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理工学院 恢复要求入学检附ACT或SAT成绩

加州理工学院 恢复要求入学检附ACT或SAT成绩 世界新闻网 4/15/2024 加州理工学院一隅。(取自加州理工学院网页) 加州理工学院近日宣布恢复申请入学时应附「标准测验」成绩,意即常见的ACT或SAT成绩。此一改变将即刻生效,因此打算申请2024年秋季班入学者就必须检附考试成绩,因为校方认为考试成绩有助了解学生独一无二的情况与经验,确定新生是否为严峻的课程做好准备。 加州理工2020年宣布暂停检附考试成绩两年,2022年再追加三年。除了疫情考量,校方当时还表示,通过标准测验成绩预测新生未来表现的效度愈来愈差,特别是在完成第一年的内核课程后,学测成绩的效力更是大幅减少。 不过,4月11日公布的决定,显然推翻先前的说法,但加州理工的新生入学建议委员会主张,尽管过去四年的政策是不需检附成绩,但是自愿附上的人数月来多,近来已经达到95%了。因此,加州理工决定恢复旧制,等同向东岸名校看齐。 同一天,哈佛大学也宣布恢复采纳ACT或SAT成绩,跟上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脚步。相对于此,加州大学大、州立大学目前都还是不采计,南加大虽然会询问但不强制。 Source 哈佛入学申请 恢复提交SAT、ACT成绩 2025年度秋季班招生开始实施 世界新闻网 4/13/2024 自2025年度秋季班开始,想要进哈佛大学这道窄门,申请入学的学生都必须提交SAT或ACT标准化测试成绩。(路透) 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学11日宣布,将比照其他几所大学,恢复要求申请学生提交SAT或ACT成绩;这项要求将自2025年度秋季班招生开始实施,比预期时间表提早一年。 新冠疫情爆发后,许多地方停办全国统一的学术能力测试SAT、ACT,全美各大学也不再硬性要求入学申请时提交这些有标准评分依据的测试,由学生自行决定是否提交。疫情纾缓后,有些大学陆续恢复要求申请者提供这项成绩。 此前有消息称,哈佛大学计划从2030毕业班的申请者开始恢复要求SAT 、ACT测试成绩,但哈佛11日宣布提早一年实施。 哈佛文理学院院长霍克斯特拉(Hopi Hoekstra)说,标准化测验是所有学生都适用的一项工具,无论背景和生活经历,都可根据这些测验成绩展现实力,有助于学校评估学生进入大学及日后的前途。 针对疫情期间暂停强制要求标准化测试成绩,霍克斯特拉补充,当学生可选择不提交这些成绩时,更容易想办法隐瞒一些消息;简单来说,SAT、ACT可提供极具预测性的资讯,对于查看人才实力非常有价值。 鉴于有些学生可能担心负担不起准备考试的成本,哈佛提供网站链接可查看免费辅导及免费考试资讯。 疫情结束后已有若干大学恢复强制要求标准化测试成绩、取消先前可自由选择的模式。 …

