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冠病特效药防变异株 部分病人康复 11/17/2021 中国官媒《科技日报》今天报道称,中国自主研发新冠特效药能防变异株,使用后患者体内病毒载量大幅下降,憋喘、味嗅觉减退等症状明显好转,部分病人已康复出院。研发团队带头人——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表示,正在开展国内二期临床试验,希望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早日面世。 报道介绍说,这款特效药的独特之处是,在其他候选药大多使用“一对抗体”预防新冠病毒逃逸时,它实现了“单个抗体”就能防范变异株。它是一种中和抗体药物,它的原型是人体里本来就有的中和抗体。在与新冠病毒过招后,患者本人的免疫机制会择优选出“会打仗”的中和抗体。 这一步算“海选”,特效药就在其中。但特效药必须优中选优,过去优选抗体用时需要以年计,因为中和抗体底数巨大,成千上万,而且痕量捕捉不到。高通量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的发明,让研究者可以逐个细胞快速翻找。 作为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谢晓亮受访时说,单个抗体取代“抗体对”的特点使它的生产成本将是其他候选药的三分之一以下,目前丹序已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达成合作开发意向。 谢晓亮实验室有着领先国际的技术优势。在全球竞速研发中,抗体药研发就像沙石淘金,翻得石头越多越可能捕获最强抗体。 北大团队在短短几个月内实现了对8000余个候选抗体的筛选。数据显示,基于超几倍筛选,北大团队筛选出多个特效候选药,DXP-604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也是为什么该药用于治疗时仅需0.6克,而且还能更少。“我们正在做爬坡实验,很有可能0.3克就够。”谢晓亮说。 报道还说,新冠疫情反复、复杂对新冠特效药提出了应对变异的更高要求。抗体配对是一种常用策略,两个抗体与病毒的结合位点不同,当一个抗体失效时,另一个还可以抑制病毒,例如,再生元和礼来都采用了抗体对,但都有一个抗体被德尔塔株逃逸了。 “我们有一个候选药DXP-593就被德尔塔株逃逸了。”谢晓亮说,它的药效很高,反而给病毒施加了巨大的进化压力,新冠病毒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抗体失效。 对于逃逸付出的惨痛代价,谢晓亮没有讳言:近一亿元(人民币)的研发经费打了水漂。 谢晓亮团队原本打算将DXP-593与DXP-604合用,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却带来了意外惊喜,单用DXP-604就能防住变异株。 “我们最新发展了一种高通量酵母显示技术,把新冠病毒蛋白(S蛋白)受体结合域的单点突变的所有4000多种可能逐一与中和抗体做了测试。”谢晓亮说,新技术能清晰显示在不同抗体药物中,新冠病毒逃逸的可能性。 DXP-604的测试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它给了新冠病毒一个“两难”困局:要么不变异,被DXP-604中和,要么变异“出圈”,但会变化多到很难再结合到人体细胞上。让新冠病毒落入“不变等死、变是找死”的境地是DXP-604的“杀手锏”。 “它就是我们要找的Super抗体。”回头看一路走来的曲折,谢晓亮总结,抗体特效药并不是全方位的越“强势”越好,太强势会让病毒变异重生,DXP-604在竞争位点上做到恰到好处,最终是“打着太极”让病毒走投无路而死。 “我们拥有了一个全谱的、能够抵抗所有RBD区单点突变的抗体,足以中和所有现存的变异株,并最大程度上不会被未来的变异株所逃逸。”谢晓亮说。 关于DXP-604的临床试验和上市时间表,谢晓亮介绍,正在开展国内二期临床试验,已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接洽,推进海外二期和三期临床试验。北京市已批准DXP-604作为“同情用药”在北京地坛医院临床救治,目前临床试验和“同情用药”的药物均由药明生物生产。谢晓亮表示,希望中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特效药早日面世。 Source China speeds up COVID-19 medicine development …
