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门桥战斗”到底有多惨烈?
11/25/2021
文章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赵恺
2022年2月1日,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上映,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三炸水门桥”的艰辛过程,随之跃出尘封的书页,再度为大众所关注。
据新华社报道,影片发行方昨天也宣布,《长津湖》部分版本密钥延期,延期至至今年12月30日。
1 美陆战队第1师选择“撤”
在美军战史中,常常故意将长津湖战役分割为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和古土里四个战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叙述方法,一方面,固然是由于美军讳言其在战略层面的失算和错误,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美军在战役开始之初便陷入我志愿军分割包围的不利态势。
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1950年11月27日,作为陆战队第1师前锋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在柳潭里方向遭到志愿军的围攻,但由麦克阿瑟一手提拔起来的美第10军司令爱德华·阿尔蒙德却依旧乐观地以为“问题不大”,甚至于当天中午亲自飞往美陆军第7步兵师下属第31团级战斗群(即以著名的第31步兵团“北极熊团”为主编组的加强作战单位)所在的新兴里,要求美国陆军发挥光荣传统,消灭那些“正在溃退的中国军队残部”。
正是这种狂妄自大的情绪,令疏于防范的美国陆军第31团级战斗群在当日夜遭遇重创。凭借强大的地空火力,第31团级战斗群一度试图负隅顽抗、等待来自海军陆战队的救援,而参加过冲绳战役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第1师师长奥利弗·普林斯·史密斯却无法伸出援手。
当时的美陆战队第1师的部署,呈现出非常不利的“长蛇阵”形态,除了已然抵达柳潭里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之外,后续部队均在由南线的古土里向下碣隅里集结的过程中。此时,如果从正在遭受志愿军围攻的柳潭里抽调部队去支援第31团级战斗群,势必将令原本岌岌可危的局面变得更不可收拾,因此,史密斯决定先在地处战场中央且拥有简易机场的下碣隅里一线稳住阵脚,而对于深陷重围的第31团级战斗群,除了呼喊“向我靠拢”之外,并未有太多实际的救援动作。
11月30日,美国陆军第31团级战斗群弹尽粮绝、指挥官麦克莱恩上校中弹被俘(后伤重不治),史密斯趁势打着增强下碣隅里防御的名义,将仍在包围圈外、试图救援友军的第31步兵团团属战车连揽到自己麾下,并向据守柳潭里的海军陆战队下达全线后撤的命令。
据当事人回忆,史密斯曾说:“撤退个鬼!我们不是在撤退,只不过是从不同的方向进攻而已。”(Retreat, hell! We’re not retreating, we’re just advancing in a different direction.)这段豪言壮语如果真要翻译一下,史密斯其实说得也不过是“朝不同方向前进”而已,实在没必要被渲染得那般壮怀激烈。
得知海军陆战队开始后撤的消息,接替麦克莱恩上校指挥第31团级战斗群的费斯中校大为震惊,连忙下令突围。然而,不知是受气候影响还是因为敌我双方贴得实在太近,总之,在第31团级战斗群突围的过程中,负责提供空中掩护的海军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将大量炸弹倾泻在美国陆军的头上,导致该部在指挥官费斯中校被据说是志愿军的手榴弹炸伤之后,彻底溃散。
值得一提的是,美军战史有一条记录:新兴里战斗后,第31团级战斗群仍有数百人逃到下碣隅里,其中385人被编成一个临时营跟随海军陆战队第1师继续作战。为了替美军遮羞,有好事者据此认为该部突围成功,并未被志愿军全歼。
然而,在损失了大量重型武器和全部辎重的情况下,有少数散兵游勇逃出志愿军的包围圈,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新兴里战斗中第31团级战斗群成建制被消灭的事实。而电影《长津湖》的故事也基本讲述到这里。
2 撤退路上的美陆战队第1师
