加10%。报道称,新冠病毒不仅在未接种疫苗的中学生群体中大规模扩散,脆弱的老年群体感染病毒的病例也持续增加。 帝国理工学院的丹尼·爱德蒙教授(免疫学)说,“现在二次感染的情况比以往更加常见”,“以前感染过新冠病毒或者已经完成两针疫苗接种、抗体浓度仍处于中间水平的人员中,也出现了不少有症状的二次感染病例”。10月6日英国统计厅发布的消息显示,去年7月至今年9月感染过新冠病毒的2.0262万人中,共有296人二次感染。《卫报》表示,这与去年同期全球只有24个二次感染病例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杰弗里·汤森德教授团队通过近期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研究结果显示,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员如果不接种疫苗、也不保持距离,将会在3个月至5年内再次感染,感染间隔的中间值是16个月,这一结果由感染者的抗体减少导致。研究团队预测,随着感染人数增多,二次感染的情况将越来越常见。 英国利兹大学病毒学副教授斯蒂芬·克利文表示,“即便接种过疫苗,如果经常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大”。二次感染的情况在医生群体中也频繁出现。 美国自今年5月德尔塔变异毒株成为优势毒株以来,二次感染率增加了350%。拥有390万人口的俄克拉荷马州9月份共报告了5229例二次感染病例。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卫生学副教授尼斯林·埃尔瓦表示,“认为在所有年轻人都形成抗体后疫情就会结束的理论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渺茫”。 为防止冬日疫情大爆发,现在英国启动了日均为大约3000人接种加强针、为12-15岁青少年接种第一针,同时建议人们在拥挤的室内场所佩戴口罩的A计划。但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应当立刻启动强制佩戴口罩并强化居家办公的B计划。 Source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有意了解详情, 请扫码加微信, 非诚勿扰! 最新研究:逾三成冠病康复者出现“长期后遗症” …
无罪!华裔教授胡安明重返大学教职,并被补偿薪水 来源: 华人生活网 10/20/2021 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近日恢复了华裔教授胡安明的终身教职。 胡安明此前被指在接受NASA资助的同时隐藏了与中国高校的关系,不过最终获法官宣布胡安明无罪。 报道称,在一封10月14日的信中,副校长John Zomchick向胡安明提供了终身教职的工程教授职位。 校方同时还向他补偿薪水,并为他支付了移民律师费用。 另外,校方还为胡安明提供3年共计20万元的资金,助他重新启动研究。 报道称,在信中,Zomchick向胡安明解释了校方对他在签证方面的支持。胡安明是归化加拿大国籍的华裔。 2020年2月,胡安明被逮捕并被起诉欺诈和做虚假陈述。该案是时任总统川普任内美国司法部打击与外国有联系的学者行动的一部分。 检方指胡安明在申请NASA资金时故意隐瞒在他国大学任职的情况,并认为这违反了法律。胡安明的律师则称,胡安明认为没有必要将一个暑期兼职的工作作为披露信息的一部分,校方也没有要求他这样做。 今年6月,该案陪审团成员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案件流审。检方曾表示打算重新起诉,但法官上个月判胡安明无罪。 法官在判决中指出,就算胡安明有意隐瞒了他与他国大学的关系,也没有证据显示他打算伤害NASA的利益。 法官指出,NASA确实拿到了它们为之提供资金的研究成果,也没有证据显示胡安明从其它国家收钱了,或者任何在外国人参与了该研究。 Source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北京综合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船已进入应急发射状态。若神舟十三号遇到紧急情况,神舟十四号最快可在8.5天赶往展开太空救援。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四号作为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 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 据介绍,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的研制团队,开创的“天地结合”应急救援模式,共有两艘飞船进场,后一艘是前一艘的“生命救援之舟”。 在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中,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时间。预备作为应急救援队的人员有几百人,被列在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的名单中。根据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须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组织到位,并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非常精细。 其中,“累计工作时间”会统计每名人员的持续工作时长;当达到预设的最大值后,应急人员必须更换,避免打“疲劳仗”。 中国在上周末凌晨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三名航天员前往中国的空间站,将在太空生活工作六个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昨日发布消息,三名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后,昨日成功开启货物舱舱门,并顺利进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接下来将开启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货物舱舱门,然后开展货物转运等工作。 Source 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10/15/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神舟十三号此后将开展六个月“超长待机”。 据了解,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均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构成,共有14个分系统,是迄今为止中国研制的标准最高、指标最严格的载人航天器。 Source Shenzhou …
