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追思会 长子忆父亲教育 「做人有所作为、勿追名利」




李政道追思会 长子忆父亲教育 「做人有所作为、勿追名利」

世界新闻网

8/25/2024

8月25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图为悼念追思会通过历史照片介绍李政道先生生平。 (中新社)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月初在旧金山去世。「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2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各界人士与李政道家人等共聚一堂,表达深切缅怀。

综合中新社、澎湃新闻报导,走进追思会现场,李政道生前曾多次引用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两句诗中的8个字——「细推物理 何用浮名」定格在大屏幕上,人们起立默哀。 

李政道先生长子李中清代表家人,对社会各界在李先生辞世后给予家属的慰问和支持表示感谢。「父亲教导我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专注工作、谦逊为人、富有责任心、保持民族自豪感、正直为人、欣赏艺术、重视家庭与友谊,以及追求有所作为,而不是追逐金钱,物质与浮名。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还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尽管这个时候只有家人在身边,但我想,父亲这句话既是说给我们的,更是说给他多年来的各位老师、同道、朋友,永远的科学和祖国。」

在李中清看来,李政道向来重视家庭,不过在退休后,他才得以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和家人。2014年,李政道搬离待了61年的纽约,去旧金山与儿孙相邻。李政道有两个儿子、七个孙子和一个曾孙。他常沐浴在加州的阳光下,独自在金门大桥海边漫步。




李政道长孙李善时尤记得,爷爷有3个爱好。「小时候,热爱物理的爷爷全身心投入物理研究,当他在家的时候,经常在书房里花大量时间手写物理计算,写满了好几页纸和笔记本。」 

「爷爷的另一个热爱是投身教育发展,培养下一代的学者,并促进各国之间的科学合作。」李善时透露,闲暇之余,李政道会专注于他的第三个爱好——写生和艺术,「他经常为奶奶画一些他所到访过的景点风景画。奶奶去世后,他还为家里其他人画画。」 

李善时说,在旧金山的退休岁月里,祖父常重复一句话:「今天是美好的一天,昨天如此,明天亦然。」

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䇹1996年11月去世后,葬于苏州吴中区东山镇华侨公墓万隆墓区。「生命的最后阶段,父亲反复地说他多么爱我们,也愈来愈多地谈到与母亲团聚和回家的愿望。」李中清感慨,如今,父亲和母亲将达成心愿了。今年11月,李中清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

8月25日,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举行。图为追思会现场。 (中新社)

Source




首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李政道在旧金山逝世 享耆寿98岁

世界新闻网

8/05/2024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传在旧金山逝世,享年98岁。(取材自清华大学网站)

根据中国媒体澎湃新闻报导,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因病医治无效,于8月4日在旧金山逝世,享耆寿98岁。

李政道逝世的消息从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等多位李政道友人方面获悉。上海交通大学相关方面也对李政道逝世的消息予以证实。

李政道1926年出生于上海,1962年加入美国国籍。31岁时李政道与同是华裔物理学家的杨振宁一起因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理论由另一位华裔物理学家吴健雄的实验证实。

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初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即使在1962年归化美国籍之后,他也仍是最年轻的美国人诺贝尔奖得主。

中国三联生活周刊今年6月在一篇李政道的人物报导中称,李政道31岁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史上第二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报导指出,李政道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众多中国学生打开一扇留学之门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这篇报导的标题为:「李政道,为更多的中国天才打开一扇门」。

Source




科学家研发新型净水材料 有助捕捉水中有毒金属离子

早报网

8/04/2024

7月24日,英国惠特斯特布尔市一家污水处理厂在铺设新的排水管道,以遏制污水流入河流和大海。(彭博社)

国际科研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能有选择性地大量捕捉水中有毒的重金属离子,净化工业废水等污水,优化水环境质量。

新华社报道,日本京都大学参与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日前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目前常用的净水材料主要依靠材料中的小孔吸附离子,或者通过材料中的离子和水中的离子相交换来净化水。但这些净水材料通常很难兼顾清除效率以及有选择性地清除目标离子。

