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来首次 「大型包机」遣返116中国无证客

5年来首次 「大型包机」遣返116中国无证客 世界新闻网 7/03/2024 处理移民问题是拜登与川普选战的攻防焦点。国土安全部2日表示,自拜登宣布加强庇护禁令以来,已用大包机遣返无证客120次,遣返至20国。(美联社) 美国国土安全部2日表示,政府上周末将116名试图非法入境的中国公民驱逐出境、遣返回中国,这是美国自2018年以来首次使用「大型包机」遣返中国非法入境者。 国土安全部表示,美国移民海关执法局(U.S.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周末与中国政府官员「密切协调」运行这项五年来首见的大型包机遣返作业;这是美中双方持续努力的一环,「旨在遏止非正常移民,通过扩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人口走私」。 国土安全部五年来首次用大型包机遣返116名中国无证客。图为国土安全部长梅奥卡斯2日陪同拜登总统视察救灾中心。(美联社) 国土安全部长梅奥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声明表示:「我们将继续运行移民法,驱逐没有合法依据留在美国的人。大家不该相信人口走私贩子的谎言。」 拜登总统6月4日签署行政命令,只要美墨边境每日非法移民人数超过2500人,就会暂停受理庇护申请。国土安全部表示,自这项规定颁布以来,该部门已有「120多架国际遣返航班飞往20多个国家」,包括最近的包机遣返在内。 中国移民成大选焦点 移民议题是今年选举的重点,国土安全部也成焦点。(美联社) 这次包机遣返行动发生之际,中国移民问题已成为美国总统大选的激烈政治辩论话题;共和党人和前总统川普最近持续质疑中国移民来美的原因。 在美墨边境试图越境的中国公民快速增加,原因包括中国人取得美国签证不易、中国新冠疫情封锁造成经济余震等。 美国政府数据显示,2024财年截至5月为止,美墨边境和美加边境入境口岸出现近5万6000名中国非法入境移民;比在10月结束的整个2023财年5万2700人还多。美国边境官员2023年在美墨边境逮捕的非法入境中国公民逾3万7000人,是前一年数量的10倍。 近年来,由于中国拒绝接回非法在美居留的中国公民,美国在遣返方面曾遇到困难。今年稍早,美国和中国在移民问题上恢复合作。梅奥卡斯4月在众议院委员会听证会表示,他已与中国对口「接触」,确保中国开始接受遣返航班。 中国政府也表示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非法移民」;中国驻美大使馆5月声明表示,中国执法部门正「严厉打击危害国境安宁的犯罪行为,对各类走私组织和犯罪分子高度施压」。 南境拘留者多会遣返 国土安全部表示,在美国南部边境拘留的大多数非法越境者都会被遣返或驱逐。国土安全部正与中国合作,未来开展更多遣返航班。 拜登在华府视察联邦救灾中心。(美联社) …

