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图像展现日本强震前后惊人变化




卫星图像展现日本强震前后惊人变化

凤凰网

1/03/2024

Source



东京羽田机场一飞机着火,机上约有367人

财联社

1/02/2024

财联社1月2日电,据日本广播协会电视台报道,当地时间1月2日,日本航空一架客机在东京羽田机场着陆后发生火灾,约有367人在机上。火势蔓延整个客机。日本电视台(NTV)2日最新报道称,在东京羽田机场起火的日本航空飞机可能是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飞机发生了碰撞。

Source



日本强震引发海啸大火,已致多人受伤,岸田发声

观察者网

1/01/2024

(观察者网讯)新年第一天,日本遭遇强震。

日本气象厅测定,当地时间1月1月16时10分(北京时间15时10分)左右,日本石川县能登地区发生里氏7.6级强震,日本多地震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和火灾,至少10起因建筑物倒塌导致居民被埋事件。《朝日新闻》援引日本警察厅的说法,新潟县、富山县、福井县已有至少有22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石川县的志贺核电站变压器起火,目前已被扑灭,但1号机组乏燃料池水溢出,导致冷却泵暂时停止工作。而位于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4个机组反应堆核燃料池水因地震晃动溢出,厂房外尚未发生泄露情况,日本其他沿海核电站暂未报告异常情况。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日本政府仍在评估受损程度,他呼吁居民准备应对余震,并尽快撤离危险区。

日本媒体注意到,能登地区近两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地震专家警告未来数天可能发生强烈余震,并进一步引发海啸,当地居民需持续保持警惕。

根据中国驻大阪总领馆的消息,目前暂无中国公民在此次地震中伤亡的报告。

日本气象厅发布的日本各地震度(16时10分),震源能登半岛地区为震度7(日本标准),测定为7.6级



当地时间1月1日下午4时50分左右,石川县轮岛市,强烈地震导致地面出现裂纹/共同社

综合日本广播协会(NHK)、共同社等媒体报道,1月1日晚间23时03分左右,石川县能登地区再发生震感为震度3的地震,震级为4.6级。在当天下午的强震发生后,日本气象厅向新潟县、富山县、山形县、石川县等多个沿海地区发布海啸警报,其中,预计能登半岛海啸浪高5米,新潟县、富山县、石川县其余部分预计将达3米。石川县的轮岛港观测到1.2米高的海啸。当天晚间,日本气象厅已将石川县能登地区的大海啸警报更改为海啸警报。大海啸警报在海啸高度最高超过3米时发布,海啸警报则在超过1米发布。

共同社称,上一次观测到震度7的地震是2018年的北海道地震。发布大海啸警报是2011年3月的东日本大地震后的首次。

《朝日新闻》援引日本警察厅的说法,石川县七尾市有2人处于心肺功能停止状态,正调查是否与地震存在关联。报道称,地震发生后,新潟县、富山县、福井县至少有22人受伤。

与此同时,受地震影响的日本多地正确认当地核电站状况。日本原子能监管机构表示,日本海沿岸核电站尚未确认存在任何异常情况,其中包括关西电力在福井县内的大井和高滨核电站的五座反应堆。关西电力发言人表示,福井县内的核电站设备及辐射量未发现异常,公司正密切关注事态发展。

位于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读卖新闻》



不过据《读卖新闻》报道,东京电力公司1日晚些时候发布消息称,已确认位于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的2、3、6、7号机组反应堆核燃料池水由于地震晃动而溢出,但厂房外没有出现泄漏或损坏的情况。东京电力称,当地时间1日下午6时45分左右,他们在检查1号至7号机组核燃料池时,发现2号机组约10升、3号机约0.46升、6号机约600升、7号机约4升的燃料池水溢出。这些水含有放射性物质,目前正在测定放射性水平。

柏崎刈羽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之一,其7座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超过820万千瓦。柏崎刈羽核电站自福岛核事故后为安全起见被停止运行。不过在12月27日,日本核监管机构原子能规制委员会刚刚解除了这座核电站的运行禁令。

《朝日新闻》援引日本石川县轮岛市当地消防部门消息,该市已发生多起火灾,且火势可能大面积蔓延,人员伤亡情况尚不清楚,灭火工作还在继续进行中。石川县轮岛市防灾部门称,截至当地时间当天18时50分,至少已接到了10起人员被埋在倒塌建筑物下面的通报,受伤人数等信息目前无法掌握。

当地时间1月1日下午6时许,轮岛市内发生多起火灾/《朝日新闻》

北陆电力公司发布消息称,目前石川县和富山县有超过3.6万户家庭断电。东北电力公司表示,新潟县内约3600户家庭断电。



受地震影响,东日本铁路公司(JR东日本)停运了东北、上越、北陆等各条新干线,据悉何时恢复运行尚不清楚。东北新干线也一度停运。

岸田文雄在地震发生后对媒体表示,日本政府仍在评估受损程度,目前已设立一个特别应急中心。他呼吁居民需要准备好应对后续地震。岸田说:“居民需要对可能发生的后续地震保持警惕,我敦促海啸地区的人们尽快撤离。”

当地时间1日下午5时,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在紧急记者会上称,日方正在确认人员和财产损失,目前没有接到日本境内任何核电站工作异常的报告。“石川县的志贺核电站变压器起火,目前已被扑灭,未对核电站造成影响”。他还表示,对于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躲避即将到来的海啸至关重要。

社交媒体X上,据称是富山市日本居民拍摄下的海啸引发的波浪



日本防卫省称,约1000名居民已疏散至位于石川县轮岛市的航空自卫队轮岛基地,航空自卫队目前正在使用飞机从空中评估灾区受损情况。

当地时间1月1日晚间,日本防卫大臣木原稔发布消息称,受石川县知事请求,已经组织千名日本自卫队员准备进行救助活动,此外还有8500人处于待命状态。日本自卫队已向当地派出约20架飞机进行信息收集工作。

回忆起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新潟县一家旅店经理对《朝日新闻》表示,“突然发生了非常剧烈的摇晃,让我很难忍受,整个人都崩溃了。”他回忆,当时电梯和燃气设备都暂时关闭了。“震动一次接着一次,感觉比东日本大地震还要漫长。”

日本气象厅当地时间1日18时10分举行紧急记者会,再次呼吁海啸警报区域民众立即撤离,并提示地震区域民众注意未来一周内,特别是未来两三天内,再次发生震度7左右地震的可能性。

新潟县一处楼房地震发生时的场景/《朝日新闻》视频截图



《朝日新闻》报道指出,自2020年12月左右以来,能登半岛北部的地震活动有所增加,例如在2023年5月,当地发生过6.5级地震,有分析认为是地下深处液体上升导致的。

报道援引日本地震调查委员会委员长、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平田直的话称,在没有看到详细数据的情况下,很难对刚刚发生的地震作出评价,但人们需要警惕余震造成的海啸。

“请特别小心一周内特别是接下来几天可能发生的强烈余震。”平田直说,“如果余震发生在海洋中,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海啸。我敦促沿海地区的人们立即撤离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并继续保持警惕。”

就在本次强震发生之际,鹿儿岛当地媒体南日本放送(MBC)援引日本气象台报道称,当地时间1日下午3时左右,位于日本南部鹿儿岛县诹访之濑岛的御岳火山喷发,从火山口喷发而出的烟柱高达1600米。日本气象台表示,火山灰将从西南方向被冲走,预计到当地时间晚9点左右将有少量火山灰落在岛上。

Source



视频:日本7.4级地震引发5米海啸,漆黑巨浪直逼海岸边

凤凰网

1/01/2024

Source




阿拉斯加半岛地区7.2级地震 已发布海啸预警

7/16/2023

美国地质调查局称,地震深度达32.6公里。(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截图)

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通报称,位于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半岛地区发生7.2级地震,从最初的7.4级下调到7.2级。

综合路透社和法新社报道,USGS补充说,此次地震于当地时间星期六(7月15日)晚上10时48分(新加坡时间16日下午2时48分),在阿拉斯加东部小镇沙角(Sand Point)西南约89公里处发生。

地震发生后,位于阿拉斯加州帕尔默的国家海啸预警中心称,已在南阿拉克萨、阿拉斯加半岛附近的太平洋地区发布了海啸预警,目前还在评估北美其他地区的海啸危险等级。

USGS称,此次地震深度达32.6公里。

Source




百日内3名中国人溺亡马尔代夫 中使馆再发安全提醒

香港中通社

7/13/2023

【侨报网讯】据中国驻马尔代夫使馆网站7月13日消息,近来,赴马尔代夫旅游、访问的中国公民人数持续攀升,在马中国公民涉水伤亡案件也有所增加。马尔代夫水情天气复杂多变、医疗保障条件极为有限,涉水事故高发频发。4月初至今,已有3名中国公民在马进行涉水活动时不幸溺亡,另有1人失踪、1人被鲨鱼严重咬伤。

图为马尔代夫一处海景酒店。(图片来源:中新网资料图)

香港中通社报道,为增强相关人员安全意识、防范涉水安全事故发生,中国驻马尔代夫使馆谨对来马中国公民在前期“五要、五不要”提醒的基础上,再次作出“一等、二看、三避免”的安全提醒:

一是耐心等待。国内暑期正逢马尔代夫雨季,当地降雨天气多发,不时会有风大浪急的情况,可能造成飞机、轮渡行程延误,请理性客观对待,并耐心等待天气好转后再出行,确保安全。

二是看好周边情况、看好个人财物。下水前,请认真观察水情及天气状况,留意暗流、水深、鲨鱼等,确保在水情平稳且在自身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再下水;出行时,照看好个人财物,确保护照、手机、现金等存放安全。

三是尽量避免单独出行、避免不必要的旅游纠纷、避免在身体状况不佳时出行。如有出游计划,最好结伴而行,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或平台预订行程,认真阅读合同相关条款,留意机票及酒店退改、境外保险等相关细节;如遇身体不适,请立即就医并在好转后再出行,有基础疾病或身体状况不佳者切勿下水,确保出行安全。(完)

Source




加州死亡谷52℃如熔炉,65岁男游客热死在车内

星岛环球

7/08/2023

全球高烧,平均温度屡创新高,以拥有全美国最热最干燥气候而闻名的加州“死亡谷”(Death Valley)惊传热死人消息,一名65岁男游客被发现“热死”在车内,成为近期美国国家公园多宗“热死人”事件中的最新案例。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在新闻稿表示,周一(3日)上午10时左右,国家公园维修工在距离公路30米的地方发现一辆停著的汽车,里面坐着一名失去知觉的圣地亚哥男子,由救援人员当场宣布死亡。

根据轮胎的痕迹,汽车偏离道路驶出路肩,车辆没有撞毁,但两个轮胎爆裂。公园管理局表示,经鉴定,该车可以运行,但空调无法工作,推断悲剧因“过热有关的疾病”导致,怀疑男子驾驶期间活活热死。

据报死者被发现的前一天,死亡谷内的最高气温达摄氏52.2度,夜间气温亦达摄氏36.6度。

这是近几个月来美国国家公园多宗“热死人”事件之一。上月,一位父亲和他十多岁的继子在德克萨斯州大本德国家公园的酷暑中徒步旅行时双双死亡。6月23日,这名14岁的男孩在途中热昏失去知觉,随后更失去生命迹象,而31岁的父亲在急忙寻求帮助时,不幸遇上车祸身亡。

在本周一,一名 57 岁的妇女在大峡谷极端高温下徒步旅行时死亡。官员称,急救人员前一天晚上收到一名徒步旅行者的求助电话,周一凌晨发现了她的尸体。

Source


STEM


“泰坦”号潜水器运营公司宣布:已暂停所有运营

财联社

7/07/2023

7 月 7 日讯当地时间周四 ( 7 月 6 日 ) ,推出 ” 泰坦尼克 ” 号残骸观光业务的公司 ” 海洋之门 ” 在其官网发表声明称,已经暂停所有勘探和商业运营,但没有给出详细说明。

其公司运营的 ” 泰坦 ” 号潜水器搭载 5 名乘客,原定于 6 月 18 日下潜至北大西洋海域水下 3800 多米处以考察 ” 泰坦尼克 ” 号沉船残骸,但开始下潜后约 1 小时 45 分钟失联。

经大批救援人员搜寻数日后,美国海岸警卫队于 6 月 22 日宣布,确认 ” 泰坦 ” 号在水下解体,特征符合 ” 灾难性内爆 “,5 名乘客全部遇难。

乘客包括海洋之门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斯托克顿 · 拉什 ( Stockton Rush ) ,还有一名英国商人、一名法国潜水员以及一对巴基斯坦父子。

6 月 28 日,美国海岸警卫队发表声明称,专家们从此前内爆的 ” 泰坦 ” 号潜水器残骸中发现了 ” 疑似人类遗骸 “。

虽然已经宣布暂停所有勘探和商业活动,但该公司官网没有明显变化,网页上仍然以设备和探险的影像为特色,以及对探险活动的一些描述。

海洋之门曾在 2021 年和 2022 年两次带领游客参观泰坦尼克号,每位乘客收费高达 25 万美元。但在事故后的几周内,人们开始质疑这艘潜水器是否符合安全规定。比如,据媒体爆料,用来制造潜水器的碳纤维居然是过了保质期的材料。

海洋之门的悲剧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巨大的不安。十多天之后,在维珍银河公司进行首次商业飞行之前,很多人心中阴影仍未消散,纷纷表示希望 ” 泰坦 ” 号内爆的悲剧不再重演。

Source




海岸警卫队:泰坦号附近发现「疑似人体残骸」

世界新闻网

6/28/2023

美国海岸防卫队28日表示,于泰坦号附近发现「疑似人体残骸」,医疗人员将进行分析。(美联社)