Category: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11/15/2021 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太空站近月,从镜头上看太空人王亚平脸部有明显变化,这是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造成的脸部浮肿现象。(图/央视截图) 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3名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中国太空站将近1个月,他们在萤幕上出见时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现象引起许多人关切。据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的作用,是正常的反应。此外,在失重状况下待久了还会有声带与鼻腔充血现象,讲话声音也会有变化。 据《腾讯网》报导,中国神舟13号太空人入驻空间站近一个月时,应中国央视之邀请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共同朗读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总序。但是网民们却被3名太空人圆圆的脸吸引了目光:为什么才短短一个月,太空人好像都变胖了?难道是空间站伙食太好?更奇怪的是,王亚平和翟志刚的嗓音好像不怎么对劲,像是得了感冒。 翟志刚应《央视》要求朗读《激流三部曲》序言,脸看起来肿得更多。(图/央视截图) 报导说,看得出来太空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在朗读之后,他们还即兴表演了后空翻和太空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但脸上出现浮肿也是事实。 至于为什么太空人的脸会浮肿?这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有关系,无论是中国太空人还是国际空间站里的外国太空人,只要在太空呆上一些日子,谁都逃不脱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伤害。 报导说,在地面时,由于地球重力作用,体液会倾向于流到下肢,所以下肢的血液压力会更高。但是如果你尝试倒立,很快就能感觉到大脑发胀,满脸通红。太空人到达太空时,他们的体验跟你倒立时有点像,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常称这是「浮肿的脑袋、鸟的腿」。 据,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人身体的变化并不仅是脸变得更大,体液上涌还会导致声带和鼻腔充血,你会感觉到鼻塞,讲话的声音也会有点变化,就像是感冒了一样。 太空人看起来「脸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摄像机的镜头,因为都使用广角镜,当太空人凑近时会显得脸更大,离远些看着就好很多。 报导说,2013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对27名从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进行了体检,这些人平均在太空呆了108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眼睛发生异常,其中9人视神经周围出现鼓胀,6人眼球后部被压扁。NASA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会造成骨质酥松、肌力下降,视力也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例如视网膜因宇宙射线受损等。 Source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中国新闻组 11/07/202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北京时间11月7日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运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则成为中国首位运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大公报报导,「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准备工作从7日下午即开始进行。在运行任务前,地面为航天员特别准备了鲜花包作为出舱太空餐,这样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支撑他们长时间、高消耗的太空作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航天员翟志刚在7日18时51分成功打开天和内核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战袍」,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隔13年后,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再次喊出这句话。在节点舱中等待的王亚平马上接了一句,「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而正在内核舱进行支持工作的叶光富也马上跟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
