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飞成功!中国空天飞机重大突破 美国叹已落后

首飞成功!中国空天飞机重大突破 美国叹已落后 香港01 11/30/2021 最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证实腾云工程进行了首飞并获得成功,腾云工程是由该集团主导的空天飞机研製项目。空天飞机能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飞行,被视为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夺制空权和制天权的关键武器之一。 其实,不少媒体最近已经报道过中国在今年7月和8月进行了高超音速武器试验的消息,引发西方大国高度关注。《金融时报》11月22日又报道称,今年7月和8月中国试验的高超音速武器,是一种可携带核弹头的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这款高超音速飞行器在南中国海上空大气层的飞行过程中,发射了一枚导弹。 中国国内也有自媒体撰文称,中国在高超音速领域不断取得技术突破,如今已经反超美国。一篇由“细说科技”撰写的文章称,中国7月和8月进行了三次高超音速飞行器试验。7月16日那次试验属于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空天飞机运载器测试;7月27日、8月13日两次测试则是一种水平起降空天飞机的测试,也就是腾云工程的空天飞机。文章称,后两次测试的飞行器更先进、更实用,表明中国“腾云”空天飞机已经遥遥领先美国同行了。 今年10月,美国军政各方就对中国高超音速技术的发展表示忧虑。美国裁军大使伍德(Robert Wood)称,美方对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试射非常担忧,美国原本要避免研发高超音速军力,如今只能选择跟进。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米利(Mark Milley)对媒体表示,中国试射的高超音速飞行器是一个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行驶的系统,没有防御系统能够处理应对,它与冷战时期的“斯普特尼克时刻”(Sputnik Moment)非常接近。“斯普特尼克时刻”是指1957年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人造卫星上天,意味着美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失去了优势。 但中国官方的表态相对谨慎,中国外交部称试验是例行的航天器试验,用于验证航天器可重複使用技术,对于降低航天器使用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便捷廉价的往返方式。中国官媒则引述相关航天专家的话称,高超音速军用战机项目的研製还处于概念研究和初步试验阶段,没有公开证据显示有任何一款处于试验阶段的高超音速军用战机已经具备攻击能力,而美国军方渲染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威胁,是为了争取更多的军费投入到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中。 高超音速武器通常定义为速度是音速5倍以上,可以在较低预算中达到天基动能武器的类似效果。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德国科学家提出了相关构想,当时的目标是在高层大气中滑行,用于跨大西洋轰炸美国。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新理论,称为“钱学森弹道”,认为有可能有一种物体能在极音速持续滑翔飞行。 冷战时,弹道导弹成为主流,高超音速武器于是被束之高阁。但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反导技术的完善,弹道导弹的不足也暴露了出来,因此高超音速武器再次受到关注。与弹道导弹沿固定抛物线轨迹高空飞行不同,高超音速导弹的飞行轨迹较低,可更快击中目标,更重要的是其机动性高,使得敌方难以追踪及拦截。 目前,美国、俄罗斯、中国等至少5个国家正在研发高超音速武器。2018年12月,俄罗斯就高超音速导弹进行了首轮测试,俄总统普京将被命名为“前卫”的导弹称作“绝对武器”,其最大射程可达4,000公里,飞行速度是音速的20倍至27倍,可随时突破反导盾牌系统的拦截。2020年6月,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宣布美国军队正在研发一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导弹的飞行速度将比美国军火库中现有的导弹快17倍,是俄罗斯或中国等其它国家高超音速导弹飞行速度的三倍。 美国2014年曾探测到中国一枚弹道导弹运载的HGV武器试射讯号,并将其取名为“WU-14”高超音速飞行器(约10倍音速)。2017年底,美国媒体报道称,11月份多次侦测到中国试射高超音速武器,美方判断是名为“东风-17”的中程弹道导弹,射程约2,000公里,末段弹头为高超音速滑翔体,美方认为这可能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款实战化的高超音速武器。在2019年10月中国国庆70周年閲兵式上,“东风-17”弹道导弹公开亮相。 高超音速技术是一种能够改变全球军事力量平衡的关键技术。当前,美国耗费巨资在全球建立起庞大的导弹防御系统,而中国军队部属的导弹相对美国防御系统而言并不具备优势。从理论上说,中国从本土发射的导弹在进入大气层之前都有可能被美方防御系统拦截。如果中国能够成功研发、使相关技术更加成熟完善并大批量部属高超音速武器,那麽美国现有的导弹防御系统就可能会过时。 从国际媒体和中国媒体的报道来看,中国在相关技术上已经取得突破是事实,美国也有理由感到担忧。从美方的立场看,因为在导弹防御系统上拥有的绝对优势,再加上国防开支不足,在与中国竞争的同时,美国相对而言更希望在此领域能够维持现状。 Source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听令景从、矢志报国,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聂海胜三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两次担任指令长,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十余年如一日砥砺坚守,两度飞天圆梦,此次任务两次出舱活动。汤洪波扎实训练、艰苦磨砺,在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出舱活动。  决定还赞扬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时代先锋,是探索宇宙、筑梦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标兵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勇于探索、敢于胜利,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Source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获航天功勋奖章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获航天功勋奖章 11/23/202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今天宣布,决定给航天员聂海胜颁发“一级航天功勋奖章” ,给刘伯明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汤洪波“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根据新华社报道,决定指出,今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驾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并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突破性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任务,在轨驻留三个月,于9月17日顺利返回。 