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11最后一次大改版?升级细节公布
自由3C科技
7/18/2023
微软证实,即将于今年秋季推出 Windows 11 下一个新版本 23H2,本次压轴是带来 Copilot AI 助手,官方预告将采用小型的更新包,让使用者不避耗费大量的时间等待。外界也猜测,这可能是 Windows 12 发表前最后一次大型更新。
根据官方公告,即将登场的 Windows 11 23H2 将与 22H2 版本共享相同的基础程式码,升级会以小规模的升级包(eKB)进行,如同 Windows 10 1903 版本升级至 1909 版本。外媒指出,这代表 23H2 版本升级只需要花费几分钟的时间,且会尽可能减少软体不支援的 Bug 灾情。
全新的 Windows 11 23H2 有许多值得关注的新功能,首先就是 Copilot AI 助理,采用与 ChatGPT 相同的生成式 AI 技术,能够整合 Office 与多款电脑软体,协助快速切换设定或是辅助工作。另外,档案总管的介面亦会有所变化,Windows 还将首度原生支援 RAR、7-zip 压缩档案。
尽管新功能众多,不少外媒却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下一代 Windows 12 系统,微软官方已经多次暗示其存在,且会更强调 AI 功能的整合,普遍认为将在 2024 年登场,让 23H2 恐成为 Windows 11 最后一次大型改版。
中国将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7/13/2023
中国国家网信办等七个部门联合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
据“网信中国”微信公号7月13日消息,中国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办法》),自今年8月15日起施行。
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说,出台《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网信办负责人说,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和偏见歧视等问题,如何统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安全引起各方关注。出台《办法》,既是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防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风险的现实需要。
《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
《办法》提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明确了训练数据处理活动和数据标注等要求。《办法》规定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规范,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成年人用户过度依赖或者沉迷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对图片、视频等生成内容进行标识,发现违法内容应当及时采取处置措施等。此外,还规定了安全评估、算法备案、投诉举报等制度,明确了法律责任。
《办法》提到,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专业机构等研发、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未向境内公众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不适用本办法的规定。
网信办负责人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发展与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网民等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让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造福人民。
中国加强对自媒体管理 强调确保信息真实性等
7/10/2023
中共中央网信办发布通知,要求从多方面加强对自媒体的管控力度,包括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限制违规行为获利、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以及严格违规行为处置等。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信中国”微信公号星期一(7月10日)发布网信办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强调要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健全常态化管理制度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
通知共包括13项加强管理的方法,分别是:严防假冒仿冒行为、强化资质认证展示、规范信息来源标注、加强信息真实性管理、加注虚构内容或争议信息标签、完善谣言标签功能、规范账号运营行为、明确营利权限开通条件、限制违规行为获利、完善粉丝数量管理措施、加大对“自媒体”所属MCN机构管理力度、严格违规行为处置,以及强化典型案例处置曝光。
针对自媒体资质,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应当强化注册、拟变更账号信息、动态核验环节账号信息审核,防止自媒体假冒仿冒行为。对账号信息中含有党政军机关、新闻媒体、行政区划名称或标识的,必须人工审核;对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进行严格核验,并在账号主页展示其服务资质、职业资格、专业背景等认证材料名称,加注所属领域标签。对未认证资质或资质认证已过期的自媒体,网站平台应当暂停提供相应领域信息发布服务。
在确保信息真实性方面,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应要求自媒体在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社会事件等相关信息时,准确标注信息来源,并在显著位置展示;使用自行拍摄的图片、视频的,需标注拍摄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使用技术生成的图片、视频的,需明确标注系技术生成;引用旧闻旧事的,必须明确说明当时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网站平台也要求自媒体对其发布转载的信息真实性负责,并强调自媒体发布信息不得无中生有,不得断章取义、歪曲事实,不得以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方式,影响信息真实性。
此外,若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当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若所发内容涉及公共政策、社会民生、重大突发事件等领域谣言,网站平台也应及时标记谣言标签,并在特定谣言搜索呈现页面置顶辟谣信息。
在自媒体账号运营方面,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应严禁个人或企业操纵自媒体账号矩阵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应要求自媒体依法依规开展账号运营活动,不得集纳负面信息、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消费灾难事故等,并加强自媒体账号信息核验,防止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重新注册。
针对自媒体所属MCN(Multi-Channel Network)机构,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应当健全MCN机构管理制度,对MCN机构及其签约账号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在自媒体账号主页,以显著方式展示该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此外,对于利用签约账号联动炒作、多次出现违规行为的MCN机构,网站平台应当采取暂停营利权限、限制提供服务、入驻清退等处置措施。
在违规行为处置方面,通知要求,网站平台应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自媒体违规行为。对制作发布谣言,蹭炒社会热点事件或矩阵式发布传播违法和不良信息造成恶劣影响的自媒体,一律予以关闭,纳入平台黑名单账号数据库并上报网信部门;对转发谣言的“自媒体”,应采取取消互动功能、清理粉丝、取消营利权限、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对未通过资质认证从事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发布的“自媒体”,应采取取消互动功能、禁言、关闭等处置措施。
