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后别锻炼,字节跳动员工猝死健身房

加班后别锻炼,字节跳动员工猝死健身房 青木 03/01/2022 今天,我和大家说一下健身的本质,希望大家在劳累工作之后,千万不要去锻炼。 一位互联网知名大厂的员工在健身房猝死了,留下了遗腹子和每个月2.1万的月供。  每个月2.1万的月供,大概对应着400万的房贷吧。这钱实在太多了,无论是总额还是月供,都不是这位遗孀可以承受的。因此她只能失去这套房子,现在寻求的也只是能让自己损失最小的处理办法而已。 恋爱八年,结婚三年,宝宝刚怀上2个月,结果如今阴阳两隔。  她很爱她老公,在急救室门口等了一天一夜,可惜还是没能从死神手里将其救回。  根据字节跳动的内网公告,这名员工是2月21日下午18点进入健身房开始运动,18点56分出现头晕现象,19时09分被建议送医,19时30分120急救车抵达现场。   下午6点去健身房,这当然不算加班,送医过程也算迅速。 但其遗孀所述该员工平时加班很多,压力很大,我相信也是事实,毕竟整个行业都是这样。21日是周一,字节跳动应该是上班的,下午6点去健身房应该是下班后的行为,结果发生了猝死。 为什么?不是说健身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吗,为何会有人因为健身而猝死?健身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首先,健身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抗疫英雄,84岁的钟南山长期健身,身体素质特别棒,看起来只有五六十岁。  这种级别的顶级医学专家现身说法,亲自长期保持健身习惯,足以说明在医学角度,健身是肯定可以促进身体健康的。健身可以提升身体机能,可以提升身体素质上限,从而提升你身体的抗压能力。 保持长期健身的人,精力更旺盛,工作能力更强。但是,这并不代表健身的过程会促进身体健康,这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你平时散步,慢跑那种是不叫健身的,这种叫呼吸呼吸新鲜空气,不会对身体造成很大负荷,也不会提升你的身体机能。 如果你想提升自己的身体机能,无论你是想增大肌肉还是想提升心肺功能,都一定要超负荷。肌肉的特点就是它们在被强迫超负荷运作后才会生长,而且不会对任何不足的负荷做出反应。 假定你能承受的正常负荷是10,哪怕你今天运动到了9,只要没突破10,你的肌肉就不会出现一丝一毫的增大或者增强,只有负荷达到11甚至15才会促进肌肉生长。 如果你自己去健身房练着玩,很难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健身,也很难练出效果。但如果你找了一个健身教练带你,或者你自学了健身技巧,那你的健身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健身教练绝不会给你锻练全身肌肉,你去一次他也只会让你练一个小时,再多他都不让你练。 在这一个小时里,健身教练只会锻炼你某一块的肌肉。 对于无基础的普通人来说,要么练上肢,要么就练下肢,绝不会一起练。对于有点基础的人来说,这一小时甚至有可能只炼一个部位,比如说胸大肌,其他一律不练。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这块肌肉练到“力竭”状态,通过多组练习反复拉伸和收缩这块肌肉,最终导致其彻底脱力,通过极大的负荷将其肌肉纤维拉断。 通过超越极限的负荷将其肌肉纤维拉断后,这块肌肉的纤维数量会快速减少,然后报复性反弹,进行了超量恢复。换句话说,此时你的肌肉就变粗变大了,达到了增肌的效果。当然,如果你后面长期不运动,这块肌肉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你想提升身体的每一块肌肉,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包括体内看不见的心肺功能,也是需要经历超越极限的锻炼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很多健身房就喜欢以超越极限等类似词汇来进行命名。身体机能提升后,你的身体素质当然会增强,身体当然会更健康。 但是如果你懂得健身和增肌的原理,你就会清晰的发现,增强健康是健身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健身的过程,并不健康,需要通过对身体施加极限荷载来破坏身体机能,然后才能达到健身的效果。 …

华裔捐赠1000万给圣地牙哥加大 图书馆将以其为名