出海参观铁达尼号残骸的旅游观光潜水器泰坦号(Titan)18日失联后不久即内爆,内部五名乘客全数丧命,美国海岸防卫队28日表示,于泰坦号附近发现「疑似人体残骸」,医疗人员将进行分析。

卫报报导,海军陆战队调查委员会的纽鲍尔(Jason Neubauer)表示,这些证据对来自多个国际司法管辖区的调查人员很重要。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以了解导致泰坦号灾难性悲剧发生的原因,并帮助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加拿大海岸警卫队28日上午将泰坦号部分残骸打捞上加拿大纽芬兰码头,打捞起的大块白色金属碎片,是为泰坦号在海底着陆而设计,也可见到纠缠的电线及其他与机械设备有关的东西。

Source




美海军靠水下麦克风听到泰坦号爆炸声?极机密「声波监听系统」曝光

世界新闻网

6/25/2023

探索铁达尼号残骸的观光潜水器泰坦号18日失联后不久,美国海军就侦测到爆炸的声音。图为美国海岸防卫队运输机21日加入搜救行动。(美联社)

华尔街日报日前率先报导,探索铁达尼号(the Titanic)残骸的观光潜水器泰坦号(the Titan)18日失联后不久,美国海军就侦测到爆炸的声音,但不确定是否来自泰坦号。海军立即将资讯传达给美国海岸防卫队的搜救指挥官,因此缩小了搜索范围,最终于22日找到潜水器残骸,但海军如何侦测到爆炸声,被视为美国的最高机密,恐怕要很久以后才会解密。

当时透露此消息给华尔街日报的美国海军官员不愿意透露海军如何侦测到爆炸声,该报25日追踪报导指出,侦测到爆炸声的可能是在冷战期间创建的极机密海底侦察系统,称为「声波监听系统」(SOSUS),用于追踪苏联的潜舰。

美国政府将海军的先进声波科技视为最高机密,这些科技让美国海军得以听到敌人在几千英尺深海底的动静。美国在冷战期间对于能发射核武的苏联潜舰十分惧怕,促使海军发展海底侦察能力。




现今美中的紧张关系又提醒美国这种系统的重要性,中国解放军有数十艘潜舰,其中6艘能搭载弹道飞弹。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RAND)技术分析师坦内希尔(Brynn Tannehill)指出,「任何涉及核三位一体(Nuclear Triad)的技术都是超级机密,任何涉及美国侦察能力的技术都是超级机密」。核三位一体指的是部署在陆地、海洋和空中的核武战略概念。

美国在冷战初期开始研发「声波监听系统」,用来侦测苏联潜舰。此系统依赖水下听音器(hydrophones),亦即用于水面下的录音或听音麦克风,固定在海床上,被视为最高机 密,连这项计划的名称都是在苏联解体后才解密,至于水下听音器设置的地点和性能迄今仍是机密,而且继续使用。

Source




学者指舱身、舱室设计缺失 泰坦号悲剧早注定?

世界新闻网

6/24/2023

专家怀疑,深海潜水器泰坦号的设计有缺失,才造成这次事故。(路透)

海岸防卫队22日宣布「海洋之门」(OceanGate)的泰坦号潜水器已被挤碎、船上五人全部罹难,这起致命内爆也引发外界疑问:这艘潜水器的非传统设计、加上设计者拒绝接受独立的行业标准检查,是否注定让泰坦号遇劫?

美联社报导,海洋之门网站上宣传泰坦号使用碳纤维结构、钛制封盖,因此比其他潜水器更轻、移动效率更高,法庭文档中则号称潜水深度可达4公里(2.4哩)。海洋之门更吹捧其圆柱形舱身的设计,认为这比大多数潜水器钛制球形舱更宽敞舒适。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海洋学研究所教授罗曼(Chris Roman)却说,球形舱才是完美的形状,水压能够均匀分散。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机械与海洋工程副教授葛汉琼斯(Jasper Graham-Jones)表示,延长潜水器舱室的设计,会增加中段压力负荷,导致材料疲劳、分层剥离(delamination)。

此外,葛汉琼斯也说虽然复合碳材料非常坚韧耐用,但负载过大或设计不良导致应力集中时,寿命依然有限,且复合材料失效的方式与其他材料略有不同。他也指出,泰坦号5吋厚(12.7公分)的舱壁在之前约20次的潜水过程中反复受压,每次行程都会产生微小的裂缝,一开始可能难以察觉,但不用多久就会变得无法控制并快速增加。

除了设计问题,海洋之门也不愿接受独立机构评等,其海运部主任洛克瑞吉(David Lochridge)曾要求更严格的安全测试,却在2018年被开除;该公司甚至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批评「第三方认证流程既耗时又扼杀创新」。

海洋技术协会(Marine Technology Society)主席科南(Will Kohnen)也曾向海洋之门表达担忧,包括泰坦号尺寸、材料、原型没有经过第三方检查。科南23日表示,没有认证流程,他们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细节。他在2018年便已致信该公司,警告其测试方式可能会导致轻重不一的负面结果,给从业人员带来严重后果。

Source




泰坦号失事/遇难首席执行官曾引麦帅名言 承认「打破一些规则」造潜水器

世界新闻网

6/23/2023

美国海岸防卫队22日宣布,失踪潜水器「泰坦号」经历了「压力室的灾难性损失」,海洋之门探险公司也发出声明,认为首席执行官罗许(图)在内的5位乘客都没能活下来。数据照片。(美联社)

美国海岸防卫队22日宣布,失踪潜水器「泰坦号」经历了「压力室的灾难性损失」,并证实在海床发现的残骸是「泰坦号」部件,海洋之门探险公司也发出声明,认为5位乘客都没能活下来。媒体指出,遇难者之一的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罗许(Stockton Rush)则当着镜头承认,「打破了一些规则」以建造观光潜水器。

福斯新闻商业台22日报导,罗许2021年向墨西哥旅游影像部落客埃斯特拉达(Alan Estrada)发表评论时,引用了麦克阿瑟元帅的名言,「你会因为你打破的规矩而被记住」(You’re remembered for the rules you break)。

罗许说,「我打破了一些规则来制造这个潜水器,我认为我用了我背后的逻辑与良好技术打破了那些规则」。他还谈到了打造「泰坦号」艇体用的碳纤维和钛,承认「有条规矩是你不能这样做」,但自己无论如何还是做了。

罗许声称,「挑选你要打破的规则,那些将为他人增加价值、为社会增加价值的规则」。

Source



泰坦号疑剧烈内爆 深海发现残骸 5人全罹难

世界新闻网

6/23/2023

失踪潜水器「泰坦号」上的乘客。英国亿万富豪哈定(左上)、「海洋之门探险」首席执行官罗许(右上)、法国籍潜水器驾驶员纳若莱(左下),巴基斯坦富商达武德与儿子苏里曼(右下)。(Getty Images)

「泰坦号」潜水器载着五人前往观赏知名沉船「铁达尼号」失联近五天后,庞大的搜救行动22日换来残酷结局;海岸防卫队官员22日宣布,寻获已经解体的「泰坦号」,五名乘客已在「灾难性」事件中死亡。

美国海岸防卫队22日宣布,「泰坦号」疑为「内爆」,搜救团队在铁达尼号沉船附近发现散落残骸;海洋之门探险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发布声明表示,遗憾泰坦号五名乘员罹难,形容五人为真正的探险家。

发现泰坦号残骸。(数据源/英国每日邮报、制表/编译陈韵涵、图/美联社、路透)

泰坦号18日下水后失联,潜水器内原先预估的96小时氧气存量至22日也消耗殆尽。

海防队毛格少将(John Mauger)22日在记者会上表示,加拿大船舶部署的一具深海机器人当天上午在北大西洋水下约1万2500呎发现泰坦号的残骸,距离铁达尼号沉船约1600呎。毛格说:「潜水器剧烈内爆。」




碎片包括锥状尾部、前后端

泰坦号。(路透)

搜救单位后来获悉,这些碎片包括潜水器的锥状尾部及耐压船体的前端和后端。分析显示,这些残骸符合潜水器压力室内爆的现象。

美联社报导,匿名美国海军资深官员表示,泰坦号通报失踪后,海军回头分析声学数据发现的异常情况,「与失联的泰坦潜水器作业地点附近发生的内爆或爆炸一致」。

海军将此消息告知海防队,海防队与加拿大、英国与法国的团队投入搜救行列,因为美国海军无法证实上述消息。

海军18日虽然侦测到异常声学数据,且在20日、21日听到「敲击声」,这些声响起初让泰坦号的乘员可能获救燃起一丝希望,但后来证实该声响可能与该潜水器无关。

泰坦号所属的「海洋之门探险」发布声明声明「遗憾失去这五人」,分别是海洋之门首席执行官与船长罗许(Stockton Rush)、英国亿万富豪哈丁(Hamish Harding)、法国籍的铁达尼号专家纳若雷(Paul-Henri Nargeolet),以及巴基斯坦富商达武德父子(Shahzada and Suleman Dawood,前译达吾)。

海洋之门声明表示,「这些人是真正的探险家,明显具备冒险精神,以及对于探索和保护全球海洋的深切热情。在这个悲剧时刻,我们的心与这五个灵魂及其家属同在。」




深海机器人持续海床行动

跨国搜救团队22日下午对外宣布找到泰坦号内爆的残骸,判断舱内五人在第一时间即已身亡。(Getty Images)

毛格表示,人员和船只即将解除动员,但无人驾驶机器人会持续在海床行动,「我们将尽可能搜集最多资讯」。

2021年到2022年间,至少46人成功搭乘海洋之门的潜水器往返铁达尼号沉船,但之前的乘客也对潜水器的安全提出疑虑。

首批乘客:宛如自杀任务

海洋之门首批客人之一、德国61岁退休商人兼冒险家罗伊伯(Arthur Loibl)形容两年前的潜航宛如「自杀任务」,他说:「想像那是几呎长的金属管,下方有一片金属板当地板;你不能站、不能跪,每个人坐得很近,相当拥挤,你不能有幽闭恐怖症。」

Source




原不想登泰坦号 巴基斯坦富豪儿为讨好父同行 双双送命

世界新闻网

6/22/2023

不幸在泰坦号上罹难的达吾父子,19岁儿子Suleman(左)其实并不想上船,只是为了陪父亲完成心愿,为此同遭悲剧。(路透)

「海洋之门」(OceanGate)证实泰坦号潜水器内的五名乘客皆已丧生,包括巴基斯坦商人沙札达‧达武德(Shahzada Dawood,前译达吾)和他只有19岁的儿子苏里曼(Suleman);沙札达的姊姊阿兹梅‧达武德 (Azmeh Dawood)透露,苏里曼其实原本不太愿意参加这趟铁达尼号残骸探索之旅,甚至还「感到害怕」。

阿兹梅22日接受国家广播公司新闻网(NBC News)采访,说这次旅行恰逢父亲节周末,苏里曼希望能讨好他充满热情的父亲,最后还是登上了泰坦号。阿兹梅说苏莱曼是个心地善良的年轻人。

阿兹梅过去四天收看她能找到的每篇新闻报导,才能得知弟弟和侄子的最新消息。「我一想到19岁的苏里曼,现在可能在挣扎着呼吸……这实在让人很痛苦。我觉得我陷入了一部糟糕至极的电影,里面有倒数计时但不知道在倒数。想到他们,我自己就有点呼吸困难,我都没想过我呼吸会出现问题。」



虽然近年阿兹梅与沙扎达疏于联系,但得知两人均已罹难后,阿兹梅想起了她对弟弟的爱。阿兹梅2014年被诊断出原发进行性多发性硬化症,她只能坐在轮椅上,之后决定和丈夫从英国搬到阿姆斯特丹,这样比较容易获得药用大麻。但沙扎达不同意她使用大麻,所以两人渐渐断了联系。

阿兹梅表示,沙扎达从小就着迷于铁达尼号,姊弟俩经常观看1958年的英国电影经典「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阿兹梅22日下午翻看家庭旧照片,试图消化弟弟和侄子的悲剧。

阿兹梅和沙扎达的父母胡赛因和库尔苏姆‧达武德(Hussain & Kulsum Dawood)也在一份声明请求人们为「我们的家人、逝去的灵魂和祈祷」,并感谢搜索小组努力不懈,他们收到的爱与支持会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Source



「我们失去他们了」 泰坦号残骸寻获 相信5人已罹难

世界新闻网

6/22/2023

失踪潜水器「泰坦号」上的乘客。英国亿万富豪哈定(Hamish Harding,左上)、「海洋之门探险」首席执行官罗许(Stockton Rush,右上)、法国籍潜水器驾驶员纳若莱(Paul-Henri Nargeolet,左下),巴基斯坦富商达武德(Shahzada Dawood)与儿子苏里曼(Suleman)。(Getty Images)

美东时间3:05PM更新

海岸防卫队于下午3时召开记者会宣布,找到属于泰坦号的多块残骸,相信泰坦号上的五名乘客皆已罹难。

海岸防卫队毛格(John Mauger)少将在记者会上表示,加拿大船舶部署的一具深海机器人今天上午在海面下4000公尺处发现潜水器残骸,距离铁达尼号(Titanic)沉船的船首约488公尺。

泰坦号所属公司「海洋之门探险」(OceanGate Expeditions)也在声明中表示:「这些人是真正的探险家,明显具备冒险精神,以及对于探索和保护全球海洋的深切热情。」

「在这个悲剧时刻,我们的心与这5个灵魂及其每一位家属同在。」



美东时间02:52PM更新

CNN报导,水下机器人在搜救「泰坦号」过程中发现的残骸,经过评估应是泰坦号外壳的一部分。

纽约时报报导,「海洋之门探险」公司下午发布声明表示,「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失去了我们的首席执行官罗许(Stockton Rush)、达武德与他的儿子苏里曼、哈定及纳若莱。」

