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报 就读于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的华裔学生张静羽获得奖学金,精通三国语言的她也收到梦想学校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录取,在今秋前往西海岸踏上了人生的新征程;而面对奖学金申请,张静羽也有些许心得,明晰各奖项的设立初衷并不怕失败的果断尝试,是她多年来备受各奖学金项目青睐的神秘法门。 就读于纽约市特殊高中史岱文森时的张静羽,因为学术成绩优异、GPA高达97.8分,经常会收到老师们的申请推荐,“起初我并不太知道很多奖学金的存在,当辅导员拿著各种奖项申请表找到我时,我才发现原来很多项目都希望助力高中生发展,我也很乐于准备申请。” 怀抱著对过程全力以赴但对结果随缘的心态,张静羽无论奖学金的大小,只要自己的基本条件符合,都愿意积极参与。“而不同的奖项要求虽然可能出入不大,比如都需要成绩单、申请文书、推荐信等,但其实潜在的人选偏好却相去甚远。” 所以在申报之前,张静羽建议学弟妹仔细研究奖项设立的初衷,从而探知背后的评价喜好,“因为申请奖学金和申请大学有相似之处,对方都是希望选出和自己理念相合的参选者。于是乎,明白奖项的扶持目标再去书写自己的文书,会更加有针对性。” 此外,张静羽也建议有志于申请奖学金的学弟妹们,要同学校的老师、教职人员、毕业的学长姐们保持积极的互动,因为无论是第一时间获取奖学金的申请资讯,还是争取推荐信函,这些“过来人”都是十分乐于施以援手的良师益友。 而对于很多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奖学金可能竞争激烈、高不可攀,于是乾脆根本不参与申请时,张静羽鼓励道,虽然每一项资质要求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但并非无法“挽救”,“如果申请条件真的有哪一项不太达标,也不要太担心,可以在申请文书时加以解释,比如若课外活动经历不够,那就说明一下,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了什麽其他有意义的事情?这样也能凭藉其他领域的亮点,吸引招生官的注意。” 而明晰个人的最大亮点,使评委能够在一众候选人中记住自己,也是张静羽顺利获得奖学金青睐的秘诀。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她,因为中文、英文、西班牙语流利,外语演讲比赛获奖无数,成为申请奖学金抑或是大学时,脱颖而出的‘撒手锏”。“张静羽作为中国新移民的代表,面对陌生的文化环境,愿意不断通过演讲比赛树立自信、克服语言恐惧,这种精神令人印象深刻。”“密尔肯学者”在官方获奖公文中写道。 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张静羽,八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而面临的第一道语言关,让从小成绩优异的她第一次感受到压力,“之前是成绩好就行,但高中以后语言带来的社交福利让我意识到,应该好好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此张静羽硬著头皮加入了史岱文森高中演讲队,主动和英语为母语的同学们沟通,“刚进去的时候没想到要去比赛,但逐渐被队友们“赶鸭子上架”。”张静羽记得第一次上台时自己紧张到手抖,但逐渐能够应对自如,后来还有了感情的加持,使英语表达终于能够和本地人一较高下。 纽约州和纽约市演讲比赛接连获奖的张静羽,开始对语言学习有了更多的信心,而刚在花旗银行实习完成的她,也是因为演讲队培植的社交技能,让自己得以拿到教授的推荐。“这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兴趣,决定坚持学习西班牙语。而因为妈妈一直对我中文要求严格,所以我也始终在读中文。”四大名著、文言文、歇后语、散文⋯⋯生活在美国社会的张静羽,对于高级的中文信手拈来,丝毫不会有矛盾和烦恼,“因为我喜欢学语言,所以从不觉得特别累。” 怀揣著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张静羽在今年8月进入史丹福大学,将个人的学习触角,从人的语言延伸到机器语言,打算把数据科学作为本科专业,研究所进入医学领域深造,进而结合数据科学探索医疗的新应用。 在高中社会健康课接触到医学的她,听闻老师说,如果不能控制好药剂的用量,病人会承担无端的痛苦时,张静羽打算未来将学科重点放在麻醉科,“大数据是新时代的发明,我希望可以有其他更多的创新方法,来帮助病人避免痛苦。” 笑称父母是“平凡打工人”的张静羽,爸爸在餐馆工作,妈妈在美甲店上班,对于目前女儿的成绩,早已超乎预期,“他们给我很多的爱和支持,没有太多干涉,让我自己去追求内心所爱。” 而在教育经费上,张静羽也很庆幸自己在高中时有积极申请奖学金,一方面缓解了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近期才开始的异乡求学之旅,突然使她明白,大学生活中的各式开销难以预料,“所以奖学金可以帮助我更好的、无负担的学习,也能进一步规画未来的学习追求,我建议那些希望勤工俭学的华裔学生们,可以抓紧机会申请合适的奖学金项目。 Dr. Meng’s Coding 2022-23学年推出 面向6-10年级学生的课程 由著名科创教练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Dr. Meng主讲 “为中学生做好科创知识布局和编程技能提升” …
Author: Olivia Zhao