华裔捐赠1000万给圣地牙哥加大 图书馆将以其为名 世界新闻网 02/24/2022 圣地牙哥加州大学(UC San Diego)宣布,该校校友暨该校基金会华裔理事黄徐惠宝( Sally T. Wong-Avery ),将通过 Avery-Tsui 基金会捐赠 1000 万元给该校,以支持该校图书馆的东亚收藏、研究和学术活动。这份礼物创建了 Sally T. Wong-Avery 东亚收藏基金,和 Natasha Wong 东亚收藏基金会,将确保东亚奖学金和东亚收藏永远成为该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表彰这项重要的慈善捐赠,该校将其现有的生物医学图书馆重命名为 Sally T. …

员工猝死悲剧背后: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和“大厂”急救短板

员工猝死悲剧背后:根深蒂固的加班文化和“大厂”急救短板 2/24/2021 “23日这天,同事们几乎都在讨论吴同学的事。” 字节跳动视频架构部门一名图像算法工程师意外身故,深深触动了该公司数万员工,尤其是那些经常加班的工程师,让他们觉得死亡离自己很近。 “在大厂干工程师,就是拿命换钱。”字节跳动一位工程师说。他告诉《中国慈善家》,吴同学在工作岗位表现优异,为人谦逊和善,之前并未听说他身体不好或有什么重大疾病。 23日晚,记者致电吴同学家属,对方难掩悲痛之情。吴同学的母亲告诉记者,网传2000万赔偿是假消息,目前没有协商赔偿事宜。 事件发生后,经常为人诟病的大厂加班制度再次引起网友讨论,同样受到质疑的还有公司的急救能力。 猝不及防 2月22日晚间,一份聊天记录流传于微信群。 一位28岁、怀孕两个月的准妈妈李某在业主微信群求助,称其丈夫在字节跳动猝死身亡,年仅28岁。目前房贷每月21000有余、按揭30年,丈夫的突然离世致使自己无力承担房贷。 午间,字节跳动办公楼的北侧,员工在这块面积不大的空地上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一名保洁人员手拎垃圾袋,不停弯腰捡拾丢在地上的烟头。摄影/本刊记者 张旭 李某还说,丈夫在健身房感到不适向工作人员报告后,工作人员并没有第一时间处理,而是让他自己找医生。吴同学开始吐酸水后,没有得到及时抢救,在字节办公大厦里拖延了一个小时,家属才被电话通知,随后送往医院,但没能抢救过来。 李某表示,吴同学入职四年,平时加班很多,压力很大,发生猝死后,字节跳动封锁消息,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 但字节跳动方面的表述与此截然不同。 23日上午,字节跳动在一份内部说明中称,“吴同学情况危重,仍在抢救中”。上述说明称,2月21日18时,吴同学前往中卫通健身房运动。18时56分,吴同学在运动约1小时后出现头晕现象,进入茶水间休息。健身房教练发现他举止异常,上前询问。吴同学自述可能是低血糖,教练随即为他倒了一杯糖水,并通知行政前台启动 SOS值班号。 19时09分,保安经理取得血压计到场支持,为吴同学测量血压后,建议联系同事陪同他去就医。在此期间,吴同学出现呕吐现象。19时18分,教练拨打了120电话。同期,保安经理与在场另一位保安对吴同学实施CPR急救 (两人均持有急救证书) 。 19时30分许,120急救人员到场救治,后将吴同学送上救护车。截至2月23日0时30分,来自医院的反馈称,吴同学情况危重,仍在抢救中。 2月23日,字节跳动内部论坛发布公告:2月23日13时43分,从医院获知,在抢救41个小时后,吴同学不幸离世。 根据字节跳动公司发布的公告,2月23日13时43分,在抢救41小时后,吴同学不幸离世。字节跳动称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将向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尽力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 吴同学的猝死让字节跳动工程师们产生广泛共情,一位工程师在朋友圈写道:“物伤其类,看到他妻子在心碎时还要考虑钱、孩子等现实问题,我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今年2月,B站武汉分公司AI审核组组长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5岁,该消息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一位。 …

字节跳动确认28岁程序员猝死 取消大小周后加班没减少?

