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考研报名或突破520万人 备考周期延长为22个月 凤凰网 9/5/2022 9月3日,新东方举办考研产品全新升级发布会,并对国内考研形势做了分析预测。根据教育部官方数据,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新东方2023考研年度报告预计,2023 考研报名将超过 520 万人。激烈竞争之下,考研分数线逐年上涨,学生备考难度加大。 发布会上,新东方大学事业部考研项目总监李琳对2023考季的考情做了解读。新东方通过对学生的详细调研了解到,随着备考难度的提升,学生备考时间从2022考季的12个月,增加到2023考季的22个月。一个学生在22个月的备考周期里,要想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课上和课下的投入占比约为4:6。 在考研人群日益多元化、备考周期延长的背景下,“与谁同行”变得更加重要。李琳表示,一起备战的研友水平、习惯、目标参差不齐,导致备考节奏混乱或滞后,也是很多考研学生的困扰。为此,新东方根据学生的备考身份、基础水平、目标分数、身处何地、备考时长、学习方式等,将学生划分为18类人群,并根据每类细分人群的需求,打造出针对性的课程产品和备考方案。 此外,新东方考研首席规划讲师王江涛详细分析了目前学硕和专硕的考研形势。他指出,从2022年考研情况来看,无论学硕还是专硕,绝大多数专业的国家线都有所上涨甚至是暴涨,只有个别专业总分线未涨。“综合来看,明年考研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激烈。无论报考什么专业,全力以赴才有胜算。” Source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报导指出,25日开始的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上午进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下午进行外国语考试。26日上午和下午均进行业务课考试。 初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27日进行。 武汉晚报指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成长21.22%,已连续8年增长。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至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从16.5万人增至将近110.7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从3.2万人增长到11.6万人。 1978年时,全中国研究生招生只有1万多人,到了202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已达到314万人。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约909万名,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就有457万。有网友指出,即便排除「二战」、「三战」考生( 重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将近一半报考研究所。之所以如此,全因大学本科学历已严重贬值,「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你求职都不好开口」。 不过,武汉晚报指出,2020年,大学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反观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6%。 …
Tag: 海归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在中国,留学生不香了:花费50万,月薪只有8000元 文章来源: 深燃 4/05/2022 2022年求职季过半,没有了“金三银四”,连以往的“香饽饽”海归也感觉到了压力。社交平台上,有大把留学生呼喊“秋招团灭”、“找工作好难”、海归直接变“海废”。 这是因为,在供给上,疫情后,海外留学生回流趋势增强。有统计显示,2021年回国就业学生首次超过百万。而在需求端,国内各大公司都在捂紧口袋“过冬”,高喊降本增效的口号。再加上,留学生群体也很卷,其中很多人可能并未在留学生涯获得太多核心技能,和岗位需求也不一定匹配。这也让留学生们处境更加尴尬。 今天,深燃和5位求职经历坎坷的留学生聊了聊。他们有人从去年秋招面试到今年春招,大厂竞争激烈难进,小公司反而“嫌弃”他学历太高,一直没有定下合适的去处。有人勉强入职大厂,拿到的还是边缘岗位,最后还是因不适应过度加班选择了离职。 有人虽然拿到了Offer,但不得不接受留学花费50万,月薪只有8000元的残酷事实。也有人,虽然最终找到了工作,但过程中历尽曲折,一度报培训班打算转行;更有人,离职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先跑龙套当群演,暂时不回到以前的工作状态。 这样的形势是他们未曾预料到的,不过,他们认为,留学的价值,不一定要用找到高薪工作来衡量,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拥有更宽阔的视野也是一种收获。 未来,放平心态,降低预期,面对现实,将是他们踏入职场前的必修课。 大公司名额少,小公司“嫌弃”我学历高 宇哲 | 27岁 西安 我于2021年10月硕士研究生毕业,从英国回国。当时算是秋招的尾巴,我给上海的一些企业投了20多份简历,最后拿到了2个Offer,但都是天使轮左右的小公司,我感觉平台和待遇都一般,就没去。 到了今年春招,我一直在密集投简历和面试。我在西安,目前投的都是西安的公司。