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现芯片生产关键性原材料量产 官方:重大突破 文章来源: 央视新闻 10/02/2021 今天(10月2日),中国首条单晶纳米铜智能加工生产线在温州平阳投产。这标志着芯片制造关键材料——单晶纳米铜——实现国产化量产。单晶纳米铜,成品直径为13微米,约为头发丝十分之一细,是集成电路半导体封装的关键材料。 以往中国的半导体关键材料大部分来自进口,且原材料是贵金属金或者银,价格昂贵,成为制约中国芯片生产的“卡脖子”难题之一。 这次单晶纳米铜的技术突破,实现了用铜基新材料替代其他贵金属,大幅降低成本,价格较国外同类产品降低近五成。 这个原材料主要应用在通信、汽车领域以及医疗和工控领域的芯片上。目前平阳生产基地年产能为500万卷轴,达产后将满足国内相关行业约10%的使用需求,为中国集成电路“打破封锁、代替进口”的目标贡献力量。 Source China claims chipmaking breakthrough with mass production of key material just 1/10 width of a human …
Category: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今年将首射太阳探测卫星 9/28/2021 中国计划今年发射首颗太阳探测卫星,增加对太阳的认识。卫星若发射成功,将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太阳双超卫星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首次亮相。 中国科协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介绍说,对太阳进行探测有两大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中目前唯一可以进行高空间分辨表面观测的恒星,而具有天体物理学上的重要性;二是由于人类依存于太阳,所以需要认识太阳的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 太阳给人类带来光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便甚至灾难。耀斑是太阳活动中最剧烈的事件,在几分钟内,一个大的耀斑要释放的能量要比最大地震所释放的多百万倍,能量超过几千个核弹同时爆炸的威力。太阳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等太阳活动事件更是时刻影响着地球的空间环境,干扰通信和导航、威胁航天员的健康,甚至毁坏航天器。因此,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更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据了解,中国即将发射的太阳双超卫星的主要科学载荷为太阳Hα成像光谱仪,将国际首次实现空间太阳Hα波段的光谱成像探测。通过对这条谱线的数据分析,可获得太阳爆发时大气温度、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研究太阳爆发的动力学过程及物理机制,显著提高中国在太阳物理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卫星采用超高指向精度、超高稳定度平台 (简称“双超”卫星平台)设计。通过采用平台舱、载荷舱可分离式设计理念,将实现载荷舱的超高精度指向控制,较现有水平提升1-2个数量级。 Source China to launch its first satellite to the sun, and wants public to name it Suggestions …
美国出口管制使C919客机认证和生产受阻 9/27/2021 本周的中国珠海航展上,中国C919客机并未参展。三位知情消息人士透露,由于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导致这款飞机更难达成认证和生产目标。 据路透社报道,上述消息人士称,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无法得到供应商的及时帮助,一些备用零件甚至已经告罄。 自2020年12月起,美国要求向任何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企业出口零部件和提供技术援助都需获得特别许可,给C919计划套上了紧箍咒。 消息人士称,美国相关供应商逐渐获得许可,但这已导致中国认证速度变慢,长达数月的延迟有可能影响到早期生产。由于此事的敏感性,消息人士要求匿名。 中国商飞获得815架临时订单,但只有中国东方航空下了五架飞机的确定订单。 东方航空8月表示,预计首架飞机将在年底前交付,之后在2022年交付两架,2023年再交付两架。 “最大的障碍之一将是供应链,特别是在当前通胀、材料供应和供应商变化的背景下,”美国航空航天咨询公司Patriot Industrial Partners的航空航天供应链专家Alex Krutz说。 “供应商可能没有流动资金来进行适航认证后的改装,也不像几年前那样愿意继续支持像中国商飞这样的初始进展较慢的生产计划,”他补充说。 中国商飞落后于其最初的认证计划多年–这也是它没有带C919参加中国航展的原因之一。 “中国商飞非常专注于试飞。他们落后于计划,正在尽可能多地飞行以达到中国认证所需的最低小时数,”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路透。“尽管有这么多问题,中国商飞还是非常坚定地要获得认证,因为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消息人士称,C919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前获得中国航空监管机构颁发的型号合格证,但会有一长串关于飞行操作的限制。消息人士说,即使在获得认证之后,中国商飞也必须进行升级。 中国商飞和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Source C919 reportedly faces delays over tightened US …
