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藤校寒冬,保底腰斩,花心的美国名校到底要怎样的孩子? 4/11/2023 随着各大名校放榜陆续结束,中国家庭可以说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今年录取的这波“寒气”。首先,头部学校录取明显紧缩。除了哈佛、耶鲁,其余Top级学校中国学生的录取数量都出现大幅度下降,普林斯顿今年更是只录了18名中国孩子,相比去年接近砍半。其次,保底学校的录取率也出现了“腰斩”,保底校变得不保底了。以往通过概率40%-60%的学校,这波录取率也就20%左右,像是以往学霸们中意的UIUC(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今年甚至出现了不少难以理解的拒信。 今年的申请季究竟怎么了?留学全知道第一时间连线了我们的老朋友,名校申请经验丰富,被家长们誉为常青藤孵化专家的——棒呆留学。棒呆团队今年申请季表现出众,拿下了5枚哈佛、4枚耶鲁、4枚普林斯顿、4枚斯坦福…不仅藤校录取数量卓越,头中部学校也是收获满满,寒潮中逆势上扬,打造出自己的“录取暖春”。 常年与各大藤校打交道,将一批又一批顶尖学生培养进名校,对于今年的申请结果,棒呆顾问团队给到了他们的独特见解。 01 今年申请季有哪些特点? 这个申请季的惨烈程度不用多说,竞争激烈到肉眼可见,踩踏现象严重。借用一位家长的原话:“已经麻木了”。在棒呆资深主顾问兼主顾问团队主管Yiting看来,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2点: 1.申请人数上升,名校录取名额却在下降 关注国际教育的家长不难发现,前几年国内有数波“国际学校诞生潮”,凡是数得上名号的城市几乎都新开了几所国际学校。教育端的膨胀创造出大量走国际教育路线的孩子,三年培育期结束,这波压力顺势堆积在录取的这个口子上。申请人数创下新高,录取率走低也就不难理解了。除此之外,受制于国际关系与舆论政策,海外头部学校也在收紧国际学生数量,转向国内/州内招生,在同等情况下,更偏爱录取内部学生。国际生录取人数下降,内卷激烈成为不争的事实。 2. 中国家庭更“务实”了 从来没有想过,务实这个词有一天也会成为激烈竞争的诱因。由于海外录取趋势连年走低,全球经济出现波动,不少国内家庭纷纷“脱虚向实”,申请逻辑也由原本的兴趣主导转为就业主导,人文社科类专业申请人数一跌再跌。为了提高录取率,为了更容易找到工作,大家一股脑挤在理科类专业上,宁愿向下屈就,也不愿去文科“受罪”。出于对录取不确定性的焦虑,为了求稳,不少学生还会将保底校向下探,占据掉原先学生的位置,出现群体性踩踏。 名校申请口子收紧,中国学生开始向下选择、向理科挤压。 02 大部分中国孩子学习成绩或许都“没达标” 录取紧缩的趋势无法避免,但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也暴露出中国孩子的不少问题。棒呆顾问团队直言:“大部分中国孩子,学习成绩或许都‘没达标’”。原因显而易见,随着录取难度走高,这几年体育、艺术等小众爬藤路线崭露头角,中产家庭在兴趣培养上挑花了眼,你们家学游泳,我们家就选赛艇,你们家搞辩论,我们家就做AI竞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大概率会收获红利,但当一堆人开始“投机”,那路就走偏了,前赴后继地在兴趣班上发力,反而忽视了最基础的学业成绩。棒呆顾问Yiting和我们分享了一个例子, “我前几天和一位上海的家长交流,他说自家孩子根本没有周末,活动从周五晚上安排到周日晚上,满满当当的,要上强化班、编程课,准备奥数、参加机器人竞赛… 现在国内很多家长都产生了固定思维‘因为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孩子得做一大堆活动’,名校的确希望录取的学生能多一些社会性经验,而非一个书呆子,但如果你连学术都不达标,怎么可能进名校?掏心窝子来讲,很多中国孩子的成绩就是在刀尖上跳舞。”成绩普普通通、活动花里胡哨,这的确是部分留学家庭的真实写照。究其原因,还是家长们容易有升学焦虑,经常“阶段性推娃”: 在内行人看来,这是一种完全“本末倒置”的安排。美国顶尖学校每年申请人数高达十几万人,他们筛选申请者最高效的方法就是——看成绩,尤其是9-12年级的成绩。至于艺术特长,则是过了这批筛选后,大家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进行的按需选择罢了。 所以申请美国大学,一定要从9年级开始就抓好学业成绩,确保孩子的GPA不会出现硬伤,否则就是要有超越常人、极度优秀的“长板”才能去弥补这其中的差距。美国大学很多考试都是Optional,看起来好像没有硬指标,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要求。棒呆顾问团队强调: “我们鼓励家长把最大的精力花在孩子的学习上,因为这才是硬通货。 比如让孩子做大量的阅读,提前适应大学课堂动不动几十页Paper的阅读量;比如提高他的口语水平,让孩子能够把自己的思想非常清楚地表达出来,在面试环节大大加分…这些都是有效努力,性价比非常高!” 申请海外名校最忌讳“本末倒置”,比起五花八门的兴趣班,更要抓好9-12年级的成绩,这是最基础的硬通货。 03 花心的海外名校到底爱哪类学生? 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人文、运动、艺术…名校的录取偏好变来变去,花心的不行,到底哪一类学生才是他们的心头好?送上千名学生进入顶尖名校后,棒呆留学创始人,15年美本申请大咖顾问Brian找到了答案:“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这句话看起来玄之又玄,但分析起来却十分简单。首先,海外名校自身足够优秀,相比什么都会的学生,他们更中意那些拥有强烈个人特质的孩子。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棒呆今年一个录取哥大的孩子就是研究“爱尔兰文学”,这个孩子接触了大量的爱尔兰知名作者和经典作品,自己有很多想法,甚至还专门参加了相关的文学夏令营。在招生官看来,这样的孩子就很独特,因为鲜有中国学生会喜欢这种相对小众的文学。(大多数都会读商科、数学)另外一个学生案例,则是他在东欧待了一段时间,和当地人进行了深度交流,了解到东欧社会有关人文关怀的设置,回国后就在社群里进行分享,在学校和自家小区进行了很多人文关怀的宣传与改造,这样的例子就很令人眼前一亮。无论是对小众文学的研究,还是对人文关怀的普及,我们都能看到他们有非常大的情怀去探索一件事情,有自己热爱的星空并且为之奋斗。 脚踏实地则是在讲一个孩子是被包装、推着成长,还是说自然真实地长大。国内留学家庭大多早早规划了孩子的成长路径,理科生的AMC、Physi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