此时的战场态势是,12月1日,柳潭里方向的第5、第7、第11陆战团刚刚启程南撤便遭到了志愿军的围追堵截。与此同时,被史密斯视为防御支撑点的下碣隅里外围高地,也已然成为中美两军争夺的焦点。站在上帝视角来看,此时美陆战队第1师的主力仍在柳潭里,下碣隅里地区仅有陆战1团第3营等一些支援单位,形势对我志愿军极为有利。
但是,经历过太平洋战争洗礼的美陆战队第1师绝非弱旅,面对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的猛攻,陆战队第1师驻守当地的部队几乎调集了全部人员参与战斗,连第1陆战团第3营营长里奇中校都带着营部的50多名勤务、行政人员冲向了最为危险的H连防区。
此时,防御下碣隅里东侧的陆战1团第3营G连在志愿军的连续猛攻下几乎伤亡殆尽,但这支美军部队也在战至仅不足一个班兵力的情况下仍未溃散,并等来了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第41突击队的援兵。
然而,西方殖民者在东方海岸线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苦苦支撑至12月4日,柳潭里方向的陆战队第1师主力终于抵达下碣隅里。但此时筋疲力尽的守军才发现,这些所谓的援军比他们的情况更为糟糕。
在志愿军的顽强阻击之下,柳潭里至下碣隅里短短21公里的距离,陆战队第1师的3个主力团爬了足足79个小时,而除了1140人的战斗伤亡外,更有1194人被冻伤。特别是担任断后任务的美第5陆战团第3营从出发时的437人锐减至194人。
眼见于此,骄傲的美国人彻底失去了再战的信心,美第10军司令阿尔蒙德飞抵下碣隅里,亲自与史密斯会商了撤退事宜。最终决定在通过空中运输的方式向下碣隅里增兵597人(约相当于一个加强营),并分批将超过4312名伤员和物资通过运输机后送之后,彻底破坏下碣隅里机场,陆战队第1师沿公路经古土里向兴南方向撤退。
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同样数十公里的直线距离,装备有数千台车辆的美陆战队第1师在平时甚至不需要1个小时便能疾驰而过。但在我志愿军第26军第77师的阻击之下,这条路美陆战队第1师同样走了38个小时。由于沿途诸多制高点都在反复争夺中被美军的地空火力炸成一片火海,是以,美国人将这条公路称之为“火地狱溪谷”。
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美陆战队第1师终于抵达了古土里。但此时我志愿军第9兵团各部也追赶而至。如果长时间在古土里逗留,那么陆战队第1师所面临的环境可能较下碣隅里更糟,毕竟,在下碣隅里至少还有野战机场可以依托。
一秒都不愿意在古土里多待的美陆战队第1师,此刻被一座桥梁拦住了去路。
3 早早被志愿军关照的“水门桥”
其实,水门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桥。作为长津湖水库的一部分,四条引水管道于此以极陡的坡度伸向下山入河。在引水管道的涵洞之上,则是宽度达8.8米的公路桥梁以及安装有水利设施的相关房屋。有趣的是,当时这座位于距离古土里3.5英里(约5.6公里)的黄草岭高地附近涵洞桥在战前似乎还没有名字,直到战后,志愿军才依照其外形,将其称为“水门桥”。
受命攻击古土里的我志愿军第20军第60师很早便注意到“水门桥”的重要意义。在第20军的《阵中日记》曾多次提及“破路破桥”的命令。如11月30日,时任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便指示:南边黄草岭高地最好占领对阻击有利;要彻底破坏路桥,保证坦克过不来;把敌人孤立起来,能攻则攻,不行则孤立。
正是有了这一命令,负责该方向的志愿军第180团才对水门桥展开了第一次爆破作业。
然而,水门桥这样兼做水利设施的涵洞桥十分坚固。第180团组织的小股侦察部队虽成功摸到水门桥的桥面上、并成功炸毁路面,但从美军史料来看,驻守古土里的陆军工兵营很快通过架设木桥的方式,修复了水门桥。
单从文字来看,这一炸一修算是相安无事。然而,同样在第20军的《阵中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第20军副政委谭右铭曾在12月1日指示:黄草岭以南真兴里北之破路任务作为首要任务,破坏后派部控制给修路敌人杀伤,并派少数(部队)接触敌人。
也就是说,第180团的炸桥部队在第一次炸毁“水门桥”路边后,仍在附近伏击了美军修路部队,并可能与对方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火力接触。或许,这一过程中,双方或许没有产生大量的伤亡,但其过程必定残酷异常。最终,凭借火力和兵力优势,美军击退了志愿军的伏击部队,控制水门桥周边区域,最终完成桥面修复。
