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太空望远镜建功 7月NASA公布宇宙「最深影像」

韦伯太空望远镜建功 7月NASA公布宇宙「最深影像」 中央社/华盛顿 6/30/2022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署长尼尔森(Bill Nelson)今天说,有赖于新部署的韦伯太空望远镜,NASA将于7月12日公布「我们从未捕捉到的宇宙最深处影像」。 法新社报导,尼尔森在巴尔的摩「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pace Telescope Science Institute)的媒体简报会上说:「大家想想,这比人类以往看过的地方都更远。」 韦伯太空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耗资100亿美元打造,去年12月被送上太空,所有相关数据都汇集到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韦伯太空望远镜目前绕行太阳,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远。 韦伯太空望远镜堪称工程奇迹,由于配备巨大的主镜以及能穿透灰尘和气体的红外线仪器,因此比其他任何望远镜都更能深入观测宇宙。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红外线性能使它能更深入探查138亿年前的大爆炸。 目前,宇宙观测的最早纪录可溯及大爆炸后3.3亿年内,但天文学者认为,以韦伯望远镜的性能,可轻而易举地打破纪录。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NASA副署长梅洛伊(Pam Melroy)说,多亏NASA伙伴阿利安太空公司(Arianespace)效率良好的发射任务,韦伯望远镜可维持运作20年,比原本预期寿命还长一倍。 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天文学者艾斯皮诺萨(Nestor Espinoza)说,过去利用现有仪器所做的系外行星光谱研究,比起韦伯的性能来说都相形见绌。 他形容,以前的技术「就像在非常黑暗的房间里,只能通过一个小针孔向外看」,而现在有了韦伯,等于「开了一扇巨大的窗,可以看到种种细节」。 Source 客服电话:1 (888) …

NASA终于又有登月计划 狩猎女神8月下旬升空

NASA终于又有登月计划 狩猎女神8月下旬升空 世界新闻网 6/29/2022 航太总署NASA日前完成「狩猎女神」(Artemis,又译阿特米斯)任务的又一项重要测试,并预定在8月下旬发射猎户星太空船,这项登月计划势将让休士顿再度成为全球太空探索的焦点。 NASA于20日(周一)在佛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进行测试,航太总署「共用探索系统开发」(Common Explor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部门主任惠特麦尔(Tom Whitmeyer)在测试成功后指出,太空发射系统火箭(Space Launch System rocket)以及猎户星太空船(Orion spacecraft)已完成准备,预定在8月下旬发射升空,进行狩猎女神一号(Artemis I)月球探险任务。 这次测试中,工程师成功的给火箭的主节(core stage)和上节(upper stage)注入超冷推进剂(super-cold propellant),然后开始做发射倒数计时,原本的计划是进行到发射前9秒(T-9)结束,但测试到T-29秒时火箭出现液态氢漏出(liquid hydrogen leak)的问题,测试随即停止,但其他主要的目标都已经达成。 本周NASA将再进行一次测试,然后把这具火箭和太空船运回机具装配厂(Vehicle Assembly …

波音星际飞机太空任务结束 成功返回地球

波音星际飞机太空任务结束 成功返回地球 中央社/ 华盛顿 5/27/2022 美国航太巨擘波音公司的「星际飞机」太空船25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着陆。过去数度失败后,星际飞机这次败部复活,可望为今年稍晚的首趟载人计划铺路。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法新社报导,波音(Boeing)的星际飞机(Starliner)当天下午脱离国际太空站(ISS),费时约四小时逐步降低高度。当快到地球大气层时,太空船点燃推进器,爆发出熊熊火焰和所需速率,接着张开降落伞放慢降落速度,最后于当地时间下午4时49分于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太空场(White Sands Space Harbor)着地。 太空船降落在目标着陆场外约3/10英里(约480公尺)处,网络直播主形容「基本上等于正中靶心」。 星际飞机19日从佛罗里达州甘迺迪太空中心(Kennedy Space Center)升空,20日与国际太空站对接。 星际飞机安全返航标记着波音一大里程碑。波音过去历经一连串的事故和延误,影响它在太空业务一度无懈可击的商誉之后,多年来一直试图修正这项计划。 这次测试任务的成员仅是一个穿着太空装的假人,但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和波音可以认定星际飞机已准备好于2022年底展开首次载人飞行,将NASA太空人送上国际太空站。 Source 波音飞船“星际客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文 / 李月霞 5/21/2022 (早报讯)美国波音公司的载人飞船“星际客机”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完成此次不载人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法新社引述现场直播画面的评述说:“星际客机”(Starliner)完成了与国际空间站的历史性首次对接,为宇航员进入轨道实验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路透社报道,“星际客机”与空间站是在美国东部时间周五(5月20日)晚上8时28分(新加坡时间周六上午8时28分)对接。当时,它们在南印度洋上空436公里(271英里)处。 2019年12月,“星际客机”首次无人试飞因未能进入预订轨道而以失败告终,而原定2021年8月进行的第二次无人试飞由于火箭推进系统故障而推迟。 …