此外,网站平台应加强违规自媒体处置和曝光力度,开设警示教育专栏,定期发布违规自媒体典型案例等,警示自媒体做好自我管理。
今年5月,中国官方在对互联网上涉嫌传播虚假信息、非法牟利、假冒官方和新闻机构等问题进行两个月的调查后,永久关闭了6万余个自媒体账号,并删除141万条社交媒体信息。
中国将整治冒充官方举办论坛等活动乱象
7/08/2023
中国多个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论坛活动乱象的清理整治,重点打击包括打着官方旗号、假冒正规组织名义举办的各类“山寨”论坛活动等行为。
据新华社星期六(7月8日)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外办,中国外交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论坛活动专项清理整治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此次专项清理整治工作按照全面清理、严肃整治、分级负责、统一规范的原则,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深入治理论坛活动过多过滥问题,严厉打击论坛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着力解决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安全稳定、侵害民众合法权益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管理长效机制。
通知明确,此次专项清理整治的范围包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举办的各类论坛、峰会、讲坛、讲座、年会、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并重点清理整治打着官方旗号、假冒正规组织名义举办的各类“山寨”论坛活动,以及违规开展评比达标表彰等活动,违规收费借机敛财的论坛活动等。
重点清理整治的还包括: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出席情况进行不实宣传,误导公众的论坛活动;随意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高峰”“峰会”等字样,名不符实的论坛活动;超出主办单位职能范围,主题交叉重复、内容空泛、导向有偏差的“表演式”“形式主义”论坛活动;变相公款消费、旅游,发放礼金、礼品、昂贵纪念品和各种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的论坛活动;其他违法违规行为。
有关部门强调,将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举办论坛活动造成不良影响的严肃追责问责,对违法违规论坛活动典型案例进行通报。此外,清理整治工作将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诉举报,提供违法违规问题线索。
知乎将下线“匿名功能”
7/07/2023
中国互联网问答网站知乎官方星期五(7月7日)发文宣布,将下线“匿名功能”。
知乎表示,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匿名功能的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的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知乎已在最新版本App中完成了匿名功能下线的开发,并于近期提交各大应用商店审核,预计7月14日上线各大应用商店,匿名功能将在新旧版本App端及PC端正式下线。
届时,“匿名发布”入口将会取消,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
对于历史匿名内容,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据IT之家此前报道,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近日发布公开信,将矛头对准知乎及知乎创始人周源,质疑知乎平台现有匿名机制的合理性。
黄渊普在公开信中提到,他想要的是知乎这个平台作出改变,“把平台规则调到更公平合理,依然可以匿名,但要用实名制+造谣追责机制让造谣的人能承担成本。”
周源随后回应称,他和团队正在重新思考隐私保护与良性讨论机制,针对匿名功能的具体调整举措将在近期发布。
周源还强调,“知乎接受批评,社区也对关于知乎的讨论保持开放。但社区不欢迎人身攻击和谣言八卦,无论匿名还是非匿名。”
中国网信办在星期五发布《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加强对网络社区版块、网络群组的管理,不得在词条、话题、超话、群组、贴吧等环节集纳网络暴力信息,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中国发布治理网暴意见稿:须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消息等设置
7/07/2023
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治理网络暴力意见稿,提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在用户面临网暴风险时,应当及时发送系统信息,提示其启动一键防护。
据中国网信网消息,网信办星期五(7月7日)发布通知,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网络暴力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用户面临网络暴力风险时,应当及时发送系统信息,提示其启动一键防护。
意见稿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履行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健全账号管理、信息发布审核、监测预警、举报救助、网络暴力信息处置等制度。
意见稿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分类标准和典型案例样本库,在区分舆论监督和善意批评的基础上,明确细化网络暴力信息标准,增强识别准确性;应当根据历史发布信息、违规处置、举报投诉等情况,动态管理涉网络暴力重点账号,及时采取干预限制措施;应当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预警模型,综合考虑事件类别、针对主体、参与人数、信息内容、发布频次、环节场景、举报投诉等维度,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
对于网络暴力信息处置,意见稿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侵犯隐私等网络暴力信息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限制传播等处置措施。对于涉及网络暴力的不良信息,不得在相关规定的重点环节呈现,防止网络暴力信息扩散传播;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信息内容真实性、合法性审核,不得渲染炒作网络暴力事件,新闻信息跟帖评论实行先审后发。
意见稿还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借网络暴力事件实施蹭炒热度、推广引流、故意带偏节奏或者跨平台搬运拼接虚假信息等恶意营销炒作行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为传播网络暴力的账号、机构等提供流量、资金等支持。
意见稿还提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网络暴力防护功能,提供一键关闭陌生人私信、评论、转发和消息提醒等设置。用户面临网络暴力风险时,应当及时发送系统信息,提示其启动一键防护。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发现以下情况时,应当及时协助当事人启动一键防护,切实强化当事人保护:包括网络暴力当事人涉及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的;当事人在公开环节表示遭受网络暴力的;若不及时采取强制介入措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他情形。