每周工作4天渐成潮流 三分之一企业考虑支持

每周工作4天渐成潮流 三分之一企业考虑支持 世界新闻网 4/15/2024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企业愿意尝试每周工作4天。(路透) 倦怠对员工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以至于一些老板正在考虑缩短每周工时。 毕马威(KPMG)发布的一项针对首席执行官的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一(30%)的美国大型公司正在思索全新的工作安排转变,例如每周只工作4天或4天半。 调查结果显示,在火热的就业市场中,许多员工常常感到工作过度、薪资过低;这让一些高端主管正在寻找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方法。 毕马威美国部门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诺普(Paul Knopp)时表示:「我们都在努力找出最佳方案,并将继续进行试验和调整。」 许多员工表示他们希望每周工作时间可以再缩短一些。 根据11月发布的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77%的美国劳工表示,每周工作4天40小时会对他们的健康产生正面影响。其中46%的人表示这将产生「极其正面」的影响。 对劳工来说,好消息是,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关于每周4天工作制的研究发现,对劳工的福祉和生产力有正面的影响。 然而,诺普表示,现在断言这种方法正在受到关注还为时过早,「现在宣布每周工作4天将成为未来还为时过早。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首席执行官们仍在试图了解这种方法如何发挥作用,它将如何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以及是否可以通过创造更健康的环境来降低成本。 不过部分尝试过缩短每周工时的公司仍在坚持这种做法。 在英国,参与全球最大的每周工作4天试验的大多数企业在一年后仍然允许员工缩短一周的工时。超过一半的企业甚至将这项改变永久化。 人工智能(AI)会缩短每周工作时间吗? 当然,较短的每周工作天数可能并非在所有地方都适用。 诺普表示,虽然每周工作4天对于金融、行销和其他一些办公室工作可能有意义,但对于医疗保健等劳动力短缺的行业可能并不适用。 他说,「我的猜测是,普遍实行4天工作制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如果真的打算全面实施的话。」「企业会开始悄悄地尝试,但我个人并不认为它会在未来几年内得到广泛采用。」 不过,诺普表示,AI可能会让老板接受更短的每周工作时间,因为这项技术应该会让工人更有效率。 AI不仅可以自动运行日常任务,例如创建简报、制作电子邮件和撰写报告,未来它还将在更复杂的活动中表现得更好。 诺普说,「生成式AI可能会让每周工作4天变得更加现实。」 事实上,毕马威的调查发现,61%的美国首席执行官鼓励员工使用生成式AI来自动运行日常任务,以缓解压力并管理工作量。 …

纽约2无证华男假冒国安部人员 骗取黄金被捕

纽约2无证华男假冒国安部人员 骗取黄金被捕 世界新闻网 4/14/2024 2名涉嫌诈骗的华裔无证移民。(取自东汉普顿警局脸书) 来自纽约市皇后区的两名华人男子,因涉嫌在康州假扮国土安全部工作人员并试图骗取价值10万元以上的黄金,在本月初被捕,他们均被控两项一级盗窃罪;据悉,两人均为无证移民,案件仍在持续调查中。 根据康州东汉普顿(East Hampton)警方,他们4日上午8时30分左右,在一受害者住所附近进行了卧底行动,这名受害者此前被两名华人男嫌告知,他欠下一笔巨额债务,需要用黄金偿还,并安排了在该居民家中取款的时间;就在两名华人男嫌前来取款时,被警方当场逮捕。 当地警方事后调查,发现这两名男嫌自称为国土安全部工作,并说受害者欠一笔不存在的债务,以骗取价值逾10万元的黄金;警方随后将黄金物归原主,受害者并未受损失。 这两名男嫌分别为居住在皇后区59街的29岁蒋飞飞(Fei Fei Jiang,音译)和居住在法拉盛的36岁王亚楼(Ya Lou Wang,音译),两人均为无证移民,被提告一级盗窃罪(first-degree larceny)和共谋犯一级盗窃罪(conspiracy to commit first-degree larceny),保释金分别为50万元和75万元,两人都无法支付,目前还关押在哈福特惩教中心(Hartford Correction Center),案件在持续调查中。 涉嫌诈骗的华裔无证移民王亚楼。(取自东汉普顿警局脸书) 涉嫌诈骗的华裔无证移民蒋飞飞。(取自东汉普顿警局脸书) 去年曾发生类似事件。去年11月1日,53岁华裔郭安迪在纽约长岛一家餐厅用餐时,假扮国土安全部移民局官员,并携带伪造的证件和枪枝,企图以此证明自己的身分。然而,他的身分遭到一位正牌国土安全部海关与边境保护(CBP)员工怀疑,并被随后赶来的当地警方逮捕。 Source …

