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增包括足球运动在内的24种本科专业
早报网
3/19/2024
中国新增包括足球运动在内的24种本科专业,今年起即可高考招生。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教育部星期二(3月19日)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此次增设的24种新专业包含: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技术等专业;电子信息材料、智能视觉工程、智能海洋装备等专业;中国古典学等专业;健康科学与技术、体育康养、足球运动等专业。
据了解,此次共新增备案专业点1456个、审批专业点217个,其中包括160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57个目录外新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6个。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将列入相关高校2024年本科招生计划。
此次专业设置工作,增设、调整专业点1719个,同时,对高校申请撤销的1670个专业点予以备案,增、撤、调共涉及3389个专业点,数量为历年最多。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表示,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增加数量位居前三,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专业点数量相对减少。从学科门类看,工学所涉专业点数量最多,有1322个,占比39%,这与工学作为第一大学科门类的基本情况相呼应。总的来说,专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更趋理性。
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说,此次专业设置和调整工作强化交叉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增交叉工程、健康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工程软件等新专业,支持高校增设一批智能建造、网络与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点;突出就业导向,梳理报送就业率相对较低的专业223种,为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压实高校主体责任,明确要求高校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谨慎增设、及时调减。
上海将提升高校理工农医专业招生占比
早报网
3/17/2024
中国上海市计划进一步提高高校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
据上观新闻报道,记者星期六(3月16日)获悉,《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出台。
根据最新调研,上海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负责人向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报告,在中国十多个学科门类中,“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结构比重,本科层面超过50%,研究生层面超过60%。而在上海,这一比例低于全国。
为此,上海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另外,上海也将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规模,未来三年中,理工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中国学生入境遇严询、持有效签证却被遣返…对美国幻灭了?
世界新闻网
3/16/2024
多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在洛杉矶国际机场入境时遭遣返。(本报档案照)
多位中国籍学者、官员和学生向华盛顿邮报表示,他们入境美国时受到边境官员不公平对待;长时间盘查或被拒入境的类似沮丧遭遇,不仅导致「小红书」等网络社群流传如何规避美国海关问题的小诀窍,更加剧了中国学生是否值得来美求学或工作的疑虑,对美国的幻灭观感也油然而生。
「以前来美求学很光荣,有些家长觉得只有美国值得去,现在这种情绪已经减弱了。」中国武汉公务员梅立昂(Leon Mei,音译)说,他17岁的儿子正在申请大学,目的地包括美国、英国和澳洲。
与此同时,六名中国学生和两名访问学者向华邮表示,他们持有效签证入境,抵美时却被盘问其研究、家庭状况、与中国共产党的任何可能联系等等。其中两人签证被取消,立即被遣返。
由于美中官员拒绝提供详细数据,在美国边境被拒的中国学生人数很难量化。美国国务院表示,近年在美国港口被拘留和禁止入境的中国学生人数保持稳定,占入境人数不到0.1%。
