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故居

2021-12-01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麻麻亮起床,到达阳明山永福路仰德大道二段141号时,还只是早晨八点半。晨露鸟鸣,幽谷空怀。林语堂先生故居开放时间是九点。 站在紧锁的铁门前,见一位穿着雨靴的老人在清扫院子里的落叶。想起董桥的文章《送别林家次女》里说到的王老伯。林太乙每次去父亲的故居,都会给王老伯发红包。林太乙临走前那几天,王老伯老觉得怪怪的,好像有人在他耳边问:”老王还在吗?” 听到动静,老人抬起身扭过头:拿着扫帚和撮簊的双手爬满正在老去的蚯蚓,精瘦的脸庞像池塘里的蚌壳,嘴干瘪着,眼珠浑浊。该有九十多了吧?是董桥写的王老伯没错。 老人知我是来参观故居的。他说,还没到九点,如果让你进来,报警器会响。你先去旁边的车站坐一会,九点再来。 老人喉咙不好,说话费劲,听的人直为他感觉吃力。赶紧点了点头,顺着山路往前看山景。一路花园洋房,闲庭风日。每一家都有意味,都有意思。 掐着点折回来时,老人向我招手。他说林语堂先生的墓地在后院,可以先去参观。工作人员还没到,暂时不能进展厅。 正屋旁一边是石阶,一边是木质栈道,都通向后院。墓碑是嵌入式的,静静贴着后院地面。四周绿荫如梦。远处山影连绵,山下市井屋宇。想起林先生文字里说过:”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 轻踏每一块石板,不忍心踩到一棵草,不忍心吓走一只鸟,也仿佛怕惊了主人的幽梦。这座静静的院落,林先生实现了自己的愿景。他在文字里写过:“黄昏时分工作完,坐在阳台上乘凉,看前山慢慢沉入夜色的朦胧里,下面天母灯光闪烁,清风徐来,若有所思,若无所思。不亦快哉。”林先生是有福气的人,永远得着这享受了。 王老伯忙完后来后院找我,说故居可以进了。我读过董桥的书,知道董桥来这里参观过,他又是林太乙的密友,赶紧问老伯见过董桥先生吗?老伯摇头,一脸茫然。 他或许见过,只是不知道那人叫董桥而已。此时,不知为何,我觉得自己见过董桥了,在王老伯的眼睛里。董桥那么欣赏林太乙,知道王老伯的事情,参观故居,一定会很深沉地看王老伯几眼。 我问老伯见过林语堂先生吗?老伯说没有,只听过他讲话的录音。老伯说林语堂先生在香港去世,那年老总统还在,他同意林语堂先生回到阳明山永远居住。人的去留,和政治扯上关系,是该忧还是该喜,只有林语堂先生自己晓得。他有一套东西合璧的哲学思维,这事儿,在他眼里,定是幽默的一笑。 还没进屋,就被窗户和门框吸引住了。四四方方的四合院,蓝色的琉璃瓦搭配白色的粉墙,深紫色的两扇玻璃窗,大门,房门,都有半月形窗楣和门楣,中式古典和西式雅致的完美统一。透天中庭里,一棵长着和枫树叶片差不多的大树,上面有一串串耳环样的青色小果实。问工作人员,说就是枫叶树。好几根西班牙螺旋式廊柱被和煦的阳光轻轻拉长身影,让人感觉来的不是家居,而是殿堂。 林先生爱水爱竹爱石,他在中庭一角挖有鱼池,植有修竹,生前常常在此享“持竿观鱼”之乐。门外的院子里,一棵老榕树盘根错节,古气幽幽。根部凸出地面,如人的脉络肌理,也如世界的波折弯曲。树杈空落间,摆着林先生当年从山中捡回来的石头,各种造型,有桌有凳,朴实而有情趣。 林语堂先生生前有一句座右铭:”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读他的文字,确乎就是这样的感受。近观这生活起居,俨然觉得他是一个把理念融会贯通的人,表里如一。院落屋宇,既有严谨的结构,又有随性的铺陈。既有东方的古朴,又有西式的典雅。曾经有学者批评林语堂先生脚踏中西文化,说他不专一。林先生说:“我只是一个矛盾而已,但我以自相矛盾为乐。”这是友好的回应,也是精妙的中西联壁。这房子,或许也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产物,和林先生一样可爱。 王老伯和蔼可亲,见我多问了几句,他说有一年在这故居里发现过一条很毒的蛇。老人没有伤害它,把它装了放归更远的山林。我说您难道不怕被咬?老人说不怕。蛇是很灵性的动物,你没有伤害它的意图,它也不会伤害到你。 刚下个雨,南洋杉的针叶挂着水滴,阳光底下,似水晶般熠熠生辉。屋前房后,俨然一个天然大鸟笼。板桥先生说,喜欢听鸟叫,就绕屋植树,是也。 屋里有一幅林语堂先生试笔自画的马图。马不威武,不剽悍,也没拼命扬蹄奔跑。它细细的脖子,眼睛眯着,衬托马头很大。这让我想起林语堂先生夫人说过的一段话,她说林语堂先生的脑子像野马一样跑得很快,拿不住他,只能让他去跑。林语堂先生一生非常珍爱自己的太太,想必画这马,就是告诉老夫人,脑子像野马,但身体是不会跑的。 细细看这马,颇有幽默气象。“幽默”二字,是林语堂先生发明的。他说,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解嘲。林先生的自我解嘲,就是幽默。他说幽默感的功用是在纠正人类的梦想,引导人们去和现实世界相接触。画下端有题字:为岳军老友一笑。是也。 一坐上阳台的椅子,就再也迈不动步。耳边鸟声啁啾,眼底花叶簌簌,鼻扑阵阵清香。一会儿凝视远山,一会儿看山底城池,又想《京华烟云》里的姚家,也思慕林语堂先生书中写的生活方式。 …