波音飞船“星际客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波音飞船“星际客机”与国际空间站对接 文 / 李月霞 5/21/2022 (早报讯)美国波音公司的载人飞船“星际客机”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完成此次不载人任务的一个重要环节。 法新社引述现场直播画面的评述说:“星际客机”(Starliner)完成了与国际空间站的历史性首次对接,为宇航员进入轨道实验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路透社报道,“星际客机”与空间站是在美国东部时间周五(5月20日)晚上8时28分(新加坡时间周六上午8时28分)对接。当时,它们在南印度洋上空436公里(271英里)处。 2019年12月,“星际客机”首次无人试飞因未能进入预订轨道而以失败告终,而原定2021年8月进行的第二次无人试飞由于火箭推进系统故障而推迟。 据介绍,飞船运载226公斤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货物、宇航员补给以及136公斤的波音货物前往空间站,它将在空间站上停留五天,预计于25日离开空间站,携272公斤的空间站物资返回地球。 这是波音公司为NASA研制的商业载人航天飞船。若试飞成功,“星际客机”将最早于秋天承载航天员飞行。 Source 美俄罕见合作 太空人携手返地球:我们是一个团队 世界新闻网 3/31/2022 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30日载着美国太空人范德海(Mark Vande Hei)与俄罗斯太空人希卡普罗夫(Anton Shkaplerov)、杜布洛夫(Pyotr Dubrov)离开国际太空站(ISS),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美、俄两国罕见合作的象征,凸显两国因乌克兰危机而相互对立之际,仍可在太空领域合作。 50岁的希卡普罗夫29日交接太空站指挥官职务,他说:「人们在地球上有问题,但我们在太空是一个团队,我认为国际太空站是友谊、合作及探索太空未来的象征;非常感谢你们,我的团员,你们就像我在太空的兄弟姊妹。」 范德海一行人于美东时间30日清晨约3时21分脱离ISS,并于美东时间7时28分降落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 三人在医疗团队的协助下,依序离开太空舱,55岁的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范德海压轴现身,他出舱后,微笑向在场记者挥手致意,说道「这边外面很美」。 范德海接着随NASA人员返回波士顿,希卡普罗夫和波利亚科夫则转往俄国太空训练基地星城(Star City)。 …