过去四年来,在美留学的中国公民持续受到额外审查;中国公共安全部长王小虹2月还曾要求美国国土安全部长梅奥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停止「无故骚扰和审问中国学生」。
学术交流,几十年来一直是美中两大国相互了解的方式之一。2009年至2019年间,中国学生在美国学校入学人数倍增,是美国大学收入及科学、工程和技术相关领域人才的巨大来源。但双边关系持续恶化外加新冠疫情混乱,导致双方交流人数下降。美国国务院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为37万人,下降20%以上。在中国的美国学生人数则从疫情前的1万多人降至不足1000人。
两国都可能因为交流下降而蒙受损失。清华大学国际安全与战略中心主任、史丹佛大学访问学者达巍,最近也曾在入境美国时被拦下询问。达巍说:「无论美国视中国为伙伴或敌人,都需要了解对方。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五年或十年,你会失去一个世代的中国观察家」。
中国发布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 银行开户等更方便
世界新闻网
3/14/2024
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指南称,外籍来华人员可持护照等有效证件就近去银行网点开立本外币银行账户。
指南提到,如持有toss pay等境外电子钱包的用户,可直接使用现有钱包进行支付,无需另行下载其他APP。
该指南还介绍了银行卡、移动支付等各类支付服务的获取方式和使用流程。
此前,为便利来华外籍人士,中国人民银行还宣布了多项优化支付服务的新措施,包括将移动支付单笔交易限额由1000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并简化身份验证安排,使外籍来华人员在绑卡等一系列过程中更便捷办理等。
中国央行:为外籍赴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优质支付服务
侨报网
2/29/2024
中国央行29日召开优化支付服务推进会,提出要为老年人、外籍赴华人员等群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务,更好服务社会民生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图为市民经过位于北京的中国央行。(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中新社报道,会议指出,中国央行将会同有关方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统筹力量补齐短板弱项,持续深化支付服务场景建设,不断提升支付服务的包容性,着力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
会议要求,各有关单位强化跨部门合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建立跟踪督办机制。要聚焦重点城市、重点场所,激发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外币兑换机构等支付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盯银行卡受理、外币兑换、现金支付、移动支付和宣传推广等重点任务,力争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胡浩中表示,公司将重点加强与地方交通等部门沟通,加快解决地铁、出租车行业不支持受理银行卡非接支付等问题,优化旅行通卡产品设计,让银联、银行等各类支付产品在各场景通用好用,不断提升老年人、外籍赴华人员等各类群体支付体验。
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泽宇称,后续将与各行业主体联动协同,提供刷卡、现金、扫码、数字人民币等多种支付方式,供消费者选择,确保消费者想花就花得出去。“同时,作为商业银行,我们也将在优化刷卡受理环境,保障现金服务方面重点推进。”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也提到,下一步将推进支付“适老化”服务,消除数字鸿沟。引入更多面向外籍用户的服务,接入更多卡组织和境外电子钱包。着力加强移动支付推广普及,并做好相关重大活动的保障工作。(完)
外国人在中国花钱难, 难在哪儿? 如何解决? 一文了解
央视新闻
2/28/2024
近日,外国人在中国花钱难问题,引发关注。
随着中国免签的“朋友圈”持续扩容,中国已与超过150个国家缔结了涵盖不同护照的互免签证协定。中外往来日益密切,但也出现一个问题:中国国内普遍习惯使用移动支付,而外籍来华人员多使用银行卡和现金等支付方式,支付习惯存在差异,导致部分外籍来华人员支付不便。
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外国人在中国支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缓解支付痛点?
外国人在中国支付,面临哪些难题?
外国人在中国的支付方式大致有三种:刷卡、现金和移动支付,但三种方式都存在难题:
其一,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
