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将费时三年改革武装部队 文 / 张佳莹 01/18/2023 (早报讯)俄罗斯宣布,将从2023年起至2026年对武装部队展开重大改革。 路透社报道,俄罗斯国防部星期二(1月17日)说,将加强海军、航空航天和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说:“只有加强武装部队的关键结构部分,才有可能保证国家的军事安全,保护俄罗斯联邦的新实体和关键设施。”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说,由于西方国家在乌克兰打“代理战争”,这些变化使得改革武装部队非常必要。 俄罗斯去年2月入侵乌克兰后,西方国家向乌克兰运送越来越多的重型武器,帮助乌克兰抵抗俄罗斯军队。 俄罗斯国防部因控制乌克兰大片领土不力,在国内遭受尖锐批评。它12月誓言要将军事人员增加到150万人。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部队最初夺下乌克兰南部和东部的大片地区,后来多次被击退,领导层也随之多番改变。绍伊古上周任命陆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将军(Valery Gerasimov)负责乌克兰的战役。 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顿涅茨克地区设立的政府部门,星期二再次宣布已经控制了乌克兰盐矿小镇索莱达尔。 Source 俄拟扩军30% 议员称最快今春扩大征兵年龄 中央社 | 莫斯科 01/13/2023 俄罗斯一位资深国会议员表示,俄国最快可能在今年春季扩大公民征召入伍的年龄上限。这是莫斯科当局计划把军队人数增加3成的一环。 路透报导,俄罗斯总统普亭(Vladimir Putin)去年12月支持俄国国防部提案,将义务兵役年龄由现行的18岁至27岁,提高到21岁至30岁。 俄罗斯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塔波洛夫(Andrei Kartapolov)在接受官方属性的国会媒体采访时表示,俄国可在今年春季起草,将征兵年龄上限门槛提高到30岁,但要先经过1到3年过渡期后,才会把下限门槛从18岁提高到21岁。 …
Category: Japan
担心污染 太平洋17岛国呼吁日本延后排放福岛核污染水 文 / 陈慧璋 01/18/2023 (早报讯)因担心渔业被核污染水影响,太平洋岛国星期三(1月18日)呼吁日本延后排放福岛的核污染水。 路透社报道,太平洋岛国论坛(PIF)秘书长普纳在斐济首都苏瓦举行的直播会议上说:“本区域国家坚定不移地认为,在所有各方都确认安全之前,不得(把核污染水)排放入海。” 由17个太平洋岛国组成的区域集团认为,把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可能对岛屿经济体所依赖的渔场产生重大影响。世界上多达50%的金枪鱼出产于这个区域。 普纳说,直到今天,太平洋岛国的人民每天依然得忍受核试验所遗留的长期影响。 他强调,“我们绝对不能被他人的行动所误导,而导致我们面临另一场重大的核污染灾难。” 日本政府上星期五(1月13)宣布,“今年春夏之际”开始向海洋排放经处理过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当天再次声明,反对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态度毫无改变。 日本政府2021年4月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上百万吨核污染水经处理并稀释后,于2023年春排放入海。 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从临海的福岛第一核电站向海中修建一条长约1公里的海底隧道,用于核污染水排放,并于2022年8月正式开始海底隧道等工程的建设。 核污染水排海计划推出后,一直遭到日本渔业团体等国内民间团体的反对。日本全国渔业协会联合会会长坂本雅信上星期五(13日)发表声明说,反对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态度毫无改变,将继续要求政府向渔业从业者和国民进行说明,给出有诚意的应对。 韩国外交部上星期五(13日)也说,韩国政府以国民健康安全为首要原则,将继续坚持日方必须从客观和科学角度出发,以安全且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标准的方式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的立场,并依此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菲律宾、太平洋岛国论坛等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多次对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决定表示反对和质疑,希望日方认真回应各方关切,以负责任态度寻找核污染水的妥善处置办法,而不是一味强推排海方案。 