欠债3千亿破产!昔日民族品牌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文章来源: 金错刀 11/15/2021 上个月,新方正集团悄无声息地成立了。 很多年轻人可能会有疑问,方正集团是谁? 微软雅黑用过吧?方正集团旗下的。 在它破产重组前,有公司拿它的微软雅黑字体商用,结果被方正起诉,差点把公司赔破产。 因为字体侵权到处告人,方正集团被戏称为字体界的“视觉中国”。 但这个听着挺不着调的企业,曾经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科技巨头。 它最牛逼的发明,让央视怒捧:只要中国人读书、看报就得感谢他。 它辉煌时,是全球第七大的 PC 供应商,国内PC市场的第二名,第一是联想。 2018年,它更是达到人生巅峰,年入1333 亿元,旗下6家上市公司。 但就是这么牛的民族企业,说倒就倒。 去年,因为负债3000亿,方正集团宣布破产重组,这才有了今天无人问津的新方正集团。 方正的倒下,是得了大公司最容易得的病。 日本也没做到的事, 方正用三年就搞定了 1986 年,北京大学投资了40万元,注册成立了一家“北京大学理科新技术公司”,它就是方正集团的前身。 现在没人搭理的新方正集团,当年被誉为“中国之光”,妥妥的民族希望。 而这主要得益于它的技术奠基人——王选。 他解决了一个让全中国受益至今的难题:让中文进入信息化的世界。 …
中国清零政策异常严厉 为何仍受民众支持? 文章来源: ABC中文 11/14/2021 朱莉·郭(Julie Guo,音)很享受在塔州首府霍巴特的生活,这里洋溢着自然气息,空气清新。而且这个城市基本没有像澳大利亚其他首府城市一样经历严厉的封城。 但是,从今年4月底起全澳新冠病例有所增加,朱莉在中国的父母认为这表明澳大利亚的疫情失去控制,让她回国。 朱莉的父母坚持认为,保证她和国内其他人免遭新冠疾病侵袭的最佳方式就是“清零”政策。 所以,曾拥有澳大利亚临时签证、从事口译工作的朱莉打点行装,处理好一切事情后便永久性地回国定居了。此时,她已经与家人分别两年。 朱莉的家人坚决支持中国采取的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即便在她回国后要隔离四周,家人对那些措施的支持也没有动摇。 一些人因为在中国国内出行受困而对疫情防控政策提出抗议和批评,还有一些城市为了遏制“德尔塔”变种病毒而长时间封城。但是,还是有很多中国人支持清零政策,即便这意味着依旧要紧闭国门。 此前,一名男性返回中国后检测出阳性,结果一些人就呼吁旅居国外的华侨不要回国。 这名男性与家人在网上遭人辱骂,后来被迫公开道歉。 清零政策下的生活 中国的新冠清零策略有一项内容就是,一旦有迹象表明病例数可能失控就立即封城,然后在几天内对数以百万计的居民进行检测。 所有人出门时都要使用被称为健康码的二维码, 健康码的颜色有绿、黄、红三种,分别表示不同的健康情况。 如果是确诊病例的密接者,健康码颜色为红色,需要隔离者的健康码颜色为黄色,健康或康复患者的健康码则是绿色。 朱莉·郭回国后在中国北方某地接受工作面试,之后便回到位于西南的四川老家。不久,她的健康码就变成了黄色,因为她去过靠近病毒暴露地点的某个地方。 当地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不到一个小时就把她送到住家附近某医院进行隔离。 不过,因为在两天内做的两次检测结果皆呈阴性,朱莉被放回家。 她说,快速的检测与隔离程序是中国实施的疫情防控政策比较容易得到遵循的一个原因。 “做检测非常方便,这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也非常高,”她说。 朱莉认为,中国的封城大多时间短暂而且有针对性,只要不出门就能过正常生活。 “而且没有像澳大利亚那样的情况,在某[营业、工作]场所还限制入内人数,”她说。 …
