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艘船集结土耳其封锁以色列,以军敢动手吗?

1000艘船集结土耳其封锁以色列,以军敢动手吗? 凤凰网 11/23/2023 Source 以色列代表开口大骂,中方代表:我提醒你注意 凤凰网 11/22/2023 Source 博雷利:欧盟面临回教徒因以哈冲突而增长的敌意 早报网 11/22/2023 11月20日,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在中东之行中,在安曼会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路透社)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警告称,由于对欧盟在以哈冲突中亲以色列和双重标准的指控,欧盟面临回教徒日益增长的敌意。 路透社报道,博雷利表示,他担心这种言辞可能会削弱南半球国家对乌克兰的外交支持,以及欧盟在国际协议中坚持人权条款的能力。欧盟必须对以哈冲突中巴勒斯坦平民的困境表现出“更多的同情”。 博雷利在为期五天的中东之行中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他听到阿拉伯领导人和巴勒斯坦民间社会活动人士抱怨说,欧盟没有对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采用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相同的标准。 博雷利说:“他们所有人都在批评欧盟的片面立场。” 他挥舞着手机说,他已经收到一些部长的信息,表示下次联合国投票时他们不会支持乌克兰。 他补充说:“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几周,对欧洲的敌意将会加剧。” 作为对批评的回应,博雷利强调,人的生命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欧盟一致敦促立即实施人道主义暂停,以便为加沙人民提供援助,并将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增加四倍。 但阿拉伯领导人希望以色列立即停止轰炸。据加沙哈马斯政府称,此次轰炸已造成至少1万3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5600名儿童。他们痛斥欧盟和美国没有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轰炸行动,这与西方对入侵乌克兰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Source 中东专家:中国调解以哈冲突发挥关键作用 凤凰网 11/21/2023 Source …

前欧巴马顾问称「杀4千巴勒斯坦儿童太少」遭逮捕

前欧巴马顾问称「杀4千巴勒斯坦儿童太少」遭逮捕 中时新闻网 11/23/2023   前欧巴马政府顾问塞尔多维茨(Stuart Seldowitz)本週三(22)被捕,并面临散播仇恨犯罪的指控。影片中,有人拍到他对纽约市一名清真小吃摊发出威胁并发表仇视伊斯兰的言论。其中「杀死4000巴勒斯坦小孩,远远不够」引起国际舆论反弹,据美国媒体引述警方消息人士的消息称,64岁的塞尔多维茨面临严重骚扰和多项跟踪指控等指控。   据土耳其国营《安纳杜鲁新闻社》(Anadolu Agency)23日报导,网路上流传的一段影片中,塞尔多维茨称呼这一个清真小吃摊摊贩为「恐怖分子」并对他大喊大叫:「你支持恐怖主义。你支持杀害小孩子。你是一个可怕的人,」塞尔多维茨说。   小贩回答说:「你杀了孩子,不是我。」塞尔多维茨随即回呛说:「如果我们杀死4千名巴勒斯坦儿童,你知道吗?这还不够、这还不够。」   另一个晚上,塞尔多维茨再度骚扰同一间小摊贩,并且谈到了他在移民局的朋友 ,并恐吓说:「穆哈巴拉特(Mukhabarat)想要你的照片」穆哈巴拉特指的是埃及情报机构。 并继续威胁说:「埃及的穆哈巴拉特会找到你的父母,你的父亲喜欢他的指甲吗?他们会把它们一一拔掉。」   小贩回应:「走开!走开。」 然后塞尔多维茨拿起手机,似乎给摊贩拍了一张照片,并恶意的说出「来点微笑」(Smile)。   即便小贩叫他离开,塞尔多维茨仍留在原地,继续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并问小贩:「你有像穆罕默德那样强姦你的女儿吗?你有像穆罕默德那样强姦你的女儿吗?」 他后来将先知穆罕默德称为「强姦犯」。 Source 以色列前内政部长:加沙城市变成足球场后,各国应分担加沙200万难民 凤凰网 11/23/2023 Source 博雷利:欧盟面临回教徒因以哈冲突而增长的敌意 早报网 11/22/2023 11月20日,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在中东之行中,在安曼会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路透社)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警告称,由于对欧盟在以哈冲突中亲以色列和双重标准的指控,欧盟面临回教徒日益增长的敌意。 …