海岸警卫队将在美东时间下午3时召开记者会说明。

美东时间12:37PM更新

海岸警卫队在推特上表示,一部水下机器人在搜索区域发现一块「残骸区」;目前尚无法确认这些残骸是否与泰坦号潜水器有关。

海岸警卫队表示,专家正在评估这些资讯,预计在美东时间下午3时公布进一步消息。

尽管泰坦号内部氧气恐已耗尽,不过救援人员先前坚称,跨国搜救行动仍把重点摆在让潜水器里的人平安归来,今天又有两具机器人投入搜救。



美东时间10:47AM

英国天空新闻台报导,美国海岸防卫队预测失踪潜水器「泰坦号」上的氧气供应将要耗尽时间已经过去了。

根据报导,海岸防卫队21日指「泰坦号」内的可呼吸空气供应将在美东时间上午7时08分耗尽,但搜救仍在进行中。

Missing Titanic sub: Search hits critical 96-hour mark for oxygen supply
Jun 22, 2023

不过,必须指出「泰坦号」上确切情况无人知晓,专家则表示,对氧气供应的预测是「不精确的估计」。氧气消耗速度与潜水器是否尚有动力以及人员镇定的程度有关。

此前新闻报导,海洋之门探险公司顾问康坎农(David Concannon)指出,「泰坦号」最初在18日早上6时左右出港时,配备了4天96小时的氧气供应。

美国海岸防卫队预测失踪潜水器「泰坦号」上的氧气供应耗尽时间已经过去。(美联社)

Source




泰坦号氧气已耗光?专家:氧气耗尽时间非固定

中央社 | 伦敦

6/22/2023

「泰坦号」潜水器。(美联社数据照)

载人观赏知名沉船「铁达尼号」残骸的一艘旅游潜水器在北大西洋失联,据信氧气存量可能已耗尽。但专家指出,因为多项未知变量,潜水器的氧气耗尽时间并非固定不变。

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BBC News)报导,有5名乘员被困于22英尺(6.7公尺)长的「泰坦号」(Titan)潜水器内,位置可能在海面下数千英尺,而且面临氧气渐渐耗尽的状况。

探索铁达尼号(Titanic)残骸的泰坦号确切位置和5名乘员的状况都不明。一般认为,若潜水器依然完好无损,就必须在氧气耗尽前跟时间赛跑,尽快找到泰坦号,以免为时已晚。

但氧气耗尽时间不一定是固定不变。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ndland)的高压医学专家雷戴兹(Ken LeDez)博士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潜水器部分乘员可能会比预期存活更久,端视不同情况而定。

他指出,「这取决于他们感觉多冷以及他们在保存氧气的效率如何」。发抖会消耗大量氧气,乘员们裹紧蜷缩在一起则能帮助保存热量。

他提到,氧气耗尽是一个渐进过程,「这不像关灯,而是像爬山。随着温度变冷且新陈代谢下降,氧气的消耗取决于你登山的速度」。


STEM


虽然各界都不知道潜水器内部的整体状况,雷戴兹则说,情况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比其他人存活更久。

美国海岸防卫队(US Coast Guard)毛格(John Mauger)少将昨天表示,搜救任务存在许多未知变量。

毛格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我们不知道潜水器内每位乘员的氧气消耗率。」

雷戴兹还提到,缺氧并不是潜水器乘员面临的唯一危险。

潜水器恐怕已失去了电力,拥有电力可能有助于控制潜水器内部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余量。

随着氧气存量的减少,加上乘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潜水器内的二氧化碳比例将会升高,这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

他说:「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就会变得有镇静效果,如同一种麻醉气体,你就会睡着了。」

曾任英国皇家海军(Royal Navy)潜舰指挥官的蓝西(Ryan Ramsey)表示,他在网络上看了泰坦号内部的影片,但没有看到移除二氧化碳废气的洗涤系统。

他指出:「对我来说,那是所有问题当中最严重的问题。」

Source



「泰坦号」可能卡海底多深?约41座自由女神像叠起来高度

世界新闻网

6/22/2023

水下1万2500呎深大概是纽约自由女神像高度的近41倍。(美联社)

旅游潜水器「泰坦号」(Titan)18日出海下潜至水下1万2500呎(约3810公尺)深,在参观铁达尼号残骸时失联至今,外界研判泰坦号可能卡在残骸之间。外媒报导,该深度相当于大峡谷悬崖高度2倍,更是纽约自由女神像高度的近41倍。

英国每日邮报为了令读者更好理解水下1万2500呎(约3810公尺)有多深,特别制作了一张图表,将之与世界著名建筑高度做比较。

结果发现,铁达尼号葬身海底1万2500呎深,大概是目前世界最高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里发塔(Burj Khalifa,高2217呎)的5.6倍;纽约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高1250呎)的10倍;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Eiffel Tower,高1083呎)的11.5倍;英国伦敦大笨钟(Big Ben,高315呎)的39.6倍;纽约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高305呎)的41倍。这些知名建筑楼高与与铁达尼号所处的海底深度一比,顿时黯然失色。



就连广阔的美国大峡谷也不例外,海拔6000英尺(约1828公尺),仅不到泰坦号残骸深度的一半。

泰坦号内氧气供应约只剩不到20小时,也就是在预计美东时间22日清晨6时就会耗尽,日前搜救团队传出听到规律敲击声,但尚不清楚声音来源,仍在积极寻找泰坦号下落。

独家拥有铁达尼号文物打捞权的RMS Titanic公司资深顾问加洛(David Gallo)向CNN表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它究竟在哪里?是在海底、在漂浮?还是在海中?这一切都尚未确定,我们只能等等看,盼着最好的结果出现。水很深、两英里多,这就像造访另一个星球,不是人们可以想像的。那是一个没有阳光、寒冷且高压的环境。」

旅游潜水器「泰坦号」18日出海下潜至水下1万2500呎深,在参观铁达尼号残骸时失联至今。(Getty Images)

Source




泰坦号失联8小时才通报 能见度差、水压高…估生还率仅1%

世界新闻网

6/21/2023

美、加海防队出动两架海防队的C-130飞机、一架加拿大的P-8机以及船艇及声纳设备,寻找泰坦号,但搜索范围大,能见度差、水压高,搜救极为困难。(Getty Images)

知情人士21日透露,「海洋之门」(OceanGate Expeditions)公司潜艇「泰坦号」(Titan)18日搭载五名乘客往大西洋海床,但失联八小时之后,公司才通知美国海岸防卫队;专家估计船上人员生存几率仅1%;搜索范围由海面到大西洋海床,能见度差、水压超高,也缺乏类似搜救行动的设备和知识,让搜救平添难度 。

每日邮报(Daily Mail)21日报导,泰坦号18日上午8时由纽芬兰岛约400哩外下沉,计划观赏铁达尼号游轮残骸,9时45分,即一个小时又45分钟后,与母船「北极王子号」(Polar Prince)失联,但船公司到下午5时40分才向美国海防队报警,报告加拿大海防队更晚,为当晚9时13分。

预估泰坦号上的氧气22日清晨就会用罄;前美海军核潜舰指挥官马尔基特(David Marquet)表示,他认为潜艇人员幸存几率仅1%。

美、加海防队出动飞机、船艇及声纳设备,赶忙想找到泰坦号,但搜索范围由海面到大西洋海床,能见度差、水压极高,铁达尼号残骸又散布在海床上,都让声纳要辨识泰坦号极为困难;潜艇带的氧气又很少,抢救任务十分急迫。

华盛顿邮报报导,这次搜救任务的范围始自大西洋面,泰坦号可能浮升到表面,但无法通信,但也可能在洋面以下很广的区域;整个任务造成的挑战本就很独特,再因水深而更为棘手。


STEM


搜救人员的第一项任务,在找到泰坦号;它的位置及所在水深,对他们部署船艇,拯救泰坦号内人员,或者以缆索把潜水艇拖到洋面,都有重大影响。

假如泰坦号装备有沉底重物,船上人员可以抛弃重物,可能潜艇就能浮回洋面。但是直到20日,美国海岸防卫队搜救行动指挥官毛格(John Mauger)少将表示,多架飞机已掠过「约如康乃狄克州面积」的洋面,想找到泰坦号;他指出这次行动很复杂,故语多保留,尤其在焦点转往水下之后。

毛格向福斯新闻表示,当时的焦点在试着找出潜艇的位置;这次大规模搜索动用到很多「资产」,使用成像、雷达及声纳科技。

这次搜救空中方面动用两架海防队的C-130飞机、一架加拿大的P-8机。毛格表示,P-8飞机可以投落声纳浮标,侦察水下声音;毛格表示,以搜救团队在当地的设备,已取得侦出声纳噪音的能力。

国家海洋大气总署(NOAA)表示,主动声纳传感器释出信号到水中,再接收信号行进途中的一切回声。

海防队表示,已动用北极王子号、邻近船只等同步运行洋面搜索。

Source




铁达尼观光潜水器失踪 美海防证实加拿大飞机「侦测到水下噪音」

世界新闻网

6/21/2023

美国海岸防卫队表示,一架加拿大飞机在海洋之门探险公司旅游潜水器「泰坦号」几天前失踪的区域「侦测到水下噪音」。(路透)

美国海岸防卫队表示,一架加拿大飞机在海洋之门探险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旅游潜水器「泰坦号」(Titan)几天前失踪的区域「侦测到水下噪音」。

福斯新闻报导,海岸防卫队20日晚间表示,「加拿大的P-3飞机于搜索区域侦测到水下噪音」,随后转移了水下遥控载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 ROV)的作业位置。

根据海岸防卫队在推特发布的声明,「ROV作业被重新定位,以尝试探索噪音的来源。这些ROV的搜索产生了负面效果,但仍在持续。此外,来自P-3飞机的数据已经跟我们的美国海军专家分享,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将在未来的搜救计划加以考虑」。

不过,有网友发推文勘误,指美方提到的加拿大「P-3飞机」应为CP-140「极光式」(CP-140 Aurora)飞机。

海洋之门探险公司顾问康坎农(David Concannon)指出,「泰坦号」最初在18日早上6时左右出港时,配备了4天分的氧气供应。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前司令瓦卢耶夫(Vladimir P. Valuyev)上将告诉俄媒,如果船员能够节省氧气,「那么可以坚持到150小时,情况很复杂,取决于运气」。

Source




铁达尼号观光潜水器仍失联 专家曾致信警告探险公司「有灾难性后果」

世界新闻网

6/21/2023

铁达尼号观光潜水器18日传出失联,潜水器内尚余40个小时氧气含量,救援人员把握黄金时间持续搜救。(路透)

旅游潜水器「泰坦号」(Titan)18日出海参观铁达尼号残骸,未料下潜1小时45分后与母船失联,船上5名乘客生死未卜,潜水器内尚余40个小时氧气含量,救援人员把握黄金时间持续搜救。最新消息指出,一群潜水器专家曾写信给运营泰坦号的「海洋之门探险」(OceanGate Expeditions)公司,警告该潜水器的「实验性」开发方法恐导致「轻微到灾难性」问题。

这艘长6.5公尺、载着5人的泰坦号潜水器18日在北大西洋失联,可供氧约96小时,目前只剩40小时,代表船上5人必须在22日上午前找到。船上5名乘客包括「海洋之门探险」公司老板首席执行官拉许(Stockton Rush)、被称为「铁达尼先生」的法国潜水器驾驶员纳若莱(Paul-Henri Nargeolet)、英国亿万富豪兼飞行员哈定(Hamish Harding)和巴基斯坦知名商人达武德(Shahzada Dawood)和他儿子苏里曼.达武德(Suleman Dawood)。

纽约时报报导,一群潜水器专家2018年曾致信「海洋之门探险」首席执行官拉许,敦促他保持谨慎,称公司当时的「实验性」开发方法,可能导致「轻微到灾难性」的问题。



该封信由海洋技术协会的载人水下载具委员会发送,海洋技术协会为拥有60年历史的贸易组织,旨在推广海洋技术并公众进行相关教育。

但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任何员工或拉许是否有对该封信做出回应,也尚不清楚为何该公司做法被认为有危险。

参与搜索行动的官员警告,即使定位到失踪的旅游潜水器,也可能无法营救。

此外,每日邮报稍早还指出,「海洋之门探险」公司曾拒绝让潜水器接受独立检查程序,并在2018年解雇一名要求进行更严格安全测试的总监。

据报导,「海洋之门探险」公司2018年解雇泰坦号项目海洋营运总监洛奇(David Lochridge),因为不同意他要对潜水器进行更严格的安全检查,且该公司选择不对潜水器进行「分级」,让独立检察员无法确保船只符合公认的技术标准。

Source




搭上失联「铁达尼号观光潜艇」 5乘客身分曝光…创办人也在内

世界新闻网

6/20/2023

居住在沙特阿拉伯的英国富商哈丁。(Getty Images)

泰坦号观光潜水器(submersible Titan)失踪意外的五名遇难乘客身分20日已确认,包括著名的法籍铁达尼号专家、世界纪录保持者和巴基斯坦最富家庭一对父子,共五人目前在迷你观光潜水器深陷险境,潜水器氧气供应可能22日清晨将耗尽,搜救人员正全力搜索中。

这次出事的探险队由提供载人潜水资产和专业知识的私人业者「海洋之门」(OceanGate) 带队,第三次前往铁达尼号沉船处航行。铁达尼号 1912年撞上冰山并沉没,2200 名乘客和船员中约700人遇难。

目前有五人在失踪潜水器上。除了「海洋之门」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罗许(Stockton Rush),另有四人。

「海洋之门」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罗许。(美联社)



