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宾大,教育经验就几句话




俞敏洪: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在宾大,教育经验就几句话

俞敏洪

8/19/2022

我本人就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女儿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大三,儿子才只有初二,正是让我焦头烂额的年龄,所以也有很多的体会。

  根据我个人经历,父母其实很难当,但是其实又很好当。  

  我觉得当家长要讲以下4个要点:



面对孩子成长

  要保持心平气和与正能量的状态

  我回忆自己,父母都是农民,但把我培养到北大。

  培育孩子的成功,其实跟知识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也发现不少家庭,条件特别好,父母文化水平很高,但把孩子培养的乱七八糟。

  面对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永远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保持给孩子正能量的状态。

  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真的做起来不那么容易。

  现在所有的家长和老师们琢磨一下,自己平时讲话多少是正能量的?多少是负能量的?

  我发现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说话一直都是负能量的、抱怨的口气。

  我们在孩子面前不自觉地评价社会不好的东西,习惯于把自己在社会中间的失落,所得到的不公平转化成怨气再散发出来。

  负面态度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孩子看世界也是负面的。

比如说孩子考试回来考了70分,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怎么这么笨?怎么只考了70分?

  你的孩子考到了95分,孩子回来说:“妈妈,我今天考了第二名,前面还有第一名。”

你有可能说:“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考到第一名。”

  你觉得这句话是鼓励吗?

  其实是特别充满负能量的话,其实孩子从内心希望得到你百分之百的肯定、你的赞扬。

  希望得到你说:“考第二名真不容易,你太完美了,不一定非要第一名。”

  结果你却说:“下次一定要考第一名。”

  这样孩子就充满压力了,你对他传递的是对他的失望。

  到最后,慢慢积累起各种各样的负能量。

  畏首畏尾的情绪,面对困难不愿意去克服,能拖拉尽可能拖拉。

  我和我爱人教育理念不同,我身上是充满正能量的人。

  孩子跟我在一块我比较心平气和,分数考的再差都会愿意跟我交流,因为他知道我不会对他们谩骂。

  但是他的妈妈不行,一定是各种严厉的要求:

“怎么40分钟还没有把作业写完呢?怎么这么慢呢?赶快把这20个单词默写完,不默写完不能睡觉。”

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孩子的逆反情绪、逆反心理会更多。

  当父母的情绪被孩子可预料的时候,被孩子接受的时候,这父母才是合格的。



要给孩子设立一些行为规范

  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要从小到大为孩子制定永远不可违背的规矩,你这个规矩是合情合理通人性的,如果不合情合理他们就会反对。 

  什么样的规矩是“规矩”呢?

  比如,从小到大,我母亲都有一个对我要求的“规矩”。

  就是每天早上去上学以前,要把地给扫干净,把床上的被子给叠起来。没有商量的余地,不做好就不要去上学,我就只能做。

  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的每一天,这件事情就没有变过,没变过的结果就是我养成了非常好的习惯。

  不要忘了,这样的一个习惯,背后延续了另外一个未来对孩子的成功极其重要的能力,就是有条不紊的能力。

  而有条不紊实际上是一个人能做成事情很重要的能力。



再比如,我儿子现在十三、四岁,上网比较多,而且他们学校要求全部用电脑写作业。

  这样一来,我发现如果他上网是有问题的,我就给他定一个“规矩”:

第一、可以上网;

  第二、上网的时间要控制,除了上网用电脑做作业以外,剩下上网看其它信息、查东西等时间不准超过一个小时;

  第三、由于打游戏很容易上瘾,所以原则上严禁用电脑打游戏;

  每个礼拜都可以打一次游戏,我给他买了用电视机接上的动态立体游戏,他可以把同学带过来打,但是电脑不能打;

  第四、他有自己的书房,但任何时候房门都不能关上,我随时进去都能看到他,而且他的书桌是不能背对门。

  我不是要窥探他的隐私,而是因为在这个年龄必须监督他,因为有些网上的东西是不能看的。

我儿子知道这个“规矩”是不能违背的,对我说:

  “我要把门锁上了你能拿我怎么办?”