10年来最长月全蚀 周日晚上擡头看 将出现「红月亮」

10年来最长月全蚀 周日晚上擡头看 将出现「红月亮」 世界新闻网 5/13/2022 十年来最长的月蚀将在15日晚到16日早上出现,美洲欧洲非洲中东可见,但在亚洲的人无缘欣赏。 月亮将在昏黄或赤红的暮色与晨曦中隐藏长达一个半小时,天候允许的话,北中南美洲人有机会肉眼看到月全蚀,这也将是一年来首见「血红月亮」。 非洲、欧洲和中东也是绝佳的观赏地点,而澳洲、亚洲和阿拉斯加被遗漏。 专研月球的太空总署的星球地质学家沛楚罗( Noah Petro)说,「这真是专为美洲人上演的月蚀,精采可期,除了耐心和眼球,你不用另外准备什么。」 地球直接运行到月亮和太阳正中间时,太阳光被地球完全挡住,就造成月全蚀现象;美国东岸午夜时分,将是月全蚀的「最高潮」时刻,届时,月球距离地球36.2万公里(22.5万哩)。 沛楚罗说,「这次月全蚀,只要你所在的地方晴朗无云,就可看到它逐渐的,缓慢的,漂亮的展现你眼前。」 万一无缘现场观赏,太空总署(NASA)和「实录/露天文台网站」(Slooh)也会从各地天文观测站现场直播,让你一窥这难得的天文景象。 今年11月还会有一场「长月蚀」展演,不过,有幸一年二睹的观众只有非洲和欧洲人,而美洲人无缘得见11月的月蚀。错过这两次,要等到2025年才有。 太空总署去年秋天发射升空的露西号太空船,将从离地球1亿3000万公里的地方拍摄这个周末的月全蚀景象。 Source 月球土壤成功试种地球作物 下一步:上月球试种 世界新闻网 5/13/2022 科学家开始把鼠耳芥( thale cress)等植物,种植到1969年阿波罗11号等太空船登月采集回来的月球土壤,研究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种植地球植物,进而提供粮食及氧气的可能,好消息是种子都发芽了,但月球土壤「土质不好」,大多数植物生长迟缓,比地球作物矮小。 美联社11日报导,科学家做实验,把种子种在太空人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时,根本不敢想像植物会在上面生根发芽。 …

月球土壤成功试种地球作物 下一步:上月球试种

月球土壤成功试种地球作物 下一步:上月球试种 世界新闻网 5/13/2022 科学家开始把鼠耳芥( thale cress)等植物,种植到1969年阿波罗11号等太空船登月采集回来的月球土壤,研究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种植地球植物,进而提供粮食及氧气的可能,好消息是种子都发芽了,但月球土壤「土质不好」,大多数植物生长迟缓,比地球作物矮小。 美联社11日报导,科学家做实验,把种子种在太空人从月球带回来的土壤时,根本不敢想像植物会在上面生根发芽。 佛罗里达大学食物与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团队发现,居然每一颗种子都发芽,团队成员佛尔(Robert Ferl)惊讶又兴奋地说,「植物真的从月球土壤长出来,没开玩笑吧!」 不过,由于月球泥土较粗糙,也较干燥,经过一周以后,刚发芽的鼠耳芥长得很吃力,与种在由地球土壤仿造的月土的同批种子想比,发育相形缓慢,又矮又小。 研究人员把试验结果发表在12日出刊的「通信生物学」期刊上。 月球土壤要承受宇宙辐射及太阳风暴,时间越久,愈不利于植物生长;阿姆斯壮等太空人带回来的月球宁静海表面土壤,采集之前已在月表20亿年,科学家表示,很不利于植物生长。 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太空植物生物学家吉尔若伊(Simon Gilroy)表示,至少发现植物可以种植,是一大进展,「下一步就要到月球上直接试种」;但吉尔若伊未参与这次研究。 月球的泥土充满细微的玻璃碎片,那是陨石撞到月球上造成的,阿波罗号登月艇和太空人的衣服上满是这种土壤灰尘。更好的「月土」可从火山岩浆流的河床挖掘,种植环境也可微调,譬如添加植物养分,或用人造光代替自然光。 六名阿波罗号太空人总共带回842磅(38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这些珍贵的月球岩石和土壤不能随便给外界看,太空总署(NASA)去年初特别呼出12公克给佛大研究人员,去年5月才开始进行月土实验种植。NASA表示,现在才开始实验是因为再过几年,太空总署将再度送人上月球。 Source 普亭:将重启月球探索计划 当年能赢太空竞赛现在也行 世界新闻网 4/13/2022 在俄罗斯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受到压力之际,俄国总统普亭12日宣布,将重启月球探索计划,为崭新的太空竞赛铺路。 华尔街日报报导,俄国东方太空发射场(Vostochny Cosmodrome)12日举行纪念苏联太空人加加林(Yuri …