罗许之外的第一位乘客是居住在沙特阿拉伯的英国富商哈丁(Hamish Harding),他是飞机经纪公司Action Aviation董事长;第二及第三位是一对巴基斯坦的富豪达吾父子(Shahzada 及 Suleman Dawood),他们是巴基斯坦知名家族的成员,所经营的公司Dawood Hercules位于喀拉蚩(Karachi),营运触及涵盖农业、石化和电信基础设施,父子两人居住在英国。

巴基斯坦的富豪达吾父子。(路透)

第四位是法国籍的纳若雷(Paul-Henry Nargeolet),他是前法国海军军官,数十年来多次前往铁达尼号沉船处,被认为是铁达尼号专家;他是E/M Group和RMS Titanic公司的水下研究主管,已完成37次沉船潜水,并在他监督下打捞出5000件文物。

法国籍的铁达尼号沉船专家纳若雷。(路透)

纳若雷曾在2010年担任技术最先进铁达尼潜水探险队的领队,在船首和船尾及碎片区采用高分辨率声纳和3D光学成像,在法国海洋研究与开发研究所(French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Exploitation of Sea)工作期间,1987年领导第一次铁达尼号打捞探险。

Source




剩40小时氧气存量…探索铁达尼号失联潜艇搜救中

中央社 | 波士顿

6/20/2023

海岸防卫队上校佛瑞德里克表示,探索知名沉船「铁达尼号」残骸失联的潜水器内还有「40个小时氧气存量」。(Getty Images)

海岸防卫队上校佛瑞德里克(Jamie Frederick)今天表示,探索知名沉船「铁达尼号」(Titanic)残骸失联的潜水器内还有「40个小时氧气存量」,在北大西洋失联地点的空中和船只搜救行动「尚未有任何结果」,将会继续搜索。

这艘长6.5公尺、载着5人的「泰坦」(Titan)型深潜载具是由「海洋之门探险」(OceanGate Expeditions)公司营运,18日下潜约1小时45分后就在铁达尼号残骸附近与水面失联。泰坦潜水器的供氧约96小时。

佛瑞德里克在记者会表示,铁达尼号残骸位于麻州鳕角(Cape Cod)以东约1450公里,加拿大纽芬兰省(Newfoundland)圣约翰(St. John’s)以南约644公里,美国和加拿大飞机已搜索约7600平方英里(1万9700平方公里),比康乃狄克州面积还大。铁达尼号残骸位于水面下将近4000公尺。




他表示,加拿大军方已投放声纳浮标,听取任何可能来自「泰坦」潜水器的声音,但截至目前没有结果。一艘配备无人水下载具的商船也在协助搜索,其无人载具可以潜入深海。

佛瑞德里克说:「我们正全面出击,尽速将装备运至现场。」

用于铁达尼号探险的「泰坦」载具分类上属於潜水器(submersible)而非潜艇(submarine),因为泰坦潜水器不具备自主操作功能,需依靠船只作为支持平台进行下潜与回收作业。

根据海洋之门公司官网数据,泰坦潜水器能搭载5人(1名驾驶4名乘员)潜至水深4000公尺处,从事科研调查、数据搜集、制拍影片及深海软硬件测试。

Source




搭上失联潜艇 英富豪探险家哈丁上太空下深海 拥3金氏纪录

世界新闻网

6/20/2023

英国亿万富翁哈丁可能随潜艇沉入海底。(取自Instagram)

美国海岸防卫队(US Coast Guard)表示,探索知名沉船「铁达尼号」(Titanic)残骸的载客观光潜水艇在大西洋失联,潜水艇乘员共五人;热中冒险的58岁英国亿万富豪哈丁(Hamish Harding)的家属证实,哈丁是其中一员。

海防队推特(Twitter)的发文指出,船身长6.4公尺的潜水艇下潜约1小时45分后失去联系,但不予公开乘员名单。

哈丁的继子在脸书(Facebook)上发文表示,哈丁在失联的潜水艇中,请大家为他们祷告。

哈丁本人18日通过脸书发布图文,声明他将搭乘海底探险公司「海洋之门探险」(OceanGate Expeditions)的潜水艇,此后就没再发布任何消息。



哈丁毕业于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与化学工程学系,具有航运飞行员执照,经营私人喷射机事业致富。

热爱探索与冒险的哈丁去年搭乘蓝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的火箭到太空旅游,他具备三项金氏世界纪录(Guinness World Record)认证,包括2019年7月11日与团队成员携手缔造最快经南北极飞掠环球(46小时40分22秒)的纪录,以及2021年3月5日与美国亿万投资人维斯科沃(Victor Vescovo)共同缔造以深潜设备(DSV)单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最深处4634公尺和最长时间4小时15分钟两项纪录。

哈丁目前是私人飞机公司Action Aviation的董事长,该公司负责飞航产业的销售与营运,总部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联酋)的杜拜;Action Aviation已证实,哈丁人在潜水艇中,该公司发言人巴特勒(Mark Butler)表示,「目前仍有充足时间运行救援任务,船上有生存所需要的设备,我们希望并祈祷他平安归来。」

美国、加拿大当局已展开搜救行动,「海洋之门探险」也设法营救潜水艇中的五名乘员。

Source



失联铁达尼号潜水器内部曝光 对外联系方式有限增添救援难度

世界新闻网

6/20/2023

外媒指出,失联的载具为潜水器(Submersible)而非潜水艇(Submarine)。两者不同之处也是这场搜救行动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路透/Abaca Press)

一艘名为「泰坦号」(Titan)的潜水器18日在加拿大东南部海岸参观铁达尼号船骸时失联。该潜水器据称载有5人,维生用氧气足够用70至96小时,目前搜救行动正与时间赛跑。外媒指出,失联的载具为潜水器(Submersible)而非潜水艇(Submarine)。两者不同之处也是这场搜救行动之所以困难的原因之一。

去年7月,经营泰坦号的海洋之门探险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拉许(Stockton Rush)曾亲自向媒体介绍该潜水器。影片可见内部空间相当有限,靠近窗口处设有简易厕所,还有两面监测屏幕以及用来操控潜水器的摇杆。

This submersible takes passengers to The Titanic wreck. Climb in!
Jul 28, 2022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暨大气总署网站上的解释,潜水器不同於潜水艇,需要母船载运,到达定点后再进行深潜,无法独立从港口出发到达潜水地点,也无动力自行返回港口。泰坦号的母船是「极地王子号」,据报它于18日下潜1小时45分后与母船失联。



潜艇专家弗西尔(Eric Fusil)表示,在海上,由于雷达与其他远距通信,潜水器这种物体可以「瞬间」被侦测。但在海面下,「聚光灯或雷射光束在数公尺内就会被吸收」,这代表没有雷达或卫星定位(GPS)可用。因此,像泰坦号这种潜水器只能依靠声音感应器和短信等基本通信方式。

CBS记者波格(David Pogue)透露,去年他搭乘泰坦号探索铁达尼号残骸时,潜水器只靠母船的短信引导,过程中一度断讯超过两小时。

独家拥有铁达尼号文物打捞权的RMS Titanic公司资深顾问加洛(David Gallo)认为,这也代表泰坦号应该离最后断讯位置不远。「一艘潜水器不会走得太远。如果它在海面上遇到麻烦,可能会偏离一些位置,但在海底航行,速度差不多每小时2英里,所以搜索区域应该很小」。

去年7月,经营泰坦号的海洋之门探险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亲自介绍内部构造,包括用来操控潜水器的摇杆。图/撷自YouTube/CBC NL – 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

Source



铁达尼沉船观光潜艇 5人大西洋失联 氧气最多维持96小时

世界新闻网

6/20/2023

失踪的观光潜艇泰坦号连同驾驶可搭载五人。(取材自OceanGate)

私人研究和「海洋之门」旅游公司「OceanGate Expeditions」策画的一项铁达尼号(Titanic)考察之旅发生意外,搭载五人的小型潜水艇泰坦号(Titan)18日早上在麻州鳕鱼角(Cape Cod)以东900哩处失联,美国海岸防卫队已经展开搜救,但估计失踪人员只能支撑三到四天。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导,1912年4月撞上冰山沉没海底,造成超过1500人死亡的铁达尼号,两大段残骸1985年被发现后,就引发民众前往纽芬兰东南部外海1.3万呎它们平躺的海底探险的兴趣。

近年来,出现私人公司主办海底旅游,让好奇又有钱的观光客前往海底一探。「海洋之门」在网页上以愿意付费25万元的游客招手,「当个海底探险员,潜水到铁达尼号的残骸中」。

沉在12600呎海底的铁达尼号,即使过了一百余年,还是不断引来民众探奇与科学家研究。(路透)

这项八天的探险之旅,从纽芬兰圣约翰斯市(St. John’s)出发,前往400哩外的残骸地点,换乘小艇下海。五人座的泰坦号小潜艇有一人操艇,四名乘客。「你进入小潜艇后,越往下沉,你可从观望口看到类似外星生物的奇形怪状生命体从你眼际掠过,这约两小时的海底之旅,感觉就像一眨眼的工夫。」



美联社报导,「海洋之门」雇用加拿大的中型破冰船极地王子号(Polar Prince),18日早上放下泰坦号,但1小时45分后失去联系,「海洋之门」便向海岸防卫队通报失踪。海岸防卫队已出动一架C-130、加拿大出动一架P8搜索,纽约国民兵再派一架C-130加入搜救行动。

海防队指挥官、海军少将毛格(John Mauger)19日表示,未来几天将有更多资源抵达,而小潜艇在发生灾难时应能保持96小时的紧急氧气。

「海洋之门」表示,失联的小潜艇载有一名驾驶和另外四位付费参加的「任务专家」,轮流操作声纳设备并运行其他任务。其中一位是握有三项金氏世界纪录的英国知名探险家哈丁(Hamish Harding)。

「海洋之门」顾问康坎农(David Concannon)表示,从18日早上6点左右起算,小潜艇可提供96小时的氧气供应。康坎农透露他本来也应该参与潜水行动,但由于另有事务而无法前往。

这次任务已是「海洋之门」第三次年度探险,该公司提交给法庭的文档显示,泰坦潜水器重达2万磅,深度安全范围能轻松达到4000公尺(13123英尺)。该公司宣称在提交申请时潜水器已经进行超过50次测试,包括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深海仿真与铁达尼号相同的深度。

不过,去年11月的一份法庭文档显示,2022年度探险期间潜水器下水时曾出现电池问题,必须手动挂上升降平台。

英国退役海军少将派瑞(Chris Parry)表示救援行动非常艰巨,因为海底实际上起伏很大,加上范围内都是铁达尼号的残骸,要通过声纳定位搜索区域、辨别一艘潜水器难度相当大。

Source



深海亲看「铁达尼号沉船」一趟要25万元 耗时8小时、有学者解说

世界新闻网

6/20/2023

深海探测拍摄的照片显示,在铁达尼号沉没地点附近海床上,散落许多物品,图中可见一件外套和鞋子。(美联社)

海底探险公司「海洋之门探险」(OceanGate Expeditions)上周公布一段一分钟影片,生动展示铁达尼号残骸在海底的景象;该影片凸显只要够富有,旅游景点不仅可延伸到太空,还可潜入深海之中。

「海洋之门探险」的铁达尼号沉船之旅,让游客支付25万美元,就可搭乘潜水艇下潜2.4哩到达残骸所在的海床,亲眼一窥这艘全世界最有名的沉船。

铁达尼号的残骸在1985年于加拿大东部纽芬兰外海约400哩处被发现后,就吸引不少历史学者、考古学者和各界人士的关注,但「海洋之门探险」总裁罗许(Stockton Rush)指出,私人探索才能保持铁达尼号的魅力,「没有公共组织会资助重返铁达尼号,因为有其他更新且更有科学价值的遗址需要资助。」

「海洋之门探险」所提供的铁达尼号沉船之旅,每次需耗时约八小时,其中包括下潜和上升各需要的2.5小时;旅途中会有科学家和历史学者进行解说,并且利用高清相机记录残骸与腐蚀程度。




史密森尼学会美国国立自然史博物馆(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海事历史馆馆长强斯敦(Paul Johnston)指出:「我不反对这种商业探索,因为他们并没有接触或破坏沉船,而且还让外界关注关注海底世界和沉船带。但在我看来,我们对铁达尼号的了解已经很透彻了。」

同时,究竟谁可以参观残骸以及其理由,在过去十几年也一直争论不下,毕竟有超过1500名铁达尼号乘客死于船难之中,不少人认为,前去参观等同于去打扰这些人永眠的墓地,道德上站不住脚。

打捞铁达尼号残骸就更不用说了,包括强斯敦在内,不少历史学者和科学家都反对打捞,铁达尼号历史协会(Titanic Historical Society)历史学者林奇(Don Lynch)就是其中一员,但却很喜欢「海洋之门探险」的全新高清画面。

「他们拍得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发现之前没看到的新东西。」林奇表示,「但我看不出他们有任何新发现,可是这种清晰程度真的很棒。」

Source




自然美景最多 全美这10州得天独厚

世界新闻网

6/12/2023

加州最受大自然恩赐,拥有280个州立公园和9个国家公园,在全美50州中拔得头筹。Getty Images

从阿拉斯加的冰川到佛罗里达的白色沙滩,都拥有令人赞叹的自然美景与多样化的野生动物。纵然各州有不同的美,但有些州得天独厚拥有大量让人油生敬畏的自然奇观、鬼斧神工的地貌以及州立、国家公园(例如加州),使它们成为自然爱好者的天堂。

以下是旅游网站Leisure+Travel选出排名前10的州,并列出值得造访的国家公园、海岸、景点、山脉等。

1.加州

「黄金之州」(Golden State)可说最受大自然恩赐,美景和生物的多样性无与伦比,拥有280个州立公园和9个国家公园,在全美50州中拔得头筹。你可以在太平洋沿岸的金色沙滩上吸收维生素D,在约书亚树国家公园(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欣赏落日高悬树梢,探索莫哈韦(Mojave)沙漠、泡个温泉,或徒步走在东北部的火山熔岩床上。

