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的命也是命」捐款被拿去买豪宅 赞助者纳闷 世界新闻网 4/26/2022 明尼苏达州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2020年5月遭白人警察膝盖压颈致死后,全美各地爆发「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大规模抗议,许多民众纷纷掏腰包为反对种族歧视捐款。国家广播公司(NBC)报导,「黑人的命也是命」社运领袖在南加州买下价值600万元豪宅,让支持者感到纳闷。 报导指出,42岁加州白人妇女库莉亚‧裴索尔特(Kulia Petzoldt)说,2020年佛洛伊德事件发生后,觉得应该为追求种族正义尽一份力,于是带着女儿到奥克兰参加示威活动,还累计捐款数百元给「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连接基金会」(Black Lives Matter Global Network Foundation)。 不过,「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披露「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连接基金会」社运领袖2020年10月以基金会款项在南加州购买600万元豪宅并设法隐瞒消息之后,包括裴索尔特在内的支持者则感到困惑。 对于不当使用捐款的批评声浪,国家广播公司报导,「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连接基金会」共同创办人库勒斯(Patrisse Cullors)、「洛杉矶黑人的命也是命」(BLM Los Angeles)共同创办人阿布杜拉(Melina Abdullah)均出面驳斥,并表示由于受到死亡威胁,才买房子做为「安全庇护所」。 库勒斯与阿布杜拉表示,并未打算隐瞒购屋的消息,只是想等待状况安全的适当时间才公布。 阿布杜拉表示,由于住家经常遭到警察临检,因此带着两个女儿在「黑人的命也是命全球连接基金会」购买房子住过四次。她说,住豪宅的消息曝光后,总共收到2500则网络恐吓短信以及仇恨留言。 …
Tag: America’s History of Luck
The Corruption of our Nation Inverted totalitarianism: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represents global political capture by capitalism By Robert W Malone MD, MS Inventor of …
气候变化或致美国每年损失约2万亿美元 文 / 李月霞 4/04/2022 (早报讯)美国政府指出,到本世纪末,由气候变化引发的洪水、火灾和干旱可能会令美国每年的联邦预算受到很大打击。这是美国白宫有史以来首次发布此类评估。 路透社报道,白宫行政管理和预算办公室(OMB)去年5月由总统拜登授权进行的评估发现,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对预算的打击最高可能每年令政府损失7.1%的收入,以目前的美元计算相当于每年2万亿美元(2.71万亿新元)。 该分析发现,联邦政府每年可能在沿海救灾、洪水、农作物和医疗保险、野火扑灭和联邦设施抗洪等支出方面多花250亿至1280亿美元。 OMB说,野火的增加可能使每年的联邦灭火费用增加15.5亿至96亿美元。随着海平面上升,近1万2200座联邦建筑和结构可能淹没,重置成本近440亿美元。 Source 哈佛教授沃尔特:四个要点说明美国的好运即将用尽 文章来源: 星岛日报 01/31/2021 《外交政策》杂志近日刊出美国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沃尔特的评论认为,美苏上个世纪冷战的结果是出现了短暂的单极世界,全世界已没有任何强大的竞争对手能挑战美国,可今天还是这样吗?美国人现在还能继续认为世界就是他们的囊中之物吗?不管他们表现得如何不负责任,事情总是会好起来?可能是,但也可能不是。以下为沃尔特的论点,以四个原因解释为什么说美国的好运可能正在耗尽: 首先,美国自建国以来所享有的自由安全已不像过去那么稳固。举个现成的例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新冠病毒的致死人数已超过了美国在一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的战死人数总和。而且我们还得知,有一股外国势力(一般认为是俄罗斯)最近非法侵入了大量政府信息系统,其中许多系统还是美国国家安全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大隐忧是中国,这是一个比前苏联更强大的对手。从1776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可能收获到了一长串胜利,但自那以后,中国的成绩单更为亮眼。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很快大幅超过美国,它早已远离毁灭性战争的威胁,其统治精英也相信他们注定会成为本世纪的一大(如果不是唯一的)领导力量,他们的制度模式总体运行良好,他们充分参与关键国际机构的活动中并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地区。 质疑美国是否会持续走运的第三个依据是,美国人已开始自己伤害自己。伤害清单很长:故意制造出来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僵局使得美国难以及时采取行动去应对重大问题;对“自由”盲目崇拜以至于数百万美国人认为在疫情期间拒不佩戴口罩不是愚蠢的行为而是英雄壮举等等。 还有气候变化。如果大气层继续升温,那么无论多么有利的地缘政治条件都无法拯救美国。拥有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一群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私人部门,可能有助于美国以各种方式减轻、适应和调整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但他们所要应对的挑战却每年都会变得更加严峻。 原文链接>> VOICE America’s History of Luck Is Running …
