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经济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三名经济学家分享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文 / 潘万莉 10/11/2021 (早报讯)瑞典皇家科学院周一(10月11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名经济学家卡德(David Card)、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和因本斯(Guido Imbens),以表彰他们在劳动经济学与实证方法研究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三位获奖者研究的关键,是把全球贫困问题分解为更小、更精确的问题。例如,为了找到提高儿童健康水平的方法,可以针对教育方法、医疗卫生系统、获得信贷的途径等方面设计实验,证实干预效用。 Source Three economists win Nobel for their research on how real life events impact society By …

阿斯利康抗体鸡尾酒药物后期研究取得成功

阿斯利康抗体鸡尾酒药物后期研究取得成功 文 / 陈慧璋 10/11/2021 (早报讯)英国生物制药公司阿斯利康周一(11日)说,其试验性冠病抗体鸡尾酒药物在一项后期研究中成功减少非住院患者演变成重症或死亡。 路透社报道,出现七天或少于七天症状的冠病患者使用这款名为AZD7442的抗体鸡尾酒药物后,演变成重症或死亡的风险降低了50%,这符合了这项临床试验的目标。 阿斯利康研发部执行副总裁潘加洛斯说:“使用我们这款抗体药物对冠病病毒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显著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并可为患者持续提供六个月以上的保护。” 另外,阿斯利康也计划把这款抗体鸡尾酒药物开发为适用于无法对冠病疫苗产生足够免疫力的人的冠病药物。 阿斯利康上周已就这款抗体鸡尾酒药物作为冠病预防性药物,向美国药物监管当局申请紧急使用授权。 Source 美国股市动荡,适于做空,如何操作? (免费讲座 – Oct 11, Mon, 9PM EST) 请扫描海报上二维码: 或直接点击 Zoom 报名链接: https://zoom.us/webinar/register/6316336221018/WN_yvmcDteARpGx4yjf2g3mww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

试图向外国政府出售核舰信息 美海军夫妇被捕

试图向外国政府出售核舰信息 美海军夫妇被捕 文 / 陈慧璋 10/10/2021 (早报讯)美国司法部星期天(10日)说,一名海军工程师和他的妻子涉嫌试图出售核动力战舰信息,在西弗吉尼亚州被捕。 《纽约时报》和法新社综合报道,根据星期天解封的法庭文件,美国海军核工程师乔纳森·托比(Jonathan Toebbe)和他的妻子戴安娜多次尝试将核推进系统信息提供给一个外国政府。 两名被告均四十多岁,10月9日被联邦调查局(FBI)特工逮捕并被控以违反原子能法罪名。 美国司法部发表声明说,近一年来,这对夫妇向他们认为代表外国势力的一名人士出售有关核动力战舰设计的保密数据。这些数据的接收者实际上是FBI一名卧底特工。 诉状指托比通过他的工作权限取得核动力战舰的保密数据,他与妻子合谋以潜艇核反应堆的数据包括弗吉尼亚级潜艇的原理图设计,换取大约10万美元(约13.5万新元)的加密货币。 美英澳上月宣布成立三方安全伙伴关系,而澳洲将在美英协助下建造核动力潜艇,美国核动力潜艇因此成为舆论焦点。 Source US navy engineer arrested for selling nuclear submarine secrets Jonathan Toebbe sold …