2.阿拉斯加州

对于喜爱原始旷野的人来说,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之一。Getty Images

「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在他的「阿拉斯加游记」(Travels to Alaska)中写道,对于喜爱原始旷野的人来说,阿拉斯加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地方之一。阿拉斯加有八个国家公园,包括令人叹为观止的迪纳利国家公园和保护区(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600万英亩未受破坏的荒野、全国最高的山峰,阿拉斯加的美景让人对造物者充满感激;再加上冰川湾国家公园(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的茂林、冰川和崎岖海岸线,以及基奈峡湾国家公园(Kenai Fjords National Park)终年积雪的奇景,不难理解为何「最后边疆之州」(Last Frontier State)是众多旅行者的愿望清单。

3.犹他州

拱门国家公园是犹他州丰富的自然宝藏之一。Getty Images

犹他州一直是户外和冬季运动爱好者最喜爱的目的地,人们蜂拥而至,享受该州白雪皑皑的山脉和世界级度假胜地。「蜂巢之州」(Beehive State)提供了丰富的自然宝藏:从拱门国家公园(Arches National Park)、妖精谷(Goblin Valley)的古老岩层,到广阔的博纳维尔盐滩(Bonneville Salt Flats)和镜湖(Mirror Lake),犹他州将让你永志不忘。

4.科罗拉多州

除了拥有多达58座高于14,000英尺的山峰,科罗拉多州在低海拔地区也不乏可观之处。Getty Images

科罗拉多州的景观以高耸山峰为主,拥有多达58座高于14,000英尺的山峰,但除此之外这个「百年之州」(Centennial State)在低海拔地区也不乏可观之处。无论是神秘的「风之洞」(Caves of the Winds)、世界上最深的温泉「帕戈萨泉」(Pagosa Springs),还是由红色岩石构成的「众神花园」(Garden of the Gods),科罗拉多州的自然美景都让它跻身全美风景最优美的州之一。




5.夏威夷州

郁郁葱葱的雨林、火山口、壮观的瀑布组成夏威夷这个自然的天堂乐园。Getty Images

夏威夷可能是美国最小的州之一,但却给人高度的视觉震撼。组成夏威夷群岛的八个主要岛屿提供了绵延数英里的原始、完美如画的海滩,有白、黄、橙、红、黑,甚至绿色的沙子。郁郁葱葱的雨林、火山口、广阔的山谷、壮观的瀑布和一望无际的峡谷组成夏威夷这个自然的天堂乐园。

6.亚利桑纳州

1,904平方英里国家公园有层层红色岩石结构、青绿的瀑布和蜿蜒的溪流,都是亚利桑纳州的热门旅游景点。Getty Images

只要看一眼大峡谷(Grand Canyon),就足以让说明亚利桑纳州是个非比寻常的地方。虽然1,904平方英里的国家公园有层层红色岩石结构、青绿的瀑布和蜿蜒的溪流,是该州的热门旅游景点;但这里还有许多其他的自然宝藏可供探索,例如羚羊峡谷(Antelope Canyon)曲线优美的岩壁、塞多纳(Sedona)的红色岩石、索诺拉沙漠(Sonoran desert)的巨人柱(giant saguaros),以及化石森林(Petrified Forest)都是亚利桑纳州最独特的天然地标。

7.华盛顿州

华盛顿州拥有无数自然瑰宝,值得在每个人的旅游清单上占有一席之地。Getty Images

华盛顿州拥有124个州立公园、3个国家公园:雷尼尔山(Mount Rainier)国家公园、北喀斯喀特(North Cascades)国家公园和奥林匹克(Olympic)国家公园以及无数隐藏的自然瑰宝,值得在每个人的旅游清单上占有一席之地。徒步游览迷人的霍河温带雨林(Hoh Rain Forest),欣赏神秘梦幻、覆满苔藓的针叶林,以及人猿湾(Ape Coves)地底两英里长的熔岩隧道;赞叹圣海伦火山(Mount St. Helen)的宏伟,或沿着太平洋海岸探索海滩、崎岖悬崖、令人惊叹的观景点。




8.怀俄明州

拥有迷人山地景观的怀俄明州为游客提供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景。Getty Images

怀俄明州成为美国最美丽的州之一,不仅是具有优质冬季运动的迷人山地景观,「平等之州」(Equality State)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令人难以置信的美景。例如黄石(Yellowstone)国家公园大棱镜温泉(Grand Prismatic Spring)的鲜艳色彩,以及大堤顿(Grand Teton)国家公园的田园风光、绵延山脉和澄净湖泊,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9.麻塞诸塞州

麻州鳕鱼角国家海岸是全美仅有的十个国家海岸之一,是无数美国人热爱的度假胜地。Getty Images

人文荟萃的麻塞诸塞州,同样不乏梦幻般海岸景观和苍郁山林。该州灵秀的波克夏尔(Berkshires)山脉和美丽的康乃狄格河谷(Connecticut River Valley)是赏秋叶的热门景点,还有24个州立公园、4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包括南塔克特(Nantucket)和玛莎葡萄园(Martha’s Vineyard)在内的数十岛屿以及38个州立森林。此外,堪称该州自然美景之冠的是鳕鱼角国家海岸(Cape Cod National Seashore),这里是全美仅有的十个国家海岸之一,是无数美国人热爱的度假胜地。

10.佛罗里达州

佛州的大沼泽地名列世界自然遗产,更是全美最大的热带荒野和无数濒危物种的家园。Getty Images

佛罗里达州拥有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沿岸阳光充足的海滩,成为经典的度假胜地。海洋爱好者在长达825英里的梦幻沙滩、碧绿海水、大量珊瑚礁以及比斯坎(Biscayne)和海龟(Dry Tortugas)国家公园中的美丽岛屿流连忘返。名列世界自然遗产的大沼泽地(Everglades),更是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以及全美最大的热带荒野和无数濒危物种的家园。

Source




「亚洲最高树」有30多层楼高 西藏柏木102.3公尺

中国新闻组

5/28/2023

测量人员站在这棵中国最高树下合照。(取材自新京报)

据北京《新京报》报导,由北京大学领衔的联合调查队,日前在位于雅鲁藏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林芝市波密县通麦镇境内,发现了一棵高达102.3公尺的西藏柏木,约有30多层楼高,其高度刷新了亚洲纪录,成为目前已知的亚洲第一高树。

新京报表示,调查队成员、北京大学遥感所教授郭庆华表示,此前研究团队制作过一张中国全国森林高度分布图,图中显示藏东南的树木非常高,因此调查队对林芝市多个县非常关注。

郭庆华说,这棵西藏柏木是今年5月发现的,树木巨大,其根部并非完全埋在土里,很大一部分支撑根露在地面上,来稳固这个庞然大物,非常让人震撼。

研究人员利用无人机与背包雷射雷达相结合的方式,对西藏柏木巨树聚生区域进行精准测量,得到了巨树群的精准三D云模型。比起爬树测高,这种测量方式更加安全,且不会对巨树造成破坏。


北鼎专场,网红蒸吨锅,最高立减$90👆



此前,亚洲最高树是发现于马来西亚被命名为「Menara」((马来语中『塔』的意思),的一棵黄娑罗双,高100.8公尺。中国这次发现的这棵西藏柏木,也成为仅次于美国海岸红杉的世界第二高树种。

西藏柏木主要分布在藏东南区域,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局部有少量分布,分布区域很狭窄,种群数量稀少,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

郭庆华表示,除这棵亚洲最高树之外,这次调查还发现了50多棵85公尺以上的树木,其中包含25棵90公尺以上高树,大幅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的树高纪录。「巨树」的发现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大学遥感所教授郭庆华郭背着雷射雷达对这棵西藏柏木进行数据采集。(取材自新京报)

Source




西藏绝美冰洞如宫殿 罕见双向通行 长165米宽26米

中国新闻组

3/10/2023

西藏境内新发现一处超大型冰洞。(取材自西藏日报)

西藏昌都市边坝县边坝镇普玉一村三色湖附近,近日发现一处超大型冰洞「贡嘎冰洞」,长约165米,宽约26米、高约15米,冰洞呈美丽的弧拱造型,最震撼的地方在于,超大的冰洞双向皆可进入;在西藏已知冰洞中,属较大的。

A 165-meter super-large ice cave was discovered in Tibet: can be entered in both directions
Mar 9, 2023

西藏日报报导,浑然天成的冰洞犹如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宫殿,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梦幻般的景象,洞内大大小小、凹凸不整的景致,由于双向都可通行的超级冰洞极少,更令人惊叹。这是西藏为数不多的秘境和冰雪世界之一,将会是冰雪爱好者绝佳的探险之地。




极目新闻报导,冰洞发现者、护林员达拉表示,他是在巡山过程中发现的冰洞入口,这个冰洞在贡嘎冰川附近,洞内景观非常漂亮,「冰洞两头是通的,长约一百多米,里面非常漂亮。」他说,冰洞距离普玉一村大约6公里,没有道路通行,只能骑摩托车或步行前往。

冰洞发现者达拉是在巡山过程中发现的冰洞入口。(取材自边坝县融媒体中心)
冰洞双向都可以进入。(取材自边坝县融媒体中心)

由于该地比较偏僻,冰洞入口也比较隐蔽,平时没有村民经过这里,只有挖虫草的人偶尔路过,所以以前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边坝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指出,据初步勘测,冰洞长约165米、宽约26米、高约15米,是边坝县目前最大的冰洞,应该是目前西藏已知冰洞中较大的一处。这个冰洞是西藏为数不多的秘境和冰雪世界之一,将会是冰雪爱好者绝佳的探险之地。

西藏境内新发现一处超大型冰洞。(取材自西藏日报)

Source




小伙「砰一声」掉西藏冰河 挣扎10几分钟游上岸

中国新闻组

01/13/2023

事发冰洞。(取材自紫牛新闻)

上海游客朱先生近日在西藏著名景点来古冰川游玩时,孤身进入一处冰洞不慎掉入暗河,在十几米长的冰河里挣扎了十几分钟才上岸获救。朱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这段经历,引来许多网友热议。事发后,景区把那个冰洞封起来,朱先生表示,其实不希望因为自己的意思影响景区运营。

紫牛新闻报导,朱先生表示,他独自一人在外旅行快两个月了,进入来古冰川时随身携带了登山包、手机和登山杖。进入景区半小时后,他发现了一个冰洞,「洞内光线还可以,能看见漂亮的蓝冰,顶部有无数倒挂冰棱,奇美。」

于是他从侧面斜坡的断裂冰面爬进洞内。进洞后,他左手持手机录像,右手持登山杖,缓步前行。「大概走了十几米,看到渐渐融化的冰凌,当时我还在感叹蓝冰也太美了,突然冰面塌陷,砰地一声,我就掉进冰水里了。」

一入冰河,刺骨寒意瞬间袭来,还好他的背包与衣物有浮力,水只漫到肩部,但双脚不能触底,他尝试用登山杖探底,水深难测。朱先生这才发现,自己走进来的那条「路」,其实是一条十几米长的冰河,他奋力向洞口游去,但很快就被河面的冰块卡住了,他用肘击敲碎冰块,再往前时就发现冰层变厚,无法敲碎,「我只能用指甲抠住冰面,再配合蹬水,每次只能前进分毫。」


STEM


「我朝着洞口喊了几声想求救,但因为高原反应,喊了两声就感觉喘不上气了,这是第一次感觉自己要死在这个洞里了。」每前进一点,他就被冰顶回来一点,体力在挣扎中一点点消耗,「等我终于游到洞口时,我却爬不上去。我扔掉了背包,把手机扔出洞口,收起腿,等下方的冰块缓慢上浮,我用最后的力气瞪着浮冰和冰壁,爬了上去。」

朱先生表示,由于长时间泡在冰水里失温,当时意识有点模糊,在往景区出口处走的时候看到几位年轻人,「我喊了声救我,他们立马跑过来扶着我,有位小哥还脱了外套给我穿。」

北京大学大一学生万余怿是第一个听到朱先生呼救的,开始以为他是高原反应,没想到是掉进冰河失温,「我才发现他整个下半身都已经结冰」。

「我立马脱下衣服裹在他身上,他已经冷到无法脱湿衣服,手已经冻得血红,还带着划伤。」万余怿和团友大哥两个人扛着朱先生走了500米,后来他又背着对方跑了几步。 「我们把他送到了营地,工作人员赶紧让他烤火、喝热水取暖,才慢慢缓过来。」万余怿表示,救人后,他和团友很快离开了现场,朱先生之后在网上跟他说了「谢谢」。

朱先生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惊险经历后,引来许多网友热议。有网友说「这种攀爬冰川和探洞行为很不负责任,对大自然缺乏敬畏之心」,也有人说「现在景区安排了安保人员,对游客来说是好事」。

万余怿扶着朱先生往营地走。(取材自紫牛新闻)

Source




中国公布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 未来规模将是世界最大

世界新闻网

12/29/2022

中国即将大规模开展国家公园设立。图为大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取材自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官网)

中国官方近日公布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保护总面积达110万平方公里。官方指出,未来若是全部建成,总规模将会是世界最大,且未来还会有国家公园「退场机制」。

根据中国国家林草局消息,此次林草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遴选出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其中陆域44个、陆海统筹2个、海域3个,总面积约110万平方公里,涵盖全中国28个省份

主要的候选区面积,高达七成在青藏高原,当地布局13个候选区,形成「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此外黄河流域布局9个候选区;长江流域布局11个候选区。




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司长王志高指出,按照方案,在创建阶段,由相关省级政府向国家公园管理局提出创建申请,国家公园候选区开展创建后,经评估,确实无法达到设立要求的,不予设立。对未纳入布局方案的保护关键区域,条件成熟时,经科学评估,可以按程序增补为国家公园候选区。