30年未遇,全美各地学校食堂“缺粮”:没蔬菜没面包少叉子… 文章来源: 腾讯新闻 10/02/2021 “食堂没蔬菜了,吃点水果代替吧”“勺子叉子没了,用手抓吧”“自带午餐吧”…… 新冠疫情肆虐在美国造成的劳动力短缺,已危及到了包括学校食堂在内的供应链。据美国《纽约时报》9月27日报道,美国全国各地学校正面临鸡肉、面包等食堂主食和塑料餐具的短缺,美国学生遭遇30年未遇的“吃饭难”问题。 尽管美国官员宣称,他们正在努力保障学校的食物供应,但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表示,预计供应链的问题在未来几个月内只会进一步恶化。 美国学校营养协会(SNA)针对5.5万名学校膳食营养工作人员的民调显示,约97%的受访者担心食物供应链可能持续中断。 美国遭受的供应链问题影响也已经超出学校食物不足的范畴。在疫情导致的运费不断涨价、劳动力持续短缺背景下,美国的零售商正在面临货物供应紧张、成本快速上涨等问题,美国消费者将不得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对物价相对维持高位的局面。 没蔬菜、没面包、没叉子…… 密苏里州北堪萨斯城学校的食品和营养服务主任珍娜·克努特(Jenna Knuth)向《纽约时报》表示,在三家大型食品分销商停止向该学区供货后,她将无法获取足够的食物来满足当地2.15万名学生的需求。为此她和工作人员已经开始定期采购冷冻披萨、土豆泥和热狗,以备不时之需。 克努特说,批发商店的食品大多不符合美国政府的营养指导意见,但他们只能尽可能地筹备食物,她同时也在“恳求”当地分销商和供应商与她签订供货合同。 这样的情况在美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地上演,例如弗吉尼亚州里士满的公立学校正在用低成本快餐食品替换食堂饭菜。 里士满宾福德中学一个名叫麦琪·科布(Maggie Cobb)的13岁学生说,她以前很喜欢自己学校做的披萨,但过去一个月她只能吃到粗制滥造的三明治,“这看起来很倒胃口。” 根据科布的说法,她以前每周至少两到三天都在学校吃饭,但如今她已经完全依赖母亲每天替她准备饭菜了。 密苏里州的利伯蒂公立学校则是自几周前开始,就鼓励学生和家长提前准备饭菜,自带午餐上学。 “如果学生在家里自备饭菜上学对你的家庭不构成负担,那么我们鼓励将其作为短期内的选择。”这家学校的通知如此写道。 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官员更是已经开始储备奶酪三明治作为替代品。当地的营养服务主管斯泰西·科本(Stacy Koppen)透露,几周前这里的午餐汉堡面包饼就已经全部消耗光了,现在他们只能使用普通面包。 “我们预计无法在今年晚冬或明年初春能够放松警惕。”她说。 堪萨斯州奥拉西学区则出现了水果代替蔬菜的情况。 该学区负责食品服务的助理主任辛迪·琼斯(Cindy Jones)表示,8月蔬菜配送出现了延误,导致学区有两天时间没有蔬菜供应,当时学区只能鼓励学生多吃水果。她还说,学区的食物订单往往都不能全部送达,送货的卡车通常只能送到65%的订单。 除饭菜外,一次性勺子、刀叉等餐具也面临短缺的困境,许多美国学校不得不学会什么叫做节约。 …
布林肯祝贺中国国庆 提及寻求合作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 来自 / 联合早报 | 文 / 杨丹旭 10/01/2021 这是继美国撤销引渡孟晚舟请求、两国防务官员举行会谈后,中美一周内又一积极互动。分析指出,华盛顿和北京正打破长时间僵局,进入更为冷静、务实的接触阶段。不过中美关系中,对抗和竞争的色彩不会淡化。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中国国庆前夕发表声明,代表美国向中国人民表达祝贺,并提及寻求合作共同解决面临的挑战。这是继美国撤销引渡孟晚舟请求、两国防务官员举行会谈后,中美一周内又一积极互动。 分析指出,华盛顿和北京正打破长时间僵局,进入更为冷静、务实的接触阶段。不过中美关系中,对抗和竞争的色彩不会淡化。 布林肯在美国国务院网站发布的简短声明中说:“在中国10月1日庆祝国庆之际,我谨代表美利坚合众国,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表示祝贺。美国寻求合作解决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祝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在未来的一年里和平、幸福和繁荣。” 在中国国庆节以国务卿名义发出祝贺声明是美国国务院惯例。不过,与上一任国务卿蓬佩奥一年前所发的声明相比,布林肯的声明多了美国寻求合作的内容。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指出,这份声明的措辞,符合拜登政府近期倾向与中国合作的取态。 跌至冰点的中美关系近期有趋缓迹象。美国司法部上月24日与中国科技公司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达成暂缓起诉协议,撤销对她的引渡请求。历时三年的孟晚舟案告一段落,拔出了中美关系中的一根刺。 中美防务官员近期也进行接触。上月28日至29日,美国国防部分管中国事务的副助理部长蔡斯(Michael Chase)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副主任黄学平少将通过视频,共同主持第16次美中防务政策协调对话会。 