普亭:将重启月球探索计划 当年能赢太空竞赛现在也行

普亭:将重启月球探索计划 当年能赢太空竞赛现在也行 世界新闻网 4/13/2022 在俄罗斯参与国际太空合作受到压力之际,俄国总统普亭12日宣布,将重启月球探索计划,为崭新的太空竞赛铺路。 华尔街日报报导,俄国东方太空发射场(Vostochny Cosmodrome)12日举行纪念苏联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的活动,他在61年前成为绕行地球的第一人。普亭表示,当年有全面制裁和彻底孤立,苏联仍在太空竞赛领先全球。他说,俄国将在今年稍晚从这里发射月球25号(Luna-25)探测器。 他也说:「尽管外界试图阻碍我们朝外发展,我们在困难重重之下将坚定不移地推动这些计划。」 如今,俄国入侵乌克兰的行动,已威胁到俄国的国际太空合作计划。例如,欧洲太空总署近期暂停与俄国合作的火星探索生命计划「ExoMars任务」。俄国太空总署(Roscosmos)也质疑未来能否参与国际太空站(ISS)的活动。Roscosmos先前说,暂停向美国出货火箭引擎。 美国和俄国已在太空领域合作了将近50载的时间,起初是在1975年,阿波罗号和联盟号在地球轨道上对接,首次完成两国太空人在外太空的首次握手。在多年共同开发ISS后,美俄太空人2000年11月开始共同居住在ISS上。 普亭12日说,俄国将持续致力于开发新世代的运输工具和太空核能技术,称俄国在此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他也说,俄国将大举扩大部署卫星。 Source 美俄罕见合作 太空人携手返地球:我们是一个团队 世界新闻网 3/31/2022 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30日载着美国太空人范德海(Mark Vande Hei)与俄罗斯太空人希卡普罗夫(Anton Shkaplerov)、杜布洛夫(Pyotr Dubrov)离开国际太空站(ISS),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美、俄两国罕见合作的象征,凸显两国因乌克兰危机而相互对立之际,仍可在太空领域合作。 50岁的希卡普罗夫29日交接太空站指挥官职务,他说:「人们在地球上有问题,但我们在太空是一个团队,我认为国际太空站是友谊、合作及探索太空未来的象征;非常感谢你们,我的团员,你们就像我在太空的兄弟姊妹。」 范德海一行人于美东时间30日清晨约3时21分脱离ISS,并于美东时间7时28分降落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 三人在医疗团队的协助下,依序离开太空舱,55岁的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范德海压轴现身,他出舱后,微笑向在场记者挥手致意,说道「这边外面很美」。 …

欧洲专利局:去年中国专利申请创新高

欧洲专利局:去年中国专利申请创新高 4/06/2022 欧洲专利局当地时间5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万6665项专利申请,创下中国在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数量新高,同比增长24%,在30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增幅最高。 综合中新社与欧洲专利局官网报道,欧洲专利局2021年共收到18万8600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5%。前五大专利申请国是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和法国。 企业申请数量方面,中国的华为居首,共申请3544项专利,领先于韩国的三星和LG等。而中国的OPPO、中兴、百度、小米和腾讯也位列排行榜前50名内。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欧洲专利局称,2021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迅猛,表明各行各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制药和生物技术也继续蓬勃发展,凸显疫苗和其他医疗保健领域的高创新水平。 欧洲专利局首席商业分析师肯德里克受访时说,过去十年间,欧洲专利局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四倍;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极具活力的发展趋势”。 欧洲专利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并在欧洲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通过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授予程序,发明人可在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市场获得专利保护。 Source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欧美对俄制裁影响波及外太空 俄罗斯宣布将中止ISS合作