陈薇团队研制全球首款吸入式冠病疫苗亮相 外形似奶茶杯 11/13/2021 由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合作研发的全球首款可吸入式新冠疫苗昨天亮相。这款外形酷似奶茶杯的可吸入式新冠疫苗被网民评论称,姿势好像喝奶茶。 根据“央视军事”公号消息,这款在“2021第五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亮相的疫苗可让观众现场体验。该疫苗目前二期临床试验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正在推进紧急使用的申请工作。 据了解,吸入式新冠疫苗与肌肉注射使用了同种疫苗,其制剂配方未改变,仅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雾化吸入免疫采用雾化器将疫苗雾化成微小颗粒,通过口部吸入的方式进入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激发黏膜免疫,而这种免疫是通过肌肉注射所不能带来的。 此前,由陈薇院士团队领衔研制的雾化吸入新冠疫苗在《柳叶刀 传染病》发表临床研究数据,这也是全球首个公开发表的新冠疫苗粘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雾化吸入接种疫苗安全性好,无肌肉注射局部不良反应。雾化吸入只需要使用五分之一剂肌肉注射用的剂量,细胞免疫反应水平就可以与一剂肌肉注射相当。肌肉注射后采用雾化吸入加强免疫,可产生高水平中和抗体。 与目前批准上市的肌肉注射疫苗相比,疫苗制剂处方、包装形式和生产设施等完全一致。同时,雾化吸入还能够显著提高已经注射疫苗人群的多重免疫效果,抵御新冠病毒的变异,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推广使用。 Source World’s first inhalable Covid vaccine unveiled in South China 11/13/2021 The world’s first inhalable …
新冠“天然免疫者”!给疫苗研发带来新灵感 文章来源: BBC中文 11/13/2021 英国研究人员说,有些人尽管一再暴露在新冠病毒中但却有自然抵抗能力。如果能明白这一原理,有可能帮助研制出更好的疫苗。 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说,有些人在新冠大流行前就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新冠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能来自人体学习如何对抗曾经席卷全球的与新冠病毒相关的病毒。 该研究小组说,让疫苗升级,复制和具有这种保护能力可能会让未来的疫苗更有效。 科学家们在第一波新冠疫情时就对医护人员进行密切追踪监视,包括定期抽取他们的血样标本。 尽管医护人员每天暴露在高风险环境中,但研究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感染了新冠。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大约十分之一的人有接触病毒的迹象,但却从未有症状,检测从未呈现阳性,血液中也从未产生新冠抗体。 这是因为他们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病毒站稳脚跟之前就能将其制服 – 这一现象被称为“顿挫感染” (“abortive infection”)。 血液样本显示,这些人在新冠大流行之前就已经拥有保护性的T细胞,它具有识别和杀死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细胞能力。 研究人员之一斯瓦德林博士说,这些人的免疫系统早已“作好了抗击新疾病的准备”。 这些T细胞能够识别该病毒的不同部分,它与当前大多数疫苗训练免疫系统发现的那部分不一样。 疫苗主要针对覆盖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但这些罕见的T细胞却能看到病毒里面,找到病毒复制所需的那些蛋白质。 斯瓦德林博士补充说,这些医护人员更可能在新冠疫情前就拥有这些能识别病毒内部机制的T细胞,在病毒被检测出来前就能控制它们。 所有相关冠状病毒种类的这些内部蛋白质都非常相似,包括传播最广、并引起普通感冒症状的病毒。 这意味着,如果疫苗能针对这些蛋白质就可以提供抵御所有冠状病毒以及变异毒株的某种保护力。 研究小组说,目前的疫苗在保护人们避免重症方面表现出色,但在阻止感染病毒方面还不尽人意。 麦尼教授对BBC表示,“我们都知道疫苗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希望通过包括这些T细胞,疫苗或许可以既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感染,也不生病。我们还希望疫苗能够更好识别新变异毒株。” 虽然几乎所有人可能都会感染这些导致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但不是每个人都能生成正确的保护性T细胞。 …