中国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 9/27/2021 中国今天(27日)14时19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发射升空。 综合央视网与环球网报道,此次任务是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1次飞行。 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是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可获取高空间分辨率对地观测彩色静态影像,将为中国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应急卫生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服务。 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快舟一号甲火箭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航天三江所属火箭公司推出的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具备国际通用接口,主要为300公斤级低轨小卫星提供发射服务,具有飞行可靠性高、入轨精度高、准备周期短、保障需求少、发射成本低等特点。 Source China launches new satellite 9/27/2021 JIUQUAN, Sept. 27 (Xinhua) — China sent a new satellite into space from …
清华大学将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 9/25/2021 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将控制文科的学科规模、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 据清华大学官网本月20日发布的新闻稿,清华大学校长邱勇17日在清华大学文科工作会议上说,在新的发展阶段,清华文科发展要有新的目标与定位,突出目标导向,要自信从容,实现文科的高质量发展,要长远规划,到2030年实现清华文科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 回望清华文科95年的发展,邱勇总结了两个突出特点,即大师云集与“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 邱勇说,正是因为清华文科的发展,清华才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文科发展让清华变得更人文,更人文的清华也让清华更创新、更国际。 邱勇针对未来文科建设工作提出10点要求,包括控制学科规模,率先建立内部结构调整机制;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形成清华的文科文化与文科特色,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特色;持续扩大文科影响力,突出清华文科的学术高度;推动文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等。 清华校党委书记、文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陈旭也在会上对清华文科发展建设提出要求,包括进一步提升对文科发展的政治属性、政治要求的认识,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要求,在文科发展中努力出人才、出成果、出经验、出示范,向“旗帜”“标杆”的高标准努力。 文科和理科哪个更重要的争论在中国互联网时有发生。中国央行今年4月曾发表一份有关人口转型问题的报告,其中提及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由于这些国家的前车之鉴,中国从人口政策角度看“应该重视理工科教育”。 “文科生太多”的说法当时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话题,大部分网友对此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观点“肤浅”且“误国”。 Source 清华大学:将压缩文科博士生规模 来源:清华大学官网 9/24/2021 据清华大学官网消息:9月17日,清华大学文科工作会议在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举行。针对文科建设工作,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会议中提到要控制学科规模、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等十点要求。 针对接下来的文科建设工作,邱勇提出十点要求: 一要控制学科规模,率先建立内部结构调整机制,保持学术的深度和高度,不断提升学科发展质量。 二要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积极打造一流的文科发展平台,吸纳最优秀的文科人才,发挥顶尖学术带头人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要做好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发挥文科在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服务好全校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要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 四要形成清华的文科文化与文科特色,文科文化是清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特色。 五要持续扩大文科影响力,突出清华文科的学术高度;加强智库建设,推动智库研究水平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六要有历史感、现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七要继续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学术共同体建设,为基础文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八要推动文科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体现办学品位,追求学术卓越,建设全球性的人文思想交流中心。 九要进一步突出抓学科基础、抓基础学科,抓学科基础还要进一步抓重点学科、抓重点学科方向,要突出高度和影响力。 …