康希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 抗体最高升300倍 10/17/2021 中国康希诺生物公司发布吸入式冠病疫苗研究成果,临床数据显示,两剂灭活加强一剂吸入,中和抗体水平最高可上升300倍。 据澎湃新闻报道,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在第21届中国生物制品年会期间进行了《腺病毒载体疫苗研发历程——如何与病毒赛跑》的主题演讲。 在介绍吸入式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克威莎加强免疫的临床数据解读时,朱涛提到,接种两剂灭活疫苗后6个月,序贯加强一剂克威莎吸入剂型,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之前升高250-300倍;若同源加强一剂灭活疫苗,中和抗体水平相比加强前升高30倍。 康希诺生物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文称,以吸入型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进行异源序贯加强,相较第三针灭活疫苗加强更有优势,抗体升高倍数,约是以一剂灭活疫苗加强的7-8倍。另外,吸入序贯免疫可获得针对原型株、Alpha、Beta、Gamma、Delta株的高效中和抗体。 文章还提到,数据显示,接种两针次灭活新冠疫苗后,用不同疫苗加强免疫,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效果最好,mRNA疫苗效果接近腺病毒载体,灭活或者亚单位疫苗加强显著低于腺病毒和mRNA疫苗,其中和抗体水平差异接近10倍。 对于雾化吸入式疫苗的有效性,12日晚间,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临床疫苗专家朱凤才在一次分享中也提到,雾化吸入可获得粘膜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三重保护”,在病毒入侵位置预防感染和阻断传播,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加强、序贯免疫效果显著,适用于风险人群的大规模加强免疫。 Source Inhalable vector-based COVID-19 vaccine increases antibodies 300-fold, better than mRNA & inactivated type as booster …
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创新纪录 10/17/2021 由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创造了新纪录。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今天(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 加上此前测得的早稻平均亩产667.81公斤,双季测产为1603.9公斤,成功突破亩产1500公斤目标并创造新的纪录。 袁隆平是中国研发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首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他于今年5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Source 1603.9公斤!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刷新纪录 来源: 新华社 10/17/2021 新华社长沙10月17日电(记者 白田田、陈振海)1603.9公斤!10月17日,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清竹村,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专家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继去年突破1500公斤大关后,再次刷新纪录。 当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在衡南县开展2021年南方稻区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测产验收,测产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在现场宣读了结果。测产结果显示,晚稻平均亩产为936.1公斤,加上今年早稻测产平均亩产667.8公斤,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为1603.9公斤。 “同一生态区连续2年双季亩产超过1500公斤,这意味着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关目标实现了。”在测产现场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生理生态室主任李建武说,在前期持续高温的极端天气下,此次高产结果来之不易,表明品种的适应性较强,也为下一步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 据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被袁隆平院士看作是突破亩产“天花板”的关键。2019年起,衡南县被选定为第三代杂交水稻核心示范区,第三代杂交水稻组合“叁优一号”在示范基地开展高产攻关试验示范。 Source Third-generation hybrid rice achieves high yield Xinhua 10/17/2021 …