日本研究:青春期摄取过量糖分 恐增罹精神疾病风险 世界新闻网 11/11/2021 日本东京医学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研究发现,青春期若摄取太多糖分,可能增加罹患思觉失调症等精神疾病的风险。 朝日新闻报导,这项刊载于10日出版的「科学」期刊网络版的研究,以老鼠为实验对象,发现摄取大量砂糖的老鼠对物体位置的识别能力退化,舔毛行为异常增加,筑窝行为减少等现象。 此外,摄取过量糖分的老鼠也有脑部微血管发炎的病症出现,和思觉失调症死者的脑部有类似病征,原因之一是大脑神经细胞的营养来源葡萄糖不足。神经细胞缺乏葡萄糖,营养不足导致发炎,成为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因素。 在日本,罹患思觉失调症和双极性情感性精神病(俗称躁鬰症)的年轻患者很多,遗传是精神疾病的因子之一,但环境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研究发现,若每日喝下两公升的含糖饮料,摄取的糖分就已过量。 东京医学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平井志伸指出,研究并非叫人不要吃糖,呼吁民众「在注意摄取量的前提下,开心的享受甜食」。 Source Study: Excess sugar intake increases risk of mental disorders By NAOYUKI HIMENO 11/11/2021 Adolescents consuming …
华裔科学家向美政府索赔500万 曾被告泄密中国 来源:南华早报 11/10/2021 据香港《南华早报》11月10日报道,美籍华裔科学家陈夏芬(音译,Chen Xiafen,音译)已委托律师,起诉美国商务部和美国司法部,要求赔偿近几年的职业损失500万美元。 水文学家陈夏芬曾供职于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2014年,陈被指控从联邦数据库窃取关于美国大坝的关键数据,泄漏给一名中国官员。次年,约30名美国联邦国会参议员写联名信要求调查联邦雇员们是否因种族问题遭到针对,陈的起诉被撤销。然而她依旧没有恢复工作,仍处于停职(“行政休假”)状态。 据《南华早报》,陈夏芬的律师是于本月1日提起诉讼的。促使陈起诉的契机,是因为她了解到那个曾负责调查她的部门——调查和威胁管理服务小组(ITMS)已被撤销,参议院委员会在报告中称其为“一支没有明确使命的流氓、不负责任的警察队伍”。 在2019年,陈夏芬就曾对于美商务部和司法部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其对于错误指控负责。这个月提起的新诉讼增加了新的指控,包括“侵犯私人事务、非法居留、故意和/或疏忽造成精神损害”。陈夏芬给与两部门机会,在这些指控变成正式诉讼之前做出回应。 诉状称,“ITMS完全基于一位同事的虚假和种族主义的指控,对陈女士展开非法刑事调查,破坏了陈夏芬成功且非常私人的生活……ITMS没有法律授权调查她,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是针对华裔和东南亚裔员工歧视的一部分。” 美国商务部和司法部尚未回应《南华早报》的置评要求。 2014年10月21日,俄亥俄南区联邦检察官办公室21发表声明说,(时年)59岁的女科学家陈夏芬在俄亥俄州维明顿(Wilmington)的NOAA办公室被逮捕。陈被指控非法进入联邦数据库,盗窃信息和对调查人员发表虚假声明罪。检察官说,如果盗窃机密数据罪名成立,她可能最高被判10年监禁;其它各项罪名如果成立,每项可能给她带来5年牢狱之灾。陈夏芬被指控2012年5月数日进入全国大坝数据库,下载敏感档案并在2013年6月对调查人员提供假信息。美国陆军工程兵和全国大坝安全审议委员会共同维护那个数据库,里面包括大坝应对灾害及高度标准。 当地电视台WLWT报道提到,陈夏芬表示对所有指控不认罪。 特朗普在任时大搞单边主义,宣传中国威胁和中国间谍论。拜登政府也沿袭了前任政府的多项涉华政策。其中包括美国司法部的名为“中国行动”(China Initiative)的计划。该计划表面上侧重于起诉经济间谍案,但有观察人士称,该计划不成比例地针对华裔人士。 另一名华裔学者胡安明(Anming Hu)也被诬告为“中国间谍”。今年9月,美国田纳西州联邦法官已针对胡安明面临的所有指控判决无罪。10月,田纳西大学恢复其终身教职。 胡安明是美国田纳西大学机械、航天及生物医学工程系副教授,也是纳米材料高温钎焊领域的专家。他于2020年2月被捕,被指控犯有电信欺诈罪和作出虚假陈述罪,以及是所谓“中国间谍”,面临长达20年的监禁。 人权组织警告说,即使针对陈、胡等华裔学者的指控被撤销,他们其家人的名誉、经济和情感损失仍然存在。 周一,民权组织“亚裔美国人正义促进组织”(AAJC)致函拜登政府,敦促其终止“中国行动”计划,称该计划导致对亚裔美国人和亚洲移民研究人员的“恐吓”与污名化。 AAJC在信中写道,“我们敦促联邦机构遵守拜登总统的承诺,打击针对亚裔的种族主义和仇外心理,并期待这些努力。” Source Lawyers add 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