在1月18日举办的2024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万事达卡大中华区市场营销副总经理吴焕宇表示,据统计,2023年第三季度,万事达卡全球跨境支付交易量同比增长超20%,交易金额也已达到2019年同期水平的155%。虽然全球范围内消费韧性可观,但入境人士在华支付仍面临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等困难。
根据2023年万事达卡重点商圈外卡(即国际支付银行卡)调研,在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零售餐饮商户的外卡受理覆盖率不足四成。
去年,上海市政府参事课题组开展了一项关于提升入境人士境内支付便利度的调查。调查显示,这几年受疫情和金融监管政策等影响,外卡收单业务逐步萎缩,许多外卡POS机退出市场。课题组委托第三方机构选取上海市范围内外籍游客出现频率高的商圈、地标中的401家商户开展实地抽样调研,结果显示,401家商户中安装外卡POS机的仅有183家,占比45.39%,不足一半。
同时,由于外卡刷卡手续费高昂,单笔费率基本上在2.5%~3.5%不等,远高于支付宝的3.8‰,很多商户更愿意引导外籍游客使用现金或支付宝、微信,外卡刷卡率仅为23.19%。
2月26日晚,记者来到北京朝阳区三里屯商区,随机走进几家店铺,包括服装店、咖啡店、餐厅、超市等,大部分店铺装有外卡POS机,可刷外卡。一家服装店的店员说:“经常有外国客人来,大部分是刷外卡,有的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时间长了,也会用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但几家街边小店和卖糖葫芦的摊主并没有安装外卡POS机,其中一位店主说:“主要是成本问题,没有安装POS机,外国客人到店一般是收取现金。”
其二,现金支付,找零难。
据多位外国人反馈,在购买商品时,有时会遇到想付现金,但商户没有足够的零钱可找的情况。
其三,移动支付的痛点在于实名认证问题。
如果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使用移动支付,一般可选的软件有微信和支付宝。以支付宝为例,外国人有两种方式可选:
外卡内绑:外国人下载支付宝App后,可以绑定境外银行卡。
据支付宝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前期支付宝外卡内绑业务推广的过程中,一些外国朋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下载了支付宝App,但在要求提供护照等详细个人信息时,因为个人隐私等,很多用户最终放弃使用外卡内绑服务。还有一些外国朋友通过客服等渠道,向支付宝反馈,表示难以接受提供护照信息。
针对这一情况,后续服务流程进行简化。如今,来华旅游的外国朋友只需要用境外手机号完成注册,绑定境外银行卡后,即可使用支付宝支付。但当累计支付金额达到500美元后,如需继续使用,要上传身份信息进行认证。
此外,使用外卡内绑服务,用户需要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对于单笔交易金额不超过200元人民币的,支付宝免收手续费。单笔交易金额超过200元人民币的,收取3%的手续费。
来自美国的怡然,已在中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目前在北京从事市场公关工作。她在中国常用的支付方式是支付宝、微信等,也上传了自己的护照信息进行认证。“我对上传个人信息是有顾虑的,但如果不上传,一些功能没办法使用,比如开发票等。”
来自韩国的金恩智也提到类似问题。“对上传个人信息有顾虑,但因为长期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已经生活六年了,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更方便,比如想要查看自己都在哪里消费了什么,能随时查看到。”
一对来自俄罗斯的年轻夫妻最近到北京旅游,计划游玩十天,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出发前做了攻略,下载了支付宝App,用俄罗斯的手机号注册,也上传了个人护照信息。“我们对上传个人信息有顾虑,但因为扫码支付更方便,我们住酒店、吃饭、买景区门票,都是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外包内用:外国人可以直接使用境外电子钱包扫支付宝二维码。
目前,支付宝已经可以支持境外7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个电子钱包用户入境使用,包括AlipayHK(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Touch ‘n Go eWallet(马来西亚)、Kakao Pay(韩国)、MPay(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HiPay(蒙古)、Changi Pay(新加坡)、华侨银行(新加坡)、Naver Pay(韩国)、Toss Pay(韩国)、TrueMoney(泰国)。但涉及的国家和地区数量有限。
支付宝相关工作人员还提到几个问题:一是会出现绑卡不成功的情况,因为支付宝要对接几万家外国银行,每家银行的风控都不一样,需要一一去对接,目前还在改进;二是外国人,特别是欧美人对移动支付不熟悉,他们更习惯使用信用卡,特别是对于支付的时候要提供个人信息存在很大疑虑;三是目前很多应用没有英文版,比如进入一些公园需要提前预约,但没有英文小程序,目前支付宝方面与合作伙伴沟通,未来会开发更多英文小程序。
如何缓解支付痛点?