同时,国家公园设立后,将定期组织评估,对评估不达标或造成自然资源资产重大损失的,启动「黄牌机制」,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经评估确无法整改到位的启动退出机制。

中国在2021年10月首度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包含「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共五座国家公园。另外目前还有几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包含「祁连山」、「神农架」、「钱江源」、「湖南南山」、「北京长城」以及「香格里拉普达措」等。试点要转换成正式国家公园,需要经过评估验收。

图为神农架国家公园内的金丝猴。(新华社)

Source




北加州3个+俄勒冈州1个国家公园 明年起1张年票玩到底

世界新闻网

12/27/2022

明年起游北加州与俄勒冈州四国家公园只需一张门票。图为拉森火山国家公园。(美联社)

位于加州最北部的三个虽然壮观但略逊人气的国家公园,以及位于俄勒冈州南部的一个国家公园,将于2023年首次联合起来使用一张年票。

这四个国家公园是:位于德哈玛县(Tehama County)的拉森火山国家公园(Lassen Volcanic National Park)、位于西斯邱县(Siskiyou County)Tulelake的熔岩床国家纪念碑(Lava Beds National Monument)、位于瑞定(Redding)附近的Whiskeytown国家娱乐区(Whiskeytown National Recreation Area),和位于俄勒冈州南部的葵特湖国家公园(Crater Lake National Park)。从1月1日开始,它们将合用一张年票,价格为55美元。2024年,它们将开始提供单一的多公园通行证。

拉森火山的公共事务官员Kevin Sweeney说:「我们希望改善这些地方的交通状况,并相互协助把一些旅游资源分散到那些没有那么多游客的地方。」

在雷丁以西有着一座颇受欢迎的湖泊和健行步道的Whiskeytown国家娱乐区,每年接待约80万游客;葵特湖大约有70万游客。在疫情之前,拉森湖的游客数量在50万左右;熔岩床每年接待约10万人次。




除了相对靠近喀斯喀特山脉(Cascade Range)外,葵特湖、拉森火山和熔岩床都有大量的地热特征,如冒泡的泉水、熔岩洞和泥盆。所有这些地方都是所谓的 「火山遗景径道 」(Volcanic Legacy Scenic Byway)的一站,这是一条500英哩的驾车路线,在偏远山区的火成岩地貌中穿梭。

与整个西部的许多公园一样,这四个地方近年来受到野火的严重打击,目前正处于不同的恢复阶段。这些公园的大部分地区在冬季不对游客开放,即使在温暖的月份,也只有某些毁坏不算最严重的地区最近才开放。

新的年票计划可以帮助提升一个正从火灾中恢复和重建的地区,这些偏远的公园服务和资源分散,它们之间的合作对其运作至关重要。

熔岩床国家纪念碑的代理主管Jessica Reid说:「各公园都真切感受到必须相互伸出援手,互帮互助。 」

更广泛地说,这四个公园符合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所称的 「发现圈」(Circle of Discovery),这是一个由七个公园组成的沿着克拉马斯盆地(Klamath Basin)崎岖边缘,长达700英里的驾车路线;其余三个公园:红木国家公园(Redwood National and State Parks)、俄勒冈山洞国家纪念及保护区(Oregon Caves National Monument and Preserve)以及图利湖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Tule Lak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均是免费的。

Source




南加华人出海 上百海豚伴游 还幸运拍下鲸鱼出水画面

世界新闻网

11/28/2022

灰鲸将于12月游经洛杉矶海岸。(受访者提供)

南加海域温暖,每年会有各类鲸群游至此地繁衍后代。家住洛杉矶的华人J女士趁着秋日好天气,与家人一同出海,除了享受到上百只「海豚伴游」的体验,还幸运地遇见了一只座头鲸并拍下了视频片段。

南加華人出海 上百海豚伴遊 還幸運拍下鯨魚出水畫面 Los Angeles Whale Watching Tour
Nov 28, 2022

据当地的游轮公司介绍,南加洛杉矶县长堤市(Long Beach)和橙县新港滩市(Newport Beach)的海岸,是世界闻名的观鲸地点,不同季节中都有机会见到不同品种的鲸鱼经过此地,其中包括蓝鲸、灰鲸、座头鲸、虎鲸、长须鲸等品种。此外,海狮、海豹、海鸟、飞鱼也是「观鲸之旅」中能遇到的常客。

「上周还有游客在这里看到一只蓝鲸。与往年不同,今年夏季的海水温度相对较低,导致大量的鳞虾迟迟未离开,因此以鳞虾为食的蓝鲸也一直留在这里,牠们往年在7月份就应该离开了。但蓝鲸的数量极少,能够见到牠们一次真的是非常幸运。」从业数十年的赏鲸导游Jen说,蓝鲸是地球上现存体积最大的动物,一只成年的蓝鲸长度可达108英呎,重量会超过180吨,但近年来因为过度捕捞,濒临灭绝。



Jen说,12月会有灰鲸群游经此地,他们从阿拉斯加一路向南迁徙,至墨西哥下加利福利亚海岸(Baja California)繁殖后代。最近牠们在加拿大附近,沿着北美洲海岸一直往下游,预计将在12月在洛杉矶附近海域出现。

「当然,能否看到鲸鱼是需要运气的。」Jen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好的办法可以准确预测观鲸,但游客其实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动态了解近期有什么样的鲸鱼出现在附近海域。一般来说,鲸鱼会在同一海域待上几周的时间。另外,如果前一天是大风天气,看到鲸鱼的几率会更大。

Jen表示,为避免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伤害,法律上是禁止观光游轮靠近鲸鱼或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她说:「法律上对赏鲸的距离有严格规定,观赏海豚则没有限制。而且海豚也非常喜欢主动靠近游轮。另外有趣的是,如果有海狮爬上游船的甲板,你可不能赶走它,因为这也违法,正确的做法是等它自行离开。」

游客J女士表示,这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在大海里看到海豚,虽然没有看到电影画面里整只跃出水面的座头鲸,但还是觉得很满意。 「这趟赏鲸之旅的体验很好,游览全程中看到了几百只海豚在跟着我们的船跳跃,而且还听到了座头鲸的『歌声』,配上洛杉矶秋末的好天气,真的很开心。」

海豚喜欢与游轮「赛跑」。(受访者提供)

Source



长江江豚数量有所恢复 部分江段首次发现

10/25/2022

观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有所恢复,部分江段江豚数量明显增长,一些过去的分布空白江段也发现了江豚身影。

据澎湃新闻报道,第四届长江江豚保护日暨第三届鄱阳湖长江江豚保护论坛活动星期二(10月25日)在江西永修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共筑鄱湖江豚乐园,助力长江绿色发展”,中国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毅出席论坛并讲话。

马毅在论坛讲话中透露,据农业农村部组织的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初步观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较之2017年的1012头有所恢复,宜昌葛洲坝下、黄石戴家洲、江西湖口和江苏的部分江段,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武汉江段等一些过去的分布空白区也发现了长江江豚。此外,发现母子豚的数量也显著增加,预示未来种群可能有较大恢复。

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检验长江大保护成效和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被称为“微笑天使”。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四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也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首次流域性物种系统调查,对于长江江豚乃至整个长江生态系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马毅说,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沿江省(市)人民政府,深入分析长江江豚保护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系统谋划长江江豚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实施路径和具体举措,全面实施《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建设方案(2021-2025年)》,积极营造长江江豚保护良好氛围。

Source




生态环境改善… 华北豹消失30年 重现北京故乡

中国新闻组

8/20/2022

2014年至2015年间,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红外相机拍到「豹大王」M2从石头上跳下。(取材自新京报)

已经在北京消失30年的华北豹,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再一次出现在北京周边地带。披着金钱纹的华北豹傲视食物链顶端,通过众多活动的复苏,专家乐观地看待:大猫有了「回家」的迹象。

★金钱豹 只分布在中国

「60年前,我们这里捕到过一只豹子,一米多长,浑身金钱纹,躺在地上。」北京市门头沟区下清水村的后山上,70岁的村民马元庆用手比画豹子的大小。马元庆捕到的豹子,学名叫「华北豹」,牠另一个名字则更家喻户晓——金钱豹。

新京报报导,北京是华北豹的故乡,这种只在中国分布的豹亚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栖息在北京广袤的山林中。但1990年代以后,种种原因改变了豹子们的生存环境,在北京地区,豹最后出现的可信纪录,是1992年在门头沟区。

2022年5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通过改善生态、营造栖息地等多种方式,为华北豹回家创造条件,等待牠的回归。

北京太行山和燕山孕育了丰富物种,在很长时间内,豹子都是群山中顶级的掠食者。

在北京西部门头沟下清水村,村支书王进生的父亲就曾经在山里和豹狭路相逢,他吓得不敢动,站在那里和豹子对视,几秒钟后,豹子转身走了。




王进生的父亲遇到的就是一只华北豹,也叫金钱豹,是中国独有的金钱豹亚种,因此有时也被称为中国豹。

北京的门头沟、房山、怀柔、延庆等,都曾有过许多华北豹生存的纪录和传说,门头沟的村民们都称牠们为「老豹」。

2012年,红外相机在河北小五台山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华北豹,这也是华北豹被拍到距离北京最近的一次,仅30多公里。(取材自新京报)

★消失后 到底去了哪里

华北豹数量的减少,到底从何时开始,目前仍没有定论。

北京最后发现华北豹纪录是在就在1992年,1995年启动第一次全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在河南境内的太行山中,大约有12至24只华北豹。

2009年,「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发布,华北豹在山西、北京、河北、内蒙古、陜西、甘肃、宁夏等地,大约共有1160只。

2008年,宋大昭加入了一个名叫「三北猫科动物研究所」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到山西追寻豹子的踪迹。2013年,宋大昭和其他志愿者成立了一个保护机构:猫盟。



宋大昭和猫盟曾在北京多个地方寻豹,走遍怀柔、房山、密云、门头沟等地。他们在百花山周边安装了十多台红外相机,可惜一直没有拍到华北豹。

但在北京之外、环北京的山林中,华北豹出现的频率却越来越高。

2012年,宋大昭放的红外相机在河北张家口的小五台山保护区拍到华北豹,距离北京只有30多公里。从那以后,北京周边不时有豹出现的纪录。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冯利民指出,北京地区已经开展多年自然保护的工作,生物多样性恢复形势良好,在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麅、野猪、斑羚等大中型食草动物出没频繁。同时,中小型的食肉、食草、杂食动物,以及大型雉鸡等食物链正在快速恢复。

冯利民称,部分地区的食物链质量,已经与陜西和山西存在野生豹大种群的地区相当,这为未来长期支撑豹种群生存提供了基础。

2020年8月18日,山西和顺红外相机拍到的华北豹。(取材自新京报)

当“健身”遇上元宇宙,比刘耕宏还要强?Aug 12, 2022
硅谷 101 有趣的前沿科技深度视频


★复育路 面临三大挑战

在门头沟,黑鹳、大鸨、金雕等九种动物都名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何尚未回归的华北豹如此重要?

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文洪告诉新京报,在自然界,大型猫科动物是顶级的消费者,对控制动物群落至关重要。

在中国,华南虎在野外已经灭绝,东北虎数量也很少,而且集中在东北一带。豹猫也是顶级消费者,当前北京各地都有,但牠体型毕竟比较小,对控制动物群落的效果不大。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院长徐基良举例,当前多地野猪局部泛滥,其实和豹的减少有很大关系,因为野猪的天敌是豹等食肉动物,野猪也是豹非常喜欢的食物。

「北京的豹离开时间并不太长,只要提供好的生存环境,豹回来是有可能的。」徐基良说,从豹的食物角度看,牠的主要食物为麅子、野猪、斑羚等,在北京的山区,这些种群数量都不错。此外,北京以前还有原麝,这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同时还是豹的食物之一。



在「迎豹回家」的同时,门头沟区还发布了「北京市门头沟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年-2035年)」,持续推动生态涵养、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等工作。

冯利民说,北京地区西部和北部地区天然林面积达到数千平方公里。要在这数千平方公里的森林中恢复豹种群,仍要面临三方面挑战,「一是生态系统的全面修复,二是解决人类活动给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和扩散带来的阻碍,三是做好人与动物共生的准备。」

2018年3月30日,山西和顺,红外相机拍到母豹带着华北豹幼崽。(取材自新京报)

●自山西种源地 破解引豹进京密码

山西和顺县,一个常住人口12万的太行山中部县城,是华北豹种源地之一。太行山南部的豹子要去北边,须经此地。这里也是太行山与太岳山的交会之处,两条主要山脉的华北豹基因亦在此扩散交流。

对许多保护者来说,「带豹回家」是使命,和顺县是践行的起点。

★生态廊道 延山脉扩散

新京报报导,动保组织「猫盟」负责人黄巧雯指出,和顺作为一个持续稳定的华北豹种源地,能为太行山北部的华北豹种群恢覆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从太行山到燕山,理论上,豹会沿着山脉扩散、创建领地,从山西到河北再到北京,正是华北豹的一条生态廊道。

研究和顺豹子,有助于破解华北豹种群栖息繁衍迁徙的密码,而这个密码,是豹子返京的关键。



群山之间,一只公豹卷起尾巴,擡起健壮的前肢,准备跃上岩石的照片,在和顺当地广为流传。这是和顺知名度最高的公豹,编号为M2,被人们称为「豹大王」。

从2010年开始,刚成年的M2频繁地出现在和顺县的森林中,并成功生育了至少九个后代。在M2的带领下,成年豹子在和顺县不断开疆拓土,甚至沿着生态廊带一路向北。有的已经沿着山西省昔阳县、阳泉市进入河北境内。