字节跳动确认28岁程序员猝死 取消大小周后加班没减少? 凤凰网 2/24/2021 网友感叹:“字节跳动了,心脏跳不动了。” 事发后,字节方面通过内网披露了该员工事发前后的经过,并一度表示其仍在抢救中。但网传的聊天记录截图却显示,自称吴同学妻子的网友却早在22日晚9点就宣告了爱人离世的消息;一位称吴同学为师兄的网友也曾在23日凌晨表示,“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已经没了,需要公司给出妥善安置”。 2月23日下午,字节跳动在内网发声明确认了此前网传28岁员工猝死的消息。“13时43分,从医院获知,在抢救41个小时后,吴同学不幸离世。” 此前,2月22日深夜,一则“字节跳动员工猝死”的消息曾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流传,根据网传消息,该员工还有一名怀有2个月身孕的妻子。 事发后,字节方面通过内网披露了该员工事发前后的经过,并一度表示其仍在抢救中。但网传的聊天记录截图却显示,自称吴同学妻子的网友却早在22日晚9点就宣告了爱人离世的消息;一位称吴同学为师兄的网友也曾在23日凌晨表示,“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已经没了,需要公司给出妥善安置”。 2021年来,在多起事件的推动下,大厂加班问题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以腾讯、字节跳动、快手为代表的公司也纷纷宣布取消996、大小周制度,要求员工准时下班,执行健康的作息制度。 不过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字节跳动员工魏然(化名)向雷达财经透露,相关制度施行后,公司只是不批加班了,但工时依旧维持在此前的水平。 员工猝死上热搜,网友:字节和心脏只有一个跳动 “很遗憾要和大家同步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雷达财经获悉,字节跳动已在内网更新了有关吴同学猝死事件的回应。 结合此前公司方面给出的时间线,吴同学于2月21日18时前往健身房运动,约1小时后出现头晕现象,进入茶水间休息。健身房教练发现异样后随即为他倒了一杯糖水,并通知行政前台启动SOS值班号。 19时09分,保安经理为吴同学测量血压后,建议联系同事陪同就医,在此期间吴同学出现呕吐现象。约10分钟后,教练拨打120电话,同期两位持有急救证书的安保人员在对吴同学实施CPR急救。 19时30分许,120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对吴同学施救。与此同时公司通知了吴同学的妻子,后者赶到公司后,与两位公司同事一起送吴同学前往北医三院。医院根据家属要求使用ECMO进行抢救。 截至23日0时30分,医院反馈称吴同学情况危重,仍在抢救中。如今吴同学已不幸离世。 “吴同学加入团队三年多以来,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位非常值得信赖的好伙伴。公司已承担全部医治费用,全力提供后勤支持。公司还将向吴同学家属提供抚恤和关怀,协助处理好相关事宜,尽力帮助其家人渡过难关。” 值得注意的是,雷达财经注意到,此前网传一张吴同学妻子自述其经历的截图与公司说法有所偏差。 2月22日晚9点,吴同学“妻子”称,吴同学是视频架构部门的图像算法工程师,和自己异地恋8年,结婚3年多,目前两人房贷每月21000有余,按揭30年。 其表示,吴同学在健身房时不舒服,和工作人员报告后,工作人员并未在第一时间处理,而是让吴同学自己找医生。之后吴同学开始吐酸水,“后面有没有及时抢救,字节的回复模模糊糊,不肯正面回答。在字节大厦里拖了一个小时,才给我打电话通知。” “他是心梗猝死,他们耽误了最佳抢救时间。我在医院一天一夜没合眼,ecomo上到现在,医生判断大脑全部死亡,无自主呼吸,无自主心跳,所有器官衰竭,无力回天。” 值得一提的是,该“妻子”还称,吴同学平时就加班很多,压力很大,快四年了。自己已无力承担下个月的房贷。 一位自称吴同学是其同学的网友也站出发声:“他是我们的同学,据我们所知就是加班严重,进公司前健康本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抢救失败早就脑死亡了,公司方说还在抢救。尸斑都出来了,48小时是工伤认定关键点。” 此外,还有网传截图显示,吴同学生前多次在凌晨2点至早上9点间出现工作记录,不过该图片真实性尚未经证实。 …

这个世界,正在 乌克兰化!

