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马克宏反对北约在东京设办事处 不支持扩张到北大西洋以外

金融时报:马克宏反对北约在东京设办事处 不支持扩张到北大西洋以外 世界新闻网 6/05/2023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法国总统马克宏反对北约在东京设办事处的提案。(Getty Images)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法国总统马克宏反对北约在东京设办事处的提案,理由是他认为北约应继续聚焦在北大西洋区域。 根据8名熟知内情人士说法,法国的抗拒使这几个月来北约内部对于在印太地区设第一个驻外办事处的讨论变得复杂。 美国和日本催促欧洲对亚洲安全议题介入更深,尤其是对中国可能对台湾动武的忧虑加深,因而推动北约于明年在东京设立一个小据点。 但这个决定刚好呼应北京指责美国要在印太地区创建反中联盟的说法,北京将此联盟比拟成「亚洲的北约」。 一名法国官员表示,法国认为北约宪章要求北约的地理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这名官员也说,在东京设办事处,也可能破坏在乌克兰战争方面欧洲对中国的信誉,特别是欧洲要求北京不提供武器给俄罗斯。 一名熟知北约内部辩论的人士说,法国不愿意支持任何「助长北约与中国紧张关系」的事。 马克宏上周在一项会议上说,北约不应该扩大到北大西洋以外地区,并说,「如果我们推动扩张北约的地理范围,我们将犯了很大错误」。 马克宏两个月前表示,欧洲应避免被卷入美中因台湾而起的冲突,惹火了美国和其他盟邦。 北约成立新办公室,需要北约最高决策机构北大西洋理事会的一致支持,意味法国有权利阻止在东京设办事处。 Source 视频来了! 台海惊险一幕 中舰与美舰险相撞 中时新闻网 6/04/2023 据加拿大媒体报道,美军驱逐舰及加拿大护卫舰6月3日由南向北通过台湾海峡时,一艘中国大陆军舰从美军锺云号驱逐舰(USS  Chung-Hoon)前方直接切入航道,可能试图逼迫美舰改变航线,在两舰艏最接近时不到150码(约137米),两舰差点发生撞击。参与此次航行台海任务的加拿大护卫舰蒙特利尔号(HMCS  Montreal)舰长保罗.蒙福特(Paul Mountford)上校表示,中国大陆军舰采取此种机动方式“极不专业”。 …

俄国疑买回出售印缅零件 改造旧武器投入乌战场

俄国疑买回出售印缅零件 改造旧武器投入乌战场 中央社 | 东京 6/05/2023 日本经济新闻分析,俄罗斯疑似正在买回先前出售给缅甸和印度的军事零件。图为俄罗斯国防部长萧依古。( 欧新社)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对于海关数据的分析,俄罗斯疑似正在买回先前出售给缅甸和印度的军事零件,用以改造旧型武器,以投入乌克兰战场。 由于俄罗斯军力急速消耗,调查发现,俄国可能通过有长期军事关系国家的帮助,买回过去出口至缅甸和印度的战车和飞弹零件,以改善旧型武器用于乌克兰。 自从俄国于2022年2月全面入侵乌克兰后,美国、欧洲各国和日本已禁止向俄国出口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产品。 日经分析美国调查机构ImportGenius、印度Exim Trade Data和其他有关俄国运输货物的清关数据,调查俄国进口战车和飞弹等武器零件的记录。 举例来说,俄国战车制造商UralVagonZavod在2022年12月9日从缅甸进口了价值2400万美元的军事产品。这些零件被登记由UralVagonZavod制造。 这些产品的国际商品统一分类代码(HS code)显示,UralVagonZavod购回了装配于战车的6775具望远镜和200个镜头。 曾参与战车研发的日本陆上自卫队退休资深官员赤谷信之表示,这些零件「可能是用于测量目标距离并瞄准目标的光学设备」。 海关数据显示,重新进口的零件「是遭到投诉的瑕疵品」。UralVagonZavod曾在2019年出售军事产品给缅甸陆军,因此确实可能回收瑕疵品。 然而,曾任职日本防卫省的军事分析官西村金一表示,「所有产品在进口时会进行全面检查,当时若有问题应立刻替换」。荷兰军事情报分析网站Oryx分析师亚诺夫斯基(Jakub Janovsky)也表示,「以退货来说,这个数量多到不寻常」。 根据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表的2023年度「军事平衡」(The Military Balance)报告,俄国入侵乌克兰后,失去近半数主力战车,目前约有5000辆库存战车。 第一次买房者可申请到 …