Russ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美托儿所费用高 拜登援助计划难纾困

美托儿所费用高 拜登援助计划难纾困 大公报 10/10/2021  【大公报讯】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美国财政部上月报告指,美国每个孩子的平均护理费用约为每年1万美元(约7.8万港元),约占家庭收入的13%,这个数字已经超于政府认为是可以负担的标准的两倍。护理费用成为美国家长的沉重负担,但民主党总统拜登提出的援助计划,却遇到重重阻拦。   在北卡州的格林斯伯勒,洛利夫妇两个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每个月的托儿所支出将近2000美元,这是他们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也比他们的房子贵得多。但在他们儿子去的讬儿中心,教师迈尔斯的时薪只有10美元,所以她一周工作60小时,要打两份工,另一份在星巴克,时薪15美元还有医疗保险。迈尔斯拥有儿童早教副学士学位,她说:“我塑造儿童未来,时薪只有10美元;而给顾客泡咖啡时薪却有15美元。这毫无道理。”   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教师的年平均收入约为24000美金,当中不少人生活贫困,近一半要接受公共援助。讬儿中心工资低留不住教师。此外,新冠疫情更令离职潮恶化,虽然有部分雇主竞相提高薪金,也有教师不愿冒健康风险,照顾尚未接种疫苗和不戴口罩的孩子。   美国民主党提出3.5万亿美元社会福利预算法案,其中有一项旨在向全美大约四分之三的家庭提供补贴,将家庭幼讬支出控制在收入的7%以内,让父母能负担讬儿服务的费用,因此可以投入职场,释放社会劳动力;同时计划希望提升讬儿教师的薪金,改善其生活水平。不过有保守人士和家长担心,该计划意味增税,也可能对其他没有使用讬儿服务的家长不公平。 Source Child Care Has High Costs for Parents, Low Wages for Staff USA News Lab 10/10/2021 GREENSBORO, …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老兵读史 10/10/2021    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时间背景   2009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举行,同日,由季羡林之子季承执笔的《李政道传》在西单图书大厦首发。季承曾为李政道助手12年,在本书30万字的篇幅中,季承全面系统地披露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半世纪的学术恩怨内幕:名字排序之争。   季承坦言,“我写他们的恩怨,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写历史,历述事实,不偏不倚,不做结论。”对于这段恩怨,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深以为憾,但各执一词。杨振宁虽然认为和李政道友情的永久破裂是他一生的遗憾,但是他最先对外公开“事实真相”。杨振宁还曾引用苏东坡与其弟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不了因”,来表达他对苏轼兄弟情谊的羡慕,他说:“很遗憾,我和李政道没能做到这点。”   李政道是如何看待这段恩怨的?2003年7月李政道曾公开发表一封信,“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同时对真相作了公开说明,“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详细过程   初识   40年代,李政道正在西南联大读二年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觉得原子弹很重要,也要造原子弹。他找到西南联大的物理教授吴大猷、化学教授曾昭抡和数学教授华罗庚,对他们说,给你们十万美元,一个大礼堂作为工作场所,请你们造原子弹。   吴大猷他们说,造原子弹要先培养人才,建议选拔一些人去美国学习。   李政道被选中,于1946年来到美国。但由于美国并不开放原子弹制造技术,考察小组只能解散。据指示,他们可以用领取到的经费在美国深造。于是李政道就去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学起了理论物理。   那时杨振宁已在芝加哥大学当助教,他接到吴大猷的通知,给李政道他们在大学国际公寓预定了房间。杨振宁也是西南联大校友,但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这是李杨的初次谋面。   同在一所学校,交往自然开始。二人开始联名发表论文,在生活上也成了亲密的朋友。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就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外,书中披露,李政道还说起一个有趣的细节: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回来后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车子。杨振宁的这个提议究竟意味着什么,后来李政道才琢磨过味来。他对杨振宁的精于算计颇有感触。   合作   博士毕业后,1950年,李政道到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助教。当时,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因而李政道在加州并不愉快。   此前,1949年秋,杨振宁来到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访问成员。他知道李政道在加州的情况,于是两人商量,李政道也来普林斯顿,可以一起作研究。   书中写道,杨振宁去找了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请他给李政道发出邀请信。于是,1951年9月,李政道偕夫人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李杨两家比邻而居,两家人来往密切。杨振宁正在进行两维伊辛模型的磁化计算研究,他希望李政道加入。“这是他们合作的真正开始。”季承写道。   1951年秋,他们写了两篇统计力学论文,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不同的热力学函数在有相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解析延拓的—这个发现揭开了统计力学研究新的一页。   两位年轻中国学者的论文引起了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重视。1952年的一天,二人受邀与爱因斯坦见面。谈话时间很长,爱因斯坦问得很多,很细。最后,他站起来同李政道握手,恳切地对他说:“祝你未来在物理上成功。”   两位年轻人在普林斯顿的合作及其卓越成果,以及他们个人和两个家庭之间的亲密关系,一时传为佳话。奥本海默曾说,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 …