一些动植物巧妙利用能选择性地与特定重金属离子结合的蛋白质,保护自身免受重金属离子毒害。比如,植物会利用细胞内的植物螯合肽(phytochelatins, PCs),选择性地捕捉根部吸收的地下水中包含的镉(Cadmium)等重金属离子,并把它们封闭进液泡中。

研究人员受此启发,设计出一种合成高分子,这种高分子拥有植物螯合肽与重金属离子结合时所利用的相同的官能团(又称官能基,Functional group)。研究小组证实了它和镉离子的结合能力超过植物螯合肽。

研究小组还实现了这种高分子材料的超高集成,使得捕捉离子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在对工业废水进行的净化实验中,三毫升这种超高集成材料在一小时内将300毫升废水中的镉离子清除到符合饮用水标准。

Source




英国研究:树皮微生物可吸收大量甲烷 有助应对气候变化

早报网

7/30/2024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高奇牵头的国际团队研究了多种森林,发现树木在靠近土壤的位置可能会排放少量甲烷,但随着高度增加,吸收甲烷的能力明显增强,从环境中吸收的甲烷量远多于排放量。(法新社)

英国《自然》杂志日前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除了土壤外,树皮微生物也能吸收大量甲烷,以另一种方式帮助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利于减缓全球温度升高的气候效益。

新华社报道,英国伯明翰大学教授高奇牵头的国际团队研究了多种森林,包括亚马孙热带雨林、英国的温带阔叶林以及瑞典的北方针叶林等,结果发现,树木在靠近土壤的位置可能会排放少量甲烷,但随着高度增加,吸收甲烷的能力明显增强,从环境中吸收的甲烷量远多于排放量。

研究人员认为,树皮上的微生物分解利用了甲烷。通过计算全球树木树皮的总面积,研究人员估计,全球树木每年可以吸收约2460万吨至4990万吨的甲烷。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得多,研究认为全球树木提供的气候效益比以往认为的要高10%。

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森林在全球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过去,多数研究者认为土壤才是陆地上唯一的大规模甲烷“吸收池”。

Source



「豹纹」岩石证明火星曾有生命?毅力号的大发现等待运回地球研究

世界新闻网

7/27/2024

在火星一条干枯河谷中,美国航太总署毅力号探测车或许终于找到古老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并可能让NASA运回火星物质的宏大计划「起死回生」。图为2021年8月,携带创新号无人直升机的坚毅号火星探测车。(美联社)

在火星一条干枯河谷中,美国航太总署(NASA)毅力号探测车或许终于找到古老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并可能让NASA运回火星物质的宏大计划「起死回生」。

科学人(Scientific American)报导,这个具有「颠覆宇宙」潜力的证据,外观就像一块普通岩石,但在火星上却是前所未见。它被称为「契亚瓦瀑布」(Cheyava Falls),得名自美国大峡谷国家公园内最高的瀑布之一,外观看来像是一块咖啡桌大小、箭头形状突出地面的泥岩。

它最引人注目的是红白相间条纹,红色条纹布满暗边的浅色斑点,像是豹纹。毅力号团队表示,这种红色可能来自赤铁矿。探测车的研究显示,白色部分是水沉积的硫酸钙,奇特豹纹的深色外缘则含有磷酸铁分子,可能是地下微生物的潜在食物。毅力号仪器还显示,这块岩石含有机物,即碳基分子;这是我们所知生命的基本组成单位。

整体来看,毅力号数据显示,不只很久以前有水渗通过「契亚瓦瀑布」,该泥岩还曾具备与微生物生命相关的典型条件。在地球上含有赤铁矿的沉积岩中,化学反应可产生类似的淡色环状斑点,而这些反应释放的能量可维持岩石内的单细胞生命。




这些证据促使毅力号团队下令探测车钻取采集一些岩石样本,以便有朝一日运行任务将其送回地球。这项NASA与欧洲太空总署合作的计划称为「火星样本回收」(Mars Sample Return, MSR),由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管理;JPL也负责打造运作毅力号。

然而,进度严重落后加上预算超支数十亿美元,让该计划显得前途未卜。 MSR目前正重新规画,以找到更快、更便宜的方式将毅力号搜集的贵重样本运回地球。

NASA强调,这不代表「我们在火星上找到生命」;毅力号团队副项目科学家摩根(Kathryn Stack Morgan)说:「我们的意思是,我们在火星上发现潜在的生物特征(biosignature)。」