中东多国掀起抵制欧美品牌浪潮,数十家公司中枪

中东多国掀起抵制欧美品牌浪潮,数十家公司中枪 观察者网 11/23/2023 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一个多月,其外溢影响远超以往。 据路透社22日报道,因不满西方国家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一些阿拉伯国家民众自发抵制西方品牌。截至目前,已有数十家公司和商品中枪,麦当劳等代表性品牌首当其冲。 报道称,这场抵制运动针对的是被指亲以色列的企业,一些企业疑似与以色列有财务联系,或在以投资。 西方品牌在埃及、约旦等地多遭抵制,有迹象表明,抵制运动正蔓延至科威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但响应程度不一,在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西方品牌仅受到影响轻微。 不过,在这股抵制浪潮下,一些本地品牌借此“翻红”。 麦当劳外带食品 资料图 在埃及,一些民众认为这种抵制行为是表达他们立场,让他们的声音被听到的最佳方式。 31岁的开罗居民哈米德(Reham Hamed)正抵制美国快餐连锁店和一些清洁用品,他表示,即使他做得这些并不会对巴以冲突产生巨大影响,“但这是我们作为他国公民能做的最起码的事情,这样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双手染满鲜血。”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麦当劳埃及办公室员工告诉路透社,埃及特许经营店10月和11月的销售额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至少70%。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正在努力支付自己的费用。”该员工说。 此前,埃及商会联合会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目前被抵制的欧美品牌在埃及的经营方式大部分为特许经营,门店雇用的是埃及人,交税交给埃及当局,“对各品牌的抵制只会伤害埃及人”。 埃及商会联合会还指出,埃及分店的营业额仅占相关品牌全球营业额的1%以下,因此抵制行动不会对相关品牌的母公司产生任何实质影响。 麦当劳以色列分公司向以色列国防军提供免费餐食 视频截图 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路透社记者走访了星巴克、麦当劳和肯德基的7家分店,店内几乎空无一人。 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星巴克一家分店的工作人员表示,本周顾客数量大幅减少,但未提供具体数字。 麦当劳是最早被列入抵制名单的标志性美国快餐品牌。此前,麦当劳以色列分公司因向以色列国防军提供免费餐食引发争议,尽管部分阿拉伯国家的麦当劳分公司迅速发表声明与其撇清关系,甚至宣布为加沙地带提供2000万埃及镑(折合人民币约为462.4万元)的援助资金,也还是没能将麦当劳从舆论的漩涡中救出。 同病相怜的星巴克也在公开声明中强调,该公司是非政治组织,并否认了该公司为以色列政府或以色列军队提供支持的传言。 路透社称,其他受影响西方品牌为立即回应置评请求。 Spiro …

以色列前内政部长:加沙城市变成足球场后,各国应分担加沙200万难民

以色列前内政部长:加沙城市变成足球场后,各国应分担加沙200万难民 凤凰网 11/23/2023 Source 博雷利:欧盟面临回教徒因以哈冲突而增长的敌意 早报网 11/22/2023 11月20日,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在中东之行中,在安曼会见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路透社) 欧盟外交政策负责人博雷利警告称,由于对欧盟在以哈冲突中亲以色列和双重标准的指控,欧盟面临回教徒日益增长的敌意。 路透社报道,博雷利表示,他担心这种言辞可能会削弱南半球国家对乌克兰的外交支持,以及欧盟在国际协议中坚持人权条款的能力。欧盟必须对以哈冲突中巴勒斯坦平民的困境表现出“更多的同情”。 博雷利在为期五天的中东之行中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他听到阿拉伯领导人和巴勒斯坦民间社会活动人士抱怨说,欧盟没有对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采用与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相同的标准。 博雷利说:“他们所有人都在批评欧盟的片面立场。” 他挥舞着手机说,他已经收到一些部长的信息,表示下次联合国投票时他们不会支持乌克兰。 他补充说:“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几周,对欧洲的敌意将会加剧。” 作为对批评的回应,博雷利强调,人的生命在任何地方都具有相同的价值,欧盟一致敦促立即实施人道主义暂停,以便为加沙人民提供援助,并将对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增加四倍。 但阿拉伯领导人希望以色列立即停止轰炸。据加沙哈马斯政府称,此次轰炸已造成至少1万33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5600名儿童。他们痛斥欧盟和美国没有谴责以色列在加沙的轰炸行动,这与西方对入侵乌克兰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 Source 中东专家:中国调解以哈冲突发挥关键作用 凤凰网 11/21/2023 Source 以军使用白磷弹烧毁黎以边境大片林木 凤凰网 11/21/2023 Source …