何祚庥院士:望李政道杨振宁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何祚庥院士:望李政道杨振宁有生之年能化解恩怨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10/10/2021 杨振宁和李政道,这两人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他们两合作在1956年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且当时获奖时,两人都还是中国国籍,所以说,他们两是最先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然而,后来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分道扬镳,没有一起合作继续创造更多更大的成就。之后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做得风声水起,而李政道却似乎没有再做出更大的成就。这一切到底都是为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说说两人之间发生的一些小事,以及后来为何会在学术上存在较大差距。 01 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曾经都是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算是校友。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个年级,也比他大了4岁,由于都是学习物理,而且成绩都非常好,学霸之间的交往很自然就开始了,后来两人都赴美留学。 杨振宁从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后到普林斯顿工作,得知李政道在加州伯克利大学并不是很愉快,于是杨振宁找到当时的院长奥本海默(美国原子弹之父)帮忙,于是李政道来到了普林斯顿,两的合作也正式开始。 两个极具天赋的年轻人,每天一起学习工作,很快就做出了成绩。1952年,两人合作撰写的有关“统计力学”的论文,让很多人知道了这两位年轻人。当时物理学界的泰斗爱因斯坦也关注到了这两位年轻人,邀请他们到办公室当面交流了一个半小时。 02 奥本海默曾这样形容杨振宁和李政道: 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草地上讨论问题的画面,是普林斯顿最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然而,这样的风景并不长久,两人合作的科研正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发生了不愉快,而引发这样的不愉快,却仅仅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两人在论文和科研成果中的“排名问题”。 在发表论文时,李政道认为应该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因为按照当时惯例,作者署名应该按姓氏英文首字母顺序排列。杨振宁认为自己比李政道大4岁,如果李政道不介意,他希望将自己名字排前面。 刚开始李政道对杨振宁的提法很惊讶,但为了不影响双方合作,第一次勉强同意了。但是,在第二篇论文时,李政道提出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自己名字写在前面。至此,两人关系彻底产生裂痕,后来两人在普林斯顿再也没有合作发表过论文。 03 李政道对杨振宁心怀不满,决定离开普林斯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原本以为两人不会再合作,但却在一次偶然机会里,李政道看到杨振宁的一篇论文中存在疑点,他联系杨振宁并指出了这个疑点,两人才再次合作并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这次合作为后来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奠定了基础。 在1956年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后来在吴健雄博士的帮助下并验证了这个理论,最终两人同时获得了1957年度的诺贝尔奖。然而遗憾的是,这次获奖却是两人决裂的真正开始。 (一)两人争夺最先发现权 这么重量级的理论,最先发现权当然是值得关注的。然而两人的说法却各执一词,李政道认为是他最先提出然后说服杨振宁一起研究出的成果,杨振宁说法完全相反。 (二)领奖排名顺序问题 在诺贝尔奖颁奖时,杨振宁提出希望按照年龄顺序在李政道前面受奖,而且他夫人杜致礼也希望在晚宴时让国王作陪。也就是说,领奖时杨振宁第一李政道第二,晚宴时杜致礼第一,杨振宁第二,李政道和夫人排后面。这让李政道非常不满。为此,杨振宁还特意去求李政道夫人秦惠箬,秦惠箬觉得这么重要的场合如果发生争吵,实在太丢中国人脸了,才劝李政道勉强答应了。 (三)新闻报道中的排名 后来有美国记者写了一篇《宇称问题侧记》来记叙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始末,报道此事。两人仍然因为报道中谁排前面的问题,闹得很不愉快。 …