  我说:“那还不简单吗?一脚就踹进去了嘛!”

当发现这个“规矩”,是他完全不能破,破了以后会有严重后果的时候,他会一直遵守。

  当然规矩定得要合理,我觉得我的规矩定的对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是合理的。

  他在看网上的视频时,有时候我也会停下来,问:

  “干什么呢?爸爸跟你一起看看嘛。”

  但是倒过来,如果走过去说:

  “你怎么又在看视频了?你的家庭作业还没有做完呢?还有没有自觉啊?”

  你说,孩子后面是什么反应?

  那一定是崩溃性反应,但是我们很多父母就是这样对孩子说话的。

再一个,当定好规矩以后,夫妻两个一定要一致,不一致的话是很容易被孩子利用的。

  孩子从一岁开始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之间的不同,来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这是生物性所决定的。

  更别说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太容易通过察言观色来怎么样,有的孩子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还会挑起父母之间的不和。



在读书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再坏也坏不到哪里

  有人问我:“你从小到大为什么能够喜欢学习呢?是天生喜欢学习吗?”

  这不是天生的。

  我们村上小孩没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就我考上了,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我从小喜欢读书。

  大家都问你父母都不认识字,为什么你喜欢读书呢?

  跟我母亲对我的期望有关系。

  我三四岁的时候,我母亲说你长大以后要当个先生。

  在我母亲心目中,当农民太辛苦了。

  我母亲希望我这样生活——变成一个白面书生,不用干农活,还能拿上公粮,当时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我母亲自己不认字,为了让我当先生,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你要读书。

  所以,从小到大我母亲从来不给我买任何玩具。

  当时我母亲养五头猪,卖的钱归自己家所有,零花钱用在我身上的只有一项——买书看。

  我四五岁时,给我买连环漫画,五岁以后已经认识了五六百个中文字,自己已经开始读小儿书了。

  我到六年级就可以读《水浒传》了,家教的影响就在这儿。

  尽管我父母没用他们读书的行为来影响我,但是我读书的时候他们每一次都是鼓励,只要我开始读书,家务事就可以全部放到一边去了。

  我为了躲避家务事,就会假装读书,我一假装读书,就真的读进去了。

  所以会发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如果说合理的话,并且还给予鼓励的话,这个孩子会沿着要求成长。

  所以你就明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多大。

  像我母亲,我四岁时就说希望我当一位先生。

  母亲创造一个随时随地读书的环境。

  我给公司的女性员工定了一个要求,生了孩子以后,必须坚持每天让孩子读书,并且喜欢上书,不少人照做了。

  因为我发现,孩子只要从小到大是在读书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个孩子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就这么简单,所以读书非常重要。

  如果孩子从小一天到晚就是吃好的东西,要什么给什么,爷爷奶奶拎着孩子到处乱逛,乱买零嘴,这样长大的孩子,长大了好不到哪里去。


父母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

  比传递任何东西都重要

  大家稍微想一下,大学毕业以后进了社会,学习能力尽管依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重要的是抗打击能力!

  这就是逆商,是一个你能够面对失败毫不在意,并且面对某种有风险的或者需要突破的事情,你也敢于去尝试的一种心态。

  我这样的心态,可以从我高考考三年看出来。

  这个心态我觉得非常好,我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个很了不起。

  其实我的命挺不好的,第一年因为当时中国整体上英语水平比较差,所以大专录取分数定在了40分,但是我考了33分。

  第二年大专录取分数线提高到60分,但是我考了55分,总是差那么几分。

  这样很痛苦,但我还是去考第三年,因为我认为在农村待下去一辈子就完蛋了。

  其次,我觉得我看到了我的进步,33分、55分,第三年就是77分,77分无论如何就能进大专了。

  我当时目标就是进大专,把农村户口转成城镇户口,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小小的理想。

