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利局:去年中国专利申请创新高 4/06/2022 欧洲专利局当地时间5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万6665项专利申请,创下中国在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数量新高,同比增长24%,在30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增幅最高。 综合中新社与欧洲专利局官网报道,欧洲专利局2021年共收到18万8600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5%。前五大专利申请国是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和法国。 企业申请数量方面,中国的华为居首,共申请3544项专利,领先于韩国的三星和LG等。而中国的OPPO、中兴、百度、小米和腾讯也位列排行榜前50名内。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欧洲专利局称,2021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迅猛,表明各行各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制药和生物技术也继续蓬勃发展,凸显疫苗和其他医疗保健领域的高创新水平。 欧洲专利局首席商业分析师肯德里克受访时说,过去十年间,欧洲专利局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四倍;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极具活力的发展趋势”。 欧洲专利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并在欧洲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通过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授予程序,发明人可在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市场获得专利保护。 Source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
Tag: NASA’s Lucy Mission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中国将去月球南极寻水 未来或建月球WiFi 3/09/2022 对于未来探月工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周二(8日)介绍,中国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水,未来还可能建月球WiFi。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经过多年论证,已于去年年底正式通过立项审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中,嫦娥六号将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将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与嫦娥七号协同工作,主要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试验验证和长期科学探测,对地球进行大范围、全尺度、长周期观测,并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吴伟仁介绍,这三项任务将在2030年之前实施,主要目标是在月球南极进行着陆勘察与科考,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目前来看,研制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 关于“嫦娥六号”采样返回方案,吴伟仁透露说,嫦娥六号初步计划到月球极区进行采样返回。 从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的难点在于着陆点的选择。吴伟仁说,相比中低纬度地区,月球南极地形崎岖,没有大片的平原,因此要找到合适的着陆点很难,对着陆精确度要求也更高。 谈及为何在月球南极着陆、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吴伟仁表示,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据初步估算,可能连续180多天都有光照,这对执行无人或有人探测任务是一大便利,因此最好是选择靠南的高地,减少阳光遮挡。 此外,前往月球南极还有一个目标是寻找水。吴伟仁说,月球南极有很深的月坑,是月球产生的那一瞬间形成的,约有10公里左右,如果当年有水的话,由于常年没有阳光照射,水不会挥发,很可能是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至于未来是否会开展载人登月,吴伟仁说,国际月球科研站目前计划长期是无人的,但是短期可以有人,未来不排除中国航天员或者外国宇航员降落在月球南极。 谈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理想型,吴伟仁认为,初步构想是除了指挥中心,还要有多个轨道器和巡视器分别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建立月球通信系统,比如建设月球WiFi,保证指挥畅通。他也强调,这些工作的核心都是为了空间科学探索和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将科学研究放在首位。 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吴伟仁说,将通过任务合作,形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指挥中心和科考基地。 