美知名记者批华尔街日报 炮制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

美知名记者批华尔街日报 炮制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 国际在线 10/10/2021   美国知名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迈克尔·希尔齐克8日在《洛杉矶时报》网络版撰文,揭露《华尔街日报》为了抹黑中国,仍在恶意散布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这一伪科学理论。   希尔齐克指出,《华尔街日报》最近成为炮制新冠病毒“实验室泄漏论”的中心。10月5日该报刊登的观点文章再次试图误导读者相信存在支持这种猜测的证据。   希尔齐克揭露说,《华尔街日报》5日文章的两名作者都没有接受过病毒学专业培训,一个研究物理学,另一个是专攻乳腺病的制药商。他们声称从四篇研究论文中发现了“有力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是人为设计制造的,其中一份所谓关键证据的论文发表于权威的《细胞》杂志上。然而,希尔齐克在与该论文主要作者交流后,后者明确表示,这两人错误地描述了研究结果,相关研究“并没有为寻找病毒起源提供任何有意义的线索”。   《华尔街日报》文中提到的另外三篇所谓支持“实验室泄漏论”的论文更是不着边际。希尔齐克指出,其一根本不是论文,而是世卫组织在疫情初期赴华实地调查的公开报告,其二是关于2019年下半年武汉地区流感病情数据,前者早已得到广泛报道,后者不能说明任何与新冠病毒起源相关的问题。最可笑的是它们引用的第三篇论文。该文发表于2020年3月,文中明确说:“我们不相信任何类型的基于实验室起源的假设是合理的。”   这不是希尔齐克首次就新冠病毒溯源问题对美国媒体展开批评。9月28日,他在《洛杉矶时报》的专栏中,批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大西洋月刊》等美国主流媒体,在大量科学研究结果已证明新冠病毒自然起源的情况下,仍蓄意误导舆论,推动人们相信“实验室泄漏论”。 Source Column: When wil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stop publishing lab-leak propaganda? BY MICHAEL HILTZIK 10/10/2021 The scientifically …

有些疫苗终身有效 新冠疫苗为何不行?

有些疫苗终身有效 新冠疫苗为何不行? 聯合報 10/10/2021 华尔街日报报导,麻疹疫苗可以帮助接种者终身免疫,水痘疫苗的效力可以持续10到20年,破伤风疫苗也可以管上十年或更久,然而,新冠疫苗的效力在6个月后就大减。新冠疫苗的效力为什么不能再持久一点? 根据报导,原因有二:新冠疫苗并非使用拷贝型病毒,所以做不到终身免疫;新冠病毒会不断变异,使疫苗失效。 从历史上看,最有效的疫苗使用的是拷贝型病毒,基本上可以做到终身免疫。麻疹疫苗和水痘疫苗使用的就是拷贝型病毒。 非拷贝型疫苗和蛋白质疫苗(如破伤风疫苗)的效力没有那么久,但注入免疫佐剂(一种可以增强免疫反应的物质),疫苗效力可以强化。破伤风疫苗和A型肝炎疫苗就要使用免疫佐剂。 娇生和AZ新冠疫苗使用的是非拷贝型腺病毒,不含免疫佐剂。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新冠疫苗原理不同,不含任何病毒。 为了绕开人体的免疫机制,病毒和病菌有时还会变异,这让事情变得更复杂。麻疹、腮腺炎、风疹以及水痘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异,但据英国医学期刊,目前至少已发现八种SARS-CoV-2变体,这种病毒正是引发新冠肺炎的罪魁祸首。 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教授斯利夫卡说:「这确实让疫苗的起效机制变得更加复杂,就好像慢慢地,你追踪的目标变成不只一个。」 Source Some vaccines last a lifetime. Here’s why COVID-19 shots don’t. Researchers have calcula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