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后遗症最新研究公布,近半数患者出院后1年仍无法痊愈

新冠后遗症最新研究公布,近半数患者出院后1年仍无法痊愈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9/08/2021   随着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继续   持续性疲劳、呼吸困难和抑郁等症状   可能影响到数百万人   但人们对这种情况知之甚少   全球疫情仍在强势传播。目前全球累计确认新冠患者人数已超2.2亿,累计治愈人数将近2亿,这些数字还在不断上升。   最近,《柳叶刀》发表的一项针对新冠患者后遗症(也被称为“长期新冠”)的研究,再次敲醒了新冠疫情对人类长期影响的警钟。   这本权威的医学杂志为此专门配发社论,指出随着新冠肺炎大流行的继续,持续性疲劳、呼吸困难和抑郁等症状可能影响到数百万人,但人们对这种情况知之甚少。   感染新冠病毒后,身体会有哪些长期影响?这些症状的特征、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如何?一直以来,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而这项研究给出了新冠后遗症的最新数据。   1年后仍无法完全康复   《柳叶刀》8月28日发布的这项研究,跟踪了1276名从武汉金银潭医院出院的新冠患者,通过随访他们出院6个月后和12个月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对他们的康复情况进行了研究。   这项研究由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曹彬、武汉金银潭医院的王先广以及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王建伟共同主导。   曹彬团队今年1月份就曾在《柳叶刀》上发表过同一批病人出院6个月时的随访,当时他们发现大约四分之三的新冠幸存者出院后仍有“疲劳或肌肉无力”等至少一项持续的症状。住院期间病情危重的患者,比疾病严重程度较低的患者更可能有肺部气体弥散障碍和影像学异常。   在这项研究中,课题组统计了从2020年1月7日到5月29日间从金银潭医院出院的全部病人,共计2469人。他们中有1193名患者因为诸多原因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原因包括出院后死亡、住在养老院或福利院、患痴呆或精神病、患骨关节病等。最后1276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在出院6个月后和12个月后分别完成两次随访。   这些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9岁,864名患者在住院期间通过鼻导管和面罩吸氧,94名需要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有创机械通气,54名患者曾入住ICU。   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属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在住院期间,这些患者接受的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抗病毒类药物、洛匹那韦、阿比多尔、磷酸氯喹、羟基氯喹、抗生素、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等。   在前后的两次随访中,患者们都接受了详细的面对面访谈、体检和6分钟的步行测试,还完成了一系列调查问卷,以反映他们的呼吸状况、生活质量、出院后就医情况、工作状况等。根据患者的严重程度,研究人员在出院6个月时,随机抽样检查了他们的肺功能和胸部CT,出院12个月时根据需要对部分人群进一步复查。   另外,研究人员还从武汉市招募了未感染过新冠的社区成年人作为对照组。新冠幸存者和对照组按年龄、性别和基础疾病进一步进行1:1匹配。因为跨度时间长、样本量大,这项研究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对新冠幸存者进行的最大规模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新冠患者出院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和各项功能恢复良好,已恢复了原来的工作和生活,但目前的健康状况仍低于对照人群。   睡眠障碍、脱发、味觉和嗅觉失调、头痛、关节疼痛、焦虑或抑郁……这些症状都被该研究列入新冠后遗症。   与出院6个月时相比,出院1年时部分后遗症随着时间的推移显著消退。至少还有一种后遗症症状的人群比例也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与SARS后遗症类似,“疲劳或肌肉无力”也是新冠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有该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52%下降到12个月的20%。   不过,感染新冠后出现疲劳和肌肉无力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基于先前SARS的一些研究,肺弥散能力损害、发病时病毒引起的肌肉炎症、细胞因子紊乱、肌肉萎缩和退化、皮质类固醇肌病或这些因素的组合,都可能是诱因。   与上述症状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新冠患者出院12个月时,出现呼吸困难、焦虑抑郁的比例反而比半年前更高。呼吸困难的比例从半年时的26%略微增加到12个月时的30%。在长达12个月的时间里,大约20%-30%的中度患者观察到肺弥散障碍,这一比例在危重患者中高达54%。另外,更多患者出院12个月后就诊时出现焦虑或抑郁(26%),而出院6个月时这一比例为23%。 …