决定说,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是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至关重要的一次任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迈出新步伐,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获得最新成果,对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前行、接续奋斗,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员、干部职工、解放军指战员的智慧和心血。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听令景从、矢志报国,不畏艰险、团结协作,向世界展示了强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聂海胜三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两次担任指令长,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刘伯明十余年如一日砥砺坚守,两度飞天圆梦,此次任务两次出舱活动。汤洪波扎实训练、艰苦磨砺,在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出舱活动。  决定还赞扬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献身崇高事业的时代先锋,是探索宇宙、筑梦太空、建设航天强国的标兵模范。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爱党报国、忠诚使命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们勇担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们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学习他们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务实作风,勇于探索、敢于胜利,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Source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11/15/2021   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太空站近月,从镜头上看太空人王亚平脸部有明显变化,这是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造成的脸部浮肿现象。(图/央视截图)     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3名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中国太空站将近1个月,他们在萤幕上出见时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现象引起许多人关切。据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的作用,是正常的反应。此外,在失重状况下待久了还会有声带与鼻腔充血现象,讲话声音也会有变化。     据《腾讯网》报导,中国神舟13号太空人入驻空间站近一个月时,应中国央视之邀请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共同朗读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总序。但是网民们却被3名太空人圆圆的脸吸引了目光:为什么才短短一个月,太空人好像都变胖了?难道是空间站伙食太好?更奇怪的是,王亚平和翟志刚的嗓音好像不怎么对劲,像是得了感冒。   翟志刚应《央视》要求朗读《激流三部曲》序言,脸看起来肿得更多。(图/央视截图)   报导说,看得出来太空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在朗读之后,他们还即兴表演了后空翻和太空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但脸上出现浮肿也是事实。   至于为什么太空人的脸会浮肿?这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有关系,无论是中国太空人还是国际空间站里的外国太空人,只要在太空呆上一些日子,谁都逃不脱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伤害。   报导说,在地面时,由于地球重力作用,体液会倾向于流到下肢,所以下肢的血液压力会更高。但是如果你尝试倒立,很快就能感觉到大脑发胀,满脸通红。太空人到达太空时,他们的体验跟你倒立时有点像,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常称这是「浮肿的脑袋、鸟的腿」。   据,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人身体的变化并不仅是脸变得更大,体液上涌还会导致声带和鼻腔充血,你会感觉到鼻塞,讲话的声音也会有点变化,就像是感冒了一样。   太空人看起来「脸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摄像机的镜头,因为都使用广角镜,当太空人凑近时会显得脸更大,离远些看着就好很多。   报导说,2013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对27名从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进行了体检,这些人平均在太空呆了108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眼睛发生异常,其中9人视神经周围出现鼓胀,6人眼球后部被压扁。NASA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会造成骨质酥松、肌力下降,视力也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例如视网膜因宇宙射线受损等。 …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中国3太空人脸部浮肿 网民热议:太空伙食太好?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11/15/2021   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太空站近月,从镜头上看太空人王亚平脸部有明显变化,这是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造成的脸部浮肿现象。(图/央视截图)     根据《央视》视频画面显示,3名神舟13号太空人已进驻中国太空站将近1个月,他们在萤幕上出见时脸部出现不同程度的浮肿现象引起许多人关切。据专家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体液转移的作用,是正常的反应。此外,在失重状况下待久了还会有声带与鼻腔充血现象,讲话声音也会有变化。     据《腾讯网》报导,中国神舟13号太空人入驻空间站近一个月时,应中国央视之邀请出现在《朗读者》节目中,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共同朗读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总序。但是网民们却被3名太空人圆圆的脸吸引了目光:为什么才短短一个月,太空人好像都变胖了?难道是空间站伙食太好?更奇怪的是,王亚平和翟志刚的嗓音好像不怎么对劲,像是得了感冒。   翟志刚应《央视》要求朗读《激流三部曲》序言,脸看起来肿得更多。(图/央视截图)   报导说,看得出来太空人们的身体状况很好,在朗读之后,他们还即兴表演了后空翻和太空转体等高难度动作,但脸上出现浮肿也是事实。   至于为什么太空人的脸会浮肿?这与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有关系,无论是中国太空人还是国际空间站里的外国太空人,只要在太空呆上一些日子,谁都逃不脱一些身体上的变化,有的甚至还会造成伤害。   报导说,在地面时,由于地球重力作用,体液会倾向于流到下肢,所以下肢的血液压力会更高。但是如果你尝试倒立,很快就能感觉到大脑发胀,满脸通红。太空人到达太空时,他们的体验跟你倒立时有点像,国际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常称这是「浮肿的脑袋、鸟的腿」。   