瓦格纳首脑:乌军已夺回巴赫穆特北部部分据点

瓦格纳首脑:乌军已夺回巴赫穆特北部部分据点 6/05/2023 6月4日,乌军在乌东城市巴赫穆特以南的一个小定居点克里希夫卡(Klishchiivka)朝敌军开火。(路透社) 俄罗斯雇佣兵组织瓦格纳集团首脑普里戈任说,乌克兰军队重新夺回了乌东重镇巴赫穆特北部的部分据点。 路透社报道,普里戈任星期一(6月5日)说:“现在,别尔希夫卡村(Berkhivka)的部分据点已经丢失,俄军部队正在悄悄地逃跑。耻辱!” 普里戈任敦促俄国防部长绍伊古和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前往巴赫穆特集结部队。 经过近一年的激烈战斗,瓦格纳雇佣军于5月20日宣布“完全占领”巴赫穆特。普里戈任随后发消息称,瓦格纳部队将从5月25日至6月1日撤出巴赫穆特,并将当地阵地转交给俄罗斯正规部队。 为了占领这座不具备战略意义的盐矿小镇,俄乌两军死伤惨重,俄军部队预计有约10万人伤亡。 Source 在顿内次克南部击退乌军攻势 俄国防部:歼灭250名乌军 世界新闻网  6/05/2023 俄罗斯国防部5日表示其部队在乌克兰南部顿内次克地区前线的5个地点「重挫」乌克兰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并杀死多达数百名亲基辅军队。(美联社) 俄罗斯国防部5日表示其部队在乌克兰南部顿内次克(Donetsk)地区前线的5个地点「重挫」乌克兰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并杀死多达数百名亲基辅军队。 路透报导,目前尚不清楚俄国所指的乌国攻势是否为反攻的开始,乌克兰国防部和军方也尚未做出回应。 俄国国防部在Telegram上指出「乌克兰在顿内次克南部出动6个机械化营和2个坦克营,6月4日上午,敌人在顿内次克南部前线共5个区域发动大规模攻势」,并补充「敌人的目标是突破我们最脆弱的防御工事,敌人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成功」。 此外,俄国国防部还发布一段影片,内容据称是「数辆乌克兰装甲车在战场上被击中后爆炸」,该部表示俄军杀死250名乌克兰士兵,并摧毁16辆战车和21辆装甲车。 Source 报复俄轰基辅 乌无人机突袭莫斯科富人区 世界新闻网 5/31/2023 这栋位于莫斯科富人区的高楼,30日遭到乌克兰无人机攻击,表示乌克兰也有对莫斯科的攻击能力。(Getty Images) …