日著名科学家率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引爆中日舆论

日著名科学家率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引爆中日舆论 文章来源: 观察者 9/03/2021 近日,日本著名科学家藤岛昭携研究团队加盟中国大学的消息引起中日两国舆论关注。 据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9月2日报道,“光催化”领域权威人物、数次获诺贝尔奖提名的日本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已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报道提到,藤岛昭也是“光触媒”的发现者。伴随着资金与经费不足等原因,日本国内学术研究环境逐渐恶化。报道称,与产业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研究领域,其顶尖学者“出走”中国,堪称是日本“智慧流失”的标志性事件。《每日新闻》提到,上海理工大学预计将围绕藤岛昭新建研究所。中日两国学术交流相关人士还透露称,新研究所的设立及运营费用目前正朝着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出资的方向开展准备工作,资金规模预计将为数十亿日元(折合数亿人民币)左右。 据上海理工大学官网8月31日消息,藤岛昭教授及其团队聘任仪式于30日举行。仪式上,藤岛昭院士表示,非常感谢上海理工大学的接纳,使自己及其团队有幸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大家庭的光荣一员。他将带领团队尽快熟悉新的环境,与学校相关科研人员一起在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及产业发展做出好的成果。 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在仪式上表示,为更好支持藤岛昭院士团队的发展,为相关研究工作搭建平台,学校依托新组建成立的材料与化学学院,计划成立相关的光电材料和光催化方面国际性的研究院,并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被誉为“光催化之父”的藤岛昭此前曾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登台,与中国观众分享光催化的应用知识。他提到,如中国国家大剧院所使用的光催化自洁玻璃可以让其表面永远保持清洁、透明的光催化涂层则可以使镜子不产生雾气、甚至光催化还可以用在空调过滤器中来分解甲醛等有害气体。而光催化最新的应用竟然是用于疾病治疗,并且藤岛昭研发的光催化捕蚊器更是已经在疟疾肆虐的地区开始使用。 公开资料显示,藤岛昭生于1942年。1967年,进入东京大学的藤岛昭因为与导师本多健一共同发现了二氧化钛单晶表面在紫外光照射下水的光分解现象,即“本多-藤岛效应”(Honda-Fujishima Effect),开创了光催化研究的新篇章。197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86年任东京大学工学部教授。2003年,藤岛昭从东京大学退休,担任神奈川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席一职,同年他还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09年,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0年至2018年3月,藤岛昭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 《每日新闻》称,多年以来,藤岛昭一直致力于培养各国留学生。在与中国持续交流的40年间,藤岛昭培育了38名中国留学生,其中3位已经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教育、科学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更因此荣获2019年度的中国政府友谊奖。 “科研经费不足”一直是近年困扰日本研究者的问题。2004年,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导致日本国立大学直接从政府财政获得的经费大大减少,这导致了日本大学的部分研究项目出现了不确定性,而青年学者则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近年,日本青年学者来华搞研究已屡见不鲜,而各研究领域中顶尖学者到中国大学来开展研究事业却较为少见。正如日媒所说,此次藤岛昭携其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中国大学,堪称中日两国学术界里的标志性事件。 此外,中国大学在理工科方面实力“突飞猛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日媒也十分关注这一动向。8月15日,日本《现代商业》杂志就曾发表标题为《中国大学在“工科专业排行榜”上突飞猛进,超越已退出制造领域的美国》的专栏文章。 文章援引英国教育组织“Quacquarelli Symonds”(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THE)发表的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数据,认为在各种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大学排名大幅提升令人刮目相看。以前,美国大学经常占据各项排行榜的榜首,而现如今中国大学已能和美国大学并驾齐驱。而具体到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大学排名来看,中国大学独占鳌头,相比之下美国大学几乎没了踪影。 Source Cultivate 3 Chinese academicians! Japan’s “Father of Photocatalysis” …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清、北创历史,收入超上市公司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清、北创历史,收入超上市公司 文章来源: 市界 9/02/2021 9月2日,涵盖全球1662所大学的THE世界大学排名,由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列总榜单第16名,以及亚洲榜第1位,处于领跑地位。这是首次中国两所大学进入前20名,也是亚洲国家迄今为止的大学最高排名,堪称历史性突破。而在亚洲排在第3~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以及东京大学。 也就是说,在整个亚洲前五,中国高校拿到3个席位,成绩喜人。 当然,如果算上排在第7位的香港中文大学和第9位的复旦大学,在整个亚洲前十中,中国高校拿到5个席位,占据半壁江山。 不过,如果与英美相比,中国高校的确还是存在差距。 通过榜单可看出,排在世界前14的高校所在地区,全部为美国和英国,其中美国占据11个席位,包括加州理工、哈佛以及斯坦福等知名院校,英国则占据3个席位,包括牛津、剑桥等国内民众同样耳熟能详的名字,紧接着便是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的清华和北大。 那么,身为中国排名最高的前两所高等院校,同时拥有“中国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和北大,到底有多牛? 据北京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21年收入总预算为221.3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30亿元,包括上年结转的53.2亿元。此外,清华大学公布的2021年收支总预算为317.3亿元,比前一年增加6.5亿元,除去上年结转88.5亿元,本年收入预算高达228.8亿元。 实际上,高达两三百亿的年收入,是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无法企及的。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以2020年为例,营业总收入达上千亿的上市公司为84家(营收破千亿的排名最后的一家为三一重工),营业总收入破500亿的有189家(最后一家为宁德时代)。与清华和北大相比,营业总收入在317.3亿元和221.3亿元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252家和338家,而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高达4400多家。 换言之,清华和北大的年收入,分别超过了94.3%和92.3%的A股上市公司。 Source These are the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world for 2022 …

