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专利局:去年中国专利申请创新高 4/06/2022 欧洲专利局当地时间5日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万6665项专利申请,创下中国在欧洲专利局专利申请数量新高,同比增长24%,在30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增幅最高。 综合中新社与欧洲专利局官网报道,欧洲专利局2021年共收到18万8600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4.5%。前五大专利申请国是美国、德国、日本、中国和法国。 企业申请数量方面,中国的华为居首,共申请3544项专利,领先于韩国的三星和LG等。而中国的OPPO、中兴、百度、小米和腾讯也位列排行榜前50名内。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欧洲专利局称,2021年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增长迅猛,表明各行各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制药和生物技术也继续蓬勃发展,凸显疫苗和其他医疗保健领域的高创新水平。 欧洲专利局首席商业分析师肯德里克受访时说,过去十年间,欧洲专利局收到来自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了四倍;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专利申请数量呈现出“极具活力的发展趋势”。 欧洲专利局总部设在德国慕尼黑,并在欧洲多个城市设有办事处。通过欧洲专利局的专利授予程序,发明人可在欧洲专利局成员国市场获得专利保护。 Source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
Tag: SpaceX Starlink Satellites
南韩研究:中国科研在纳米等5领域超越美国 世界新闻网 4/06/2022 美中竞争格局下,许多层面都被外界拿来对比,而科学研发向来是重中之重。为此,有韩国媒体指出,中国已经在五个重要的领域超越美国。 南韩「朝鲜日报中文网」,引述南韩政府支持的研究机构「韩国科学技术资讯研究院」(KISTI)近日公布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将科学论文分为十大领域(电脑和资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以西元2000年至2019年的论文产出为界,比较美中之间的竞争力。 该报告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上述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品质均具压倒性优势,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到了2017年至2019年期间,则已有八个领域,其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是71.37%(纳米技术)。 朝鲜日报指出,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 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译)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Source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
中俄将签协定合建月球科研站 分析:联手在航天领域与美国竞争 来自 / 联合早报 01/2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 (北京综合讯)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昨天透露,中国正与俄罗斯共同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双方已基本达成共识,今年有望签署协定。国际月球科研站预计将于2035年进入使用阶段。 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与彭博社的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昨日在《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会上,透露上述消息。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是2016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国际上很多国家也在响应这个概念。总体来说,像地球的南极站、北极站一样,未来倾向于在月球南极建成地面科考设施,在月轨、月表建设科研实验设施,开展多学科、多目标的科研工作。” 他形容这个月球科研站就像一个小城镇一样,有能源系统、通信导航系统、远程运输系统、天地往返系统、地面支持系统等。如果远期有人驻留,还要有生命保障系统,预计2035年会完成建设,之后进入使用阶段。 中俄两国政府去年3月签署了科研站的合作谅解备忘录,4月两国航天机构发布了联合声明,6月双方还向国际社会发表了路线图和国际合作伙伴指南。 吴艳华说,国际月球科研站协定签署后,中俄航天机构将正式向全世界发布合作宣言。 中国已批复建设科研站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包括已发射并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号”,及接下来的“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嫦娥七号”已和俄罗斯的“luna-26”签订了协议,共同进行探测,2025年前后将完成相关工作。 中俄这一合作被视为两国决定在航天领域联手与美国竞争。根据彭博社,美国“阿尔特弥斯”(Artemis)登月计划下个月将展开一项重要测试。 《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出,中国航天接下来五年将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将继续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完成月球极区采样返回,完成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关键技术攻关,论证太阳系边际探测等实施方案。 中国还将继续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建成并运营中国空间站,深化载人登月方案论证。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去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羲和号”卫星,是中国首颗太阳探测的科学技术实验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迈入了空间探日的时代。 中国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主任赵坚表示,“羲和号”登天探日,是继“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天问一号”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绕、落、巡视”探测之后。“在一年的时间之内,我们对太阳系中的地球、行星以及太阳这颗恒星的探测实现了全覆盖。” 白皮书中也特别提到,中国将培育发展太空旅游、太空生物制药、空间碎片清除、空间试验服务等太空经济新业态,提升航天产业规模效益。其他内容包括鼓励引导商业航天发展、强化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和文化建设等。 Source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
