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 诺贝尔颁奖典礼连续第2年线上举办



受疫情影响 诺贝尔颁奖典礼连续第2年线上举办

文 / 林煇智

9/23/2021

正常情况下,诺贝尔奖得奖者会受邀于12月至斯德哥尔摩参加正式颁奖典礼,亲自从瑞典国王手中接下奖章和获奖证书。(法新社)

(早报讯)受冠病疫情影响,诺贝尔奖基金会将连续第两年取消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现场颁奖典礼,改为电视和网路直播得主在各国领奖。不过,基金会表示,通常在挪威颁发的诺贝尔和平奖尚未决定要如何颁发。

路透社报道,诺贝尔基金会在一份声明中说:“我想每个人都希望冠病大流行病能够结束,但我们还没有到那一步。”



正常情况下,诺贝尔奖得奖者会受邀于12月至斯德哥尔摩参加正式颁奖典礼,亲自从瑞典国王手中接下奖章和获奖证书。去年是自1944年以来,首次取消现场颁奖典礼。

基金会并表示,尽管得奖者无法出席,但仍希望在瑞典举办一场小型颁奖典礼,届时将会透过电视和数位平台直播。

今年的得奖者名单将于10月4日到11日间揭晓,领域包括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平以及经济学。

Source



美经济学家吁美中合作寻找抗疫方法

9/06/2021

美国经济学家兼英国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冠病疫情委员会主席萨克斯呼吁美国与中国合作,共同寻找对抗疫情的全球性方案。

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马来西亚《星报》昨天(5日)刊登的专访中认为,中国在抗疫方面做得出色,世界可以且应该能从中国的应对方案中学到更多知识,并呼吁美国学习与中国展开合作,而不是试图强迫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做事。

在冠病溯源调查方面,萨克斯称,美中都掌握与溯源有关的信息,调查人员使用这些信息,并强调两国之间科学合作的重要性。

萨克斯指富裕国家并没有慷慨宽厚地分享他们所得到的知识,特别是在疫苗方面,并称美国、欧盟、中国、印度、俄罗斯、亚细安等主要地区并未展开任何形式且经过协调的应对措施。

Source



Jeffrey Sachs: U.S. needs to work with China

CGTN

9/06/2021

The world has not responded appropriately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the U.S. has failed to cooperate with China to find a global solution, Jeffrey Sach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said in an interview published by Malaysian newspaper “The Star” on Sunday.

Source



美专家:冠病溯源政治化损害全球抗疫合作大局

文 / 陈慧璋

8/28/2021

印尼为亚洲冠病疫情最严重的国家,至今累计冠病确诊病例超过400万起,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3万起。图为雅加达用以埋葬冠病死者的其中一座坟场。(法新社)

(早报讯)美国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古普塔说,冠病病毒溯源理应由科学家通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任何将此问题政治化的行为都令人深感遗憾,并将损害全球抗疫合作大局。

古普塔周四(26日)接受新华社访问时说,冠病溯源调查需要由科学家尽早、持续、深入地进行调查,鉴于有大量证据需要收集筛选,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应该受到任何干扰。而美国情报界出面进行病毒溯源,其本身就是将这一科学问题政治化,拖延和干扰了科学家的病毒溯源工作。



古普塔认为,美国此举目的在于试图继续维持它抹黑中国抗疫的叙事,一直以来一些美国媒体和政治领导人都在围绕它制造舆论。考虑到西方媒体的优势地位,他们或许认为美国情报界调查报告可为美方这一叙事“供氧续命”,继续对中国施压。

古普塔指出,在冠病疫情仍在肆虐的背景下,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团结协作,合力抗疫。但疫情暴发以来,病毒溯源被政治化,戴口罩、打疫苗也被政治化,严重影响了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多边合作的政治基础。“长远而言,将损害未来应对类似大流行病的全球机制的创立”,而冠病大流行给人类健康、世界经济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已使这项工作变得愈加急迫。

Source



中国代表致函谭德塞:应调查美德堡基地

8/25/2021

中美之间的冠病病毒溯源争议持续延烧,中国常驻日内瓦代表陈旭昨天(24日)致函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再次强调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极不可能,应对美国德特里克堡基地、北卡罗来纳大学开展调查。

