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十几亿的国际化学校爆雷?当教育变成一门生意后

投资十几亿的国际化学校爆雷?当教育变成一门生意后 谷雨星球 02/16/2023 现在的国际教育像极了疯狂的股市,很多人嘴里说着做好教育,心里全是多快好省的人头生意。 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再度跌破了我们的认知—— 一所投资十几个亿,学费一年20多万的江浙沪某知名国际化新校,因更换了投资人而闹出了种种丑闻。 据在读家长反馈,没几个月,一系列骚操作如无理由开除多位老师、不尊重学校核心底层办学宗旨、不尊重家庭对教学的合理诉求、拖欠多位供应商款项等等,让学校几乎在一夜之间变了样。农历新年前,因为校园文化的变味,不少学生开始寻求转学。也有家长因为「不听话」为而被劝退。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据悉返校的学生并不算多。同时,我们也接到部分家长反馈,其办学资质或对小初阶段学生有影响,开学日学校突发临时告知令人震惊的变动。(这一点比较敏/感,在公开场合不再多说。)这几个月来,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也有好些家长找到我们,希望能动用自媒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最令人难过的是,家长们选择学校都是出于信任,有人从很好的学校转学至该校,有人还举家搬迁至学校所在城市;有人仍然热爱着学校,盼望学校早日回归刚开学欣欣向荣的样子。所有人的诉求都是指向学校回归常态,办得更好。这在长远上,才是真正对家庭和孩子有益的教育。为此我们一直没有发布该消息,直到等到了新学期开学的今天,校方再一次突然告知巨大变动,让许多仍抱有希望的家长开始死心,慌忙找学校转学接收。 说实话,在国际教育行业这么些年,我们也见证了许多「妖魔鬼怪」的事情,如刷出来的学校口碑,如为了榜单而在最后一学期挖脚学生等,而这一切大多是因为头上有把招生KPI的刀。 就像曾经一位满怀期待却总是失望的校长朋友所言: 宣传册老说校长才是学校的灵魂,但其实,投资人才是学校的灵魂。很多有情怀的老师也都受过伤。 也就像前几天看到李一诺老师在个人公号写下的:做真教育的人大多负债累累,做假教育的人倒是有不少挣钱的,这值得我们更深的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一项投资,民办企业要赚钱无可厚非,大家在意的只不过是赚钱的底线和边界。 国际教育教育作为体制内教育的补充,为孩子们带来的新可能,在应试教育外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同时,其遵从规律的教育方法,德智体美劳培养全人;而且,其身为家长的我们带来的新选择,可以卷,也可以佛,全看个人选择。 但也正因为深谙选择权的珍贵,我们也更为这些丑闻而感到愤怒。 可能没过几天,这件事可能会在追求流量的自媒体翻炒中(该校新建时或也曾大肆吹捧过),打消一些站在门外往里张望的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信任。 作为关注教育、理性思考的家长们,到底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又对我们的择校有什么启示呢? 1 信息不透明越发严重,却并不是因为信息少,而是信息过载。 八九年前,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试图打破国际化教育里的信息不对称,近十年过去了,我们仍在打破信息不对称,而且在资讯大爆炸的情况下,发现不透明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呢? 传媒学者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中毒”。跟胃一样,人的大脑也是有容量限度的,过载的信息可能使大脑判断力下降,心情焦躁,行动变得过于谨慎或冲动,深陷焦虑。 心理学也有类似的研究,被称作“信息污染综合征”(还没到症状的程度)。 这种现象在短视频兴起后,在国际教育行业里或者说教育里很常见。每次点开小红书,我常发现自己怎么什么都不懂了,难以辨别。人人都成为了所谓的专家,或者说,成为专家的门槛变得极其低,信息泛滥让大家都失去了耐心,不再看重过程,而只关注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走了判断的捷径。长久以来,要不只信朋友(但是朋友只有个体的经验),或者听信小道消息,却发现许多小道消息也都是以偏概全或者推导过程有误。现在务必培养的能力,就是有找到可靠信息的能力,以及面对各种信息快速分辨病判断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时代里最重要的「搜商」——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不被多余的信息影响?如何判断信息里的真伪和价值?如何多方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如何拒绝引发过度焦虑的「电子垃圾」? 2 在关注理念和升学外,也关注是谁在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