这个世界,正在 乌克兰化! 来源:茶狐看世界 ,作者teafox 2/18/2022 俄乌之争,有很多人在分析结果。有人觉得俄罗斯赢了,至少短时间内北约不敢东扩,有人说美国赢了,趁火打劫,制造危机,祖传搅屎棍绝技,搞乱欧洲,加速资金回流美国。最受伤的就是乌克兰,雪上加霜,濒临绝境。 但这些都是眼前的蝇头小利,从更广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正在乌克兰化,俄乌兄弟阋墙,除了美国和某东方大国,没有赢家。如今这个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陷入停滞、内卷、底层互害……  上次写了一篇文章,回忆90年代的中国,野蛮生长,盗窃横行。进入2000年,环境劣化,食品危机,愈演愈烈,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民众对国产食品的信心跌倒谷底。进入2010年代,pm2.5成了关键词,到了2015年,柴静推出纪录片《穹顶之下》,中国空气品质成了众矢之的。 但如今回头看,不知不觉,中国的犯罪率越来越低,蓝天率越来越高,曾经热销的空气净化器,已经被遗忘在角落里。虽然这几年大家的抱怨很多,但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茁壮成长。2008年 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我们和发展中国家,分道扬镳的一年。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0.34万美元,13年后的 2021年为1.25万美元,增长了4倍。人均美元GDP越高,整个国家掌握的资源就越多,钱固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没钱,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 与此同时,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的13年里,人均GDP不增反降,比如: 乌克兰,从3800 跌落到 3700土耳其,从10900 跌落到 8300巴西, 从8800 跌跌到 6700阿根廷,从9000 跌落到 8400俄罗斯,从11600 跌落到 10400 如果扣除2008年到2021年间的通货膨胀,这些国家人均财富缩水更加严重。另外一边,发达国家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 日本,从3.9万 微升到 4.0万法国,从4.5万 跌落到 3.8万德国,从4.6万 跌落到 4.5万英国,从4.7万 跌落到 4.1万意大利,从4.0万 跌落到 3.1万加拿大,从4.6万 跌落到 4.2万 唯独美国,从人均4.8万,升到6.3万。 总而言之,过去13年,发达国中,美国一枝独秀,发展中国家里,中国一骑绝尘。世界财富的分配,严重向中美倾斜,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公平。绝大多数国家,正在乌克兰化。 乌克兰化的具体症状: 第一,中低端制产业,被中国垄断。 第二,头部新兴产业,被美国垄断。 第三,民众躺平,放弃奋斗。 第四,精英出走,绝不回头。   中低端制产业,被中国垄断。 二战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路径,首先从欧美日,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再转移到中国大陆。按理说,中国工资上涨后,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向低收入国家转移。但事实却未必如此。只有少部分低端产业向东南亚转移,大部分依然留在中国。 举一个例子。一次性打火机的价格,几乎就没变过。20年前1块钱一只,现在还是1块钱一只。 我是温州人,亲眼见证了这个产业的发展。当年,打火机是一个作坊产业,每一个家庭负责一个零件的生产,然后组装为一个打火机。就这样,中国从零起步,逐渐垄断了全世界打火机制造业。 当年,我有好几个同学家里是开打火机工厂,所谓工厂,就是租一个民房,雇几个外地人,敲敲打打,仅此而已。当年一个打火机的成本是0.15元,批发价是0.3元,看上去很便宜,但毛利就是100%,很多家庭靠打火机致富。如今,柬埔寨、越南、甚至乌克兰的工资,都远低于中国人,但他们想靠低工资优势,从中国手里抢走打火机制造业,却几乎不可能。 20年前,打火机质量很差,1块钱一只。如今,工资高了,材料涨了,质量好了,还是1块钱一只。原因只有一个,产业自动化了。如今,中国一次性打火机之都,从浙江温州,转移到湖南邵东。当年的小作坊,早已经鸟枪换炮。全世界70%一次性打火机来自邵东,年产150亿只,串起来可以绕地球20圈。  打火机制造业,从人工到自动化的转变,人均效率大幅提升,每只打火机的人力成本从0.1元降至0.015元。中国能自动化,为什么其它国家不能自动化? 我上次从上海坐高铁回宁波,遇到一个自动化工程师,很健谈,高中毕业当兵,退伍之后,从当学徒开始,经过10年的摸爬滚打,成了一名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调试员。他说,在他们的细分领域,整个长三角两省一市,也就10个师傅。他的工作,要么是出差,要么是在出差的路上,一年光买高铁票的钱,就要好几万。 2019年长三角地区,人口2.35亿,工业增加值为8.2万亿元(1.26亿美元),已经超过日本,人口是日本的2倍,这样的产业规模,才足以培养某个细分领域的工程师。如今产业分工已经细化到我们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欧美日经过几百年进化的高端产业,很难取代,而我们中国的制造业,同样难以取代。别的不说,从上海到温州,坐高铁,办完事情,可以当天来回。800公里之内的交通效率,无论公路还是飞机,都不可能超过高铁。 同样的时间,我们的工程师能做更多的事情,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就工业化时代的效率优势。 人才、基建、规模,这三个因素的结合,才能促进自动化的发展。自动化就是一道护城河,越挖越深,其它国家要再想加入竞争,就难如登天了。 比亚迪可以在10天之内设计交付口罩生产线,而美国日本却不能,为什么?人才、供应链,一旦出走,很难重建。能做出最好的芯片,却做不了口罩生产线! 