中国国安部公布「10大公民举报案例」 鼓励全民抓间谍

中国国安部公布「10大公民举报案例」 鼓励全民抓间谍 中国新闻组 4/14/2024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高度重视「安全」议题,并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取材自中国国家安部影片) 今年4月15日是中国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继前一天公布「十大反间谍案例」后,中国国家安全部周一又公布「十大公民举报案例」,强调「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鼓励全民抓间谍,「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上任后,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15年7月1日通过的《国家安全法》第14条就明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尔后每年4月15日中国都会高调宣导国家安全相关消息。 中国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15日发布消息称,「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心怀『国之大者』、心存国家大义、心系国家安全,以舍我其谁的勇毅果决举报『身边』间谍,无惧威胁恐吓;以明辨是非的『火眼金睛』发现识别间谍行为,阻断现实危害,他们的行为应当受到表彰,更应被广为传颂」。 中国国安部还通过十支影片宣扬十个举报间谍的「典型案例」,包括:规劝朋友主动投案自首、举报可疑人员偷拍军事目标、江苏渔民捕获海上窃密设备、举报境外咨询机构搜集敏感信息、举报外籍人员深入某自然保护区盗采动物样本、举报境外某公司大肆搜集中国粮食种质资源、举报街头遭遇攀拉、主动报告境外遭胁迫参谍等。 中国国安部称,「近年来,愈来愈多人民群众及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反映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情况,为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发现、防范、制止和惩治各类危害国家安全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文章并提醒中国民众,「国家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现有危害国家安全的可疑情况,应当主动向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强调「每个人都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呼吁全民「共筑维护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 今年4月15日是中国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中国国安部15日公布「十大公民举报案例」,鼓励全民抓间谍。(取材自中国国家安部影片) Source 被策反, 与外国官员生下2个私生子,他被判死缓! 红星新闻 4/14/2024   4月14日,国家安全部重磅公布10大典型间谍案例,包括康明凯、迈克尔案、梁成运案、侯某某案、凯盛融英公司等。   通过这10大典型案例,起底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窃密、策反的各式卑劣手法,树牢人民群众的反间防谍意识。   驻外期间他被策反   还与外国政府官员生下私生子   张向斌,原国家某部委外语翻译,曾被外派某国常驻,驻外期间结识了该国外交部人员,对方不仅帮助张向斌提高外语翻译水平,还主动解决他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实际上,对方均系该国间谍情报机关人员,张向斌已落入精心编织的圈套。   交往中,张向斌对其产生了“感激”和“依赖”,双方从公务联系逐步转为秘密交往,后对方以高额报酬为诱惑,要求他提供情报。此后数年间,张向斌无视国家利益和工作纪律,为外国政府充当间谍,还与该国政府女性官员发展成情人,生下两个私生子,这成为间谍情报机关控制他的有力把柄。   后因害怕东窗事发,张向斌辞职。辞职前他从单位电脑和内网上搜集大量文件资料,甚至拆开电脑主机拷贝文件,非法携带至国外。经国家安全机关侦查,张向斌私自存有5200份文件资料,其中标注绝密级的59份、机密级848份、秘密级541份。2019年2月,张向斌因间谍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台间谍利用研究所所长身份 …

