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公司裁员凶猛,为何失业率却走低?




美国大公司裁员凶猛,为何失业率却走低?

财经十一人

6/04/2023

    今年1月,谷歌宣布全球裁员1.2万人。4月21日,网约车平台Lyft宣布裁撤1200个职位。脸书在去年11月宣布裁员1.1万人的基础上,今年3月再裁员1万人⋯⋯创业公司数据库网站Crunchbase 的统计显示,今年前三个月美国高科技企业裁员人数就已经达到11.8万人。2022年全年裁员为14万人。

  美国高科技企业自2022年下半年开始的大规模裁员一度引来美国经济是否将陷入衰退的担忧。

  不过,尽管大规模裁员的新闻不断,美国失业率在过去12个月始终维持在3.4%-3.7%之间,美国就业市场已经28个月连续增长。5月5日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非农失业率为3.4%,略低于3月的3.5%,创下1969年来新低。劳动力市场增加23.5万个工作岗位,超过经济学家预估的18.5万个岗位。非洲裔美国人的失业率降低到4.7%,在美国历史上首次降至5%以下。

  美国经济和就业情况正经历一个奇特的阶段,经济学家和媒体很难准确预测。高科技企业大量裁员和美国整体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背道而驰,美联储试图通过连续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但并未看到预期中失业率上升的情况。

  前白宫经济委员会顾问、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劳斯指出,“经过疫情造成的衰退之后,劳动力市场以异于往常的速度复苏。”

  5月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宣布连续第10次加息决定时指出,“我一直认为,这次很可能不一样,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那么多超额的需求。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在14个月内升息到5%,失业率维持在3.5%,甚至比我们开始(加息)的时候还低。”

  罗斯福研究所经济学家布洛施(Justin Bloesch)对《财经》记者称,他也认为“这次真的不一样”。原本经济学家担心在失业率升高的情况下,薪资增长和职位空缺情况也无法得到缓解,但新公布的职位空缺数和辞职数都已出现下降,薪资待遇增长也已减缓。目前情况看来,大部分找工作的人都可以很快找到新工作,且未对雇主带来增长薪资的压力,“这对经济软着陆的前景有很大助益”。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改变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美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大裁员,在2月-4月之间,美国劳动力市场减少了2200万个工作岗位。不少经济学家纷纷警告疫情将对经济造成长期伤害,但是后疫情时代却显示,经济学家一开始的担忧并未发生。不同行业间的用工需求变化和疫情过后美国人对工作看法的改变,反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严重不均现象。

  2020年各行业大规模裁员时,娱乐业的裁员人数占42.3%、零售占8.8%,其他行业总和为48.9%,白领行业因为可以通过网络远程办公,就业情况变动较小。疫情带动电子商务,尤其是零售业大幅增长,高科技行业也在疫情期间快速扩张。服务业因为无法远程工作,在疫情期间成为裁员最多的行业。不过,当疫情在2022年中明显缓解,消费者从高度依赖线上消费转到线下,疫情期间受惠于“居家经济”的企业被迫缩减,劳动力市场出现历史性翻转。

  线上零售龙头亚马逊2021年一季度营业额同比增加44%,获利增加220%,远超过华尔街投资人的预期。一直到2022年一季度,亚马逊多雇佣了17.5万人。但是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和疫情的减缓,2022年一季度的营收增长只达到7%,亚马逊的营业额增长不如预期,亚马逊面临控制成本的挑战。今年4月26日,亚马逊宣布云计算和人力资源部门执行裁员,其线下全食超市(Whole Foods)也将进行全球和区域供应链重整,“在扩展的过程,简化我们的工作和改善运营”。

  高科技企业的高调裁员制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进入裁员潮的印象,不过2022年11月投资银行高盛的报告指出,高科技业的雇佣人数在美国就业市场占比并不高,包括线上出版、搜寻引擎等,只占0.3%。

  布洛施指出,“幸好裁员只局限在科技业,部分原因是他们过去三年的过度扩张。”



  突如其来的世纪疫情还令美国人重新思考工作的意义。2022年美国就业市场出现所谓“大辞职潮”,不少就业人士试着重新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疫情期间美国至少5000万就业人口辞职,在抖音国际版TikTok上甚至出现分享给上司辞职信的风潮,美国劳动参与率从2020年2月的63.3%下降到4月的60.1%,即使告别疫情之后,劳动参与率到2023年4月仅回升到62.6%。