中国不但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也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现在回头看,我们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是多么幸运。比印度越南刚好早了10年,有了这关键的10年,我们普及了教育水平,建设了世界一流的“铁公基”。 再晚十年,对于资源、市场、的争夺将非常惨烈。作为一个理科生,我喜欢用数字说话。再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钢铁!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说说,又来了,都什么年代了?还看夕阳产业?什么叫夕阳产业,就是将要被代替的产业,比如有了手机,纸媒就成了夕阳产业,迟早被代替。但是,有什么能代替钢铁?没有!钢铁绝不是夕阳产业。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看,人均钢铁“消费蓄积量”达到10吨,是工业化完成的标志!之后铁矿石的消耗急剧下降,主要依靠存量钢铁回收重新冶炼,人均钢铁蓄积量的上升也会开始减速。 美国的历史人均钢铁“消费蓄积量”达到12吨。东亚人口密度更大,需要更多的高层建筑,人均钢铁蓄积量更大。日本,人均13吨后才稳定下来。中国,到2020年,人均7.1吨。以目前每年人均0.75吨的钢产量,5~10年之内,我的钢铁消费到达顶峰。达峰之后,钢铁产能逐渐下滑。工业化才基本大功告成。 建筑、公路、铁路、汽车,家用电器,都是用钢大户。没有高铁,房子怎么盖?公路怎么造?汽车怎么造?没有汽车公路,电子商务这么玩?江浙沪包邮区,就是一句空话。 2020年,全世界钢材产量为18.8亿吨,中国粗钢产量为10.5亿吨,占全球的57%。日本占比4.4%,欧盟28国占比7.4%,北美占比5.4%。 撇开中国、欧洲、日本、美国、世界其它国家的钢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钢铁产能几乎全部被全世界头部20亿人消费,中国一家占了57%,剩下60亿芸芸众生,已经被现代化抛弃。 全世界人口为80亿,如果都要达到中国的人均水平,钢铁年产量就要达到60亿吨,是目前产量的3.2倍。高铁属于典型的高耗能产业,是目前“碳中和”的重点控制对象。为什么西方急吼吼要搞“碳中和”?“碳中和”就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阳谋,本质上就是堵死发展中国家的上升通道。再晚10年,发展中国家,连最基本的发展权都被剥夺!万幸,我国重工业化已经到了收尾阶段。西方千算万算,没算到中国发展这么快,单凭一国之力,吞下世界57%钢铁。另外,为什么中国要支持碳中和呢?反正又不是我们提出来的。恶人西方来做,我们顺水推舟,干净的空气谁不爱?防止地球暖化,多么高尚!当然要支持啊!你品,你细品! 高端新兴产业,被美国垄断。   只要出国多了,就会发现,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穷富,所谓的高端新兴产业,几乎已经被美国垄断。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和美国公司发生关系,你在国外几乎寸步难行。 信用卡都是美国的天下,除了Visa,就是Master、运通。打开手机,要么是苹果iso,要么是谷歌的Android。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whatsapp,Instagram,都是美国垄断。 Google在中国之外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商品演化为一个动词,以前叫你搜索一下,现在叫你Google一下。如果在国外开车,Google地图是必备的工具。不管是在冰岛的荒原,还是在南非的草原,我都依靠Google地图找到人迹罕至的目的地。至于电商,基本上就是Amazon和ebay的天下,视频,Netflix YouTube,娱乐,好莱坞电影。  世界前十大市值公司,有8家是美国公司,另外2家是沙特石油和台积电。 苹果 2.8万亿美元微软 2.5万亿美元谷歌 1.8万亿美元亚马逊 1.6万亿美元特斯拉 0.9万亿美元伯克希尔0.7万亿美元脸书 0.6万亿美元英伟达 0.6万亿美元 除了伯克希尔是金融类,其它都是高端新兴产业。这些产业有两个特点,门槛高不可攀,护城河深不可测。 世界顶级的程序员,几乎都在美国湾区,薪资从几十万美元,到几百万美元。比如说,这些天才搞出的Google搜索,经过二十几年的数据积累和算法进化,已经成精,后来者如何追赶? 我2018年暑假,带我儿子去加州,路过两个豪宅区。第一个是洛杉矶大名鼎鼎的比弗利山庄,房主一般是好莱坞的各路明星,豪宅、名车、美女,空气中都弥漫着金钱的香味。第二个是旧金山湾区的palo alto,住户基本是湾区科技公司的码农,远看其貌不扬的普通住宅,既没有大草坪,也没有游泳池,门口停的车,以普通日系车为主,但房价却动辄千万美元。典型的码农作风。     如今的科技创新,往往是由一小部分天才推动的,比如乔布斯颠覆了手机行业,马斯克颠覆了汽车行业。美国用最高的薪水,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造就了世界头部科技企业,国家之间的科技的鸿沟越来越深,难以逾越。 一个沙特土豪,可以买下一家英超俱乐部,砸钱买最好的球员,短短几年,就可以夺冠。但沙特土豪,砸钱雇佣全世界最好的程序员,建立一个新的搜索引擎,会有人用嘛?显然没有! 撇开一切技术因素,现有科技巨头还有一个最难以超越的优势,那就是人的“路径依赖”。人是很懒的动物,肌肉是有记忆功能的,一旦养成习惯,手指会情不自禁去点击最常用的app。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功能,几乎一样。但微信就是中国人最依赖的app,用多了,就成了习惯,无它。 在2018年的时候,相关机构公布了一组数据,微信支付平均每日交易次数超13亿笔。而支付宝日均5.41亿笔交易。而最新的一组数据也出来了,大城市里线下支付微信和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已经是63% 比37%,在很多小城市,微信支付是9比1支付宝,这完全可以说是微信支付将支付宝给吊打了。 按照这个速度,大城市的线下支付,迟早也是微信的天下,怪不得,最近支付宝在实体店贴了很多“红包扫一扫”,我有一次去吃面,老板提醒我扫红包,居然扫了一个6块钱的红包,而微信完全没有红包,可想而知,如今的支付宝,危机感该有多重! 新经济的特征就是赢者通吃,别说发展中穷国,哪怕就是欧洲、日本,也几乎没有机会。这些老牌强国,连一个像样的头部科技公司都没有。 