投出去的简历有100来份,面试过了公司有近20家,但还没有最终定下来去哪里。整体上,近年来的就业形势确实很严峻,大厂招聘名额非常少,小公司对我们不太“友好”。 先说面试大厂的经历。那是一家头部互联网公司的群体面试,我们9个人应聘者,有4个面试官,一轮自我介绍后我就感觉到,大家学校背景都很不错,竞争激烈。整个面试过程也是前所未有的高压,到最后,面试官问我“你既然中间提了那么多建议,为什么最后总结让别的同学做?”,还让我点评面试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并淘汰掉三个人。 虽然我已经对大厂的面试有所了解,但当场面试官问了那么尖锐的问题,给了我很强的压迫感,让我觉得压力很大。最后我没敢看其他应聘者的眼睛,说了自己的观点,给出了三个淘汰人选。这家大厂我通过了二面,目前还在等进一步通知。 我原本的想法是并不一定要进大厂,只要一个岗位能锻炼我,让我去有机会学习提升就可以,但面试小公司的经历不那么让人舒服。比如就老有公司说:“你这么优秀,来我们公司屈才了”、“你可能不会在我们这种小公司待很长时间”、“你希望的薪资待遇应该不低”。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小公司对非常不自信,而且,他们仿佛并不需要研究生、留学生这样的员工,更倾向于招本科生,甚至是大专生。 我清楚地记得,我跟另外一个研究生一起面试,面试官问他的期望薪资,他说6000元,对方说,“你知道西安的最低工资标准是多少吗?”。我们俩当时都感觉到了强烈的不被尊重,最低工资标准只有1700元,如果给我们这个程度的工资,不是打我们的脸吗? …
中国教育部发布新规:三类留学生将不被认可 文章来源: 彩玉说教育 02/14/2022 出国留学已经成为中国学子普遍选择的方向,根据数据显示,每年留学生的增长数量都会在8—9万人,显然出国留学不再是精英和富裕家庭的首选,也成为普通家庭的一种热流。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所以作为家长来讲,他们的思想也不再那么封建,甚至砸锅卖铁供孩子出国留学,目的就是为了毕业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海归自述出国留学2年花50万,回国后月薪300 刘同学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优异,他最终的梦想就是想要上一所国内的一本大学,但是因为高考失利,所以最终只能超过三本院校的分数线,因为三本院校在国内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刘同学的家长一心将他送去国外留学。 因为现在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只要孩子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回国后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还能享受到较高的福利待遇。 但是没想到,刘同学在国外两年的时间花了50万,因为学费、生活费包括住宿费等,每一笔都是一个较大的支出,但是刘同学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阻织。 当刘同学回国之后,才发现自己的留学经历并没有得到认可,其中一位HR的话深深的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并不是每个出过国的人都叫留学”,最终刘同学只能从事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 “并不是每个出过国的人都叫留学” 其实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的眼里,总是觉得只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就能够在惊呼这能压力如此大的环境下找到一份稳定,并且是高收入的工作。 很多家长对于出国留学的知识是比较渺茫的,就像是这位企业HR所说,不是每一位出过国的人,都能叫留学。 在原本意义上,出国留学就是那些希望在能力上再次提升的人才有的权利,他们本身的能力并不弱,只不过国内和国外在教育水平上也会存在些差异,他们会比较倾向于学习一些外国文化,再将这种力量放在祖国的发展上。 其实像刘同学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少,有多少学子因为所谓的出国留学,而影响到了自己未来的发展,如果不是高效率的出国,其实莫不如选择考研。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中国也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也都能够得到认可,教育部根据留学生的存在,以及留学生当中的鱼龙混杂,所以也下发了一个新政策,对留学生的整体范围将进行严格的管控,有些留学生将不被认可。 通过网课的方式获取国外文凭的学生 选择出国留学不仅是同学们自身的挑战,其实对于父母来说也是一种磨练,因为要去一个没有生活过的地方,无论从饮食起居还是生活习惯上都会不太一样。 所以有些机构就开始研究一种新型的留学方式,那就是参加网课来完成国外的课程,用这样的方式来获得学位证,但是这种方式已经被教育部禁止,同学们不要投机取巧。 就读于国外的“野鸡大学”的学生 有些同学在选择国外大学之前,其实也并不会做出充分的了解,再加上有些学校将自己包装的很好,即便是了解,同学们也无法真正的看透。 而当同学们回国面试的时候,看到HR的表情才知道,原来自己读的就是一所国外的野鸡大学,甚至还不如国内的专科,所以是毫无竞争力的,即便你当时学习成绩再好也不被认可。 无法完成留学期间的任务作业的学生 既然是一名学生,自然在学校期间有相应的作业,就像是国内大学的期末考试一样,在出国的过程中也要修满一定的学分。 而有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自己只要顺利毕业就行,但其实你在国外留学期间的表现,会被记录到你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毕业,所以无法完成留学期间的任务作业时,就相当于你依旧没有留学的经历,也不会得到国内企业的认可。 …
