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嗅觉会影响人类对颜色感知

研究:嗅觉会影响人类对颜色感知 早报网 10/08/2023 一项新研究发现,嗅觉会影响人类对颜色的感知,例如当人们闻到不同气味时,眼中的“颜色”会随之改变。 新华社星期天(10月8日)报道,这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心理学前沿》上的新研究发现,人类大脑会“整合”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信息来理解周围环境。 此前已有研究发现,颜色会影响人们对气味的感知,例如人们可能会觉得橙色的饮料是橙子味的,而实际上饮料是樱桃味的。 为了探究气味是否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感知,英国利物浦约翰·穆尔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24名嗅觉和色觉正常的成年人展开测试,其中包括11名男性和13名女性,年龄介于20岁至57岁。 受试者需面对屏幕上的一个正方形色块,并通过手动调整滑块,把正方形调成中性灰色。同时,他们所在的房间会被随机注入咖啡、焦糖、柠檬等不同物体的气味。 结果显示,当受试者闻到咖啡气味时,他们眼中的“灰色”更偏红棕色;当闻到焦糖、柠檬等的气味时,他们眼中的“灰色”也和真正的中性灰色有所出入;而在没有特殊气味的情况下,他们辨识出了真正的中性灰色。 研究员说,这表明气味的确会影响人们对颜色的感知,但这种影响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例如闻到不太常见的气味,人们又会如何感知颜色。 Source 为冠病疫苗问世奠定基础 两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医学奖 早报网 10/02/2023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匈牙利生物技术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籍科学家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 综合媒体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制药公司辉瑞/BioNTech和莫德纳研发出冠病疫苗铺平了道路。两人将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5万新元)奖金。  诺贝尔奖委员会称,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和病毒斗争,也持续累积对病毒的理解和抗病毒研究。考里科和韦斯曼的工作使快速获得高效、安全的冠病mRNA疫苗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重大发现还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高效、安全的疫苗、治疗方法和基因疗法的递送方式。 考里科在德国制药厂BioNTech担任高级副总裁兼RNA蛋白替代品负责人,直到2022年,之后便一直担任该公司的顾问。考里科还是匈牙利塞格德大学(University of Szeged)的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她因在mRNA疫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于2021年获得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韦斯曼目前是佩雷尔曼医学院(Perelman School)的核糖核酸(RNA)创新研究所主任。自1997年起,韦斯曼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考里科展开合作。他曾获得2022年科学突破奖的“生命科学突破奖”,也曾在2021年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

那个16岁读博的神童, 现状令人唏嘘:无业啃老

那个16岁读博的神童, 现状令人唏嘘:无业啃老 新东方家庭教育 10/07/2023 10岁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是当时最年轻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这传奇的履历,来自张炘炀,一个曾经轰动全国,被誉为“神童”和“天才”的男孩。 十多年过去,他怎么样了? 不久前,张炘炀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面对镜头,他坦言,自己当年读博后,花了八年时间才毕业,却在科研上完全失败。现如今,他无业无房无贷,跟朋友合伙接项目挣钱。 重回公众视野,以前那个充满锐气和斗志的少年已变成了神情漠然、自甘平庸的男子。而在心态方面,张炘炀的改变尤其明显。 他开始向现实妥协:“理想多少钱一斤?好吃吗?” 他乐于躺平摆烂:“混吃等死反而能幸福一辈子。” 他决定心安理得的啃老到底:“我一辈子不工作都可以,靠父母。” 昔日神童的经历,让人感慨万千。他顶着耀眼的光环,生命一度被按下快进键,遥遥领先于同龄人;可最终却泯然众人,成为了现代版的伤仲永。 在张炘炀身上,有这样三个教育真相,值得我们家长深思。 然而,再后来他却仿佛销声匿迹了一般。 直到最近,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却已然判若两人。 明明天赋过人,如若稳扎稳打、用心规划,将来必成大器;可到头来,结局却差强人意,令人惋惜。为什么会这样? 采访中张炘炀说的一句话,或许正藏着问题的答案——“他们(父母)明明什么都不懂还要指点江山。” 事实上,从小到大,张炘炀的生活就是父母说了算。他们处处掌控着他的任何决定,有这样两件事,可以说直接影响了张炘炀人生的走向。 一件是在高考后。当时,张炘炀曾提出想复读一年,争取考个重点大学。但父母为了维护“十岁神童”的名号,拒绝了他的请求,让他直接入学。 另一件是在大三时。张炘炀原本有机会去德国留学,甚至学校都已联系好。可由于德国规定学生独自上学需要年满14岁,因此学校老师劝他再等一年就能够成行。然而,为了使儿子继续保持“全国最年轻的硕士研究生”的纪录,父亲同样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让他只读了三年本科就直接考研。 就这样,在层层控制之下,张炘炀活成了父母的附属品。他被父母强加梦想于身,处处身不由己,最终在他们自以为是的决策下,磨灭了一身的才华与灵气。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作是错误的。” 我们总是以“为你好”的名义,处处替孩子做决定。 却不知,孩子人生的主角始终是他们自己;父母的这份控制绝不是爱,而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