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官网消息,陈旭进一步重申中国在病毒溯源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强调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极不可能,这是中国—世卫组织溯源联合研究报告得出的明确结论。

陈旭在信函中说,如果有关方面坚持认为实验室泄漏不能排除,就理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美国德特里克堡基地、北卡罗来纳大学开展调查。

随函附有《关于德特里克堡(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的疑点》《关于北卡罗来纳大学巴里克团队开展冠状病毒研究情况》两份非文件,以及超过2500万中国网民联署的要求调查德特里克堡基地的公开信。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今天在例行记者会上也对此回应说,中国始终支持并将继续参加科学溯源,中国-世卫组织联合研究报告必须得到尊重和实施,今后全球溯源工作应该也只能在此基础上开展。

他同样指出,病毒源自武汉病毒研究所泄漏极不可能,敦促美国停止利用溯源问题进行政治操纵,“如果美国顽固坚持实验室泄漏论,就应该首先邀请世卫组织去德特里克堡、北卡罗来纳大学进行溯源调查”。

他最后强调,中国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抵制将溯源问题政治化的逆流,推动溯源问题回归科学合作的正轨。

美国情报机构的冠病病毒溯源调查报告提呈期限已于本月24日到期,白宫尚未就报告内容发表评论。中国近日加速进入“舆论备战”状态,多家官媒频繁发表评论和视频等,质疑美情报部门进行的调查不具科学性。

白宫新闻秘书普萨基23日说,溯源调查预计会在90天期限前完成,不过非机密版本还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向公众发布。

Source



中国网民联署活动吁调查美实验室 称获逾千万签名

7/25/2021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本月较早前发起呼吁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的网上联署活动。联署网站的数据显示,他们在截至今早(26日)9时收到超过1300万个网民的签名。

《环球时报》报道,一群中国网民就他们发出的公开信,委托该报在网上发起民意征集活动。这些网民在公开信中指德特里克堡(Fort Detrick)实验室疑点重重,要求世卫组织必须调查这座实验室。



公开信说:“中国网民决定再次呼吁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二阶段的溯源工作中,请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独立于美国地缘政治影响国家的病毒学家、实验室安全专家,生化武器专家,对美国的德特里克堡以及其他同样存在这类实验室泄露隐患问题的美国病毒实验室进行调查。”

据报道,在联署接近千万前,联署页面服务器遭到来自美国IP(网际协议)的攻击。

这群中国网民也曾在今年6月初发布另一封公开信,向世卫组织表达希望将美国德特里克堡生物实验室纳入第二阶段溯源调查的诉求。

冠病疫情爆发后,中美两国就冠病源头爆发口水战,中国舆论也曾出现病毒源自德特里克堡的说法。中国官方早前也呼吁美国让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前往德特里克堡生化实验室,以展开冠病病毒溯源调查。 原文链>>



中国20余名科学家联合发文:冠病不可能源自实验室

7/18/2021

中国20余位科学家在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联名发文指,冠病病毒不可能产生于实验室。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关于SARS-CoV-2起源――盲眼钟表匠的论证》文章指出,病毒不可能在大城市的水产市场里进化出来,更不可能产生于实验室,仅可能在当前疫情开始之前,并在一步步自然选择的驱动下,才会发生。

文章写道,冠病病毒在人群中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因此势必经历了更广泛的从动物宿主向人类宿主的适应性转变。



文章第一作者、中山大学吴仲义教授指出:“新冠病毒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病毒,所以它不可能在实验室做出来,也不可能在一个大城市的生鲜市场发展出来。它必须在一个特殊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让病毒在人跟野生动物之间来来去去较长一段时间。”

文章指出,关于冠病非自然起源的说法毫无实际意义。当务之急和更有成效的做法,应该是专注于探究与冠病起源有关的自然过程。

文章写道,起源问题的研究需要理论先于实验,研究人员进行实证调查时,需要先知道所搜寻的目标是什么,就像警察需要知道抢劫银行的嫌疑犯的长相。错误的理论会将追踪引入歧途。而人和动物频繁出入流动的大型城市中的海鲜市场,不可能提供原发地需要的、逐步实现病毒演化的稳定环境。