专家: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探索力度 中国追赶美国将让太空竞争白热化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杨丹旭 10/17/2021 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的时代。受访专家预计,航天事业迎来井喷式发展的中国,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的探索力度,追赶美国的领先优势,而地缘政治向太空延伸,将让大国间的太空竞争白热化。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昨天上午顺利与空间站对接,中国正式迈入空间站长期有人驻留的时代。受访专家预计,航天事业迎来井喷式发展的中国,下一步将加大对深空的探索力度,追赶美国的领先优势,而地缘政治向太空延伸,将让大国间的太空竞争白热化。 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昨天零时23分许发射升空,昨天上午与空间站组合体对接,三名航天员大约10时许,先后进入空间站核心舱,开启长达六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 中国在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立实现载人航天太空理想的“三步走”战略,目前已进入第三步最终阶段,即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明年实现航天员在轨轮换 按计划,中国将于明年底前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也将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由于中国航天员无法进入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上取得突破,是打破西方对中国航天技术垄断的重要标志。 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来飞速发展,跻身世界第一方阵。美国海军战争学院国家安全事务副教授伯班赫(David Burbach)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指出,中国从1990年代较低的基础起步,在太空领域各方面的迅速发展都令人惊叹。 他认为,美国仍然拥有世界领先的太空项目,可是“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太空强国”。 宋忠平在评价目前中国的航天能力时指出,中国在一些技术上已超越俄罗斯,但与“领头羊”美国仍有差距,这包括在深空探测上的经验,以及航天工艺、技术和基础材料、新材料方面中国仍有差距。 针对中国航天事业下一步发展,他判断,中国会不断发展新型航天器,打造更好的天地往返工具,例如能让普通人遨游太空的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前天受访时承认,中国注意到美国商业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认为这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美国一些商业公司近年来涉足航天领域,开发商业化载人飞船。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上个月把四个平民送上太空,展开首个平民环绕地球之旅,为人类太空旅行开启新篇章。 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另一个重点是深空探测,包括探索月球、火星、太阳等。中国在深空探测上起步晚,但近年来正快速追赶。 中国发射的嫦娥四号,在2019年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则在去年从月球取回月壤;中国去年也发射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本月14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中国成为航天领域的实力“玩家”,展示勃勃雄心,未来太空领域的大国竞争必将更激烈。 …
NASA发射露西号 探索太阳系形成及木星小行星群 中央社 10/16/2021 美国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今天发射探测器「露西号」,展开为期12年任务,首度探测木星的特洛伊小行星群,以进一步了解太阳系的形成之谜。 法新社报导,载运露西号(Lucy)的擎天神五号运载火箭(Atlas V rocket)是在当地时间清晨5时34分于佛州卡纳维尔角(Cape Canaveral)发射升空。 The Trojan asteroids are rocky worlds as old as our solar system, and they share an …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进驻空间站 王亚平辫子抢镜 10/16/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今早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三位航天员于北京时间9时58分顺利进入中国空间站。中国首位进入空间站的女航天员王亚平的大辫子,在失重环境中向天竖起,十分抢镜。 综合央视新闻和澎湃新闻报道,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工作后,航天员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同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稍早前,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今晨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神州十三号乘组将在空间站驻留六个月,这是中国第八次送航天员到太空,也是第二次派航天员进入中国自己打造的空间站。