对于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意见稿指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各级网信部门依据职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1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000新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因处置不及时造成公民生命健康安全等严重后果的,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可责令暂停信息更新。
违反本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Meta最后一波裁员 两成爱尔兰员工被辞退
5/24/2023
2022年11月,社交媒体平台脸书的母公司Meta宣布将裁员1.1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路透社)
美国科技业“裁员潮”持续,脸书母公司Meta星期三(5月24日)宣布,将裁掉近20%的爱尔兰员工。
路透社报道,Meta预计将在位于都柏林的国际总部裁减约490个职位,这一比率占其爱尔兰员工总数的近20%;这是Meta3月宣布解雇1万名全球员工的一部分。
全球裁员最后一批 辞退都柏林2500名全职员工
Meta在星期三开始进行最后一批全球裁员。在都柏林2500名全职员工中,将有来自包括财务、销售、营销、分析、运营和工程等部门的员工被辞退。
2022年11月,社交媒体平台脸书的母公司Meta宣布将裁员1.1万人,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3%。《经济学人》杂志网站称,这是Meta成立以来的首次大规模裁员。
Meta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说,公司同时将减少招聘人数,除了极个别岗位外,招聘冻结期延长至2023年第一季度。
毕业季求职难 哈佛生花9个月、提交逾百申请才获工作
世界新闻网
5/22/2023
对于今年的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来说,目前的就业市场并不如他们理想中的好,尽管国内的就业市场保持强劲,但几个月以来工作职缺一直减少,毕业生的热门就业目标如金融、科技、咨询产业等持续裁员,想要获得梦想中的工作并不如以往容易。
哈佛大学应届毕业生艾希卡·萨克塞纳(Eshika Saxena)拥有计算机科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她曾在Google、微软(Microsoft)、脸书母公司Meta实习,履历填满诸多丰富经历,然而去年夏季,当她在Meta从事软件工程师工作时,被公司告知实习生至少到年底前都不会获得聘雇机会。
萨克塞纳没有等待,而是开始寻求其他科技业工作机会,经过九个月与提交100多个求职申请后,最近她才获得工作机会,而获得录取资格的诀窍是:远离大型科技公司。
耶鲁大学职涯发展中心主任哈列克(David Halek)指出,去年秋季发现,夏季实习拿到聘雇机会的学生变少了。
许多即将毕业的学生最先想到的是,顶尖企业雇主的裁员数愈来愈多,几家科技巨擘已经裁员数万人,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等华尔街银行也宣布裁员。
而在咨询业界,埃森哲顾问公司(Accenture PLC)、贝恩咨询(Bain & Co)、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等知名企业也不断推迟一些新进员工的到职日,许多获得咨询公司工作机会的学生因此开始寻找其他工作,有些人担心录用机会最终会落空,有些人则是无法负担到2024年以前都没有薪资的生活。
宾州大学职涯服务运行董事芭芭拉·休伊特(Barbara Hewitt)表示,毕业生仍有机会,但建议更多人找工作不要限于知名大公司。
而这显然也是近期毕业生找工作的趋势,根据大学生求职平台Handshake的数据,与2022年的毕业生相比,2023年应届毕业生似乎比较不在意是否是大公司,以大型科技公司为例,今年毕业生的求职人数比去年减少15%,而更多学生投递更多的求职申请,并且投入更广泛的行业中。
这届打工人 上班最“费钱”
燃财经
5/14/2023
这届“打工人”,不仅因为本就较大的房租、生活压力难以攒下钱,甚至还因工作压力过大,想要“对自己好一点”而“倒贴钱”上班。
今年研究生毕业的沙拉,选择了去上海工作,税后1.2万元的薪水,在同龄朋友里,不算多,但也不算少。只是由于公司经常要晚上10点多才能下班,实在不想来回折腾的沙拉,不得不在公司附近租了房子。
“20多平米的开间,月租金高达4800元。”沙拉感叹到,再加上几乎一日三餐都要在公司吃,而公司所在的位置又是上海比较繁华的街区,一碗面动辄就要50元,所以每天的餐费也要120元左右。
除了上述必需的开支外,沙拉表示,同事们偶尔还会下午茶,一起拼个咖啡、奶茶,和同事谈内部合作的时候,出于礼貌也会请对方喝一杯咖啡。
“零零散散下来,光是吃和住就几乎搭进去了我全部的工资。最开始花这么多钱租房子是因为觉得通勤上下班的钱和时间能省下来,结果后来发现,该省的没省,不该花的却越来越多。”沙拉无奈地说道。
事实上,并不只是刚毕业的沙拉有着“省不下钱”的困惑,已经工作超过5年、年薪达50万元的小李同样觉得“上班真的很费钱”。
小李表示,自己的工作是偏商务类的,由于需要了解产品技术,总是要和技术经理“混”在一起。
“要知道,他们很多人的年薪都在300万元左右,消费水平自然也会比我高很多,日常的工作午餐,都经常会去吃日料、茶餐厅,人均消费在千元左右也是常事。”小李坦言,但出于工作需要,为了更好的打理客户关系,自己都要请客。
除此之外,为了谈客户的时候形象更佳,小李还要花钱去购买一些和自己平时风格完全不同的包和西装。“需要花钱的地方真的太多了,看似50万元的年薪,到现在却连买房子的钱都没存下来。”小李直言。
和小李和沙拉一样,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纷纷发帖表示,“上班实在是太费钱了!”“突然发现每天上班好费钱”“拼死拼活工作,为了咖啡店贡献营业额”,还有网友表示“不上班的话一天也花不了10块钱。”
本期小酒馆,燃次元和几位上班“费钱”的年轻人,从衣食住行等多方面,聊了聊他们不得不花的费用都去了哪里。
01.百元早餐“吃亏”自己
菲菲 | 26岁 金融从业者
在吃这件事情上,只要是工作日,我的开销就直线上升。
我们公司有个不太好且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会议特别多。我作为一个小小的项目经理,每周一从午饭之后开始,先参加公司周会,然后参加团队周会,再和其他部门开项目周会。
除此之外,每天跟进项目,对接各部门需求的会议也非常多,这就导致正经早11点到晚6点多的上班时间几乎都在开会。我也因此不得不提早到办公室处理文件和无需上会的工作。
我家离公司比较近,步行只需要15分钟。通常我都是起床之后,空腹做有氧,然后洗澡出门,早餐也就只好去公司解决。
我们单位在上海闵行区的一个写字楼园区,通常楼下的餐厅都是11点之后才营业,而且卖的都是午餐盒饭或者面条。而我,基本上每天早上9点15就到了公司,所以星巴克、Tims (全称Tim Hortons)等咖啡馆,就成了我的“早餐店”。
此时,问题就来了,这些早餐可真是不便宜。
Tims一个贝果或烤吐司配上一杯咖啡要40多元,麦当劳套餐便宜一些,但也要20-30元。星巴克就更贵了,一杯咖啡加一个餐食,动辄就要50-60元。有一次我看到星巴克在卖人造肉三明治,那个时候人造肉概念很火,我又是做投资的,出于好奇我就买了一个三明治配咖啡,结果一顿早餐花了近100元。
而如果是非工作日,或者是“work from home”(居家办公),我的早餐都是自己动手,做个煎蛋土司、三明治或者燕麦粥,十几块钱就解决了。
对比下来,上班时候的早餐花销简直是“巨款”。
在支付的时候,我并没有直接意识到金额有多高。只是日积月累下来,才发现余额下降的如此之快。举例来说,上个月我因为身体原因多数居家办公,几乎顿顿饭都是在家里做的。因此,月底我查询账户余额的时候,剩下的钱比我预期的要多得多。我就立刻和同事吐槽道,“原来我每天吃饭花了那么多钱。”
不过要说我会不会停止“奢侈”早餐,倒还真未必。毕竟对我这种赚项目提成的人来说,工作日的时间比省下来的小百元更值钱。
02.抵挡不住诱惑,逛街、吃饭300元没了
蔡菜丨28岁 传媒行业
“优衣库,逛一下”“原麦山丘,买个面包明早吃”“炸串,来一点”“炸鸡排,买一份”……钱就这样不知不觉花出去了。
我有记账的习惯,而且是比较原始地使用Excel,按照日期、金额、支出项目一条条记录,然后再加总。
我的工作性质不需要坐班,因此,每每总结账单的时候我都会发现,只要是出门上班的日子,我的支出记录就会特别多,加起来的总金额也比平时高,甚至经常达到300-500元。
一般来讲,上班的日常支出是,上班打车40元、下班地铁回家5元,咖啡或者奶茶20元,吃个午餐20-50元不等,因此,过百元是上班的基础水平。
但更“吸金”的是,因为晚高峰打车又堵又贵,所以我一般会选择下班搭乘地铁回家。但我家附近的地铁口正好有一个商场,所以搭地铁并没有起到节省支出的效果,反而让我花得更多。如果忍不住去逛逛商场的优衣库,看看“有没有什么值得买的折扣商品”,面包店、炸串店再逛一趟,花出200-300元也是常事。
还有时候会想,今天出门上班实在是太累了,不想回家做饭,又想着已经出门就不回家叫外卖,那干脆就在外面吃吧。于是挑上一家餐厅吃饭,这个支出又是一两百元。
如此下来,出门一趟去上班,大几百元就没了。
但我平时待在家的时候,支出可能是0元或者几十元,主要看吃饭是自己做还是叫外卖,但总归比上班支出少太多了。
不过,为了轻松打车上班、逛街休闲、吃顿大餐犒劳自己,都是自我选择的消费支出。我也会搭地铁上下班,出了地铁也并不一定逛街购物、吃大餐。只是这个世界真的诱惑太多,出门难免遇到好吃的餐饮店铺,想逛想买的衣服物品。
所以我觉得,是省是花,个人消费,适度把握即可。