  遭受疫情冲击最大的线下服务行业在后疫情时代受到严重缺工的影响。美国商会在4月30日的报告指出,“我们每天都听到几乎来自各州、各个行业、不同规模的成员企业抱怨,他们在雇佣员工上面临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显示,“我们有1000万个工作需求,但是只有570万个失业的人,相较于2020年2月,180万名劳动人口消失了”。

  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Conference Board)首席经济学家彼得森(Dana Peterson)将美国劳动力市场分成三个部分:第一类是受益于疫情和低利率而大幅增长的行业,如高科技、建筑、仓储和运输,在疫情后期开始面临调整;第二类是认为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不会持续太久而“囤积”劳动力的企业;第三类则是仍然在积极地雇佣人员,这类行业是劳动力市场看起来非常活跃的主因,这类工作通常不能远程办公,这包括餐厅、酒店、航空业、医疗看护等。另外,美国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正面临退休和离职潮,因为政府部门无法像私营企业可以弹性加薪,政府部门也面临严重缺工的情况。

  部分行业的雇主急于招聘,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过热、劳动薪资增长幅度过快,被美联储认为是促成当前通货膨胀仍未趋缓的一大原因。4月20日鲍威尔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论坛指出,美国劳动力市场呈现“不可持续的过热现象”。

  不过,劳动力市场的紧迫需求意味着雇主必须在雇佣条件上妥协,例如不再要求大学毕业,这样的趋势为边缘族群带来更好的就业前景,如少数族裔人士、教育程度较低人员、年轻人、残障人士、有犯罪记录人员等。布洛施指出,“能看到这样的改变真的非常美好。这也是为什么美联储需要找到一个能让经济软着陆的做法。”




  失业率和软着陆

  2022年1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上涨7.5%,创下过去40年的新高。美联储开始通过加息来冷却过热的美国经济,其中包括供给大于需求的劳动力市场和一路上涨的薪资。

  美联储官员希望美国经济最终能实现软着陆——希望通过升息让雇主减少设置新的就业岗位而非裁员,同时在减少新岗位下避免大幅涨薪来吸引员工,借此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不少经济学家对美联储能否精准地达到这一目标感到怀疑。IMF预估美国需要将失业率推高到7.5%,也就是600万人失业才可能抑制通货膨胀。

  美国劳工部前部长罗伯特·莱克(Robert Reich)指出,美联储加息其实是把对抗通胀的负担转嫁到低收入的工人身上,应该停止通过加息来冷却经济。

  美联储不断加息究竟是否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甚至失业潮,引发不少经济学家的关注。经济学家穆雷·萨布林(Murray Sabrin)认为,裁员趋势总是早于经济衰退,接着这个趋势就会加速。他认为裁员潮会从高科技业和银行业蔓延到其他行业。



  不过,保罗·克鲁格曼指出,经济学家从历史经验上认为加息对抗通胀会提高失业率的看法或不适用当下美国的经济趋势。从2022年3月开始加息到现在,劳动力市场仍然表现强劲、通货膨胀率仍然在目标之上,“这是否意味着美联储做的还不够?或许是,但是美联储也可能已经做太多,只是我们还没完全看到之前升息的效果”。

  克鲁格曼认为,从2021年秋天公布的数据(78%的美国成年人表示个人财务状况为“舒适”)来看,即使通胀率略高于目标值的维持时间长于预期,劳动力市场仍十分强劲,失业率暂时提高也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不过,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他在5月23日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劳动力市场仍然过热,美联储的工作还没结束。

  很多迹象已经显示经济正在放缓,只是这些迹象需要时间反映在物价指数上。5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数字显示,美国一季度GDP同比上涨1.3%,相较于2022年四季度2.6%的增长率,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放缓。

  但布洛施对软着陆的可能仍有信心,美联储显然正朝着暂停或考虑更缓和的加息方向前进。不过,他也警告,美债违约和金融市场的混乱将是弱化劳动力市场的最大变数。

Source




新冠变种XBB狂袭中国 周确诊恐上看6500万例

世界新闻网

5/26/2023

中国的新冠疫情似又再起。图为日前在西安举行中亚峰会时,记者排队作核酸检测。(欧新社)