2030年后中国还将实施几次任务,争取在2035年之前建成可以长期运行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在月球上采用3D打印技术建房子,和平利用与开发月球资源等。” Source 1箭多星新纪录 中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中国新闻组 02/27/2022 中国在北京时间27日11时06分,发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新京报报导,此次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22颗卫星为: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 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5星」的方式首飞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将中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填补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能力空白。至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也将可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
1箭多星新纪录 中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中国新闻组 02/27/2022 中国在北京时间27日11时06分,发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新京报报导,此次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22颗卫星为: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 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5星」的方式首飞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将中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填补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能力空白。至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也将可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Source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去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羲和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我们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 白皮书中也特别提到,中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其他内容包括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等。 Source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环球时报》报道,空间碎片专家刘静受访时说,中国在该区域内有几百颗卫星,俄罗斯该次实验之后,中国一直在密切监测这些试验后产生的空间碎片,若预测到有相撞的风险,就要提前通知卫星提前采取规避方案。 刘静说,空间碎片与航天器间隔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以内的情况很多,但是像这一次二者仅仅间隔十几米的情况确实是很少见的。此次碰撞的概率很高,可以说是十分惊险,目前二者已保持安全距离,但不能排除未来会再度接近。 她也提到,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愈发频繁,太空垃圾和空间碎片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些前沿的航天技术也在尝试着应用于空间碎片清理任务中,比如用航天器把空间碎片抓走,或者是激光技术把这些碎片清除掉,但这些技术还处于在研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 Source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
第二颗“超级月亮”被发现 距地球5500 光年 来源:前瞻网 01/16/2022 天文学家报告了第二颗超大卫星正围绕着太阳系外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运行。如果得到证实,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系外卫星在宇宙中与系外行星一样普遍。但这可能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四年前首次发现的外行星仍在等待被确认,而人们对这一最新候选者的验证也可能同样漫长而有争议。 这一发现发表在《自然 – 天文学》上,由哥伦比亚大学的大卫 – 基平领导,他所在的实验室在 2018 年报告了第一个候选系外卫星。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 1 万多颗候选系外行星,但找到系外卫星的挑战要大得多。研究小组发现了围绕开普勒 1708b 行星运行的巨型系外卫星候选者,这个卫星距离地球 5500 光年,位于天鹅座和天琴座方向。这个新的候选者比科学家早些时候发现的围绕开普勒 1625b 运行的卫星要小三分之一左右。 基平说,这两个 ” 超级月亮 …