去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解决方案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大额刷卡”方面,完善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
张青松表示,央行已组织各分支机构摸排辖内商户外卡受理的情况,会同商务、文旅等部门划定重点商圈、机场、火车站等主要涉外场所,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加快推动重点商户开通外卡受理。
比如目前北京正在推动重点商圈、景点、公园、星级酒店等重点场景布放POS机或进行外卡受理能力升级改造。北京的一家酒店经理表示,从2023下半年开始,入住的外国客人数量增长十分明显,酒店专门针对外国游客的支付需求进行了服务升级和改造。“外国客人来到中国,大部分都是想用信用卡直接支付,同时换一点现金用于日常开支。我们酒店不仅可以刷外卡,在现金兑换方面,我们可以兑换15种以上的货币。”
“小额扫码”方面,丰富移动支付的产品供给。
央行已经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等机构推出“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创新研发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
“现金兜底”方面,改善现钞使用环境。
组织银行开展ATM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覆盖率。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银行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工行在北京地区对外营业的个人外汇业务网点,都能提供个人外币现钞兑换业务。工行150家出境金融服务中心可支持22个外币现钞币种的兑换业务,近3000台ATM均支持外卡取现。
有学者表示,解决外国人在中国的支付问题,既要有制度方面的安排,也要有技术层面的建设,在政府提倡和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市场主体。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支持相关机构提升境外游客移动支付体验。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202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提高入境游客使用境外银行卡及各类电子支付方式便捷程度以及外币兑换便利性。
上海市政府参事顾晓敏认为,境内支付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便利关口前移,各类支付场景还需要拓展,例如旅游景点、演出展览、体育赛事等的预约购票,乘坐出租车、公共交通、租赁车辆、购买机票车票,医疗、美容、体验式消费和服务消费等,需要全链条、全场景的协同和打通。
此外,还有学者建议,探索建立一些适合外国人支付的专属产品。首选的方案是融合、趋同,既有利于外国人来华,也有利于中国支付企业走出去。可以考虑先设置一些外国人专属产品,比如微信、支付宝就有海外版,或者开发一些比较便利、单纯用于支付的App,从而简化有关问题。
随着中国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经济贸易等吸引大量外国人来到中国。优化境外游客来华支付场景,改善支付体验,有利于进一步带动中国消费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事关外籍赴华人士支付便利 中国国常会发声
侨报网
2/26/2024
围绕支付服务优化,中国官方又有新部署。23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聚焦外籍赴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图为外国游客在杭州使用电子支付软件。(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
北京商报网报道,谈及本次最新部署的重要性,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全球领先,但完善的支付服务并不能仅仅依靠支付,还需要通过交通、零售、线上订票等各个环节实现整体配合。相较过往围绕优化支付服务的表述,本次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层级更高,在政策落实效率、速度以及全面性方面均有望全面加快,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说,上述会议强调要聚焦外籍赴华人员等群体的支付不便问题。这些群体在支付过程中可能面临诸多困难,如不熟悉移动支付操作、无法使用外语进行支付等。通过加强协同配合和加大资源投入,可以推动支付服务更加普及、便捷,满足这些群体的实际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
支持多元化支付服务
