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安部:不将涉密文件带离办公场所
早报网
12/25/2023
中国国家安全部发文,要求民众不可将涉密文件、资料带离办公场所。
中国国安部星期一(12月25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列出一份日常保密注意事项清单,分涉密文件、涉密计算机、生活中的手机和生活中的朋友圈四个方面提出保障国家安全的要求。
中国国安部指出,国家秘密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每个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追究。工作生活中有一些小细节,稍不注意就会引发失泄密风险,造成严重后果。
中国国安部提出,不将涉密文件、资料随意堆放在办公桌上,用后及时放到符合保密等级的保密柜中;不将涉密文件、资料带离办公场所;阅读或使用完涉密文件、资料后不私自留存;不随意将存有涉密文件的U盘或移动硬盘交由他人使用等。
在涉密计算机方面,中国国安部要求,不将这类计算机接入互联网或其他公共网络;不随意在这类计算机上安装从互联网下载的软件;不擅自卸载这类计算机上的安全软件;不点击陌生账号发来的电子邮件和链接等。
中国国安部还提到,不用手机发送国家秘密事项或涉密信息;不扫描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连接没有加密防护的WIFI网络;不轻易在敏感地点附近打开手机的定位功能等。
中国国安部最后强调,不与朋友、同学、家人等谈论涉密事项;不携带密件等涉密物品参观、游览、探亲访友或出入公共场所;不在公共社交平台上谈论涉密事项等。
中国外交部: 12月24日不是平安夜 是长津湖战役73周年
环球网
12/24/2023
为何把平安夜看作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让很多人破防?
本来这些洋节确实跟中国关系不大,本质上还是西方在宣扬其宗教文化,只是后来商家为了引导消费,更加大了宣传力度。
从宣传层面,西方一直在做的就是两件事:第一是宣传西方文化多么好,第二就是抹黑中国。
尤其是巴以冲突开启之后,让中国人看得更明白了,西方文化中太多欺骗和歪曲,西方的普世价值也摇摇欲坠。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并不是,只是不是像西方那样的宗教信仰,而是相信自己,相信人定胜天。
除了中国以外,其他地方都信奉神明,唯独中国人会封神,就算是在以前的神话(电视剧)中,什么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等,中国人不会等待神的旨意,而是要去战胜大自然。
很多人一直以为传统文化没落了,其实那是中华民族的根,也许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学习西方一些优秀的东西,但是会一直不断完善中华文化。
中国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渐摸透西方的套路,以前都是自我反思,为什么西方先进了,为什么我们落后啦。
这也是为何我们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沉沦之后要重新崛起,肯定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想过洋节的那就自己过呗,本来这个也没人逼着,但是如果有人愿意说没有平安夜,12月24日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那也是很正常的。
对中国来说,要想屹立在世界舞台上,就是得强大,得有自身的威慑能力,那些给我们争取到和平的英雄们,值得我们不断去怀念。
当然过洋节本质上也没错,很多人也不是信奉西方那一套,只是需要一个可以放松可以狂欢的机会,毕竟节日的核心是快乐,这也是年轻人的需求。
如果不过洋节,那我们可以多开发一些自己的传统节日,甚至弄一些新节日,自然也就没人过洋节了。
用大禹治水来说,就是堵不如疏,只有我们自己的节日多姿多彩了,自然洋节也没了市场。
过节最重要的是要有假期,如果能调整下假期的安排,让人们有更多的假期,那新的节日应该会流行起来的。
12月24日,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纪念日,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致敬先烈!未来可以考虑纳入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岂不美哉。
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
观察者网
12/22/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网站消息,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临时代办戴兵大使在联大决议通过后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许多国家和地区把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
戴兵大使指出,中国推动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务实行动。春节正式成为联合国假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将有力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积极体现联合国倡导的多元、包容文化价值理念。联大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得到了联合国会员国和联合国秘书处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和踊跃支持。
联合国除了东道国的重要法定假日外,可由联大通过决议,把世界范围内广泛庆祝的节日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在当天尽量避免安排会议活动。联合国秘书长每年都在春节发表贺辞,向中国及所有庆祝春节(农历新年)的各国人民致以节日问候和祝福。
中华文明探源:5800年前进入起源加速阶段
侨报网
12/10/2023
中国国家文物局9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显示,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发布会介绍,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外的标志建筑。(图片来源:中新社资料图)
中新社报道,“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田野考古为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联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
自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实施以来,该项目进一步扩大了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围绕浙江余杭良渚、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29处核心遗址,在深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认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与探源工程第四阶段的认识相比,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识更加深化。
项目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和王朝时代两个时代。其中,古国时代第一阶段为距今5800-5200年前后,古国时代第二阶段在距今5200-4300年前后,古国时代第三阶段大体相当于距今4300-3800年前后。
大陆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表示,这几年几个重要的遗址有重要的新发现,比如牛河梁,把整体的当时的规模更加扩大,凌家滩也有重要发现。
王巍认为,一系列考古新发现是这几年最重要的成果,“因为只有这些考古的新发现,才能让我们的认识有新的提升”。(完)
专家初步弄清秦兵马俑一号坑军阵排列规律
02/22/2023
陕西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考古有新成果,专家初步弄清了军阵排列规律。
据中国央视新闻星期三(2月22日)报道,记者从中国国家文物局获悉,陕西省文物局发布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号坑、清平堡遗址等多项重要考古成果。
据了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从2009年至2022年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共清理出文物千余件(组)。
此次发掘的俑坑内的长兵器主要为铍与戟,短兵器可分辨出两种青铜剑有等级上的区别,远射兵器解决了檠木的使用问题,防护设备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指挥设备清理出鼓与鼓槌。
在俑的等级与军阵方面,明确了特殊俑的职能,初步弄清了军阵的排列规律。在车属遗迹方面,清理出笼箙等遗迹,并判定其为车配置装纳杂物之器,并非马槽。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达1万4260平方米。
秦始皇兵马俑考古新突破!研究人员:甬道被人挖开过!是项羽干的?