中国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比率下滑 基层就业抢手 世界新闻网 02/14/2022 中国多所知名大学的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这些大学毕业生出国深造人数受到冲击,留学比率人数不断下滑,境内深造人数则稳步增长;在就业选择方面,出现灵活就业等就业新型态;在地域选择上,非一线城市、基层就业成了中国毕业生的新选择。 中国青年报报导,2020年以来,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学的出国留学比率普遍有所下降。从近几年北京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来看,2019年,北大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为1155人,比率为14.79%;2020年出国人数为1084人,下降至13.34%;去年,该人数下降至793人,比率下降至8.17%,其中,大学部毕业生出国人数从2019年的30.01%降至18.90%。 如今,不少知名大学的出国深造比例都降至1成甚至1成以下。例如,北京理工大学2021届本科生整体深造率为64.31%,出国深造率为10.77%;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毕业生国内深造比率为25.32%,出国深造比率为8.91%;东北大学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留学占4.8%。 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兴就业型态正在涌现。在今年众多大学的报告中,「灵活就业」成为非常有存在感的一项数据。南京大学去年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人数为218人,占比7.01%;上海交通大学校本部2021届本科毕业生灵活就业人数为241人,占本科毕业生总人数的7.57%;华东师范大学非公费非师范生本科毕业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11.9%,硕士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3.07%,博士生中灵活就业比率为4.14%。 北京大学自2003年开展的全国调查显示,在毕业生去向结构中,「单位(企业)就业」占比都在50%以下。相反地,「自主创业」、「自由职业」、「其他灵活就业」等非标准就业占比呈整体上升趋势。 而从不少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也能看出,到中国国家重点行业、重点单位,以及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高。据统计,北京清华大学2021届毕业生超过五成选择京外单位就业,200多人赴西部、东北地区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西安交通大学2021届毕业生中,不少同学主动选择到西部地区,基层一线等地建功立业,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比率达49.61%;中国政法大学有271人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单位工作。 Source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报导指出,25日开始的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上午进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下午进行外国语考试。26日上午和下午均进行业务课考试。 初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27日进行。 武汉晚报指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成长21.22%,已连续8年增长。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至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从16.5万人增至将近110.7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从3.2万人增长到11.6万人。 1978年时,全中国研究生招生只有1万多人,到了202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已达到314万人。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约909万名,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就有457万。有网友指出,即便排除「二战」、「三战」考生( 重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将近一半报考研究所。之所以如此,全因大学本科学历已严重贬值,「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你求职都不好开口」。 不过,武汉晚报指出,2020年,大学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反观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6%。 在添加就业人口当中,美国具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15%,中国则尚不足1%。整体上,目前中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在9人左右。 …