  但是没想到第三年英语分数出来,我考了95分,所以我就进入北大了。

  你有受挫折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的话,你就会走到你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高度。

  今天为止我站在这儿,我认为尽管我搞不了顶尖的科技创新,因为这个真的需要顶尖的智商,但是在人文社科方面和语文方面我用努力补上来了。

  补上后,情商和逆商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当你有逆商时,你会发现人生当中出现的很多困境、痛苦、失败,是在为你未来一个更大的目标做准备。

  让我们的孩子们有这样的胸怀不太容易,但是我们大人是应该有这样胸怀的。

  一旦有这样的胸怀,就不会太在意你孩子的成绩是班里第一名、第二名,上的大学是北大、南大,还是东大。

  因为孩子的命运是由多层因素组成的。

  你就会关注到,你的孩子有没有逆商,能不能承受住打击?打击以后还能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你的孩子有没有情商,跟人打交道是不是特别流畅?

  做人做得非常到位,赢得周围朋友信任的这种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的逆商能力加上情商能力,再加上我通过自己勤奋弥补的智商的不足,最后做成了我今天的一些事业。

  在座的父母,你对孩子传递情商和逆商,比传递任何东西都要重要。

  先不要要求孩子考一个好大学,不要让他出国,这些东西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情商和逆商这样的本领传递出来。

(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或立场。)



为什么教育孩子要妈妈说了算?看看这些例子你就明白了

8/17/2022

曾看到一位宝妈写的吐槽帖子:

她有一个5岁大的女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孩子的爸爸及爷爷奶奶跟她的教育观念不同,一家人总是为此发生争吵。

孩子5岁了,吃饭还要大人喂,她坚持让孩子自己吃,自己不动手就别吃。可爷爷奶奶却坚持要喂,爸爸也说:“孩子那么小,不要饿着,饿坏了怎么办?”

女儿学跳舞,经常偷懒不想练习,她告诉女儿:“坚持就是胜利,只有努力练习才能学到本领。”而爸爸却说:“不想练就不练,不要逼孩子。”

她教育孩子要少吃零食,爸爸却让孩子想吃就吃,还说:“谁家孩子不吃零食?”

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发现爸爸比妈妈“好说话”,当自己的愿望在妈妈那里得不到满足时,她就会跑去向爸爸求助,或者向爷爷奶奶求助。

教育中,家长意见不统一,孩子也会左右摇摆,不利于养成好习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好的教育,一定要有一个人说了算。


当“健身”遇上元宇宙,比刘耕宏还要强?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父母互相“拆台”,受伤的永远是孩子

《育儿大作战》中有这样一对父母。

一位脾气暴躁的妈妈,对儿子要求特别高,看见孩子练琴没有达到标准,就忍不住高声呵斥。

而每当妈妈声调一变,爸爸就会第一时间出来,一边替儿子打圆场,一边在孩子面前直言不讳地指责妈妈:“孩子学琴,不是这样逼着练习的。”

妈妈气得不行,爸爸却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还拉着借故上厕所的儿子一起玩手机。

妈妈更生气了,硬拉起儿子要罚站,爸爸却依然站在儿子一边,觉得妈妈这样做不对。最终,这场关于教育的矛盾上升成了夫妻间的对立,越吵越凶……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习惯的培养,优秀品质的形成,靠的是父母的教育。而一个家庭中,父母意见不统一,孩子就会失去对规则的敬畏感。

这样的家庭教育,不能给孩子建立规矩;这样的孩子,是非观也难以形成。




好爸爸,不要“唱反调”,要“同声调”

曾在网上看到一条短视频,这位叫“恭喜爸爸”的宝爸一夜爆火。

是什么让大家都忍不住为他点赞呢?

原来这位爸爸,在老婆和孩子发生矛盾时的处理堪称教科书。

妈妈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因为一道数学题,两个人争吵了起来。

爸爸觉得这不算什么大事,正准备当和事佬劝妈妈不要跟孩子置气,可转念又一想,不管什么事情,自己必须和老婆统一战线。于是马上对孩子说:“你是不是又惹妈妈生气了?”“需要爸爸抱抱吗?”