得知第一次炸桥失利后,第20军参谋长俞炳辉向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建议:“黄草岭以南公路由都(曼令)副团长负责切实破坏。”按照我军的惯例,以副团级干部负责的相关战斗任务,出动的兵力必然不会少于1个营,显然第20军对于切断水门桥一线的公路交通显现出志在必得的决心,也投入了更多的兵力。
在中、美双方的战史中,都提到了水门桥在12月4日再度被炸,但同样没有记录战斗细节。可以想象,已然吃过一次亏的美国人不可能疏于对这座关键性桥梁的驻守和防御。第20军在整个古土里外围,已然与美军全线交火,炸桥行动自然不会再停留于隐蔽潜入的小规模渗透阶段,在双方摆明车马的大规模交火中,水门桥再次被炸断。由于受损面积较大,美国陆军工兵营不得不首次使用被称为“M2 treadway bridge”的预制浮桥构件。
12月4日,炸桥行动再度失败的消息,令志愿军方面颇为重视。鉴于美陆战队第1师已然展现出自下碣隅里南撤的迹象,第20军一方面全力于古土里南北构筑阻击阵地,一方面全力筹备第三次对水门桥的爆破工作,而电影《水门桥》的剧情应该是反映了这“三炸水门桥”的过程。
4 饱和式阻击VS饱和式修复
纪录片《血色军魂——长津湖战役纪实》曾这样描述志愿军第三次爆破水门桥的过程,1950年12月6日夜,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第240团3营7连连长姜庆云带领由一个步兵排和一个机枪排组成的突击队,顶着美军的炮火,以炸药包炸毁了水门桥的一处桥墩,进而瘫痪了这座关键性桥梁。
但这一说法引来了诸多非议,其中最常见的质疑,便是在长津湖战役中,第27军80师所领受的任务是进攻长津湖东侧的新兴里,围歼美军第31团级战斗群。12月5日,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第27军便原地休整,直到8日起开始奉命南下追击。按照这个时间表,隶属于第27军的7连似乎不太可能出现在水门桥的战场上。
这样质疑固然有道理,但我军历史从来强调协同作战,第27军虽然主力处于休整状态,却也可能选派小股精锐部队支援兄弟部队。更何况,随着12月6日美陆战队第1师自下碣隅里全线南下,炸毁水门桥的紧迫性更趋严峻,志愿军各部可能竭尽所能地对其展开“饱和式突袭”。最终,无论是哪支部队第三次炸毁了水门桥,这次行动都可谓完美。坚固的水门桥桥面、桥基均被彻底炸毁,留下了一道29英尺(约8.84米)的缺口。
这样的损毁在当时的志愿军看来已然无法能被快速修复了,但在水门桥第三次被炸的次日,美军工程兵专家便乘坐观察机在断桥处来回盘旋策划方案,当天上午更在地面引导下由C-119运输机在古土里空投8组预制浮桥构件,其中,第6组空投到了志愿军阵地,第7组落地损坏,最终仅有6组预制浮桥构件被成功回收,大大超过修复水门桥的4组预制浮桥构件的要求。
C-119运输机在古土里空投了8组预制浮桥构件。来源/节目《档案》截图
利用水门桥被炸断的有利时机,12月8日,第9兵团向各军发出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力争扑灭南窜与援敌一部或大部。”于是,在由古土里到黄草岭、由黄草岭到咸兴海港的风雪路上,展开了一场悲壮的追击。有鉴于此,第20军军长兼政委的张翼翔在得知美军仍有可能修复水门桥的情况下,要求第180团进一步炸毁门岘、堡后庄洞桥。
然而,12月9日,美陆战队第1师千余人以坦克为先导,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最先向180团扼守的黄草岭阵地猛攻,同时,美7师也在堡后庄提议攻击,南北夹击岘门及1081高地。当天下午,在志愿军第180团团长赵鸿济牺牲后,美陆战1团1营A连最终攻占俯瞰水门桥的1081高地,最大限度地解除了志愿军对水门桥修复工作的火力袭扰,修复工作最终于当晚6点完工。
值得一提的是,志愿军20军对于美军修复公路、桥梁并没有像文学作品里描述得那样感到吃惊,毕竟在差不多10天的战斗中,志愿军无数次破击,美军工兵无数次修复。志愿军已经认识到美军的作业能力,所以在《20军咸镜南道战役初步总结》中,美军修复公路、桥梁根本没被列为陆战1师逃跑的原因,只有一句话的批评“副团长指挥破路不彻底”。当然,拼了命逃走的美军,早已无力改变抗美援朝的战局。志愿军明知敌人拥有完备、先进的武器与后勤,仍在奋力战斗的精神则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长津湖》将于北美、澳洲上映
11/11/2021
继宣布登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以及新加坡院线后,电影《长津湖》又在北美、澳洲定档,影片将于11月19日在美国、加拿大上映,12月2日澳大利亚上映。目前影片票房已突破56亿,观影人次超1亿,成为2021年全球票房冠军,并暂列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名。
