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教育真正的敌人?

6/22/2021 刘云杉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王儒西 (整理) 【导读】2021年6月15日,教育部发布消息,宣布新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教育培训管理工作。这条不大不小的新闻,透露出高层对校外教育培训乱象的高度关切和治理意图,也折射出教育市场日益扩张之后的现实困境:教育作为塑造社会分层的核心机制,越来越从“期许”变成“焦虑”。 如今形形色色的校外教育培训,既包含应试教育技巧,也涵盖素质教育内容。本文着重解读了教育困境的生成逻辑,指出:随着亲历改革、分层明显的80后逐渐成为社会中坚,各类“二代”成为多元化的受教育主体,客观上加剧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面对诉求多元、竞争严酷、标准国际化这三大张力,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标准究竟在由谁决定?一次次考试与招生改革为何大多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教育改革应向何处发力,才更有希望缓释焦虑、回应期待? 作者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其实是个假问题,它们真正的、共同的敌人,是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的侵蚀下,无论是何种生源选拔机制,都被挖掘出了各种“套路”。新的选拔方式在功利主义面前也不过是一场难度更高的智力体操,并无质变。这是未来改革必须直面的核心症结。同时,改革还必须尊重传统与常识,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而要从中国真实的制度文化民情中寻找纾解和平衡之道。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特稿,原为北京大学刘云杉教授在文化纵横“一期一会”沙龙上的演讲稿,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供诸君思考。 (2021年6月,教育部新设“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强调这次机构增设体现了中央对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深化校外教育培训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谁是中国教育真正的敌人? ▍“龟兔赛跑”1.0版本 应试教育下,学生负担很重,中国的家庭都在为竞争而学习,“不能输在起跑线”;但是中国的学校又在致力于让“所有的学生一样的好”,这是一个悖论。这就有了“龟兔赛跑”1.0版本。在2009年中国上海参加的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标准差比较低,也就是说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整体差距不大,同时低级思维项目(理解、记忆等)分数高,而高级思维(评价、判断、创新)等分值低于平均分值,这反映了应试教育过于重视书本训练、排斥学生的其他能力和机会,而标准差低则表明整体上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小。也就是说,在“龟兔赛跑”1.0版的教育设计中,跑得快的兔子与跑得慢的乌龟差距很小,或者说跑得慢的乌龟不能明显输给跑得快的兔子。 在“龟兔赛跑”1.0版本中,学业负担太重了,教育开始减负,淡化考试,让城乡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快乐的童年。然而,孩子快乐了,家长却焦虑了,因为减负后的校内教育的质与量都有所下滑,已经难以单独胜任教学育人的职能。与不断的减负同步,培训机构大量涌现,学而思、好未来等校外教育公司市值飙升,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提升。这时出现了北京大学王蓉教授所说的“教育的拉丁美洲化“,即减负使得大量中高收入的家庭逃离公共教育体系,去私立部门寻求更高水准的服务。今天在许多南方城市里,公立学校成为低劣教育机构的代名词。北京情况则复杂一些,好的的公立学校与各种校外市场、资本市场有复杂的嵌套关系。 教改减负的背后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素质教育这一概念内涵模糊,更准确的定位是作为应试教育批判的武器存在。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但是只要痛感于应试教育的严苛,素质教育似乎就天然获得了论证与认同的合法性。 我更愿意用“博放教育”和“精约教育”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减负之后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对概念来源于人文主义学者白壁德所提出的博放时期(era of expansion)与精约时期(era of concentration)之间的历史的钟摆。所谓“精约教育”,实践的是严格选拔和训练,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谓“博放教育”,一些教改名校,宣称提供你感兴趣的一切,成就你想拥有的一切,奉行同情宽容的个人主义、人本主义,强调解放,甚至无序与无纪律。现实中,这两种理念型常常嵌套在一起,呈现复杂的样态。学生3点半放学以后,可能直接到校外教育机构里去了。也就是说,学校的博放实际上高度依赖家庭与校外的精约训练。 精约教育,如一些教育评论者所言,是要把向上的动力如同一部发动机一样安置在学生心中。学校用一套细致严密的制度,确保学生发生身心的蜕变,养成终身受用的习惯和品质,在苦中苦背后是习惯养成、意志磨砺,是高卓的快乐,这是一切精英尤其是平民精英的自我塑造的艰苦历程。而在博放教育中,学生不仅能够选择学什么,还能选择什么时候学、在哪里学、跟谁一起学,以什么方式学;取消班级和班主任,拆掉教室中的讲台,老师站在学生中间;尊重学生兴趣、制订个性化的课表,为私人定制未来。 从这两种教育理念的对比可以看出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断裂:大城市的社会中上阶层开始享受素质教育的成果,而中小城市与乡村的社会中下阶层信任和选择的仍然是应试教育。 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中上阶层和中下阶层在对继承人的培养途经上、对精英的塑造方式上,发生了明显的分歧。 ▍二代崛起:全球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