那永远的一抱谷

2021-12-17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那个年代,人人都爱惜粮食。那个年代,挣工分,没有劳力的人家,粮食是不够吃的。 到了生产队割稻谷的日子,小街上的闲人们会自发地组成一支支捡谷队。所谓的闲人,就是老弱病残。 每天放学后,放下书包,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去田里捡谷。大人们在前面搂,我们在后面捡,捡搂掉的稻穗。有的人胆子大,顺手牵羊般从捆好的草头里抽。 那是黄昏时分,田野里的天空和晚霞美极了,刚刚收割后的稻田露着一茬一茬的稻谷桩子,散发着新鲜的带着草木浆子的气息,直往鼻子里扑。麻雀们成群成群地寻觅最后的粮食,燕子不稀罕,高高地飞在天空。远处的村庄里,有炊烟腾起,从屋顶飘到树缝,再一跃升起,和白云汇合去了。 我的怀里抱着捡来的稻穗,穗子朝上,挨着我的脸,有些扎。但我不动它,怕谷粒洒落。一颗米,一滴汗。糟蹋粮食,是不可以有的行为。回到家,奶奶接过我捡回来的稻谷,轻轻放在铺着塑料布的地上。 我家隔壁,住着菊香婶娘。她有心脏病,眼睛高度近视,不能出工做重活。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年她丈夫又老不在家。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过活,很艰难。 有天,不知道她和奶奶怎么商量的,决定晚上去田里搂一抱刚收割的稻谷,且她们已经看好搂哪块田。没有钟表,不知道她们俩是如何相约的时间。 当然,奶奶和菊香婶娘偷偷商量的时候,没有告诉我。奶奶知道我胆小,越早告诉我,如坐针毡的时间就越长。 也不知道是几点,奶奶叫醒我和妹妹,说是去搂一抱谷。怕得很,但是不敢说不去。一出门,看见菊香婶和她两个女儿站在门口。人这样多,才稍稍舒服了些。 那是秋天,收晚稻的时节。月色很好,天气很凉,有雾气。我们一行人屏气吞声,拐过学校的院墙。正好那年禁止养狗,村庄四围静得像一潭水。秋虫呢喃,越加深静。我们穿着布鞋,走不出多少声音,只有自己能听见。 被雾气笼罩的田野,房屋,梦一般迷离。我很少走夜路,看见这样的景色,觉得美,但是无心欣赏。前路茫茫,不知所以。害怕,又怕鬼又怕人。想当然地以为:走在中间最安全。 潜进离家最近的那块地里,奶奶率先搂起一抱谷子,我们也学着她的样儿搂了一抱,赶紧往家里走。不敢跑,怕有脚步声,怕有气喘声,怕谷子抖动。还是慌,还是累,哼哧哼哧。谷子一走一摇,也哼哧哼哧。 菊香婶憨,走在最后面。四个孩子中,我最大,走在最前面。这是我想要的最佳位置。我以为,要是有人说抓小偷啊,抓小偷啊,那一定是从后面来的。在最前面,可以跑得最快。假若鬼来了,也应该是从后面来,抓不到我。 到家了,推开大门,一闪而进。我抱着谷,靠着门,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活动终于结束。透过门缝往外望,一片死寂,心才静静平息下来,上床睡去。 四个几岁的孩子,一个病妇,一个老人,一人一抱谷,能有多大用途?我不知道。但那个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做了。 那块铺满稻穗的田头,缺了一块。第二天,生产队派人收稻穗的时候,有没有人怀疑?有没有人说什么?我不记得了。 突然一天,菊香婶的丈夫从远方回来了。我以为,菊香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没想到的是,不久后,菊香婶的丈夫要和她离婚。那时离婚,是稀奇事,全街人惊讶。那时离婚,女人是没有娘家可以回的。 菊香婶娘的父母不在了,留下的老屋归了哥嫂。一身病,上哪儿去谋生呢?只能再嫁人。很快,菊香婶被人介绍到离小街十几里路的一个村庄。听说男方重度残疾,年纪很大。 菊香婶离家时,是哭着走的。两个女儿站在身边,盯着母亲的脸,吸着鼻涕皱着眉头。 …

