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驻华记者: 观电影《长津湖》有感

《长津湖》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监制并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 ,于2021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 该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的历史故事 。 It was deadly, it was brutal and with temperatures colder than 25 degrees below zero, it was frozen. The battle …

Thoughts on watching the movie “Changjin Lake” on National Day

《长津湖》是由陈凯歌、徐克、林超贤联合监制并执导,吴京、易烊千玺领衔主演,段奕宏特别出演,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主演的抗美援朝电影 ,于2021年9月3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 该片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为长津湖战役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感人的历史故事 。 It was deadly, it was brutal and with temperatures colder than 25 degrees below zero, it was frozen. The battle …

中国官媒:提高生育率是持久战

中国官媒:提高生育率是持久战 10/11/2021 针对中国各地近期密集出台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中国官媒《证券时报》今天发文称,这显示出提高生育率正在成为共识,鼓励政策有可能继续演化。但文章同时提醒,提高生育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文章说,家庭作为生育单位,有自己的经济账。政策一方面要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也要给予多孩家庭直接的实惠。多孩家庭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要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政策,改变这种不利位置。 人们的日常花销除了衣食住行游购娱,还有教育等方面,其中衣食住行是硬性消费,政府可以在住和食物上做文章,在教育等公共支出较多领域,也可以积极引导。应减少直接补贴的比例,以免出现越穷越生。 文章指出,生育补贴和优惠政策对低收入家庭较有吸引力,但从国家财力来看,补贴很难会高到改变中产阶层生育愿望的地步。生育将占用一个人力资源,在现代分工打破家庭单位的情况下,成本很难降低下来。 文章说,现在很多情况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生存无忧之后,人们对多生的热情不高,多子多孙也不再是社会成功的标志。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3,处于较低的水准,总和生育率高于2才能维持群体数量不减少。人口数量对保持经济活力、经济规模都很重要,大国保持一定数量的人口非常重要,应该有一个人口总量目标指引,为此需要长久努力。 文章提议,目前政策应以软性引导为主,比如一些地方的鼓励政策至少可以让多孩家庭感觉到被社会重视,引导生育期家庭转变观念,让多生在舆论中成为健康向上的行为。 Source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有意了解详情, 请扫码加微信, 非诚勿扰! 安徽省政府:出生人口呈“断崖式下降” 9/28/2021 中国安徽省出生人口年增长率持续下降。安徽省政府在文件中写道,该省“人口形势极为严峻”,出生人口“整体呈断崖式下降趋势”。 据安徽省政府网站消息,该省在9月27日至10月26日,就《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公众征求意见。意见稿规定,结婚公民增加婚假十天;女方延长产假90天;男方享受三十天护理假;在子女六周岁以前,每年给予父母双方各10天育儿假等。 …