菲方称已掌握涉嫌杀害中国公民人员线索

菲方称已掌握涉嫌杀害中国公民人员线索 央视新闻 7/03/2024 总台记者当地时间7月3日获悉,菲律宾国家警察发言人法哈多称,警方已掌握涉嫌绑架并杀害中国公民的相关人员线索。 法哈多称,遇害的是一名中国公民和一名美籍华人。他们于6月20日抵达菲律宾,与潜在的商业伙伴会面。随后其中一人的亲属称两人遭到绑架,据称绑匪索要500万元人民币赎金,随后降至300万元并已支付。但此后再也联系不上绑匪,受害者亲属随即向警方求助。6月24日,在菲南甘马磷省萨格奈镇的帕蒂蒂南村发现了两具遗体,后来证实就是两名失踪的受害者。 法哈多称,警方尚未确认作案动机,但在与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协调后,菲国警反绑架局已经开始调查此案,并已掌握涉及案件的相关人员的线索。 Source 中使馆:1中国公民在菲律宾遭绑架遇害 另1人为美籍华人 中国新闻组 7/02/2024 图为马尼拉市区。(路透) 针对中国媒体报导,有两名中国医疗器械业者日前在菲律宾遭绑架撕票。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证实有一名中国公民在菲遭绑架遇害,一同被害的还有一名美籍华人。使馆也再次提醒访菲的中国公民,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中国媒体指出,两名遇害者是遭诱骗至菲律宾。据官方背景的微信公众号《牛弹琴》指出,两人是去菲律宾洽谈业务,但「刚下飞机就被绑票了」。 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官网2日发布新闻稿称,日前使馆接到一名中国公民在菲遭邦架的报案求助,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力开展营救工作。使馆积极协助家属向菲国警反邦架局报警,在中国公安部门指导下与菲警方开展执法合作,通过外交渠道向菲方提出交涉,要求其尽快解救人质,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在菲中国公民安全与合法权益。同时,使馆还协调为被邦架者家属抵菲提供协助和便利。 新闻稿称,「不幸的是,该中国公民最终遇害。据了解,一同被害的还有一名美籍华人。使馆向两名遇害者表示哀悼,对凶手予以最严厉的谴责。使馆向遇害中国公民家属积极提供领事协助,从多层面就此案再次向菲政府高层和有关部门提出交涉,敦促菲方加大办案力度,尽快缉拿并严惩凶手。」 《牛弹琴》指出,这几年菲律宾绑架案频发,尤其是针对中国人,很多还被撕票。文章甚至提醒,「如果你和你认识的朋友接到菲律宾人的热烈商务邀请,要非常当心绑票圈套了」;「古人云: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说得更直白一点,现在中菲关系这样糟糕,菲律宾能有多大的生意?」 Source 中两医疗器械业者菲律宾遭绑架撕票 一人已付300万元赎金 中国新闻组 7/01/2024 近日传出有两名中国医疗器械业者在菲律宾惨遭斯票,图为马尼拉大都会一处住宅区。(路透) 据中国媒体报导,有两名医疗器械业者日前被诱骗至菲律宾后惨遭绑架撕票,其中一人为港股上市公司润迈德公司的国际营销总监,另一人为心血管医疗器械经销商。 上海第一财经报导,网上消息称,遇害两人在欧洲某行业大会上认识了自称菲律宾业务的代理商,两人相约赴菲律宾拓展业务,在当地遭遇绑架,疑似为一起「连环设套」案件,但无法证实此一说法的真实性。 …

后悔买电动车 美近半电动车主希望换回燃油车

后悔买电动车 美近半电动车主希望换回燃油车 侨报网 7/02/2024 【侨报网讯】近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全美拥有电动汽车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购买电动车感到懊悔。 一辆电动车。(图片来源:美联社资料图片) 根据英文媒体报道,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Co.)本月发布的《2024年移动消费者脉搏》(Mobility Consumer Pulse for2024)发现,全美46%的电动汽车(EV)车主表示,他们“非常”有可能在下次购买汽车时重新换回燃油车。 比例之高令调查公司也感到惊讶。麦肯锡未来移动中心(Center for Future Mobility)负责人菲利普·坎普肖夫(Philipp Kampshoff)说:“我没想到会这样。我以为,‘一旦成为电动车主,就会永远是电动车买家。’” 在这项针对全球近3.7万名消费者的民意调查中,澳大利亚有49%的电动车主想要换回燃油车,是唯一比例高过美国的国家。 参与本次调查的其他国家还包括巴西、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挪威。在所有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想要放弃电动车的受访者平均比例为29%。 电动车主想要换回燃油车的最大原因是缺乏可用的充电基础设施(35%),第二大原因是电动车的总成本过高(34%)。近1/3(3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长途出行中因驾驶电动汽车而受到极大影响。 不过麦肯锡发现,自去年的调查以来,全球消费者对电动车充电设施可用性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指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居住的地方充电基础设施设置良好,40%的人表示高速公路和主要道路上没有足够的充电设施,38%的人表示附近没有足够的充电设施。 这一调查表明,虽然拜登政府极力推动全美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接受电动车,但仍有一大部分民众不赞成完全使用电动车。民主党人在2021年通过了基础设施立法,曾承诺10年间投入数十亿资金在全美建设50万个充电站,但到目前为止,只有7个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充电站建成。(完) Source 征才不是真的?企业刊登「幽灵职缺」为刺激员工工作 世界新闻网 6/30/2024 有些企业会利用征人启事,吸引网友注意,但其实目的并非雇用人才而是收集履历表。(路透) …