他先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然后去安抚妻子。和妻子背地里统一意见之后,再去找孩子谈心。

这位爸爸的处理方式,赢得网友纷纷点赞。



父母统一明确的观念输出,对于孩子建立是非观和规则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说的:“管孩子,只需要一种声音。”

面对问题时,作为爸爸,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决跟妈妈站在同一个立场,告诉孩子:妈妈是对的,我们都要听妈妈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妈妈说了算

曾刷到过一个有趣的视频:

一个小男孩因为淘气,折断了客厅的花叶,害怕被妈妈惩罚,主动去面壁。他一边心甘情愿、知错就改的样子,一边还时不时偷瞄妈妈的表情。

这时,爸爸看到儿子主动承认错误,逗趣的说:“你说你嘚瑟啥,我都怕你妈妈……”

爸爸看似一句无心调节气氛的话,却透漏出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里妈妈说了算,爸爸永远支持妈妈。

失败的教育各有各的失败,好的教育却总是如此相像。



无独有偶,著名演员黄磊在一档节目中,曾分享过他和妻子孙莉教育孩子的故事:

多多不喜欢练琴,经常有小情绪,孙莉一看多多噘嘴,就严厉地说:“少来这一套,再练一遍……”

每到这时,黄磊都会下意识马上走开,从来不插手,而是放手让孙莉去处理。

黄磊经常对女儿说:这个家里,妈妈最大,我们都要听妈妈的。

这两位爸爸维护妈妈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做法,让人不禁竖起大拇指。

当然,妈妈说了算,并不意味着教育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更不能说,妈妈的做法就一定是毋庸置疑的。作为爸爸,只要妈妈教育孩子的大方向是对的,那就应该坚定地站在妈妈的立场,贯彻执行妈妈的决策和理念。

父母分工和责任不同,从科学角度上看,妈妈更适合做决策者,爸爸适合做执行者。

在教育的道路上,没有哪一个人会完全正确,只有父母拧成一股绳,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Source




税率低 年薪20万家庭纷迁佛州、德州等「阳光带」地区

世界新闻网

8/11/2022

个人理财协助网站SmartAsset分析2019、2020年的迁移模式的结果显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受到较低的税率、温暖气候等因素吸引,加上许多人于疫情期间退休,高收入家庭纷纷迁入「阳光带」(Sun Belt),其中佛罗里达州以显著差距领先各州。

这项调查以年收入20万以上家庭的净迁移率为标准,为全国50州及华盛顿特区排名;调查结果显示,最多高收入家庭迁入的前十州中,共有九州位于「阳光带」,包括排名前六州,佛州位居第一。

SmartAsset的分析报告将阳光带定义为横跨东南部至西南部的广大地理区域。

SmartAsset审查调整后总收入20万以上的家庭,并比对2019年纳税申报单与2020年纳税申报单的地点,再依照高收入家庭的净迁入率为各州排名。


【重磅】宇宙深处的奥秘,詹姆斯韦伯科学团队解析全彩星空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排名前十与各州迁入的高收入家庭数据显示,佛罗里达州以2万263户居首,其次是德州的5356户;之后依序为亚利桑纳州(5268户)、北卡罗来纳州(4713户)、南卡罗来纳州(3967户)、田纳西州(2743户)、科罗拉多州(2624户)、内华达州(2331户)、爱达荷州(2055户),以及犹他州(1503户)。

佛州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移居选择,迁入佛州的高收入家庭数目是第二名德州的近四倍;前十榜单上的佛州、德州、田纳西州、内华达州不征州所得税。

全国迁出率最高的分别是加州与纽约州,各有近2万户高收入家庭迁出,是迁出第三高的伊利诺伊州的两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迁出率最高的几州,其年收入20万以上的家庭比例仍高于平均;迁出率最高的前十州,高收入家庭平均占比为8.79%,然而全国纳税人的高收入家庭平均占比仅6.82%。