此外,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上月对媒体称,她将设法改善中美商务关系,也打算带领美国企业总裁出访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寻找商机和商讨贸易问题。 8月底至9月初刚刚访华的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上月22日也告诉美国媒体,他计划未来几周内再度访华。 学者:两国关系走向稳定 北京近期同样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周一(27日)在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举行视频会晤时表态说:“美方近期表示不希望对抗,不搞冷战,希望两国关系重回正轨……如果美方履行承诺,中方愿同美方相向而行,共同回答好中美关系向何处去这一世纪之问。” 李明江观察,拜登政府正逐步化解特朗普时代留下来的一些中美关系障碍,例如美国情报机构8月底提交冠病溯源调查报告后,华盛顿已不再纠缠该问题,孟晚舟案也得到解决,“总体上来看,两国关系在逐步走向稳定。” 但李明江不讳言,中美关系大框架不会改变,美国仍会从对抗、竞争、合作三个维度,处理对华关系。他说:“对抗和竞争基本没有变……但在合作方面,和特朗普时代,尤其是特朗普后期基本不在乎是否与中国合作相比,拜登政府显然更重视这一点,并在设法渐进地建立合作关系。” 李明江判断,由于意识到贸易战给美国经济、贸易带来的损失远大于收益,拜登政府下来可能会在经贸领域寻求与北京接触。 …
美国商务部长:美欧需要联手,放慢中国创新脚步 观察者网 9/30/2021 (观察者网讯)美欧“跨大西洋贸易和技术理事会”(TTC)的首次会议将在当地时间9月29日至30日于美国匹兹堡(Pittsburgh)举行。 会前,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接受美媒采访时放出话称,为了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施加压力,美国需要与自己的盟友——欧洲进行合作,以放慢中国创新的“脚步”。 此外,她还对“打压中国”的妄想丝毫不加以掩饰。除了说要遏制中国获得“先进技术”,她还妄称要通过施压来迫使中国“守规矩”。 “和盟友合作时的美国才是最有效的。”雷蒙多在TTC会议的前一天(28日)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声称,“如果我们真的想延缓中国的创新速度,我们就需要与欧洲进行合作。” “我们必须与我们的欧洲盟友合作,不让中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使他们无法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追赶上来。”面对镜头,她如此说道。 雷蒙多还丝毫不掩饰想要打压中国的态度。 除了无端指责中国“不按规矩做事”以及所谓“正窃取知识产权”,她还扬言要通过“施压”(hold their feet to the fire)的方式来让中国遵守他们的所谓“规矩”。 此外,她还提到,美国要与有“共同价值”的欧洲盟友一起来制定规则,以在大国竞争中制衡中国。她称,“我们希望与欧洲展开合作,制定科技领域的交通规则,无论是在TikTok、人工智能还是网络领域”。 早在拜登还未上台时的去年11月,英国《金融时报》(FT)就曝出一份欧盟的计划草案,其中提到了成立一个旨在重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并将中国挤出全球技术贸易的美欧联盟“TTC”。文章认为,这份旨在建立新全球联盟的草案体现出欧盟对于中国掌握地缘政治主动的担忧。 今年6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美国总统拜登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美欧峰会上为“扩大和深化贸易与跨大西洋投资关系”并“更新21世纪经济的道路规则”,正式启动了TTC。 据美国白宫本月9日的声明显示,TTC 最初将包括十个工作组,分别为:技术标准合作、气候和绿色科技、供应链安全、信息通信技术安全和竞争力、数据治理和技术平台、滥用技术威胁安全和人权、出口管制、投资筛选、促进中小企业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和全球贸易挑战。 另据路透社9月26日消息,欧盟委员会贸易和数字部门两名负责人东布罗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和韦斯塔格(Margrethe Vestager)当天表示“TTC具有战略和地缘政治重要性,将赋予欧洲更大的影响力,为21世纪制定标准和规则。”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东布罗夫斯基斯坚称,“TTC与任何特定的第三国无关,它是关于美国和欧盟在一些政策领域的合作和协调。” …
Mail Delivery Is About To Get Slower And Pricier Just In Time For The Holidays By JONATHAN FRANKLIN 9/29/2021 You better get those holiday packages …
The price of natural gas is up. Here’s how much more it will cost to heat your home this winter By Matt Egan, CNN Busi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