《长津湖》的热映,不仅在2021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创下了优异的票房成绩,还在全社会引发了强烈而持久的“长津湖效应”。突破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水准、三大顶尖导演的强强联手、迅速创下的破纪录票房成绩,也引发了外媒争相报道这部“爆款”电影。《福布斯》历数了电影《长津湖》的票房成绩超越的全球多部大片,并提及了影片中震撼人心的场面;《好莱坞报道》详细分析了这部席卷中国影院的战争史诗电影的阵容之顶级、意义之重大……《长津湖》以超高的品质和出众的市场表现吸引到了海外的强烈关注。
《长津湖》由黄建新任总监制,陈凯歌、徐克、林超贤监制及导演,兰晓龙编剧,吴京、易烊千玺、段奕宏、朱亚文、李晨、胡军、韩东君等主演。影片仍在中国大陆热映中,将于11月11日在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上映,11月19日在美国、加拿大上映,12月2日在澳大利亚上映。此外,英国、爱尔兰、马来西亚等国也已确认引进。
亲历者讲述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10/31/2021
长津湖战役,是一场在极其恶劣自然环境下,武器装备对比悬殊的战役。新华社记者采访了抗美援朝老兵刘石安,他所在的部队,为抗美援朝首批入朝作战部队。这位亲历者,将为我们讲述真正的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周全弟讲述真实的战场
10/31/2021
周全弟在1950年10月,穿着薄棉衣、背着38式步枪入朝参战。作为原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77师231团一营二连战士,他和战友们为阻击美军,曾在冰天雪地里埋伏了三天三夜。
历史远比电影残酷,长津湖3个冰雕连仅2人生还…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有多惨烈?长津湖战役中,由于入朝仓促,各部队3天没吃到粮,弹药不能及时供给,冬季物资也不能及时补充。大量战士冻死冻伤,3个冰雕连仅有两人生还。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战士们依然重挫美军王牌师。
志愿军回忆:美战机来袭,副营长喊“逗老美去”
来源:网络博客
10/31/2021
40军过江入朝第二天,刚蒙蒙亮,就听南边天上轰轰隆隆越响越近。118师353团3营营长李德章,命令部队上山坡树林里防空,准备宿营。他转着圈儿望着从头上掠过的飞机,自言自语:“这美国鬼子还挺勤快,这么早就起床了。”
不得不说,美国鬼子的飞机的确飞得勤。据统计,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共出动各类型飞机两万架次,其中B—29轰炸机投下了两万吨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朝鲜人民军在南进作战中装备的150辆T—34坦克,被美军飞机炸毁79辆。
因此,人民军见到行军途中的志愿军,问得最多的就是你们有飞机吗?听说没有,都很失望,说没有飞机不行,美国鬼子的飞机太厉害了。人民军北撤的时候,还用十几头老黄牛拉一架小飞机——那时中朝军队一架飞机真是宝贵呀。
倘是个别人这么说,可能是吓破胆了,都这么说就不能不重视了。只是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要有个过程,就难免吃亏。
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老干部跨过鸭绿江,见识了美军飞机,就知道日本和国民党那点飞机不算什么了:
日本的飞机撑死就一两架,注意防空躲一躲就行了,国民党的飞机比日本多,但技术差远了,也怕死,解放军组织地面对空扫射一阵,甭管打不打得着,国民党飞机打死也不敢飞来轰炸了。
美国飞机就不同了,有的部队把汽车开到路边地里,用地里的玉米秸子盖上,就像一堆堆玉米秸子似的。在国内常这样对付国民党飞机。
这招对付美军飞机不行了。美国的飞机多,而且太猖狂,飞得低,卷起的风把老乡房顶上苫的稻草都刮跑了,那汽车立刻就露馅了,一顿机关炮、炸弹,烧成铁骷髅。
到了晚上美军飞机就没辙了吧?还是高兴太早了,志愿军黑夜隐蔽在玉米地里,月亮好的话还能看到夜航机的影子。打仗的时候,地面发射照明弹,夜航机根据照明弹指引对志愿军狂轰滥炸。不少战士纳闷:“美国鬼子和我们一样,晚上不睡觉呀?”