中国宣布提供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会

中国宣布提供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会 早报网 10/03/2023 中国国家航天局星期一(10月2日)发布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公告,让各国与国际组织加入。 据中新社报道,航天局在国际宇航大会期间发布上述公告。中国探月工程面向国际社会,开放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机遇,欢迎各国与国际组织加入,开展任务级、系统级、单机级合作,共同实现更多重大原创性科学发现。 嫦娥八号任务计划于2028年前后实施发射,将开展月球多物理场、区域地质剖面探测与研究,月基对地观测与研究,月球原位样品分析及资源就位利用、月表环境小型封闭陆生生态系统实验与研究,将与嫦娥七号任务等共同组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嫦娥八号任务国际合作将优先考虑具备开展器间交互、联合探测的任务级合作,具备月面基本操作能力的月面机器人,以及其他互补性的科学载荷和科学创新性强的合作项目。 据报道,国际合作项目意向书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计划在2024年4月完成初步遴选,9月完成最终遴选,确认合作项目。 Source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早报网 10/01/202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星期天(10月1日)报道,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同时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年至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论文。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6.7%,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92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万7900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比2022年统计时提升了3.5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7万6600篇,占世界总量的40.7%,仍居第一位。 Source 日本研究证实云层中存在微塑料 早报网 9/30/2023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除了海洋存在塑料污染物外,云层中也存在微塑料,它们可能以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响气候。 新华社星期五(9月29日)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团队在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环境化学快报》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研究团队在日本富士山等地采取了云水样本,然后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分析样本,以确定样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结果发现,山顶空气中存在微塑料,所采集样本中包括九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和一种橡胶,直径从7.1微米到94.6微米不等。每升所采集云水样本中含有6.7到13.9粒微塑料。而且,其中“亲水”聚合物非常丰富,表明这些颗粒在云的快速形成过程和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稻田大学在新闻公报中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如果不积极应对‘塑料空气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和生态风险可能成为现实,未来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研究员介绍称,当微塑料到达高层大气并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它们的降解速度会比在地面时更快,降解过程中会释放温室气体。因此他们认为,未来在进行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时,云层中存在微塑料的情况也应该考虑进去。 …