此外,虽然这些州的生活成本高,但收入中位数通常也高于阳光带各州。

Source


2022的硅谷寒冬: 估值体系崩塌、泡沫破灭,过去十年发生了什么?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美国经济连续两季萎缩 经济衰退概率上升

文 / 李月霞

7/28/2022

通货膨胀率一直攀升削弱了美国消费者支出,利息大幅调高抑制了住房需求和商业投资。(法新社)

(早报讯)美国经济连续第二个季度萎缩,提高了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处于数十年高位的通货膨胀削弱了消费者支出,且美联储大幅加息抑制了商业投资和住房需求。

彭博社报道,商务部星期四(7月28日)发布的初步预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折年率下降0.9%;第一季度萎缩1.6%。作为美国经济的最大组成部分,个人消费增长1%,较前一季度有所放缓。

接受彭博访问的经济师预期中值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0.4%,消费支出增长1.2%。




两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大跌,因该报告降低了美联储进一步大幅度加息的可能性;美国股指期货仍然走低,美元抹去涨幅。

初步报告显示,企业和政府支出以及住宅投资下降;库存也拖累GDP。

一项剔除贸易和库存因素、衡量潜在需求的关键指标显示,实际国内销售总额第二季度下降0.3%,而前一季度则增长2%。

报告显示通胀如何削弱了美国人的购买力,以及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如何削弱了诸如房产之类的利率敏感行业。这种疲软态势可能会引发市场对美国是否或何时陷入衰退的激烈辩论。

Source




报告:离乡「成家立业」亚裔搬离220哩距离最远

世界新闻网

7/26/2022

平均而言,亚裔年轻人的居住地与原成长地的距离最远,达220哩,图为华人社区。(美联社数据照片)

美国民众成年之后,离开长大的家,远走他方成家立业的趋势正在下降中;联邦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与哈佛大学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6岁前的成年且离家的年轻人中,高达90%仍住在原成长地500哩以内。

该研究指出,现在的26岁前的成年人,超过三分之二仍居住在自己自幼长大的周边地区,已经离家的年轻人中,80%仍住在原成长地100哩内,90%住在原成长地500哩内。

年轻人离家后的居住地与原成长地的距离,在族裔与收入上呈现差异,平均而言,亚裔年轻人的居住地与原成长地的距离最远,达220哩,白人则是190哩,西语裔为140哩,非裔则是130哩;而收入与搬迁地距离,通常呈现正相关。

亚裔年轻人迁入的前十大首选城市,依序为:洛杉矶、纽约、旧金山、华府、圣地牙哥、西雅图、圣荷西、波士顿、沙加缅度、芝加哥;洛杉矶与纽约也是唯一同时受到白人、非裔及西语裔年轻人青睐的城市。




千禧世代 倾向住原生地

年轻人往往是美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带动力,当前指的是1981年至1996年出生的「千禧世代」(Millennials),而这份研究表明,年轻人的流动下降,而且就算搬迁,也倾向于住在原成长地附近。

另一方面,美国人口流动下降并非年轻人的专利,1950年代的时候,美国每年有20%的人口搬家,相当于五分之一;到了去年,此数字降至8.4%;美国人口流动减缓的原因,包括人口高龄化,双薪家庭数量增加,去年则有新冠疫情影响等。

不过对年轻人来说,「经济」是愈来愈多年轻人不愿远走高飞的首要原因;该研究发现,当前各地方如促进就业等经济政策,通常会优先嘉惠当地成长居民,这导致现在一地区的薪资成长额度,约有99%仅嘉惠于他们。

一名来自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Montgomery County)的21岁年轻人就说,住在原生地附近有一种「稳定感」。

新来此地的居民愈发难以享受到当地经济成长的果实,是年轻人愈来愈少远走高飞的主因;该研究报告就指出,很多人现在发现,原来自己的「经济机会的范围」,现在竟是如此地狭窄。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