03.添置的“工作服”,没有一件日常可以穿
Panda | 32岁 前教培机构工作人员
我前司是国内一家比较知名的综合教育培训机构,而且我们主打的是一对一,或者小班的高端课程,收费也会比较高。因此,我们上班是有比较严格的着装要求的。比如,师资岗位的员工,必须穿正装,而非师资岗位的员工,也尽量穿着正式一些,运动裤、宽松牛仔裤都是不行的。
我当时的岗位是在其中一个业务部门负责新媒体运营,每天就是坐在电脑前分析分析数据,想想怎么能够更好地推广,几乎接触不到学员。最开始,我们这种不需要见学员的岗位是没有着装要求的。但后来,说是为了规章制度统一,我们也要跟着穿正装,对此,我非常不解。
但奈何不管你是否理解,公司的制度就要遵守。而我,本身又是一个日常非常喜欢穿休闲服饰的女生,在进入这家公司之前,我甚至一件小西装都没有。恨不得每天都穿着大t-shirt和拖鞋。
于是,我不得不开始买买买。
我记得刚刚进入公司的时候是春夏过度的阶段,我先是买了一件水蓝色的衬衫和一条黑色的直筒西裤。但没多久,天气就渐渐热了,我又买了看着严肃一些的Polo衫。因为不允许穿短裤,为了搭配好看,也为了夏天凉快一些,我只能又买了一条铅笔裙,而我之前喜欢穿的大拖鞋自然也不合适了,要买配套的鞋子。
一周5天工作日,只有一身“工作服”显然是不够的,但考虑到这样置办一身,价格也不便宜。我记得当时买的一件西服外套,打完折竟然还要800元。更主要的是,除了上班,日常我是不可能穿这种风格的衣服的。所以,我开始在电商平台淘那些款式符合要求,价格也比较“美丽”的衣服。
刚开始下单的时候,还挺开心的,觉得反正是上班穿,质量差不多过得去就可以,这样一来就能省下好大一笔开支。但收到衣服的时候,我彻底蒙了。买家秀和卖家秀完全不一样,衣服的料子特别差,褶皱也很多,根本没办法熨烫,更别提穿了。
就这样,购买“性价比高”的衣服的想法落空了,我也只能乖乖地逢换季添置新衣服,一个季度2-3身。
不过好在我没有在上家公司干很久,可以说是“及时止损”了。
04.通勤太累,但打车上班让我生活成本飙升
小雨丨24 公司职员
神仙工作的标准,无非是“钱多、事少、离家近”,但对于我而言,“离家近”已经超越“钱多”“事少”成为我的首要标准了。因为通勤不仅累,还最费钱。
作为一个典型的起床困难户,我经常为了能多睡10分钟,而不得不疯狂赶路。有时候为了不迟到,我还会狂奔,而引起大家的注目礼。睡不醒,又要赶路,直接导致我上班的痛苦指数直线上升。
于是,我以“工作已经很累了”为由说服了自己,开始频繁打车上班。打车上班的确很爽,减少了步行太久的痛苦,但却加重了我钱包的负担。
通常打一次车上班,单程价格在36元上下。如果时间来得及打个拼车,价格可以降到20元左右。但这个前提是“时间来得及”,因为拼车往往会因为绕路而多花时间,再加上堵车的话,也经常迟到。所以,我为了赶时间加尽量少花钱,通常选择提前10分钟开始叫车,然后选择“先乘车,路上再拼”。
可要是拼不到人,一天下来的工作成本真的会高到吓人。打车费36元、中午外卖30元,下午再和“工作搭子”拼一杯奶茶或者咖啡,晚饭再点个外卖,一天仅在“食”和“行”的成本就超过100元。
曾经我也很多次想要剩下这比通勤费用,转而选择其他交通工具。比如地铁,但是由于我租的房子在北京两个地铁站之间,步行到哪一站都有三公里的距离。尤其是碰到雨天或者天气冷的时候,就更不方便。此时,再加上我习惯性的赖床,总是不愿意花半个小时时间走到地铁站。
而且,如果选择步行到地铁站,我单程通勤的总时长就要将近一个半小时,但如果选择打车,从家里出来到公司也就半个小时。我也不是没有想过坐公交车,遗憾的是,我以往经常搭乘的“112路”公交车,在2022年4月16日这一天被正式撤销了。
2022年时,因为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居家办公了一段时间,期间除了一些基本食材外,几乎没有任何额外的消费,自己做饭,自己用摩卡壶煮咖啡、乌龙茶兑上牛奶也可以当奶茶。后知后觉,到公司上班原来才是最“费钱”的。
05.停车太贵,打工“无效”
阿英 | 37岁 部门主管
下午六点,工作了一天的我步行到公司附近的停车场,在支付了64元的停车费后,开车回家,这基本上是我工作日的常态。如果赶上车位紧张或者加班,停车费有时会超过100元。
我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单位是在朝阳区,直线距离大概15公里。因为实在没勇气也没能力挤上早晚高峰的公交和地铁,我很早就买了车,日常出行基本上也都是开车。我所在公司写字楼的停车费用是1.25元/15分钟,停上8小时也就40元,还算比较划算。但无奈的是停车位比较少,整座写字楼开车的人又比较多,我基本上就没能停进去过。
于是我只能在公司附近寻找停车位。公司附近是合生汇商场,商场内的停车场2元/15分钟,且大多数时候没有停车位,或需要排队进入。附近几个超市的停车场均价基本都是8元/小时,车位也不多。这样算下来,停8个小时的费用就是64元。
不过这还是要在情况好的时候,超市门前的停车位也都很紧张,这时我就要开车到更远的小区附近找停车位,需要走得远不说,停车费也涨到了10元/小时。且有些位置刁钻,特别考验停车技术。
如果我一不小心再加个“没有加班费”的班,100多元的停车费就会在我拼命工作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流失,真可谓“打工猛如虎,车费250。”
我在公司也算个小leader,且是从其他地方空降过来的。初来乍到,一下子手底下冒出了十几个完全不熟的人,通力合作谈何容易。吃吃喝喝是最快速拉近距离的方式,于是我开始找各种理由请团队成员吃饭,加班赶项目吃一顿烧烤,项目取得小进展再来顿火锅,虽然公司给了我团建的报销额度,但这样高频的吃饭节奏远远超过了上限,自掏腰包不可避免。
每个月的工资也因此几乎一分钱都剩不下。
不过凝聚力也的确在举杯换盏和加班奋战中建立了起来,我也算在公司站稳了脚。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什么在支撑我“为爱发电”,也许工作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也真的很重要。
06.高频刚需的办公室社交,掏空我的腰包
幸子 | 26岁 社区工作者
“什么?你出来工作几年了,连7万元都存不到?”和很多朋友一样,最近我也被郭晋安追着“骂”,虽然整条视频里不见一句脏话,却字字毒辣,句句诛心。
我和台词说的“吃得便宜,穿得廉价,全身都是低价品”的状态,几乎一样,而且由于我和父母住在一起,和留在广州工作的同龄人相比,我每月起码少支出两三千元的房租费和伙食费。但打工3年的我,依旧还是“月光”状态。
导致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便是上班期间“社交支出”过多。由于工作性质原因,我们同事之间经常需要业务配合,这样就不可避免要在日常相处中打点关系。
而我自打来这工作,便感受到办公室的“社交文化”很浓郁。
我来报道的第一天,中午领导就请吃饭,还让我们下班后腾出时间去吃大排档,我一听领导都这么安排了,下午茶时间,我便很懂事的请大家喝了奶茶。当时还想的是,好在办公室也就几个人,开支在百元左右,还是我能接受的范围。
我原本还以为,也就欢迎新人时候会有些活动,但入职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活动”几乎天天有。单位附近新开餐饮店,同事们就会以“下了班去试试新菜”的名头组织聚餐;奶茶店上新,同事们就会组织下午茶;小长假前,吃个大排档唱个K放松放松……每周都有几次“办公室社交”的理由。
我也试过不参与其中,原本拒绝了一次两次还好,但次数一多之后,同事叫外卖的时候都不会主动来问我。我实在不想因为不参与这样的社交而和同事的关系变得尴尬,我爸妈也觉得,同事之间,特别领导也有邀请,那就一起去,不然整个办公室就我一人落单,实在不妥。
下午茶,十几块的奶茶或咖啡不算贵;出去吃饭或者唱歌,我们挑的也是实惠店,AA下来人均也平均在100元一次。但是,积少成多。我算过,一个月下来,这笔开支少说也有千元,相当于我一个礼拜的工资。
我自己本身工资就不高,相比之下,公司里很多“熬”了很多年的老同事可能都入股了,不像我每个月这点“死”工资,所以这笔消费对我而言,真的是一种“甜甜”的负担。
但这钱,实在是不能避免,毕竟这样的职场文化,我一个新人也无法改变。
SpaceX火箭“星舰”爆炸 得州城市被污垢覆盖
4/23/2023
“星舰”火箭发生爆炸后,得州卡梅伦县的布朗斯维尔市(Brownsville)被棕色灰尘覆盖。(路透社)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Starship)火箭日前在得克萨斯州首飞失败并爆炸后,周边城市被棕色灰尘覆盖,引发在地居民担忧健康问题。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星舰”火箭在得州卡梅伦县博卡奇卡发射台的上空爆炸时,除了四处散落火箭尘埃和碎片,附近房屋还发生小规模晃动,部分窗户被震碎。
当地居民形容说,火箭爆炸时,有点像发生了一场小型地震。
位于发射台西北部的伊莎贝尔港发言人贝茨(Valerie Bates)说,火箭发生爆炸后,市里的几乎所有地方都“覆盖了相当厚的颗粒状沙尘”。
4月20日,SpaceX的“星舰”火箭在得州卡梅伦县博卡奇卡发射台准备升空。(法新社)
为了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当局曾一度关闭发射台附近的海滩和交通路段,以进行清理工作。
贝茨补充说,根据当前的信息,这些灰尘不会影响人体健康。但专家认为,如果没有对灰尘和碎片进行化学分析,很难确保有关物质是否对人体无害。
距离离发射台更近的地方,发生大块碎片砸向一辆汽车的事故,所幸无人受伤。
“星舰”火箭发射失败后,火箭残骸四处飞砸。(法新社)
负责拍摄SpaceX火箭升空的LabPadre公司创始人巴尔德拉斯(Louis Balderas)说:“有保龄球大小的混凝土碎片从发射台区域飞出,爆炸造成了一个坑,估计约有25英尺深。”