汉北河,父辈的河

2021-12-01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我的心中有一幅画 无数个父亲和母亲 他们肩挑手挖 我的心中有一条河 流到岁月尽头 也奔流也回头 儿时,我们那地方的人家,孩子不听话,就会说,把你丢到汉北河去。 汉北河是一条人工运河,是将天门河的下游改道成的新河,位于汉水以北,所以叫汉北河。没有汉北河之前,那一带十年九涝,人们外出逃荒,靠敲碟子,丢三棒鼓,唱小曲,拍渔鼓筒等手艺乞讨过活。 政府哀民生之艰难,大兴水利建设,孰把“水患”制成“水利”。1969年十月,汉北河开工。它自天门市万家台接天门河起,由西向东经过汉川新堰,垌塚,应城天鹅,南垸,汉川麻河,刘家隔,民乐,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新沟镇注入汉江。支流自民乐闸分流,经沦河出府河入长江。 那时候,水利建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冬季,这时候,田里的活儿基本结束,农民稍微闲散,就被安排去“出差”开河。城市里的人出差,有差旅费。农村人出差,是给工分。 总是听父亲说起挖汉北河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情景。很多人挑着农具和铺盖行李走很远的路。也有的人,是骑着大青马。也有的人,是乘坐驴子拉的板车。到了目的地,借住当地农户家。男男女女,大清早走到工地,肩挑背扛一整天。正值冬季,衣外一身雪,衣内一身汗。好在那时,父亲是小伙子,吃得了苦。几十万人,用时六个月,就建成百里长渠,名副其实的震古烁今。 说到挑汉北河时,父亲会说起堂叔的惨死。挖汉北河那年,堂叔十五六岁。不知道那天是怎么了,堂叔在工地上干了一天活后却没有吃饱。趁着夜色,他去食堂偷米饭吃,被人撞见。家里成分不好,他害怕会被特别对待,就慌不择路地跑。追赶他的人越来越多,他越来越慌,跑进了沼泽,没有再跑出来。 黄平大哥曾经整理过关于建设汉北河的资料,他给我讲过一个故事:寒冬腊月,一位柔弱的女孩,积劳成疾,病得非常严重,发着高烧仍坚持战斗,突然一个踉跄倒在工地上,昏了过去。因为发着高烧,抬入工棚的人们以为她感冒了,拿出感冒药就热水灌了下去,盖着厚被子让她休息。哪知半夜里,病情恶化,寒风中工友们用木板抬着她赶往营部医务室。不行,又赶往团部医务室。可是,哪里的医生都已无回天之力,原来女孩得的是出血热。 有一个朋友,汉北河开挖时,她只有几岁,随着母亲在工地,成为了最小的建设者和亲历者。母亲将她寄放在老乡家里,村里安排了一位长者大叔在老乡家给挑汉北河的人做饭,顺便帮忙看着她。别看她人小,可以帮做饭的大叔拣菜、递柴,还可以当通信兵。到了中午送饭的时间,大叔挑着饭菜篮子出门,她便一路小跑在大叔前面,去给挑汉北河的村民送信。大家见她一路小跑过来,就知道到了开饭的时间。 据有关资料上说,汉北河是经过国务院批准开河的,建设初期,周总理来到湖北,乘坐专机视察那种战天斗地的工作场景,并深深感动。 汉北河所经之地是汉江北面东西走向地势最低的积水之地,曰“水袋子”。那一带百湖相依而不通,齐心承载南北来水,但是当雨水过多的年份,湖泊就会超载,湖水快速上升,湖湖相连,不能外排而积水成灾,汪洋一片,淹没大量农田与房舍。历史上,在这一带繁衍生息的人们,饱受水患之苦。 汉北河建成后,百湖疏通,河水分流,使得当地的人们免于水灾。跨越四地的水患消除,而且还让众多湖泊变成了良田,增加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万物都是整体,汉北河的建设当然也会带来不利的一面。众多湖泊消失,造成了生态恶化。有的村庄挡道,集体迁移,原本属于这个镇也就被划到了另一个镇,造成人心的颠沛流离。 汉北河,是父辈的河流,是我们的怀想。儿时,它带给我们的关于河流,风景,牧牛,玩耍等等快乐的事情。离开故乡走向远方后,它留给我们的就是一种精神。在那艰苦的年代,父辈们愚公移山,建设家园的豪迈之气。 …

