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真地聊一下 上海

很认真地聊一下 上海 来源:茶狐看世界  4/09/2022 前几天,有个朋友要我写篇文章,聊聊上海。 他在微信里问我:为什么武汉疫情全国支援,上海疫情却xxxx? 我心想,这不是挖坑给我跳嘛? 他的说法是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上海和外地人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情绪或者心结,这个大家心知肚明。正巧,我今天看了一篇上海人写疫情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你们用油腻手指,在肮脏的键盘上,敲出这么恶毒的语言…… 隔着屏幕,我都可以感受到满满的悲愤! 我前思后想,我与上海的确有很深的渊源。 我曾经也是上海人,也是属于极少数把户口迁出上海的人。 我可能具备一种介于上海人和外地人之间的视角。如果我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我想,以上海人的格局,应该都能承受得起。好吧,我就冒着风险,聊一聊我对上海人的看法。  沪温航线 沪温航线轮船 我小时候,温州人去上海,最好的方式就是坐轮船。从温州的朔门,到上海的十六铺,要航行一天一夜。海轮留给我两个毕生难忘的回忆。 首先,海上日出真美,美得让人心醉。 其次,海轮条件真糟,糟得让人崩溃。  很多人晕船后就呕吐,清理不及时,结果就是一片狼藉,臭气熏天。1980年代的时候,船票16元一张,而且往往被“黄牛”炒翻三四倍,一张船票至少要卖50元,这在当时不算小数目。虽然条件很艰苦,票价昂贵,但也挡不住温州人对上海的热情。 当时,年客流最高时达91万人次。这条中国客流量最大的黄金航线,承载着无数温州人的商业梦想。 对我来说,当时的上海,就是宇宙的中心。第一次看到外滩,幼小的心灵无比震撼。长大后,去了纽约、芝加哥,才发现随便一条街,都是外滩。就算是美国大农村腹地的St. Louis,老洋楼也不输上海,原来,山外有山,老钱之外,还有更老的钱。  那时候,几乎所有高级商品都来自上海,“上海制造”相当于现在 Designed in California 、Styled in italy和Made in Swiss的集合。有一段时间,温州产皮鞋的包装盒上,如果没有“上海皮鞋”四个字,都卖不出去。 让我们回忆一下当年的上海货。 上海牌手表,相当于现在的劳力士。当时月工资只有50元,但人人都想攒钱买一只120元的上海牌手表,不经意地撸起袖子,露出手表的那一刻,就是人生的巅峰。 上海手表,凭票供应,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永久自行车,相当于现在BBA。我小时候,父亲让上海的朋友托运了一辆自行车,在家里装配好之后,擦得油光锃亮,当佛像一样,供了很久,才舍得骑。 此外还有很多高档货,比如海鸥相机、蝴蝶牌缝纫机、大白兔奶糖、百雀羚、英雄钢笔……族繁不及备载,几乎涵盖所有轻工产品。  总之,那时候,上海的一切都是最嗲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层面的降维打击,可以让人的思想,彻底臣服。坦率地说,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上海人的优越感爆棚,其实很正常,没有优越感才不正常。王朔讲过一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挣点钱,让SB知道。话糙理不糙,挣钱只是过程,让SB知道才是目的。这就是人性,你我皆凡人,直面人性,没那么难。有实力支撑的优越感,就算别人看不顺眼,那也只是嫉妒。换个角度说,懂得欣赏别人的实力,也是一种气度。而没有实力支撑的优越感,就会成为一系列尴尬的起点。  上海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