欧美对俄制裁影响波及外太空 俄罗斯宣布将中止ISS合作 世界新闻网 4/02/2022 每日邮报报导,俄罗斯宣布将终止国际太空站(ISS)上的合作,直到西方国家为俄方入侵乌克兰而主导的制裁被解除为止。 俄罗斯航太(Roscosmos)总裁罗戈津(Dmitry Rogozin)2日在俄文推特指出,俄方将不再跟美国航太总署(NASA)与欧洲太空总署(ESA)在内的伙伴于ISS进行合作,并将递交目前计划的完成时间表给克里姆林宫。 据转述,罗戈津称美国、加拿大、欧盟跟日本的制裁目的在于封杀俄方高科技企业的金融、经济与生产活动,「制裁的目的是要消灭俄罗斯经济,让我们的人民陷入绝望与饥饿,迫使我们的国家屈服。很明显,他们将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意图昭然若揭」。 罗戈津指出,这就是为什么他相信,只有在彻底且无条件取消非法制裁的情况下,ISS和其他联合计划伙伴之间关系的才有可能恢复正常。 Source 美俄罕见合作 太空人携手返地球:我们是一个团队 世界新闻网 3/31/2022 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30日载着美国太空人范德海(Mark Vande Hei)与俄罗斯太空人希卡普罗夫(Anton Shkaplerov)、杜布洛夫(Pyotr Dubrov)离开国际太空站(ISS),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美、俄两国罕见合作的象征,凸显两国因乌克兰危机而相互对立之际,仍可在太空领域合作。 50岁的希卡普罗夫29日交接太空站指挥官职务,他说:「人们在地球上有问题,但我们在太空是一个团队,我认为国际太空站是友谊、合作及探索太空未来的象征;非常感谢你们,我的团员,你们就像我在太空的兄弟姊妹。」 范德海一行人于美东时间30日清晨约3时21分脱离ISS,并于美东时间7时28分降落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 三人在医疗团队的协助下,依序离开太空舱,55岁的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范德海压轴现身,他出舱后,微笑向在场记者挥手致意,说道「这边外面很美」。 范德海接着随NASA人员返回波士顿,希卡普罗夫和波利亚科夫则转往俄国太空训练基地星城(Star City)。 范德海完成第二趟ISS任务后,以连续355天待在低地轨道打破美国太空纪录,超越前太空人凯利(Scott …

美俄罕见合作 太空人携手返地球:我们是一个团队

美俄罕见合作 太空人携手返地球:我们是一个团队 世界新闻网 3/31/2022 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30日载着美国太空人范德海(Mark Vande Hei)与俄罗斯太空人希卡普罗夫(Anton Shkaplerov)、杜布洛夫(Pyotr Dubrov)离开国际太空站(ISS),顺利返回地球;这是美、俄两国罕见合作的象征,凸显两国因乌克兰危机而相互对立之际,仍可在太空领域合作。 50岁的希卡普罗夫29日交接太空站指挥官职务,他说:「人们在地球上有问题,但我们在太空是一个团队,我认为国际太空站是友谊、合作及探索太空未来的象征;非常感谢你们,我的团员,你们就像我在太空的兄弟姊妹。」 范德海一行人于美东时间30日清晨约3时21分脱离ISS,并于美东时间7时28分降落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 三人在医疗团队的协助下,依序离开太空舱,55岁的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太空人范德海压轴现身,他出舱后,微笑向在场记者挥手致意,说道「这边外面很美」。 范德海接着随NASA人员返回波士顿,希卡普罗夫和波利亚科夫则转往俄国太空训练基地星城(Star City)。 范德海完成第二趟ISS任务后,以连续355天待在低地轨道打破美国太空纪录,超越前太空人凯利(Scott Kelly)2016年创下的340天纪录。 凯利和范德海单次在太空停留近一年的时间,是NASA测试太空人前往月球及火星任务体能状况的一环;范德海表示,每日冥想帮助他应对任务挑战,他四年前的首趟任务时间是此次的一半。 范德海在NASA先前公布的影片中曾说:「我夜以继日地在室内工作近一年,所以我期待(返回地球后)无论天气如何,都要外出走走。」 截至目前,连续待在太空最久的世界纪录由俄籍太空人波利亚科夫(Valeri Polyakov)缔造,他1995年返回地球前,在「和平号」(MIR)太空站停留逾14个月,共计437天又17小时。 俄国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国际紧张情势升温;范德海表示,他避免与两位俄籍成员谈论此话题,大家「相处融洽」,「我不认为我们真的想谈那个议题」。 范德海去年4月9月与40岁的杜布洛夫从哈萨克斯坦贝康诺太空发射场(Baikonur Cosmodrome)升空,那是杜布洛夫首趟ISS任务;希卡普罗夫则在去年10月加入他们,他当时带领俄籍影剧团队到ISS拍摄12天,随后护送剧组人员返回地球再回ISS。 50岁的希卡普罗夫第四度赴ISS出任务,迄今累计待在太空的天数达708天,远超过范德海累计523天的生涯纪录。 Source …