此趟任务将历时六个月,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Source 走进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场 文 / 杨丹旭 | 剪辑 / 陈志勇 | 摄像 / 杨丹旭 10/16/2021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今天(10月16日)零时23分许,刚刚见证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这个中国最大的航天发射基地,是每一名中国航天员飞向太空的起点。 跟随《联合早报》北京特派员杨丹旭前往中国的大西北,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出发去太空的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会面,近距离感受火箭发射升空时的震撼。 Source 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 10/15/2021 中国今天(16日)凌晨发射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三号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
研究:寮國蝙蝠冠狀病毒傳人結構極似COVID 中央社 10/15/2021 根據一份最新研究,在寮國蝙蝠身上的冠狀病毒出人意料地擅於感染人類細胞,顯示這類致命特徵確實可在實驗室以外的自然界演化而來,有助了解COVID-19疫情起源。 「紐約時報」指出,病毒專家對這一發現感到振奮。科學家2020年夏天前往寮國捕捉身上可能攜有COVID-19病原近親的蝙蝠,研究後得出相關發現。 科學家們趁夜深人靜時用網子和帆布所做的陷阱捕捉從洞穴飛出的蝙蝠,採集蝙蝠唾液、尿液和糞便樣本。確認蝙蝠糞便樣本內含有冠狀病毒後,科學家們便在高度安全的生物實驗室,以專門的防護裝備和空氣濾淨器展開研究。 研究人員發現,在寮國採集到的3種冠狀病毒很不尋常:它們表面有一個分子鉤,與這次引發COVID-19大流行、名為SARS-CoV-2的新型冠狀病毒身上的鉤極其相似。與新型冠狀病毒一樣,寮國蝙蝠身上冠狀病毒的鉤子讓它們能輕易附著於人體細胞。 談到寮國蝙蝠冠狀病毒的分子鉤是如何輕易感染人類時,帶領這項研究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Pasteur Institute)病毒學家艾洛瓦(Marc Eloit)說:「它甚至比早期的新型冠狀病毒株還要好。」這份研究日前已於線上發布,但尚未發表於科學期刊。 有些專家認為,這些類SARS-CoV-2病毒很可能已不時感染人類,引發過輕微與幅度有限的傳播,但只要條件成熟,恐就能引起類似COVID-19那種大流行。 專家們表示,這些發現對有關COVID-19起源的激烈辯論具有重要意義。有些人堅信像SARS-CoV-2這般驚人感染人類細胞的能力不可能是自然進化而來,但這項新發現表明並非如此。 亞利桑那大學病毒學家沃洛比(Michael Worobey)說:「這真的能讓所有認為這種病毒肯定出於實驗室製造,或某種人為改造才能有如此傳染力的想法一槍斃命。」沃落比並未參與這項寮國蝙蝠冠狀病毒研究。 Source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有意了解详情, …
世卫成立新咨询小组调查冠病起源 文 / 廖慧婷 10/13/2021 (早报讯)世界卫生组织周三(10月13日)推荐26名专家加入“新病原体起源国际科学咨询小组”(SAGO),协助监测和追踪具有“大流行病潜力”的新发和再发病原体的起源,包括冠病的起源。 世卫周三点名的这26位专家,拥有从流行病学到生物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包括荷兰病毒学家库普曼斯、德国的病毒学家德罗斯腾和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杨运桂。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声明中表示:“了解新病原体的来源,对于预防未来具有流行病和大流行潜力的爆发至关重要,而这需要广泛的专业知识。” 今年3月,由世卫组织牵头的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发布了一份初步报告,认为冠病病毒的来源“极不可能”与武汉的一个实验室有关。但谭德赛此前表示,第一阶段调查工作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缺乏原始数据,特别是疫情暴发初期的数据,需对病毒起源做进一步调查。 Source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有意了解详情, 请扫码加微信, 非诚勿扰! 学者:美情报机构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中美对冠病溯源针锋相对将翻页 来自 / 联合早报 …
美国国防部前首席软件官: 人工智能竞争 华府已输给北京 中央社 | 伦敦 10/11/2021 美国国防部前首席软件官柴兰告诉英媒,美国已在人工智能竞争败给中国,且部分政府部门网络防御能力仅在幼儿园水准,北京因在新兴网络技术方面有所进展,正迈向全球主导地位。 路透今天报导,根据西方国家的情报评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可能在约10年内称霸多项关键新兴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AI)、合成生物学和基因方面。 柴兰(Nicolas Chaillan)是美国五角大厦第一位首席软件官,他已为抗议美国军方科技转型步调缓慢辞职。他指出,华府未能回应中方网络和其他威胁,使国家陷入险境。 他告诉「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15至20年内,我们没有与中国抗衡竞争的机会。此刻,木已成舟。在我看来,这已经结束了。」 柴兰指出,中国将主宰世界的未来,控制从媒体叙事到地缘政治的一切,而美国部分政府部门的网络抵御能力仍处「幼儿园水准」。 同时,柴兰抨击谷歌(Google)不愿与美国国防部就人工智能展开合作,以及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广泛辩论,都拖累了美国这一方面的发展。 因目前非上班时间,尚无法获得Google回应。 路透引述「金融时报」报导指出,柴兰表示,中国公司不得不与北京当局合作,而且不须顾虑伦理问题,「重金」投入人工智能领域。 此外,柴兰承认美国在国防上的支出仍比中国高出三倍,但这些额外开支无济于事,因为美方采购成本如此之高,却用在错误的领域,而官僚主义和过度监管也使五角大厦亟需的变革窒碍难行。 Source 美前高官:美国在人工智能竞赛中已输给中国 文 / 陈慧璋 10/11/2021 (早报讯)美国五角大楼前软件主管说,中国的新兴网络能力一日千里,其人工智能发展正朝向全球主导地位迈进,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输给了中国。 路透社报道,因不满美国军方技术转移缓慢,在一周前愤而辞职的美国国防部首席软件官尼古拉斯·夏兰(Nicolas …