94年海归硕士当蓝领仓管:会多国外语 每天25000步 来源:红星新闻 01/31/2022 近日,“94年海归硕士当蓝领”登上微博热搜,同时也引发海归们回国就业选择的讨论。 这位成为热搜话题的当事人,在杭州某保税仓做仓库管理的94年女生泠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硕士留学修读的正是物流管理,跳槽前也是在一家外企从事物流工作。而她所在的仓库自动化程度高,她的工作有一定技术含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的“蓝领”越来越包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蓝领和白领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精通多国外语,海归女硕士为何回国当“蓝领”仓管? 据多家媒体报道,从外企跳槽来杭州某保税仓做仓库管理的94年女生泠柔,现在主要负责对接发货、捡货,规划路径、自动化设备等。泠柔工作的仓库区占地5.3万平方米,她每天在这里要走25000步。 1月31日,泠柔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本科在天津外国语大学读德语的对外经贸方向,另修有英语二外。此外,她又自学了其他语言。她硕士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留学,修读的物流管理,回国工作也是看好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 泠柔说,之前,她在一家外企工作,也是物流行业。3个月前,她跳槽到现在的公司,从to B来到to C业务。泠柔认为自己通晓的多种语言对她的工作极有帮助,因为进口商品上都是当地语言或英语,而仓储系统描述都是中文。谈到未来职业规划,泠柔表示,她想在物流行业横向和纵向的不同领域探索,如从进口到出口,从后端到前端,还有大数据供应链管理等。 对于网友热议的薪资,泠柔笑着说,自己的工资并不像有人议论的那么高。她进入职场不到三年,主要是看重在行业内的发展和成长。 谈到“蓝领”这个标签,泠柔认为,这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蓝领工作,她每天走很多步只是因为仓库确实非常大。她所在的保税仓是全国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最基础的工作都被机器取代了,而她的岗位实际上对各方面素质有一定要求。同时,她自己喜欢且适合这样的工作。 “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劳动是光荣的。”泠柔说。 “高级蓝领”岗位已吸引更多高学历人才,一些蓝领薪资已超普通白领 红星新闻记者就人才门槛咨询时,泠柔所在公司表示,这样的“高级蓝领”涉及进出仓货物调配、清算,有技术含量,需要专业背景支撑。同时,公司重视一线实践经验,例如管培生项目也会让国内外名校的高材生来仓库体验和学习一线物流经验。 泠柔的职业选择反映海归在国内的职业选择日益多样化,更多人才进入实体经济行业。Boss直聘研究院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就业报告》显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选择制造业(135%)、供应链/物流业(132%)的海归比例显著增长。 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蓝领和高级蓝领正是短缺人才。2021年10月27日,人社部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前十为营销员、餐厅服务员、商品营业员、保安员、快递员、家政服务员、保洁员、市场营销专业人员、焊工、客户服务管理员。其中,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两个大类职业需求保持旺盛势头,100个职业中有74个属于上述两大类。 58同城招聘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年度报告》发现,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招聘需求呈恢复态势,整体较2020年同期增长64.78%。企业招聘薪酬呈稳中有增趋势,平均招聘月薪为7653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10.15%。其中,2021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人才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据央视财经2020年11月报道,近几年,由于技术工人的抢手,一些蓝领工人的薪资标准早已超过了普通白领,且差距越来越大,一些岗位的工资甚至是普通白领的两倍左右。 专家:蓝领、白领界限已越来越模糊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转型,所谓的“蓝领”越来越包含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种。如泠柔不是单纯搬运工,而是担任有管理或技术含量的岗位。实际上,蓝领和白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蓝领和白领的分法是西方上世纪30年代开始形成的概念,因为当时产业以工业为主。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服务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尤其是生产性服务的增长,这样的区分也不再重要。 竹立家认为,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无论是国内大学毕业的还是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中可能不再看重蓝领和白领的分别,而是根据薪酬和兴趣做选择。 …