差点成俄乌战争牺牲者 美太空人返回地球画面曝光

差点成俄乌战争牺牲者 美太空人返回地球画面曝光 文章来源: 中时新闻网 3/30/2022 俄罗斯因入侵乌克兰与西方各国闹翻,一度声称衝突将“摧毁”国际太空站(ISS)合作,暗示可能拒绝以俄罗斯太空船搭载美国太空人。所幸美国太空人范德海(Mark Vande Hei)30日仍搭上俄罗斯“联合号”(Soyuz)太空船,与2名俄方太空人一同返回地球。 Source 俄飞船将载美俄宇航员回地球 文 / 林煇智 3/30/2022 (早报讯)尽管美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对立情绪有所加剧,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将于周三(3月30日)一起乘坐联盟号太空舱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 路透社报道,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将载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马克-范德黑(Vande Hei)和俄罗斯同伴安东-什卡普勒洛夫(Anton Shkaplerov)和皮奥特-杜布罗夫(Pyotr Dubrov),于美东时间周三凌晨2时45分(新加坡时间下午2时45分)启程回返地球。 按计划,这艘“联盟MS-19”飞船届时将与国际空间站分离,进入约五个小时的自主飞行阶段。然后,返回舱将在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东南处着陆。 此前,有美媒对于俄罗斯受到制裁后,是否同意将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表示质疑。对此,俄国家航天公司说,不会让合作伙伴有怀疑其可靠性的机会,并重申将按计划于3月30日将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 Source 太空看不到国界 美宇航员将乘俄太空船返航 来源:BBC中文 3/27/2022 俄乌战争持续一个月之际,一名在国际空间站(ISS)工作了355天的美国宇航员仍将按计划搭乘俄罗斯太空船于3月30日启航返回地球。 …

俄飞船将载美俄宇航员回地球

俄飞船将载美俄宇航员回地球 文 / 林煇智 3/30/2022 (早报讯)尽管美国和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的对立情绪有所加剧,一名美国宇航员和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将于周三(3月30日)一起乘坐联盟号太空舱离开国际空间站返回地球。 路透社报道,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将载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马克-范德黑(Vande Hei)和俄罗斯同伴安东-什卡普勒洛夫(Anton Shkaplerov)和皮奥特-杜布罗夫(Pyotr Dubrov),于美东时间周三凌晨2时45分(新加坡时间下午2时45分)启程回返地球。 按计划,这艘“联盟MS-19”飞船届时将与国际空间站分离,进入约五个小时的自主飞行阶段。然后,返回舱将在哈萨克斯坦杰兹卡兹甘东南处着陆。 此前,有美媒对于俄罗斯受到制裁后,是否同意将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表示质疑。对此,俄国家航天公司说,不会让合作伙伴有怀疑其可靠性的机会,并重申将按计划于3月30日将美国宇航员带回地球。 Source 太空看不到国界 美宇航员将乘俄太空船返航 来源:BBC中文 3/27/2022 俄乌战争持续一个月之际,一名在国际空间站(ISS)工作了355天的美国宇航员仍将按计划搭乘俄罗斯太空船于3月30日启航返回地球。 此前,马克·范德-黑(Mark Vande Hei)和许多人一样担心因为乌克兰局势恶化,自己可能无法回家,要滞留太空。现在已确认他会与两名俄国宇航员一同乘俄罗斯太空船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着陆。 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 (ISS) 项目经理乔尔·蒙塔尔巴诺 (Joel Montalbano) …