何祚庥院士: 希望杨振宁李政道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留一段历史佳话 来源:科学大师 10/11/2021 在杨振宁先生100岁诞辰之际,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邀请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及其夫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老师,请他们谈一谈自己交往和接触到的杨振宁先生。 何院士今年94岁,庆教授88岁,他们夫妇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与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均有往来,也同是物理学界中人,称得上知根知底。何院士2017年90岁生日的时候,杨振宁先生还亲自前往何院士寿辰庆祝现场祝贺,欢迎他加入90岁俱乐部,李政道先生人在国外,则给何院士发来了贺信。 何院士虽然年事已高,行动不很便利,但听说我们想请他谈谈杨振宁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这一次采访,两位老师畅所欲言,谈兴甚浓,分别聊到了杨先生和李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往事,兼及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对杨李二位先生,他们在言辞之中不吝赞誉,而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作为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他们则持有热切的针砭,流溢着某种对国家科研事业扬鞭奋进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期盼心情。 继9月22日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和香港(专题)中文大学联合为杨振宁先生举办庆祝百岁诞辰之后,与李先生颇有渊源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10月10日也举办了李政道先生95岁诞辰庆祝活动。涉及到何院士谈李先生的相关内容,届时《科学大师》栏目会另外整理成一篇文章,单独发布,本篇只集中来谈杨振宁先生。 这是上篇内容。 1,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学术成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 《科学大师》:您很早就和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有关联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对吧? 何祚庥:杨先生比我大5岁,从我们物理学领域来讲,算是隔了半代,10年是一代,李先生比我大一岁,我们属于同一代。 1946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杨先生有个堂弟叫杨振怀,后来当了我们国家水利部的部长,我们都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很熟,他那时候就跟我讲,他哥哥杨振宁怎么行怎么行,学习很好,是一位了不得的优秀学生。 杨振怀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前辈。华罗庚当然是才华横溢,后来居上,超过了杨武之先生。他们两位在清华打交道的时候,华先生可能说话时有点年轻气盛,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就说杨武之先生你怎么怎么不对,有时候说话不太客气。老杨先生就不高兴了,对华先生说,我这一辈子数学赶不上你,将来我儿子却一定要超过你。所以你就能知道杨振宁这个人是从小就已经久负盛名。 后来我也到了清华学习,跟当时物理系的助教郭敦仁(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关系很好,郭敦仁老师曾问我知不知道清华有四大名将:彭、王、林、杨。我问都是谁? 第一位彭,就是彭桓武,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之一;又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编者注:彭桓武是黄祖洽、周光召、何祚庥等人的老师)。早在彭老师回国以前,我就听到彭桓武的盛名。第二位王,是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著名学生有杨振宁、陈篪人、徐锡申等);第三位林,就是林家翘(中美三院院士,力学和数学家),他对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有许多卓越的贡献,继杨振宁先生回国后,也在清华定居执教,教了许多学生。第四位杨,就是杨振宁。这是1948年就讲到的故事。那时杨振宁已经出国了,一提这个人,名声是如雷贯耳。 我的表姐和表姐夫王承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和张文裕(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跟杨振宁相识。他们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跟杨振宁多有交往。后来夫妻俩都到美国去留学和工作。