复旦教授发现安卓逾400漏洞 谷歌花16月修复 中国新闻组 01/02/2022 大概所有安卓用户都不会想到,自己手机原来这么危险。去年9月,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杨珉和他的同事们整理提交400多个漏洞给谷歌,但是这些漏洞一直到今年年底才被修复完。这些漏洞还包括可以让「市面所有活着的安卓设备变板砖」的高位漏洞。 大数据文摘报导,杨珉在提交漏洞后给安卓安全团队发过多封邮件,结果收到的永远是Delay,不知道多少Delay后,谷歌才把漏洞给修复了。并且,谷歌还希望杨教授「要保密」。 杨珉裱示,这400多个漏洞都是他和同事们基于针对Android系统资源管理机制的系统性研究发现的,使用Android代码的相关厂商均受影响。 这一研究以一篇名为「Exploit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Android Systems」的论文发表于网络安全顶会IEEE S&P 2022摘要介绍道:「我们对Android系统服务中的数据存储过程进行了第一次系统的安全性研究,因此发现了一类新的设计缺陷(名为Straw),它可以导致严重的DoS (Denial-of-Service)攻击,例如,永久地使整个受害的Android设备崩溃。」 「我们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定向模糊的方法,称为StrawFuzzer,自动审查所有系统服务的Straw漏洞。通过在三个最新安全更新的Android系统上应用StrawFuzzer,我们识别出35个独特的straw漏洞,影响77个系统服务的474个接口,并成功生成相应的漏洞,可用于进行各种永久/临时DoS攻击。我们已经将我们的发现以及修复漏洞的建议报告给相应的供应商。到目前为止,谷歌将我们的漏洞评级为高严重性。 」 文章表示,这个名为Straw的设计漏洞可能招受严重的Dos攻击,让安卓设备崩溃,变成板砖,这个漏洞也被谷歌评为高严重性。「幸运的是,在谷歌姗姗来迟的补丁到来之前,这一漏洞没有被人利用进行大规模的破坏,否则就这个规模而言,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在杨珉和团队提交漏洞之后,安卓安全团队回复将在两个月之内修复漏洞。结果却经过不停的Delay之后,一直拖到今年年底才宣布漏洞终于要修补完了。 杨珉现任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就是网络安全,主要包括恶意代码检测、漏洞分析挖掘、AI 安全、区块链安全、Web 安全和系统安全机制等。 …
日本研发全球首颗「木制」人造卫星 争取2023年发射 世界新闻网 12/31/2021 日本共同社报导,京都大学和住友林业公司正在合作,研发全球首颗「木制」人造卫星,争取在2023年发射。木制人造卫星造价便宜且容易加工,任务结束后能在大气层焚烧殆尽,对环境造成的负担较小,也不会有碎片掉落地面,对人类造成威胁。 日本京都大学和住友林业公司计划明年2月,将先试验把木材暴露在太空环境中,研究其耐用性。他们将硬度不同的各种木板安装在国际太空站外的实验设备,暴露太空中约9个月,研究极端环境下木材腐化状况。 他们计划打造边长10公分的立方体小型卫星,以木材和太阳能板覆盖外侧,内部安装电路板。由于木材不会屏蔽电磁波,天线可以安装在内部。研究团队也计划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推荐这种人造卫星。 WISA Woodsat is a 10x10x10 cm nano satellite made from plywood, the same material that is found in …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satellites 报导指,至于有网友怀疑这两次接近是为了此后「太空战」做准备,张宝鑫表示,如果从这个角度猜测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太空战」最最前沿的试探阶段,连侦查阶段都算不上。毕竟,现在就算出了问题,还可以往SpaceX这个「民营企业」身上「甩锅」。 张宝鑫还称,虽然SpaceX的星链卫星打着民用的旗号,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国防部的供应商。毕竟在无人区搞通信,从民用的角度来说成本很高,本身就是服务于美国军方。可以这么说,它的确是一个民间发起的项目,但是项目主要出资方和使用方,大部分都有国防背景。 Source Elon Musk, SpaceX face online …
中向联合国告状 美卫星接近中国太空站实施「紧急避碰」 世界新闻网 12/27/2021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3日通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star1ink)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对中国太空站乘载的太空生命安全构成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太空站组合体两次对美国星链卫星实施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环球时报报导,3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以普通照会,通报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5次发射任务,期间 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出于安全考虑,太空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紧急避碰)。 其中,自去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公尺轨道上的星链1095卫星,在今年5月16日至6月24日期间,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公尺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太空站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太空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satellites 而10月21日,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太空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中方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太空站碰撞风险,为了确保在轨太空人安全,中国太空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个卫星的碰撞风险。 