中国规定演艺经纪人要考证 台湾人得先通过政审 中央社 | 台北 12/26/2021 中国整顿娱乐业后,官方日前发布,要求演出经纪人员明年3月起必须通过资格认定考试。台湾人想在中国从事演出经纪活动也适用此法,想考证者须拥护中国「宪法」并有良好政治素质。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24日发布修订后的「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指修法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演出经纪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规范演出经纪行为,明确国家对演出经纪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认定制度。 根据此办法,演出经纪人员包括个体演出经纪人和演出经纪机构中的专职演出经纪人员;将演出经纪活动确定为演出组织、制作、行销,演出居间、代理、行纪,演员签约、推广、代理等活动。 「演出经纪人员管理办法」规定了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的组织形式和管理职责,明确考试全国统一实施,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结束20个工作日内公布合格分数,由文旅部统一核发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 报考资格有4项: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道德品行」;三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以上学历; 年满18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但若因违反考试纪律等原因被取消考试资格未满2年的,或是因违反「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等规定,被认定为文化市场严重失信主体的,不得参加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 。 此管理办法的附则中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和台湾地区居民参加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认定考试,适用本办法」。 根据此办法,演出经纪人员不得在两家以上演出经纪机构从业,不得出租、出借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不得为含有「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第25条禁止内容的演出提供服务,不得隐瞒、伪造与演出经纪业务有关的重要事项,不得对演出活动进行虚假宣传,不得为演员假唱、假演奏提供条件,不得有其他扰乱演出市场秩序的行为。 若演出经纪人员在从业活动中有违反上述有关规定的,由县级以上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认定为文化市场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 Source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
学历贬值「没硕博难求职」 中国今年考研人数增加2成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央视新闻报导,中国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25日登场,今年全中国共安排3600多个考点、17万个考场,有457万考生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比起前一年又年增加80万人,年成长逾两成。 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研究生(包含硕博士生)招生规模也从2010年的53.82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66万人,10年间就增长了一倍。 从研究生招生的增量来看,近年来主要是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 报导指出,25日开始的是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上午进行的是思想政治理论、管理类综合能力考试,下午进行外国语考试。26日上午和下午均进行业务课考试。 初试均为笔试。考试时间超过3小时或有使用画板等特殊要求的考试科目,统一安排在27日进行。 武汉晚报指出,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比去年成长21.22%,已连续8年增长。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从2001年至2020年,研究生招生总数从16.5万人增至将近110.7万人。其中,博士生人数从3.2万人增长到11.6万人。 