新浪网
01/12/2023
扫荡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军如何排兵布阵?秦陵陶俑制作流程如何?这些千古之谜的答案已开始浮出历史的水面。
据新华社消息,陕西省文物局12日发布了2022年度陕西重要考古发现,其中秦始皇帝陵考古发掘又有新收获,考古工作者对陵园外围的大型陪葬坑——一号坑进行了持续十余年的第三次考古发掘,新发现陶俑220余件,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还明确了秦陵陶俑的制作程序。
一号坑的第三次考古发掘开始于2009年,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目前共清理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以及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
这是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将军俑
这是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彩绘俑头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申茂盛介绍,一号坑的建筑结构为框架式,与厢椁式陪葬坑相比技术较为原始,可推知其在陵园中修建较早。同时,这次考古发掘还取得了多项突破:明确了武器的种类与配属,清理出俑坑中第一面盾牌,确认了特殊俑的职能,并初步厘清军阵的排列规律。申茂盛说,此次考古发掘还明确了陶俑的制作程序:陶俑在塑出大型后,先作细部雕饰,然后再粘接双臂。
据央视新闻报道,申茂盛还表示,此次考古发掘显示,俑坑甬道被人挖开过,推测有人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考古人员推测,能够利用甬道进入俑坑进行破坏的人,一定是参与了俑坑修建的人,联想投降项羽的秦兵,这些人在接受了项羽的指令来破坏的话,一定是轻车熟路,所以,甬道迹象可为项羽破坏秦始皇陵园和兵马俑坑提供一个非常有力的佐证。
上观新闻此前报道,根据有关文献记载,秦始皇陵在他死后不久便遭到盗掘,盗墓者就是秦末起义军领袖项羽;而揭露项羽盗墓行径的,则是同为义军领袖的刘邦,公元前207年,刘邦率丘入关,奉王子婴投降,项羽恐刘邦占领关中自立为王,也跟看率兵入关。
但在鸿门宴上,项羽还是放走了刘邦,并封刘邦为汉王。项羽为了发泄对秦的仇恨,屠咸阳城,杀秦王子婴,又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但他仍不罢休,又下令发掘秦始皇的陵墓。
据《水经注》记载,项羽以三十万十卒发掘秦始皇陵,盗走大量随葬宝物,运了二十日还没有运完。
这是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发现的盾
秦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按照排列密度估计,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6000余件。
2009—2022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位置位于一号坑T23、T24方,包括G8—G11四个过洞、Q8—Q10三个隔墙、俑坑的北边壁等第三部分,发掘面积约430平方米。
上海跟进放宽隔离天数 入境、密接改为「5+3」
世界新闻网
11/13/2022
中国宣布调整防疫政策后,各省市随后跟进宣布实施新的规定,备受关注的上海直到今天下午才跟进宣布新的措施。
中国国务院11日宣布入境与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时间由「7+3」缩减为「5+3」。公布后,部分省市已宣布同步实施,但上海方面传出12日仍在运行旧的隔离政策。到今天(13日)下午,「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才公布新措施。
澎湃新闻报导,「上海发布」指出,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上海市及时启动研究、认真贯彻运行,已优化调整并细化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一是对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二是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是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添加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
四是对入境人员,管理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五是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
六是优化校园核酸检测频次,中小学(含中职校)和托幼机构每周一、三、五进行校内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相关要求根据疫情形势进行动态优化调整。
七是一般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同时,进一步组织好常态化核酸检测和社区便民筛查。
不过,国务院宣布入境48时持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的新规定,并未见诸今天的「上海发布」新闻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