新冠变种病毒「XBB」正在中国掀起一波新疫情,专家评估6月底前,每周确诊可能突破6500万例,且众人感染可能加速病毒演化;新冠肺炎疫情三年多后,虽然全球紧急状态结束,但各界对于如何应对新冠病毒仍无解,中国疫情再起也凸显跨国合作碍于政治外交关系紧张而无进展,弱势群体和疫苗不普及的国家只能赌运气。

随着全球各地疫情逐渐趋缓,各国纷纷开放国境,世界卫生组织(WHO)秘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本周也发出警告,呼吁世界必须为下一次大流行做好准备,将可能比新冠肺炎疫情「更致命」。

新一波疫情爆发 北京低调

中国新冠疫情再起,XBB变种病毒是这波流行的主因,预计六月底每周会突破6500万病例。图为北京的美团外送餐点。(路透)

中国于2019年底率先传出确诊病例,期间一度实施全球最严格的防疫措施,直到去年12月才解封;最新变异株Omicron XBB春季在中国掀起另一波疫情,而此次北京政府和中国民众却尽量低调。

中国这波疫情约在解封后半年开始,从事财经工作的30岁张琪(Qi Zhang,音译)说:「人们应对这波疫情的方式很不一样,人们上次备感惶恐,这次觉得没什么大不了。」




中国这波新新疫情本周由呼吸道疾病学者钟南山(Zhong Nanshan)在广州发布,官方媒体报导,他在一场医学会议中告诉观众,这波疫情始于4月下旬,且与他预期的模型相符,每周确诊人数可能上看4000万人,截至6月底,每周确诊人数可能达到6500万人。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报导,美国今年1月底疫情高峰期,每周添加500万例,美国每周更新疫情数据,而中国本月起暂停每周更新,让外界更难了解中国的疫情实际情况。

财星(Fortune)杂志报导,新冠肺炎肆虐三年后,全球紧急状态正式结束,但各界对于如何因应新冠病毒仍无解,让高风险族群和疫苗接种率低的国家人民岌岌可危。 

新冠病毒排去年在美国第三大死因,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但比起其他常见死因,如抽烟和交通事故,新冠病毒并未让政治人物思忖减低伤害的办法。

新冠仍无解 多国防疫松绑

密苏里州圣路易医院临床流行病学中心主任阿尔阿里(Ziyad Al-Aly)说:「全世界普遍希望走出疫情,将新冠病毒置之脑后,但我们不能有鸵鸟心态,此病毒仍感染很多人且让不少人死亡,而我们可减轻此一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本月稍早解除新冠肺炎紧急状态,而多国政府早已松绑防疫措施。




疫情初期,全球领袖投入大量资金与心力防疫,而今相关努力大幅减少;如今,夺走全球逾2000万条人命的病毒持续演化,老人、罹患宿疾者,以及无法就医的弱势族群只能赌运气。

全球缺乏长程计划,主要归咎各国对新冠病毒缺乏共识;疫情初期,政治极化让官方防疫指南蒙尘。

疫情爆发一年后,疫苗在已开发国家普及,但许多人拒绝接种,缺乏免疫力让美国2021年累计46万人病殁。

若打疫苗,可拯救全球逾50万人。阿尔阿里说,「公卫政治化是疫情的悲剧,政治领袖权衡回应,利用疫情博取支持。」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拒让独立专家进入被视为疫情起点的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外交情势紧张与不信任抹煞跨跨国合作机会。

预防重症 专家呼吁打疫苗

所幸目前已有快筛工具、疫苗和更好的疗法,可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公卫专家表示,打疫苗仍是避免染疫重症的途径。

疫苗厂商辉瑞(Pfizer)表示,全美仅16%的人接种第二剂补强针,同比第一剂补强针有70%的人接种。

自费打疫苗和防疫疲乏是让接种率走跌的原因,长期来看,公卫人士希望新疫苗或鼻喷剂能提供更完善的保护。

Source




北京染疫数超越流感返第1 专家:「长新冠」是基本事实

世界新闻网

5/18/2023

中科院院士高福认为,在后新冠时期既不能「恐冠」也不能「轻冠」。(中新社)