美高官称中国正为俄提供大量制造导弹和无人机的零部件

美高官称中国正为俄提供大量制造导弹和无人机的零部件 早报网 4/14/2024 美国高官称,中国正为俄罗斯提供大量制造巡航导弹、无人机的零部件,以及制造坦克和装甲车的光学零件,以协助莫斯科提升国防生产应对俄乌战争。 据彭博社星期天(4月14日)报道,美国匿名官员上星期五(12日)对记者说,白宫正敦促中国企业停止支持俄罗斯,同时也鼓励欧洲盟友向北京施压,以终止武汉高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同昇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康威视等中企,向俄罗斯军事系统提供关键零部件。 据熟悉美国情报评估的人士形容,尽管没有证据显示中国正提供极具威胁性(lethal)的援助,但相关援助同等显著,并称如果没有出口这些零部件,俄罗斯的军工基地将挣扎求存。 虽然中俄关系密切,但中国官员称中国在俄乌战争中不选边站。过去一年,中国也一再驳斥美国对其为俄国提供极具威胁性援助的说法,并称中国从未为冲突参与方提供军售。 不过,美国高官称,上述中企极可能为俄罗斯提供用于制造武器推进剂的硝化纤维素(nitrocellulose)。这些官员也说,根据美国搜集到的情报,中国实体也在俄罗斯境内制造无人机。 其中一名官员称,去年最后一季,俄罗斯70%的机床和90%的微小化电路都从中国进口,这些材料都用于制造导弹、坦克和飞机。提供机床的中国企业,包括领头制造商大连机床。 上述官员透露,俄罗斯也收到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制造的军事光学零件,用于生产坦克和装甲车。 上海奕瑞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否认涉及任何军事业务,并在电邮中称为医疗、牙科和其他商业用途提供X光成像系统,从未制造过或提供任何用于生产坦克或装甲车的零部件。 Source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回应指责:我们没向俄提供武器 联合新闻 4/13/2024 美国指中国在俄乌战争关键阶段帮助俄罗斯恢复军工生产,显著增强战场能力。对此,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今天反驳称,没有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强调中俄的正常贸易不应受到限制。 华尔街日报近日报导,美国总统拜登政府高层称,中国在俄乌战争关键阶段帮助俄国恢复军工生产,为莫斯科提供光学、微电子、无人机发动机和其它军民两用材料,让俄国得以显著增强战场能力。 美方官员私下指出,俄国重振军工产能的速度快于他们预期,可能就是得利于这种外援。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Sputnik)今天报导,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表示,中国不是乌克兰危机的制造者或当事方;中方一直在支持政治解决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刘鹏宇强调,中国没有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正常贸易不应受到干涉和限制。他说,中国不站在任何一边,并要求美方不要干扰北京和莫斯科之间的正常关系。 中国外长王毅4月9日在北京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Sergei Lavrov)会谈。王毅说,中俄建交75年来,双方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坚持永久睦邻友好,深化全面战略合作,打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大国关系。 谈到乌克兰战争时,王毅说,中方主张召开莫斯科和基辅政府都参加的“乌克兰问题国际会议”。拉夫罗夫也表示,先前关于乌克兰的会议都无视俄罗斯利益,“这些会议都是失败”。 Source 美匿名官员指中国正协助提升俄罗斯的战争机器 …