为冠病疫苗问世奠定基础 两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医学奖

为冠病疫苗问世奠定基础 两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医学奖 早报网 10/02/2023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23年度诺贝尔医学奖授予匈牙利生物技术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Katalin Kariko)和美籍科学家德鲁·韦斯曼(Drew Weissman),以表彰他们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 综合媒体报道,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制药公司辉瑞/BioNTech和莫德纳研发出冠病疫苗铺平了道路。两人将分享11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7.5万新元)奖金。  诺贝尔奖委员会称,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和病毒斗争,也持续累积对病毒的理解和抗病毒研究。考里科和韦斯曼的工作使快速获得高效、安全的冠病mRNA疫苗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重大发现还有可能彻底改变未来高效、安全的疫苗、治疗方法和基因疗法的递送方式。 考里科在德国制药厂BioNTech担任高级副总裁兼RNA蛋白替代品负责人,直到2022年,之后便一直担任该公司的顾问。考里科还是匈牙利塞格德大学(University of Szeged)的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的兼职教授。她因在mRNA疫苗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于2021年获得第24届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韦斯曼目前是佩雷尔曼医学院(Perelman School)的核糖核酸(RNA)创新研究所主任。自1997年起,韦斯曼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与考里科展开合作。他曾获得2022年科学突破奖的“生命科学突破奖”,也曾在2021年获得国际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202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奖者是瑞典科学家斯万特·佩博(Svante Paabo),以表彰他在已灭绝古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2021年诺贝尔医学奖则由戴维·朱利叶斯(David Julius)和阿德姆·帕塔普蒂安(Ardem Patapoutian)两名科学家共享,以表彰他们在发现温度与触觉“感受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Source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早报网 10/01/202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星期天(10月1日)报道,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同时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年至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论文。 …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中国热点论文数量全球占比超45% 早报网 10/01/2023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热点论文数量世界占比持续增长,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高被引论文数量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世界总量占比提升了3.5个百分点。 据新华社星期天(10月1日)报道,近两年间发表的论文在最近两个月得到大量引用,同时被引用次数进入本学科前1‰的论文被称为热点论文。各学科论文在2013年至2023年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论文被称为高被引论文。 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929篇,比2022年统计时增加了6.7%,占世界总量的45.9%,世界排名保持第一位。美国的热点论文数为1592篇,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高被引论文数为5万7900篇,占世界总量的30.8%,比2022年统计时提升了3.5个百分点,世界排名保持第二位。美国的高被引论文数为7万6600篇,占世界总量的40.7%,仍居第一位。 Source 日本研究证实云层中存在微塑料 早报网 9/30/2023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除了海洋存在塑料污染物外,云层中也存在微塑料,它们可能以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响气候。 新华社星期五(9月29日)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团队在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环境化学快报》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研究团队在日本富士山等地采取了云水样本,然后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分析样本,以确定样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结果发现,山顶空气中存在微塑料,所采集样本中包括九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和一种橡胶,直径从7.1微米到94.6微米不等。每升所采集云水样本中含有6.7到13.9粒微塑料。而且,其中“亲水”聚合物非常丰富,表明这些颗粒在云的快速形成过程和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稻田大学在新闻公报中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如果不积极应对‘塑料空气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和生态风险可能成为现实,未来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研究员介绍称,当微塑料到达高层大气并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它们的降解速度会比在地面时更快,降解过程中会释放温室气体。因此他们认为,未来在进行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时,云层中存在微塑料的情况也应该考虑进去。 Source 天外来新土!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任务返回地球 凤凰网 9/24/2023 太空飞行7年后,NASA小行星探测器奥西里斯-REx(OSIRIS-REx)的样本返回舱于北京时间今天(9月24日)晚间在美国西部沙漠着陆。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耗资10亿美元的奥西里斯-REx 任务是2016年9月8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近两年后抵达小行星贝努(Bennu)周围,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对其表面进行扫描和成像。 2020年10月20日,从轨道上对贝努的地形进行仔细观察后,探测器降落到这颗平均直径490米的小行星表面,收集了约250克样本,存入探测器的样本返回舱中。2021年5月,探测器推进系统点火,开始返回19亿公里之外的地球。 刚刚,它的样本返回舱完成了任务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地球大气层再入与着陆。 …