以军指控哈马斯以希法医院为指挥中心

以军指控哈马斯以希法医院为指挥中心 凤凰网 11/23/2023 Source 以哈达成协议,人质家属盼早日团聚 凤凰网 11/22/2023 Source 哈马斯证实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感谢两个国家 凤凰网 11/21/2023 以色列内阁11月22日凌晨批准了与哈马斯达成的“人质换停火”协议,哈马斯随即也发表声明证实与以色列达成协议。 哈马斯发表声明称,经过多日艰难和复杂的谈判,哈马斯与以色列达成了为期4天的人道主义临时停火协议。哈马斯还感谢了卡塔尔和埃及。 声明指出,在此期间,双方都将停火,以色列军队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哈马斯将释放50名人质,主要是妇女和儿童。作为交换,以色列将从监狱中释放150名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 声明还透露,双方将允许载有人道主义物资的车辆进入加沙地带。 与此同时,卡塔尔方面宣布,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人道主义停火将在未来24小时内开始。 据《以色列时报》早前报道,以色列内阁22日凌晨通过了以哈“人质换停火”协议,大约有50名人质将会被哈马斯释放。 报道指出,协议的细节并没有完全向公众公布,但以色列政府官员21日早些时候对记者说,根据协议,预计将有50名以色列公民获释,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每天释放12至13人。 作为交换,以色列同意停火至少4天,这是自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停火。 以色列还同意从监狱中释放巴勒斯坦妇女和未成年人,让他们返回家园,主要回到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 以色列还同意允许更多的燃料和大量的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加沙。 《以色列时报》称,首批人质或于11月23日被释放。 21日早些时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表示,接受与哈马斯的释放人质安排,“是一个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Source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称哈以冲突不应以亏欠的心理来评价 …

托卡马克之冠:为何这次全球能有这么多声音谴责以色列?

托卡马克之冠:为何这次全球能有这么多声音谴责以色列? 观察者网 11/23/2023 随着以色列军队突入加沙地带,开始包围加沙北部城区,这一轮巴以冲突的烈度骤然升级。中东局势朝着失控的方向一路狂奔,从来未曾流淌过蜜与奶、却扎扎实实地浸透了血与火的迦南大地有着演变为血肉磨坊的可能性。 哈马斯和以色列国防军的战事日趋激烈,而围绕着双方是非对错,全世界的舆论场都深度卷入一场规模空前的激烈争执中——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究竟孰是孰非?究竟应该站在哪一边? 对近期巴以冲突有所关注的朋友应该多少都能感受到一点这场世界级舆论大战的烈度和广度。这场发生在口头层面的全面战争是如此奇特,它不以国别为单位,不以边界为战线,甚至不以利益为争夺对象,而是在所有主要国家和主要政治实体内部爆发,人们划线站队、选择阵营、彼此攻讦。 而且,这种内战跨域了所有阶层和族群,以往用于划分阵营的群体区分方式似乎不再奏效,人们只能根据彼此的言论来搞敌我识别;上至庙堂下至草莽,几乎少有人能幸免,甚至有人不想参与其中也被硬逼着站队表态。 这实在是当代社会的一次舆论奇观。 相关例子俯拾皆是。比如这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一直旗帜鲜明地站在以色列一边,反复不停地念叨着诸如“以色列有自卫权”等车轱辘话。其态度之坚决,甚至让人有用力过猛的感觉。 如在10月13日,冯德莱恩和欧洲议会议长梅措拉在以色列军队装甲车的重重护卫下访问了靠近加沙的犹太人定居点卡法阿扎,并公开表示此次访问属于正式官方访问,其目的是为了“表达对以色列人民的声援”和支持。 而此举立即招致了内部的反弹。欧洲议会议员克莱尔·戴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冯德莱恩没有权力决定欧洲外交政策的走向,更没有资格代表欧盟与以色列站在一起。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也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表态不能代表欧盟官方立场”,指出“自卫权与任何其他权利一样,都有限制”。在10月20日,甚至有大约 850名欧盟职员联署了一封致冯德莱恩的私人信件,抗议其一系列偏袒以色列的表态。 POLITICO相关报道截图 此类冲突在世界政坛上已多到令人麻木。比如埃及发起的巴勒斯坦问题开罗和平峰会邀请了3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特使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参会。此次会议中,部分西方国家的代表要求峰会得出的共识必须是对哈马斯进行明确谴责,并把导致局势升级的责任归于哈马斯,而阿拉伯国家代表普遍拒绝了这一要求。结果就是,这次会议没有达成任何有意义的结论,开了白开。 而在民间,这种冲突正以更广泛、更深刻、也更激烈的方式展开。 如以往一贯被视为以色列在国际关系中的铁盘的美国,其社会舆论在此次巴以冲突中就发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变化。 以往在美国内部,涉及到以色列和犹太人群体的相关话题,基本上遵循“两个凡是”标准:凡是符合以色列利益的观点,美国都坚决维护;凡是不利于以色列的言论,美国都坚决消灭。 以色列及犹太人群体的利益取向,在美国内部长期占据着政治正确的道德高地。在以往,仅仅是对这种道德高地的合理性表达哪怕是最轻微的质疑,在美国都有可能面临事实上的社会性死亡,质疑者会受到舆论的口诛笔伐,而配套的政治惩戒和司法调查也会接踵而至。 举个有些古老的例子——美国传奇新闻从业者、美联社驻白宫记者海伦·托马斯。 她曾是白宫记者团里资格最老的成员,从1961年开始担任美联社驻白宫记者起便创造了多项历史记录。比如:她是白宫记者团的第一个女记者和第一任女会长;是跟随尼克松访华的记者团中唯一一名女记者;是美国名流俱乐部的第一位女会员;还是曾经禁止女性加入的美国国家新闻协会的第一名女官员。 她在自己40年的职业生涯中向10位美国总统提过问,她用沙哑的嗓音问出尖锐刻薄、直击要害的问题,让多名总统对她感到畏惧,甚至因此获得了“总统折磨者”的绰号。她因自己老牌的资格和崇高的声望而被称为“祖母记者”。 2009年8月,海伦·托马斯与奥巴马同庆生日。(图自美国白宫) 但即使如此,却未能让她免于以色列的“两个凡是”。她于2010年5月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表示,“犹太定居者应该滚出巴勒斯坦的被占领土,回到波兰、德国、美国或者其它什么地方”。随后她因此被迫辞职,职业生涯基本告终,3年后于落寞中离世。 以色列在美国舆论场中的能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但在本次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内部关于以色列的“两个凡是”似乎有所松动。 …