事实上,针对“外籍赴华人员支付不便”问题,早前在中国央行与多机构的统筹安排下,支付机构、银行以及各商圈、景区纷纷开始行动。2023年年底,中国央行副行长张青松也曾透露,中国央行正会同有关机构,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解决方案,有序推进提高这类群体支付便利的各项工作。2月5日,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正式启用,提供涵盖外卡刷卡、扫码支付、外币兑换、现金使用、数字人民币等多元化支付服务。
另一方面,2023年12月,中国央行在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进行解读时,也多强调要引导支付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张青松指出,支付机构开展业务,应当以提供小额、便民支付服务为宗旨,对其监督管理应当围绕是否实现服务实体经济这一目标来进行。
多地优化现金使用场景
目前,包括美欧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和地区仍然将刷卡和现金作为主要支付形式,不同的支付习惯造成了外籍人士入境的支付难题。对此,中国多地也在对现金使用场景进行优化。
《四川日报》21日报道,四川商务厅、财政厅、中国央行四川省分行近日出台《提升外籍人士在川消费支付便利度若干措施》。在支持发展移动支付方面,四川将推动支付服务主体简化注册认证流程,实现境内电子钱包绑定境外银行卡、境外钱包和云闪付旅行通卡在商户端进行移动支付,便利外籍人士在小额、便民场景扫码支付等。
在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方面,四川将支持金融机构在全省机场、涉外酒店、重点商圈、知名景点等加快外币兑换点建设和自助兑换机投放。以“零钱包”形式,为社会经营主体提供零钞兑换、残损币回收等服务,鼓励社会经营主体张贴支持现金收付标识标牌。
《河南日报》旗下“大河财立方”报道,郑州一家工商银行针对外籍留学生小面额现金使用需求,主动为到店留学生客户发放零钱包。此外,该行还张贴“支持现金支付”小贴士,优化现金流通环境。做到“覆盖”境外赴华人员的“吃住行玩购”全场景消费,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体验网点。(完)
想买便宜机票 把握出发前这个时间段
世界新闻网
2/20/2024
Photo by rupixen.com on Unsplash
机票在旅游预算中占了一大部分,旅游与休闲(Travel+Leisure)网站报导,一项新的研究解决了众所关切的问题:什么时候订机票最划算。
根据旅游比价网站CheapAir的年度报告,在出发前至少三周、不超过两个半月间预订机票,是今年捡便宜的最好时机。
该报告是分析了全美超过9.17亿张机票后所得出的结果,它还提醒,如果旅客等到距计划行程不到一周的时间才预订机票,票价将贵59%。
此外,过早订票的旅客,如在航班起飞前280天预订,也可能会付出更高的价格,几乎与最后一分钟订票的价格一样高。
该报告还推翻了「有些日子的机票比较便宜」的说法,数据显示,无论在一周中的哪一天购买机票,票价平均相差不到1元。
不过,CheapAir发现,选择星期几出游确实会影响价格,并指出一周中最便宜的旅行日是星期三。此外,周间的机票总是比较便宜,旅客在改变行程与取消费用上较有弹性;一旦票价下降,也较有机会重新预订、赚取差价。
报告指出,机票价格一年平均变动49次,幅度可达100元。航空公司也会定期利用降价或会员哩程数进行打折促销;例如联合航空网站就有一个专页,介绍最新的优惠与促销活动。
周日、出发前42天 购买机票最划算
世界新闻网
2/7/2024
专家指出周末是购买机票的最佳时机。(取材自Hans Isaacson / Unsplash)
尽管2023年12月机票价格比前一年下降9.4%,许多人还是不断寻找节省机票价格的方法。读者文摘日前分析劳工统计局、Expedia、Hopper等最新研究与专家说法,向读者分析何时购买机票、订购酒店的最佳时刻。
哪天购买机票最佳?
根据Expedia,周日是预定航班理想时间。国内航班在周日时预定可节省约6%费用,国际航班则可能节省近13%。
然旅游优惠应用程序Hopper首席经济学家伯格(Hayley Berg)表示,过去许多民众认为,购买机票最佳秘密时间是周二午夜,但他们发现这仅适用于1.6%航程,影响机票定价因素很多,一般来说具体取决于所飞行的航线等,这意味着午夜预定航班最便宜的说法恐是误解。
多久前预定航班?
CheapAir最新分析全美8000多个市场,约9亿1700万航班价格得出的数据称,购买航班最佳日期是出发前42天。然报告也指出,预定机票时有许多因素影响旅客应提前多久预定航班,包括座位位置、目的地价格等。而根据Expedia,提前28天预定航班与最后一刻才预定航班者相比,可节省24%费用,国际航班需提前60天预定。
哪天飞最便宜?
伯格说,对国际旅客来说,周四出发的来回机票可节省6%,即60元。CheapAir机票研究显示,国内旅客而言,周三是一周中机票最便宜的一天,与最贵日相比,每张机票平均节省102元。
哪个月搭飞机最便宜?
1月与2月是最便宜的飞行月份,因民众假期结束重返工作岗位。Expedia称8月是夏季机票价格最便宜的月份,平均票价比7月低近10%。8月的机票也比12月高峰期间便宜。
一天中最佳旅行时间
旅游专家一致认为,清晨的航班通常不拥挤,尽可能避免搭乘当天最后一班航班,尤其是冬季,以减少因恶劣天气错过转机,或不得不在机场过夜的机会。
最糟糕的飞行时间
假期总是旅游最繁忙时期,票价也会更高,特别是机场会挤满旅客,游客排队时间更长。
如何才能获得最优惠价格?