对此,航天专家黄志澄认为,目前,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都是在550公里左右的轨道上,根据照会的内容,中国太空站的「紧急避碰」都是因为Spacex公司星链卫星的降轨,该公司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强卫星星座在局部地区的通信性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借此探测中方的太空感知能力,测试中方是否能够准确的掌握它们的行动。 黄志澄说,此次通报的降低轨道动作不仅增加了中国太空站的危险,还可能和其他国家的太空船碰撞,之前,Spacex就曾有过星链卫星降低轨道,威胁国际太空站的先例,但是NASA和Spacex订立了协议,碰撞造成的一切责任都由Spacex承担,且规定Spacex必须在卫星做出机动动作一周以前通知NASA。 美国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2014年提出了「星链」计划,试图创建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在2019年将首批60颗卫星送入太空,迄今为止SpaceX已经发射了近1900颗卫星。 Source Elon Musk, SpaceX …
天文界「2爱子」长子哈伯拍宇宙图像 次子韦伯能见未知 世界新闻网 12/26/2021 韦伯太空望远镜25日发射成功,在天文学界眼中,它就有如次子,拥有全新而独特的科学能力,可让人类瞧见以往未知的宇宙;而1990年便部署在地球轨道的哈伯望远镜则是长子,曾拍过太多令人惊叹的宇宙图像,还会继续搜集重要的天文数据,「两个儿子一样疼爱」。 美联社报导,哈伯是塞在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 的航天飞机「发现号」(Discovery)而送上地球轨道,结果很快就碰到麻烦,望远镜上的一片太阳能翼卡住,无法张开;太空人本着装做要紧急太空漫步,但地面管制中心发给仪器的指令解决了问题。但几周内哈伯便被查出「视力模糊」,还是由太空人三年后以太空漫步而修好它。 韦伯更精密 红外光视力 韦伯望远镜则是由欧洲雅利安火箭送上太空,预计前往距地球100万哩的地点,太空人则鞭长莫及;韦伯比哈伯更大、更精密,一旦镜子或太阳罩打不开,整具仪器就打「太空漂」了。 天文学界打算用韦伯来看137亿年前,宇宙成形时第一批恒星及银河系,远超哈伯能力范围;哈伯只能回看到134亿年前一个弱小又多块的银河,也是现今观测到最古老、遥远的星体。天文学者认为宇宙大爆炸(Big Bang)发生在138亿年前,于是急着想弥补韦伯、哈伯两者差距的那3亿年。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NASA’s next iteration of the Hubble Telescope, is …
2大原因搅局 NASA登月计划推迟至2025年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前川普政府在2019年宣布,美国将在五年后、也就是2024年重返月球;但是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宣布,由于多重因素交织,登月计划必须延后至「不早于2025年」。 NASA署长纳尔逊(Bill Nelson)说,延后至少一年的原因包括来自蓝源(Blue Origin)的法律诉讼,猎户座太空船(Orion)开发延误等;纳尔逊也忧心预算问题,并指责前政府宣布此事时没有考虑「技术可行性」。 今年4月,NASA宣布与SpaceX合作,登月计划将使用该公司开发的「星舰」(Starship)火箭载具,引起蓝源不满,质疑NASA的决定并展开诉讼;纳尔逊表示,此事让NASA与SpaceX的合作瘫痪近七个月。 至于猎户座太空船的开发延迟,则牵涉到新冠疫情期间,扰乱人力及供应链正常运作,路易斯安纳州的开发中心受到飓风侵袭,以及硬件升级的技术遇到瓶颈等。 猎户座太空船的硬件升级技术开发及其延迟等因素,让该太空船项目预算增加26亿元,让总成本达到97亿元;此外,NASA还希望登月「常规化」,但是仍有许多资金未到位;纳尔逊表示,NASA将会持续争取、确保资金能够到手。 这是美国政府第一次延后名为「阿提米丝计划」(Artemis program)的登月计划的时程;虽然拜登总统的幕僚在就任前就对2024年能否完成登月表示怀疑,但依然支持NASA的目标。 鉴于当前登月任务的复杂度,「2025年」可能依然是个高难度任务;纳尔逊表示,阿提米丝计划最快在明年2月首次发射火箭,搭载猎户座太空船,惟该任务为无人任务,旨在绕月飞行。 美国自1972年阿波罗17号(Apollo 17)后停止登月任务,不过重返月球的讨论始终不定时出现,终于前副总统潘斯于2019年宣布,要在2024年重返月球,还要在届时出现「第一位登陆月球的女性」。 潘斯当时还说,当前的太空竞赛,与1960年代大有相似之处,而拜登任命的纳尔逊也抱持太空竞赛的立场;中国试图在2030年登陆月球,打破美国阿波罗计划独占登陆月球的地位。 Source 最强太空望远镜升空 NASA 30年磨一剑 斥资100亿美元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导,美国太空总署(NASA)耗费30年、斥资100亿美元打造史上最强大韦伯太空望远镜在美东时间25日早上7时20分升空,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公里远的目的地,打开万众期待的天文探索新时代。 …
美天文学界未来10年首要任务:探索外星生命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针对全美天文学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探索外星生命被天文学界列为未来十年首要任务。 国家科学院日前公布报告,天文学家强调必须在已取得的进展上继续搜索适合居住的星球;报告指出,地球上的生命可能经由共同过程造成,也许独一无二,但未来人类必将步上搜索之旅,确定是否「孤独」;天文学者也将探索黑洞、中子星、星系和整个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列为重要任务。 这份长达614页的报告强调天文学界需多样化,目前仍以男性为主,并建议太空总署(NASA)为研究或计划拨款时将科学家多样性纳入考量。 这项调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对象多是居住美国的科学家。 最新报告还建议太空总署设新办公室,监督未来几十年太空天文台运作和任务;除了勾勒远大目标,这份报告也强调小规模任务;包括每十年发射一艘太空船,成本上限15亿元等。 报告并指出过去几年主要项目的成本超支和延误;太空总署主导的韦伯太空望远镜便是典型例子,主要用以扫描早期宇宙并探索其他星球的大气;韦伯已于25日发射升空。 这份报告由太空总署、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能源部和空军赞助,在疫情期间进行。 Source 最强太空望远镜升空 NASA 30年磨一剑 斥资100亿美元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