中国卫星与俄卫星碎片险相撞 01/19/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中心19日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通报了一起俄罗斯卫星碎片与中国清华科学卫星擦肩而过的事件,两者最近距离仅为14.5米。 据通报,中国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预警计算发现,在这场“极危险交会事件”发生在1月18日晚上10时49分29秒左右,中国的清华科学卫星与俄罗斯的一块卫星碎片碰撞概率为3.71×10-4,最近距离14.5米,相对速度5.27公里/秒,交会角40.52°。 报道中称,清华科学卫星于2020年8月6日发射入轨,而碎块则是俄罗斯去年11月15日进行反卫星实验产生的解体碎片。该实验估计产生了1600个尺寸大于10厘米的解体碎片,分布在400到1000公里轨道高度的范围内,对该区域运行的航天器都可能产生碰撞风险。 《环球时报》报道,空间碎片专家刘静受访时说,中国在该区域内有几百颗卫星,俄罗斯该次实验之后,中国一直在密切监测这些试验后产生的空间碎片,若预测到有相撞的风险,就要提前通知卫星提前采取规避方案。 刘静说,空间碎片与航天器间隔几公里到十几公里以内的情况很多,但是像这一次二者仅仅间隔十几米的情况确实是很少见的。此次碰撞的概率很高,可以说是十分惊险,目前二者已保持安全距离,但不能排除未来会再度接近。 她也提到,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愈发频繁,太空垃圾和空间碎片问题已成为全球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些前沿的航天技术也在尝试着应用于空间碎片清理任务中,比如用航天器把空间碎片抓走,或者是激光技术把这些碎片清除掉,但这些技术还处于在研阶段,离实际应用还是有一段距离。 Source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
「星链」2次接近中国太空站 中专家:美试探性「摸底」 中国新闻组 12/27/2021 美国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为何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中国的航空军事专家张宝鑫对北京鹰派「环球时报」表示,这两次「危险接近」是SpaceX要承担全部责任。 报导指,任何一个太空飞行的飞行器都需要报备轨迹,理论上说,大家都在各自的轨迹上飞行,不可能产生碰撞或近距离接触。张宝鑫称,中方一向严格遵守国际相关条约和规定,再加上中国的空间站中还有航天员,不可能主动去接近美国卫星。 张宝鑫认为,这可能是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一场试探性的摸底。 报导引张宝鑫的话指,「我对你进行危险接近,就是要观察你能不能发现。发现后会采取什么技术进行规避,规避后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轨道上。鉴于SpaceX也有相关技术,可以通过对比来得知中国的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站反应速度以及躲避阈值等多项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satellites 报导指,至于有网友怀疑这两次接近是为了此后「太空战」做准备,张宝鑫表示,如果从这个角度猜测的话,那么只能说这是「太空战」最最前沿的试探阶段,连侦查阶段都算不上。毕竟,现在就算出了问题,还可以往SpaceX这个「民营企业」身上「甩锅」。 张宝鑫还称,虽然SpaceX的星链卫星打着民用的旗号,实际上已经成为美国国防部的供应商。毕竟在无人区搞通信,从民用的角度来说成本很高,本身就是服务于美国军方。可以这么说,它的确是一个民间发起的项目,但是项目主要出资方和使用方,大部分都有国防背景。 Source Elon Musk, SpaceX face online …
中向联合国告状 美卫星接近中国太空站实施「紧急避碰」 世界新闻网 12/27/2021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3日通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发射的星链(star1ink)卫星今年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对中国太空站乘载的太空生命安全构成危险,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太空站组合体两次对美国星链卫星实施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环球时报报导,3日,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致以普通照会,通报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了5次发射任务,期间 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先后两次接近中国太空站,出于安全考虑,太空站组合体分别于7月1日和10月21日实施对美国星链卫星的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紧急避碰)。 其中,自去年4月19日起稳定运行在平均高度约555千公尺轨道上的星链1095卫星,在今年5月16日至6月24日期间,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公尺后,保持在该轨道高度运行;7月1日,该卫星与中国太空站出现近距离接近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国太空站于7月1日晚主动采取「紧急避碰」,规避了两目标碰撞风险。 SpaceX launches Falcon 9 rocket with 60 Starlink satellites 而10月21日,星链2305卫星与中国太空站发生近距离接近事件,中方鉴于该卫星处于连续轨道机动状态,机动策略未知且无法评估轨道误差,存在与太空站碰撞风险,为了确保在轨太空人安全,中国太空站于当日再次实施「紧急避碰」,规避了两个卫星的碰撞风险。 对此,航天专家黄志澄认为,目前,Spacex发射的星链卫星都是在550公里左右的轨道上,根据照会的内容,中国太空站的「紧急避碰」都是因为Spacex公司星链卫星的降轨,该公司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强卫星星座在局部地区的通信性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借此探测中方的太空感知能力,测试中方是否能够准确的掌握它们的行动。 黄志澄说,此次通报的降低轨道动作不仅增加了中国太空站的危险,还可能和其他国家的太空船碰撞,之前,Spacex就曾有过星链卫星降低轨道,威胁国际太空站的先例,但是NASA和Spacex订立了协议,碰撞造成的一切责任都由Spacex承担,且规定Spacex必须在卫星做出机动动作一周以前通知NASA。 美国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2014年提出了「星链」计划,试图创建覆盖全球的卫星互联网,并在2019年将首批60颗卫星送入太空,迄今为止SpaceX已经发射了近1900颗卫星。 Source Elon Musk, Spac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