美军飞行员技术也厉害,战斗机白天钻山沟,说贴着地皮飞是夸张,在山上能看到飞行员,飞机栽歪着膀子,像查户口,路上有只个黄牛也追着打。
一来几架、十几架,这批走了那批来,老鸹似的。朝鲜地名,大部分都是面呀里呀洞的,志愿军南下的时候,开头还能看到些村镇,后来几乎都黑乎乎的,就剩些房框子了。到了平壤,发现被炸得一塌糊涂,真成“平壤”了。
型号不一样,官兵都给起个外号。F80喷气式战斗机,两侧各有一个副油箱,叫它“油挑子”。野马式战斗机叫声特别刺耳,鬼哭狼嚎似的,叫它“黑寡归”。P51侦察机的头是红色的,叫“红头苍蝇”。炮兵校正机飞得慢,成天在头上哼哼,就成了“老病号”。
对志愿军威胁最大的还是B—29轰炸机,这种飞机喜欢在万米高空投放凝固汽油弹,到地面后窜起一团火苗,像干不干、稀不稀的小米饭似的,溅哪哪着。溅到身上,不能扑打,也不能用水浇,在地上滚,用被子、毯子把人裹起来。
而志愿军的八五高炮射程仅有8000米,打上去的炮弹只能一股烟一股烟在它下面爆炸,连挠痒痒都算不上。
因为美军飞机活动十分猖獗,因此朝鲜战争的最大特点,是难说前方后方。
部队行军,设营的先走。在国内是号房子,看中哪个房子,让地方干部跟老乡做做工作,一般都能住上。在朝鲜就不同了,得把防空考虑进去,不能住房子,必须得看山沟。看山势、地形,选林子密、便于隐蔽的沟沟岔岔,划分区段,这个连在这条山沟,那个营在那几条山沟。
部队到了,放下装具,挥锹抡镐挖防空洞,掘进式,半掘进式。冬天,山野冰冻如铁,一镐下去一个白点,那也得挖,起码要挖个能容身的坑,睡觉、防空。有时刚挖完,来命令又走了。
有志愿军老人说,枪响打仗,枪不响挖坑。在前线是挖工事,在后方挖防空洞。入朝大半年,打了五次战役,平均一天挖一个吧。
志愿军挖防空洞 。敌人在飞机上广播,听纯正的汉语,搞心理战。连长向118师师长邓岳汇报,邓师长以为连长忽悠他玩:“不可能,老美还会说汉语?飞机上还能喊话?”后来习以为常了。
当然,志愿军也不是吃干饭的,坐等着被老美飞机炸,你炸我,我就算武器不好,也要想办法教训你。
“来了!来了!”步枪、冲锋枪和轻重机枪的枪口,就冲着飞机飞来的方向仰起来。“跑了!跑了!”一阵急射后,这声音既有庆幸,也有失落、遗憾。“打着了!打着了!跳伞了!”大家就呼喊着,向着降落伞飘落的地方跑去抓俘虏了。
40军在各次战役中,都有用轻武器击落击伤飞机的战例。无论美军怎样报复,那飞机再也不敢表演“空中杂技”了。有时枪一响,飞行员一慌,一团火光,一声巨响,飞机撞山头了。
第三次战役后,部队在逍遥洞、议政府地区休整。354团3营副营长徐忠海,对机炮连82炮排副排长李德福大喊:“走,咱俩逗老美去。”
两个人砍些木头、树枝,在山坡上搭个棚子。两人刚到对面坡上坐定,两架“油挑子”——F80来了。第一架俯冲下来,机关炮打得烟尘冲天,棚子没倒。第二架咣咣咣又是一阵机关炮,拔高后在空中转了一圈,“得胜”回朝了。
两个人看得这个乐啊,李德福差点笑岔气儿,说咱们再弄一个。徐忠海说天色不早了,明天咱们再来陪老美玩。
352团3营机枪连,在阵地周围设置一些假目标。几架飞机见了,鱼贯式俯冲下来。机枪连10余挺重机枪一齐开火,飞机立刻炸了营,有的立即爬高,有的拖着黑烟逃之夭夭。
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是秘密出国,为了保密,志司开头不让打飞机,后来底下有人片面理解“防空”,担心敌人报复,过于强调“藏”了。敌人也真报复,你打他一下,一会儿飞来一群,把一条山沟炸得乌烟瘴气。
那也得打,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你越不打,他就越猖狂。在地上跟天上斗,天然地被动,明显吃亏。可当年红军和八路拉队伍时,长矛、大刀和一些破烂枪支,对鬼子和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机枪、坦克,不一样是明摆着吃亏吗?
等咱们有了机枪、大炮,那敌人除了人又都成美国货了。如果怕吃亏、怕牺牲,这仗就不能打了,就没有这支军队了。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争。陆地、天空、海洋,后两者都是对手的,志愿军只占有三分之一的空间陆地。时间不到一半,白天美军飞机到处炸,夜间也不好说全部是志愿军的,只有飞机难以出动的风雪天,志愿军才占天时优势。
世上没有千年老大。有朝一日,美军没了海空优势,不知将会怎样作战。而从建军之日起,中国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就是在这种不对称的战争中成长壮大的。
解放战争后期,地面上的武器装备与对手对称了,四野甚至优于对手了,空中、海上仍是国民党的天下。那又怎么了?飞毛腿飞不到天上,木船把兵舰冲打得稀里哗啦。
如果对称的话,美军还会来朝鲜,中国军队还用过江吗?