何祚庥院士: 希望杨振宁李政道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留一段历史佳话

何祚庥院士: 希望杨振宁李政道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留一段历史佳话 来源:科学大师 10/11/2021   在杨振宁先生100岁诞辰之际,网易科技《科学大师》栏目邀请到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及其夫人、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老师,请他们谈一谈自己交往和接触到的杨振宁先生。   何院士今年94岁,庆教授88岁,他们夫妇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与杨振宁、李政道二位均有往来,也同是物理学界中人,称得上知根知底。何院士2017年90岁生日的时候,杨振宁先生还亲自前往何院士寿辰庆祝现场祝贺,欢迎他加入90岁俱乐部,李政道先生人在国外,则给何院士发来了贺信。   何院士虽然年事已高,行动不很便利,但听说我们想请他谈谈杨振宁先生,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这一次采访,两位老师畅所欲言,谈兴甚浓,分别聊到了杨先生和李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往事,兼及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对杨李二位先生,他们在言辞之中不吝赞誉,而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作为老一辈科学工作者,他们则持有热切的针砭,流溢着某种对国家科研事业扬鞭奋进赶上发达国家的迫切期盼心情。   继9月22日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和香港(专题)中文大学联合为杨振宁先生举办庆祝百岁诞辰之后,与李先生颇有渊源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在10月10日也举办了李政道先生95岁诞辰庆祝活动。涉及到何院士谈李先生的相关内容,届时《科学大师》栏目会另外整理成一篇文章,单独发布,本篇只集中来谈杨振宁先生。   这是上篇内容。   1,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学术成就,影响了一代人的思维   《科学大师》:您很早就和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有关联了,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对吧?   何祚庥:杨先生比我大5岁,从我们物理学领域来讲,算是隔了半代,10年是一代,李先生比我大一岁,我们属于同一代。   1946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杨先生有个堂弟叫杨振怀,后来当了我们国家水利部的部长,我们都是上海交大的学生,很熟,他那时候就跟我讲,他哥哥杨振宁怎么行怎么行,学习很好,是一位了不得的优秀学生。   杨振怀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说杨先生的父亲杨武之教授,是数学家华罗庚的前辈。华罗庚当然是才华横溢,后来居上,超过了杨武之先生。他们两位在清华打交道的时候,华先生可能说话时有点年轻气盛,在讨论学术问题时就说杨武之先生你怎么怎么不对,有时候说话不太客气。老杨先生就不高兴了,对华先生说,我这一辈子数学赶不上你,将来我儿子却一定要超过你。所以你就能知道杨振宁这个人是从小就已经久负盛名。   后来我也到了清华学习,跟当时物理系的助教郭敦仁(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关系很好,郭敦仁老师曾问我知不知道清华有四大名将:彭、王、林、杨。我问都是谁?   第一位彭,就是彭桓武,后来的两弹一星功勋之一;又是我们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编者注:彭桓武是黄祖洽、周光召、何祚庥等人的老师)。早在彭老师回国以前,我就听到彭桓武的盛名。第二位王,是王竹溪(中国热力学统计物理研究开拓者,著名学生有杨振宁、陈篪人、徐锡申等);第三位林,就是林家翘(中美三院院士,力学和数学家),他对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有许多卓越的贡献,继杨振宁先生回国后,也在清华定居执教,教了许多学生。第四位杨,就是杨振宁。这是1948年就讲到的故事。那时杨振宁已经出国了,一提这个人,名声是如雷贯耳。   我的表姐和表姐夫王承书(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和张文裕(中国科学院院士、高能物理学家)跟杨振宁相识。他们在西南联大教书的时候,跟杨振宁多有交往。后来夫妻俩都到美国去留学和工作。1956年他们回国,我受中科院委派到深圳的罗湖桥头欢迎他们。一听说我是学粒子物理和理论物理的,他们就给了我一篇文章,是李政道跟杨振宁两位合作的《关于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论文的预印本,还没有正式发表的,也还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就成了国内最早读到他们这篇论文的科研人员。   王承书特别还给我介绍过杨振宁、李政道的一些研究工作,如杨振宁对π0→2γ的研究,李政道对李模型的研究等等。说他们的工作都是得到学术界承认的。“承认”两个字是很关键的,并不是说我写的文章我自己认为可以就行的,得学界普遍承认才可以。   1956年底,吴健雄(杰出的华裔(专题)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了他们两位的宇称不守恒猜测,这个结果一出来,就引起热烈的反响,吴有训、周培源、钱三强老师们代表中国物理学会向他们两人发去了贺电。中国的科学当时很落后,这个事引起大家的关注,开了很多学术讨论会。当时国内真正懂的人可以说没有几个,正是这件事情,把很多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引导到粒子物理的研究上去。杨先生跟李先生两个人的工作,可以说是影响了一代人。   很快1957年底他们就拿到了诺贝尔奖。这一下就更震动了,影响超出了学术界,也震动了国家领导人。大家都希望争取他们回国,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时候,中国还专门派了张文裕先生专程从中国去瑞典祝贺,也有希望通过张先生把他们争取回国的意图。   但争取他们回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处在建国初期,他们两位都有一些敏感的亲属关系,比如李政道家人都在海峡对岸,哥哥在那边还当着不小的官。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当时还关在功德林,情况很复杂。为了争取他们,据我了解,中国政府就对这些人立即实行了特殊的政策,比如杨振宁一得诺奖后,杜聿明将军的生活待遇立即得到改善。   庆承瑞:那时候中美还没有正式建交,尼克松来访问后,说中国可以开放了,华人(专题)可以回国。但限于当时的宏观气候,国外的人不了解国内的情况,说华人可以回国,不等于华人就敢于回国。   杨先生第一个带头回来,但不是没有顾虑,一是恐怕中国方面让不让他回国,二是他怕回来后被扣住,不让他再回美国。因为前苏联就有过这种事,曾在国外工作并有卓越成就的著名科学家到莫斯科后就给扣下了。 …