美中东特使:美国不希望加沙人“迁居”任何国家

美中东特使:美国不希望加沙人“迁居”任何国家 观察者网 11/22/2023 “我们不支持任何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加沙的行为,加沙人民的未来只在加沙。” 11月22日,美国中东人道主义事务特使萨特菲尔德(David Satterfield)在接受黎巴嫩电视新闻频道“Al-Jadeed”采访时作出上述表述。他坚称,美国反对将巴勒斯坦人从遭受重创的加沙地带转移到另一个国家。 主持人提到,以色列情报部长加姆列尔(Gila Gamliel)此前在《耶路撒冷邮报》撰文称,加沙战后选项之一是“出于人道原因,推动巴勒斯坦人自愿到加沙之外的地方安身”。 她在文中写道,与其为加沙的重建或失败的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UNRWA)提供资金,国际社会应协助支付重新安置费用,帮助加沙人民在新的收容国建立新的生活。 针对这一选项,主持人向萨特菲尔德抛出疑问,寻求美国政府的看法和建议。 萨特菲尔德回答说:“我们明确表示,我们不支持任何将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加沙的行为,我们不支持任何国家(重新安置他们),加沙人民的未来在于加沙,而不在其他地方。” 美国中东人道主义事务特使萨特菲尔德接受黎巴嫩电视新闻频道“Al-Jadeed”采访 视频截图 主持人接着表示,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不久后,以色列方面曾要求加沙地带民众从加沙北部转移至南部,声称哈马斯的据点位于北部,然而,几天前,以色列方面宣布已将军事行动范围扩大到南部。 加沙地带居民16日称,以色列军队投放传单,警告巴勒斯坦人撤离加沙南部部分地区。同日,以色列总理发言人告诉天空新闻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在消灭加沙北部的哈马斯武装分子后,以军将把作战行动转移到加沙南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那些人从北部撤到了南部,现在南部又要沦为战场,这些人到底该去哪里呢?”主持人问道。 萨特菲尔德称,因以色列军事行动而流离失所的加沙人“必须被允许尽可能快得返回北部家园”。 他说,美国绝对支持个人返回家园的权利,加沙境内不存在永久性的境内流离失所问题,加沙也不应存在境外流离失所问题。 萨特菲尔德还表示,“美国希望看到以色列在行动中取得成功”,并警告黎巴嫩真主党如果想避免局势升级,就停止向以色列发射导弹。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2日,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巴以冲突一个半月后的首个停战协议。本次“人质换停火”协议暂定停火四天,后续视情况增加停火时间。《以色列时报》称,哈马斯政治局成员马尔祖克和一名匿名以色列高级官员曾确认,协议将于周四(23日)上午10点生效。埃及官员也曾透露,被哈马斯扣押的第一批获释以色列人质将于当地时间23日下午5点左右移交给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临时停火则将于23日上午10点开始。 然而,据路透社报道,以色列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察希·哈内格比当地时间22日晚表示,根据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临时停火协议,被扣押人员的释放不会在周五(24日)之前实现,这较此前预估时间有明显延迟。 报道称,哈内格比在通过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有关释放人质的谈判正在持续进行并取得进展,但“释放行动将根据双方最初达成的协议展开,不会在周五之前进行”。 Source 突袭以色列之前,哈马斯“敢死队”跪拜辞别自己的家园,展现出赴死之心 凤凰网 …

