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世界步兵之王”?

文 |  关山远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2020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3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 不久前,中央决定向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出国为抗美援朝服务的工作人员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这是国家向历史致敬、向英雄致敬、向无畏的中国军人致敬! 遥想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面对的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但中国军人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100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在敌人的哀嚎声中,中国军人自豪地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才是世界步兵之王! 1 若我们也有精良武器会怎样? 若我们也有精良武器会怎样? 很多军迷特别喜欢假设一个问题:假如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也有跟美军一样的武器装备和海空实力,那么抗美援朝会是什么结果? 志愿军出国时,敌我双方技术装备的差距之大,是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 军事专家徐焰分析过:当时美国有3.1万架军用飞机,中国还不足200架;美国陆军平均4个人装备1辆汽车,中国陆军平均500人才有1辆;美军1个团的火力强度,超过中国1个军的强度。当时中国虽然有苏联援助,但供给的武器并不多,还要按“出厂价五折”记账付款…… 这种装备差距,造就了一些遗憾。例如砥平里之战,志愿军已将敌军团团包围,如果有一门重炮,炸中敌营堆积如山的弹药,就能改写战局。可惜志愿军手里只有轻兵器。 在被志愿军抓获的第一批美国俘虏中,有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南朝鲜军6师2团军事顾问赖勒斯,他接受志愿军审问时感叹: “你们的打击好像从天而降,我一抬头就看见你们的士兵铺天盖地而来,边跑边射击。你们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就是装备原始落后。如果有美军的装备和空军海军,将会是世界无敌的一流军队。” 假如装备对等,结果将会怎样? 军旅作家张正隆就此问题采访过不少志愿军老兵,后者都牛气回答:不用对等,只要有美军一半的海空实力,过江咱们就往南推,把“联合国军”、美军推到巨济岛,推到大海里了! 作为一场国际战争,朝鲜战争起于三八线,又止于三八线,以平局结束。对志愿军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中国军人凭借明显劣于美军的武器,从鸭绿江边把实力强大的敌人打得抱头南蹿,把他们逼到谈判桌前。 狂傲的美国人,对于朝鲜战争的失败,是心服口服的。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官、极度迷恋狂轰滥炸的范弗里特就说过: “(志愿军)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 亲历朝鲜战场、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的贝文·亚历山大在一本书中写道: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这本书的名字叫作《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

做完核酸检测不用去医院打印报告单了

做完核酸检测不用去医院打印报告单了,直接扫码输入姓名身份证号,就可以快速查询核酸检测结果。欢迎转发,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减少聚集从你我做起! 河北“婚礼”返陕9名密接者已隔离满14天-阴性!地铁公交等1997人隔离管控情况 华商报今天 西安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月11日(星期一)上午10时召开“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第22场)。   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刘顺智:    接省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报,石家庄市田某某被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西安市有9人为其密切接触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区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行动,卫健、公安、交通等部门迅速对密切接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摸排管控。涉事密切接触者行程轨迹均已掌握,其中我市7人,渭南市2人,均已落实集中隔离,且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摸排核实出高铁、地铁、公交以及其它涉及我市的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1997人,均已落实隔离管控。其中1865人核酸检测均为阴性,重新梳理排查出的132人正在采样、检测中。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9名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期于今日已满14天,且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将由集中隔离转入居家隔离医学观察14天。1997名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将按末次接触时间计算14天,核酸检测结果阴性,陆续转入社区健康服务管理。