美情报官员: 美无法”保卫台湾”

美情报官员: 美无法”保卫台湾” 来源:环球时报 10/10/2021   俄罗斯“今日俄罗斯”网站10月9日文章,原题:美国无法保卫台湾,中国也清楚美国似乎公开支持保卫台湾不受中国大陆侵犯的政策。美国这样做是在玩危险的游戏,毕竟它实施这一政策的能力为零。   过去几年,中国大陆军机一再飞入台湾当局所谓的“防空识别区”,以此向台北发出信号:中国不承认其独立主张,任何防空识别区都是无效的。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赖斯发表声明回应称:“美国对中国(大陆)在台湾附近的挑衅性军事活动非常关切。我们敦促北京停止其对台湾的军事、外交和经济压力和胁迫。”   表面上看,台湾的军队不赖,但如果大陆决定对台动武,台湾肯定无法应对全面战争。世界从美军在阿富汗的经历看到,纸面上的数字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实战中的战斗力。况且中国大陆的军力规模要比塔利班大几个数量级。   一般认为,如果大陆决定对台动武,那意味着他们几乎肯定已对其胜算进行了仔细的情报评估。大陆会精确定位台湾每一支主要地面作战部队的驻扎地和部署地;也会对台湾每一架具有作战能力的飞机进行同样的定位。这些设施和装备都将在开战前遭到解放军空军和弹道导弹部队的大规模轰炸。   台湾即便有足够的部队在轰炸后幸存下来,能够进行有效的防御,他们也将迅速耗尽手头的弹药、燃料和食物储备。被切断补给的部队将开始投降,投降的气氛会蔓延。现实是,台湾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被攻破。   和平时期,美国军舰驶过台湾海峡兴风作浪,但在冲突时期,这样的行动无异于自杀。美国海军将被限制在台湾以东,在中国致命的弹道导弹射程之外。其派出的飞机由于燃料和重量的限制,战斗能力有限。美国空军的情况也是如此。实际上,美国为保卫台湾而派出的任何飞机都会迅速消耗,在可能改变台湾地面战斗进程的有限时间之内,没有可替代的飞机。   在保卫台湾方面,最有希望的方案是借用针对增援韩国的作战计划:如果朝鲜半岛爆发战争,美国将在90天内向韩国部署69万军队、160艘舰艇和1600架飞机。但存在两个问题:当美军准备好到达台湾时,他们晚了大约83天。更重要的是,大陆将巩固对台湾的控制,美国夺回台湾的任何行动都是自杀性的。   这就是美国在保卫台湾方面的现实状况。对于美国来说,唯一的可行办法是用核武器来保卫台湾。但这将引发与中国的全面核战争,美国肯定不会为与它甚至没有签订正式防卫条约的台湾进行“国家自杀”。普赖斯下次走到麦克风前谈论“保卫台湾”的时候,可能要记住所有这些。他和美国政府的其他人在用嘴巴开出台湾和美国军队都无法兑现的支票。更好的行动方案是与大陆和台湾当局一起努力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   ▲(作者为美国前海军陆战队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陈俊安译) Source The US cannot defend Taiwan, and China knows it is …