《读者》创刊四十年,我说几句心里话

2021-11-29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我十四五岁来武汉后,在马房山附近打工。那里是高校区,不宽的马路边林立着好几家书报店。店铺里面卖正儿八经的书,店铺门口都支着一个摊,卖各种报刊杂志。 我往那里经过,眼睛一扫,一本书名为“读者文摘”的杂志吸引住了我。那时,一本几角钱,赶紧买一本。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除了语文课本之外,读的最多的是隔壁丽丽家订阅的《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我去丽丽家借书,总是连新带旧的搬一摞。说句笑话,一直到初三,我还抱着这两本书刊,反反复复读。 这应该是我的文学启蒙读物,是我对于文学最初的理解。以至于现在,写什么样的文章,都带点儿儿童的单纯,也或幼稚劲儿。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 我把“读者文摘”带到寝室,坐下来认认真真读,并一下子喜欢上了。里面的刊首语,诗歌,散文随笔,哲理、故事之类,我都喜欢。短小精悍,是编辑的精挑细选。哲思,思想火花,文字优美,动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特别吻合我这个年龄段的认知水平,也或需要。 曾经一度,我对这本杂志的出产地“甘肃”很有兴趣。无奈的是,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去过甘肃。我的潜意识里,是要去甘肃的,一定要去。 应该说,这本杂志,开启了我的思维,带我进入了真正的文学世界。 这本杂志,是唯一的我能够每一篇都读下去的杂志。而且还抄。我准备了一个大笔记本,抄写里面的好诗好文。 当时,我认识的作家不多。若干年后翻开手抄本,发现自己抄写的,全是世界知名作家的文字,是堪称经典的文字。 这种阅读,虽然是碎片化,但它很高级。也就是“取法乎上”的意思。它可以是灯,指引人向深海更深处漫溯。它可以是伞,给我保护。它可以是雷电,给我警醒。它可以是怀抱,给我温暖。它可以是朋友,给我陪伴。它可以是老师,给我箴言。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但找到自己心灵的知音,阅读的方向。逐步开始读一些大部头的书,针对性的。在这种循环中,形成自己的阅读品味。 在书的世界里,我就像一条犬,稍微翻阅,就知道是否适合自己。就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 我打工,也没有很多收入,“读者文摘”不贵,又好,我当然是每期必买。我记着了这本书刊摆出来的大致日期,提前两天就去看看。有时候去了,有。有时候去了,还没有到。那就第二天再去。 后来,“读者文摘”更名为“读者”。再后来,改成了半月刊。 它为何更名,我不知道。但更名后,感觉更好了。 周国平说:“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在一个以外在职位高低或者财富多少来进行身份评判的时代,哲人的呼吁无疑是颠覆性的。 “读者”,就是我的身份。我什么也不是,但可以是一个“读者”。 这名字更换得多好。 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同时是一个优秀的读者。在书海之中去触摸一代代伟人留下来的最伟大的精神成果,去碰撞一个个优秀的灵魂创造出的最优秀的思想。那是一个人灵魂丰富的唯一途径,那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 …