受西方制裁影响 俄5月能源收入下降逾三成

受西方制裁影响 俄5月能源收入下降逾三成 6/05/2023 石油和天然气约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随着俄罗斯发动战争的成本日益上升,普京政府的财政收入则持续吃紧。图为坐落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市(Omsk)的一所炼油厂。(路透社) 受西方国家多轮制裁影响,俄罗斯5月的能源收入下降逾三分之一,减少至36%。 彭博社报道,俄财政部星期一(6月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来自石油和天然气的税收预算收入同比下降36%,减少至5707亿卢布(约94亿新元)。 彭博社估算,俄罗斯的原油和油品收入下降31%至4258亿卢布,而这一类别的能源商品占5月能源税收入的75%。 石油和天然气约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随着俄罗斯发动战争的成本日益上升,普京政府的财政收入则持续吃紧。 分析指出,俄当局预算支出下降,是因为欧盟对大部分俄产石油及油品实施了进口禁令,外加七国集团(G7)也对石油和天然气设置了价格上限。 数据显示,俄罗斯5月的天然气收入同比下降近46%,达1450亿卢布,矿产开采税收的增加也未能弥补出口关税的损失。 继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减少对欧洲运输天然气后,俄国天然气出口关税收入下降了81%,达383亿卢布。 Source 在顿内次克南部击退乌军攻势 俄国防部:歼灭250名乌军 世界新闻网  6/05/2023 俄罗斯国防部5日表示其部队在乌克兰南部顿内次克地区前线的5个地点「重挫」乌克兰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并杀死多达数百名亲基辅军队。(美联社) 俄罗斯国防部5日表示其部队在乌克兰南部顿内次克(Donetsk)地区前线的5个地点「重挫」乌克兰的一次大规模攻势,并杀死多达数百名亲基辅军队。 路透报导,目前尚不清楚俄国所指的乌国攻势是否为反攻的开始,乌克兰国防部和军方也尚未做出回应。 俄国国防部在Telegram上指出「乌克兰在顿内次克南部出动6个机械化营和2个坦克营,6月4日上午,敌人在顿内次克南部前线共5个区域发动大规模攻势」,并补充「敌人的目标是突破我们最脆弱的防御工事,敌人没有完成任务、没有成功」。 此外,俄国国防部还发布一段影片,内容据称是「数辆乌克兰装甲车在战场上被击中后爆炸」,该部表示俄军杀死250名乌克兰士兵,并摧毁16辆战车和21辆装甲车。 Source 报复俄轰基辅 乌无人机突袭莫斯科富人区 世界新闻网 …

中国大使:日对中日半导体合作设限结果是美国独赢

中国大使:日对中日半导体合作设限结果是美国独赢 6/05/2023 中国驻日大使吴江浩近日出席活动,直指美国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外部挑战。图为吴江浩4月底在日本记者俱乐部演景时的数据照。(Getty Images) 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认为,如果日本执意按美国设计的套路,对中日半导体合作设限,结果会是中日双输、美国独赢。 据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星期一(6月5日)发布的消息,吴江浩上星期五(2日)应邀出席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交流会并发表演讲。使馆公使宋耀明及日本国贸促会长河野洋平、理事长笠井爚雄及60余名经济界人士参加。 吴江浩说,当前中日关系形势严峻复杂,美国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发展的最大外部挑战。日本在G7峰会等场合追随配合美国遏制中国,这种倾向正在蔓延至经贸领域,侵蚀两国经济界合作信心。 吴江浩说,中日经贸合作理应是公平开放、全面平衡的合作,不应搞选择性合作、单方面获利,更不能由别的国家来决定中日合作什么能搞、什么不能搞。 他指出,日本政府出台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尽管声称不针对特定国家,但指向性十分明确。半导体是日本仅次于汽车的第二大出口商品,也是对华出口第一大商品。“如果日方执意对中日半导体合作设限,失去的不仅是中国巨大的市场,更是日本自身的商业信誉和半导体产业的未来。” 吴江浩强调,如果日本按美国设计的套路走下去,结果只会有一个,那就是中日双输,而美国独赢。他呼吁日方看清形势,作出理性决策,同中方一道,共同维护合作共赢的主基调,维护开放畅通的产供链,维护两国民众的切身福祉。 演讲结束后,吴江浩就中日双碳合作、食品农产品贸易、人员往来等日方关心的问题同与会人员交流。 日本政府于5月23日正式宣布将把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3类产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7月23日正式生效。 Source 星国防长:东北亚局势比南海更让人担忧 火焰大得多 联合新闻网 6/04/2023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认为,比起南海,东北亚存在的「火焰会大得多」。(路透) 新加坡国防部长黄永宏指出,比起南海问题,东北亚的局势更让他感到担忧,因为区域有几个具实力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南韩和拥有核武的朝鲜,存在的「火焰会大得多」。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导,黄永宏4日在香格里拉对话上表示,南中国海纠纷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但越南、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和中国等声索国依然维系着与彼此的关系,能够让局势降温的渠道也仍然存在。 东协与中国也正在为制定「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承诺会尝试寻找一个共同解决问题的途径。 在被问到日本能为区域安全多做些什么时,黄永宏称,从东协和新加坡的立场而言,「在亚洲,日本能为亚细安(ASEAN,台湾称「东协」)稳定而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他认为,日本与本区域国家还有一些「未解决的敌意」,它们潜伏在表层下。为了维持地缘政治稳定,日本和中国的关系越好,当这些未解决的敌意浮上台面时,转圜的余地就越多。 黄永宏指出,其次,如同日本过去数十年所做的,日本应该有更多作为,让其他国家对日本的军事化和发展感到安心;第三,继续在多边场合参与地区事务。 日本已提出要在五年内增加一倍的国防预算,到2030年,日本的军事开支预计将相当于法国,约达600亿美元。 …