苏纳克的政治悲剧: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最终却…

苏纳克的政治悲剧: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最终却… 来源:日新说2号 7/02/2024   苏纳克的政治悲剧   他的失败带有悲剧色彩。在选举惨败的最终羞辱之前,他已经遭受了一系列其他挫折。作为第一位棕色人种总理,他仍然不得不忍受不断的低劣种族主义嘲讽。   事实上,苏纳克是从未真正成为首相的首相。他讲述和重复的政治故事,与其说是普遍的政治事实,不如说是更具体的个人小说。一个曾经是赢家的人变成了输家,因为他对帮助他取得成功的体制的理解过于狭隘。一个有抱负的人执着地追逐最终权力,却发现这一切都是海市蜃楼,距离越近,幻象越淡。   作者:Nesrine Malik   内罗毕工业南区B区矗立着一所独具历史意义的学校——高速公路中学,这正是英国首相里希·苏纳克父亲的母校。该校创办于1962年,恰逢肯尼亚独立前一年,当时学生中既有白人、亚裔,也有肯尼亚黑人。   在苏纳克成为首相几天后,校长向肯尼亚媒体表示:“他的成功表明,只要有决心和专注,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能成就伟业。苏纳克成为英国首相的例子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种庆祝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更源于后殖民时代的深刻体验,成功在于与权力中心的距离。“努力超越”是公路学校的校训,被工整地绘制在墙上的一条蓝色缎带上,格外醒目。   上周,当内罗毕发生暴力镇压反政府抗议活动时,我站在这座略显风化的建筑外,仿佛看到了两代人的奋斗历程。苏纳克在唐宁街的最后日子,或许正是这种旅程的终点,也让我们对英国及其保守派政治家有了更深的理解。   苏纳克的政治背景可能看起来扑朔迷离,动机不甚明确,但他最好的理解方式是作为后殖民、后撒切尔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种意识形态认为,社会流动性是成功的总和。这种成功不仅靠“决心和专注”,更通过与建制及其机构的紧密联系来实现。   在苏纳克父亲那个时代,英国官员将从南亚迁至东非的印度人视为二等公民,却计划将肯尼亚打造成“印度人的美国”,让中产阶级的印度人作为中间人,帮助英国人引领非洲人走向“文明”。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非洲独立后,东非的印度裔通过优惠的移民政策来到英国,他们的后代如今在保守党内占据重要席位,如苏埃拉·布拉弗曼、普里蒂·帕特尔和苏纳克本人。   2023年3月,在非法移民法案公布后,苏纳克向媒体发表讲话。摄影:Leon Neal/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这些孩子的上升轨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阶级和相对容易进入英国,而不是一个为所有人提供平等机会的国家。在保守党的神话中,努力工作总是有回报的,他们不会承认这些孩子只是一个小窗口的受益者,而这个窗口在1968年迅速关闭,当时《英联邦移民法》将英国公民身份限制为在英国出生的人及其后代。他们父母作为企业主和白领专业人士的职业对子女的前景有一定影响,但这一点却得不到承认。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普里蒂·帕特尔讲述的游乐场谩骂事件,被用来证明他们有权定义英国歧视的规模和性质——而从未被用来表明可能阻碍他人发展的结构性障碍。   