受疫情影响 诺贝尔颁奖典礼连续第2年线上举办 文 / 林煇智 9/23/2021 (早报讯)受冠病疫情影响,诺贝尔奖基金会将连续第两年取消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现场颁奖典礼,改为电视和网路直播得主在各国领奖。不过,基金会表示,通常在挪威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尚未决定要如何颁发。 路透社报道,诺贝尔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冠病大流行病能够结束,但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 正常情况下,诺贝尔奖得奖者会受邀于12月至斯德哥尔摩参加正式颁奖典礼,亲自从瑞典国王手中接下奖章和获奖证书。去年是自1944年以来,首次取消现场颁奖典礼。 基金会并表示,尽管得奖者无法出席,但仍希望在瑞典举办一场小型颁奖典礼,届时将会透过电视和数位平台直播。 今年的得奖者名单将于10月4日到11日间揭晓,领域包括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 Source 美经济学家吁美中合作寻找抗疫方法 9/06/2021 美国经济学家兼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冠病疫情委员会主席萨克斯呼吁美国与中国合作,共同寻找对抗疫情的全球性方案。 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马来西亚《星报》昨天(5日)刊登的专访中认为,中国在抗疫方面做得出色,世界可以且应该能从中国的应对方案中学到更多知识,并呼吁美国学习与中国展开合作,而不是试图强迫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做事。 在冠病溯源调查方面,萨克斯称,美中都掌握与溯源有关的信息,调查人员使用这些信息,并强调两国之间科学合作的重要性。 萨克斯指富裕国家并没有慷慨宽厚地分享他们所得到的知识,特别是在疫苗方面,并称美国、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亚细安等主要地区并未展开任何形式且经过协调的应对措施。 Source Jeffrey Sachs: U.S. needs to work …
杨振宁百岁诞辰提邓稼先:后50年我们千里“共同途” 9/23/2021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昨天在百岁生日研讨会上感怀50年前“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给他的信中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杨振宁说,“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是后50年合了你‘共同途’的途,相信你也会满意。” 根据“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杨振宁出席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时回忆了自己1971年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感受和经历。 杨振宁说,自己是50年前第一次访问中国,那个访问是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访问,因为使他对于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的人生轨迹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那次访问,他见了参与中国原子弹制造、同时是自己多年好友的邓稼先。 杨振宁回忆说,中国的原子弹爆了之后,美国的报纸很快就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说是涉及中国原子弹的重要人物,就有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他的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他们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 杨振宁忆述当时美国报纸称中国主席毛泽东派了个飞机到陕北,去找美国的一个叫做寒春(编者注:寒春的英文名为Joan Hinton,核物理学家,1921年10月20日出生在芝加哥,2010年6月8日去世)的物理学家到北京去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 杨振宁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因此在1971年访问尾声,就此询问了到机场送机的邓稼先。 邓稼先在和组织确认后被告知,没有外国人参加中国原子弹的制造,除了在最先的时候略微有一些苏联人的帮助,后来基本上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于是通过书信的方式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振宁。 邓稼先在信中还说,这次和杨振宁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说,当时没有看懂这句话,但想了想,知道“千里共同途”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杨振宁接着说,最近看到他这封信发表在一本新书里(注:指2021年修订版的《晨曦集》),仔细看了以后,在时隔50年后想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是以后50年是合了你‘共同途’的途,我相信你也会满意。再见。” Source 杨振宁百岁诞辰发表演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9/23/2021 为庆祝杨振宁先生百岁诞辰,9月22日下午,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在清华大学举行。会上,杨振宁先生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特刊登全文,以飨读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在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 (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上的讲话 杨振宁 各位首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亲戚: 我非常感谢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跟中国物理学会合办的庆祝我农历一百岁的生日。我没有想到你们请到了这么多人,跟我在不同的时候有过很多交往。我是整整五十年以前,1971年第一次访问新中国。那个访问是我人生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因为使得我对于新中国第一次有了一点认识,而这个认识对于以后50年我的人生轨迹有了非常大的影响。 