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交潮、反犹潮接连不断,以色列未赢战局先输人心? 凤凰网 11/03/2023 编者按 10月31日,以色列国防军空袭加沙贾巴利亚难民营,引起国际社会愤慨。随着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由守转攻,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同情逐渐转变为谴责与抗议,多国宣布与以色列断交或撤回大使。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挺以、亲巴不同群体之间的仇恨被放大,掀起一场世界性的“反犹浪潮”。国际舆论对以色列的态度为何转变?日益高涨的反犹浪潮缘何产生?《凤凰大参考》解读。 核心提要 1. 近期,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等拉美左翼国家在外交上率先对以色列采取激烈行动,先后断交或召回大使。约旦也在11月1日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并拒绝以色列驻约旦大使返回约旦。此外,以色列还开始失去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的支持。 2. 同时,民间的反犹情绪也日益高涨。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群体遭遇空前的攻击,在美国多地、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以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反犹排犹的街头涂鸦、言语攻击等形式出现在犹太人聚居地。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示威,在很大程度上也变成反犹的活动。部分海外的犹太人并不认同以政府,但他们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 3. 反犹浪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以色列在此次冲突中的强硬态度,在战场上由守转攻,无视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决议与呼吁拒绝停火,使国际社会由最初的同情转变为对以色列侵略行为的谴责,在国际舆论场上被塑造为“侵略者”的形象。在一些国家,反犹也和意识形态上的“反右翼”和国际阵营上的“反西方”挂上了钩。 4. 此外,以社交网络为媒介的舆论战放大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仇恨效应。未经甄别的阴谋论、极端言论、误讯、谬讯,以及以往冲突的视频画面等在社交媒体平台肆意传播,造成仇恨情绪无限蔓延,严重撕裂国际舆论场,加剧了挺以、亲巴不同立场群体对对方的憎恨。 拒绝停火后,多国宣布与以色列断交 巴以冲突愈演愈烈,截止至11月2日,巴勒斯坦加沙卫生部门表示,自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加沙地带死亡人数已升至9061人。战场上以色列由守转攻,如今在加沙地带继续推进,扬言要彻底打败哈马斯。与之相伴的,则是国际社会从最开始更多同情以色列的声音,转化为越来越多对以色列的谴责与抗议。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日,加沙地带,以色列发动军事袭击后,现场浓烟滚滚。 10月31日,在以色列国防军恐袭加沙地带东北部的贾巴利亚难民营、造成至少50人死亡后,两万里之外的拉美地区在外交上率先对以色列采取激烈行动:玻利维亚政府宣布与以色列断交;智利总统博里奇和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则先后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理由是为了咨询,实际上是暂时冻结了与以色列的正常外交关系。 即便在近年来致力于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阿拉伯世界,约旦也在11月1日宣布召回驻以色列大使,并拒绝之前已经离开约旦的以色列驻约旦大使返回约旦。 官方外交层面的压力与危机来临时,民间反犹情绪的表现已然愈演愈烈。尽管每次巴以冲突爆发后,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群体都会遭遇一定程度的攻击,但此次冲突从规模到烈度都达到了数十年之最,引发的人道主义灾难与惨剧,在社交网络铺天盖地的传播之下更能激发公众情绪,自然会导致针对犹太人更加激烈的言行。 例如,10月7日哈马斯发起“阿克萨洪水”行动、冲突爆发后仅18个小时,在哈马斯较为活跃的社交媒体“电报”(Telegram)上针对犹太人的威胁信息激增488%。冲突前四天,英国各地的反犹事件增加了三倍。在美国多地、英国伦敦、土耳其、澳大利亚、以及以法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反犹排犹的情绪以街头涂鸦、炸弹威胁、打砸抢、言语攻击等形式出现在各类公共场所和犹太人聚居地。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日,英国牛津,巴以冲突持续,亲巴勒斯坦的抗议者集会示威,要求以色列停止袭击和围困加沙地带。 在俄罗斯穆斯林占多数的达吉斯坦地区,10月30日晚数百名抗议者更是冲击当地的马哈奇卡拉机场,试图寻找从以色列特拉维夫飞抵航班的犹太裔乘客。据视频片段显示,很多人挥舞着巴勒斯坦国旗,有人甚至试图掀翻警车。这一事件造成至少20人受伤。 10月29日晚,数百名抗议者聚集在马哈奇卡拉国际机场外,其中一些人手持巴勒斯坦旗帜和反犹太标语牌。这场民众集会由社交媒体上的谣言引发,谣言声称有一架从以色列特拉维夫出发的客机载有逃离中东冲突的“犹太难民”。 事实上,多地声援巴勒斯坦的游行示威,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变成反犹排犹的公开活动。尽管很多海外犹太人并不认同以色列政府这些年的内外政策,包括在巴以问题上的做法,但他们同样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波舆论场反犹浪潮的首当其冲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