调查显示移英港人就业难 顾问称部分人不愿从低做起

调查显示移英港人就业难 顾问称部分人不愿从低做起 早报网 11/22/2023 一份调查显示,香港人移民英国面对就业难的困境,有移民顾问称,部分港人移英前的准备不足,对在当地就业过度自信,也不愿由低级职位重新做起。 据《星岛日报》星期三(11月22日)报道,总部设于英国的“欢迎香港人委员会”日前公布一项调查,访问了2000名经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签证计划移民到英国的香港人,65岁以下受访者,仅五成港人在当地就业,12%指失业正寻找工作,当中近六成称对讲英文缺乏信心。 环凯移民顾问移民项目总监周凯婷说,部分透过BNO移民英国的港人之所以就业困难,因他们常怀缅香港的职位和工资,不愿由低级职位重新做起。 她续指,有些移英人士没深入研究,认为可透过BNO轻松移民英国,并自信能轻松在当地就业,实为观念有误,“哪怕你在原居地有几多多少经验,但在当地无工作经验,对很多国家来说,都要由头做起”。 周凯婷称,尽管移英群体不乏高学历人士,但香港职场无须全面运用英文,并举例说曾有客户在香港任职高层,平日少用英文,在抵达英国后,却耻于重新学英文,英语能力长期未获得改善。 她也提到,留意到不少办理BNO签证赴英的港人,财政状况并非十分理想,没有充分准备就出行,但英国生活指数高,支出增加下,导致财政失算。 对于99%受访者表示没有计划返回香港。周凯婷分析,不少人出售香港物业再携同全家移民,即使回流香港也未能在原区重新置业;对有家室的移民港人而言,贸然回流只会让子女求学过程两头不到岸。她坦言,这些群体唯有咬紧牙根渡过难关。 周凯婷补充,年届中年、没有儿女、又未在英国找到理想工作的群体,回流机会较大。她解释,这群组人士无须顾虑儿女学业,加上仍有大半人生要过,若一直在英国难觅理想工作,会选择回流。 Source 不堪重税 4年10位亿万富翁离开纽约 世界新闻网  11/12/2023 高楼林立的纽约市,在过去四年失去了十位亿万富翁。(记者刘梓祁╱摄影) 新冠疫情、通货膨胀、犯罪频发等系列因素,正迫使愈发多人改变生活与工作方式,在远程办公风潮仍未消散之下,已有企业开始撤离华尔街,将业务转移;然而,如今又有另一原因迫使更多亿万富翁逃离纽约,即高额税款。 据统计,在过去四年中,纽约失去了十位亿万富翁,其中三人迁至佛州,使税收每年减少数千万元。本年内,在「富比世」(Forbes)杂志400位全国最富有人士名单上,出生于纽约的亿万富翁有62位,相比之下2019年有72位,去年则有65位。 其中,著名投资人、球队老板哈里斯(Josh Harris)去年的净资产估值为57亿元,如今已增长至69亿元,但他已离开纽约前往佛州。在过去四年中从纽约市迁往佛州的其他亿万富翁包括对冲基金经理奥奇(Daniel Och),其净资产目前为36亿元;以及著名投资者伊坎(Carl Icahn),他的身价为69亿元。 国家税收基金会副总裁沃尔扎克(Ja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