一些老人甚至说:“不用对称,只要有美军一半的海空实力,过江就往南推,就把联合国军,也就是美军,推到巨济岛,推到大海里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中国军事辞书编撰专家、离休前为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的李英,当年是40军汽车营1连副指导员、党支部书记,虽说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可却敢手握方向盘,在崇山峻岭的山路上,与美军飞机打游击。
李英有个绝活——不用眼晴,一听声音,就知道来的是“油挑子”“黑寡妇”,还是“红头苍蝇”“吊死鬼”,是高空,还是低空,是路过,还是要发起攻击。也就明白应该隐蔽,还是坐在驾驶室里安然不动,或者不理它,继续开进。
飞机白天钻山沟,晚上瞄灯光,还能把黑夜变白昼。几颗照明弹下来,山野瞬间通明,山路上有时会形成两三公里的照明线。
飞机在头上盘旋,照明弹挂在前面,这时要立即停车,或调转车头寻地方隐蔽。照明弹正在头上,刻不容缓,全速通过。
照明弹在后面,也要全速向前,隐入黑喑。照明弹多,照射时间长,必须隐蔽。汽车被击中起火,要不顾一切救火,把车开到路边,或者推到沟里,以免堵塞道路。
开灯驾驶,引来飞机,闭灯行驶,惊心动魄。山路崎岖,七拐八绕,一些路段下面就是悬崖、深渊。白天上路都让人提心吊胆,更不用说夜间,还要闭灯驾驶了。
汽车营另一位老司机崔景廷,没啥文化,可本事挺多,在朝鲜开汽车从不闭灯驾驶,受到的攻击自然就多,却安然无恙。1连出国时的50辆大道奇卡车,就他那辆开回来了。
请他谈经验,他说飞机追着俺打,有时炮弹、炸弹前后左右爆炸,也挺害怕的。它在天上飞,俺在地上跑,俺跑不过它,跟它斗心眼。它不是看到俺了吗,俺突然关灯了,它就抓瞎了。估摸着它要动手了,俺一个急刹车,就把它甩前边去了,俺再加大油门猛跑。等它转过身来,俺已经找个地方藏起来了。
没读过书的老崔不善言谈,师范毕业的学生官李英,从中悟出个最普通、直白的真理:美军飞机每分钟可以飞16公里,而且可以任意驰骋。我们汽车每分钟只能开1公里,而且只能在一条道上跑,这天上地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了。可只要抓住几个关节点,就有空子可钻,长处与短板就能互换。
之前,老崔不想连累别人,别人也不愿跟他出车,老崔一直跑单车。推广他的经验,1连先后出现10多个像老崔一样的功臣、英雄。
天上杂技,地上绝技,这场战争培养、锻炼了一批世界顶尖的汽车驾驶员。
一次在山上防空,李英看到飞机在打公路上的坏车。第一次攻击,未见车起火,第二次还是一样,飞机抖抖翅膀,怏怏地飞走了。李英觉得有门儿。
之后,空旷地带,无处藏身,就把油箱汽油放出来,电瓶卸下来,再把车厢板拆掉,车头盖揭开,明晃晃停在公路上。飞机见了,以为是坏车,不理睬。有的扫一梭子机关炮,见没反应,也走了。
第三次战役,部队在1951年元旦突破三八线,汽车营直接随部队行动,不能开灯驾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滴水成冰,呵气成霜,挡风玻璃一律支起来,司机就那么坐在驾驶室里,一半人冻伤,一些人致残,一些人在炮火下牺牲。
天地斗,汽车兵与飞机过招的频率,远远高于步兵。汽车目标大,笨重,飞机来了,不能像步兵那样随即隐蔽防空,伤亡率也大大高于步兵。汽车兵成为志愿军中最危险的兵种,据说平均战斗寿命只有一年。
第四次战役,1连装上10车弹药,为插入敌后的118师进行补给。50多公里,天黑出发,午夜前必须赶到,如今高速公路用不上半小时。
李英带首车,听到防空哨枪响,立即熄灯隐蔽。越着急,枪声越响,不理它了,闭灯开进。眼看就要完成任务了,或者就是完成任务了,因为首车已到前沿阵地了,司机小范牺牲了。这回不是天地斗,而是来自对面美军阵地上的子弹。
1951年7月,朝鲜北部特大洪水,铁路、公路桥梁多被冲毁,美军又发起“绞杀战”,空中力量主要用于封锁志愿军后方交通线,前送物资更加困难。可要想志愿军陷于无粮无弹的境地,又怎么可能呢?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40军的先行官是李英,率一个排18辆满载高粱米的汽车,先于部队过江,去熙川建一个屯粮点。汽车司机的儿子李英,驾驶技术是一流的,勇敢和智慧也是一流的。
战争文献:宋时轮就长津湖战役的检讨书
来源:夜雨疏风
10/31/2021
第9兵团对东线作战的检讨