从油画中走出的珍珠,惊艳了时光

提起珍珠,我们想到是什么?是粉色珍珠的俏皮,是黑色珍珠的温婉神秘,还是金色珍珠的华贵高雅。有人说珍珠逃不过“人老珠黄”的命运,但是它陪你走过的无数岁月更弥足珍贵。珠宝它最迷人的魅力在于它的璀璨夺目,即便它在油画里。 01  欧洲的珍珠时代 伊丽莎白一世可以被称为珍珠狂人,她的珍珠无法以“颗”来计算,因为她拥有的珍珠数不胜数,她经常佩戴长串珍珠项链,在发髫上编入珍珠,王冠上也镶满珍珠,她的衣服都是整件整件地全都镶上珍珠,可谓是华贵无比。 由于位高权重的女王伊丽莎白对珍珠的喜爱,贵族女子也开始纷纷效仿、追捧。并且在1530年后,英国王室甚至立法规定:除王室外,一般贵族不得穿戴镶有珍珠的服饰。 02 油画中的珍珠 《戴珍珠头饰的夫人像》是1490 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 画中那一串从头绕到颈项的长长的珍珠,几乎每一颗的立面、高光及其圆润感都作了细腻的绘写,衬托得这位贵妇人更加华贵典雅。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17世纪荷兰画家约翰内斯· 维米尔于1665年创作完成的一幅油画。在该画中,维米尔描绘了一名身穿黄色外衣,佩戴黄、蓝色头巾的少女。画中令人瞩目之处在于少女左耳佩戴的一只泪滴形珍珠耳环,在少女颈部的阴影里似隐似现。从少女的着装中可以看出她并非权贵人家的孩子,可以见得对珍珠的喜爱,无论阶级也无论年龄。 茜茜公主是巴伐利亚的伊丽莎白女公爵,(全名:伊丽莎白·亚美莉·欧根妮)对于茜茜超凡的美貌,同时代的人留下了很多赞美之词。 她穿着带星星图案的白色克里诺林裙,编织的发辫上点缀着钻石星花的形象被当时著名的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特哈尔特描绘在画布上,这也成为她最经典的形象。 茜茜公主非常喜欢珍珠饰品,在许多画中她都佩戴着珍珠,端庄又优雅。 1898年,茜茜公主在去往勃朗峰码头遇刺身亡,美丽的茜茜公主并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但至少这些璀璨的珠宝记录了茜茜公主人生中最美好的瞬间。 大师笔下欧洲贵族们的珍珠令人惊叹,即使时过境迁,依旧能感觉到珍珠的莹润与迷人,并且这些油画中的首饰戴法和式样,在今天依旧时尚。 NO.3 任时光流逝,油画中的优雅女人和她们莹润饱满的珍珠永远定格在那一刻。珍珠也许没有其他的宝石那般耀眼夺目,但它微弱的光芒是引人注目的,是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现如今,珍珠又开始大热,除了常见的珍珠项链、戒指、耳饰等,甚至被装点在妆容上、发型上,乃至包包和鞋履上。 最近非常火热的珍珠眼妆,吸引了很多小仙女的竞相模仿,是不是看起来既温柔又楚楚动人呢? 在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主的珍珠挂坠发夹都令人印象深刻,更加突出了她优雅的气质,轻松营造一种上流社会名媛既视感。 Simone Rocha的秀上,所有模特都带着这种长形的珍珠发夹,个个仙气十足,宛若精灵。 精致的珍珠发饰能打破沉闷的造型,为你锦上添花。 光彩熠熠的珍珠不仅能佩戴,而且能背上身,珍珠包包不仅优雅大方而且独具特色,能让你稳居人群中的C位。 Rosantica是个来自米兰的珠宝品牌,它推出的几款包型,每只都如艺术品般精致华丽,完美诠释了“将珠宝背在身上”。 …

朝鲜战场上,到底是谁在使用“人海战术”?