结果就是基于省略的鼓舞人心的政治叙事。苏纳克唯一听起来真诚的时候是当他谈到他对英国让他走到这一步的感激之情,以及他相信自己代表了英国的基本特质。从表面上看,他的背景并不具有经济或政治特权,但权力中心似乎欢迎他并培育他的梦想。他喜欢回忆小时候帮助母亲做预算。撒切尔是他的政治英雄。这一切都指向一个因社会快速流动和资产积累而形成政治理念的人。   作为首相,他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会议室里拉出来安抚工厂车间的人。即使他放弃金融行业而投身政治,也可以看作是追求向上发展,而不是降级。国家是终极商业,而管理国家则是终极高管职位,应该授予那些工作最努力的人,就像他的英雄一样,睡得最少、干得最多。政治不是这样运作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似乎总是感到沮丧:你付出的不一定总能得到回报。   当您看到苏纳克机械地对待选民、对媒体态度恶劣或在选举辩论中冷嘲热讽时,您总会问自己:“你在这里做什么?”这些似乎都不是他喜欢的,也不是他的强项。他就像是被从会议室拖出来安抚工厂车间的人,尽管他只想告诉工人回去工作,却只能咬紧牙关。   因此,他的失败带有悲剧色彩。在选举惨败的最终羞辱之前,他已经遭受了一系列其他挫折。作为第一位棕色人种总理,他仍然不得不忍受不断的低劣种族主义嘲讽。“小里希”,一个“闷闷不乐的小学生”,他的瘦小裤子一直被人关注,但“这还不是他最大的问题”,因为他的其他方面“都显得渺小、不真实、不合身、虚假且错误”。他还被指责是不爱国“小里希”,因为提前离开了诺曼底登陆纪念活动。或者改革派竞选活动中,他被一名游说者公开称为“该死的[P-word]”。   然而,对于多年来保守党政策和言论在政治疏离、经济边缘化以及助长改革党等党派发展的仇外心理和种族主义方面创造的有利环境,苏纳克总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被自己的经济意识形态所蒙蔽,深陷文化战争的泥潭,并拥护最恶劣的政策——例如卢旺达计划,将其作为自己的中心事业。他这样做时,带着冷酷、霸道的热情,对他来说,只要能达到目的,手段是什么并不重要,即便在通往顶峰的道路上,会给他人带来灾难。   苏纳克固执己见,未能认识到自己的政治观点是特定主观经历的结果。这种经历是在殖民地中心地带形成的,得益于行动自由、身体健康、良好的教育、中产阶级的跳板以及更有利于金融投机和投资银行家的经济环境,而非教师、护士和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境遇。   在鲍里斯·约翰逊和利兹·特拉斯之后,苏纳克无法收拾残局,因为他本身就是残局的一部分;他无法理解或承认国家深层次的不平等、保守党内部的腐败,以及那些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越来越少回报的意识形态信仰。承认这个模式已经崩溃,就是承认他不是这个模式的代言人,而是这个模式的反面教材。   于是他紧咬嘴唇,无情地冲向虚空,他的政治讣告甚至在他生前就已经写好了。没有人会为他哀悼。不会再有人含泪叹息“如果……就好了”,就像一些保守党选民所说的那样,他们仍然希望约翰逊能够表现出一些谦逊,度过“派对门”事件。由于保守党议员和党员在脱欧战争中节节败退,苏纳克可能因挽救保守党的任务过于艰巨而被人们铭记。但事实是,他所领导的政党和国家只存在于他的脑海中。这位政治家从内罗毕校长眼中看来的下级官员的胜利中汲取了错误的经验教训。   事实上,苏纳克是从未真正成为首相的首相。他讲述和重复的政治故事,与其说是普遍的政治事实,不如说是更具体的个人小说。一个曾经是赢家的人变成了输家,因为他对帮助他取得成功的体制的理解过于狭隘。一个有抱负的人执着地追逐最终权力,却发现这一切都是海市蜃楼,距离越近,幻象越淡。 …