SpaceX公司并未对爆炸事件后的环境问题作出回应。
SpaceX的“星舰”火箭星期四(4月20日)在得州发射台进行首次试飞,但因未能完成底部推进器与主体火箭的分离,在升空不到四分钟后,发生爆炸。
被贴「政府媒体」标签 NPR怒退推特 马斯克呛:伪君子
世界新闻网
4/13/2023
「全国公共广播电台」因其属性争议12日宣布退出推特;它在堆特页面上强调是「独立新闻机构」。(取材自Twitter)
强调独立运作的非商业性媒体「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最近为其属性与社群媒体平台推特(Twitter)发生争执,12日决定退出推特;NPR表示,它将不再积极维护其旗舰@NPR推特帐号或任何其他官方NPR推特帐号,整个组织也将不再强调推特。
推特最近将NPR帐号标记为「美国国家附属媒体」(US state-affiliated media),后来又改为「政府资助媒体」(government-funded media),NPR于是决定采取上述行动。推特平台准则指称,对企业帐号附加标记目的在于显示受政府控制的新闻来源。
NPR表示,推特对NPR帐号标记不正确,却一再拒绝NPR删除标记的请求;该标记未准确反映NPR管理结构,却向推特用户暗示政府介入NPR新闻内容。
「我们认为此标记是在质疑我们的编辑独立性并破坏我们的可信度,」NPR表示,若继续推文,每则推文都会带有该误导性标签。
NPR官网表示,其预算只有不到1%来自联邦经费,其中包括政府支持的公共广播公司(Corporation for Public Broadcasting,CPB);NPR大部分收入来自企业赞助及其成员电台支付的会费和费用。
部分NPR记者也表示将与公司同进退;NPR「晨间新闻」(Morning Edition)节目主持人费德尔(Leila Fadel)12日推文写道:「NPR正在告别推特,我也是。」
去年马斯克(Elon Musk)接管推特平台后,其查核帐号标记系统大幅更动;推特声称,希望提供更多有关特定帐号的背景信息。
NPR宣布退出前不久,马斯克12日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时,回应包括NPR和BBC等组织对这些标记的抱怨;他说,他会把这些标签改成「公共资助」(publicly funded)。
不过,马斯克随后在推特推文:「NPR在自己的网站上说『联邦资金对公共广播至关重要』(现已撤下)。多么的伪君子!」
马斯克还向BBC表示,过去六个月就像坐「云霄飞车」,但他认为,彻底改革推特可能可以让公司最快在本季度实现现金流转正。
马斯克在其个人推特上回击NPR是「伪君子」。(取材自Twitter)
传马斯克内部电邮估推特现值200亿美元 不到收购时一半
中央社/纽约
3/26/2023
据美国新闻媒体看到的内部电子邮件,亿万富豪马斯克认为推特公司现值为200亿美元,还不到他于5个月前收购这个社群媒体平台时支付的440亿美元的一半。
法新社报导,这封致员工电邮讨论该旧金山公司一项新股票补偿计划,以及员工在X控股(X Holdings)的股份归属。自从马斯克(Elon Musk)于去年10月底收购推特公司(Twitter Inc.)以来,X控股成为推特母公司。
上述补偿计划给推特估价200亿美元,较社群平台Snapchat母公司Snap Inc.(182亿美元)或图片分享社群网站Pinterest(187亿美元)略高,后两者都在公开巿场进行交易。
法新社致函推特公关部门查找,只得到自动回复的粪便表情图标。
马斯克在上述内部电邮中表示推特价值突然萎缩,还说平台面临的财务困境严重到使其一度处于破产边缘。
马斯克昨天在推特推文说:「推特正走向一年损失30亿美元。」
他表示,推特年营收下滑15亿美元,并有规模相同的偿债负担,导致这个平台「钱只够用4个月」。
持有推特多数股权的马斯科一言以蔽之说:「极其可怕的情况。」
但是他接着表示,广告主现在开始回流,「看起来我们今年第2季将会打平」。这位反复无常亿万富豪入主推特后,吓跑不少广告主。
马斯克在这封电邮中还说,他看到一条可以让推特估价达2500亿美元的「清晰但艰难的道路」,不过没有表示得花多久达成。
传推特再裁50人 马斯克入主后至少第8轮裁员
中央社 | 旧金山
02/26/2023
科技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报导,富豪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推特公司(Twitter Inc)25日裁员至少50人,这是去年10月底他入主推特以来至少第8轮裁员。
The Information今晨引述直接得知此事的人士报导,这波裁员影响多个工程团队,包括支持广告技术、Twitter主应用程序(App)、维持推特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架构等团队。
推特未立即回复路透的置评要求。
马斯克以440亿美元收购推特后,采取行动降低成本,去年11月初,推特一共裁掉大约3700名员工。
The Information报导,最新裁员旨在抵销马斯克收购后的营收下滑,此举使得已缩水至少7成、来到约2000人的员工总数进一步减少。
马斯克去年说推特不再裁员...上周再开除数十人
世界新闻网
02/22/2023
科技媒体The Verge报导,推特销售部门及工程部门数十名员工据悉上周遭到解雇,反映推特新老板马斯克去年底对内宣称裁员行动结束后,还一直在砍人力,迄今至少进行三轮裁员。
The Verge引述消息来源及推特受影响员工的社群媒体贴文指出,推特广告、消费者、销售及工程部门数十名员工已在17日被炒鱿鱼,其中包括直接向马斯克汇报的获利模式工程经理Marcin Kadluczka,他负责管理推特广告业务工程系统。
这意味着马斯克自去年11月承诺停止裁员来,至少又进行三轮裁员。马斯克去年10月底接管这个热门社群平台后,短短一个月已迫使约三分之二员工走人。
与此同时,他向内部下令,要求在一周内改造推特主接口的广告定位方式,这是他公开声称「地球上最烂广告相关性」的解决方案一环。
马斯克希望比照Google搜索广告,用关键字来锁定受众,而不是靠用户的活动和个人数据数据,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搜索引擎,因为用户本来就来用其网站寻找特定资讯,使Google创建史上最有利可图的业务之一,但这项做法迄今在社交媒体业务上行不太通。
Marcin Kadluczka对此在推特发文说,推特应能在2到3个月内改善广告定位服务,暗示只给一周期限根本来不及。马克斯先前致力改善Blue服务时也曾祭出类似时限,但最终未能如愿。
自收购推特以来,改进广告业务一直是马斯克关注的重点。他曾精准地指出,推特的广告不如其对手那么个性化和有效。
推特前1000大广告客户 超过一半停止花钱刊广告
世界新闻网
02/13/2023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根据Sensor Tower数字行销公司Pathmatics提供的数据,推特去年9月的前1000大广告客户,在1月前几周,超过一半不再在这个平台花钱刊广告,说明马斯克入主推特后,广告主流失的严重程度。
截至1月25日,前1000大推特广告客户里有625家,包括可口可乐、联合利华、汽车品牌Jeep、富国银行和美国药厂默沙东,都不再付费做广告。
富国银行的说法是「暂停」投放广告,但持续利用推特与顾客交互。其他品牌未立即置评。马斯克去年10月买下推特后,大举裁员并放宽内容审核标准,让广告主备感忧心。
即使留下来,许多大客户也大幅减少在该平台的支出,例如HBO去年9月下了1200万的广告,但截至1月25日,仅花5万4000美元。
根据数据,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25日,推特前100大广告商带来的单月营收锐减逾60%,从大约1.27亿美元暴跌到略高于4800万美元。推特的广告业务曾一度达到45亿美元。
有一小部分大广告主在1月投放广告,花的钱多于马斯克入主之前的一个月。其中包括ESPN、Salesforce和苹果。马斯克曾与苹果短暂公开地起争执,因后者据传威胁要将推特从App Store下架。
马斯克接管推特 去年12月广告收入大减71%
中央社/达拉斯
12/25/2022
广告资讯公司「标准媒体指数」最新数据显示,推特去年12月的广告收入较前年同期大减71%,原因是广告大户在亿万富豪马斯克接管这间社群媒体之后削减在这个平台的广告支出。
路透报导,「标准媒体指数」(Standard Media Index)公布新数据的同时,推特(Twitter)正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扭转这波广告主出走潮,像是提供部分免费广告、解除政治广告禁令并让企业能够更好地控制广告定位。
该公司数据显示,推特去年11月的广告收入比前年同期少55%,即便这几个月传统上是企业在广告支出上较「大方」的时期,聚焦在年底档期促销产品。
推特没有立即回应路透社的置评请求。
根据另一家市调公司Pathmatics的预估,多数企业于11月暂停在推特投放广告。当月马斯克(Elon Musk)「大赦」几个被禁的推特帐号,并公布「蓝勾勾」付费帐号验证标示,导致冒充企业的假帐号泛滥。
Pathmatics估计,马斯克去年10月27日入主推特后,这间社群平台排名前30大的广告商当中,有14家全面停止在推特投放广告。
去年11月Twitter Spaces活动中,马斯克谈到企业暂停投放广告的问题,说广告主如果「希望再观望一下」,他是可以谅解的。
推特祭丰厚奖励 传苹果亚马逊恢复投放广告
中央社
12/04/2022
根据媒体报导,亚马逊公司(Amazon.com Inc.)和苹果公司(Apple Inc.)计划将在推特(Twitter)恢复投放广告。