加州理工学院地球化学教授、毅力号团队项目科学家法利(Kenneth Farley)表示,契亚瓦瀑布的发现「至少对我而言,是我们迄今为止收集到最有说服力的岩石」。他说,如果能将这块岩石带回地球研究,「有可能真正解答火星上是否曾经存在生命的问题」。

Source




人类有机会移居月球?中国科学家在月壤中发现分子水

中国新闻组

7/25/2024

中国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图/取自央视新闻)

据央视新闻报导,月球上是否存在水,对于月球演化研究和资源开发至关重要。中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本中,发现了月球上一种富含水分子和铵的未知矿物晶体。这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月壤中发现了分子水,揭示了水分子和铵在月球上的真实存在形式。

报导称,这项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在线发表。

央视新闻指出,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属于最年轻的玄武岩,距今约20亿年,是迄今为止人类采集的纬度最高的月球样品。科研人员在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发现,这些月球水和铵以一种水合矿物形式出现。

该矿物的分子式中含有多达六个结晶水,水分子在样品中的质量比高达41%。通过红外光谱等专业仪器,科研人员清晰地观察到了源于水分子和铵的特征,甚至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水分子中的氢。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金士锋说,「我们从电脑图中看到,嫦娥五号月壤样品中发现的第一种富含水分子的矿物,它是一种非常透明的晶体。这个晶体是我们从大约几千颗嫦娥五号的月壤样品当中,通过大量的分析方法,把它筛选出来的。这样一个含水分子的矿物之前在返回的月壤当中从来没有发现过。」

据了解,此前国际科学界对1969年至1972年采集的阿波罗样品的研究表明,月壤中未发现任何含水矿物。此后,月球不含水成为月球科学的基本假设,这对认识月球火山演化、月地起源等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报导称,为了确保中国科学家这次研究发现的准确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严格的化学和氯同位素分析,发现该矿物的氯同位素组成和地球矿物显著不同,与月球上的矿物相符,排除了地球污染或火箭尾气作为这种水合物的来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指出,这次发现,可以说改变了我们对月壤是否含水以及含水存在形式的认识。通过热力学分析、计算,我们就能够估算出最低当年月球火山喷发的时候,这里边有多少水、水蒸气,对月球当年的演化会大大加深认识。



专家称,新发现的这种水合矿物揭示了月球上水分子可能存在的一种形式——水合盐。与易挥发的水冰不同,这种水合物在月球高纬度地区非常稳定。这意味着,即使在广阔的月球阳光照射区,也可能存在这种稳定的水合盐。这为未来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报导表示,这次发现的水合矿物中不仅富含水分子,而且还富含铵,甚至少量钾,如果未来在月球上能找到大量的这类水合矿物,就有望为人类开发利用月球资源提供更多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小龙说,铵是一种氮肥,我们地球上用的都是这种碳酸氢铵,这些都是属于氮肥的范畴。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钾,这个钾就属于钾肥。这个发现就为今后人类在月球上生存和种植作物,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可能性。

图为中国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于2021年2月22日首次公开亮相。(新华社)

Source




科学界:月球有山洞「好几百个」 可当太空人基地

世界新闻网

7/15/2024

图为1969年阿波罗11号太空船登陆月球地点。新的科学研究发现,距此不远处,有个洞穴大得足以做为未来太空人的基地;而这种洞穴,有好几百个。(美联社)

科学界确认,距离55年前阿波罗11号太空船登陆月球地点不远的地方,有个洞穴大到足以做为未来太空人的基地,而这种洞穴,有好几百个。

意大利人领导的研究团队15日说,有证据显示,离阿波罗11号登月地点250哩的宁静海,可以通到这个相当大的山洞。宁静海是目前所知月球上最深的坑洼地。

这个「大山洞」,就像那一带的200多个山洞,都是火山熔岩管坍塌后形成的。

研究团队根据太空总署绕月侦测艇雷达测量的数据,拿来和地球熔岩管做比较,研究结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天文学」期刊。