文章指出,根据推论,在疫情暴发前,病毒在人群中已经经历了某些形式的逐步进化,不然冠病不会有如此强大的适应性。

吴仲义分析:“最有可能的起源地是一个野生动物很多,尤其蝙蝠很多的地方,人烟稀少,但是人畜接触的机会挺多的。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慢慢适应人的环境。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以有时候可以看到中间状态。它每一次去侵犯人群的时候,随机性还是很高的,所以这个病毒出来的时候,会是失败很多次,最后才成功。”

他表示:“所以武汉只是疫情展开的地方,不是起源地。”

原文链>>



Leading scientists reject coronavirus Wuhan lab leak theory: media

Source: Xinhua

7/09/2021

SYDNEY, July 9 (Xinhua) — Leading virologists have recently released a paper that raises an objection to the coronavirus Wuhan lab leak theory, according to media report.

The authors of the paper published in Zenodo on Wednesday, including Australian Nobel laureate Peter Doherty, argued that while the exact animal that harboured COVID-19 has not yet been found, there is strong evidence for an animal origi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reported on Thursda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e virologists thought SARS-CoV-2 seems different from those viruses leaked in past incidents.

“Crucially, there is no data to suggest the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had SARS-CoV-2, or any virus close enough to evolve into it, to be able to leak it,” said the report.



The Australasian Virology Society said in a statement that the paper “provides a point-by-point rebuttal of questions raised to support the ‘lab leak’ hypothesis.”

The authors also believe there are no known human cases linked with the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said the report.

“The animal origin of COVID-19 has not yet been confirmed, but this is not unusual,” the report added.

Regarding the “gain-of-function” research that tests whether a virus could be made more infectious, the researchers wrote that SARS-CoV-2 has no genetic markers you would expect from such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Source



石正丽接受纽时访问 驳实验室泄漏说

来源:https://www.zaobao.com.sg/

6/15/2021

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石正丽接受《纽约时报》访问时驳斥了实验室泄漏说。(法新社)

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石正丽接受美国媒体访问时驳斥了实验室泄漏说,称这是“毫无根据”的。她还说:“我确信我没有做错什么,所以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石正丽罕见的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接受访问,谴责实验室泄漏相关怀疑是毫无根据的,包括她的几名同事可能在疫情爆发前就已经生病的指控。

报道说,两周前通过手机联系到石正丽时,她回应称,由于研究所相关政策,不愿直接与记者交谈。

石正丽当时表示,“我怎么能为没有证据的事情提供证据?我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变成这个样子,向一个无辜的科学家持续泼脏水。”报道称她在那次短暂的、事先没有安排的谈话中的声音因愤怒而提高。

针对有报道引用美国情报称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三名员工在2019年11月就出现类似冠病的症状到医院寻求治疗,她在随后的电子邮件中回应表示,没有这回事,并说:“如果可能的话,你能提供这三人的名字来帮助我们调查吗?”



石正丽还表示,她的实验与功能获得研究不同,因为她的目的不是让病毒变得更危险,而是了解病毒如何跨物种传播。

她说:“我的实验室从未进行或合作进行过增强病毒毒性的GOF实验。”

报道指,石正丽曾带领探险队进入洞穴,从蝙蝠和鸟粪中采集样本,以了解病毒如何从动物传染给人类。2019年,由于在该领域的贡献,她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 109名科学家之一。

石正丽去年7月在接受《科学》(Science)杂志采访时表示,特朗普应该向她道歉,因为他声称病毒来自她的实验室。她在社交媒体上说,提出类似问题的人应该“闭上你的臭嘴”。

石正丽还指出,问题政治化削弱了她调查病毒起源的热情。她转而专注于冠病疫苗和新病毒的特征,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已经平静下来。



许多病毒学家坚持认为,冠状病毒很可能是在实验室以外的环境中从动物传染给人类的。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是自然溢出,更多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呼吁对实验室泄漏理论进行全面调查。

支持这种理论的人认为,石正丽所在的研究所研究人员可能从野外收集或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比如在蝙蝠洞里。也有可能是科学家偶然或刻意设计创造了它。无论哪种情况,病毒都有可能从实验室泄漏出来并感染了工作人员。