Source 今年春季排入大海 日本政府拍板「福岛核废水处理计划」 世界新闻网 01/13/2023 日本政府在13日的部长级会议上确认开始着手处里福岛第一核电站核废水,预计于2023年春夏之际开始将水排入大海。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2021年4月公布的基本方针中提到排放时间为「约2年后」、即2023年春季左右。东京电力控股公司总裁小早川智明在会后告诉记者「这一次考虑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安全评估和东京电力公司的进展,我们承认有可能赶不上春季,不过仍希望继续以春夏季节左右为目标」。 针对这个决定,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和强调「我们已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以确保安全并消除有害谣言」,至于排放核废水的安全性问题,国际原子能机构将在实施前发布一份综合报告,该机构曾多次派遣工作人员和专家前往日本以确认东京电力公司的进度、日本政府的监测以及核监管局规定是否适当等。 此外,日本政府还将启动一项新基金以支持担心声誉受损的渔民。 …
季辛吉称两岸应避免「立即摊牌」动作 支持乌国进NATO 世界新闻网 01/17/2023 前美国国务卿季辛吉改口表示,乌克兰加入NATO是俄罗斯入侵之后的一个「合适结果」,不过他重申应通过协商解决冲突。 高龄99岁的季辛吉在世界经济论坛(WEF)通过视频致词也谈到台湾问题,他说 ,两岸应避免可能造成「立即摊牌」的动作,也不要在言辞上挑衅,以营造对话的条件。 季辛吉向来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但近月来立场有所软化。他在WEF的场合说:「这现在条件下主张乌克兰中立化已不具意义」。 季辛吉还说 ,美国应继续对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若有必要应加强支持,直到双方接受停火线或初步和谈。他也借此场合推崇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以及「乌克兰人民的英勇作为」。 不过,季辛吉坚信,在战争持续进行期间,仍应维持和俄罗斯对话,目标是一旦乌克兰夺回俄罗斯去年2月24日所侵占的领土时结束战争。他也警告,西方国家应避免和俄罗斯直接冲突,并主张应让俄罗斯回到国际体制。 季辛吉也表示,美中之间应改善彼此关系,而该有有限而具体的作为。长期而言 ,他表示,美中应评估两大核武国家发生冲突的风险,况且两国也正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实力。 目前来看,美中已采取改善关系的动作。美国财政部长叶伦今天将和中国大陆副总理刘鹤在苏黎世首度碰面,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也安排行程,准备在今年初前往大陆访问。 Source 季辛吉:时机已至 俄乌应和谈 降低世界大战风险 世界新闻网 12/18/2022 前国务卿季辛吉17日警告,俄乌两国必须尽快和谈,以降低第三次毁灭性世界大战爆发的风险。 这位资深外交官在「观察者」(Spectator)杂志撰文说:「在已经完成的战略变革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将其纳入靠谈判实现和平新结构的时机已至。」 季辛吉在文中还提到自己曾在5月提议停火,主张俄军应退回到入侵乌克兰前的现状,但克里米亚将变成停火谈判的重点。 乌东冲突始于2014年,当时亲俄总统在乌克兰独立广场革命中被推翻,俄国在同年并吞克里米亚。 季辛吉认为,若无法回到2014年创建的现状,在国际监督下,对俄国声称拥有主权领土进行公投可能是个选项。他还指出,推动和平进程有两大目标,分别是确保乌克兰的自由,并确定一个新的国际结构。 …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专家警告 中方战舰数超越美国令人忧心 世界新闻网 01/17/2023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17日报导,人民解放军的海军船舰数量大约在2020年超越美军,现在约有340艘,未来两年后可望增加到400艘;美军目前拥有300艘船舰,预计2045年时拥有350艘有人驾驶的船舰,数量上依旧落后解放军。 美国军方高层认为科技才是海战胜负关键:「新时代的海战涉及科技、概念、盟邦、作战系统的集成,对胜负的决定性远大于船舰数量」。 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未来战争研究」讲座教授坦格雷迪不以为然。他在美国海军研究协会「会刊」1月号发表的研究说,如果以史为鉴,那中方的数量优势将让美方在任何对战都落败。 美国海军退役上校坦格雷迪说,他从西元前500年的波希战争到冷战时期,共查看28场海战,发现只有三次是靠较优越的技术击败为数较庞大的舰队,各出现在第11、16和19世纪。另外25场胜利凭借的都是数量优势,或者势均力敌时,高人一等的战略及领导。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为例,最初日本皇军技术优于美军,但美国靠整体工业的实力,加上美军舰队,尤其是后勤和两栖舰的规模,最后还是战胜了日军。