宋 时 轮
(一九五〇年十二月十一日)
这次作战打得很不好,不仅未能全歼美陆一师及第七师,反遭巨大减员,严重缩小战力、主要原因是:
(1)对朝境作战情况调查研究不够。小白山系朝境最高最寒冷的地方温度现已降至零下二十几度,遍地积雪数尺,山高路滑,咫尺天涯。人烟稀少,一切粮草均须负担,国内运输线延长数百里遥,经常供不应求。部队入朝后,即日夜生活于野外,战时即是有米亦无法煮熟(白天防空,晚上作战),偶面煮熟运上火线均成冰冻,无法破碎,更无法吃,便造成严重的、普遍的饥饿现象。体力日益制弱,战力随之降低,加上冬装未补齐(部队入朝后,发的东西都无法前运),仅靠棉衣服应付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特别此地最近每夜下雪,衣服普遍湿透,无法烤干,形成大批冻病冻僵,直至不少数量已经冻死的严重现象。例:(某师×团第×连,除一个掉队与—个通讯员外,全连攻击新兴里敌时,受敌火力压制即卧倒冰地上,但最后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成战斗队形,死于该处,细查尸体大半无任何伤痕与血迹)。担架民夫少,且系临时动员的老百姓,未经必须的教育,大批逃亡,战场伤员无人抬运或抬的不及时,致有大批伤员冻死的极端严重情况。由于敌人沿公路及两侧行动,我围歼敌人时,必须翻山越岭,山上路少甚至无路,各种炮火无法前运参战,弹药运送亦困难,本来我们的火力就较弱于敌,如此则更加压不倒敌人,增加解决战斗的困难。再由于敌机滥炸,作战地区群众逃跑一空,道路生疏,盲目前进,部队经常错路,了解情况少,拖来拖去疲劳更甚,因而影响作战不少。这些情况战前虽有笼统概念,但没有细致的调查研究,深刻的认识,以致事前没有足够准备,临时则处置困难。(防失联请复制加微信:fengylye注明读者)
(2)由于仓促进入战斗,准备不充分,对地形、道路侦察不清楚,特别是敌情不明,以致盲目性的吃亏太大。
(3)第26军南调时间过迟,对第二梯队军使用得不及时。
(4)部队较注意政治动员教育,是完全正确的,因此才能熬过这极端困难情况,尚不不十分馁气,但缺乏必要的经验与应用军事教育,致造成几次攻击未能凑效的恶果。
(5)对后勤工作组织不良,虽然现有后勤力量特别运输工具,是不能适应目前作战情况之需要,但如能组织好一点(原有×百余辆车, 已损坏三分之二以上),是可以减少许多困难的。
(6)此次未能彻底完成上级给予任务,应由职负主要责任,拟在战斗结束后,召集各军以上总结经验教训。
内容介绍:1950年11月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第18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下,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共歼敌15000余人,粉粹了”联合国军”,于11月23日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在此之后,美军迅速集中其全部侵朝部队兵力,开始发动了一次能”结束朝鲜战争总攻势”,企图将志愿军赶过鸭绿江,占领全朝鲜,并要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前结束朝鲜战争……
北美法律公益讲座安排
时间:周二到周五 晚间
5:30-7:00(西部)
8:30-9:30(东部)
第二天西部时间早上9:00重播
周二: 如何准备遗嘱文件(遗嘱workshop)
周三: 数据泄露和个人身份保护&事业机会说明会
周四: 移民和留学生常见法律问题
周五:小企业企业常见法律问题&事业机会说明会
Zoom 6045004698,
密码:进群获取
Korea war, Chosin battle documentary.” CHOSIN TO HUNGNAM ” KOREAN WAR DOCUMENTARY CHOSIN RESERVOIR USMC MARINE CORPS
Best way to understand what’s the fuzz going in Korea right now is to go back and review the history to have a better insight about the origin of hostilities plaguing us until today.