就连欧洲日本的传统强项,汽车工业,也面临新势力的挑战,这两年,美国特斯拉崛起,市值超过所有其它汽车公司的总和!一夜之间,ABB和丰田就不香了。以前,德系豪华车,动不动吹嘘百公里加速多少秒,现在面对新势力电动车,只能夸耀自己的小牛皮座椅。  最近几年,唯一能和美国竞争的国家,只剩下中国。中国抖音的海外版tiktok,超越Facebook,twitter,YouTube,成为访问量最大的App,改变了娱乐方式。大疆DJI无人机,拓宽了西方人的视野,改变了旅行方式。快消时尚Shein超过了Zara和H&M,改变了消费方式。 《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全球不平等的加剧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自动化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是由极少数国家领导的,而大多数国家被远远甩在后面。” “19世纪时,少数国家(欧、美、日)率先实现了工业化,他们通过火车、轮船、现代武器等现代化工业获得了巨大力量,并用它来征服与剥削世界其他地方。而其他国家(如亚洲四小龙,中国等)花了一个多世纪才逐步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现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技术等,远比蒸汽机和火车具有更强大的新力量,垄断将再次发生,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可能统治整个地球。但这一次,国与国间的差距或许将无法再次缩小,新技术的特点是,集中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集中在非常少的人手中。” 一句话,我们将迎人类历史上最剧烈的不平等时代! 民众躺平,放弃奋斗。  我上次写了一篇文章,回忆90年代的艰苦岁月。总结为一句话,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只不过几亿农民工用血和泪,完成了西方几百年的原始积累。现在回头看,吃苦也是一种天赋,并不是所有穷人都愿意吃苦。被剥削是一种悲剧,更大的悲剧是,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我上次去卡塔尔,当地华人工程公司的朋友告诉我,一个中国工人的效率顶得上5个印度人,1个印度人的效率,顶得上3个非洲人。放眼全世界,勤劳,绝对是一种稀缺的天赋。 在中国之后,靠血汗工厂完成原始积累的路,越来越窄。一方面,中低端制造业的门槛,已经被中国抬高,成了发展中国家不可逾越的障碍。另一方面,如果你亲眼见过那些穷国的老百姓,你也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几年前,我去北非突尼斯旅行。当地人的收入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35% 。工资低,劳动力充沛,按道理,具备发展低端制造业的条件。但万万没想到,突尼斯首都的集市里,生活日用品几乎全部从中国进口。  我遇到一个会说中文的当地女生,后来我们约她一起去当地餐厅吃饭,说好5点,结果一群人等她到5点半,她才姗姗来迟,迟到给人印象很差,让我们更意外的是,她连一个解释都没有,好像迟到是理所当然的。 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迟到半小时,已经算非常客气了,当地的中资企业为了适应本地文化,和突尼斯人打交道的时候,至少默认预留半小时的迟到时间。中国人是穷而不懒,而大多数国家是,又穷又懒!  现在回头看,二战后能从穷国翻身的国家,几乎全部都在东亚,韩国、新加坡、中国,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就是,全部都属于儒家文化圈,都用筷子,都使用汉字。 如果把视野拉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其实只有两个文明圈能驾驭工业化。一个是新教文明,五眼联盟(美、英、加、澳、新)和西欧各国。另一个就是儒家文明,中、日、韩、新加坡。 这两个文明圈的人,虽然信仰不同,但都非常勤劳、务实、有进取心。很多我们理所当然的人生观,在其它国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比如,省吃俭用,勤奋工作,重视教育。 有些拉美国家曾经非常富裕,但后来却逐渐没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根廷、巴西,曾经富裕堪比美国,如今却向泰国看齐。从根子上说,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问题。无解。 精英出走,绝不回头。  我小时候,有一个邻居,她们家是我所知道第一个用飘柔洗发水的家庭。后来妻子去了温州当地最好的酒店当服务员,没过多久,她就认识了一个欧洲老头,非常坚决要求离婚,抛下丈夫和小孩,远走异国他乡。 这样的故事还不止一个,我读小学的时候,一个同龄朋友,非常神秘地对我说,他爸妈出国了。我问,去哪里了?他说,意大利,一个遍地都是金子的地方。没过几年,他也不见了。后来听说,他们全家都在意大利开餐馆。 这些都是二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疫情之前的2019年,中国出国旅游规模达到1.55亿人次。你可听说有人出国滞留不归嘛?应该没有。不择手段出国谋生的情况,在中国一去不返,但很多国家,却越来越普遍。乌克兰的人口,从1990年的5146万人,下降至2018年4401万人,28年减少减少746万人,减少了15%,多么触目惊心。与此同时,大量乌克兰年轻人,去西欧、务农、开出租、送快递或做清洁工。当然,乌克兰被称为“欧洲子宫”,地下人肉产业,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我去了很多发展中国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越小、越穷的国家,年轻人的英语越好。比如,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突尼斯、哥伦比亚,这些国家的母语都不是英语,但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英语都非常流利。和这些年轻人交流过才发现,英语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技能,更是翻身的希望。 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学英语的动力和压力,都不够强,没有体验过贫穷的恐惧感,也没有对金钱的饥饿感。中国女性,为了攀上一个洋人老头,不惜抛夫弃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中国现在的问题是女少男多,根据本人实地考察,学好英语,去东欧、高加索找一个肤白貌美大长腿的老婆,真的不难。至少,成功概率远超过在北上广相亲。加油吧,少年! …