除购买廉价航空外,民众也可采取其他措施节省航空旅行费用。首先,搜索便宜机票网站,如Expedia、Skyscanner、Orbitz、Momondo、Kayak、CheapAir等。预定时务必阅读细节,注意额外费用限制等。
国家旅游记者沙顿(Dayvee Sutton)说,游客可追踪想去的地方机票价格,以Google Flights为例,只需输入目的地,当价格发生变化时,Google会发送电邮通知。
而夏末和初秋旅行需求较低,意味着9、10月旅行可能有更好的机票优惠。
此外,许多人认为,查找航班时要清除浏览器上的cookie。沙顿说,一些搜索网站的演算方式,确实会追踪用户搜索,进而影响航班报价,虽然这说法不总是正确,但这问题有些模糊,更好的政策是匿名搜索。
注意:订机票切记避开3大雷区 这时间出发最靠谱
香港01
2/4/2024
美媒2月3日称,美国佛罗里达州空中服务员卡罗琳(Caroline)发布影片分享订机票的心得,称要注意避免踩进3大误区,而且在“这个时间”出发。
卡罗琳2022年6月25日在Instagram发布这段影片,称第一个订机票的“雷区”就是没注意转机时间,尤其在旅游旺季飞机常有延误时,人们可能会赶不到下一个航班,但又因其他班机机票已售罄而滞留。她说乘客如乘搭的是美国内陆机,建议在2个航班之间预留2小时的空档,若是国际航班,须预留3小时空档,确保自己有充分时间通过海关以及来到登机闸口。
卡罗琳称,人们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是预订下午或晚上出发的班机。她称乘搭清晨出发的航班遇到延误的机会较小——航班愈早起飞,一切就愈顺利。
她说第三个“雷区”是人们在网上预订机票后没即时下载航空公司的手机应用程式。她指航空公司的App显示包括航班是否有延误、登机门编号在内的资讯,适时留意这些资讯,会让自己的行程更顺利。
波音737 MAX 7型飞机设计修改 料在九个月内完成
早报网
1/31/2024
波音首席执行官卡尔霍恩(中)1月24日到国会山民主党参议员玛丽亚·坎特韦尔的办公室开完会后离开。 (彭博社)
美国波音公司正在抓紧完成认证其737 MAX 7型飞机所需的关键工程修改。此前一名美国议员说服波音不要寻求安全豁免。
彭博社引述波音首席执行官戴夫·卡尔霍恩(Dave Calhoun)说,Max 7型飞机发动机进气口防冰功能的重新设计可能会在九个月内完成。这家陷入困境的公司将投入额外的工程师和资源以加快进度。
卡尔霍恩星期三(1月31日)在讨论第四季度收益的电话会上说:“我们将增加资源,增加所需的任何测试,我们将尽一切努力”帮助这款拖延已久的机型获得批准。卡尔霍恩拒绝讨论认证时间,称这取决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这些评论为两种尚未亮相的窄体喷气式飞机Max 7和更大的Max 10的客户提供了见解。阿拉斯加航空公司运营的一架737 Max 9客机在本月早些时候差点发生空难,此后外界越加担心,在波音加强审查的情况下这些机型可能会面临进一步推迟。
波音向FAA撤回737MAX7客机安全豁免申请
来源: 香港中通社
飞机制造商波音公司29日证实,将撤回向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申请737MAX7客机的安全标准豁免。公司表示,确信有关申请遵循了当局在确保安全运行的既定流程,公司正采用工程解决方案,会在认证过程中完成。
纽约证券交易所屏幕上显示的波音公司标志。(图片来源:美联社资料图)
香港中通社报道,FAA于去年8月公布的适航指令,指737MAX7引擎防冰系统一旦在干燥环境中开启超过5分钟,可能令引擎进气道内管过热,导致内管失效及进气道罩严重受损,虽然有关情况从未在飞行途中发生,但波音亦认同最坏情况是有机会令客机部件脱落。
参议院航空安全小组委员会主席达克沃思早前去信FAA,要求驳回波音豁免申请,指有关问题可能引擎管道破裂和脱落,碎片可能损毁机身,危及机翼后靠窗座位的乘客。
波音29日表示,虽然波音有信心这项系统的提案会得到一个限时豁免,它遵循FAA既定的安全操作程序,但波音在认证过程中会采用一个工程解决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