那次访问除了看了住院的父亲以外,我还看见了很多亲戚和朋友,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我最亲近的朋友就是邓稼先。他1971年给我写的一封信,最近发表在一本书里头,这里头的故事是这样的,中国原子弹爆了以后,美国的报纸很快有种种的消息。其中一项我注意到,说是设计中国原子弹的人物里头有邓稼先。邓稼先是我中学、大学、在美国的知心朋友,我想他跟我的关系不止是学术上的关系,也超过了兄弟的关系,所以对于这个消息我当然非常注意。另外一个消息我也注意到,是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我认识寒春是因为我跟她在芝加哥大学同一个实验室工作了20个月,而且她还要我教她中文。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一直到1948年3月她告诉芝加哥大学系里所有的老师、学生,说她要到中国去跟她的男朋友结婚,在陕北。 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个消息是不是对的,很想知道中国的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忙。所以我在1971年4个礼拜的访问之中就非常想问这些问题,问寒春参加中国的原子弹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可是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所以我又不敢问。最后在北京几个礼拜后,我要到上海去,从上海再过几天就要飞回美国。在离开北京的时候,也是去飞机场的时候,邓稼先送我。那个时候北京的飞机场很简单,所以他陪我一直走到飞机的楼梯底下。我实在憋不住了,我问他寒春有没有参加中国原子弹的设计?他说他觉得没有,不过他说要跟组织上认证一下然后告诉我。 …
中科院报告指美国疫情或始于2019年9月 9/23/2021 中国科学院预印本平台(ChinaXiv)22日发布的一项基于大数据建模分析的疫情起源时间研究结果指出,美国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 据中国央视财经报道,研究人员依据传染病传播模型和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建立优化模型,基于已公开数据对美国东北部12州和中国武汉市、浙江省等地的疫情起源时间进行了推断。 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美国东北部12州,疫情首例感染发生概率50%的日期多数位于2019年8月到10月,最早是罗德岛州的2019年4月26日,最晚是特拉华州的2019年11月30日,均早于美国官方公布的全美首例确诊日期2020年1月20日。计算结果表明,美国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9月前后已开始流行。 计算显示,中国武汉市首例感染发生概率50%的日期为2019年12月20日,中国浙江省首例感染发生概率50%的日期为2019年12月23日。据此推断,中国疫情较大概率于2019年12月下旬已开始流行。研究认为,这一结论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基本相符,证明该计算方法准确可靠。 Source COVID-19 might have started to spread in September 2019 in the United States: study Source: Xinhua 9/23/2021 BEIJING, …
北大启动“全球课堂”项目 9/22/2021 北京大学近日与全球合作伙伴康奈尔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海外院校共同启动了北京大学“全球课堂”项目(Global Open Courses Program),将北京大学的优质课程分享给海外学生,使中外学生“云端”共同学习。选取课程包括《中国经济》《国际发展政策》《中国商务》《全球卫生领导力》等。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参与该项目的海外大学还包括早稻田大学、希伯来大学、开罗大学、格拉纳达大学。 今年秋季学期,“全球课堂”项目选取《中国经济》《国际发展政策》《中国商务》《中国与非洲:全球性的相遇》《全球卫生领导力》《专业汉语》等六门课程,面向北京大学五所孔子学院和海外友好合作院校的学生开放,并通过线上教育平台ClassIn同步直播给海外学生。 作为“线上北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课堂”项目目前共有来自五大洲36个学校的近200名学生选修287门次课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前天为来自全球各地27所高校的70多名学生讲授了“全球课堂”《中国经济》一课。他运用经济学的“破窗理论”阐释了疫情的影响,并鼓励线上线下学生结成小组一起开展讨论、研究。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表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不仅是应对冠病疫情的解决之道,更将成为教育的“新常态”,补充传统的教学形式。 王博还说,北京大学推出的“全球课堂”项目,体现了大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责任担当,兑现了北京大学对教育国际化的承诺。北京大学将联合国际合作伙伴,提供更多高品质的混合式教学课程。 Source 最新世界大学排名:清、北创历史,收入超上市公司 文章来源: 市界 9/02/2021 9月2日,涵盖全球1662所大学的THE世界大学排名,由泰晤士高等教育正式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列总榜单第16名,以及亚洲榜第1位,处于领跑地位。这是首次中国两所大学进入前20名,也是亚洲国家迄今为止的大学最高排名,堪称历史性突破。而在亚洲排在第3~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以及东京大学。 也就是说,在整个亚洲前五,中国高校拿到3个席位,成绩喜人。 当然,如果算上排在第7位的香港中文大学和第9位的复旦大学,在整个亚洲前十中,中国高校拿到5个席位,占据半壁江山。 不过,如果与英美相比,中国高校的确还是存在差距。 通过榜单可看出,排在世界前14的高校所在地区,全部为美国和英国,其中美国占据11个席位,包括加州理工、哈佛以及斯坦福等知名院校,英国则占据3个席位,包括牛津、剑桥等国内民众同样耳熟能详的名字,紧接着便是瑞士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中国的清华和北大。 那么,身为中国排名最高的前两所高等院校,同时拥有“中国最高学府”之称的清华和北大,到底有多牛? 据北京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其2021年收入总预算为221.3亿元,较2020年增加近30亿元,包括上年结转的53.2亿元。此外,清华大学公布的2021年收支总预算为317.3亿元,比前一年增加6.5亿元,除去上年结转88.5亿元,本年收入预算高达228.8亿元。 实际上,高达两三百亿的年收入,是绝大多数A股上市公司无法企及的。 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以2020年为例,营业总收入达上千亿的上市公司为84家(营收破千亿的排名最后的一家为三一重工),营业总收入破500亿的有189家(最后一家为宁德时代)。与清华和北大相比,营业总收入在317.3亿元和221.3亿元以上的A股上市公司,分别为252家和338家,而A股上市公司总数量高达4400多家。 …