路透报导,推特寄给广告代理商的电子邮件写道,将提供广告客户激励措施,希望他们增加支出在推特上投放广告。这是富豪马斯克(Elon Musk)入主推特促使许多公司撤回广告后,推动旗下业务的行动之一。
根据路透查看的电邮内容,推特号称这是「推特历来最大的广告客户激励措施」。电邮说,预定增量支出50万美元的美国广告客户,将有资格让支出获得「100%的附加价值」,最高可达100万美元。
科技新闻媒体Platformer News一名记者昨天推文说,亚马逊打算以每年大约1亿美元在推特恢复投放广告,目前在等待这家公司广告平台进行一些安全调整。
然而知情人士告诉路透,亚马逊从未停止在推特投放广告。
此外,根据彭博报导,马斯克在Twitter Spaces一场谈话中宣布,苹果是推特最大广告客户,已「全面恢复」在推特投放广告。
苹果和推特未立即回应路透社置评请求。
在科技大咖纷纷裁员之际 这家公司仍在招兵买马
世界新闻网
11/21/2022
全球大型科技公司纷纷裁员,但TikTok正逆势而行,这家中国社群媒体平台正推动为期三年的招聘行动,先前已承诺在美国等地增聘约3,000名工程师。
熟悉TikTok计划的人士表示,TikTok设在新加坡的主要业务中心也在招人。此外,TikTok的母公司、也就是总部位于北京的字节跳动,正在中国招募人员为其TikTok平台工作。
TikTok首席执行官周受资上周说,在一些竞争对手大幅裁员的情况下,TikTok仍在招聘,但步伐谨慎。他说:「我们在招聘上向来较为谨慎,我们仍在征人,但步调已针对面临的全球挑战进行调整」。
成立仅五年的TikTok,成长轨迹不同于较早成立、且现正大规模裁员的Meta、亚马逊、推特等美国科技巨头。
知情人士表示,目前TikTok仍在征人,以改善其应用程序(App)的功能,及其算法和背后的架构。该公司也对商业化团队征才,以厘清如何通过App牟利,其电商团队也在招募人手。此外,TikTok也计划在美国和都柏林增聘监控不良内容的约聘人员。
硅谷裁员潮下的华人码农
深燃
11/19/2022
没有真正的幸存者。
“有些惨”,科娅自嘲道。她毕业后刚正式成为旧金山湾区程序员1个月,就遭遇了Meta(原Facebook)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但周遭环境的变化,似乎能让她更快接受这一现实。毕竟,已经连续三周陆续有硅谷互联网巨头“炸”出重磅级裁员消息。
先是马斯克入主推特后裁员50%;紧接着,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官宣裁员13%,波及1.1万人;到本周,亚马逊被曝裁员上万人,尽管亚马逊没有像前两家公司一样“高调”官宣裁员数量,但公司已证实本周进行了裁员,亚马逊CEO安迪·贾西(Andy Jassy)周四在给员工的备忘录中写道,未来一年将继续裁员。
整个硅谷可谓人心惶惶,因为截至目前,很难说这轮裁员潮已经接近尾声。根据裁员追踪机构 Layoffs.fyi的追踪数据,截至11月18日,2022年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员了13.42万人。
曾经因高薪备受瞩目的码农群体,在这轮裁员潮中首当其冲。
深燃和几位亲历了硅谷裁员潮的华人码农聊了聊。从他们的视角看,这轮裁员潮是有预兆的,从上半年5月份时,裁员就开始蔓延,硅谷码农们也早已有所察觉。
这场危机下,最难的是有身份压力和经济压力的人。相当一部分华人程序员持有的工作签证宽限期只有60天,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找到新工作,或将黯然离开。因为工作高薪而增加了杠杆的人们,背负着房贷、车贷和养家压力,当收入锐减时,处境瞬间困窘起来。一些受访者也承认,从业这些年抓住了互联网红利,但如果保守消费,面对这场裁员危机时能从容一些。
没有被裁的人,情况也没好多少。身边的人接二连三地离开,风暴没有消退,被裁员工们留下的业务还需要继续推进。
凛冬已至,硅谷裁员潮下的码农们,都在寻找自己的过冬姿势。
被裁员风暴笼罩的硅谷码农们
当地时间11月9日,科娅熬夜到凌晨3点,看到了扎克伯格的全员信,但当时她还不知道自己是否在裁员名单中。在忐忑与混沌中睡下,早上8点,科娅一醒来就紧张地打开了个人邮箱,“坏消息还是来了”。
当晚,科娅和公司的朋友们约了个饭,同步了目前各自了解到的公司形势,但交流下来发现,“裁员的随机性很强”。
她观察后发现,这次裁员的逻辑主要是削减成本,而不是裁掉业绩表现不佳的员工。商业层面比较重要的组,裁员比例较少,其余的组裁员比例较大。科娅所处的Bootcamp(新人训练营),恰好是“重灾区”。但每个组要裁哪些人,基本没有规律可循,甚至很多表现很好、资历很深的员工,也被裁了。
裁员潮下,硅谷的员工们只能被动等待最终的“宣判”。
“宣判”的到来方式,或是通过官方公告后邮件形式通知,诸如推特、Meta,或是在公司办公软件上直接收到一个一对一会议邀请。
11月初的一个晚上,在一家软件巨头公司工作的陈鸿,突然看到公司的办公软件上,增加了一个第二天的一对一会议,顿时感觉不妙。第二天,他就被通知,“15天内离职”。
当地时间11月15日,亚马逊的裁员在悄无声息中展开。一位亚马逊的员工在社交平台上表示,当天她注意到,开会时一部分人不在受邀行列,她猜测公司已经启动裁员了。到开会时,领导宣布,“受影响的人已经通知完毕”。他们如果规定期限内不能成功转组,就只能离职了。
在裁员后的第二天,据报道,亚马逊设备和服务高级副总裁戴夫·林普(Dave Limp)在给员工的公开备忘录中写道,公司已决定整合设备部门团队,该部门负责Echo智慧音箱和语音助理Alexa等设备,而且已在15日通知被裁员的员工。
相较于简单粗暴的直接通知,这些科技巨头公司的变相裁员方式也不少。此前,Meta就曾采取过“30天名单”的形式变相裁员,只要上了这个名单,如果30天内不能内部转岗到新岗位,就只能走人。
亚马逊此前也会以业绩不达标、人员优化的名义进行裁员,员工签了PIP(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绩效改进计划)后,如果达不到考核目标,就只能主动离开。
而亚马逊的PIP,近期到谷歌演变成了Support Check-in,同样可以理解为绩效不达标。据媒体报道,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强制要求,全公司每个部门必须有10%的员工被标记为“绩效不达标”,很多员工已经收到了通知,正成为下一波裁员的潜在对象。
这场裁员潮,早在上半年,就已在一些中小企业间蔓延,只是在当时,许多人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8月,肖楠还按照原定计划,到海外度假了一周。尽管此前一个月,他所在的硅谷一家小厂就已经通知,接下来公司可能会有部分裁员。但当时的肖楠以为只是小范围调整,没想到,刚度假完回到公司,就收到了裁员的邮件通知。公司裁员比例达到了30%-40%,情况远比想象中严峻。
硅谷程序员们被裁员后,压力主要来自经济和身份两方面。
很多码农家庭被称为典型的“新型穷人”,有车有房,拥有的资产价值很高,但能拿出的现金却很有限。身处硅谷的双码农家庭,天禾和丈夫目前还没有被裁员潮波及,但有房贷,宝宝还不满一岁,硬性开支每个月至少1万美元。周边裁员的气氛下,人心惶惶,他们不免开始思考退路。
相较经济,身份导致的压力更大,因为在硅谷的华人码农,大多是持有H-1B工作签证,从最后一次领取离职金算起,被裁掉的员工,如果不能在规定的60天期限内找到新工作,可能会被驱逐出境。
肖楠持有的就是H-1B签证,在签证期限的压力下,被裁的他马上开始刷题、投简历面试。为此,之前一直坚持的健身等生活习惯,不得不暂停。
科娅对深燃表示,Meta的裁员赔偿,最主要的是16周的基本工资,这其中,有8周属于工资,正式离职时间是明年1月。也就是说,持有H-1B签证的最终宽限期是在明年3月;而她持有的是OPT签证(专业实习签证),时间还能多一个月,但同样如果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找到新工作,还是得离开。
前两年扩招,今年“大裁员”
在最终的“宣判”来临之前,硅谷码农们也察觉到,公司大裁员,早已是件板上钉钉的事情。身在局中,这些码农们对于前两年的市场红利以及今年的颓势,都或多或少有所感触。
“前两年科技行业招了太多人进来,行业过热。而现如今经济下行,裁员是大势所趋”,在这次Meta万人大裁员中被裁的张宁对深燃表示。
2020年上半年,为了应对疫情,美联储推出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大放水既直接导致了科技公司股价大涨,也促进了消费,带来了科技巨头的业绩增长。
这一背景下,硅谷科技巨头们开启了新一轮扩张。Meta最为典型,据统计,其在2020年和2021年总共增加了超2.7万名员工,今年前9个月,又增加了1.5万人。今年,谷歌、微软、亚马逊的人员规模一度同比增长超过20%。
去年实习时,科娅发现,周围很少有找不到工作的码农。亚马逊、谷歌、Meta这些大厂都在疯狂抢人。
以Meta为例,扩招之下,开出的薪资在上升,招人的门槛却在放低。她提到,几乎没有实习经历的人,也能拿到Meta的Offer。工作三四年的人,跳槽到Meta,可以拿到码农一般工作五年才能拿到的资深工程师的职位,对于同等技术水平的人,Meta开出的薪资总包比市场平均能高30%左右,以至于前两年,Meta给求职者们的印象是“人傻钱多”。
科娅作为应届生,进入Meta时,也拿到了16万美元的年薪总包,包括12万美元的薪资以及4万美元的股票。据她了解,Senior(资深人员)的薪资总包能够达到30万-40万美元。
招聘力度一直比较大的亚马逊,更是对新人码农更加友好。市场需求以及高薪诱惑下,转行当码农成为潮流,这在美国尤其明显。
相关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平均年薪为5.3万美元,但码农的平均年薪能达到11万美元。根据GitHub相关数据,2022年全球程序员数量达9400万,去年同期为7300万,同比增长28%,其中,美国程序员数量最多。