美国六年来首次遣返116名中国非法移民

美国六年来首次遣返116名中国非法移民 早报网 7/02/2024 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在刚过去的周末使用一架大型包机将非法入境美国的116名中国公民遣返回国,这是美国自2018年来首次遣返中国非法移民。 美国国土安全部星期二(7月2日)发声明说,此次遣返行动是在与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密切协调下进行的,“国土安全部将继续与中国公安部和国家移民管理局合作,安排更多遣返航班”。 声明还说,美中两国正共同努力“通过扩大执法力度,减少和阻止非正常移民,打击非法人口走私”。 美国国土安全部官员向美国之音证实,这次包机共遣返116人。但这位官员没有提供其他的信息,包括这些非法移民在美国滞留了多久,这架包机飞往中国何处,或包机的费用由谁支付等。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马约卡斯在声明中说:“我们将继续执行我们的移民法律,将那些没有任何法律基础滞留美国的人员遣返。人们不应该相信走私者的谎言。” 中国驻美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说,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与有关国家移民执法部门开展了国际执法合作,遣返参与偷渡活动的人员。“它已将走私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非法移民遣返回原居住地,并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报道称,按照刘鹏宇的这个说法,这次被遣返的116人中不只有非法移民,可能还包括走私人口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刘鹏宇还说,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依法促进正常跨境旅行,保障出入境人员合法权益,坚决打击偷渡犯罪,依法打击偷渡人员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积极参与非法移民全球治理。 美国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1日至今年5月的2024财政年度,试图从美墨边境及美国北方加拿大边境入境的中国移民人数飙升至近5万6000人。他们试图通过边境口岸越境,也试图通过穿越非口岸的边界入境。 据法新社报道,共和党籍的总统参选人特朗普把非法移民问题作为他竞选连任的核心议题,并一再批评拜登政府没有阻止非法移民大举入境美国。 Source 当兵换假释 乌克兰让囚犯投入前线对抗俄军 世界新闻网 7/02/2024 美联社报导,乌克兰与发动全面入侵的俄罗斯作战两年多后,目前正在扩大征兵规模,以应对战场上兵力严重短缺问题,并首度将征兵对象转向乌国的监狱人口。(美联社) 在乌克兰东南部的一处农村流放地,数名囚犯聚集在铁丝网下,倾听一名征兵人员为他们提供的假释机会。他们必须加入对抗俄罗斯的艰苦战争,作为回报。 这名负责招募新兵的人员说:「你可以结束这一切,展开新的生活。重要的是你的意志,因为你要保卫祖国。只付出50%的精力是不会成功的,你必须100%投入,甚至150%。」 美联社报导,乌克兰与发动全面入侵的俄罗斯作战两年多后,目前正在扩大征兵规模,以应对战场上兵力严重短缺问题,并首度将征兵对象转向乌国的监狱人口。 尽管乌克兰并未公布任何部队部署人数或伤亡的细节,但前线指挥官公开承认,随着俄罗斯继续在乌克兰东部集结兵力并向西逐步取得进展,乌军正面临严重的兵力短缺问题。 乌克兰司法部副部长维索茨卡(Olena Vysotska)受访时说,乌克兰国会上个月批准一项具争议性的动员法案,允许将乌国囚犯列为征兵对象后,目前已有3000多名囚犯获得假释,并被分配到军事单位。 …

再拚命也找不到工作 现下社会催生更多啃老族

再拚命也找不到工作 现下社会催生更多啃老族 世界新闻网 7/02/2024 愈来愈多尼特族自愿退出劳力市场,在家「躺平」。(FOX 26电视台画面) 洛杉矶NBC 4电视台报导,尽管失业率仅4%,然愈来愈多年轻人不工作。「尼特族」(NEETS,另译啃老族)自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另一些被称为「新失业族」(new unemployables),即使竭尽全力也难以找到工作。 所谓尼特族,即未工作、未接受教育、或未进修者,他们选择退出劳力市场,主要是对自己经济状况感到灰心丧志,选择回家「躺平」不再积极改善现况。另一方面,16岁至24岁年轻人失业率5月分上升至9%,劳工经济学家、罗斯福学院(Roosevelt Institute)经济安全计划主任布斯特曼提(Ali Bustamante)说,这是「典型的」。 他说,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数据,2023年青年失业率降至7%以下,这样的水平意味着当时劳动力的火热程度,9%基本上是年轻劳工在经济相对良好时期应该预期的。 尼特族感觉被社会遗弃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数据,2023年美国15岁至24岁年轻人,约11.2%被视为尼特族。「换句话说,约十分之一年轻人在很多方面被排除在外」布斯特曼提说。 ZipRecruiter劳工经济学家波拉克(Julia Pollak)表示,尼克族趋势主要是男性现象,部分原因是建筑和制造等传统男性职业减少,而女性入学率、教育成果和就业成果大多呈上升趋势。 人才囤积产生新失业者 光辉国际(Korn Ferry)负责全球人才招募转型的资深副总裁艾利斯(David Ellis)说,雇主们正留住他们拥有的人才,这种人才囤积导致即使资质良好的候选人,工作机会也不多。此外,不少公司也正减少人员招聘,限制劳工进入职场的机会。 …