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东亚战争战略研究教授帕特拉诺盛赞坦格雷迪的研究,认为其研究反驳了量大在海战中无关紧要的愚蠢假设。 帕特拉诺强调两点:比较大的船舰规模代表有更多指挥官,会出现良性竞争。其次,较大的工业基地可以在船舰毁损后建造新的船舰:「消耗是海战的日常,替补的能力非常重要」。 坦格雷迪指出,太平洋战争开战初期,美国与日本各有八艘航空母舰:「随着战事延长,日本造了18艘航舰,美国造了144艘。除非美国不参战,否则日本根本没机会」。 1940年代,美国是全球造船的霸主,现在是中国。 坦格雷迪警告,如果美国海军在船舰及飞弹数量都不及解放军,他不晓得有何优势可言:「美国的领导人必须扪心自问,不靠数量,他们愿意押宝在科技优势上到何种程度。我不是说数量较少但技术较优的舰队绝对不是大型舰队的对手;我只是说,这样的例外在过去1200年来只出现过三次。」 Source 美尼米兹号航母进南海 中公布山东舰实战化演练 世界新闻网 01/14/2023 美国尼米兹航母打击群日前进入南海「自由航行」,解放军海军昨天也发布一组山东舰编队近日在南海进行实战化对抗演练的视频和照片,互别苗头意味不言可喻。 解放军「人民海军」微信公众号14日称,近日南海某海域由多艘不同型号舰艇、数十架各型战机组成的山东舰编队在此摆兵布阵,一场实战化对抗演练一触即发。 「敌机」向编队近飞,战斗警报响起「编队加强对空防御警戒」指令一出,编队迅速构建起严密的预警探测体系,一张海空立体式「猎鹰大网」闻令展开,各舰快速变换战斗队形严阵以待。 接着,数批歼-15战机依令起飞、前出拦截「发现目标,请示攻击」。在攻防鏖战中飞行员充分发挥战术优势准确判断「敌机」意图,向「敌」目标发起「攻击」。 实兵对抗演练结束后,战鹰伴着夕阳陆续返航加油挂弹、通电检查、惯导对准……山东舰飞行甲板上舰载机再次出动,星河夜幕下又一批歼-15机喷着耀眼的尾焰伴着巨大的轰鸣声呼啸升空。 报导称,此次训练山东舰编队从难从严组训施训深入开展海面、空中、水下等多兵种、跨领域、高难度立体攻防作战科目专攻精练,训练中又有一批歼-15飞行员取得夜间航母资质认证,标志着航母编队体系作战能力进一步跃升。 …
20万人分析数据显示:多运动 染疫死亡率、并发症都降低 世界新闻网 01/17/2023 最新研究发现,经常运动锻炼的人即使罹患新冠肺炎,住院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因为运动可改善健康水平,感染新冠病毒后较少出现严重并发症。 以往的研究显示,运动与感染后的症状轻重有关;最新研究进一步指出,即使年龄和健康都处于高风险的人,只要经常运动,即使感染后症状也会比较轻。 「美国预防医学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研究了近20万新冠病例,分析每周的运动时间、确诊90天内的住院人数、转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等数据,得出以上结论。 研究作者之一、圣地牙哥加州大学公共卫生教授萨里斯(Jim Sallis)说,几乎所有年龄层的群体中,大量体育活动都与较低的新冠死亡率和住院率有关,经常运动的70岁长者虽然比经常运动的40岁中年人更易于感染新冠,但他们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都低于不运动的同龄族群。 萨里斯说:「经常运动不必然是跑步和流汗,而是出门散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锻炼身体对某些严重疾病具有保护作用。」 亚利桑纳大学研究运动免疫的教授辛普森(Richard Simpson)说,运动可增加人体免疫系统的活力,让免疫细胞重新分布体内,并通过识别和杀死被感染的细胞来增强免疫力。对于没有运动的人,病毒会在他们的体内大量拷贝,从而导致症状加重。 运动有助于释放调节发炎症状的细胞因子,降低染疫后出现的发炎、慢性炎症与新冠重症,尤其是肺炎。 研究数据是2021年5月疫情爆发后开始收集的,尽管当时的疫苗刚问世,尚未出现后来爆发的数轮疫情,但研究人员认为,研究结果仍具有广泛适用性。 纽约市运动医学开业医生梅佐(Jordan Metzl)说:「运动的效果与许多药物一样,而且对人体没有副作用,希望民众每天锻炼。」 Source 中国首公开新冠死亡病例统计:在院死亡5万9,938人 世界新闻网 01/14/2023 中国这波疫情究竟造成多少死亡病例,一直没有官方说法,今天终于有了具体数字。中国国家卫健委今天首度对外公布,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2日期间,全中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万9,938例。 …