然而,进入2022年,为了抑制大放水导致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采取货币紧缩政策,大幅加息,再加上疫情以及局部冲突等因素影响,三季度期间,科技巨头们的业绩表现集体“拉胯”。掉队最为严重的Meta,和今年年初相比,股价下跌了大概70%。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厂们的发展战略也在倾向紧缩。码农们也渐渐清醒,市场红利正在消失。
科娅一直关注着科技巨头的股价表现,因此在入职之前对裁员就有所预感,“Meta股价跌得那么厉害、社交平台上关于业务组混乱的讨论也不少”,只是没有想到,裁员来得这么快。
上半年,硅谷中小科技公司的裁员动作来得更快,到下半年,从推特到Meta,再到亚马逊,裁员在科技巨头中愈演愈烈。
风暴中心的打工人们,甚至揣摩出了一套大厂裁员的套路。先是有大厂找Bain、BCG等咨询公司制定裁员方案的风声传出,接着有北美脉脉之称的Blind(北美匿名职场社交平台)等社交平台上的讨论便开始热闹起来,当一些权威财经媒体开始报道时,离最后的决定性时刻也就不远了。
硅谷码农,准备过冬
这场裁员潮中,留下的人在劫后余生中感到些许庆幸,但也无法安心。“领导打包票说你不会被裁,但可能领导连自己会不会被裁也不确定”,肖楠说。
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如今早已没有绝对的安全,公司是否会有新一轮裁员尚未可知,而在当下,公司人手减少后,打工人们还得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为了保住工作,只能加剧内卷。
马斯克已经开始“强制”推特员工二选一,要么接受更高强度的工作,要么拿三个月的遣散费走人。这意味着,曾经有着“养老大厂”之称的推特,如今的工作变得不再轻松。
在得知裁员消息后,张宁马上规划未来。面对第一次经历裁员,她表示,人到中年,只要平时不挥霍,合理投资理财,至少短期内压力不会太大,“毕竟互联网行业的红利期已经延续了这么多年”。
被裁的“弃子”们,即便没有身份压力、经济压力,也难谈轻松。不过,很多人表示,会把这次被迫离开当成一个休息放松的假期,打算过完感恩节、圣诞节之后再继续择业。
背负房贷压力的天禾,还没被裁员就开始盘算。权衡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当前的优势是没有身份焦虑,但经济压力不小,如果夫妻两人双双被裁,只能开始消费降级。目前的存款可以支撑最多一年,消费降级后能撑的时间会长一些,但如果两年内找不到新工作,可能就得考虑卖掉房子搬离硅谷。
8月被裁的肖楠表示,幸运的是,当时市场上的人才还没有现在这么拥挤,而他也没有大厂执念,最终总算赶在签证到期之前找到了新工作。
他想,要是遭遇这一轮裁员潮,恐怕处境更加危险。大厂们都在冻结招聘,机会减少,市场人才激增,要想冲出来实在不容易。
肖楠提到,一些有身份压力的人会考虑“曲线报国”,比如再读个书拿学生签证,或者通过内部转岗等方式,先到身份压力相对较小的加拿大工作,等市场稳定之后再回美国工作。
尽管也有着身份压力,但科娅并没有急着开始找工作。她认为,当前混乱的市场环境下,匆匆忙忙找工作,可能并不是一个好选择。“谁能确定,找到下一份工作就不会被裁呢?”
科娅心想,现如今自己还有Meta的赔偿金可以拿,不如借着这个机会,好好观察一下新的机会在哪里,做好职业规划后,再迈出找工作的下一步。“经济下行阶段,和赚钱相比,提升自己或许更重要。”
找工作不易,曾经的转码大潮,也随着市场行情的冷淡有所冷却。豆瓣小组“转码失败者联盟”组长在11月发帖称,谁能想到,这个小组创立之初,亚马逊还在招人,谷歌还没有冻结招聘,推特还没易主,社交平台上还有成群的零基础转码博主,结果不到3个月,转码风就被时代按下了暂停键。
硅谷裁员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才刚刚开始显现。这场裁员潮下,没有人是真正的幸存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科娅、天禾、张宁、肖楠为化名。
Meta脸书史上最大规模裁员、扎克伯格道歉,硅谷裁员潮有多糟?
11/10/2022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11月9日,脸书母公司Meta表示将裁员1.1万人,相当于13%的人员缩减,也是公司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扎克伯格一度凭借着“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的口号,快速突破、除旧立新的带领脸书数次转型,但这次,显然步子迈得太大了。
扎克伯格向被裁掉的上万名员工道歉,其中有为慷慨离职补贴欢呼雀跃的,也有为工作签证焦虑的,也有还在休产假的新手妈妈,以及刚入职不久的年轻人。
Don't Fight The Fed,意思是永远不要和宏观大势作对。现在正是这样的一个时期。在宏观经济衰退,美联储持续加息,股市持续下跌的同时,科技公司裁员是迟早的事情。而或许,现在只是开始。
你将看到:
00:01 Meta史上最大规模裁员
01:07扎克伯格道歉
02:32 仁慈的离职补偿
04:50不再适用的“Move Fast and break things”
【关于硅谷101】
我们是由海内外一线媒体记者/主持人创办的栏目,深度解析硅谷创新趋势,以轻松的风格分享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我们采过顶级科技大佬,积累了数万小时的媒体经验,做过调查性报道,操盘过千万级传播量的知名深度稿,引发全国讨论和微博热搜;致力于将最专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搜集能力转化为易传播的新媒体力量。
关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
【招聘】
我们在招兼职或全职后期特效,欢迎发送简历及作品至video@sv101.net 或 qian@sv101.net
【Comment】
如果你需要内推或求职帮助,以下资源也许能帮到你(来自硅谷互助群):
Meta Layoff Help Doc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n-1Mb4wUikZ_FB1sDOeXpTiFdqJ7qC8WlOs02ODKqBQ/edit#gid=0
Career up club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HCd3V9gY0oikrgpWysrmmxzbTm9jjypMkqFTmjko7SI/edit#gid=0
SVLC help form https://forms.gle/qqrSgMXWp6a7V9hB7
11月美联储再加息、科技股大崩盘,扎克伯克还要死磕元宇宙?
11/03/2022
11月初,美联储再度加息75个基点,科技股继续下跌!在10月末,明星科技股们,包括Meta,英特尔,亚马逊,谷歌,微软还有苹果公司在一周内都纷纷密集公布了财报。除了苹果,其它公司的第三季度财报都让华尔街非常失望,引发了不少科技公司的股价大崩盘,特别是Meta(脸书)。而业内人士说,Meta创始人扎克伯格这次相当于“给了华尔街一个中指”,而华尔街也反手给了Meta一记耳光。在资本寒冬之际,投资人对硅谷科技巨头们的开支有了更严格的要求,而心比天高的硅谷科技颠覆者们却有自己的脾气。
如果你是小扎,你会屈服于华尔街减少对元宇宙的投入速度、还是一意孤行全力all in元宇宙呢?
这期视频你会看到:
00:00 财报集体爆雷
00:55 Meta:一意孤行的叛逆者
07:17 亚马逊:或学习阿里巴巴模式
09:25 英特尔:让华尔街放心的“好学生”
10:50 苹果:矮子里面拔将军
12:36 谷歌:还有一次机会
15:03 告别无尽预算的日子
【关于硅谷101】
我们是由海内外一线媒体记者/主持人创办的栏目,深度解析硅谷创新趋势,以轻松的风格分享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我们采过顶级科技大佬,积累了数万小时的媒体经验,做过调查性报道,操盘过千万级传播量的知名深度稿,引发全国讨论和微博热搜;致力于将最专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搜集能力转化为易传播的新媒体力量。
关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
【招聘】
我们在招兼职或全职后期特效,欢迎发送简历及作品至video@sv101.net 或 qian@sv101.net
马斯克收购推特聊天记录曝光:世界首富的瞬间上头或意味着百亿美元惨痛代价
10/14/2022
一场440亿美元的收购案,竟然源自于一起口舌之争之后的瞬间决定?有可能,这样情绪上头的决定,让马斯克多花了很多钱。最近特拉华州的法院曝光的一份法律文件,记载了特斯拉创始人伊隆·马斯克收购推特过程中的短信与邮件记录。这其中暴露出的内容,绝对是马斯克不想暴露的,可以说是一场公关灾难。
这期视频你会看到:
02:09 收购来龙去脉
03:09 诉讼及谈判现状
04:11 法院文件曝光:马斯克买推特是‘上头“?
12:22 资深并购律师分析:世界首富不懂上市公司收购
18:09 事件走向预测
此前分析马斯克收购推特视频: 马斯克旗下的推特,滑向深渊还是拥抱加密未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Dcd...