近期中国部分地区于「五一」长假之后再现新冠疫情,北京市疾控中心日前发布疫情周报,今年第17周(4月24至30日)以来,新冠感染连续两周超越流感,重返中国法定传染病病种之首。不少中国民众在网上声称自己「二阳」了。对此,中科院院士高福表示新冠感染次数愈多,后遗症风险愈高;针对未来的新感染病,要用技术、医学保护好全人类。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报导,中国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学术年会13日于北京召开,中国中科院院士高福等感染病学专家学者就长新冠、疫苗和药物研发等话题进行讨论。

高福指出,一直以来,「长新冠」是否存在都具有非常多的争议。他认为,「感染次数越多,后遗症风险越高,这是有临床数据的,所以病人该诊断要诊断,该用药要用药」。而长新冠是一个「基本事实」,不应该回避,不要因为长新冠可能对人类有影响就不敢讲。




高福进一步表示,进入21世纪后,人类共经历了7次全球性的「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传染病事件」,其时间从2009年至2022年,大概2至3年就有一次,「其实新发突发传染病到处都是」。

对于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治体系建设,高福强调,不论是做公卫研究,还是临床研究,都要讲究以事实为根据。他提醒,要做好监测和基础研究,不能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该将钱放到基础研究上,开发新的抗病毒药物,「除了疫苗以外,很重要就是抗病毒治疗能力,这是全世界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

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表示,近期检测,预估中国有相当于11至12亿人感染过新冠病毒。他认为,下一步应对新冠病毒,需要持续研发新疫苗和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Source




北京疾控:冠病疫情局部零星散发 未监测到聚集性疫情

02/22/2023

北京市疾控中心星期三(2月22日)通报,目前当地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等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季节性流感疫情活动强度呈现上升趋势,冠病病毒感染疫情处于局部零星散发状态,未监测到冠病病毒感染引起的聚集性疫情。

根据北京日报客户端消息,北京疾控中心称,2月份以来,当地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引起的集中发热或诺如等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大多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

监测数据显示,2月13日至19日流感样病例数量较前一周上升了91%,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18%,较2019年同期水平下降61%。流感样病例中的病毒阳性率为23%,较前一周的4%出现明显上升,但低于去年同期34%的水平,低于2019年同期30%的水平。




当前北京市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甲型流感病毒占绝对优势,其中甲型H1N1亚型占64%、甲型H3N2占35%,乙型流感占1%。全市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疫情形势平稳,未出现规模较大的暴发疫情,疫情数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处于低强度流行水平。2月份以来,北京市局部发生的聚集性疫情,均为季节性流感引起的集中发热或诺如等腹泻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大多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

市疾控中心提示,市民要尽量减少接触有呼吸道症状和肠道症状的人员,如必须接触时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交叉感染,日常生活中注意手卫生和咳嗽礼仪。当出现呼吸道或肠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不带病上班、上课,接触家庭成员时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病情如出现进行性加重,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患者及陪护人员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等。

Source




第二波?杭州中小学生再传新冠阳性 多为首次感染

世界新闻网

02/17/2023

杭州民众去年多次全员核酸检测。(浙江新闻网数据照)

校州西湖区某小学传出多名学生新冠阳性确诊,西湖教育官方微博发通报称,经调查,2月19日(周日)学校陆续接到班别学生周一(20日)请假的申请,截止当天傍晚6时,该班共计10位学生出现发热症状,在家抗原检测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学校根据乙类乙管处置预案,向疾控部门进行了报告并发布了班级停课4天的通知。

另外,浙江日报2月19日报导,杭州多个家长群中流传着一张西湖区某公办小学二(3)班的家长通知书。该通知称,根据上级文档决定,2月20日至23日(周一至周四)停课4天,无身体不适症状并且抗原或核酸检测为阴性的学生于2月24日回校上课。

而另一条消息也在各个家长群不断扩散:拱墅区一所公办初中已有多个班级出现多人新冠感染,而且感染的大多是此前没阳过的学生。两所中小学的相关负责人或就读家长接受当地传媒访问时表示,这两条消息都属实。据报,在开学前,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相应预案。

Source




加州XBB.1.5传播快 染新冠者又多了

世界新闻网

02/17/2023

受XBB.1.5病毒株传播的影响,加州新冠添加病例已止跌回升。(Getty Images)