Android设备小心 Rafel木马肆虐 华为、小米都中招

Android设备小心 Rafel木马肆虐 华为、小米都中招 世界新闻网 7/02/2024 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 Research近期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名为Rafel的开源远程控制木马正肆虐网络,其中美国、中国、印度和印尼是重灾区。(取材自Check Point Research) 以色列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 Research近期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一个名为Rafel的开源远程控制木马(RAT)正肆虐网络,全球超过39亿台Android设备正面临安全威胁。其中美国、中国、印度和印尼是重灾区,大多数受害者使用的是三星手机,其中小米、Vivo 和华为用户是目标受害者中的第二大群体。这结果与该设备在各市场的受欢迎程度相对应。 报告指出,Rafel RAT是一种开源恶意软件工具,可在Android设备上秘密运行。它为恶意行为者提供了用于远程管理和控制的强大工具包,支持从数据窃取到设备操纵等一系列恶意活动。 他们观察到大约120起不同的恶意活动,其中一些成功地针对了知名组织,包括军事部门。虽然大多数目标受害者来自美国、中国和印尼,但攻击地域范围相当广泛。 在手机型号上,调查结果也强调,大多数受害者拥有Google设备(Pixel、Nexus)、三星 Galaxy A 和 S 系列以及小米Redmi系列;在Android 版本在受影响最严重的分布情况上, Android …

欧官员:中俄公司正合作开发和测试攻击型无人机

欧官员:中俄公司正合作开发和测试攻击型无人机 早报网 7/02/2024 知情欧洲官员说,中国和俄罗斯公司正合作开发一种攻击型无人机,类似于部署在乌克兰的伊朗无人机,这表明北京可能正逐渐为俄罗斯提供致命性军事援助。 彭博社星期三(7月3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来自中国和俄罗斯的两家公司从去年就已针对合作复制伊朗“见证者”(Shahed)无人机的项目进行会谈。无人机在今年进入开发和测试阶段,并准备运往俄罗斯。 知情人士说,这些无人机尚未部署在乌克兰战场。 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已在乌克兰部署数千架伊朗“见证者”无人机,甚至还建造了一家工厂大规模生产这款无人机。这种技术的制造成本相对较低,但防御成本很高。 目前俄罗斯仍依赖朝鲜和伊朗等国的供应,并依赖中国提供关键零部件。多名欧洲官员表示,其中一个担忧是,中国生产类似“见证者”无人机的速度可能远远快于伊朗或俄罗斯。 受访欧洲官员没有透露中俄公司目前正研发的无人机是什么,但中国防务网站和数家媒体报道称,一家中国企业去年8月在俄罗斯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展出名为“向日葵-200”的自杀式无人机,据称其外观类似于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 报道称,尽管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再发出警告,要求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武器,但中俄合作开发攻击型无人机的消息,标志着北京正深化对莫斯科的支持。 两名欧洲官员说,一些国家认为,向俄罗斯提供用于攻击目的的无人机将越线变成提供致命性物资援助。 一名知情人士说,美国的评估是,中国正考虑是否向俄罗斯运送完全成品的无人机,但目前中国已正发运可改装成攻击型无人机的配件。美国目前仍无法得出中国正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性援助的结论,但坦言其他国家可能会有不同解读。 彭博社4月报道称,中国正向俄罗斯提供可用于军事目的卫星图像,协助俄罗斯打击乌克兰目标,以及微电子和坦克机床等可用于武器或生产武器所需的一系列物资和技术。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发言人刘鹏宇在声明中回应称,中国不向乌克兰冲突各方提供武器,并严格控制军民两用品的出口。 刘鹏宇称,就乌克兰危机而言,谁在呼吁对话、争取和平,谁在煽风点火、煽动对抗,国际社会一目了然。他表示,中国敦促有关国家立即停止火上浇油、停止制造对抗。 美国驻北约大使史密斯(Julianne Smith)星期二向彭博电视说:“中国竭尽全力、抓住一切机会,声称自己在乌克兰这场战争是中立方,但实际上,中国提供了一系列军民两用部件,如机床和微电子产品,使得俄罗斯得以在乌克兰继续这场侵略战争。” 她说:“在北约内部,我们正在确保我们能揭露中国不再是中立方这一事实,并警告中国在这场无端的侵略战争中支持俄罗斯的风险。” Source 当兵换假释 乌克兰让囚犯投入前线对抗俄军 世界新闻网 7/02/2024 美联社报导,乌克兰与发动全面入侵的俄罗斯作战两年多后,目前正在扩大征兵规模,以应对战场上兵力严重短缺问题,并首度将征兵对象转向乌国的监狱人口。(美联社) 在乌克兰东南部的一处农村流放地,数名囚犯聚集在铁丝网下,倾听一名征兵人员为他们提供的假释机会。他们必须加入对抗俄罗斯的艰苦战争,作为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