【同名播客】
这里,你会听到专业律师、记者等嘉宾非常详细专业深度的讨论了这个收购案里让马斯克可能多花了100亿美元的条款和细节。
【关于硅谷101】
我们是由海内外一线媒体记者/主持人创办的栏目,深度解析硅谷创新趋势,以轻松的风格分享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我们采过顶级科技大佬,积累了数万小时的媒体经验,做过调查性报道,操盘过千万级传播量的知名深度稿,引发全国讨论和微博热搜;致力于将最专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搜集能力转化为易传播的新媒体力量。
关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
【招聘】 我们在招兼职或全职后期特效,欢迎发送简历及作品至video@sv101.net 或 qian@sv101.net。
软银“断尾”与孙正义的赌徒人生
9/22/2022
片尾有彩蛋哟!🎉
就在8月中旬软银发布了234亿美元的创纪录季度亏损之后不久,9月中旬,媒体爆料软银正在考虑筹备第三只基金,在没有投资人买单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自有现金”来绝地反击。如果软银决定推出愿景基金第三期,这意味着,已经“断尾”的孙正义拒绝认输,将继续加注依然惨败的赌局。
孙正义曾说:壁虎断尾三分之一就长不出来了。软银还没断尾三分之一,所以,游戏仍在继续。
这期视频,我们将详细分拆软银的集团构成和孙正义的成长轨迹,试图探索:孙正义为何布局如此大的一盘赌注,激进主义为何一败涂地,以及孙正义过山车般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
撰稿:陈茜
你将看到:
00:39 软银的断尾求生
03:48 软银是个啥公司?
06:06 成为孙正义
07:21 赌局一:雅虎
09:13 赌局二:阿里巴巴
10:21 赌局三:千亿级野心
14:14 激进主义的必然失败
17:14 WeWork闹剧与Masa-PO
20:42 赌局四:纳斯达克鲸
24:19 未来?
【关于硅谷101】
我们是由海内外一线媒体记者/主持人创办的栏目,深度解析硅谷创新趋势,以轻松的风格分享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我们采过顶级科技大佬,积累了数万小时的媒体经验,做过调查性报道,操盘过千万级传播量的知名深度稿,引发全国讨论和微博热搜;致力于将最专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搜集能力转化为易传播的新媒体力量。
关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
【硅谷101播客】
这是一档分享当下最新鲜的技术、知识与思想的科技播客
【Web3 101播客】
《Web3 101》是一档探索 Web3 世界的播客,在这个技术与商业上采用了全新配比的世界里,跟着Jane与阿伟展开一趟冒险之旅。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
【招聘】
《硅谷101》团队在招全职/兼职音频&视频后期哟,欢迎发送简历至:video@sv101.net
实测马斯克星链计划
如何从一个成功率为0的生意,变成一场太空争霸赛?
8/31/2022
2022年8月底,伊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与美国运营商T-Mobile宣布,双方计划展开合作,利用旗下的Starlink卫星为全美各地的T-Mobile手机提供连接服务,甚至在目前没有无线服务的偏远地区,并计划在2023年底前在选定的市场开始测试短信服务。
这意味着Starlink星链为消费端提供手机信号覆盖又前进了一步,在海洋、森林、沙漠中上网刷剧指日可待。然而,在这背后,Starlink等卫星互联网技术的故事非常精彩!这曾经还是一个全体破产、生还率为零的产业,而如今已经一却成为太空争霸赛的必争擂台。
7年前,马斯克提出星链计划的时候,舆论当时吵翻了天,质疑这是不是又是一个PPT项目。当我们的地球上方已经开始布满星链的卫星的时候,先发优势又被马斯克占领了。这期我们就来分析下卫星互联网三代技术的更新升级,以及星链现在所面临的竞争格局和对人类的潜在风险。
不仅如此,为了更直观的展示星链计划,我们还来了个实测,一起来看看星链的使用体验到底如何。
这一期《硅谷101》你将看到:
01:30 实测星链:第一次居然失败了
07:02 卫星互联网:成功率为0的生意
09:18 回顾历史:三代卫星互联网技术
14:00 SpaceX火箭回收技术,是星链的核心优势
18:36 人类的文明之锁:碰撞风险与太空垃圾
22:45 星链对近地天文观测的毁灭性影响
26:25 尾声:民营太空创业热
撰稿:泓君
【关于硅谷101】
我们是由海内外一线媒体记者/主持人创办的栏目,深度解析硅谷创新趋势,以轻松的风格分享科技行业的最新动态。我们采过顶级科技大佬,积累了数万小时的媒体经验,做过调查性报道,操盘过千万级传播量的知名深度稿,引发全国讨论和微博热搜;致力于将最专业的媒体素养和信息搜集能力转化为易传播的新媒体力量。
关注我们,从这里驶向未来。
【硅谷101播客】
这是一档分享当下最新鲜的技术、知识与思想的科技播客
【Web3 101播客】
《Web3 101》是一档探索 Web3 世界的播客,在这个技术与商业上采用了全新配比的世界里,跟着Jane与阿伟展开一趟冒险之旅。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
联系我们: video@sv101.net
当“健身”遇上元宇宙,比刘耕宏还要强?
8/12/2022
硅谷开了VR健身房,比刘耕宏还要强?《硅谷101》团队成员为啥全体种草?快来看视频!
2020年,Oculus Quest 2的进入市场更加快了游戏带动运动的发展。之后的2021年,Oculus的母公司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带火了一波元宇宙概念和投资项目,同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VR游戏,无论是站着的,还是坐着的,都在加快涌入市场的速度。与此同时,确定的是,人们对于游戏的观念也在随着体感类的游戏发生变化。从最初玩游戏只能坐着,渐渐全身都站了起来,到现在运动能量消耗能与日常运动平起平坐。
这期视频,我们探访了硅谷最in的VR健身房,从能量消耗,驱动力,即时方案优化三个维度看看VR健身PK当红教练刘耕宏,谁赢了呢?
你将看到:
00:05 开头:小陈主播打脸日常
01:05 探店VR健身房
04:38 VR vs 刘耕宏
06:40 Round 1: 能量消耗
09:10 Round 2: 驱动力
11:38 Round 3: 即时方案优化
13:50 体感设备发展史
16:59 结尾:元宇宙时代
【招聘】 《硅谷101》团队在招全职/兼职视频后期哟,欢迎发送简历至:video@sv101.net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重磅】宇宙深处的奥秘,詹姆斯韦伯科学团队解析全彩星空
8/02/2022
“当生命意识到宇宙奥秘的存在时,距它最终解开这个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了。” -- 刘慈欣
不久之前,很多人朋友圈都被一组震撼的宇宙照片刷屏。这是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升空之后拍摄完成的,这也是NASA发布的第一批全彩星空照片。这期,我们邀请来了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团队的一线科学家,为大家解析这五张照片,以及这台价值百万的望远镜是如何造出来的。
02:04 韦伯深场:来自宇宙最深处的光
04:09 船底座星云:在尘埃与星空的边界
05:38 南天指环星云:当恒星面临死亡
06:52 系外行星光谱:探索到水
08:08 斯蒂芬五重奏:一张显示韦伯卓越观测能力的照片
12:03 韦伯的艰辛研发历史
16:19 天文学家的仪式感:把望远镜指向木星
之前听《硅谷101》音频内容已经觉得足够感动,但配合着图像和视频来说只能用震撼两字来形容。人类已经越来越接近宇宙的秘密了吗?
撰稿:陈茜、泓君
欢迎联系我们:qian@sv101.net
硅谷 101 --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2022年的硅谷寒冬: 估值体系崩塌、泡沫破灭,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
7/22/2022
2022年的炎热夏日,硅谷的寒冬却悄然而至:科技初创公司裁员潮来临,科技巨头们放缓或冻结招聘,独角兽估值砍半,VC们不再轻易出手... 人们说:好时光戛然而止了。
过去十年,全球创业圈人人内卷,以硅谷为首。无视估值公式的翻倍给价,资本疯狂输血扩张、跑马圈地,以孙正义为代表的激进投资人高喊着:疯子比聪明人更容易赢!于是疯子们跳出来变成了天才被捧上神坛。
如今,神坛已消散,是要重新面对现实的时候了。
在这期视频中,你将看到:
00:03 寒冬来了
02:00 估值泡沫
03:54 三个融资趋势变化
06:05 估值公式
08:34 跳出来的疯子
11:57 挤泡沫
13:00 总结:好时光戛然而止
欢迎联系我们:qian@sv101.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