大饥荒后首见 中国人口去年减85万人 61年首下滑 世界新闻网 01/16/2023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2022年年末中国全国人口14亿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上次中国人口较前一年减少的情况出现在大跃进饥荒后。 具体来看,2022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亿2206万人,女性人口6亿896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69(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亿7556万人,占中国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2.0%;60岁及以上人口2亿8004万人,占中国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亿978万人,占中国全国人口的14.9%。 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亿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亿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中国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路透报导指,中国人口去年出现自196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这一历史性转折有望代表着中国公民数量长期下降的开始,并见证印度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Source 中国首公开新冠死亡病例统计:在院死亡5万9,938人 世界新闻网 01/14/2023 中国这波疫情究竟造成多少死亡病例,一直没有官方说法,今天终于有了具体数字。中国国家卫健委今天首度对外公布,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2日期间,全中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万9,938例。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当地时间14日下午举行记者会,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首度发布上述统计,他并表示,5万9,938例死亡病例当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万4,435例。 此外,这波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等。 对于为何拖到现在才有数据发布?焦雅辉则表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资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另外官方也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和上报。他强调,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而焦雅辉还指出,全中国发烧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2023年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发烧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烧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Source 叫不出名字 「那个病」突然来了…全村懵 医生束手无策 中国新闻组 …
开创避雷全新未来 科学家首度用「雷射控制闪电方向」 世界新闻网 01/16/2023 根据一项在瑞士山顶、暴风雨期间进行的实验,科学家们「首次在野外利用雷射导引闪电方向」,这项壮举将为机场、发射平台和高楼建筑的避雷系统开创全新道路。 卫报报导,巴黎综合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的物理学家霍阿尔(Aurélien Houard)指出「几乎所有地方都使用金属棒来避雷,但它们可以保护的区域仅限于几公尺或几十公尺,如果我们的雷射够大,我们希望能将保护范围扩大到几百公尺」。 传统避雷针可以追溯到美国国父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他曾在1752年进行著名的风筝实验,但近期科学家们开始寻找其他方法来保护建筑物和物体免受破坏性雷击。霍阿尔与同事将强大的雷射光机器运到瑞士东北部的森蒂斯峰(Säntis),并在一座124公尺高的电信塔附近展开实验,这座电信塔每年被闪电击中约100次。 实验时间持续6个多小时,为记录雷击而设置的仪器表明「过程中雷射改变4次闪电放电」,其中7月21日的影像显示「闪电沿着雷射路径移动大约50公尺」。 不过未来若要投入使用,雷射的威力足以对飞行员的势力构成威胁,且实验期间试验场上空的空中交通也被关闭,不过科学家们相信这项技术仍有价值,因为发射平台和机场通常都有指定的禁飞区。霍阿尔补充说「在不同波长下运行的更强大雷射可以将闪电引导到更远的距离,甚至可以在闪电成为威胁之前先行触发」。 Source 美中月球竞赛愈演愈烈 今后2年决胜负 世界新闻网 01/01/2023 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于1日报导,美国和中国间针对月球的太空竞赛正愈演愈烈,今后两年可能决定哪一方占上风。 