天舟三号与空间站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9/20/20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20日22时08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据中新社报道,天舟三号装载了航天员生活物资、舱外航天服及出舱消耗品、空间站平台物资、部分载荷和推进剂等,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组合体完成交会对接后,转入三舱(船)组合体飞行状态。 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昨天15时10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约597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15时22分,飞船太阳能帆板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 Source 中国成功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9/20/2021 中国今天(20日)下午3时10分成功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 据中国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飞船之后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太阳能帆板过后也顺利展开且工作正常,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下来将与在轨运行的中国空间站组合体进行交会对接。 Express delivered from Earth to space! China successfully launched Tianzhou-3 to its space station. …
400,000 people are infected each year with coronaviruses carried by bats, an early study suggests. Researchers say the data could help prevent future pandemics. By …
任務完成!SpaceX「平民太空團」返地球 降落佛州海面 聯合報 9/18/2021 SpaceX公司的「平民太空團」於美東時間18日晚間7點09分左右返回地球,降落在佛州沿岸的大西洋中。4名業餘太空人在太空中停留近3天, 只差1小時就滿3天。 4名太空人全部非專業,而且都是第一次上太空,他們除了欣賞太空景觀,還與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的病童聊天,並與正在洽談飛到「國際太空站」的影星湯姆克魯斯交談。 Four people returned to Earth from a three-day extraterrestrial excursion aboard a SpaceX Crew Dragon capsule, marking the …
研究:老挝蝙蝠携带的病毒最接近冠病原始毒株 文 / 陈慧璋 9/18/2021 (早报讯)研究人员发现,栖息在老挝北部石灰岩洞穴里的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即冠病原始毒株)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 彭博社报道,这一发现让科学家对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起因再靠近一步。 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和老挝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数百只马蹄蝠中寻找与导致冠病相似的冠状病毒,并发现了三个紧密匹配的受体结合域。 这项论文报告周五(17日)刊登在《自然》期刊。研究人员在报告中指出,自然界中存在着与SARS-CoV-2密切相关的病毒,这些病毒来自某些蝙蝠种类包括几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中华菊头蝠又称马蹄蝠(horseshoe bat)。 这项研究为冠病大流行始于蝙蝠传播病毒的假设提供了支持。 9月14日发布的另一项研究显示,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一些中华菊头蝠的密集栖息地,每天可能发生大约1000起此类感染病例。 巴斯德研究所病原体发现负责人兼论文合著者埃洛伊特(Marc Eloit)说,在老挝发现的三种病毒——BANAL-52、BANAL-103和BANAL-236,是“迄今为止最接近SARS-CoV-2的祖先病毒。” 埃洛伊特说:“这些病毒可能促成了SARS-CoV-2的起源,并可能在本质上构成未来直接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Source Bats in Laos caves found to carry coronaviruses that share …