M2在青年时期,以残缺一只耳朵的代价,击败了领地内所有的公豹。之后,牠和一只母豹生下了被称为「太行小公主」的母豹F8,还抚养了另一位豹公主。据传,这位「豹大王」还曾杀死一只将近100公斤的大野猪。

报导指出,这几年,和顺县生态保护协会野生动物救助基地的杨晓东,经常能接到受伤野生动物的求助,「现在和顺人有一种认识,要保护华北豹,就要保护好整个太行山的动物」,所以他们时常会接到村民的电话,进行救助、放生动物。

宋大昭最担心的是打开地图软件后,又看到某处山上添加了几座建筑。他说,华北豹虽是丛林里的捕食之王,但人类的露天煤矿、光伏设施和硬化道路,对牠们来说,却是十分畏惧的存在。



★修复栖地 代代人接力

一条条道路,在华北豹眼里,是难以逾越的鸿沟,牠们不敢轻易穿过。于是,完整的绿色山体,被一道道公路割裂。原本完整的华北豹种群,变得越来越孤岛化。杨晓东认为,如果不及时对华北豹栖息地予以恢复,孤立种群和个体很难持久繁衍下去。

黄巧雯指出,以豹之名,修复荒野和人心,需要政府、社会机构和更多人的共同参与推动。2013年,和顺县委县政府在西部画定了约占全县面积一半的地域,成立「和顺县西部生态功能保护区」,在该区域内不搞污染性工矿企业、避免大规模开发,为华北豹的内核栖息地加上「安全网」,是关键保护举措之一。

「只要山在,野生华北豹在,基因里的扩散天性总会领着牠们回家。」宋大昭指出,北京不是「带豹回家」的终点,而是要通过一代代人接力,让整个太行山到燕山,能够重新出现豹子的栖息地。

Source



华人游黄石 遭大熊爬车窗狂舔玻璃 竟是这个原因

世界新闻网

7/06/2022

趴在车上的大熊伸出舌头,开始狂舔车窗玻璃。(受访者提供)
趴在车上的大熊伸出舌头,开始狂舔车窗玻璃。(受访者提供)

佛罗里达州的华人Lily一家房车游,6月下旬来到黄石公园熊世界(Yellowstone Bear World),一只硕大的黑熊突然爬到正在行驶中的房车上,并一直在窗玻璃上狂舔。当时与大熊只有一窗之隔的Lily分析,之前有一只蜜蜂撞死在车窗上,大概因此招来了喜欢蜂蜜的黑熊。

華人房車遊 大熊爬車窗狂舔玻璃 竟是這個原因 視頻全記錄
Jul 6, 2022

Lily一家6月28日开着房车在黄石熊世界游玩,这是一座以熊为主题的野生动物园,游客们可以一边开车,一边观看车外的野生动物。 Lily拍摄的视频显示,当天下午3时左右,一只黑熊从路边草坪走到车道上,准备穿越马路,一开始黑熊离房车约有七八米远的距离,它缓步往前走,Lily的丈夫也将车速放慢,跟在大熊后面,并保持一定距离。



前面行走的大熊走了一段路后突然停下来,Lily的车也跟着赶紧停了下来,此时几米远的大熊竟然转身,朝着房车径直走过来,并且越来越近。坐在车内的Lily一家,都被大熊的奇怪举止吓了一大跳,视频中可以听到Lily连声低叫:「天哪,天哪,它这是要干嘛?」

远处的工作人员召唤大熊。(受访者提供)

有那么几秒钟,大熊就停在车底正前方一动不动,房车主人还在猜测大熊的目的,突然一颗硕大的黑脑袋探了上来,大熊纵身一跃,开始在车前窗使劲往上爬。 Lily回忆当时情景,「我坐在副驾驶室上,熊脑袋就在面前晃,离得非常近,蛮吓人的,脑袋特别大,就这样顶在车窗玻璃上,不知道它到底想干嘛。」

趴在车上的大熊伸出舌头,开始狂舔车窗玻璃。(受访者提供)

从视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大熊当时的一举一动,身边的丈夫叮嘱Lily不要发出任何动静,就在一家人被眼前这幕场景吓呆时,趴在车上的大熊突然开始狂舔车窗玻璃。直到这时,Lily才明白过来这只熊的真正意图,她解释说当天上午,汽车雨刷器曾经夹死过一只小蜜蜂,熊爬上来后就一直在舔蜜蜂所在的玻璃位置,「那个位置我记得很清楚,因为要拍车外照片,我还觉得这只残余的蜜蜂挡了镜头,想着要清理一下。」



为保证游客安全,进园时工作人员要求所有车辆关闭窗户,Lily认为他们一家与黑熊近距离相遇纯属巧合,「食物的吸引力太大了,一只残留在车窗上的蜜蜂竟然引来大熊。这只熊开始过马路时就离我们比较近,它的嗅觉又特别敏感,闻到了撞死在车窗玻璃上的小昆虫留下的味道,这是我唯一能想到大熊爬上车的理由。」

大熊朝房车径直走过来,并且越来越近。(受访者提供)

在和大熊近距离接触时,Lily坦言有些紧张,倒是十多岁的儿子比较镇定,「儿子说不要理它,过一会它无聊了就会走,熊也没有进一步拍玻璃想要破窗,我们就一直安静地等着。」Lily后面的四五部车也跟着停下来,大家都在车上耐心等待这只黑熊的动静。

很快的,园区一辆皮卡车载着工作人员赶到,视频中可以看到,还在狂舔玻璃窗的黑熊,听到远处传来工作人员的调用声,它侧身回头看了一下,一开始还不愿离去,停顿了几秒钟,显然舍不得眼前的美食。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之下,这才依依不舍下车离去,并朝着皮卡车疾步跑了过去。看到眼前大熊生动的样子,Lily一家禁不住笑出声来,完全忘记了先前的紧张,「工作人员应该在叫喊熊的名字,他们朝夕相处,比较熟悉,熊一听到饲养员的召唤就赶紧跑回去了。」



整个过程有惊无险,Lily表示遭遇这样的事应该比较少见,「如果没有这只残留的蜜蜂,熊就不会搭理我们的车。而且园区内大部分熊都有休息游玩的专门场所,它们或游泳或睡觉,我们那天总共碰到两只走在路上的熊,这一只刚好离我们比较近,嗅觉又特别敏感,才发生这样的故事。」

对于这次独特的经历,Lily补充道,「其实我们并没有觉得当时处境危险,紧张肯定是有的,但毕竟是在野生动物园里发生,相对比较安全,如果是在野外遇到这样的事情,那就非常可怕,熊可能会砸玻璃,对我们发动攻击。」

大熊纵身一跃,开始在车前窗使劲往上爬。 (受访者提供)
行走的大熊突然停下来,并且转身。(受访者提供)

Source



研究发现熊猫食竹历史可追溯到600万年前

7/03/2022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对采自云南昭通水塘坝晚中新世(距今约700万年至600万年)遗址始熊猫伪拇指化石进行研究后认为,大熊猫至少在距今600万年前就有专门吃竹子的习性。

据中新社报道,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美国洛杉矶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王晓鸣,连同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邓涛、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吉学平与科研同行合作,完成了对伪拇指(也称第六指)和臼齿化石的研究后发现,始熊猫具有最早的增大的桡侧籽骨(即伪拇指),已经形成“拇指”对握功能。

不过,自中新世晚期以来,熊猫的“拇指”没有进一步增大,因为熊猫在抓握竹子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蹠行式(前后脚掌接触地面)走路的承重功能,不可偏废任何一方。这一分担体重的限制可能是熊猫的伪拇指从未演化成完整手指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简陋的“拇指”表明,大熊猫专门吃竹子的习性至少在距今600万年前就已经起源。

这项古生物研究重要成果论文,新加坡时间6月30日夜间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报告》上线发表。

也是论文共同作者的邓涛研在论文发表当天,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说,属于食肉目的大熊猫是熊科中一个高度特化的成员,它已演变成一种专注的植食性动物。大熊猫与其“同门兄弟”不同,因为它有许多绝技,使大熊猫能够适应于专门吃竹子的生活。

Source



黄石公园美洲野牛失控 科州男救小孩被牛角戳中 受伤送医

世界新闻网

6/30/2022

27日,黄石公园一头野牛撞向游客。(图截取自NBC Montana YouTube频道)

黄石国家公园的官员表示,一名科罗拉多州男子试着让自己跟孩子避开一头美洲野牛(Bison)的威胁时,却因为离得太近了,反被冲过来的美洲野牛用牛角戳中。

美联社报导,这起事件发生在27日。按照园方说法,这名来自科罗拉多泉市(Colorado Springs)的34岁男子当时正跟家人在老忠实区的巨型间歇泉附近步行,却碰上一头公的美洲野牛朝他们冲来。

从社群媒体上流传的事件经过影像似乎可以看出,当美洲野牛冲向同行的其他人时,该名男子就在美洲野牛的斜后方。眼见美洲野牛追向正在逃跑的小孩,男子赶紧跑了过去,似乎是打算让自己处在来势汹汹的动物跟家人之间,随后只见到他双手抱起孩子,接着就被美洲野牛的牛角戳中。




根据影像,尽管该名男子的手臂被戳中,更一度被顶到双脚离地,却始终紧抓着孩子不放。一大一小最后被美洲野牛抛到地面,随即立刻起身逃离。

Bison charges tourists in Yellowstone
Jun 28, 2022

Bison charges tourists in Yellowstone: A visitor to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shot video of a bison that charged tourists Tuesday, July 28, 2022. The bison charges two adults and a child and then a man lifts the young child out of harm’s way.

这是黄石公园今年内第二次有野牛撞向游客。5月30日,一名来自俄亥俄州的25岁女子在黄石公园违反园区规定,近距离接触野牛遭到攻击;该女子被野牛冲撞后飞上10呎的高空,重伤送医。

园方强调,近距离接触黄石公园内的野生动物是危险的,游客应与野牛保持25码(23米)以上的距离。

Source



黄石公园我们来了 洪灾后部分开放 万辆车入园

世界新闻网

6/22/2022

游客等候观赏最有名的老忠实间歇泉。(Getty Images)

黄石国家公园13日因洪水成灾暂时关闭后,22日部分园区重新开放,游客自清晨开始成群结队前来等候入园,其中一个入口一大早排队车辆就多达5000辆,车阵绵延数哩,车阵到了下午才消失,但全天游客人数仍低于夏季正常数量,总计约1万辆汽车入园。

13日是黄石国家公园34年来首度全面关闭,当时因春季融雪加速涌上怀俄明州北部和蒙大拿州南部河流河岸,有1万名游客被勒令离开;22日重新开放后,五个入口有三个大门都被垫高。黄石公园负责人萧利(Cam Sholly)表示,洪灾造成的损失成本和范围仍在评估中。

野牛穿越马路 游客兴奋

22日开心入园的游客有不少上周就试图入园而被拒门外;其中来自加拿大温哥华的朗尼和格雷厄姆·麦克米伦 (Lonnie &Graham Macmillan)在风景如画的公园里,兴高采烈地目睹一群野牛穿越马路,还看到两只麋鹿和许多鹿。朗尼麦克米伦说,前几天他们改去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Mount Rushmore),再到怀俄明州大角山(Big Horn mountains),之后一有机会就返回黄石公园。他说:「我们这趟旅行就是为了来这里,非得看到才会回家。」

游客等候观赏最有名的老忠实间歇泉。(Getty Images)

等老忠实喷发 「太棒了」

来自印度的游客尼席扬南德下午和1500多人围聚在老忠实间歇泉(Old Faithful)观看它的喷发;他说,他和弟弟在美国西部旅游,之前已看过大峡谷和拉斯维加斯,但它们全都比不上「老忠实」,他等了约80分钟才看到它再次迸发,「以前都是在电影和YouTube看到它,能在现场目睹,真是太棒了。」

今年是黄石公园成立150周年;去年全园游客打破纪录,高达490万人次。

依车牌管制 部分被拒入

萧利表示,为了在公园维修期间减少游客数量,公园管理当局暂时采取管制措施,「依车牌尾数是奇数或偶数」决定在奇数日或偶数日入园;但持有旅馆、露营地或偏远地区过夜预定证明的游客和商务旅客,不论车牌号码为何,都允许入内。

22日有不到1%的游客因车牌号码不符偶数规定,被公园护林员拒绝入园;萧利表示,倘若公园400哩道路交通难以控制时,当局可能改采预约入园制。

公园北半部 关到7月初

由于创纪录洪水重塑了黄石公园的河流和峡谷,破坏了许多道路,一些以观赏野生动物闻名的区域,可能未来几个月内仍无法进入;包括拉马尔山谷(Lamar Valley)和猛犸温泉(Mammoth Hot Springs)都还不能对外开放;野生动物景观丰富的公园北半部至少要关闭到7月初;自蒙大拿州旅游城镇加德纳(Gardiner)、雷德洛奇(Red Lodge)和库克城(Cooke City)附近进入公园的主要路线仍然中断。

Source




门户城镇道路遭洪灾冲毁 黄石公园恐关闭数月

世界新闻网

6/18/2022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雷德洛治,遭特大洪水冲击,损失惨重。图为15日黄石公园内的滚滚河水。(美联社)

黄石国家公园一带近期遭受严重洪水灾难,虽然没有造成人员遇难,但是通往公园的主要门户城镇交通受阻,公园内部分道路或景点可能要数个月才能抢修完毕或恢复开放,让美国最具声望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在成立150周年的最旺季时分,游客人数却将大幅减少。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位于蒙大拿州的嘉德纳(Gardiner)及雷德洛治(Red Lodge)遭到洪水侵袭,受到严重破坏,周边道路路毁桥断,数百栋房屋遭冲走,留下满地的泥泞疮痍;在雷德洛治,甚至连饮水、厨厕等都成为问题。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雷德洛治,遭特大洪水冲击,损失惨重。(美联社)