压制中国 美印防长敲定国防产业合作路线图

压制中国 美印防长敲定国防产业合作路线图 中央社/新德里 6/05/2023 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左)5日在新德里与印度国防部长辛赫(右)会面,共商强化双边伙伴关系。(图取自twitter.com/rajnathsingh) 印度政府今天声明,印度和美国已完成未来数年的国防产业合作路线图。由于美印都在因应中国经济崛起及愈来愈强势的好战态度,两国防长会面共商强化双边伙伴关系。 美联社与路透报导,美国国防部长奥斯丁(Lloyd Austin)今天在新德里与印度国防部长辛赫(Rajnath Singh)会面,敲定合作路线图。 双方会面时,也强调美印在国防、洁净能源及太空技术的伙伴关系。 印度是全球主要的军火买家,目前正努力通过学习相关技术以提升本土国防产业,并减少仰赖进口,特别是减少自俄罗斯的军火输入。尽管俄乌战争还在持续,俄国仍是印度最大的武器设备供应国。 奥斯丁昨天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后在推特(Twitter)发文指出:「我这次重回印度是为会晤重要领袖,共商强化我们的重要防卫伙伴关系。我们正团结一致,努力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共同愿景。」 这是奥斯丁第2次访问印度,此行也预料将为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22日访问华府做好准备。外界臆测美印可能宣布防务合约。 国防分析师分析师贝笛(Rahul Bedi)表示,印度希望以15亿至20亿美元的价格,向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General Atomics Aeronautical Systems Inc.)购买18架高空长滞作战型无人飞行载具。 贝笛说,这些无人飞行载具(UAV)可能被部署在印度与中国、巴基斯坦接壤的动荡地区,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度洋地区。 印度正试图在与华府与莫斯科的关系间取得平衡,并持续通过向美国、法国、德国及其他国家购买武器,来减少对俄国武器的依赖。 Source 视频来了! 台海惊险一幕 …

愈来愈多华人绕千哩路 经中美洲盼入美 「中国人现象」成趋势

愈来愈多华人绕千哩路 经中美洲盼入美 「中国人现象」成趋势 世界新闻网  6/05/2023 美国南部边界最近出现大批无证中国移民,图为中国移民历经艰险,抵达德州边界。(路透) 大多数想穿越美墨边境的移民都是拉丁美洲人,但愈来愈多华人不辞危险,走经拉丁美洲陆路来到美南边界,寻求进入美国;有些人甚至跋涉过十个国家,光是走穿中美洲陆路便得走2500哩路,想到就叫人大吃一惊,但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坐直航班机再请求庇护之类更安全途径,根本想都别想。 保守派网络杂志The Dispatch报导,没有签证的中国公民一般先飞到香港,很多人再飞到南美洲唯一对中国旅客不必签证入境的国家厄瓜多尔,抵达中南美大陆后,他们再首途往北,到美墨边界,有人搭巴士、汽车,有人徒步。 那条移民路径要走经哥伦比亚与巴拿马边界的「达连隘口」(Darién Gap),当地无路,穿越至少60哩的丛林、沼地及山区地形,要花上10天才能走完,尤其是有带小孩同行的时候。 路透(Reuters)指出,要由厄瓜多尔找路到巴拿马,意味要花钱请向导,每名成人要价达1200元,小孩700元;华尔街日报(WSJ)则说花费贵得多,由7000元到1万元都有。 绕经拉丁美洲到美墨边界的移民群体里,中国公民事实上只占很小一部分,但人数增加速度却非常可观。「华府论拉丁美洲」(WOLA)组织学者艾萨克森(Adam Isacson)表示,在2023会计年度前六个月,相形2021年同期,这类移民已由92人骤增为6664人,成长比率高达7000%。 华府自由派智库「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学者比尔斯(David Bier)表示,人们由极远国家而来,近几年数目可谓爆炸,「中国人现象」仅属更大趋势之一。 巴拿马政府指出,2010到2021年间,绕经「达连隘口」的中国人不到400人。在2020年人数突破2000人,单在2023年前三个月,由「达连隘口」进入者便超过2200人。 中国人近些人想入美人数激增,原因之一在经济由新冠疫情复苏得太慢;不少小企业老板向路透表示,「新冠封城期间,生计都垮了」。 其他人则有不同理由。一群中国移民对华尔街日报表示,自己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机会,或者因支持香港民主抗议,而想躲避中国官员的骚扰。 比尔斯指出,寻求庇护的中国人宣称想躲避迫害,美国移民法院同意的几率,要比其他人来得高。 Source 年薪20万辞职”走线”来美成苦力 7个月后毅然回国 戏说移民 …

