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中产在美高爬藤:蓝海变红,越来越卷……

两万中产在美高爬藤:蓝海变红,越来越卷…… 9/30/2022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少年的Henry从香港飞往美国新泽西州,开启了高中学习。从听话的好孩子,到课堂上质疑老师的“问题”学霸,他在这里不仅重塑三观,还一跃而起,进入卡耐基梅隆读电子工程,为职业发展拿下不错的开局。90年代后,在美国待了多年的Ruth也发现了寄宿美高这片未开垦地。她曾帮助不少北大清华学子申请美国大学的全奖博士,却发现他们即便艰难留下来,仍难以融入美国当地。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她在美高找到了答案。历史车轮飞速向前,到2010年Stella从哥大法学院毕业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像她一样,在美国扎下根来,文化鸿沟已逐渐拉窄。中国富裕人群在近二十年里激增,将他们三人的职业发展聚拢至同一赛道。 每年,约有两万中产家庭送孩子去美高爬藤。顶级寄宿美高的申请尤为激烈,与美本申请逻辑完全不同。 像是安多福和埃克塞特等头部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能力、领导力、语言能力超强,还有隐藏一面。比如校友子女、捐款,董事会选拔等规则,远非一般中国家庭能理解并谙熟。 这给像Henry、Ruth和Stella这样的顾问及机构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赛道狭窄、却又充满内卷,他们亲眼见证一片蓝海慢慢变红的历程。 如今,这片红海的颜色愈发浓烈了。 美高出圈,必然结果讲述人 | 朴泰仙 Ruth Piao世通睿创始人 我关注到美高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当时,美高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还是一片 未开垦的处女地,大部分留学生赴美是去攻读硕士、博士。 最开始,我的业务是帮助这些留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几年之后,这些学生就来找我诉苦。 他们最大的困扰是,走不出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因为文化环境、语言氛围差异实在太大了。 即便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天之骄子,也很难适应和融入象牙塔以外的圈子。 到底是为什么融入不进去?我开始向下研究。后来才发现,是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接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两国的高中教育。 这一点在寄宿高中尤其明显。 我当年参加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组织的探校活动,发现顶级寄宿美高简直就是教育”乌托邦”。学生们从内而外的散发着好奇、自信、礼貌、谦卑;课堂氛围也格外不同,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圆桌式学习(Harkness Table)。 美国顶级寄宿学校源自英国的精英私校,但根据”出口”——美国大学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大量革新。这也是为什么藤校录取率高的原因。 这些学校也的确是精英孵化器。 为什么?以走读学校来做一做对比。 洛杉矶有一所非常知名的走读私校——哈佛西湖中学(Harvard-westlake School),它最大的校董是查理·芒格。这所学校的名校录取率超过30%。 因为是走读学校,招生范围基于邮编,也就是方圆大概30公里范围内的家庭。生源基本覆盖了比弗利山Beverly Hills上最有钱的一批富豪子女。 名校升学率同样在35%左右的另一所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却不同。 如果哈佛西湖是新贵子女集中地,那埃克塞特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美国当地代表old money的蓝血们,跟代表new money的新贵们奇妙融合,还有一些普通中产孩子穿插其中。 除此之外,学生们来自全世界,某些欧洲国家的王子可能就在这里读书。每个孩子的背景都能吓你一跳,你没有办法不谦逊起来。 这么强大的社会联系、藤校录取率又高,再加上寄宿学校很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以及自律能力,这三点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许多富裕家庭趋之若鹜。 2005年赴美签证放开之后,我开始尝试做美高申请服务。没想到这片教育洼地,在十年间,就被中国家庭迅速占满。 我帮助的第一位大陆学生就是典型案例。 他父母是做国际贸易的,本来这孩子在国内成绩还挺不错,后来因为父母疏于照顾,学业上松懈了,没法进入北京重点高中。无奈下,找我帮忙申请,进入了一所腰部的美国寄宿高中。 没想到,孩子进校后自驱力爆棚,考入UCLA,毕业后,自己也开始创业。 如果这位孩子留在国内接受体制内教育,可能连重点大学也上不了。这么来看,去美高改变了他人生轨迹。  美高出圈,有必然性在里面,但中国家长的一些执念,让这个“出圈”充满了复杂性。 有家长甚至直接拿一些所谓的美高排名来找我,这完全就是对美高价值观的重大误解。 学校招生官们无一例外的回答,他们对这些排名持“who cares”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匹配。 如果孩子学术很好,但只会学习,哪怕是拿了全美奥数冠军,可能也不如学校啦啦队长的适应性更强。孩子对某一领域的热爱,不是虎妈虎爸们能推娃推出来的。 另外,美高这一层面的教育是需要家庭经济实力做后盾。 美高四年学费在250万左右,再加上生活费,如果不准备四五百万,可能就比较尴尬。这里还不包括捐款。 卖房读美高,我是不支持的,低龄留学有风险,需要家庭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 1985年,我去新泽西州读美高,那是一所有250年历史的老牌寄宿高中。全校有六百个学生,我是唯二的中国学生。另外一位是上外附中的交换生。 美高的确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高中毕业后,我申请到卡耐基梅隆大学读电子工程。千禧年前后,IT是非常热门的专业。 做了三年工程师后,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商科,于是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加入知名咨询公司。 职业履历加分是一方面,美高给我个人的收获是整个价值观上的。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我所接受的小学初中教育, 无论国内大陆,还是当时的香港,教学方式都比较单向:作为学生,要听话,要乖,要多记多背。 去到美高后,整个世界都像变了个样。 最让我为难的是英语和历史课,不仅对语言要求高,每周,老师还会布置大量的文献阅读。 上课也不是老师站讲台上授课,而是围坐在圆桌旁,他/她抛出问题,引导大家讨论。 你需要很快理解同学们在说什么,并吸收,同时,脑子里还得组织自己的观点。用得当的语言表达,又是一重难关。  总之,这对个人素质、临场反应,都是极大的考验。 最初过程很痛苦,学习曲线极为陡峭。但回过头来看,这不就是人生吗?很少有人能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绝大多数时候,只能你自己去判断、寻找,和行动。  这种价值体系已经深深嵌入我的人生观和教育观里:如果孩子能越早能把这种技能建立起来,长远来看,人生将获得巨大财富。 基于对美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进入了美高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