太空看不到国界 美宇航员将乘俄太空船返航

太空看不到国界 美宇航员将乘俄太空船返航 来源:BBC中文 3/27/2022 俄乌战争持续一个月之际,一名在国际空间站(ISS)工作了355天的美国宇航员仍将按计划搭乘俄罗斯太空船于3月30日启航返回地球。 此前,马克·范德-黑(Mark Vande Hei)和许多人一样担心因为乌克兰局势恶化,自己可能无法回家,要滞留太空。现在已确认他会与两名俄国宇航员一同乘俄罗斯太空船返回地球,在哈萨克斯坦着陆。 美国宇航局国际空间站 (ISS) 项目经理乔尔·蒙塔尔巴诺 (Joel Montalbano) 说:“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马克会回家……我们正在与俄罗斯同事进行沟通。这没有什么不确定的因素。” 他承认宇航员们对地球上自己国家正在发生的战事有所了解,但他们仍然作为一个团队照常工作。 根据国际空间法,任何国家的宇航员都必须在需要时向其他宇航员“尽可能提供一切帮助”,包括在外国或海上紧急降落。 俄罗斯航天局负责人德米特里·罗戈津(Dmitry Rogozin)此前曾警告说,西方对俄国的制裁会给空间站带来技术问题,但蒙塔尔巴诺表示,ISS照常顺利运行。 国际空间站是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几个欧洲国家的联合项目,尽管美俄这两个世界大国之间不断出现紧张,但这种太空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持续了 20 年。 美国控制着 ISS 上的动力和生命支持,俄罗斯控制着诸如推进力之类的部分。 太空合作受连累 …

中国将去月球南极寻水 未来或建月球WiFi

中国将去月球南极寻水 未来或建月球WiFi 3/09/2022 对于未来探月工程,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周二(8日)介绍,中国将去月球南极寻找水,未来还可能建月球WiFi。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经过多年论证,已于去年年底正式通过立项审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其中,嫦娥六号将到月球的高价值地区进行采样返回,嫦娥七号将对月球极区进行科学探测,特别是对月球的水分布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与嫦娥七号协同工作,主要开展月球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试验验证和长期科学探测,对地球进行大范围、全尺度、长周期观测,并为科研站后续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 吴伟仁介绍,这三项任务将在2030年之前实施,主要目标是在月球南极进行着陆勘察与科考,建立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目前来看,研制工作进展还比较顺利”。 关于“嫦娥六号”采样返回方案,吴伟仁透露说,嫦娥六号初步计划到月球极区进行采样返回。 从月球极区采样返回的难点在于着陆点的选择。吴伟仁说,相比中低纬度地区,月球南极地形崎岖,没有大片的平原,因此要找到合适的着陆点很难,对着陆精确度要求也更高。 谈及为何在月球南极着陆、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吴伟仁表示,月球南极可能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据初步估算,可能连续180多天都有光照,这对执行无人或有人探测任务是一大便利,因此最好是选择靠南的高地,减少阳光遮挡。 此外,前往月球南极还有一个目标是寻找水。吴伟仁说,月球南极有很深的月坑,是月球产生的那一瞬间形成的,约有10公里左右,如果当年有水的话,由于常年没有阳光照射,水不会挥发,很可能是以水冰的形式存在。 至于未来是否会开展载人登月,吴伟仁说,国际月球科研站目前计划长期是无人的,但是短期可以有人,未来不排除中国航天员或者外国宇航员降落在月球南极。 谈及国际月球科研站的理想型,吴伟仁认为,初步构想是除了指挥中心,还要有多个轨道器和巡视器分别在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协调工作,同时还要建立月球通信系统,比如建设月球WiFi,保证指挥畅通。他也强调,这些工作的核心都是为了空间科学探索和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证将科学研究放在首位。 关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吴伟仁说,将通过任务合作,形成国际月球科研站的指挥中心和科考基地。 2030年后中国还将实施几次任务,争取在2035年之前建成可以长期运行的国际月球科研站,“我们可以在月球上采用3D打印技术建房子,和平利用与开发月球资源等。” Source 1箭多星新纪录 中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中国新闻组 02/27/2022 中国在北京时间27日11时06分,发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新京报报导,此次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22颗卫星为: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 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5星」的方式首飞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将中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填补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能力空白。至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也将可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