中疾控周报:新冠病毒能在“握手楼”中通过气溶胶传播

中疾控周报:新冠病毒能在“握手楼”中通过气溶胶传播 中疾控周报 8/22/2021 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不过其通常发生在密闭空间中。然而,最新的研究显示“握手楼”之间也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  所谓“握手楼”,是形容楼与楼之间的间距近到打开窗可以握手的楼房。最新一期《中疾控周报》(CDC WEEKLY)研究揭示,两个非常接近的建筑物之间能够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气溶胶传播还主要受空调的开与关、门窗的开与关等气流布局的影响。  研究者提示,在某些条件下,“握手楼”里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存在新冠病毒气溶胶传播风险。研究者建议,应注意气流分布对隔离病房气溶胶扩散的影响,并加强隔离场所消毒。 以上内容来自《来自广东省广州市的特殊建筑布局中新冠气溶胶传播模拟研究》(Field Simulation of Aerosol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in a Special Building Layout —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2021),研究团队包括中疾控、广州市疾控中心、广东省疾控中心等。  此前,许多研究证实了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但传播通常发生在密闭空间中。在2021年5月发生在广东省广州市的疫情中,指示病例(index …

美国每小时就有约42人死于冠病

美国每小时就有约42人死于冠病 文 / 潘万莉 8/18/2021 (早报讯)由于德尔塔(Delta)变种病毒持续在美国疫苗接种率较低的地区肆虐,美国周二染疫死亡人数超过1000起,相当于每小时就有约42人死于冠病。 过去一个月来美国染疫死亡人数大幅增加,平均每天多达769人病殁,创下今年4中旬以来新高。 为了防止疫情持续失控,拜登政府周二晚间证实,要求旅客在飞机、火车和巴士,以及在机场和火车站戴口罩的规定将延长至明年1月中旬。 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德尔塔变种病毒令美国面临重大挑战。 根据各州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周二美国多达1017人死于冠病,使去年疫情爆发以来累计死亡人数逼近62.3万人,在全世界排名第一。 上一次美国的单日染疫死亡人数破千人,是发生在今年3月。 近来美国医院涌入大量的新患者,数据显示过去两周染疫住院人数约增加70%。 此外,过去12天,美国平均每日新增确诊数都超过10万起,一直保持在六个月的新高水准。 原文链接>> 接种后出现死亡病例 比利时限制强生疫苗的使用年龄 文 / 潘万莉 5/26/2021 (早报讯)比利时一名40岁以下的妇女近日在接种强生冠病疫苗后出现严重的血栓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其在被送往医院后于5月21日不治身亡。比利时卫生部门当地时间5月26日发表声明称,该国将暂停在41岁以下的人群中使用强生冠病疫苗。 声明指出,比利时已要求欧洲药品管理局对该起死亡病例与强生疫苗的关联性进行调查,该国将等待药管局就疫苗安全性问题做出更为详尽的分析之后再决定是否取消使用年龄限制。 欧洲药品管理局曾在4月20日表示,强生疫苗可能与接种者出现血栓有关联,但接种该疫苗的益处大于风险,欧盟成员国可以自行决定如何使用这种疫苗。 原文链接>> 美国食药局发文 强生冠病疫苗被迫暂停使用 4/13/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