文 | 殷杰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为期2年零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将战线从清川江畔向南推回了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在自其建国以来首份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这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涌现出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功臣30余万名,荣立集体三等功以上的单位超过6100个。当年,志愿军总部对于立功标准和批准权限均有严格规定。 其中,个人和集体特等功必须由志愿军评功委员会批准,因此含金量最高。据统计,志愿军只有217名干部战士先后荣立特等功,16个单位荣立集体特等功。在灿若星河的志愿军英雄中,他们无疑是最为闪耀的英雄之星。 1 知名度最高 说起志愿军英雄群体,知名度最高的非“奇袭白虎团”的“化袭班”莫属。 所谓“白虎团”,是国人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其真实番号是韩军首都师团第1联队。这是韩军建军时首批组建的4个联队之一,号称“精锐中的精锐”。 志愿军指战员利用夜暗向敌防御纵深穿插。 1953年7月13日晚,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特务连侦察1班,连同从全师挑选出来的2名军事素质好、有战斗经验的朝鲜族战士,共计13人,在代理侦察排长杨育才的率领下,化装成护送美军顾问的韩军首都师团搜索队,沿直木洞沟直插二青洞,奇袭敌第1联队联队部。 智勇双全的杨育才排长。 一路上,这个侦察班克服诸多困难,巧妙获取韩军当晚口令,坚决以战斗手段强行通过被敌机甲联队援兵占据的交通要道。在发现敌第1联队和机甲联队指挥机关汇聚一处、兵力较此前估计的多出1倍以上的情况下,“化袭班”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改变战前计划,兵分四路分别扑向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之敌。 经过14分钟战斗,13位勇士一举打掉了韩军2个联队的指挥机关,共计毙敌54人,俘虏16人,其中包括从草丛中和床底下搜出的韩军第1联队人事科科长、副官、炮兵副大队长等8名军官,缴获枪支76支(挺)、电台2部、总机2部、发电机2台、报话机和电话机117部、吉普车27辆、卡车11辆、火箭炮1门,以及2个大仓库。 悬挂在敌第1联队作战室墙上那面写有“优胜”字样的虎头旗,也被勇士们扯下来当收缴战利品的包袱皮用。如今,这面虎头旗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珍品。 在第1联队联队部缴获的绣有“优胜”字样的虎头旗,如今已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珍品。 “化袭班”荣立集体特等功。 战后,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特务连侦察1班被志愿军总部记集体特等功。1957年,文艺工作者根据他们事迹改编的京剧《奇袭白虎团》面世,并在六七十年代风靡全国。直到今天,一些上了岁数的人民群众,依旧能哼唱几段,这个志愿军英雄群体的知名度足可见一斑。 2 影响最深远 论知名度,“化袭班”数第一,但若论影响力最大,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却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1950年11月30日,抗美援朝战争运动战阶段第二次战役进行到最紧要关头。3连先敌几分钟,抢占了与三所里、龙源里呈鼎足之势的松骨峰。 此时,美2师大部队正准备通过松骨峰下的公路向南逃窜,但领头的汽车、坦克却被3连派出的战斗组打瘫在公路上,堵塞了道路。急于逃命的美2师在炮火掩护下,向松骨峰发起了集团冲锋。前三轮攻势均被挫败后,美2师用凝固汽油弹将松骨峰炸成了一片火海,随后趁着幸存的志愿军指战员忙着扑灭棉衣上燃起的火苗之时,冲上了3连2排4班的阵地。 美军没有想到,志愿军战士们接二连三地端着刺刀从火中冲杀出来,以大无畏的气概将他们打下了山头。 …

电视剧《跨过鸭绿江》40集

官方网站: tv.cctv.com/2020/12/27/VIDAkfdoj8E8LsTWYaWd7Cnk201227.shtml 《跨过鸭绿江》中志愿军将领们抗美援朝时真实年龄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央视年度大戏《跨过鸭绿江》,以史诗般的鸿篇巨制,全景式还原了这一伟大的历史。电视剧中志愿军各级将领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坚定信念的光辉形象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在朝鲜战场上,这些将领们的真实年龄是多大呢? 下面是部分志愿军将帅在入朝作战时的年龄。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彭德怀(1898-1974),入朝时52岁。62岁的丁勇岱饰演,副司令员邓华(1910-1980),入朝时40岁。57岁刘之冰饰演。副司令员洪学智(1913-2006),入朝时37岁。50岁姚刚饰演。副司令员韩先楚(1913-1986),入朝时37岁。48岁王挺饰演。参谋长解方(1908-1984),入朝时42岁。48岁王同辉饰演。 首先入朝作战的4个军: 第38军:军长梁兴初(1912-1985),入朝时38岁。政治委员刘西元(1917-2003),入朝时33岁。第39军:军长吴信泉(1912-1992),入朝时38岁。政治委员徐斌洲(1912-1996),入朝时38岁。第42军:军长吴瑞林(1915-1995),入朝时35岁。政治委员周彪(1910-1981),入朝时40岁。第40军:军长温玉成(1915-1989),入朝时35岁。政治委员袁升平(1912-2003),入朝时38岁。 Unforgettable: The Korean War uses historical movies and personal photos combined with emotional remembrances to reveal the …