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着陆 9/17/2021 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今天(17日)返回地球,下午1时30分左右顺利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自6月17日发射以来,航天员们已在轨“出差”三个月,完成众多工作任务。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按计划再入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即将启程回到祖国怀抱。欢迎航天英雄凯旋而归! 综合央视新闻和新华社报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火箭成功点火后,平安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返回舱舱门打开,三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地面控制中心宣布,本次任务圆满成功。 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在太空工作生活三个月,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另外,中国将在本月内发射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为下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进入天和核心舱做准备。有消息说,航天员王亚平可能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船乘组,成为进入中国空间站的首名女航天员。 Source 空间站生活90天创纪录 载三航天员神舟十二号预计今天酒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按计划返回 来源:人民网 9/16/202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后,于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13时3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后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按计划再入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即将启程回到祖国怀抱。 另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组合体已垂直转运至发射区。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Source 中国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二度出舱 8/20/2021 中国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今天(20日)第二度出舱,进行长达约六小时的出舱活动。航天员下来将继续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计划9月中旬返回地球。 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公布,航天员聂海胜和刘伯明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已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 他们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安装等作业。在舱内的另一名航天员汤洪波则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在圆满完成此次出舱活动期间全部既定任务后,聂海胜、刘伯明已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比原计划提前了约一小时。 刘伯明和汤洪波今年7月完成长达七小时的舱外任务,是继2008年“神舟七号”之后,再有航天员出舱活动。 中国军事评论员宋忠平早前就首次舱外任务分析,执行长时间出舱任务,是组建和维护大型空间站的一个重要需求。2008年的出舱停留在技术验证层面,而这一次不仅在舱外停留时间更长,任务也更复杂。就连新一代舱外航空服也进行大量优化,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大幅提升。 …
NASA火星探测车采集两块岩石 有长期接触水迹象 中央社 9/11/2021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火星探测车「毅力号」迄今已采集到两件岩石样本,迹象显示这两块石头曾长期碰过水,有利火星古老年代存有生命的假设。 负责火星计划的科学家法利(Ken Farley)今天在声明中说:「看起来,我们的第一批岩石揭示了一个可能适合居住的长期环境。那里很长一段时间有水,这很重要。」 「毅力号」(Perseverance)于本月6日采集到第一件样本,8日又从同一块岩石上采集到第2件。两件样本的直径都略大于铅笔,长约6公分,保存在探测车内部的密封管里。 「毅力号」一直在杰哲罗陨石坑(Jezero Crater)一带运作,这个坑位于火星赤道北方,35亿年前曾有一座湖泊,当时火星上的环境比现在更暖湿。 第一批样本采自一块成分上属于玄武岩的岩石,可能是熔岩流的产物。火山岩一般包含结晶矿物,有助于放射性定年,能协助科学家描绘这一带的地质史图景,例如陨石坑生成年代、湖泊何时出现又消失、气候如何随时间变化等。 NASA地质学者史泰克摩根(Katie Stack Morgan)在记者会说:「还有一件关于这些岩石的有趣事情是,上面有与地下水长期相互作用的迹象。」 科学家早就知道陨石坑内曾有湖泊,原本不排除湖水仅仅存在50年,只是昙花一现。现在,他们可以更肯定,地下水存在的时间比原先估计的要长。 史泰克摩根补充说:「如果这些岩石长期接触水,内部可能会有适合古老微生物生命存在的隙缝。」 岩芯内的盐类矿物,可能会有古代火星水产生的细微气泡在其中。 NASA希望在2030年代与欧洲太空总署(European Space Agency)共同运行的任务中,把这些样本带回地球,供实验室深入分析。 Source NASA逾50年来首见 SpaceX太空船夜间降落海上 中央社 5/02/2021 …
哈佛研究发现美国有1.6万起疗养院冠病死例未被报告 文 / 张佳莹 9/11/2021 (早报讯)哈佛大学研究员凯伦(Karen Shen)领导的一份报告显示,在该大流行病的最初几个月,美国有近1万6000起冠病疗养院的死亡病例没有被报告。 该报告于周四发表在美国医学期刊JAMA Network Open,报告发现,缺失的数字占据了2020年所有疗养院死亡人数的14%。 通过研究20个州的数据,该研究发现,联邦数据中没有记录44%州卫生部门统计的冠病病例,还有40%的疗养院冠病死亡病例。 研究人员说:“这可能表明,疗养院在大流行的早期普遍无法可靠地收集数据,或者说报告较少病例和死亡的压力在所有设施中是普遍存在的。” Source New Tally Adds 16,000 Nursing Home Residents Lost to COVID By Steven Reinberg | Health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