1978年时,全中国研究生招生只有1万多人,到了2020年,在学研究生人数就已达到314万人。 中国今年大学毕业生约909万名,但研究生报名人数就有457万。有网友指出,即便排除「二战」、「三战」考生( 重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将近一半报考研究所。之所以如此,全因大学本科学历已严重贬值,「没有硕士、博士头衔,你求职都不好开口」。 不过,武汉晚报指出,2020年,大学毕业生870万人,其中研究生72.1万人,占比为8.3%(博士生约占0.8%)。反观美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占比为33%,其中博士生占比约6%。 在添加就业人口当中,美国具研究生学历的占比约15%,中国则尚不足1%。整体上,目前中国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2.2人,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在9人左右。 中国教育部也表示,中国研究生教育整体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相对规模比较有限,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有不断发展的空间和需求。 Source 就业压力大 中国考研人数激增80万 12/23/2021 2022年中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达457万人,比2021年增加80万,创历史新高。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教育部昨天(23日)发布了2022年考研权威数据。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七年平均增长15.8%。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查分析发现,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 《报告》分析,伴随中国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出路。 学校方面,“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普通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
就业压力大 中国考研人数激增80万 12/23/2021 2022年中国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达457万人,比2021年增加80万,创历史新高。 据光明日报报道,中国教育部昨天(23日)发布了2022年考研权威数据。 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长趋势。2015—2022年,七年平均增长15.8%。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调查分析发现,就业压力成为考生选择考研的最主要因素。近六成考生因为就业压力大,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近五成考生是为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加强文化素养。 《报告》分析,伴随中国就业竞争的加大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用人单位对从业者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考研成为一些大学生的出路。 学校方面,“双一流”院校的硕士研究生报考增速放缓。相比之下,普通院校的报考热度上涨,考研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 对此,《报告》认为,上述变化说明部分考生趋于理性。从整体上看,他们逐步降低考研目标,以“上岸”为第一目标,不再一味追求上名校。 Source “海归”光环褪色 中国留学生人数近年增长明显放缓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黄小芳 12/15/2021 “海归”的标签,曾是中国年轻人求职时的“黄金招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但自2018年中美关系恶化,以及去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内舆论风向对海归的评价逐渐转变。 27岁的萧飞峡(化名)2015年在留学热潮高峰期赴美国德克萨斯州读本科,同一届学生中约三分之一是中国留学生;六年后,他仍在美国修读博士文凭,但他如今是系上唯一一名中国学生。 中国的留学热潮自1990年代以来持续升温;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学生来源国;2016年,中国进一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从改革开放到2019年,中国留学人数累计超过656万人。 “海归”的标签,曾是中国年轻人求职时的“黄金招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但自2018年中美关系变化,以及去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内舆论风向对海归的评价逐渐转变。官媒《环球时报》11月30日刊登题为《社会平视“海归”是时代进步》的评论文章,强调“人们不再用仰视的眼光看待‘海归’”,令留学成为热点话题。 全球智库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留学人数在疫情期间维持增长趋势,但2019/2020学年的留学人数增长率明显放缓至0.8%,和10年前的29.9%形成强烈对比。 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受到较大冲击,从2019/2020学年的47万人降至2020/2021年的37万人,2021新学年的赴美留学申请人数同比也减少18%。 …