解放军闽南海域抢滩登陆实战演练

解放军闽南海域抢滩登陆实战演练 10/10/2021 台海两岸情势持续紧张之际,中国大陆解放军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在闽南(福建南部)某海域组织进行抢滩登陆实战演练。 据中国央视军事昨天(10日)在官微发布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抢滩登陆实战演练的视频,并称冲锋舟速度更快,可搭载人员更多,此次演练探索轻型舟艇远距离航渡登岸的作战模式,利用无人装备、激光交战系统,全方位锤炼部队抢滩登陆作战能力。 报道指,该旅将操舟手、突击手、爆破手等不同专业人员合理编组多支小队,分多波次抢滩,执行不同阶段作战任务。 视频显示,士兵们接到命令后迅速请领武器装备,分波次机动至目标地域。演练中,先遣组在烟雾手雷掩护下率先上岸,利用烟雾为后续小队指示安全登录位置。 视频指,现场融合多型无人装备,利用无人艇、无人机投放炸药,有效破除岸滩多种障碍。期间兵分多路,利用“奇袭爆破,包抄合围”等方式同时占领多处防御阵地。同时,火力分队迅速构设临时炮兵阵地,建立防御线,保障后续纵深攻击梯队加入战斗。 中国大陆近期不断加大对台军事施压,在今年国庆期间的五天内派出约150架次军机进入台湾西南防空识别区,舆论中“武统”声浪再度升温。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前天在辛亥革命110周年纪念大会上重申,以和平方式实现两岸统一最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展现较柔和姿态,但他也誓言一定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并对台独发出严厉警告。 Source Oct 10, 2021 近日,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在闽南某海域进行了一场以实战为背景的抢滩登陆演练,演练围绕战备拉动、疏散隐蔽、机动集结、战术协同等多个课目展开,全面检验官兵渡海作战能力。 (国防军事早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视频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抖音号 近日,闽南某海域,陆军第73集团军某合成旅组织抢滩登陆实战演练,探索轻型舟艇远距离航渡登岸的作战模式。冲锋舟速度更快,可搭载人员更多。该旅将操舟手、突击手、爆破手等不同专业人员合理编组多支小队,分多波次抢滩,执行不同阶段作战任务。 美国股市动荡,适于做空,如何操作? (免费讲座 – Oct 11, Mon, 9PM EST) …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老兵读史 10/10/2021    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时间背景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同日,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详细过程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季承写道。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

何祚庥院士:望李政道杨振宁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何祚庥院士:望李政道杨振宁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10/10/2021 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两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当时获奖时,两人都还是中国国籍,所以说,他们两是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然而,后来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分道扬镳,没有一起合作继续创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后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得风声水起,而李政道却似乎没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说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后来为何会在学术上存在较大差距。 01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曾经都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算是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也比他大了4岁,由于都是学习物理,而且成绩都非常好,学霸之间的交往很自然就开始了,后来两人都赴美留学。 杨振宁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普林斯顿工作,得知李政道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并不是很愉快,于是杨振宁找到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帮忙,于是李政道来到了普林斯顿,两的合作也正式开始。 两个极具天赋的年轻人,每天一起学习工作,很快就做出了成绩。1952年,两人合作撰写的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两位年轻人。当时物理学界的泰斗爱因斯坦也关注到了这两位年轻人,邀请他们到办公室当面交流了一个半小时。 02 奥本海默曾这样形容杨振宁和李政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草地上讨论问题的画面,是普林斯顿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然而,这样的风景并不长久,两人合作的科研正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不愉快,而引发这样的不愉快,却仅仅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两人在论文和科研成果中的“排名问题”。 在发表论文时,李政道认为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按照当时惯例,作者署名应该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杨振宁认为自己比李政道大4岁,如果李政道不介意,他希望将自己名字排前面。 刚开始李政道对杨振宁的提法很惊讶,但为了不影响双方合作,第一次勉强同意了。但是,在第二篇论文时,李政道提出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自己名字写在前面。至此,两人关系彻底产生裂痕,后来两人在普林斯顿再也没有合作发表过论文。 03 李政道对杨振宁心怀不满,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原本以为两人不会再合作,但却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李政道看到杨振宁的一篇论文中存在疑点,他联系杨振宁并指出了这个疑点,两人才再次合作并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这次合作为后来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奠定了基础。 在1956年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后来在吴健雄博士的帮助下并验证了这个理论,最终两人同时获得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奖。然而遗憾的是,这次获奖却是两人决裂的真正开始。 (一)两人争夺最先发现权 这么重量级的理论,最先发现权当然是值得关注的。然而两人的说法却各执一词,李政道认为是他最先提出然后说服杨振宁一起研究出的成果,杨振宁说法完全相反。 (二)领奖排名顺序问题 在诺贝尔奖颁奖时,杨振宁提出希望按照年龄顺序在李政道前面受奖,而且他夫人杜致礼也希望在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领奖时杨振宁第一李政道第二,晚宴时杜致礼第一,杨振宁第二,李政道和夫人排后面。这让李政道非常不满。为此,杨振宁还特意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箬,秦惠箬觉得这么重要的场合如果发生争吵,实在太丢中国人脸了,才劝李政道勉强答应了。 (三)新闻报道中的排名 后来有美国记者写了一篇《宇称问题侧记》来记叙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始末,报道此事。两人仍然因为报道中谁排前面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