华尔街日报:外资转向「中国+N」战略分散营运风险

华尔街日报:外资转向「中国+N」战略分散营运风险 中央社 6/05/2023 图为纽约苹果直营店内陈列iPhone 14系列。(中央社) 华尔街日报今天报导,外资企业因应在中国营商的风险增加,如美中贸易战加剧及中国工资水涨船高等,纷纷分散投资,将生产业务从一度是世界工厂的中国转移到多个国家,实施「中国+N」战略。 报导提到,过去10年外资都在寻找替代中国的其他生产基地。最初要将生产基地迁离中国,因为中国的工资日益水涨船高,外资需寻找劳工成本更低的地方。 2018年美中贸易战加剧后,加速外资寻找中国以外的生产基地。 近年的不稳定因素,如地缘政治动荡、COVID-19疫情重创不同地方的供应链、美中之间的大国竞争升级为激烈对抗、中国政府对外企的立场愈发不可预测、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提醒大家,重大冲突仍有可能发生,使外资纷纷转向「中国+N」战略。 「中国+N」战略是指外资要在中国以外创建多于一个的生产基地,因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纳所有从中国迁出的生产。 如越南对商业友好,但没有足够的技术熟练工;印度有大量劳动力,但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墨西哥靠近美国市场,但与中国的零部件供应商距离遥远。 这种多元化策略也被称为「多岸外包」(multishoring)。 实施「中国+N」战略的外资不乏国际知名品牌生产商,如在中国拥有庞大生产基地的科技巨头苹果公司(Apple Inc.),在印度的供应商数量从2018年的7家增至2022年的14家。摩根大通(J.P. Morgan)估计,到2025年全球1/4的iPhone将在印度生产。 同样由2018至2022年,苹果公司在越南生产耳机和其他设备的供应商,由14家增至25家。自2018年以来,苹果公司在欧洲供应商方面的支出增加了50%以上。 生产传感器和遥控器的环球电子(Universal Electronics),计划关闭旗下2家中国工厂的其中一家,同时扩大在墨西哥的工厂,并在离越南首都河内不远的地方创建新生产设施。 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美国软件家具制造商Lovesac,也示范了在中国以外不同国家设立生产基地的好处。 川普政府在2018年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后,Lovesac开始将生产从中国南部的工业中心迁往越南。 2020年COVID-19疫情导致各国政府关闭边境,Lovesac在马来西亚和印尼的新生产基地仍能继续生产,并在印度生产某些缝制产品,使公司未曾缺货。 Lovesac正与合作伙伴在墨西哥和美国创建高度自动化的工厂,目的是在西半球创建一个据点。如果亚洲爆发危机,公司也有能力在西半球提高产量。 全球一些制鞋巨头多年前已将生产分散于中国、越南和印尼3国,现在更进一步另辟天地。越南一家工厂的经理说,从他们公司采购的主要西方运动鞋品牌,已敦促其公司在孟加拉和印度设立工厂。 不过,报导指出,分散生产要付出很大代价,如企业必须物色新地点、投资培训人员、还要与当地政府搞好关系。新供应商还要经过培训才能达到可接受的质量标准,而且在当地采购零部件也可能有困难。 Sour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