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昨晚测试撞击小行星成功 供日后地球防御做准备 世界新闻网 9/27/2022 联邦太空总署(NASA)通过航天器撞向小行星以保护地球的「行星防御」系统,成功于美东时间26日晚上7时14分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此次任务的数据将为日后监测到有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情况预先做好准备。 太空总署表示,本次任务目标是一个由较大的迪迪莫斯(Didymos)与迪莫弗斯组成的「双小行星系统」,这两颗小行星质量、引力相差不多,难以判断何者为「行星」及「卫星」,不过因为迪莫弗斯较小,直径仅525呎,NASA将之定义为卫星;航天器所撞击的就是迪莫弗斯,是典型会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的小行星。 代号为Dart的「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任务,是人类史上首次实验能否以人力干预太阳系引力,使预定会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偏离轨道的测试,验证日后若有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构成威胁时,撞走小行星救地球是否可行。 根据NASA数据,航天器以时速1万5000哩的速度撞击迪莫弗斯,落地时重力约1210磅,理论上足以在该行星地表上造成一个陨石坑,将其速度改变1%,但不会粉碎;不过此次撞击是否确实改变迪莫弗斯的轨迹、改变幅度多少,还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观察才能确定。 太空总署首席科学家、资深气候顾问凯萨琳.卡尔文(Katherine Calvin)表示,这次任务除了测试可否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并改变其轨迹外,还可更全面地了解太阳系及地球的历史。 卡尔文说:「小行星若撞击地球,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并导致物种灭绝;恐龙时代可没有太空计划帮牠们预知小行星撞击,但我们有,因此DART的测试,为我们演示了未来如何避免潜在危险及保护地球免受影响。」 Source NASA将测试撞击小行星 供日后地球防御准备 中央社 | 华盛顿 9/24/2022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一架太空飞行器将于26日撞击一颗小行星以微幅改变它的轨道周期,这项测试有助未来建构地球防御遭星体撞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NASA进行这项名为「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
Tag: NASA
中国成功发射试验14号和15号卫星 世界新闻网 9/25/2022 中国周日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试验14号和试验15号卫星。 据央视新闻报导,北京时间9月25日早上6时55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14号和试验15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成功。 试验14号卫星主要用于开展科学试验、新技术验证等领域,试验15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8次飞行。 Source NASA将测试撞击小行星 供日后地球防御准备 中央社 | 华盛顿 9/24/2022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一架太空飞行器将于26日撞击一颗小行星以微幅改变它的轨道周期,这项测试有助未来建构地球防御遭星体撞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NASA进行这项名为「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用意在了解这种人为发射飞行器对小行星撞击,能否有助改变对地球有威胁星体的轨道。 负责DART任务的NASA科学家史泰勒(Tom Statler)说:「我们是要推移一个小行星,改变太空里一个自然天体的运动状况,这是人类破天荒头一遭。」 负责DART任务测试的飞行器约为一辆巴士大小,2021年11月发射升空朝目标小行星飞行,26日将飞抵目标小行星,预计撞击时间为美东时间26日晚间7时14分。 飞行器朝向的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由较大的迪迪莫斯(Didymos)与较小的迪莫弗斯(Dimorphos)构成,迪莫弗斯犹如月亮般绕行迪迪莫斯。 迪迪莫斯直径约780公尺,迪莫弗斯直径约160公尺,虽然撞击任务当下它们距地球为相对接近的1100万公里(距地球4830万公里内属近地星体),但无论撞击任务前、后都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DART任务测试是要飞行器以时速2万1600公里的速度迎头撞较小的迪莫弗斯,由于飞行器体积小约100倍,迪莫弗斯被撞后不会粉碎,这犹如拿高尔夫球车砸大金字塔,顶多撞出一个坑。 …
NASA将测试撞击小行星 供日后地球防御准备 中央社 | 华盛顿 9/24/2022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一架太空飞行器将于26日撞击一颗小行星以微幅改变它的轨道周期,这项测试有助未来建构地球防御遭星体撞击。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NASA进行这项名为「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DART)任务,用意在了解这种人为发射飞行器对小行星撞击,能否有助改变对地球有威胁星体的轨道。 负责DART任务的NASA科学家史泰勒(Tom Statler)说:「我们是要推移一个小行星,改变太空里一个自然天体的运动状况,这是人类破天荒头一遭。」 负责DART任务测试的飞行器约为一辆巴士大小,2021年11月发射升空朝目标小行星飞行,26日将飞抵目标小行星,预计撞击时间为美东时间26日晚间7时14分。 飞行器朝向的是一个双小行星系统,由较大的迪迪莫斯(Didymos)与较小的迪莫弗斯(Dimorphos)构成,迪莫弗斯犹如月亮般绕行迪迪莫斯。 迪迪莫斯直径约780公尺,迪莫弗斯直径约160公尺,虽然撞击任务当下它们距地球为相对接近的1100万公里(距地球4830万公里内属近地星体),但无论撞击任务前、后都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DART任务测试是要飞行器以时速2万1600公里的速度迎头撞较小的迪莫弗斯,由于飞行器体积小约100倍,迪莫弗斯被撞后不会粉碎,这犹如拿高尔夫球车砸大金字塔,顶多撞出一个坑。 任务目的是要改变迪莫弗斯的速度与运行,预计撞击后仅会改变迪莫弗斯绕行速度的1%,也会微幅改变轨道周期,撞击也会让迪莫弗斯与迪迪莫斯间的重力更紧密。科学家表示,在太空中仅需微幅改变,就足以让小行星偏离,与地球擦身而过。 虽然目前并无直朝地球而来的小行星,但太空中各种形状、大小的近地星体有超过2万7000颗。 这次任务搜集的珍贵数据有助建构防止「彗星撞地球」的防御策略,尤其可以知道何种力道能让会撞上地球的近地星体偏离。 欧洲太空总署(ESA)则会在2024年发射太空飞行器研究NASA这次撞击的后续,量测这两个小行星的物理特性、撞击坑与迪莫弗斯的轨道。 Source 中国火星探测 证实10亿年来火星曾有大量液态水 世界新闻网 …