如果您觉得最近身边感染新冠的人变多了,这并不是错觉。尽管病例增幅相对没有过去那么大,但它代表了加州自12月初病例开始呈下降趋势后的一个逆转,主要归因于Omicron亚型病毒株XBB.1.5的快速传播。

随着加州新冠紧急状态即将在本月底解除,公共卫生领导人祈祷加州能做好准备度过这波疫情。

乐观一点来看,这个冬季的病例增加比预期的要温和,虽然流感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也同时流行,但加州医疗系统并未不堪负荷。即使新冠病例在去年12月达到最高峰后,加州也没有出现在疫情头两年所经历的严重后果。

加州卫生厅流行病学家潘霭(Erica Pan)14日在一场网络医学会议上说:「就住院和死亡人数而言,这些数字要比之前几波疫情低得多,这个冬季,医院的负荷量也远低于预测。」

不过,现在还不清楚这些鼓舞人心的趋势是否能持续,因为XBB.1.5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最具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株,其影响范围已遍及全美。




截至16日的数据显示,加州新冠添加病例已停止减少,数字正在回升,每日通报的新病例平均为2893例,约每10万人中有7.2人感染,而两周前为每日平均2434例,即每10万人中有6.1感染,但远低于去年12月3日的每10万人中有24.7人感染。

在家用快筛检测盒普及使用、许多确诊者没有通报病例的情况下,加州官方公布的新冠检测次数创下新低。马连县卫生局本周宣布,将不再公布每日新冠添加病例,因为这些数字已不再可靠。

卫生官员认为,人们应该改看废水监测数据,例如史丹福大学的「废水扫描板」(Wastewater SCAN dashboard),来了解疫情。来自旧金山、阿拉米达县、纳巴县和圣他克拉拉县的废水样本显示,废水中的新冠病毒含量已上升,以旧金山和屋仑的样本最为明显。

史丹福大学废水监测专家波姆(Alexandria Boehm)说:「查看废水病毒浓度可以帮助民众了解社区中的感染状况,病毒浓度的变化与社区感染的变化有直接的关联。」

根据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收集的数据,加州通报的新冠病例总数已超过1200万例,但这一数字很可能被低估,一旦XBB.1.5的传播速度加快,这个数字将大幅增加。

此外,加州的新冠检测阳性率也已从两周前的4.9%上升为6.4%。传染病学家认为,检测阳性率超过5%代表社区传播已开始。

Source




洛县华人新冠检测收千元账单 「一直以为还免费」

世界新闻网

02/05/2023

华人新冠检测后收到一张千元账单,自付额三百多。(记者邵敏/摄影)

南加洛杉矶县华人去年年底前往一家医疗中心做新冠检测,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收到一张账单,显示检测费用一千多元。对此华人十分纳闷, 「我一直以为新冠检测还是免费,没想到现在需要支付这么多,而且检测时,工作人员并没有说这是付费项目。」

洛县亚凯迪亚市(Arcadia)居民赵女士去年12月出现新冠感染症状,发烧咳嗽嗓子痛、全身无力,于是她在家中做了快速检测,显示阳性。根据赵女士所在公司的要求,如果要请新冠病假,不能递交家庭检测结果,必须出具医疗中心的核酸检测(PCR)阳性结果才可以。

赵女士当即在网上搜索家附近的新冠检测点,发现大部分检测站的预约都需要等待数天,而位于阿罕布拉市(Alhambra)的一家名为蜂鸟新冠测试中心(Hummingbird Covid Testing Center),可以预约当天的检测。

赵女士在这家测试中心做了两项新冠病毒检测,一项是PCR,另一项是快速抗原检测。她回忆说:「当时工作人员并没有提到任何费用,我以为新冠检测就是免费的,也没有问。」但一个多月后,赵女士收到一张医疗费用账单,上面显示两项检测的总费用是1015.76元,其中保险公司支付673.76元,患者需支付342元。




对于这张意外的医疗账单,赵女士表示非常不理解,她赶紧致电询问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表示这家检测中心不在医疗保险网络内,因此客户需自己支付额外费用,但同时也指出,保险公司将再次核实这笔费用,并与检测中心进行沟通,患者有可能无需支付,要等待最后结果通知。截至目前,赵女士尚未收到保险公司的任何来电来函。