1箭多星新纪录 中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1箭多星新纪录 中国「长八火箭」成功发射22颗卫星 中国新闻组 02/27/2022 中国在北京时间27日11时06分,发射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随后将托举的22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一箭多星发射的最高纪录。 新京报报导,此次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22颗卫星为:泰景三号01卫星、泰景四号01卫星、海南一号01/02星、文昌一号01/02星、吉林一号高分03D10-18星(9颗)、吉林一号MF02A01星、巢湖一号卫星、创星雷神号卫星、天启星座19星、星时代-17卫星、启明星一号卫星、西电一号卫星。 script async=”” src=”https://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js/adsbygoogle.js”> 2020年12月,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以「一箭5星」的方式首飞成功,作为中国新一代主力中型运载火箭,将中国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从3吨提升至4.5吨,填补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能力空白。至此,长征八号运载火箭也将可承担80%以上的中低轨发射任务。 Source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

SpaceX卫星被太阳磁暴震落 近50颗掉落大气层或烧毁

SpaceX卫星被太阳磁暴震落 近50颗掉落大气层或烧毁 世界新闻网 02/10/2022 马斯克(Elon Musk)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上周发射升空的人造卫星,有40-49颗遭太阳风暴袭击,已经脱离轨道,将掉落大气层或烧毁,地面管控人员设法抢救,仍救不回来。 SpaceX于8日晚说,4日一阵太阳风震波(磁暴)提高了大气层的密度,加大了对星链卫星的拉力,注定这批卫星前景不妙,来日无多。 地面管控人员先把这些高密度的平板卫星设置到「进入睡眠状态」,并设法减轻磁暴的拉力,让它们随风漂流,可是拉力太大,睡着了的卫星叫不醒来,无法飞到更高也更稳定的轨道上。 SpaceX公司目前仍有将近2000枚星链卫星,在离地面340哩(550 公里)的轨道运行,为地球个偏远角落提供互联网的信号服务。 这批遭太阳风暴袭击的卫星,当时的高度刻意低于平常,原定暂时在这种高度飞行,如果有甚么问题,可以很快飞回大气层,不会对其他太空飞行器造成威胁。 SpaceX说,这几十颗被「震」落的卫星,如果能够飞到新轨道或掉回地球,都不会有危险。这些卫星,每颗重不到575磅(260公斤)。 它说,这批卫星被「震」落或烧毁,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太阳风震波起于太阳耀斑,这激烈的闪烁,会将能量巨大的等离子体气团(plasma)从日冕喷向太空,甚至喷到地球。 SpaceX自2019年开始把星链卫星发射到地球轨道,马斯克的计划是让好几千颗人造卫星,提升互联网的速度。最近,太平洋上的东加岛火山爆发,引发海啸,破坏岛上的电信系统,太空探索就想利用星链卫星,帮它恢复网络信号的发送。 伦敦的「一网」公司也有自己的网络卫星高挂太空,网售巨擘亚马逊计划今年内开始发射卫星,加入网络服务的「太空战。」 商业卫星太多,破坏夜空的「自然景象」,阻碍天文学家观测宇宙无穷无尽的星体,天文学界迭有怨言。国际天文学联盟正在筹组新的单位,致力保护美丽的夜空,不受人造卫星的干扰。 Source 德州小镇居民抱怨SpaceX火箭发射制造噪音、破坏生态 世界新闻网 12/08/2021 硅谷科技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创办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2014年进驻人口稀少的德州海岸小镇波卡奇卡(Boca Chica)并开始建厂,2019年起测试火箭发射。国家广播公司(NBC)报导,小镇居民抱怨过去两年来火箭测试发射的爆炸与噪音,不仅让居民不堪其扰,沿海地区自然生态更遭受严重冲击。联邦航空总署(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正在审核SpaceX大规模扩厂计划,案件是否受到影响,备受瞩目。 …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去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羲和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我们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 白皮书中也特别提到,中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其他内容包括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等。 Source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