最强太空望远镜升空 NASA 30年磨一剑 斥资100亿美元 世界新闻网 12/25/2021 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导,美国太空总署(NASA)耗费30年、斥资100亿美元打造史上最强大韦伯太空望远镜在美东时间25日早上7时20分升空,前往距离地球150万公里远的目的地,打开万众期待的天文探索新时代。 这座革命性的红外线太空望远镜装入阿利安5型火箭(Ariane 5)的货舱后,于美东时间25日上午7时20分从欧洲太空总署在法属圭亚那库鲁(Kourou)基地发射升空。 NASA’s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was successfully launched on December 25th. This is the revolutionary successor …
虫虫吃塑料 全球微生物被迫「进化」 可分解10种塑料 世界新闻网 12/15/2021 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海洋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正在「进化」以吃掉塑料,该研究扫描从环境中提取DNA样本中发现的2亿多个基因,并发现3万种不同的酶、可以分解10种不同类型的塑料。 Microfibers, used to make things like yoga pants, are the ocean’s tiniest problem. 「卫报」报导,该研究是首次对细菌的塑料分解潜力进行全球大规模评估,其中发现被分析生物中有四分之一携带合适的酶。研究人员表示「发现的酶的数量和类型与不同地点塑料污染的数量和类型相匹配」,这项研究结果提供「塑料污染对全球微生物生态的可衡量影响的证据」。 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泽连尼克教授(Aleksej Zelezniak)指出「我们发现多项证据支持这个事实,即全球微生物群的塑料分解潜力与环境塑料污染的测量密切相关,这是环境如何应对我们对其施加的压力的重要证明」。另一名教授里梅克(Jan Zrimec)表示「我们没想到会在这么多不同的微生物和环境栖息地中发现如此多的酶,这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真正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研究人员表示,过去70年塑料产量从每年200万吨激增至3.8亿吨,这刺激了微生物进化来处理塑料。海洋样本中发现大约1万2000种新酶,这些样本取自67个地点和3个不同深度,结果表明「更深层次的分解酶水平始终较高,这与已知存在于较低深度的较高水平的塑料污染相匹配」。 Researchers …
史上第一次 NASA「帕克探测器」正式「接触」太阳 世界新闻网 12/15/2021 美国地球物理联盟2021年秋季大会(AGU Fall Meeting 2021)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纽奥良举行,科学家在14日的记者会宣布,「帕克太阳探测器」(Parker Solar Probe)已正式「接触」太阳,穿过尚未探索的太阳大气「日冕」。 美国航太总署(NASA)在新闻稿指出,「帕克太阳探测器」完成了重要的里程碑,这也是史上首度有太空飞行器接触过太阳。NASA表示,「帕克太阳探测器」现在已飞过太阳的「高层大气」(日冕),采集该处粒子及磁场的样本。 哈佛-史密森尼天体物理中心(CfA)的天体物理学家史蒂文斯(Michael Stevens)在《科学日报》(Science Daily)解释,这整个任务的目标是认识太阳如何运作,「我们能通过飞入太阳大气达成这一点」,唯一途径则是「由太空飞行器越过科学家称为Alfvén点的外边界」。 For the first time in history, a spacecraft has touched the …
两近地小行星含85%贵金属 储量超全地球 文 / 潘万莉 10/27/2021 (早报讯)美国太空总署(NASA)预计在2022年发射探测器,前往太阳系中最大金属小行星“灵神星”(16 Psyche)计划于2022年启动,其所蕴含的金属总价值估计高达8000兆英镑(约1万4836兆新元),不过科学家近日发现两颗近地小行星,其金属含量超过85%,其中一颗甚至超过地球上铁、镍和钴这些金属的储量。 科学家利用美国太空总署位于夏威夷的红外线望远镜设施,发现了两颗富含金属的近地小行星(NEA)1986 DA和2016 ED,他们的分析指出,这两颗行星表面的金属含量超过85%,其中一颗所蕴藏的铁、镍和钴甚至超过地球上的储量,而且距离比“灵神星”更近,是太空采矿的更佳选择。 “灵神星”是最大金属小行星,距地球约3.7亿公里,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其天体宽约226公里,可能是完全纯粹由铁和镍组成,被认为是一颗在形成过程中失败的行星剩余核心,美国太空总署预计在2022年发射探测器前往探测,探测器将于2026年抵达目的地,但不会登陆,而是绕其轨道运行并记录相关情况。 而近地小行星1986 DA和2016 ED离地球更近,分析表明,这两个近地天体的表面都含有85%的金属,如铁和镍以及15%的矽酸盐物质,进一步的分析显示,1986 DA上铁、镍和钴等金属的储量可能超过这些金属在地球上的储量,作者指出:“我们在离地球如此近的地方发现了这些‘迷你灵神’,这是值得的。” Source Space Mining: Scientists Discover Two Asteroids Whose Precious Met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