“海归”光环褪色 中国留学生人数近年增长明显放缓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黄小芳 12/15/2021 “海归”的标签,曾是中国年轻人求职时的“黄金招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但自2018年中美关系恶化,以及去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内舆论风向对海归的评价逐渐转变。 27岁的萧飞峡(化名)2015年在留学热潮高峰期赴美国德克萨斯州读本科,同一届学生中约三分之一是中国留学生;六年后,他仍在美国修读博士文凭,但他如今是系上唯一一名中国学生。 中国的留学热潮自1990年代以来持续升温;2009年,中国首次超越印度,成为美国第一大学生来源国;2016年,中国进一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从改革开放到2019年,中国留学人数累计超过656万人。 “海归”的标签,曾是中国年轻人求职时的“黄金招牌”,也是一种身份象征。但自2018年中美关系变化,以及去年冠病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国内舆论风向对海归的评价逐渐转变。官媒《环球时报》11月30日刊登题为《社会平视“海归”是时代进步》的评论文章,强调“人们不再用仰视的眼光看待‘海归’”,令留学成为热点话题。 全球智库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留学人数在疫情期间维持增长趋势,但2019/2020学年的留学人数增长率明显放缓至0.8%,和10年前的29.9%形成强烈对比。 在美中国留学生人数受到较大冲击,从2019/2020学年的47万人降至2020/2021年的37万人,2021新学年的赴美留学申请人数同比也减少18%。 萧飞峡2015年在中美两所大学的合作交流计划下,于本科最后一年转换学分到美国完成金融学本科文凭,并在美国一路修完博士学位,前后六年。 随着中美关系急剧下滑,萧飞峡近距离感受到中美两边环境的巨变。 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去年秋季学期,要求全部课程为网课的留学生离开美国,或转入有面授课程的学校,否则将面临遣返。萧飞峡坦言,这令许多中国学生深刻意识到美国不再像从前那样欢迎和包容中国留学生,他身边大多数中国同学都是在这个时间点上,放弃在美国的升学计划。 在中国国内反西方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去年曾出现一股排斥海归的暗流。疫情爆发初期,归国的海外中国学生被舆论批评为“千里投毒”。远在国外的萧飞峡听到这个消息时非常气愤,同时也意识到,中国如今的舆论环境已和他离开时大不相同。 但萧飞峡认为,中美紧张关系和疫情只是压垮“海归招牌”的最后一根稻草。海归光环褪色的根本原因,是海归在中国不再稀有,海归人数增多稀释了外国文凭的价值。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中国海归人数增幅超过31倍。 在中国整体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社会对富家子弟的负面观感,也连带影响大众对海归的看法。萧飞峡说,不少海外留学生来自富裕家庭,部分留学生出国只是为了在海外“混一张文凭”。 向往西式教育,香港成大陆年轻人选择 他透露:“一些留学生会花钱请人替他上课写论文,我们大学就曾开除一名中国学生,原因是他都快毕业了还不会说英文,这些人砸了留学生的招牌。” 尽管出国留学热潮出现降温势头,中国大陆年轻人对西式教育的向往并没有减退。如何在不出国的情况下仍然有机会接受西方教育的熏陶?香港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为大陆学生提供留学咨询服务的启德教育公司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起,大陆学生赴港求学咨询的数量骤升。单在去年7月,明确赴港求学意向的咨询,环比增长超过三成。 在北京考获本科文凭的大卫(23岁,化名)在疫情期间因签证难申请和个人健康安全的考量,放弃了美国大学的名额,转而到香港深造。他今年9月刚开始在香港科技大学修读信息系统管理硕士课程,系上几乎所有学生都是大陆人。 …
中国留学生讲述回国求职心酸路: 月薪2千都被拒 来源:加拿大和美国必读 11/24/2021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全世界放缓了脚步,严重影响了国际经济环境,也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就业危机。在这场危机中,不少拥有稳定工作的人因为疫情失业,还有一些人因为找不到工作甚至无家可归。 疫情期间毕业的海外留学生们,同样面临着这样的求职困境,并由此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掀起了一阵归国求职的浪潮。据教育部与智联研究院统计,2021年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人数将首次超过百万人,他们与九百万名国内高校生一起,拉开了新一季度的求职大幕。 只是头顶“海归”光环,学成归来的他们,在国内职场是否如外界想象地那般吃香?他们最终是否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妨听听下面这几位归国的中国留学生是怎么说的吧。 