满地翻黄银杏叶

2021-10-12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在大树里,倘若一定要我说一个最喜欢的,那无疑就是银杏。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是典型的秋景,这里的黄叶,一定会有银杏。 大自然里,很少有地方会因为一种树的存在而值得人们驱车前往观看,欣赏。只是少,还是有。比如樱花树,再比如银杏树。 湖北,就有很好的观看银杏的地方,那就是安陆。人们说起安陆,就会说到银杏谷。也是因为李白是安陆的女婿,在那里住过十年,现在的安陆,有一句口号:“李白故里,银杏之乡。”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银杏和李白的原因,安陆还是水墨漫画之乡,中华诗词之乡。文化发展相较于其它县市,高出很多。 银杏,黄起来太好看了。其实,春天的时候,银杏叶刚刚发芽,由一个小点慢慢展开,鲜嫩嫩的,就很可看。夏天的时候,银杏叶完全成熟了,绿幽幽的,也很可看。秋天,就不用说了,很多诗词里写到它。叶子慢慢的,从边开始黄,好像是一幅绿色的画镶了一个金黄色的框。再后来,全黄。 银杏叶子,是很好的药材,可治疗多种疾病。有一年秋天,我去沙湖公园捡回很多银杏树叶,将它晒干,做了一个小枕头。期望借着这个枕头,清肝明目,清火润燥。 到了冬天,银杏树是光秃秃的。它树干很直,光光地矗在蓝天白云间,接受霜雪严寒。仿佛,它是毫不畏惧冬天的。也或者说,它是喜欢冬天的。也确实,银杏属于长江以北的树种。广东广西这边,没有见过银杏树。 银杏,除了美在苍黄之外,还有一点,是它的叶形。小学生们写描写秋景的作文,里面一定少不得银杏。说那叶子,像一把把扇子。说那叶子,像一只只飞舞的蝴蝶。说那叶子,像一条条小船。说那叶子,是一枚枚精美的书签。 古人有意思,说它的叶形酷似鸭脚,而叫它“鸭脚”。唐宋诗人,多喜用“鸭脚”这个词表示银杏。如皮日休《题支山南峰僧》:“鸡头竹上开危径,鸭脚花中擿废泉。”这个皮日休,是天门人,我的同乡。诗里的鸡头,就是水生植物芡实。鸭脚,就是银杏叶。 它为落叶大乔木,原产地在华东,华中,先秦时代就有关于它的记载,为世界知名的孑遗植物及化石植物,被引进世界各地的温带地区。叶子扇形,西洋人说其形状如贵妇的头。银杏春天也开花,只不过那花,非常不起眼。 我一直有一个想法,秋天去安陆看银杏。不算太远,交通也方便,但我一直没有去。原因是那地方太有名,到了秋天,人们趋之若鹜,我就不想去了。 看银杏黄叶,看秋景苍茫,要孤寂一点,安静一点。也或许,它并不稀奇,到处都有,只是不如安陆的银杏树大,没有那样的黄叶浩荡。景色,可以想象,想象着黄叶苍茫,也很美。因此,觉得不去也罢。 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生长极其缓慢,是长寿树种,可活几千年。一棵银杏,二十年才能结果,四十年才能大量结果。有的地方,叫它“公孙树”,意思是,公公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实。同样的银杏果实,味道会不一样。 一位山东朋友告诉我,她的家乡,一两千年的银杏树有很多棵。其中一棵银杏树,果实是甜的。而另外的银杏树,就没有这个甜味儿。今年,她收集了当地好几棵古银杏的果实,准备寄给我一点。到时,我育几株银杏盆景。 这种几千年的银杏树,听上去都是惊人的。它见证的朝代更迭,见证的代代无穷。倘若能开口说,将是怎样的波澜壮阔,包罗万象。 银杏的果实,开始是青色的,慢慢发黄,上面敷一层白粉,很好看,叫它白果,故它还叫“白果树”。果肉没有外皮,摔下地,烂得很快,有一股臭味。但是若马上捡起来,挤出果核,晾干,炒熟,果仁是很香的,且还有药用价值。几十年前的老汉口,街上就有炒白果卖。 这东西,吃法不当,容易中毒。见孩子们一颗接着一颗吃着不停,母亲心焦,就会说,这果子,一岁一粒,吃多了头晕。孩子一听,数数自己几岁,吃了几粒,也就当真不敢多吃了。 并不是每棵银杏树都会结子,但民间有办法,说是在雌树上凿开一个洞,植入一块雄树,以泥巴涂之,便结果。 …

