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家庭越富裕孩子越脆弱?母亲学历对子女影响重大


为什么,今天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富足,孩子的内心却越来越脆弱?美国有2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玛德琳·莱文(Madelin Levine)发现,这和家庭养育模式密切相关。她在 《反脆弱养育》一书里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境越富裕的孩子,反而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绪问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成就的压力”和“亲子间的疏离”。而想要应对富足时代的育儿危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精神富足。

为什么家庭条件优渥、备受父母关爱的孩子,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不快乐与迷茫;还有不少表现出情绪失调综合征:上瘾、焦虑、忧郁、饮食失调甚至自残的行为呢?

类似青少年“空虚”的问题,在芝加哥的市区称作“空虚”、纽约郊区称作“排空”,佛蒙特乡下则说“枯燥乏味”……为什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莱文看来, 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



富裕家庭的孩子,苦恼却总被家长“后知后觉”

对于这些“天之骄子”来说,父母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关心,加之学校和社区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想必不太费力就能解决。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相较于其他社会阶层,家境富裕的父母比较不喜欢寻求专业的协助。他们强烈地想保护隐私,并且担心一旦寻求协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记录。

普遍看来,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不差,在家里也算听话,也许看起来“不是很阳光”,甚至有点胆怯。 这些“无伤大雅”的表现加上父母的防备心理,使得问题被掩饰和淡化。

等孩子遭逢心理问题的事实完全浮上台面时,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也更难解决。

值得家长警醒的是,与其他社会经济阶层的小孩相比,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体验着最高比率的沮丧、焦虑失常、身体不适以及不快乐的情绪等。

据调查显示:尽管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美国私立高中学生焦虑、忧郁、身体不适、注意力问题以及违规犯纪等征候的普遍性,要比全美高中学生的平均值高 2到5倍

美国近年来也将出身教育程度高、富裕家庭的前青春期孩子和青春期少年男女,新界定为心理与行为层面的 “高风险人群”

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积累,另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渐渐清晰了起来—— 孩子过了十一二岁,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情绪健康方面的优势,反倒有可能转换成不利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有两种因素的重复出现,是造成这些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罪魁祸首”。一种是 “成就的压力”,另一种是 “与父母的疏离”

1.“唯分数论”的成就压力

表现为家长太过关心子女的成绩是否优异,却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只要孩子的“历史性指标”——综合成绩足够优秀,剩下的事情父母几乎一手包办。

父母以单一指标评价,专注每一分的进展,对孩子发展创造力、应变能力及学习内驱力毫无裨益,反而为他们埋下失败的种子。

2.“无处不在”的亲子疏离

研究显示,富裕青年整体相较于寒门子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比任何其他人群的青少年更不亲近父母。

玛德琳·莱文的一位名叫凯尔的小来访者,对此有着非常精准的形容:“好奇怪,我觉得我妈妈好像无处不在,又像是处处不在。”

两者看似矛盾, 背后却隐含着密切的关系—— “无处不在”是指父母侵犯了原本属于孩子的领域;“处处不在”反映了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玛德琳·莱文强调,“干预”和“支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 “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支持孩子满足探索自我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在的支持可能会缺席,只有坚实的自我才能永远伴随着孩子,去面对这个到处是竞争和内卷的社会。



在《反脆弱养育》中,作为亲子教育专家的玛德琳·莱文提到了诸多支持性且行之有效的养育手段:

1.克服对物质生活过分渴求的欲望

2. 清晰每个成长阶段的核心任务

幼儿时期的自我意识形成,极大程度会受到父母意见的左右。孩子的存在以及与生俱来的特质,和父母的接纳交互作用下,使得自我意识蓬勃发展。

童年和青春期的主题,是一种想让行动出自内心的欲望。如果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想通自己的价值观、期望和兴趣,自我发展受到阻碍停滞不前,长此以往会渐渐丧失掉为自己争取最佳权益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

3.厘清行为掌控VS心理掌控

举个例子:行为掌控的父母会说:“数学考得这么差,成绩提上来之前不许看电视。要我帮忙吗?”

当父母过度强调自己的需求,脱口而出“你怎能这样对待我?”“我都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这些话,就是常见心理掌控的语言。

研究结果表明, 行为掌控对孩子和青少年的发展有正面的效应,而心理掌控则显示会产生负面的效果。换句话说,运用行为掌控的父母是“掌握情况”,心理掌控会让孩子感觉被“掌控”和受到侵扰。

4.高质量完成亲子间的需求

对忙碌的家庭而言,父母陪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有限,因此陪伴能发挥“以小搏大”的效果至关重要。

如何做呢?那就是和孩子开展的活动不局限于学业,更多围绕亲密家庭关系展开。

譬如,一家人共进晚餐,所有家庭成员齐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成就、挑战和忧虑;或者进行孩子喜爱的仪式,感受身为家庭一分子的滋味,拉近亲子间的距离。我们要让孩子深信不疑,对他的爱不是因为他考到好分数、得到奖状等行为,而是他们努力学习独立,学习成为能干、正直及有爱心的人。

source


详询Dr. Meng: yu_meng@hotmail.com

上文说到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孩子身上容易出现的一些“反常识”情况。大众一般认为父辈受教育程度越高,子代的学历也会越高,实际情况也往往并非如此。

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7年数据,对父母受教育程度及其他可能影响子女受教育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 受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的影响,中国女性更多地承担了家务及教育子女的责任;2) 随着母亲学历的增高,子女的教育程度明显增高,但这要建立在父亲学历较高的条件下;3) 父母受教育程度均较高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却出现后代学历较低的现象呢?原因可能一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固然可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也能更好地参与子女的学习中去,但由于教育程度较高,职位也可能较高,工作忙碌自然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孩子的学习;二是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分工模式,一般母亲比较多地陪伴孩子,随着母亲学历的增加子女受教育程度也会增加,但到达一定点后,母亲学历的提高反而不利于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这是由于母亲学历提升会增加母亲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从而使得母亲关注子女学习的时间减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呈下降趋势。

可见父母受教育程度特别是母亲对子女教育成就产生的影响重大。


华人生活馆双11特惠开启

超多爆款厨房小家电限时抢购

别错过再等1年!

特惠时间11/2-11/13

请点链接 狂欢大促等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