机会不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想要得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意味着你需要拥有大多数同龄人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石亦在加拿大度过了自己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他在聊天中开玩笑地提到,自己曾看到一条发布在社交网络上的问题:“2021年找工作会比2020年更难吗?”而下面的回答是:“2021年找工作不会比2020更难,但是会比2022年容易。” 石亦说:“我还在写毕业论文时,家里已经开始问我有没有准备秋招了。” 秋招是不少临近毕业的学子接触到心仪岗位的第一个机会。在国内,许多企业会在高校内直接招聘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春招一般从三四月开始,而秋招从九月进行至十一月。 但身处海外的留学生通常没有这个机会,主要是因为学校开学和毕业时间与国内不一样。有些同学可能五月毕业,稍微晚一点的,比如石亦是去年十月份参加的毕业典礼,那时好工作已经先被其他人挑过一次了。 石亦说:“有些企业只招夏天毕业的‘应届生’,即使HR认为我够资格,最后我也会因为学历证明上的日期,得不到入职机会。” 更重要的是,尽管现在很多企业开展了线上面试,但在拿到offer前线下面试总无法避免。疫情之下,回国的留学生不再是一条航线直接到家门口,随后顺利找到工作入职这么简单。 石亦解释道,确认毕业后的一个月,时间总用来办理各种证明,处理回国相关手续。不说回国机票有多难抢,等到航班落地还要先隔离十天半个月,入职无论如何都要排在后面。 回到了山东老家的石亦表示:“现在公司校招的时间越来越早,今年春天我投了几十份简历,获得的面试机会寥寥无几。” 石亦最后在一家创业型公司做文职工作,这和他所学的专业并不对口,只是他已经厌倦了一直待在家里无所事事的日子。 从大厂找到工资不足两千块的创业公司 海归留学生们并不是受不了打击的年轻人,只是从学成归来到面试不顺,一系列的挫折会一点点消耗人的意志。offer被拒的糟糕体会证实了他们对自己的负面想法,由此产生的不自信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成功。 金融系海归留学生的李亚有一颗追求梦想的心,尽管家人希望她可以继续读博,或进入证券公司工作。李亚却认为新媒体行业更适合自己,尤其是与电视传媒有关的职位。 毕业回国三年的李亚说:“一开始我满心只想去大厂,在求职网站上投了简历后却只显示已查看。之后我开始不管公司大小,觉得合适就投,逐渐到连工资不足两千块的实习生我都会去投。” 她觉得相比薪资待遇,自己更看中的是公司氛围,和与传媒相关的岗位发展前景。在降低期望后,李亚也遇到过让她“自我感觉最良好”的公司,因为HR在招聘时提过有海外经历者优先。 李亚记得那家公司离自己住的地方并不近,每天上下班可能要两三个小时,薪水只能勉强维持她独身一人在大城市的生活,但她依然愿意和大部分普通求职者一样,为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委曲求全。在回家的路上,李亚甚至已经想好了未来的生活,但没想到这家公司最终还是拒绝了她。 无法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感觉,有时会让海归们认为自己所作的职业规划是错的,以至于不得不降低对工作的要求。李亚说,这个过程中就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被挑挑拣拣了无数次,被家里吐槽了无数次,好像顽石被磨平了棱角。” …
网友分享: 海归自嘲成海废 放弃美工签 回国却成“家里蹲” “路边的树那么绿了,不知不觉又错过了一个春天”。投完春招的最后一个简历,海归文文已经预料到结果。 文章来源: 财经故事荟 9/05/2021 “估计又没戏了,小树都长嫩芽了,我还是颗粒无收”。 文文是海归硕士,回国一年多没交社保,算是保住了应届生的身份。 “好像也没什么用,去年秋招就没收获,今年春招,许多大厂网申结束得比想的还早,可能是今年找工作的人太多了”。 其实,招聘市场早在去年就成为了“修罗场”。 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员,较上一年猛增33.9%,增幅远高于2019年和2018年。 而应届留学生,准备回国就业的人数,比2019年猛增67.3%,增幅是海归总体的2倍,供应在增多,坑位却在减少。 像文文一样等待就业的海归被戏称“海带”,一直没找到工作的自称“海废”。 豆瓣甚至成立了“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16400多名海归加入小组,几乎每天都有人在吐槽求职艰难。 这次我们采访了多名海归人员: 国外知名大学美女硕士,连投100份简历,没找到一份工作,痛哭质疑自己是失败者;在美国拿到工作签的海归小夫妻,回国后却双双失业,成了无收入的“家里蹲”;悉尼大学硕士,曾在国外工作并取得优异成绩,却在回国面试时遭HR质疑,入职后被当做实习生,仅工作一天便离职。 01 – 海归硕士投100份简历零回应,痛哭质疑自己是loser “明明可以靠颜值,却偏要去拼实力”。朋友们经常和李冉冉开玩笑。 94年的冉冉是东北人,在浙江长大,天然的好嗓音,姣好的容貌,超强的表达能力,命运没曾亏待过她。 大学本科,她选择了艺术院校的传媒专业,原本可以靠自身优势进入媒体圈,但她不喜欢抛头露面的工作,更不打算靠颜值吃饭。 几番考量之下,这个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女孩,选择了出国留学,她雅思考了6分,拿到了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录取通知。 “很多人对这个分数不屑一顾,但我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整整一年我都在刷题,没有周末,没有休息,早上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