美国太空总署(NASA)署长尼尔森(Bill Nelson)接受Politico专访时指称,北京可能在月球表面创建一个根据地,并企图支配月面上资源最丰富的几处地点,或甚至禁止美方进入。 曾任佛州联邦参议员及美国太空人的尼尔森说,事实就是美中「处于一场太空竞赛」。他举共军在南海存在领土主权争议的岛礁建军事基地为例,「如果各位怀疑(北京不会在月球如法炮制),那就看看它在南沙群岛的做法」。 美中正在登月等太空计划上各自努力。美国以无人的「猎户座」(Orion)太空船,环绕月球26天的「阿提米丝1号」(Artemis-1)任务成功,让NASA登月计划迈出一大步,目标是2025年让太空人重返月球。 此外,国会通过一笔给NASA的全年度预算,包括接下来两项月球任务「阿提米丝2号」(Artemis-2)与「阿提米丝3号」(Artemis-3)的花费,但国会并未如NASA所愿,同意其请求的全部经费。 中国的太空计划则企图心十足,包括新建名为「天宫」的太空站,并宣布在这个10年结束前,达成中国太空人登月目标。 反观美国太空计划则出现严重延宕,计划所仰赖的一系列新系统和设备都尚在研发测试中,恐因此落后中方。 …
针对拜登岸田发声明指破坏国际秩序 北京批日美合演闹剧诋毁打压中国 联合早报 01/16/2023 受访学者研判,中国近期已开始调整强硬外交作风,尽管在外交回应上将持续展现斗争精神,但预计不会进一步在经贸领域对日本实施反制措施。 美日首脑上周会晤后发表联合声明,批评中国的行为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不一致,导致印太地区面临越来越多挑战。中国外交部星期一(1月16日)反批日美合谋“上演闹剧”诋毁中国形象、干涉中国内政、打压中国发展;中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已提出严正交涉。 受访学者研判,中国近期已开始调整强硬外交作风,尽管在外交回应上将持续展现斗争精神,但预计不会进一步在经贸领域对日本实施反制措施。 美国总统拜登上周五(1月13日)同到访华盛顿的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峰会,高调强化两国同盟关系。拜登在会上赞扬日本大幅增加军事开支,并称来自中国、朝鲜和俄罗斯的威胁是美日决定加强集体安保的原因。 针对中日在东海的主权争议,美日首脑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引述拜登重申,根据《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美国将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日本防务,这也适用于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 对于台湾问题,美日首脑强调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没有改变,重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国际社会安全与繁荣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岸田之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演讲时还指出,中国是日美两国的“核心挑战”;日美和欧洲必须在处理中国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星期一在例行记者会上,敦促美日摒弃冷战思维,“去除遏制打压中国的心魔,停止穷兵黩武、祸乱世界的危险行径”。 汪文斌并批评日本再次表现出强军扩伍的危险态势,颠倒黑白地渲染地区紧张局势,为自身整军经武找借口,甚至谋求将北约引入亚太地区。 在岸田访美数周前,日本修订安保战略,未来五年内将把国防开支增加一倍至国内生产总值的2%。 学者:视中国为首要威胁 美日双方一拍即合 汪文斌也批评美国是国际规则和秩序头号破坏者,只在乎其霸权稳不稳。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严震生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解放军近年在东海、台海不断军演,让日本倍感威胁;美国同时又在印太地区将中国当成首要敌人,“(美日)双方等于是一拍即合”。 严震生研判,美日强化同盟关系,将导致与中国的紧张不断升级,长远难以降温,但各方同时也不希望区域出现擦枪走火,所以还是会持续见面谈判。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受访时则指出,中美首脑、中日首脑去年11月分别举行面对面会晤,但无法扭转近年亚太出现的大趋势,即由美国主导、日本积极参与,在区域中不断扩大小多边战略安全合作。 李明江指出,中国近期展现更多调整“战狼外交”的意愿,但在面对外部挑战时仍主张以斗争为基调,因此“在语气、姿态方面会有一些改变,但中国(外交系统)很多的回应还是会比较强硬”。 但他预计,中国对日本强硬的反应“可能基本上只会停留在外交层面”,原因是中国也担心美国及其盟友在半导体领域加快对华脱钩,同时不希望更多外资,包括日本企业撤出中国,预计中日官方高层交流互动应会继续。 Source 美智库兵推台海战争 美军惨胜台湾一片凄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