日本研究证实云层中存在微塑料

日本研究证实云层中存在微塑料 早报网 9/30/2023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除了海洋存在塑料污染物外,云层中也存在微塑料,它们可能以人类尚未完全了解的方式影响气候。 新华社星期五(9月29日)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团队在新一期国际学术期刊《环境化学快报》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研究团队在日本富士山等地采取了云水样本,然后利用先进的成像技术分析样本,以确定样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结果发现,山顶空气中存在微塑料,所采集样本中包括九种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和一种橡胶,直径从7.1微米到94.6微米不等。每升所采集云水样本中含有6.7到13.9粒微塑料。而且,其中“亲水”聚合物非常丰富,表明这些颗粒在云的快速形成过程和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早稻田大学在新闻公报中援引研究人员的话说:“如果不积极应对‘塑料空气污染’问题,气候变化和生态风险可能成为现实,未来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破坏。” 研究员介绍称,当微塑料到达高层大气并暴露在紫外线辐射下,它们的降解速度会比在地面时更快,降解过程中会释放温室气体。因此他们认为,未来在进行全球变暖相关研究时,云层中存在微塑料的情况也应该考虑进去。 Source 天外来新土!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任务返回地球 凤凰网 9/24/2023 太空飞行7年后,NASA小行星探测器奥西里斯-REx(OSIRIS-REx)的样本返回舱于北京时间今天(9月24日)晚间在美国西部沙漠着陆。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耗资10亿美元的奥西里斯-REx 任务是2016年9月8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近两年后抵达小行星贝努(Bennu)周围,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对其表面进行扫描和成像。 2020年10月20日,从轨道上对贝努的地形进行仔细观察后,探测器降落到这颗平均直径490米的小行星表面,收集了约250克样本,存入探测器的样本返回舱中。2021年5月,探测器推进系统点火,开始返回19亿公里之外的地球。 刚刚,它的样本返回舱完成了任务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地球大气层再入与着陆。 贝努是1999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古埃及神话中的不死鸟命名,其形状大致呈球形,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奥西里斯-REx 探测器的高分辨率数据显示,它的表面很粗糙,有200多块直径大于10米的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直径为58米。巨石中含有长达1米以上的碳酸盐矿物。 有着45亿年历史的贝努小行星,就像来自太阳系演化早期的时光胶囊。它的碳有机分子中包含了地球生命的必要成分,以及在有水存在时能发生变化的矿物质。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至少有一部分水和有机分子来自小行星。因此,贝努这样的小天体很可能为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 NASA决定探测这颗小行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2178年至2290年间,贝努撞击地球的总几率高达1800分之一,是最危险的小行星之一。 两年4个月的返回飞行中,奥西里斯-REx 探测器基本上处于低功耗模式。随着探测器逐渐接近地球,NASA唤醒了它的某些系统,提高了探测器的功率,确保其轨道和方向能准确抛下样本返回舱。最小的错位也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让返回舱以毁灭性的速度坠落或者完全错过地球,飞向太空。 在地球上空约10万公里高度,样本返回舱与探测器分离。探测器启动发动机以偏离地球,朝着新的任务目标——阿波菲斯小行星(Apophis)飞行。它将更名为奥西里斯-APEX(“奥西里斯-阿波菲斯探测器”的缩写),计划2029年进入阿波菲斯小行星的轨道,执行为期18个月的探测任务。 样本返回舱在分离约4小时后进入地球大气层。随着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它完全被包裹成一个火球。防热层能吸收和消散再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其形状减缓了返回舱的下降速度,让它不会因空气燃烧摩擦而解体。在减速最激烈的阶段,返回舱将承受32倍于自身重量的力。 …