赵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她一直认为新冠检测是免费的,记得疫情严重时当地有很多检测点,包括CVS等各大药房、以及众多流动检测站,都会提供免费的检测服务,无论患者有无合法身分和医疗保险,「我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检测已经开始收费,也怪她太大意,做检测前没有问清楚。」

新冠检测目前是否免费,记者致电亚市的一家CVS药房检测点,工作人员表示,检测确实已经开始收费,如果民众有保险的话,可先致电自己的保险公司,询问具体的自付额,有些保险公司全额承担检测费用;如果民众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自费检测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因为各种测试剂品牌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建议民众如需前往检测站做新冠检测,可先主动询问是否收费以及具体费用,避免像赵女士一样,突然收到一张意外的医疗账单。

拜登政府1月30日宣布,自5月11日起,新冠疫情将不再被视为美国公共卫生紧急状况,意味着政府将停止为新冠家庭测试、疫苗和治疗等众多项目买单,私人保险公司也将不再每月支付免费的家庭测试,许多美国人将不得不开始为过去三年都免费的新冠医疗服务付费。相关报导同时指出,届时保险公司可能不再支付非处方检测的费用,患者需要先开处方才能进行PCR检测。

新冠疫情严重时,洛杉矶有众多免费的流动检测站。(记者邵敏/摄影)

Source




中国首公开新冠死亡病例统计:在院死亡5万9,938人

世界新闻网

01/14/2023

中国官方首度揭露松绑防控之后的死亡数据,指出在院死亡达近6万人。图为2022年初上海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急诊抢救室内忙碌的医护人员。(新华社)

中国这波疫情究竟造成多少死亡病例,一直没有官方说法,今天终于有了具体数字。中国国家卫健委今天首度对外公布,2022年12月8日到2023年1月12日期间,全中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万9,938例。

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当地时间14日下午举行记者会,中国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首度发布上述统计,他并表示,5万9,938例死亡病例当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万4,435例。




此外,这波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中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疾病为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肾功能不全等。

对于为何拖到现在才有数据发布?焦雅辉则表示,「医疗机构死亡病例资讯报告平台」于2022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另外官方也要求医疗机构将2022年12月8日至12月29日期间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进行汇总和上报。他强调,由于数据信息量比较大,为了更加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反映中国新冠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情况,「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组织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分析,因此耗时比较长」。

而焦雅辉还指出,全中国发烧门诊的诊疗量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高峰,是286.7万人次,之后是持续下降,到2023年1月12日回落到47.7万人次,较峰值时数量减少83.3%。发烧门诊新冠阳性感染者的检出比例也持续下降,峰值是12月20日33.9%的检出率,到1月12日下降到10.8%,「这个趋势表明发烧门诊高峰已经过去」。

Source




叫不出名字 「那个病」突然来了…全村懵 医生束手无策

中国新闻组

01/07/2022

中国各地新冠病患大增,图为重庆的医院里涌进就医的老人。(Getty Images)

前言:对大部分的乡村而言,Omicron是没有名字的。刚过去的12月,「那个病」忽然来了,邻里碰面有些尴尬,谁传染了谁不好提,小广场空了,原本聚集跳舞的老人都躺在家里,老人感染去世,邻居们也不敢去参加。但老人聚在一起咳嗽,围绕这个像感冒一样的病情,在有限的信息里隐晦地谈着,更糟糕的是,村庄里普遍缺医缺药,医生也束手无策。

医边问诊 边看风向

刘宁是广东江门L村唯一的医生,三年前为了生计,他辞掉这份做了20多年的工作。极昼工作室报导指出,那时因为疫情,他所在的乡村卫生站不能接诊发热病人,每个月还有人上门检查。乡里也有别的村医抱怨,由于防疫措施不达标,时不时被罚钱,他觉得压力太大,去了外地打工。

这次感染开始蔓延之后,村民只能去其他村或卫生院看病,刘宁赶了回来;才到三天,药已经所剩无几,也打不通医药公司电话,直接跑去市里的药店,「买到了一些,(比平时)贵了五分之一。」

刘宁还没有感染,总让病人在门外通风的地方等着,他戴着口罩,边问诊边观察风向,风往他的方向吹,就转一个方位,怕自己传染上。

索药者众 无药可发

在西安郊区的桂北村,46岁的村医黄大举也是第一次无药可发。他的卫生室每隔几分钟就有人敲门,很多人挨家沿着诊所和药店找来,甚至到过市里,都一无所获。幸运的是,有天他翻出积压的一瓶「安乃近」,赶紧把这原本不值钱的1000片退烧药分成100份小袋,又在社交平台上发消息,让有需求的人免费来取。