报告说,雷达数据仅显示地底洞的大致情况,长约数十码,宽约130呎,或许更大些。



研究团队成员、特伦托大学(University of Trento)科学家卡瑞尔(Leonardo Carrer)和布鲁左尼(Lorenzo Bruzzone)说,「50多年来,月球的洞穴一直很神秘,现在终于能够证明其确实存在,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事。」

团队说,月球上的洞穴,似乎多数字于古老的火山岩浆平原,月球南极也许也有,美国太空总署(NASA)计划再过几年登月的太空人,将集中探索这一带。其中,永远阴影垄罩的陨石坑,据信有冰冻的水,可做为人类饮用和火箭燃料。

NASA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壮和艾德林踏出「人类一大步」起,总共有12名太空人踩上月球土地。

卡瑞尔和布鲁左尼团队说,月球上的坑洞可能多达数百个,熔岩管有数千个。太空人可把山洞当基地,以免承受太多宇宙光和太阳辐射,也可躲过小型的陨石坠落撞击。不过,要把洞穴建成长久住人的基地,耗时且艰难,光从可能需要不断加强洞墙、以免崩塌这点,就可想见。

洞中岩石等质材,不像月球表面亘古以来承受宇宙洪荒,其原始相貌有助科学界了解月球的演化史,特别是火山活动史。

Source




鲨鱼为何演化成恐怖掠食者?原因指向上亿年前「海洋升温」

世界新闻网

7/13/2024

鲨鱼演化研究人员表示,超过1亿年前的海洋温度上升,可能导致鲨鱼体型变得更大、游泳更快,成为我们今日熟知的强大掠食者。(路透)

鲨鱼演化研究人员表示,超过1亿年前的海洋温度上升,可能导致鲨鱼体型变得更大、游泳更快,成为我们今日熟知的强大掠食者。(路透)

这听起来像好莱坞电影情节,但确实发生:鲨鱼演化研究人员表示,超过1亿年前的海洋温度上升,可能导致鲨鱼体型变得更大、游泳更快,成为我们今日熟知的强大掠食者。

纽约时报报导,上月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期刊的论文中,科学家测量500种灭绝与现存鲨鱼的鳍部大小和体长,并将这些数据与鲨鱼演化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大约1亿2200万年前,白垩纪时期海洋温度变得非常高,使得部分鲨鱼放弃海底栖地,迁移到开阔海域。这种上升可能改变牠们的鳍与身体构造,使牠们体型变大、游得更快。 

并非所有鲨鱼都像电影「大白鲨」那样嗜血、强大且流线型,又靠近海面游泳。多数鲨鱼一直是底栖摄食动物,与其远洋或开阔海域的亲戚不同,底栖鲨鱼不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可以待在海底休息。 

然而,对呼吸的需求可能是促使一些鲨鱼向更上水层移动的理由。研究人员推测,白垩纪时期,某些海域的海底可能因高温变得缺氧。现代鲨鱼的祖先为了继续生存茁壮,因而离开海底。

栖地改变的线索,可从古代远洋与底栖鲨鱼的胸鳍变化中看出来。 加州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生物学教授、研究作者之一的施密茨(Lars Schmitz)表示:「多数开阔海域鲨鱼往往有较长的鳍,而底栖鲨鱼鳍较短。」




另一位研究作者史特恩斯(Phillip Sternes)将鱼鳍比为飞机机翼:商用飞机机翼长而窄,有助于提高升阻比并降低燃料成本;战斗机机翼短而粗不利长途飞行,但能快速转弯。鲨鱼也是如此:长胸鳍可使体型更大的鲨鱼游起来更有效率;对于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的物种来说,这是重要的演化适应。 

白垩纪海洋表面温度高达约摄氏28度,可能也导致鲨鱼泳速变快。相较之下,现代海洋表面均温为摄氏20度。

作者之一的河滨加州大学教授海厄姆(Timothy Higham)表示,肌肉非常仰赖温度,如果肌肉热起来,就更能快速收缩,对鲨鱼而言代表「来回摆动尾巴更快」。游泳速度提高,牠们就能追上更多猎物,并且避开其他白垩纪海洋掠食者。

那么,在全球暖化、海洋温度升高的环境下,如今鲨鱼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演化,变得更大更快?