火星样本预计2030年代送回地球 欧美研究防范外星病毒 世界新闻网 9/06/2022 1973年美国著名天文学者萨根(Carl Sagan)曾在他的著作「宇宙链接」(The Cosmic Connection)提出一个设想:「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病原体,这些有机体如果被带到地球环境,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生物危害-火星瘟疫。」 「侏罗纪公园」(Jurassic Park)作者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也在小说「天外病菌」(The Andromeda Strain)提到类似情况,外星球的样本可能含有危险的有机体,导致反向污染,来自其他星球的物质也有伤害地球生物圈的风险。 科学家长期以来在大部分的假设中参考萨根的警示,但在接下来十年,他们将开始针对反向污染风险做出实际行动;美国太空总署(NASA)、欧洲太空总署(ESA)正在为共同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Mars Sample Return)做准备。 火星上的探测器目前正在搜集样本,最终由太空船带回地球。然而,无人可保证这些样本不包含微小的的火星生物,若真的有,也没人敢肯定这些「火星人」不会为地球带来危害。 考量到这些假设,NASA必须高度戒备,将火星样本视为可能引发下一次全球流行传染病的来源,NASA火星样本管理人哈灵顿(Andrea Harrington)指出:「这不是0%的几率,我们审慎调查,确保没有污染的风险。」 一旦火星样本到达地球,必须先存放在「样本接收设备」(Sample Receiving Facility),这些设备必须符合生物安全第四等级(BSL-4)的标准。 BSL-4代表能够安全存放科学已知最危险的病原体。 NASA准备的时间所剩不多,如果火星样本按时返回地球,预计将于2030年代中期抵达。 由于NASA目前并没有符合标准的现成实验室可存放火星样本,哈灵顿与其他三位科学家组成专门小组,四处考察几个风险最高的实验设施。 该团提供NASA几个可能的方法,可将现有的BSL-4标准实验室升级,或者建造全新的专门实验室,NASA目前也在考虑其他折衷办法。 …
阿提米丝1号引擎出问题取消发射 下次发射机会在9月2日 世界新闻网 8/29/2022 8/29 08:50 AM 更新 美国太空总署(NASA)原定美东时间29日上午8时33分试射新一代登月火箭「阿提米丝一号」,但因四个引擎中的3号引擎无法充分冷却,导致NASA先是延后发射时间一小时,最后宣布取消。 NASA下一次的发射机会是在9月2日,但NASA的内尔(Derrol Nail)表示,这取决于引擎修复状况。 8/29 08:25 AM 更新 8/28 02:14 AM 运行登月使命的「阿提米丝一号」(Artemis I)将在美东时间29日上午8时33分至10时33分的窗口从佛罗里达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发射升空,为50年来首次登月之旅。这是「阿提米丝计划」的第一步,先将人类重新送上月球,并最终抵达火星。 尽管「阿提米丝一号」没有乘组人员,但2024年发射的阿提米丝二号将是载人飞行,两次都是进入月球的远轨道飞行4万哩。2025年底发射的阿提米丝三号将把一名女性和一名男性太空人送上月球,在月球南极登月。 国家航太总署(NASA)在「阿提米丝一号」发射前就开始实况转播,发射后将公布飞船拍摄的首批地球照片。飞船的月球之旅耗时42天,绕月飞行后将返回地球,预计10月10日降落在圣地牙哥外海的太平洋水域,全程飞行130万哩。 发射的两天倒计时27日上午10时23分开始,两天内将进行太空飞船的发射准备工作,28日夜至29日晨将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开始为发射进行火箭的燃料加注。 如果一切顺利,发射前八小时将对火箭内核段加注燃料,五小时前火箭上半部加注燃料,并补足在加注期间散发的液氢和液氧,发射前40分钟左右,30分钟倒计时开始。 飞船升空后,固体火箭助推器飞行两分钟后与飞船分离,坠入大西洋,火箭内核段八分钟后分离,坠入太平洋,猎户座飞船的太阳能板展开。12分钟后火箭的低温推进器开始点燃,以使飞船加速从地球近地点轨道升高,而不会重新进入大气层,飞行速度将从一小时1万7500哩增加到2万2600哩,以摆脱地球引力飞向月球。 …
欧洲专利局:去年中国专利申请创新高 4/06/2022 欧洲专利局当地时间5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万6665项专利申请,创下中国在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数量新高,同比增长24%,在30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增幅最高。 综合中新社与欧洲专利局官网报道,欧洲专利局2021年共收到18万8600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5%。前五大专利申请国是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和法国。 企业申请数量方面,中国的华为居首,共申请3544项专利,领先于韩国的三星和LG等。而中国的OPPO、中兴、百度、小米和腾讯也位列排行榜前50名内。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欧洲专利局称,2021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迅猛,表明各行各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制药和生物技术也继续蓬勃发展,凸显疫苗和其他医疗保健领域的高创新水平。 欧洲专利局首席商业分析师肯德里克受访时说,过去十年间,欧洲专利局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四倍;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极具活力的发展趋势”。 欧洲专利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并在欧洲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通过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授予程序,发明人可在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市场获得专利保护。 Source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去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羲和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我们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 白皮书中也特别提到,中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其他内容包括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等。 Source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