重阳随话

2021-10-15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中国的年节多,最被忽略的就是这个重阳节。媒体也还是在说这个节日,但是生活里,过这个节日的个人应该不多。据我的观察,单位喜欢过,特别是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他们条件好,过重阳节的时候,把退休离休的人请回来,吃吃饭,发点东西,开展一些活动。 两个阳极之数,重叠在一起,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来历。它属于深秋,在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之间,万物正在凋零,霜雪已在路上。 古人们,喜欢这个节日,那首最脍炙人口的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就是古人眼里的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人在外地,重阳节来临时,想到家人们正愉快的过节,却唯独少了他。 古人过重阳节,不像过其它的节日那样是为了祭祖,也或吃喝。古人的重阳节,是在大自然里过。登山望远,看满山青绿变得苍黄,看秋水清亮日渐潺缓。古人在一天,主要体现“游”这个字。 还有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去游山的时候,不仅是佩戴茱萸,且还带着酒菜。这个节和其它节还有一点不同,它大概率会下雨。民间有语:重阳无雨则冬无雨雪。这天,如果不下雨,人们还会盼着下雨。挑着酒菜上山时,是穿着雨衣的。这就有些意思了,人们出游登山,看见下雨,是会退缩的。而过重阳节,是迎着风雨去爬山。 “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亭落叶,陇首云飞。”这个盲雨有些意思,很难理解。我觉得是在说雨的形态。雨很小,只能感受,却看不见。也不是绝对的看不见,认真看,也是能看见的。 今天就是重阳节,正好下雨。那雨,比我老家说的麻分子雨还小。不怎么看得见,站在雨里,就感受到了。想起古人说的盲雨满城,真的觉得形象。 我对于盲雨的解释,不一定对的。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儿附会。 植物和节气之间,有时候也混乱。今年的秋老虎,导致原本在中秋开的桂花迟迟未开。而在这重阳佳节来临时,冷雨纷纷,冷风嗖嗖时,它开了。 桂花很有意思,很看重距离。看桂花,一定要近距离。远了,簇簇花儿,看不清它的样子。近看,小小圆圆的叶片,有鼻子有眼,很好看。闻桂花,却要远一点。凑上前闻,是香,但不清爽不通透。隔着一点距离,那就不同了。香,瞬间变了质地一样,又悠长又清透。 它很懂得把握关系的分寸,该近的时候近,该远的时候远。 心然约稿:陈艳萍,笔名心然,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大书,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书写,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是企业家,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也或者需要其它类型的文字,可以联系我。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15818820884。谢谢。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想买书的朋友可以添加我的微信,直接和我联系,微信号:15818820884 也可以拨打电话联系我,电话号码:17762570121 书的价格:48元,包邮。 …