中国教育部发布新规:三类留学生将不被认可

中国教育部发布新规:三类留学生将不被认可 文章来源: 彩玉说教育 02/14/2022 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学子普遍选择的方向,根据数据显示,每年留学生的增长数量都会在8—9万人,显然出国留学不再是精英和富裕家庭的首选,也成为普通家庭的一种热流。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作为家长来讲,他们的思想也不再那么封建,甚至砸锅卖铁供孩子出国留学,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海归自述出国留学2年花50万,回国后月薪300 刘同学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他最终的梦想就是想要上一所国内的一本大学,但是因为高考失利,所以最终只能超过三本院校的分数线,因为三本院校在国内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刘同学的家长一心将他送去国外留学。 因为现在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只要孩子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回国后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还能享受到较高的福利待遇。 但是没想到,刘同学在国外两年的时间花了50万,因为学费、生活费包括住宿费等,每一笔都是一个较大的支出,但是刘同学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阻织。 当刘同学回国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留学经历并没有得到认可,其中一位HR的话深深的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并不是每个出过国的人都叫留学”,最终刘同学只能从事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 “并不是每个出过国的人都叫留学” 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眼里,总是觉得只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就能够在惊呼这能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找到一份稳定,并且是高收入的工作。 很多家长对于出国留学的知识是比较渺茫的,就像是这位企业HR所说,不是每一位出过国的人,都能叫留学。 在原本意义上,出国留学就是那些希望在能力上再次提升的人才有的权利,他们本身的能力并不弱,只不过国内和国外在教育水平上也会存在些差异,他们会比较倾向于学习一些外国文化,再将这种力量放在祖国的发展上。 其实像刘同学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有多少学子因为所谓的出国留学,而影响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如果不是高效率的出国,其实莫不如选择考研。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国也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也都能够得到认可,教育部根据留学生的存在,以及留学生当中的鱼龙混杂,所以也下发了一个新政策,对留学生的整体范围将进行严格的管控,有些留学生将不被认可。 通过网课的方式获取国外文凭的学生 选择出国留学不仅是同学们自身的挑战,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磨练,因为要去一个没有生活过的地方,无论从饮食起居还是生活习惯上都会不太一样。 所以有些机构就开始研究一种新型的留学方式,那就是参加网课来完成国外的课程,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学位证,但是这种方式已经被教育部禁止,同学们不要投机取巧。 就读于国外的“野鸡大学”的学生 有些同学在选择国外大学之前,其实也并不会做出充分的了解,再加上有些学校将自己包装的很好,即便是了解,同学们也无法真正的看透。 而当同学们回国面试的时候,看到HR的表情才知道,原来自己读的就是一所国外的野鸡大学,甚至还不如国内的专科,所以是毫无竞争力的,即便你当时学习成绩再好也不被认可。 无法完成留学期间的任务作业的学生 既然是一名学生,自然在学校期间有相应的作业,就像是国内大学的期末考试一样,在出国的过程中也要修满一定的学分。 而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要顺利毕业就行,但其实你在国外留学期间的表现,会被记录到你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毕业,所以无法完成留学期间的任务作业时,就相当于你依旧没有留学的经历,也不会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 …

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比率下滑 基层就业抢手