疫情烧进乡镇,村医束手无策,图为南京民众排队在药房外买药。(Getty Images)

不少人从网上看到消息赶来找黄大举,「他们说家里有老人,就是没发烧也得给。」仅仅一天,他就发完了药。有个父亲从铜川开了100多公里车专程过来,哽咽着说孩子烧了好几天,黄大举最后把原本给自家老人备的药送给了他。

为了不感染家人,黄大举一直住在卫生室,但父母、丈母娘、老丈人还是相继发烧,他也只能开头疼粉。一个在药企工作的朋友看到黄大举发药的消息,主动联系说刚到一批货,但价格比平时贵了一半,黄大举觉得这波情况很快会过去,先订购了一箱;结果到了之后,8分钟发完这120盒,还是有人继续上门。

村民感染 当感冒治

报导指出,过去的半个多月里,不停寻药的还有26岁的徐强。他在贵州铜仁市下辖的核桃湾村,辗转借到表弟家的一点药,又发朋友圈求助,收到陌生人支持的一点剩余药品。但对于已断药两周的村庄,这已经是难得的好消息。村医挨个联系症状比较严重的病人,每个人只发三天量。

核桃湾村一直没什么人戴口罩,12月初生活基本无异,徐强看到一线城市抢药的新闻,也没想着囤药。直到一周前,奶奶突然说有些腰疼,第二天就起不了床了,他才感觉有些不对,赶去村卫生室时,已经挤满了人,村医只能开一些中药或者输液。村长跟他说,80%的人都感染了,没有抗原,两、三个有症状的老人家属都以为是普通感冒,用枇杷花煮水喝。

医疗孤岛 躺坐等死

李康仁所在的松树港位于粤西,比较偏远,志愿者少,医生一年就进去一两次,比如春节时慰问一下,仿佛是座孤岛。

感染后,老人都在低烧,咳嗽,头闷痛,不怎么吃饭,「个个都说很难受」。同屋老人相继去世,一人一间屋子,大多数自己护理自己,在床上躺躺,在门口坐坐。仅有的一点退烧药要没了,治疗其他症状的感冒药还没买到。

2022年最后一天,阳了近一周的李康仁还没康复,头天夜里又低烧。他和四、五个邻居打了摩的(摩托车出租车),走20分钟到镇上打针。



备药退烧 医生噤声

报导说,从12月15日开始,44岁的村医陈峰闲了下来,和其他地方不同,村里的高峰期在12月初之前就结束了。

11月中旬,邢台当地卫生院开会要求村医可以接待发热患者,必须备好退烧、清热解毒的药,不能上门输液,还发放了2000多个抗原。转变很突然,但被要求不能公开宣传。

一个多星期后,临近的保定也多区结束「居民健康管理」,恢复自由流动。就在那段时间,陈峰的村里开始从十多人出现抗原阳性,一下变成每天都不断接到问诊电话。

陈峰发现,最早一波感染的是返乡大学生。村里刚有病例时,陈峰告诉村民「吃几天药就好了」,大家才敢出门。然后感染病例迅速增多,从早到晚,他跑几十甚至上百个地方送药,放到门口就离开。

留守老人 沦牺牲品

疫情冲击,尤其是向偏远的乡镇和农村地区蔓延,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有记者问老人去世情况好像比往年多很多?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回答说:「肯定会多,这一点我们要承认。」

当大城市的人开始抢购血氧仪、进口药,基层实际情况则非常不同;「医学界」报导指出,有些留守老人选择在家硬扛,有的家属对老人的死亡不感到意外,他们认为是「年纪到了」。

上海医护接送病患。(欧新社)

李欣居住在河南周口市鹿邑县一个乡镇,她和身边人陆续感染,李欣一开始没当回事,在她的记忆里,都说Omicron是个「重感冒」,危害没那么大。但当爷爷病倒后,她觉得自己低估病毒对老年人的冲击,甚至认为自己「被网上的专家骗了」。