数枝红蓼醉清秋

2021-10-07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去长江边散步。今年夏天水大,想是衰草苍茫一片。远远的,疏疏密密柳树下,却繁花似锦 。心思顿时迷离,恍如来到绿野仙踪。 我自己,每每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眼前景致时,就爱启用”绿野仙踪”。而其实,我并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里边,含有很趣的契合点。景色无法形容,词也不知何意,两个不知道,是不是合成了一个知道呢? 大片大片,蓬蓬勃勃。花是穗子状,花蕾又多又小。有的白,有的红。细细碎碎,袅袅娜娜, 昂头抻颈,在冷风里摇曳,很是惹人怜爱。 什么花?我不知道。就像在某个场合,遇到一位很了不起的人,赶紧要打探他的名字。江边有渔人布置竹网罾鱼。想他该知道。询问,茫茫然。一连几天,放不下。着人,不好问,直到淡忘。 前几天,读一篇文章,说到蓼花,还附着图片。心里一喜,那不是蓼花吗?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是。生活里很多事物 ,就是差个等待。不懂,不来,也不要着急。慢慢看,慢慢等,总会来的。 梅尧臣的诗说:“灼灼有芳艳,本生江汉滨。”蓼花,和芦苇,野菊花伴生,多在水边沼泽,是长江一带的特产。因其枝叶之放纵,古时有滩涂”游龙”之称。”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现实里,美,美得自在。诗词,也是这样美,美得逍遥。 再去看蓼花,我在心里叫它的名字。这时候,有不一样的亲近感。它一丛丛长出来,先在地上织一张网,纵横交接处有齿,把网固定在土地上。呈现蓬状,如一朵莲花。它也可以长高,小树一般,伴着水草江水苍茫。风从头顶掠过,轻歌曼舞低吟。 花朵紧紧凑凑叠叠,麦穗样排列。叶片如婴儿刚冒头的牙齿,半开不开。花蕊,细得如婴儿的头发丝。这是它的智慧。这样才能挡住秋风秋雨暗藏着的刀光剑影,走向深冬,走进白雪。 关于蓼花,有一段故事:相传,一铁姓人士将去远方赴任,亲戚朋友来江边送别。其中多是文人雅士,只有一位朋友,是不会作诗的武官。其中一位文人,是一位损友,他想为难武官 ,便提议大家赋送别诗一首。轮到武官时,武官张口说出:“你也做诗送老铁,我也做诗送老铁。”果然俗不可耐,众人皆掩嘴偷笑。但武官停了停后,又吟出两句:“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众人惊,四周寂。 这位武官说的蓼花红,不仅仅是那成串的细小花瓣。而是蓼花的茎,和别的植物不一样。鲜红的,如血管,有咕咕的血液流淌。分别的时刻,水茫茫一片,芦苇飘零摇曳,不知何日才能相见,伤心得不成样子。低头拭泪,一地蓼花。 迎来送往的码头,小小花朵,竟然如此情深意长。 野地里,到处是蓼花的身影,被其它草类拥着挤着。老人们说,蓼花辛辣,过去割猪草,夹了蓼花,猪是不吃的。放牛,牛闻到蓼花,转头走。 它的辛辣味,却是一种发酵剂。故乡人有喝米酒的习俗,酿酒,要酒曲。大奶奶活着时,专做它。从野地里扯回开蓝色喇叭花的竹叶草,再加些蓼花,捣成泥状,用米粉一裹,捏成玻璃珠子形状。 蓼花是很顽强的野草,落地生根,四处蔓延。它有很多品种,其中一种叫香蓼,可拌在食物里。它的叶子,揉碎后涂在蚊虫叮咬处,可止痒消肿。据说,还可解蛇毒。 幽幽小小的身姿,匍匐在地上,似尘埃。小树一般的,夹在菖蒲茅草间,在秋风里独具风情。陆游有诗:数枝红蓼醉清秋。物事,不在小,在于格。在属于它的季节里,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只一在意,必是忘不了。 心然约稿:陈艳萍,笔名心然,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大书,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书写,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是企业家,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也或者需要其它类型的文字,可以联系我。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15818820884。谢谢。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