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比率下滑 基层就业抢手 世界新闻网 02/14/2022 中国多所知名大学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这些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留学比率人数不断下滑,境内深造人数则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出现灵活就业等就业新型态;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中国毕业生的新选择。 中国青年报报导,2020年以来,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学的出国留学比率普遍有所下降。从近几年北京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为1155人,比率为14.79%;2020年出国人数为1084人,下降至13.34%;去年,该人数下降至793人,比率下降至8.17%,其中,大学部毕业生出国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如今,不少知名大学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1成甚至1成以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本科生整体深造率为64.31%,出国深造率为10.77%;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率为25.32%,出国深造比率为8.91%;东北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留学占4.8%。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就业型态正在涌现。在今年众多大学的报告中,「灵活就业」成为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项数据。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人数为218人,占比7.01%;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为24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7.57%;华东师范大学非公费非师范生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11.9%,硕士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3.07%,博士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4.14%。 北京大学自2003年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企业)就业」占比都在50%以下。相反地,「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整体上升趋势。 而从不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到中国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据统计,北京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超过五成选择京外单位就业,200多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地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率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Source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报导指出,25日开始的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上午进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下午进行外国语考试。26日上午和下午均进行业务课考试。 初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27日进行。 武汉晚报指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成长21.22%,已连续8年增长。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至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从16.5万人增至将近110.7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从3.2万人增长到11.6万人。 1978年时,全中国研究生招生只有1万多人,到了202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已达到314万人。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约909万名,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就有457万。有网友指出,即便排除「二战」、「三战」考生(
重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将近一半报考研究所。之所以如此,全因大学本科学历已严重贬值,「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你求职都不好开口」。 不过,武汉晚报指出,2020年,大学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反观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6%。 在添加就业人口当中,美国具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15%,中国则尚不足1%。整体上,目前中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在9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