1956年他们回国,我受中科院委派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一听说我是学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的,他们就给了我一篇文章,是李政道跟杨振宁两位合作的《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论文的预印本,还没有正式发表的,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就成了国内最早读到他们这篇论文的科研人员。 王承书特别还给我介绍过杨振宁、李政道的一些研究工作,如杨振宁对π0→2γ的研究,李政道对李模型的研究等等。说他们的工作都是得到学术界承认的。“承认”两个字是很关键的,并不是说我写的文章我自己认为可以就行的,得学界普遍承认才可以。 1956年底,吴健雄(杰出的华裔(专题)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他们两位的宇称不守恒猜测,这个结果一出来,就引起热烈的反响,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老师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向他们两人发去了贺电。中国的科学当时很落后,这个事引起大家的关注,开了很多学术讨论会。当时国内真正懂的人可以说没有几个,正是这件事情,把很多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引导到粒子物理的研究上去。杨先生跟李先生两个人的工作,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 很快1957年底他们就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一下就更震动了,影响超出了学术界,也震动了国家领导人。大家都希望争取他们回国,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时候,中国还专门派了张文裕先生专程从中国去瑞典祝贺,也有希望通过张先生把他们争取回国的意图。 但争取他们回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处在建国初期,他们两位都有一些敏感的亲属关系,比如李政道家人都在海峡对岸,哥哥在那边还当着不小的官。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时还关在功德林,情况很复杂。为了争取他们,据我了解,中国政府就对这些人立即实行了特殊的政策,比如杨振宁一得诺奖后,杜聿明将军的生活待遇立即得到改善。 庆承瑞:那时候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尼克松来访问后,说中国可以开放了,华人(专题)可以回国。但限于当时的宏观气候,国外的人不了解国内的情况,说华人可以回国,不等于华人就敢于回国。 杨先生第一个带头回来,但不是没有顾虑,一是恐怕中国方面让不让他回国,二是他怕回来后被扣住,不让他再回美国。因为前苏联就有过这种事,曾在国外工作并有卓越成就的著名科学家到莫斯科后就给扣下了。 …
三名经济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文 / 潘万莉 10/11/2021 (早报讯)瑞典皇家科学院周一(10月11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名经济学家卡德(David Card)、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和因本斯(Guido Imbens),以表彰他们在劳动经济学与实证方法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位获奖者研究的关键,是把全球贫困问题分解为更小、更精确的问题。例如,为了找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方法,可以针对教育方法、医疗卫生系统、获得信贷的途径等方面设计实验,证实干预效用。 Source Three economists win Nobel for their research on how real life events impact society By …
阿斯利康抗体鸡尾酒药物后期研究取得成功 文 / 陈慧璋 10/11/2021 (早报讯)英国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周一(11日)说,其试验性冠病抗体鸡尾酒药物在一项后期研究中成功减少非住院患者演变成重症或死亡。 路透社报道,出现七天或少于七天症状的冠病患者使用这款名为AZD7442的抗体鸡尾酒药物后,演变成重症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0%,这符合了这项临床试验的目标。 阿斯利康研发部执行副总裁潘加洛斯说:“使用我们这款抗体药物对冠病病毒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并可为患者持续提供六个月以上的保护。” 另外,阿斯利康也计划把这款抗体鸡尾酒药物开发为适用于无法对冠病疫苗产生足够免疫力的人的冠病药物。 阿斯利康上周已就这款抗体鸡尾酒药物作为冠病预防性药物,向美国药物监管当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Source 美国股市动荡,适于做空,如何操作? (免费讲座 – Oct 11, Mon, 9PM EST) 请扫描海报上二维码: 或直接点击 Zoom 报名链接: https://zoom.us/webinar/register/6316336221018/WN_yvmcDteARpGx4yjf2g3mww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老兵读史 10/10/2021 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时间背景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同日,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详细过程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季承写道。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