东雷老评|关于《长津湖》,简单说几个点
作者:李东雷
10/05/2021
国庆长假里,电影《长津湖》很火爆。有读者看完电影后问我看了没,催我写点评论。可惜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电影。因为有一年看了《战狼II》之后,我就决定以后不看吴京演的电影,不管它的票房有多高。
关于长津湖战役,我两年前看过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当时写了影评《记录片里的《长津湖战役》比上甘岭更惨烈》。关于朝鲜,我去过两次,曾经写过一篇访朝日记《旧文:我的访问朝鲜印象》。
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感恩当年的领导。我当时对领导说,负责东亚安全事务的人怎么可以没去过朝鲜。为了满足我一个小参谋去朝鲜实地看看的请求,领导把一个访朝代表团的朝语翻译换了下来(让驻朝鲜武官处派员担当翻译),省出一个名额让我去朝鲜。
在朝鲜的各种纪念馆里,歌颂金太祖的内容很多,甚至还有朝鲜如何支援中国革命的展馆。但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内容并不多,连志愿军纪念塔也修建得很普通,与朝鲜自己的烈士陵园没法比。
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有抗美援朝纪念馆,我曾经陪着外军代表团参观过。我还去过韩国的战争纪念馆,里面也有一个韩战馆。(参见我写的《韩国战争片《高地战》让我想起第一次访问韩国的经历》。
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话,建议去朝鲜战争纪念公园看一看,那个设计特别出彩,与它对面的越南战争纪念碑形成鲜明对比。每次去华盛顿我都会去看一看这两个纪念碑。
还有一个关键参战方就是当时的苏联,它的空军直接参战了,只是它的飞机和飞行员身上没有苏联的标志。但我在俄罗斯没有看到过朝鲜战争的纪念馆(可能根本就没有吧)。莫斯科的苏联卫国战争纪念馆建造得非常震撼,很值得一看。
中、美、朝、韩,四个朝鲜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于这场战争的解读都不相同。关于朝鲜战争的苏联秘密文件早已经解密,当年的决策过程也得以还原。这方面我推荐沈志华教授的文章或演讲。
长津湖只是一个战役,是局部中的局部。我觉得如果电影《长津湖》能引起你对历史的关注,你可以从更大的格局去思考这场战争,而不仅仅是看看现代电影的特效展现出的战争的残酷,或者是电影想要弘扬的某种精神。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是关于朝鲜战争应该学习和思考的点,不方便展开细讲,我就简单提示一下:
一是战争起因。朝鲜战争爆发的大背景是美苏冷战,是苏联领导的红色阵营与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斗争,这个斗争在朝鲜半岛变成了一场热战。它是由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的朝鲜领导人梦想统一半岛发起的。但能得到两个大国的支持,离不开美苏对抗这个大背景,还有中朝两党的特殊关系。
二是决策过程。沈志华教授对决策过程讲得比较清楚,讲到了金太祖几次在苏联和中国领导人之间的外交。但总体来看,作为红色阵营的最高领袖,斯大林才是幕后的决策者。
三是战争结果。朝鲜战争从38线打起,又在38线结束,看上去谁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朝鲜的战争目标是赶走美国,实现统一。麦克阿瑟被仁川登陆胜利冲昏头脑后的目标也是统一朝鲜。战争的结果貌似回到起点,但是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等斯大林死后中苏翻脸,中国的安全环境就变得极其糟糕。
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的话,看看今天的朝鲜半岛,这场战争的结果还是很令人感叹的。
四是战役目标。长津湖战役是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目标是以三个军的兵力消灭美军一个师。但这个目标并没有达成,在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之后,美军成建制地逃出了包围圈,而且提前用飞机运走了几千名伤员。
后来我方才意识到美军的强大,把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美军的目标逐渐降低了,从一个师降到一个团,再降到了一个营,甚至一个连。
美军的强大并不是因为它的军人素质,二战结束后美国大裁军,它的军人作战素质是大幅下降的。志愿军则是直接从解放战争战场投入到朝鲜战场,军人的作战素质相比美军要高。
但美军依靠它强大的武器装备、炮火和后勤保障,在长津湖地区抵挡住了志愿军潮水般的进攻。这是美军钢铁与志愿军血肉之躯的较量。严寒天气给后勤保障极差的志愿军造成了整个连、排被冻死的非战斗减员。看纪录片的时候,我感叹志愿军英勇无比的同时,也感叹战争中的生命之轻。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的思考题:当今天我们回顾战争、甚至颂扬战争的时候,我们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但愿是追求和平。
Russia’s Secret War: Stalins’ role in the Korean War 1950-1953 and possible American POW’s in the Soviet Union. BBC Reportage 19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