天外来新土!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任务返回地球

天外来新土!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任务返回地球 凤凰网 9/24/2023 太空飞行7年后,NASA小行星探测器奥西里斯-REx(OSIRIS-REx)的样本返回舱于北京时间今天(9月24日)晚间在美国西部沙漠着陆。这是美国首个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 耗资10亿美元的奥西里斯-REx 任务是2016年9月8日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发射的,近两年后抵达小行星贝努(Bennu)周围,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对其表面进行扫描和成像。 2020年10月20日,从轨道上对贝努的地形进行仔细观察后,探测器降落到这颗平均直径490米的小行星表面,收集了约250克样本,存入探测器的样本返回舱中。2021年5月,探测器推进系统点火,开始返回19亿公里之外的地球。 刚刚,它的样本返回舱完成了任务最困难的环节之一:地球大气层再入与着陆。 贝努是1999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古埃及神话中的不死鸟命名,其形状大致呈球形,像一个旋转的陀螺。奥西里斯-REx 探测器的高分辨率数据显示,它的表面很粗糙,有200多块直径大于10米的巨石,其中最大的一块直径为58米。巨石中含有长达1米以上的碳酸盐矿物。 有着45亿年历史的贝努小行星,就像来自太阳系演化早期的时光胶囊。它的碳有机分子中包含了地球生命的必要成分,以及在有水存在时能发生变化的矿物质。研究人员认为,地球上至少有一部分水和有机分子来自小行星。因此,贝努这样的小天体很可能为生命的起源提供线索。 NASA决定探测这颗小行星的另一个原因在于,2178年至2290年间,贝努撞击地球的总几率高达1800分之一,是最危险的小行星之一。 两年4个月的返回飞行中,奥西里斯-REx 探测器基本上处于低功耗模式。随着探测器逐渐接近地球,NASA唤醒了它的某些系统,提高了探测器的功率,确保其轨道和方向能准确抛下样本返回舱。最小的错位也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让返回舱以毁灭性的速度坠落或者完全错过地球,飞向太空。 在地球上空约10万公里高度,样本返回舱与探测器分离。探测器启动发动机以偏离地球,朝着新的任务目标——阿波菲斯小行星(Apophis)飞行。它将更名为奥西里斯-APEX(“奥西里斯-阿波菲斯探测器”的缩写),计划2029年进入阿波菲斯小行星的轨道,执行为期18个月的探测任务。 样本返回舱在分离约4小时后进入地球大气层。随着空气密度越来越大,它完全被包裹成一个火球。防热层能吸收和消散再入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其形状减缓了返回舱的下降速度,让它不会因空气燃烧摩擦而解体。在减速最激烈的阶段,返回舱将承受32倍于自身重量的力。 进入地球大气层约两分钟后,返回舱承受的力下降至自身重量的1.4倍左右。此时,锥状降落伞展开,将返回舱的飞行从高超音速减到亚音速。 返回舱进入犹他州国防部测试训练靶场上空16公里空域时,地面雷达站开始跟踪,并将着陆位置确定在9米范围内。距离地面约1.6公里处,主降落伞展开。最后,返回舱降落在该靶场58公里×14公里的着陆回收区内。 屏息时刻到了。一旦确认着陆区安全,到达现场的回收人员将对刚刚着陆的返回舱将进行结构完整性检查,并送往附近的移动洁净间。着陆场的地面样本也被采集并检测,以排除贝努样本因撞击地表而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在洁净间里,返回舱的防热层将被拆除,露出装有贝努样本的密封容器。容器将被送往NASA位于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25%的样本要留在奥西里斯-REx任务团队手中。 作为为奥西里斯-REx 探测器提供了激光高度计的回报,加拿大航天局将获得4%的样本。日本航天局的份额是0.5%。(此前日本隼鸟2号任务带回5克小行星样本,给了NASA约10%。) 剩下的70%样本将保存在约翰逊航天中心,“供尚未出生的科学家(未来)使用今天尚未发明的技术进行研究,以回答有关太阳系的基本问题。” 针对1969年至1972年阿波罗宇航员带回的月球样本,NASA用了同样的方法。今天,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研究这些样本,不断产生关于月球及其历史的新认知。NASA还向博物馆提供了一些阿波罗任务的月球岩石,让普通人可以近距离观看地球之外的东西。 NASA将这个秋季称为“小行星之秋”。10月5日,灵神星探测器(Psyche)将启程飞往同名的金属小行星。一个月后,露西探测器(Lucy)将飞掠自2021年升空以来相遇的第一颗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丁基内什(Dinkinesh)。这两次任务都不涉及采样。 …

日本即将启动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海

日本即将启动第二轮核污染水排海 凤凰网 9/24/2023 Source 731部队这一最新罪证,首次公布! 半月谈 9/18/2023 侵华日军731部队军医名簿原始档案首次公布 “九一八”事变爆发92周年之际,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公开最新发现的重要史料——侵华日军军医将校名簿。 该史料是由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日本学者松野诚也于今年7月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的。这份史料名为《将校名簿 现役将官》《将校名簿 现役军医》,其中记载了731部队军医的基本信息,及1944年以后其所属、调整、复员等内容,涵盖了从中将到少尉等职务,包含731部队同其他卫生部队的人员流转情况,证明731部队与其他卫生部队有人员交流。 松野诚也介绍,这份史料有两册,既包括将官、少将以上的日本高级将校,也有军医大佐、少尉等。例如,731部队两任部队长石井四郎、北野政次,何时成为军医少将、中将,何时工作调动等情况,都被记载得很清楚。设在南京的侵华日军1644部队将校名簿也被首次发现。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介绍,通过和既往史料对比、梳理、研究,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二战末期侵华日军军医将校的总体情况与任职经历,是深化731部队总体规模、人员构成、职级军阶等问题研究的核心资料,是全方位认知侵华日军罪行、军医协同犯罪的关键证据,对还原历史真相、推进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Source 中国首次公布日本秘藏侵华战争照片 凤凰网 9/18/2023 Source 杭州亚运开幕式将打破惯例 全程不放烟花 侨报网 9/17/2023 杭州亚运将于23日开幕,本届亚运开幕式将打破以往大型运动会的惯例,不设烟花表演。 香港中通社报道,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沙晓岚17日受访时表示,开幕式秉承绿色办赛理念,全程不燃放烟花,主火炬采用绿色燃料,回归到体验本身,不炫技、不铺陈,而是以情动人、以美动人、以人动人,会运用高科技手法,将情感体验做到最大化,彰显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