秋天原野里的苍耳

2021-10-05 作者:陈艳萍 心然的原香 公众号:心然的原香。 心然的个人微信号:15818820884。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和橘子散步,去了一条不常走的路。不,也不是不常走,而是去年经常走,今年又重新选定一条散步路之后,就很少过去了。 我往那里去,有一个原因。那里有一株橘树,结的果实皮薄,清甜。眼下,中秋节过了,国庆节过了,我估计果实该是很多,且日趋成熟。 往那里走,觉得不同往昔。这块地方,被遗弃了。也就是说,没有绿化人员前来打理了。各种各样的野草,杂乱而丰茂,挡住了小路,挡住了视线。禾本植物多,狗尾巴草托着壮硕的穗子摇曳,升马唐一米多高,正是最成熟的姿态。一种叫金盏银盘的草,开着菊一样的小花,对,它就是菊科。我很喜欢,想拍一张,只能拍拍口袋,没带手机。 那株橘树,我差点认不得了。各种类型的杂草藤蔓联合起来织成一件衣服,把橘树罩住了。橘树顽强地挣扎,呼喊,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它越来越瘦,越来越虚弱,透过那件衣服的缝隙伸出几根细短的枝条,结了几个果实,以证明给自己看,我还是一株橘子树。 想起去年这个时候,我来看橘树。满树橘子,满树芳香。一个傍晚,一个雨天,还特意拿了袋子来,摘了大约两斤橘子。后来再来,就没有了。今年,这条路荒芜了,没几个人从这里经过,即使经过,也看不见这棵橘子树了。 我倒是有些喜欢这种荒草凄丰美的感觉,就接着往前走。忽然,眼前一亮,好多好多株苍耳。这是属于童年的植物,即使不认识植株,看了上面的果实,也就会知道,它就是苍耳。心头思忖,眼前闪回,儿时被苍耳缠绕的情景。 苍耳,一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菊科苍耳属,可长到一米左右,有的地方叫它“粘头婆”,“虱马头”,“道人头”等。它的形状有些似妇女的耳珰,有的地方叫它“耳珰草”。繁殖极快,不扯不割,一个季节,就可成片。它不择土性,不讲气候,东西南北的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边、沟旁、田边、草地、村旁等等,都有它的身影。春季结实,秋天成熟。 小时候,每到这个季节,放学回来,就会摘苍耳玩。你往我身上丢,我往你身上丢,到最后,头发上,毛衣上,总是粘着苍耳。这东西,粘在头发上,粘在毛衣上,很难取下来。那个时候,孩子被苍耳纠缠的样子,是很狼狈的。 我胆子小,又有神经质,总怕头发上的苍耳,永远取不尽。也就不和伙伴们玩这个游戏。只是远远看,看他们互相投掷,互相疯闹。那苍耳很顽皮,看着人从它身边走过,就钩在人的衣服上。所以即使不和小伙伴们疯闹,回家,书包上,头上,也会粘上它。文天祥,写过苍耳的句子:“黄沙漫道路,苍耳满衣裳。” 这是它的谋略。全身长着钩刺,就是为了粘在人身上,粘在动物身上。希望人,希望动物,把它带向远方。这样想,小小的苍耳就更可爱了。它是有梦的,有智慧的,有诗和远方的。 所有的事物,都是多面。因它难以防治,因它喜欢钩人,《楚辞》里,它属于恶草类。《离骚》和《九思》的“葈耳”,就是苍耳,以比喻小人。 忆起儿时玩苍耳的情景,便摘了几个,放在橘子的头上和背上,它没有发现什么不妥,照例往前走。黄色的毛粘着绿色的苍耳,配上动物那张永不让人厌倦的脸,真好看。也或者说,丝毫没有狼狈感。 照例,苍耳是一味中药,治疗鼻炎,中耳炎,有奇效。它还是工业原料,可制作香料,油漆,油墨,肥皂等。但是,它有毒,且全株有毒,毒性很大,是不能多玩的。有些文字,说它的嫩苗能吃,是把苍耳和卷耳混淆了。卷耳,是一种野菜,可吃。 心然约稿:陈艳萍,笔名心然,现居武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由写作者,出版了散文集《故乡的女儿》,有个人自媒体公众号《心然的原香》。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大书,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书写,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是企业家,想为自己写一本传记,也或者需要其它类型的文字,可以联系我。电话:17762570121。微信号:15818820884。谢谢。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想买书的朋友可以添加我的微信,直接和我联系,微信号:15818820884 也可以拨打电话联系我,电话号码:17762570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