西藏汉语教育第一人

张廷芳,北京姑娘,从小在北京长大生活,也是家里的独生女,爸妈的掌上明珠,一家人都把她当成小公主一样宠爱。没想到高考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 在学校,她遇见了一个来自西藏的小伙子,名字有点难记,张廷芳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时,在嘴边念了好几遍,然后低头笑了, “次旺俊美”。 次旺俊美人如其名,长得又高又俊,性格很阳光,平时总是很热心地帮助同学,所以他在班里很受欢迎,不少女孩子给他写情书。 他是北师大第一个藏族学生,能歌善舞,还会各种乐器,当她看到他在台上表演节目时,少女的心也随之飘到远方去了。 两情相悦以后,俩人顺其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但这时候俩人也距离毕业不久了,他们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异地恋。 次旺俊美思量了很久,还是决定告诉她自己的想法:“我可能要回西藏,毕竟西藏还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生。” 张廷芳是独生女,他不忍心让她跟着自己去西藏,可是他又很爱这个姑娘,于是内心陷入了无比地纠结和矛盾之中。 但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张廷芳听说以后,竟毫不犹豫地要和他回西藏。她说无论有多大的困难,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克服。 但去西藏生活,却远没有张廷芳想象得那么简单,当时的西藏还没有开发,交通极其不便利,他们从北京过去要花整整15天的时间。 他们一起被分配到了西藏的师范学校当老师,张廷芳教汉语,次旺俊美教藏文。 但很尴尬的是,尽管张廷芳的普通话很标准,学生们都觉得她说话声音好听,可是却没几个能听懂她在说什么,他们只听得懂藏文。 张廷芳发现这个问题以后,和丈夫一起商量了一个对策,他们编写了一套汉文、藏文、汉语拼音三对照的《汉语文》教材,让每个学生都开始学习汉语。 没想到学生们非常喜欢这个教材,到处传阅,后来其他学校也纷纷购买了这套教材,于是汉语慢慢地在西藏地区流行起来,大家都开始说起了普通话。这套教材成了西藏汉语教学的第一套标准教材。 在他们要退休的时候,次旺俊美很不幸地被查出了癌症晚期。次旺俊美在医院治疗了8个月,仍然没有好转,张廷芳在医院陪着他走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 她已经70多岁了,今年终于决定再走一次当年和次旺俊美进藏的路线,这一次,她只有一个人,带着丈夫生前的遗愿,一路看着高原。 原文链接>>