据,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太空人身体的变化并不仅是脸变得更大,体液上涌还会导致声带和鼻腔充血,你会感觉到鼻塞,讲话的声音也会有点变化,就像是感冒了一样。   太空人看起来「脸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摄像机的镜头,因为都使用广角镜,当太空人凑近时会显得脸更大,离远些看着就好很多。   报导说,2013年美国太空总署(NASA)对27名从空间站返回的宇航员进行了体检,这些人平均在太空呆了108天。他们中的许多人眼睛发生异常,其中9人视神经周围出现鼓胀,6人眼球后部被压扁。NASA的研究报告还显示,微重力环境可能会造成骨质酥松、肌力下降,视力也会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例如视网膜因宇宙射线受损等。 Source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中国新闻组 11/07/202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北京时间11月7日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运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则成为中国首位运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大公报报导,「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准备工作从7日下午即开始进行。在运行任务前,地面为航天员特别准备了鲜花包作为出舱太空餐,这样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支撑他们长时间、高消耗的太空作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航天员翟志刚在7日18时51分成功打开天和内核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战袍」,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隔13年后,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再次喊出这句话。在节点舱中等待的王亚平马上接了一句,「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而正在内核舱进行支持工作的叶光富也马上跟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神舟13号王亚平出舱 中国女性太空第一步 中国新闻组 11/07/2021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北京时间11月7日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这是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运行出舱活动任务,王亚平则成为中国首位运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大公报报导,「神舟十三号」首次出舱准备工作从7日下午即开始进行。在运行任务前,地面为航天员特别准备了鲜花包作为出舱太空餐,这样高碳水、高热量的食物可以支撑他们长时间、高消耗的太空作业。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航天员翟志刚在7日18时51分成功打开天和内核舱节点舱出舱舱门,截至20时2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战袍」,先后从天和内核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我已出舱,感觉良好!」时隔13年后,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翟志刚再次喊出这句话。在节点舱中等待的王亚平马上接了一句,「我一会出舱,感觉良好!」而正在内核舱进行支持工作的叶光富也马上跟上,「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神舟十三号」三人的幽默与默契,让飞控大厅里响起一阵笑声。 两名出舱航天员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机械臂悬挂设备与转接件安装、舱外典型动作测试、舱外互助救援验证等作业。其间,在舱内的航天员叶光富配合支持两名出舱航天员开展舱外操作。 据央视8日零时8分消息,两名航天员已完成舱外6.5小时作业任务。 专家表示,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两次出舱的经验基础上,此次出舱前期的准备流程更加精简,也不再进行验证性的工作,而是直奔工作点。此次的任务,是进行机械臂悬挂设备与转接件安装,翟志刚站上机械臂直奔作业点,王亚平则通过攀爬达到作业点,同时叶光富在内核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任务。 Source 神舟十三号若遇紧急情况 十四号最快8.5天可赶到救援 来自 / 联合早报 10/17/2021 (北京综合讯)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同时,神舟十四号飞船已进入应急发射状态。若神舟十三号遇到紧急情况,神舟十四号最快可在8.5天赶往展开太空救援。 综合新华社和《科技日报》报道,神舟飞船为多船批次投产,两船同时出厂,同时在发射场完成总装、测试等工作。神舟十四号作为地面待命救援飞船,完成推进剂加注前准备,在厂房就位,随时可启动后续发射工作程序。 一旦在轨发生需要救援的情况,在火箭配合下随时可启动救援程序,短时间内即可发射入轨,将航天员接回地面。 据介绍,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的研制团队,开创的“天地结合”应急救援模式,共有两艘飞船进场,后一艘是前一艘的“生命救援之舟”。 在8.5天应急救援发射流程中,包括48个小时的人员集结和准备时间。预备作为应急救援队的人员有几百人,被列在火箭调度系统专门制定的名单中。根据方案,两个小时内,调度人员要到岗组建试验队,一个小时要通知到全员。 与此同时,调度人员还须要将备份产品、试验设备、办公用品、防护用品等物资组织到位,并协调发射场提前开始准备工作。也就是说,从接到指令起48个小时里,调度系统将做到让全体试验队员穿上工作服,投入发射场工作。 这个过程中,火箭团队以30分钟为一个计数周期,每两个小时为一个工作阶段。不仅如此,每一项工作步骤都细化到工作时间、累计工作时间、所需岗位及人数、人员所属中队、定位厂房,安排得非常精细。 …

航天员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

航天员王亚平:因热爱而执着,因梦想而坚持 10/18/2021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10月16日发射,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 女航天员王亚平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 新华社记者张扬此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 最强网课,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全程回顾 10/18/2021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遥十火箭在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在距离地面三百多公里的“天宫一号”上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太空授课。 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因公司发展需要,诚招美国和加拿大法律服务代理。 要求: 懂英语、或西班牙语、或法语。 能合法工作有社安号或工号。 无需改行, 可以兼职。 大学生和有销售经验优先考虑。 自雇生意公司发美国报税1099,加拿大T4A 有意了解详情, 请扫码加微信, 非诚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