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无声解雇 是忽视也是逼退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封面故事/无声解雇 是忽视也是逼退 世界新闻网 10/23/2022 「无声辞职」(quiet quitting)是近来在社群媒体上的新兴概念,这一新词并非真正的辞职行动,而是指员工只做最低限度工作,拒绝为无酬的额外任务付出,主张维护员工权益,维持生活与工作间的平衡,激起广大网友的共鸣,而现在继「无声辞职」之后,又出现另一个新词汇–「无声解雇」(quiet firing)。 8月一名网友在推特发文:「很多人都在谈论无声辞职,但很少人提到无声解雇,意思是五年期间不让某人加薪,即使员工仍然依照你的要求做好每件事。」该则贴文立刻引起热烈回响,吸引逾万人按赞,众多网友涌入贴文回应。 「无声解雇」形容雇主只遵守最基本的法律限度,偶尔用这种方式让多余或不受青睐的员工主动辞职,例如长期拒绝加薪、指派繁重工作却未给予相应资源,或只照顾喜爱的员工而忽视其他人,基本上,这种被动反制的策略确实会让人沮丧而心生辞职念头。 虽然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但现在正引起许多人关注,与无声辞职相同,许多人纷纷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无声解雇经验。 在西雅图工作的招聘经理邦妮.狄伯(Bonnie Dilber)指出,无声解雇的现象「一直以来都有」而且相当常见。 狄伯在LinkedIn贴文列出员工被「无声解雇」的几个迹象,经常与糟糕的管理有关,「你不会得到回馈或赞美,你的薪水只增加3%或更少,然而其他人却加得更多。你与上级的一对一对谈(1:1s)常常被取消或经常变动。」 最明显的几个迹象是:不被邀请加入「厉害」的项目、不被告知重要的工作资讯、老板从不讨论升迁等。 狄伯的文章写到:「这对公司来说很有效,最终你会感到无能、被孤立和不被重视,然后去找新工作,而公司永远不必处理发展计划或提供资遣费。」「或者你的表现因为缺乏支持而下滑到足以让公司解雇你的程度。」 狄伯的文章吸引逾2万人回应,数百则留言同意她的说法,许多人表示曾经在职场有过类似遭遇。 有人认为无论是无声辞职或无声解雇,这两种趋势都显示雇主与员工之间应该更加透明化。 Source 马斯克计划将推特员工人数削减75% 文 / 李可爱 …

封面故事/「任意雇用」 可炒浑水摸鱼者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封面故事/「任意雇用」 可炒浑水摸鱼者 世界新闻网 10/23/2022 求职履历顾问公司Resume Builder近期访问逾1000名公司经理,发现91%人都面临员工「浑水摸鱼式罢工」的问题,他们的应对方式多元,其中69%人与员工约谈,并以书面报告提醒他们注意工作表现,27%人以拒绝提供加薪来「惩处」浑水摸鱼的员工,23%人拒绝提供晋升机会。 近两成的经理悄悄启动辞退手续,将不积极的员工淘汰,此外还有13%经理让员工降级,12%人以不批准带薪休假来处罚偷懒员工。 不过有民众质疑,公司悄悄将员工辞退的合法性,Resume Builder职业分析专员海勒(Stacie Haller)表示,全美各州和华府的职业规定都属「任意雇用」(at-will employment),意味着雇主不需要任何理由来解雇员工,尽管如此,很少有企业或组织在不与员工交谈的前提下就随意将员工解职,且此举成本很高。 调查显示,多数经理的首选方案是以绩效考核来敦促员工认真工作,但75%的受访经理表示,解雇那些只完成最低工作要求的员工完全合理;另外有31%的经理承认,他们让浑水摸鱼的员工难以平衡工作与生活,希望他们最终自己辞职。 研究指出,虽然许多民众认为在工作上浑水摸鱼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工作和生活间更加平衡,但这种行为也不利于其职场发展,因为无法在专业技能或知识上取得进步,「这也会影响整个组织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水平」,海勒表示,若一个组织的员工浑水摸鱼成为习惯,会形成不良风气,最终雇主也只能通过汰换员工来维持水平,对现有员工也没有好处。 虽然浑水摸鱼和悄悄辞退员工的现象不是新鲜事,但疫情放大了这两者的影响,「经理在远程办公时难以培训员工的沟通技巧或工作习惯,居家上班也很容易让员工们只完成最基本的工作任务。」 Source 马斯克计划将推特员工人数削减75% 文 / 李可爱 10/22/2022 (早报讯)根据《华盛顿邮报》获取的文件,全球首富马斯克(Elon Musk)在收购社交平台推特(Twitter …