为什么,今天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富足,孩子的内心却越来越脆弱?美国有2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医生玛德琳·莱文(Madelin Levine)发现,这和家庭养育模式密切相关。她在 《反脆弱养育》一书里指出,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家境越富裕的孩子,反而越可能有高度的情绪问题,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原因——“成就的压力”和“亲子间的疏离”。而想要应对富足时代的育儿危机,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精神富足。 为什么家庭条件优渥、备受父母关爱的孩子,却表现出令人费解的不快乐与迷茫;还有不少表现出情绪失调综合征:上瘾、焦虑、忧郁、饮食失调甚至自残的行为呢? 类似青少年“空虚”的问题,在芝加哥的市区称作“空虚”、纽约郊区称作“排空”,佛蒙特乡下则说“枯燥乏味”……为什么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莱文看来, 优渥的家庭环境并不能确保孩子拥有健康的情绪、良好的成绩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父母用心的陪伴,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交流,才是孩子拥有健康自我和阳光性格的基本保证。 富裕家庭的孩子,苦恼却总被家长“后知后觉” 对于这些“天之骄子”来说,父母丰富的经济资源和关心,加之学校和社区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想必不太费力就能解决。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相较于其他社会阶层,家境富裕的父母比较不喜欢寻求专业的协助。他们强烈地想保护隐私,并且担心一旦寻求协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学业记录。 普遍看来,这些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不差,在家里也算听话,也许看起来“不是很阳光”,甚至有点胆怯。 这些“无伤大雅”的表现加上父母的防备心理,使得问题被掩饰和淡化。 等孩子遭逢心理问题的事实完全浮上台面时,已经变得更加严重,也更难解决。 值得家长警醒的是,与其他社会经济阶层的小孩相比,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体验着最高比率的沮丧、焦虑失常、身体不适以及不快乐的情绪等。 据调查显示:尽管父母的收入和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但美国私立高中学生焦虑、忧郁、身体不适、注意力问题以及违规犯纪等征候的普遍性,要比全美高中学生的平均值高 2到5倍。 美国近年来也将出身教育程度高、富裕家庭的前青春期孩子和青春期少年男女,新界定为心理与行为层面的 “高风险人群”。 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积累,另一个“反常识”的结论渐渐清晰了起来—— 孩子过了十一二岁,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情绪健康方面的优势,反倒有可能转换成不利因素。 经过研究发现,有两种因素的重复出现,是造成这些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罪魁祸首”。一种是 “成就的压力”,另一种是 “与父母的疏离”。 1.“唯分数论”的成就压力 表现为家长太过关心子女的成绩是否优异,却忽略了孩子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就是说,只要孩子的“历史性指标”——综合成绩足够优秀,剩下的事情父母几乎一手包办。 父母以单一指标评价,专注每一分的进展,对孩子发展创造力、应变能力及学习内驱力毫无裨益,反而为他们埋下失败的种子。 2.“无处不在”的亲子疏离 研究显示,富裕青年整体相较于寒门子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比任何其他人群的青少年更不亲近父母。 玛德琳·莱文的一位名叫凯尔的小来访者,对此有着非常精准的形容:“好奇怪,我觉得我妈妈好像无处不在,又像是处处不在。” 两者看似矛盾, 背后却隐含着密切的关系—— “无处不在”是指父母侵犯了原本属于孩子的领域;“处处不在”反映了亲子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 玛德琳·莱文强调,“干预”和“支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过程, “支持”与孩子的需求有关,“干预”代表着父母的需求。 因此,当务之急便是支持孩子满足探索自我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在的支持可能会缺席,只有坚实的自我才能永远伴随着孩子,去面对这个到处是竞争和内卷的社会。 在《反脆弱养育》中,作为亲子教育专家的玛德琳·莱文提到了诸多支持性且行之有效的养育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