海厄姆认为,快速变迁的气候反而更可能导致海洋生物受害,「因为其他动物,非鲨鱼类生物,绝对遭受重创」。他补充说,虽然部分鲨鱼适应了当时白垩纪的海洋,但其他许多生物也因此灭绝。

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洪堡分校教职员布朗森(Allison Bronson)同意这个观点:「海洋缺氧区的扩散和全球气候变迁,往往伴随着海洋酸化,这已导致地球历史上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她说:「目前变化的速度确实空前。」

史特恩斯表示,长胸鳍可使体型更大的鲨鱼游起来更有效率;对于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的物...

史特恩斯表示,长胸鳍可使体型更大的鲨鱼游起来更有效率;对于需要不断游泳以呼吸的物种来说,这是重要的演化适应。(路透/Alamy)

Source



记者亲身实测…地表最热死亡谷致命吸引力 入夜仍飙113℉

世界新闻网

7/09/2024

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近日高温飙至华氏128度,9日依旧吸引全美乃至欧洲上百名游客争相打卡。死亡谷入夜后亦可测得华氏113度。美联社

美联社报导,美国多个地区持续遭受热浪侵袭,号称地表最热的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Death Valley)近日高温飙至华氏128度,尽管周末才传出车友半路热死的消息,9日依旧吸引全美乃至欧洲多国等上百名观光客趋之若鹜。

美国部分地区至当地时间8日持续受到热浪侵袭,超过1.46亿人处于高温警报,尤其西部各州和西北部太平洋地区多个地点追平或打破最高温纪录,且高温预计持续到这周。

位于西部、号称地表气温最高之一的死亡谷国家公园,7日起连续2日测得破纪录高温华氏128度,导致一名车友不堪过度曝晒身亡。

尽管如此,依旧浇不熄全美乃至法国、西班牙、英国和瑞士等上百名观光客,9日争相前往死亡谷打卡留念。

美联社记者欧尼尔(Ty ONeil)亲身前往实测,透露游客大多租车前往死亡谷游客中心,以免其他交通方式导致中暑。只要下车马上就能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热气,接着开始流汗,「完全是不同程度的炎热」,走个两步就想马上回车上吹冷气。受访游客也表示,原本稀松平常的呼吸吐气也变得困难。

欧尼尔提到,死亡谷之所以是地表最热并非没有原因,即使入夜后,当地依旧可测得华氏113度高温。

Source



死亡谷高温飙破128℉ 加州车友过度曝晒身亡

世界新闻网

7/08/2024

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7日高温飙破华氏128度,一名机车骑士不堪过度曝晒身亡。死亡谷附近「极端高温」警告路标。(美联社)

美国加州死亡谷国家公园(Death Valley)7日高温飙破华氏128度,一名机车骑士不堪过度曝晒身亡,另外两名同行车友也因严重中暑送医治疗中。

卫报报导,加州东部死亡谷国家公园7日测得华氏128度高温,当局证实,一群共6人机车团行经恶水盆地(Badwater Basin)时,一名车友因不堪过度曝晒身亡,另两人因严重中暑送往拉斯维加斯治疗。

死亡谷国家公园管理人雷诺斯(Mike Reynolds)谈到,除了骑行过程因环境温度过高无法降温之外,如此炎热的天气骑车行经死亡谷更是挑战,尤其车友必须配戴重型防护装备防范事故。

对此,美国国家气象局气象学家杰克森(Bryan Jackson)警告,全美持续已久的热浪已经打破各地气温纪录,约有3600万人处于高温警告,这个人数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10%;而西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数十个地区预计追平或打破历年高温纪录。

全美多地周末测得高温,加州北部许多地区超过华氏110度(摄氏43.3度),其中雷丁市(Redding)破纪录来到华氏119度。

俄勒冈州气温普遍达到华氏三位数,其中塞勒姆(Salem)高温达到华氏103度,超越1960年创下的华氏99度(摄氏37.2度)纪录。

连海拔较高地区也罕见收到高温警告,包括加州和内华达州交界处的太浩湖(Lake Tahoe)。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