哪怕世界在历史三峡中漂流 你我有彼此在

2020-12-31 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夫与妻一起承受,是父母与儿女共同坚持,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   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   凛冬已至?   想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   2020年,历史扑面而来,现实的戏剧性令任何大片都显得苍白。你我不再是置身事外的观众,而是被推入其中的主角。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导致逾8100万人感染、逾178万人死亡。数字还在增加,每个名字都是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撕扯着一个或更多摇摇欲坠的家庭。   年初,武汉。作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隔离事件,封城的76个日和夜,血泪淌成悲伤的河。汽笛悲鸣,江水呜咽,这座英雄城市的巨大牺牲,当永被铭记。   一座大城,死守两月。四万医护空降,八方物资驰援,良心、勇气与职责被一个个瞬间重新照亮。李文亮与艾芬,接力讲述了一个勇敢的故事;84岁的钟南山挤进高铁餐车,北上于危难之际;除夕夜,整装待发的军医在洗手间门口抱别哭泣的女儿;火神山灯火通明抢建医院,一位志愿者坚定地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一位新郎愧疚地告诉新娘“疫情不散,婚礼延迟”;而当两大援鄂医疗天团在天河机场不期而遇时,空寂的大厅里响起数百人心有戚戚的招呼声、加油声,就像黑夜里冲天而起的光。   彼时彼处,人性光辉熠熠闪耀。90岁的母亲四天四夜陪护64岁的儿子;丈夫执意天天骑车送确诊却没床位的妻子去医院,最终“用我的命换你的命”;快递小哥冒险接送医护,只为“让救命的人去救更多的命”……一个个普通的人,在不同场景里默默演绎英雄的角色。而一些特别的人,更让这样的故事显出特别的意味。汶川村民千方百计运来了几大车蔬菜,女儿拉着17年前父亲抗击SARS的行李箱请战武汉,杭州保姆纵火案受害者家属悄悄捐出5000个口罩……善意与善意隔着时空回荡,勇气与勇气跨过山海呼啸,纵然彻骨痛过也依然那么努力在爱啊。 多少次泪目,多少声加油,多少个“最美”,多少夜不眠不休刷屏,多少回全民揪心接力,让多少微弱的力量在巨大的灾难与恐惧面前汇聚成墙,彼此依偎着迎向那未知的未来。   未来从未如此地未知。尽管中国迅速控制疫情,出口回暖经济复苏,世界引擎重新启动,但这一年,全球经济被重创甚于世界大战,多国政局之动荡堪称风雨飘摇,末日情绪四处弥漫,国际现实一片魔幻。   这一年,大选撕裂美国,脱欧折磨英国,恐袭缠上法国。中美关系空前承压,世仇难解的阿拉伯诸国却与以色列次第建交。整个世界暗潮涌动,哪里都是变局。   年初“地狱火”导弹定点斩杀伊朗将军,年末南高加索上空无人机精准摧毁亚美尼亚坦克。科技主宰战场,改变着千年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战争模式,还将重塑权力与政治的内在逻辑。   哨声还在不同地方吹响。比如口罩使用该不该强制,自由与安全的边界挑起全球争论;刷脸能不能推广,技术伦理引起多方关切。   是的,2020年,整个世界仿佛进入到历史的三峡中漂流,前方仍可能是凛冽的冰河,是汹涌的怒海,你我同在这一艘船上,无处可退,无人例外。你我的命运从未如此与国家命运生死相连,你我的历史从未如此与世界历史紧密相绕。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   “我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   所谓“我在”,是“我在场”,是我在看、在听、在感受、在坚持。无论愿不愿意,你我都已被卷入这大历史的现场。历史流经我们,我们就要打上印记。   所谓“我在”,是“有我在”,是对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   世界乃是所有人共业所感。大洪水来袭之前,没有一滴水认为自己有罪;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无辜。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你我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亦是你我的一部分。世界刻画着我们,我们也要定义它的算法。   所谓“我在”,是“我还在”,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等你归家的那盏灯火,打开门孩子扑入怀中的笑脸,永远是那般动人。而在天灾人祸的命运前,在风刀霜剑的相逼下,你需要永远坚强。生命薪火代代相传,是基因绵延意义上的血脉永生;天之未丧斯文在兹,是模因绵延意义上的文明永生。但倘若岁月暗算我们,我们也别饶过它。   岁末寒冬,伦敦溃散,日本封国,巨星不断陨落,疫苗尚未普及病毒却多处变异,世界仍不太平。但万物始终运行,大地终将苏醒,世间流传着厚义与深情,时光滚滚向前绝不停息,新年终将到来。   我在,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在,就是绝望中的天籁; …