低估病毒 白肺夺命

去年12月18日,李欣85岁的爷爷发烧、咳嗽、双腿无力,下午在当地小诊所输液;诊所里挤满老年人,充斥着咳嗽声和喘气声音。三次输液后,症状不见好转,一家人把爷爷送往二级综合性医院。

入院CT检查显示,老人肺部发白,医院能提供的救治只有输液和吸氧两种。李欣得知,近期医院已经有好几个因「白肺」去世的老人。临床医生表示,重症白肺的死亡率在40%以上,但童朝晖表示,只要医生及时处理,进行吸氧,使用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再严重还可使用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等,有相当部分的患者能好转。

然而大城市专家的这些救治经验,在乡镇并不适用。李欣也发觉,网上的那些治疗方案和药物离他们很遥远,只能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张莉英的姥爷今年71岁,十年前被确诊为淋巴癌,癌症一直控制得很好,但感染新冠后,老人没能挺过这个冬天。

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青云村,太湖源镇衞生院的家庭医生送医送药,帮扶乡村衞生健康服务。(新华社)

去年12月21日起,姥爷开始咳嗽,自行服用止咳药。12月26日,抗原自测阳性,出现胸闷、喘气声变大等症状;进住院部不到20分钟,张莉英就收到病危通知,全家都不敢相信,前一天下午还能自己走路的老人,7点多进医院,9点多就去世了。

刘英龙生活在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皇路店镇,他连日来听到的、看到的、参与的事,都与死亡有关,去世的老人年龄都介于65岁到90多岁间。

镇上的人 阳了一遍

报导指出,刘英龙说,镇上的人基本上都「阳了」一遍,当地人都认为,个人能否挺过去,全凭身体素质和运气。「基本就是吃点感冒药、退烧药,有意识一点的,去诊所里输水,没多少人往大医院跑,就算想去,身边人也会劝你不要再折腾了,人们认为,这是个治不了的病。」

另一偏远地区的村民说,村里基本上都感染了一遍,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红白喜事上,虽然咳嗽声不断,也没人戴口罩,让这种场合成为感染的来源之一。还有些已经感染的老人,四处串门参加聚会,甚至在吃药三、四天后,没等身体恢复,就去下地干活。

据报导,江西乐平市人民医院ICU医生华雨表示,「这波感染,有基础病的老年人病情进展得特别快,一发病就是严重的心衰和呼吸衰竭,大约20%左右的病人迅速进展为白肺。」「只要上了呼吸机,很难再取下来,基本上一天治疗费在6000元左右,很多家属吃不消,一段时间后就选择放弃。」从2009年工作至今,华雨第一次有这么强烈的挫败感。

泼机镇亨地村村医陈波在接诊。(新华社)

Source


拼多多Temu: 出海美国的顶级市场营销案例 | 电商特辑(1)Ep.22 Jan 4, 2023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四川感染发病已逾8成 处于防重症、降低死亡率关键时期

中央社 | 台北

01/02/2023

中国已有10余省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当地COVID-19感染状况。其中,对逾70万四川居民的调查显示,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8成,据判断已过了感染高峰,正处于防重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时期。(取材自中国青年网)

中国已有10余省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当地COVID-19感染状况。其中,对逾70万四川居民的调查显示,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8成,据判断已过了感染高峰,正处于防重症及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时期。

综合陆媒封面新闻和每日经济新闻报导,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唐雪峰去年12月29日在央视节目「新闻1+1」上表示,四川分别在12月17日到19日以及25日到28日两次完成了网络的问卷调查,分别有48万人和23万多人参加调查。四川省常住人口约有8300万人。

他说,根据调查结果综合研判,四川省居民的整体感染发病已超过8成,全省感染发病的高峰应该已经过了,当前正处于防重症降病亡的关键时期。春节前后由于返乡和返工潮,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

他坦言,参加调查的农村居民比较少。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加上元旦春节期间,大量的城市人群会返乡,担心会出现以农村为主的疫情高峰,带来重症和病亡。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表示,当前,「小地方」的疫情传播不像大城市这么迅猛,但是传播的持续时间比较长。随着春节人员的返流,可能会在当地引起一波输入性高峰。感染率还不高的地区,要尽量减少大规模的人群聚集。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常务副院长裘云庆指出,按照病毒的发展规律来看,重症高峰一般会在感染高峰出现的2周到3周后出现。

Source





当“健身”遇上元宇宙,比刘耕宏还要强?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