北京此前允许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专家团队访问中国,但对他们的准入范围进行了限制。当世卫组织团队在3月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实验室发生泄漏的可能性极小时,该结论受到美国质疑。

美国总统拜登上月27日下令美国情报机构要在90天内厘清病毒起源究竟比较可能是动物传播还是实验室泄漏。

七国集团G7峰会领导人昨天在会议上敦促中国参与对冠病病毒起源进行新的调查,拜登称,他们讨论到了进入中国实验室的问题。

原文链接>>



石正丽团队新研究:不支持冠病源于实验室

今年2月3日世卫病毒溯源专家组访问期间武汉病毒所外的安保人员。(路透社档案照)

关于武汉病毒所泄漏出冠病病毒的质疑声再起,该研究院副主任石正丽带领的团队发表新研究,新发现的证据不支持实验室泄漏导致病毒。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科院武汉病毒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石正丽和中科院武汉病毒所蝙蝠病毒感染与免疫学科组组长周鹏带领的团队,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提交了一篇论文,题为“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lineage bat SARS-related coronaviruses that use bat ACE2 receptor”。

他们报告在云南省墨江县通关镇发现的蝙蝠身上鉴定出的新的SARS-CoV-2相关病毒病毒谱系,这些病毒采样于2015年,地点和研究团队此前报告的来源于中菊头蝠、与SARS-CoV-2基因组一致性达96.2%的RaTG13系同一地点。



研发指出,根据现在的研究发现,目前发现的能被分离出的蝙蝠SARSr-CoV-2系或新谱系病毒均无法有效利用人类ACE2。因此,如果不进行适应,对人类的溢出风险还比较小。相比之下,从使用受体的情况来看,穿山甲冠状病毒具有较高的溢出风险。

他们强调,尽管此前有推测称,可能是实验室的RaTG13泄漏导致了SARS-CoV-2,但现有的实验证据并不支持这一推测。

《华尔街日报》在5月23日引述一份美国情报报告称,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三名研究员在2019年11月出现严重病情并到医院寻求治疗。这份报告或将助长有关扩大调查病毒起源的呼声。

原文链接>>



世卫组织针对治疗冠病患者发布新临床建议

文 / 张佳莹

01/26/2021

(早报讯)世界卫生组织周二(26日)针对治疗冠病患者发布了新的临床建议,包括康复后仍持续出现症状的患者,并表示建议使用小剂量抗凝剂预防血凝块。

路透社报道,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Margaret Harris)在联合国简报会上说:“指南中的其他新内容是,冠病患者在家中应该使用脉搏血氧仪,即测量氧气水平,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确定在家里的病况是否正在恶化,并且最好能接受医院护理。”



她说,世卫组织建议临床医生将患者置于他们的前部,使其处于醒着的姿势,这可以改善氧气流量。“此外,我们建议使用低剂量抗凝剂,以防止血管中形成血栓。我们建议使用较低的剂量,而不是较高的剂量,因为较高的剂量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

她补充说,世卫组织领导的独立专家团队目前位于中国武汉,武汉于2019年12月发现了首批人类冠病病例,该团队将在未来两天内离开隔离区,与中国研究人员就病毒起源开展工作。

哈里斯拒绝对有关欧盟推迟推出疫苗的报道发表评论。她说,她没有具体的数据,世卫组织的首要任务是让所有国家的卫生工作者在今年的头100天内接种疫苗。

原文链接>>


Six Spaces Home Staging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Six-Spaces-Home-Staging.jpg
Fairfax, VA
Contact: Hongliang Zhang
Tel: 571-474-8885
Email: zhl19740122@gmail.com


研究:舌头手足变化是感染冠病前兆

文 / 陈慧璋

01/26/2021

马德里IFEMA方舱医院是西班牙去年暴发第一波冠病疫情时设立的。(法新社)

(早报讯)一项研究结果显示,舌头和手掌或脚底的变化可能为感染冠病提供了前兆。

法新社报道,西班牙研究人员对马德里IFEMA方舱医院的666名冠病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每四名患者中有一人表示,他们的舌头出现了变化;而每10名患者就有四人发现自己的手掌或脚掌上出现一些不寻常的改变。