悉尼持刀行凶事件死伤中国公民均为留学生

悉尼持刀行凶事件死伤中国公民均为留学生 早报网 4/14/2024 澳大利亚悉尼购物商场持刀砍人事件中有一名中国公民死亡,另有一名中国公民受伤,死伤中国公民均为留学生。 据央视新闻报道,据中国驻悉尼总领馆消息,悉尼一购物中心星期六(4月13日)发生持刀行凶事件,中国驻澳使领馆多方反复核实,目前澳方确认事件中有一名中国公民死亡,另有一名中国公民受伤。 中国驻澳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兼总领事蔡志烽说,澳方对中方遇难者表示了哀悼,对遇难者和伤者的家属也表示了慰问。驻澳使领馆已联系死伤留学人员的家属。使领馆将同驻悉尼总领馆一道,为死伤者家属赴澳提供便利,保障中方人员权利。 中国驻悉尼总领馆代总领事王春生也说,驻澳使领馆将同死者家属、国内相关部门,和澳方保持密切联系,做好后续事宜,提供协助。 悉尼的西田邦迪购物中心(Westfield Bondi Junction)星期六发生凶徒持刀砍人事件,造成六人死亡,另八人受伤,包括一个婴儿。涉嫌干案的男子被警察击毙。 新南威尔士州警方称,经调查,凶手是一名患有精神病的男子,警方排除此事件涉及恐怖主义或意识形态动机。 Source 护身障儿…爱达荷85岁老妇双手被铐 仍击毙入侵歹徒 世界新闻网 4/12/2024 爱达荷州85岁的老妇人上月家中遭歹徒闯入,她开枪击毙歹徒,检察官认为她是正当防卫并无过失。图为案发现场。(取自谷歌地图) 一名住在爱达荷州85岁的老妇人3月时家中遭歹徒闯入,为了保护自己与身心障碍的儿子,她开枪击毙歹徒,检察官对此认为妇人行为是出于正当防卫并无过失。 39岁的嫌犯康登(Derek Condon)闯入老妇人詹尼安(Christine Jenneiahn)位于布莱克富特(Blackfoot)家中,结果反遭詹尼安以手枪击毙。詹尼安表示,她决定使用致命手段保护自己与身心障碍的儿子是因为「机不可失」,否则对方会杀了她。 宾厄姆郡(Bingham County)检察官乔利(Ryan Jolley)说,「本案的正当防卫和合法杀人分析十分清楚」,他认为詹尼安并无过失。 与儿子住在乡下的詹尼安向警方表示,今年3月13日约凌晨2点,她被一名身穿军装、脸戴黑色头套的陌生人吵醒,对方还拿枪与手电筒指着她。事后警方研判康登是破窗而入并曾用手枪敲打在床上的詹尼安头部。 …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女性申请年龄放宽至40岁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女性申请年龄放宽至40岁 早报网 4/14/2024 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女性申请年龄放宽至40岁,男性35岁不变。 中国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星期五(4月12日)在官网上发布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申报公告。 本次受理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包括一般项目、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其中青年项目旨在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发挥青年学者优势,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 根据公告,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5月19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5月19日后出生),无论是否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博士学位,均可申报青年项目。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年来,女性学者35岁的年龄坎不时引发讨论,这与女性生育周期密切相关。 《中国青年报》2023年11月报道提到,从拿到博士学位,到教学、科研、发表论文,一个女性学者在职业阶梯上“最难熬的10年”往往是她们的最佳生育年龄。研究员张琴曾经在一场科研工作会议上听到这样一个建议,希望女性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年龄线可以适当放宽,男性保持不变。 2023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董月琳也提出建议,在各类项目研究、课题申请和人才项目中,适当放宽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年龄限制,切实帮助女性生育后重返科研阵地,莫让年龄成为发挥女性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力量的壁垒。 Source 叫研究生帮女儿作弊 北邮导师遭联合举报 材料长达23页 中国新闻组 4/11/2024 据报导被举报的郑姓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官网截屏) 有网友近日发文指出,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郑姓导师,指其存在师德师风问题,这些学生制作的举报PDF一共23页,引发关注,而「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的话题也掀起热议。 湖北经视报导,网上公开信息显示,郑姓导师现为北京邮电大学副教授,在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作。 郑姓导师指导的2022级、2023级硕士研究生共15人联名举报称,郑姓导师情绪极其不稳定,常常破口大骂,「你他妈」是其常挂嘴边的口头禅;郑姓导师差遣实验室同学做了许多科研以外的事情,如长期代取大量快递,替其开车接送朋友、家人,去其家里打扫卫生;为其女儿做作业、接送上下学、在其女儿参加重要考试时代为作弊;多次帮其搬家、酒店开房;代其买花、养花,替其去商场退换货、维修等。 举报中还提到了郑姓导师强迫学生加班,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自2月11日开始,郑姓导师要求项目人员每天晚上7时半开会,汇报进展,每天开会的纪录持续到3月27日,否则就不要再参与项目。 同学们说,经过长期的高压、加班熬夜、昼夜颠倒、作息紊乱的生活,大家的身体和心理均已透支。在巨大的身体压力和精神折磨下,大部分郑老师所指导的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生理、心理问题,在前往北京医院检查的学生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睡眠障碍等。 在举报材料中,15名学生罗列出包括聊天纪录、录音等证据,针对郑姓导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不当行为进行阐述,证明郑姓导师不适合作为研究生导师,希望学校、学院能够明察秋毫,为他们所有人更换导师,并且保护他们直到毕业。 对此,北京邮电大学官方微博10日晚发布通报,称已查实,郑姓导师未能正确履行研究生导师职责,对学生学业疏于指导;未能做到关心爱护学生,要求学生从事与学习、科研无关事宜;未按学校相关规定给学生发放助研津贴。学校决定取消郑姓导师研究生导师资格,停止其教学工作,给予降低岗位等级行政处分,岗位等级由副教授七级降为讲师十级。后续,学校将按程序进行党纪处分。 学生举报材料长达23页。(取材自经视直播) …