封面故事/企业看躺平:放弃工作与生活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封面故事/企业看躺平:放弃工作与生活 世界新闻网 10/23/2022 「无声辞职」(quiet quitting)是近来在社群媒体上广传的热门新词汇,其所代表的并非真正的辞职行动,而是年轻上班族对忙碌工作文化的无声反抗,主张在生活与工作之间画清界线,放弃在工作上超越自我,拒绝为无酬的任务付出,但另一方面,这种工作哲学也激起商界高层、职涯咨询教练与其他专业人士的猛烈抨击。 新创公司Thrive Global创办人亚莉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在网络撰文指出:「无声辞职不仅只是放弃工作,还朝着放弃生活迈进。」 投资咨询公司O’Shares ETFs董事长欧立里(Kevin O’Leary)称无声辞职是可怕的塑造职涯方法,「你必须因为想超越而超越,这就是成功的方式。」 各方对于「无声辞职」的看法不一,各自的解读差异甚大,一些人认为无声辞职是拒绝做无酬工作,远离压力,不一定代表随便敷衍了事。 批评人士则说即使达成基本工作要求,无声辞职的心态会助长懒惰行为,影响工作表现。 哈芬登表示,提倡无声辞职的人可能认为少做点工作能预防或解决过劳问题,但其实还有更好的办法,「作为雇主,我喜欢有人在面试时说『我工作时100%付出,这些是我的界线』这和『我做最低限度的工作应付过去』非常不同。」 奉行无声辞职原则也可能因个人背景不同产生差异,人资经理与职涯教练史旺(Mercedes Swan)指出,无声辞职对与许多有色族裔来说可能不管用,特别是非裔女性,由于对她们的负面刻板印象,可能因此遭受更大的反弹,「随着日子过去,看起来可能像是做更少的工作,但实际上,我们只是做到其他人平常的水平。」 批评人士担心无声辞职会对职场文化与工作底线有害,对于工作高效的人而言,看到其他人敷衍工作却不被处罚,可能削弱工作士气。 人资软件公司isolved主管艾米.默舒(Amy Mosher)表示如果无声辞职会导致绩效问题,这些劳工应该去寻找他们真正有热忱的工作。 曾在几间小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麦克唐纳(Jay McDonald)说,设置清楚的表现预期是商业主管的责任,重要的是员工符合预期,而非他们工作的时长。 …

封面故事/无声辞职 躺平不思进取?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封面故事/无声辞职 躺平不思进取? 世界新闻网 10/23/2022 「无声辞职」(Quiet quitting)近期成为一大讨论话题,「无声辞职」不是真的辞职,是类似「躺平」的消极工作观念;此种心态归因于新冠疫情冲击后不知所措、顿失重心的氛围;但是这种情境终非多数人所愿,时间管理学者、着有多本相关书籍的劳拉·范德康(Laura Vanderkam)表示,若想改变这样的人生,并不是要「做得更少」,而是相反,要「投入」。 只做分内工作 范德康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指「无声辞职」的心理,来自于疫情造成的压力,还有身心俱疲,生活没有重心,突然发现自己时间永远不够,工作、家庭、个人愿望等全部搅和在一起,让人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很直觉的做法就是:把一些该做的事情推掉;典型的做法就是「无声辞职」:只完成分内工作,不再积极进取。 然而,如果想要让自己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感觉时间是自己所掌控,而不是被时间牵着鼻子走;那么,并不是要把事情推掉「无声辞职」,而是相反,要试着做更多的事情。 过去曾有一份针对大学实验课的研究,将这些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必须花15分钟协助批阅成绩岌岌可危的高中生的作业;另一组则可以提前15分钟离开实验室。这个实验的结果很违反直觉:需要在实验室多留15分钟改作业的那一组学生,较多人表示自己的空闲时间变多了。 范德康表示,这是因为当人把时间花在可以激发活力的事情上时,心境就会出现变化,较不会感觉生活净是一团乱帐。 做更多想做的事 范德康说,她为了写新的时间管理书籍,与140多名面临时间管理问题的民众接触;她给的建议也是挪出一段时间从事更积极的活动,如规律运动或多看书等,且每周至少要挪出几个小时,从事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例如唱歌、打球等。 范德康表示,她接触的这些民众不乏律师、工程师、护理师等工时既长、工作内容也十分精实的行业,但就算如此,「投入」的提议依然奏效:九周之后,对时间是否花在刀口上的满意度增加16%,对「昨日」闲暇时刻的品质满意度增加20%。 这些民众普遍发现,做更多自己真想做的事之后,反而觉得自己的时间增加,有办法从事更多必须做的事,而且在工作上更有效率。 范德康表示,这世界上所有人的一周都是168小时,但是如果只是在工作、家庭等必要事物之间留下一点空隙的时候,反而更让人喘不过气来;把空隙集中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顺道把该做的事情做到好,因这一切而增加的活力会延伸到生活的各个层面,让人生不再被日常事务牵得团团转。 ————– 小档案 Quiet quit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