IFEMA方舱医院是西班牙去年暴发第一波疫情时设立的。



一些患者说,他们的舌头肿胀并出现斑块,当局称之为“冠病舌头”(Covid tongue),而很多时候患者会失去味觉。

另一症状是患者的手掌或脚底会产生灼热感和发红,有时还会出现小斑点。

研究人员表示,近半数病情轻微或病情中等的患者在方舱医院留医两周期间会出现皮肤粘膜,“医务人员经常需要对他们的口腔进行特别检查,以避免传染风险。”

这项研究由马德里拉巴斯医院和初级保健服务机构的医护人员于去年4月进行,并于同年9月以期刊投稿方式(Research letter)在医学学术期刊《英国皮肤病学杂志》上发表。

原文链接>>



October 29, 2020

COVID-19: Grocery Workers / REGN-COV2 Antibody Cocktail / Personal Health Trackers

By Kelly Young

Edited by André Sofair, MD, MPH, and William E. Chavey, MD, MS

Check out some of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COVID-19:

Grocery workers: One in five workers at a grocery store in Massachusetts tested positive for SARS-CoV-2 in May, according to a small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Three quarters of those who tested positive were asymptomatic when they were tested. Staff who had direct exposure to customers were five times as likely to test positive as those without direct contact.

REGN-COV2 antibody cocktail: Regeneron reports that its REGN-COV2 antibody cocktail reduced SARS-CoV-2 viral load and lowered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medical care in outpatients with COVID-19. The analysis confirms what was observed in its interim results of 275 people and includes an additional 500 patients. By day 29, patients randomized to REGN-COV2 were less likely to have COVID-19–related medical visits than those assigned to placebo (2.8% vs. 6.5%). Patients with risk factors saw a greater risk reduction.

Personal health trackers: Data from smartwatches and personal health tracking devices, such as FitBits, could help predict whether a person has COVID-19, according to a Nature Medicine study. Researchers examined data from some 30,000 adults between March and June. Roughly 3800 reported having COVID-19 symptoms; of these, 54 tested positive. Use of both symptoms and device data — like resting heart rate, sleep duration, and activity based on daily step count — predicted with 80% accuracy whether the person tested positive.

LINK(S):

Grocery store study in 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 (Free)

Regeneron news release (Free)

Personal health tracker study in Nature Medicine (Free)

NEJM Journal Watch COVID-19 page (Free)

NEJM COVID-19 page (Free)

Source: https://www.jwatch.org/fw117178/2020/10/29/covid-19-grocery-workers-regn-cov2-antibody-cocktail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到新冠活病毒

2020-10-17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青岛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调查过程中,从工人搬运的进口冷冻鳕鱼的外包装阳性样本中检测分离到活病毒。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冷链食品外包装上分离到新冠活病毒,并证实接触新冠活病毒污染的外包装可导致感染。

  一、从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的意义 

  本次从青岛冷链食品外包装分离出活病毒,是首次在实验室外证实在冷链运输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感染风险人群主要为冷链物品从业人员。本发现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二、我国市场流通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近期,我国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了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截至9月15日,全国24个省份报送了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核酸载量较低,此前未曾分离到活病毒。 



  三、普通公众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的感染风险很低 

  现有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迄今为止,也尚未发现消费者因接触污染的冷链海产品而感染的病例,我国消费者感染风险极低。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普通公众注意保持清洁、生熟分开,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进口生鲜。 


Jessie Huang, Mortgage Loan Professional, Meridian Bank Mortgage

  四、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日常防护建议 

  病毒污染的物品上特定条件下尚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感染,主要为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期印发的《新冠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已要求各地落实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的日常防护、健康监测和核酸主动筛查,改进生产、加工和交易环境卫生条件,降低从业人员感染风险。   中国疾控中心建议工作中经常与具有较高新冠病毒污染可能的冷链产品密切接触的行业从业人员,如从事冷链产品装卸、加工、销售等的人员,需增强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冷链产品,接触冷链产品后未脱掉可能被污染的工作服并洗手消毒前不摸口鼻眼,工作完成后需立即洗手消毒,定期进行核酸筛查。

原文链接>>


Russ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