中国官媒: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是老板

中国官媒: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是老板 早报网 4/14/2024 针对北京邮电大学15名学生联名举报自己的导师事件,中国官媒央视网星期天(4月14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导师就是导师,不必是“师父”,更不该是“老板”。 文章说,北京邮电大学生联名举报导师看似是“极端”个案,背后折射的“导生关系”失序确属不争的事实。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导师在追求个人学术利益最大化时,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正“沦为”功利性的雇佣关系,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不少硕士、博士研究生成为科研廉价劳动力,给导师干活往往“不求回报”,成为导师的“黑工”。 文章指出,早在200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路甬祥院士,就曾公开批驳“科研老板”现象。但近20年过去,高校科研院所里的导师还是“老板”。特别是对理工科的学生来说,每日考勤打卡、在实验室“九九六”,和普通打工族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纯粹是职场,你出钱我办事,彼此互不相欠、清清爽爽,倒也还好。可是,劳动法并不保护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的研究生。 文章指出,尽管《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明确指出,导师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同时规定,对导师的师德失范行为,培养单位可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等措施,但现实是,这些规定很难落实。 文章分析,导师对学生拥有绝对“权力”。学生何时开题、答辩、毕业,完全由导师直接决定;科研补贴给不给、给多少,也完全由导师说了算。如果想毕业、有补助,学生自然得听导师的话。 此外,由于实验室环境相对封闭,导师“压榨”研究生时,“家丑”往往很难外扬;学生即便想“维权”,可有些“穿小鞋”行为,如拖延指导、拒绝签字等,导师也能以“是学生能力不足”轻易否认。 文章还说,有时校方哪怕知道了,也宁愿“睁只眼闭只眼”。因为一个学术“大佬”会直接影响学科排名、国家实验室、国家课题基金和SCI论文等考核申报硬指标,高校也得罪不起,即便“闹大了”也倾向“轻拿轻放”。 中国教育部曾要求,高校应建立师德监督体系、投诉举报平台,但人情、面子和利益捆绑,让高校对导师的监督制度往往流于纸面。 文章提到,无论是欧洲的“导师制”还是美国的“老板制”,导师都是相对强势方,保护学生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倾斜。 在欧洲的“导师制”下,学生类似学徒,校方则通过严格的协议,规定导师的权责,比如德国有高校的《辅导协议》,会细化到规定导师的辅导内容、与学生见面讨论的次数等;而在美国的“老板制”下,学生类似雇员,有合同薪资和工会,比如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屡屡通过相关渠道要求“涨工资”。 但中国有些导师就很“双标”:一会像“老板”,不停地拉项目、给学生派活,要求必须出成果;一会像“师父”,要求学生执弟子礼、感恩戴德。 文章指出,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有说“不”的权利。从长远来看,需完善研究生导师制度及管理制度的建设,对“导生关系”不规范行为形成红线意识。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有必要将导师的道德品行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导师评聘考核的主要依据。这也是中国的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现代化”的必然,先谈平等尊重,再论师生之谊。 在清晰的制度规范下,导师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互惠共赢。学生在研究中精进学业,导师发现并培养更优秀的科研助手,彼此良性互动、正向循环,多些坦荡、少点苟且,这才是搞学问、做研究的人该干的正经事。 Source 叫研究生帮女儿作弊 北邮导师遭联合举报 材料长达23页 中国新闻组 4/11/2024 据报导被举报的郑姓导师。(北京邮电大学官网截屏) 有网友近日发文指出,北京邮电大学15位研究生联名举报郑姓导师,指其存在师德师风问题,这些学生制作的举报PDF一共23页,引发关注,而「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联合举报导师」的话题也掀起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