傅聪病逝,再发一次旧文《傅雷之死,不欠这世界任何东西》

2020-12-30 因为感染新冠引起并发症,钢琴家傅聪昨日去世了,享年86岁。知道傅聪这个名字的人应该大都已过中年了吧。说起华人钢琴家,更多的人应该只知道朗朗了。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傅聪的消息了. 今天看到很多纪念傅聪的文章,大多谈到了两点:一说傅聪是那个时代中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二说傅聪是傅雷的儿子,著名的《傅雷家书》就是傅雷写给在波兰留学的傅聪的信。 想必没有多少人听过傅聪弹钢琴,傅聪是老一辈的钢琴家,而且生活在海外。《傅雷家书》在1980年代我读中学的时候曾经风行过,后来就淡了。我觉得应该是社会的价值观改变了。关于《傅雷家书》,曹可凡在一篇文章记述了傅聪60多岁时说过的一句话:“唉,每个人见到我都要说《傅雷家书》,好像我老也长不大。其实,我也是望七之人,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不过很少有纪念文章提到当年傅聪出走英国的事,他又是怎样加入英国国籍的。 查阅了一下资料:傅聪生于1934年,从小学习钢琴,父亲傅雷对他极其严厉。傅聪19岁的时候代表中国参加罗马尼亚举行的钢琴比赛。1955年,傅聪应邀前往波兰华沙参加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获得了第三名和“玛祖卡”奖,成为首位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钢琴家。他被称为“钢琴诗人”。 1955年至1958年,傅聪在波兰留学。 年轻的傅聪 1958年,父亲傅雷被划为“右派分子”。留学中的傅聪因“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被召回国内接受批评,在作出检查后又被允许回到波兰留学。1958年底,傅聪在波兰毕业,他没有选择回国,而是飞往了英国,成为一名当时的“叛国者”。“出走”与“叛逃”都是离开前往他国的意思,但这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中文表述。傅聪出走一事当年在西方还是很轰动的,他毕竟算是新中国在国际获奖的第一个音乐家。傅聪在1959年在伦敦曾经发表公开声明:一、不加入英国国籍,二、不去台湾,三、不说不利祖国的话、不做不利祖国的事。但因持有中国护照去各国演出太不方便,后来傅聪还是选择加入了英国国籍。1958年回国受批评写检查之后,傅聪便再也没有见过父亲傅雷,傅雷家书也中断了很久。1979年,傅聪在出走20年后才得以回国参加傅雷夫妇的追悼会。 而傅雷夫妇则在1966年9月2日夜里自杀身亡。 傅雷之死,不欠这世界任何东西 傅雷夫妇在上海家中 讲中国当代翻译史,必然要讲到傅雷,他是中国法语翻译的大师级人物,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15部作品在内的诸多法语名著。我中学的时候读过《傅雷家书》,这是他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但我已经记不得了家书的内容了。说实话,中学时的我根本体会不了书中表达的父子之情。上大学的时候也读过他的译作《约翰·克里斯朵夫》,但现在已经忘记了小说的情节。 一个人的知识储存是有限的,而且会不断更新。 傅雷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在动笔翻译之前,会“熟读原著,不厌求详”,把原著吃透,把握原著的精神和风格。他曾告诫青年译者,“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绝不动笔”。只有真正吃透了原著,才能译出神似的作品来。这样翻译精神在当下求速度和利润的商业化翻译时代是很难做到的,也是机器翻译无法取代的。 傅雷又是一个极度求真、不善于伪装自己的人。他脾气很坏,与人很难相处。他是学术上的成功者,也是人际关系上的失败者。他可以因为对译文的不同见解而公然得罪同行。 傅雷更是一个诚实正直、不愿苟且的人,他的信条是:真理第一,学问第一,艺术第一。 傅雷不光是一个翻译家,他一生在文学、音乐、美术理论、美学批评等领域都有建树,他的严格家教培养出儿子傅聪这样钢琴大师级人物。 但我觉得除了向学生介绍他的译作和“神似论”的翻译观之外,学生们最应该了解的是傅雷之死和他那封与文学毫无关系的遗书,这才是当下的学生们缺失的历史知识。 傅雷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的缩影,而傅雷拥有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缺少的品质:正直和优雅。 傅雷死得很悲剧: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上海家中双双上吊自尽。但他们依然保持了优雅,留下的绝笔书里透出两个字:不欠。 叶永烈写过《铁骨傅雷》一书,详细介绍过傅雷的死:傅雷夫妇“用一块浦东土布做的被单上撕下了两个长条,打结,悬在铁窗横框上。他们在地上铺了棉胎,才放上方凳,以免把方凳踢倒时发出声响”,“就这样,傅雷夫妇上吊自尽于铁窗两侧”。 有画面感吗? 自尽前,傅雷夫妇写下三页遗书,还在一个小信封里装入53.50元,写明这是他们夫妻的火葬费。 永烈感叹说,这样长的一篇遗书,在那样的心情之下,竟是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字是改过的”。 傅雷遗书全文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