在黄石公园内的1万名游客也被迫撤离,部分道路亦遭到冲毁或遭落石泥砂掩埋,公园暂时关闭;根据园方人员的说法,公园标志性的景点、老忠实间歇泉(Old Faithful)最快可在下周重新开放,但是如托沃瀑布(Tower Fall)拉玛尔河谷(Lamar Valley)等景点,则是因为道路有待抢修,恐怕将关闭数月。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雷德洛治,遭特大洪水冲击,损失惨重。图为15日黄石河泛滥。(美联社)

只有五个出入口能通往黄石公园,北部的嘉德纳及东北部的雷德洛治交通受阻,民众仍可能在公园开放后,从东、西、南三个入口进入;但是这也代表短期内,几乎不会有游客特地前往北方城镇,或是从其他地方进入、从北方离开的常见游历路线。

每年约有400万人造访黄石公园,特别是今年还逢黄石公园成立150年;另外,6月还往往是黄石公园游客最多的月份;因此这对经济非常仰赖过客,却又遭到洪水严重破坏的嘉德纳及雷德洛治来说,是天大的坏消息。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雷德洛治,遭特大洪水冲击,损失惨重。(美联社)


在雷德洛治经营汽车旅馆Yodeler的狄恩(Dean)夫妇说,他们本要准备迎接13年来最多的预订量,但是现在一楼房间遭深及胸部的洪水冲毁;在嘉德纳担任导游、带领游客造访公园的卡拉‧麦葛瑞(Cara McGary)说,今年暑期旺季的收入,较往年减少80%至100%之多。

在雷德洛治经营咖啡馆的布尔德维尔(Chris Prindiville)则说,当地业者往往依赖暑期旺季的收益来度过接下来几个月,因此今年的冬季将会「很艰难」。

黄石公园的北面门户城镇嘉德纳,遭特大洪水冲击,损失惨重,当局说至少1万游客已被迫取消既定行程。图为遭大水况垮的一座便桥。(美联社)

Source



黄石公园34年首次关闭 很多华人被害惨了

世界新闻网

6/14/2022

黄石公园2021年有超过480万人次参观。(记者张宏/摄影)

黄石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34年来首次全面关闭,华人被害惨了!被华人称为最期待和规划最久的美国国家公园的黄石公园,因为强降雨和洪水冲走道路并引发山体滑坡,导致14日公园五个门全部关闭。不少已在路上或者在黄石附近的华人游客因此傻眼,行程被打乱不知道何去何从。

公园负责人Cam Sholly在13日宣布,由于「极其危险」的情况,至少在15日之前,公园的五个入口都禁止进入。在官方评估损失之前,公园重新开放的时间无法确定,公园北部的环路很可能会关闭很长一段时间。预计洪水水位将上升,因此公园南部的游客也被疏散。

不少趁着暑期全家来黄石游玩的华人游客因此受影响。一家刚刚被迫离开公园的华人表示,进去三天下了三天雨,看着14日天睛刚玩了一个地方,就收到园区发的通知,全园关闭,问了工作人员南门大概17日开放。他们听说有人住在「Roosevelt Lodge」旅馆13日夜里两点被迫紧急疏散。




最惨的是那些准备进园的人,华人马先生说,他们刚下飞机拿了车,才知道黄石公园关了,现在正发愁如何改行程?还有哪里能打发这么多天。他们一家人憋了两年,黄石路线规划都是提前半年就开始了,毕竟黄石是美国计划最久,期待最久的一个公园,结果竟然进不去。

还有华人江先生一家本来12日到了黄石西门外住宿,订了13和14日的园内酒店,结果园区关闭了,酒店也都退款了。兴致勃勃的来,却遇到一盆冷水浇下来,只能望园兴叹。

有华人网友表示,他们非常幸运,13日刚离开公园,当时雨非常大。出来后大提顿国家公园都是冒雨看的,当晚住在Jackson Hole也一直下雨。也有网友也是13日从黄石出来,他们走的西门,在园内时候信号不好,没想到这么严重。

很多预订了机票酒店的华人游客进退两难,华人Tim李表示,他安排了这么久的旅程,本来计划最近去北门住。目前看来北边小镇感觉肯定是去不了,定了Vrbo也不能退。也许公园过一个月还是可以进,但是玩的体验肯定大打折扣,还在犹豫到底要不要去。



华人陈太太表示,他们一家是去年圣诞节就预订6月底的黄石行程,希望下周能开放一部分,最起码大棱镜那一片能开,不然真的令人遗憾,不知道怎么和孩子说。

有多名华人网友表示取消最近行程,华人Tina表示,看新闻说黄石河的水位有记录以来最高,沿河的路很多地段冲塌,完全不能通行车辆。但是北边的路和北门外的大桥,都是黄石公园物资进出的主要信道,所以公园里面物资很快短缺,只能疏散旅客,只许出不许入。虽然距离她出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为了保险起见,她还是取消了机票酒店和车子。

黄石公园2021年有超过480万人次参观。(记者张宏/摄影)

Source



暴雨洪灾重创黄石国家公园 34年来首度全面关闭

中央社 | 怀俄明州 科笛

6/14/2022

黄石国家公园罕见地关闭园区全部五个入口,因暴雨为带来创纪录的洪灾和岩崩。(美联社)

黄石国家公园在这个夏季的旅游旺季开始时,因为前所未见的暴雨带来创纪录的洪灾和岩崩,导致国家公园13日罕见地关闭园区全部五个入口。

路透报导,横跨怀俄明州、蒙大拿州和爱达荷州的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将持续对游客关闭至少到15日,包括住宿和露营预订,好让人员能检查道路、桥梁和其他设施的受损情形。

Yellowstone flooding: Building collapses into river
Jun 14, 2022

A building collapses into the rapidly moving flood waters of the Yellowstone River in Gardiner, Montana, on Monday.

黄石国家公园宣布闭园的时刻,正值园方准备庆祝成立150周年之际;与此同时,极度仰赖观光业的地方社区,希望在历经过去2年夏天的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防疫旅游限制后,游客数量能反弹回升。

这也是自1988年大火后,黄石公园34年来首度关闭全部5个入口处。



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表示,他们正致力疏散仍留在各处地点的游客和员工,特别是黄石公园受创最严重的北侧。

黄石公园园长萧利(Cam Sholly)说:「北环线可能会关闭很长一段时间。」

根据全国公共电台(NPR),公园管理局官员在脸书上写道,最近「史无前例的降雨」导致洪灾发生。

国家公园管理局表示,黄石公园内普遍可见停电,初步评估发现园区内的许多道路不是被冲走、就是覆盖岩石和泥土,还有一些桥梁也受损;黄石公园南区也有多条道路即将被淹没,气象预报说还会有更多降雨。

过去三天来突然飙高的夏季气温,也加速了冬季末暴风雪累积在公园较高海拔的积雪融化与迳流。

在阵亡将士纪念日(Memorial Day)周末假期打开了夏季旅游旺季后仅两周,豪雨和融雪快速迳流为黄石国家公园带来险恶的情况。黄石公园每年吸引约400万观光客到访,以夏季游客占大宗。

Source



女游客违规接近野牛被顶飞10呎 黄石公园今年首宗

世界新闻网

6/02/2022

国家公园局说,黄石国家公园一名女游客走近野牛,遭它撞抵抛空十呎。图为一只母野牛带领小牛在积雪中行进。(美联社)

俄亥俄州一名25岁女子上月30日在黄石公园(ellowstone National Park)违反园区规定,近距离接触野牛遭到攻击;该女子被野牛冲撞后飞上10呎的高空,重伤送医,也成为今年首起个案。另有媒体报导该女子已伤重不治,但未获得官方证实。

国家公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并未在声明中公布来自俄亥俄州女子的身分,但称该女子在行经黑砂盆地(Black Sand Basin)时主动接近一只母野牛,太靠近,距离只有10呎;当局表示:「结果野牛顶上该名女子,还把她抛到了10呎的高空中。」

当局呼吁,游客应与野牛保持25码以上的距离。

该名女子除了被野牛刺伤,身上还有其他伤势,随后被送往黄石公园的东爱达荷区域医疗中心(Eastern Idaho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根据国家广播公司(NBC News)的报导,该女子已于31日不治;但直到1日上午,公园管理局都没有证实女子死亡的消息,其声明仅表示:「整起事件仍在调查当中,目前没有进一步消息可以公布。黄石公园有许多危险的野生动物,不宜靠近。」

公园局发言人也未针对媒体的报导作出回复,但东爱达荷区域医疗中心发言人尼曼(Coleen Niemann)向华盛顿邮报(WP)表示:「院方目前没有任何患者如国家广播公司所报导的,死于野牛攻击。」

野牛堪称北美地区体型最大的哺乳类动物,过去在黄石公园有许多人都遭受野牛攻击受伤,其受害者超越园区的其他动物;当局强调,野牛的行为难以预测,而且非常强壮,体重不仅可高达一吨,四肢站立的高度还可达六呎。

而非营利组织「国家野生生物联合会」(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则表示,野牛跑步的时速每小时可达35哩,是人类的三倍快;垂直跳跃的高度也可超过六呎,还能快速转动身体攻击侵略者。

Source



佛州鳄鱼咬死人 男子下湖捡飞盘 不幸丧命

世界新闻网

6/02/2022

佛罗里达州拉戈市泰勒公园一处面积53亩的湖泊,上月30日发生鳄鱼攻击人类的事件。图为竖立湖边的鳄鱼警告牌。(美联社)

佛罗里达州皮尼拉斯郡 (Pinellas)拉戈市(Largo)泰勒公园(John S. Taylor Park)一处面积53亩的湖泊,上月30日发生鳄鱼攻击人的事件;一名47岁的男子在泰勒公园贩售飞盘高尔夫(disc golf)的摊贩,为捡回不慎落入湖里的飞盘而下湖,结果不幸死于鳄吻。

皮尼拉斯郡公园处主任柯兹(Paul Cozzie)表示,现在正是鳄鱼的交配季节,鳄鱼活动频繁,脾气也变得更暴躁易怒,特别是在黄昏或黎明之时,再加上事发湖泊并非独立水体,而与外面的河流相连通,可以说是「鳄鱼的高速公路」,非常危险,湖泊周围也有架设警示标语警告民众不要下水,即便是公园处的动保专员也禁止涉水。



警方1日公布死者是麦吉尼斯(Sean Thomas McGuinness),柯兹说:「他似乎在公园开放前就偷偷潜入,并在错误的时机进入湖泊,最终导致丧命;我们呼吁飞盘高尔夫玩家,如果飞盘不小心掉进水里,真的就算了。」

他也说;在发现男子遗体后已派人到现场驱离鳄鱼;同时呼吁大众,佛州几乎所有自然淡水河或湖泊中都有鳄鱼,总数量估计130万条,出门玩水务必小心,也不要喂鳄鱼吃东西。

这已不是佛罗里达州首次出现鳄鱼攻击人的意外;据公园处统计,过去十年间平均每年会发生八起鳄鱼攻击人的意外,共造成四人死亡;柯兹指出,数年前在泰勒公园同一湖泊中,就有人一样为了捡飞盘而涉水,结果被鳄鱼咬伤脸颊,所幸最后生还;2018年还在一条死亡鳄鱼体内发现女性骸骨,2016年迪士尼乐园更发生鳄鱼跳出水面吃了一名2岁男童的意外。

Source



美著名灰熊“看错指令”失控杀死驯兽师 恐怖现场曝光

文章来源: 东森新闻

4/24/2022

Bären-Angreifen Mann im Training, Grizzly bear killed a trainer
Dec 18, 2014

Stephan K. Miller was an American animal trainer, On April 22, 2008, during a routine training exercise, Miller was mauled and killed by a 5-year old grizzly bear named Rocky. The 7½ foot tall, 700 lb bear bit Miller on the neck once. An autopsy revealed that he died within minutes of the attack.

Until Miller’s death, Rocky was best known for appearing as Dewey the Killer Bear in a scene from the 2008 film Semi-Pro in which he wrestled Will Ferrell’s body double Randy Miller. Following Stephan Miller’s death,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initiated a probe into the events of the attack with the intent to eventually decide whether Rocky would be euthanized.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 (PETA) and other animal rights groups, who have long protested use of wild animals in films, called for Rocky to be spared and to be allowed to retire to a zoo or another similar facility.

It was later revealed on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program Grizzly Face to Face that the coroner’s office and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 ruled Miller’s death accidental and did not order the bear to be euthanized. However, Rocky resumed his life under restricted regulations.


Healthcare Certification and ESL Programs



美国一只训练有素的灰熊洛奇(Rocky)过去曾在好莱坞喜剧片《灌篮大帝》中亮相,没想到这只体重320公斤的“熊演员”才登上大萤幕7周,就在某次拍片时疑似因误解指令而袭击人类,咬破驯兽师米勒(Stephan Miller)的颈部血管,造成亡命悲剧。今年4月22日是米勒逝世14周年,这段影片又重新引发讨论。

根据《镜报》报导,美国西维吉尼亚州的驯兽师米勒2008年4月22日为了帮堂兄兰迪(Randy Miller)开设的动物训练中心拍摄宣传片,被安排和重达320公斤、身长2.3米的5岁公灰熊洛奇表演“人熊摔跤”的桥段,原先打算先让洛奇用后脚站起来,和米勒一起拍几张照。没想到,洛奇似乎是误解了兰迪的指令,站起来后直接用熊掌攻击米勒,同时还张开大口直接咬住米勒的脖子。

米勒直接被暴走的“熊演员”洛奇扑倒在地,而且洛奇还没打算放过他,继续咬着米勒的颈部,痛得他当场发出凄厉惨叫,兰迪情急之下拿着木棍不断杖打熊背,试图让洛奇松开嘴,另一人则用胡椒喷雾朝着洛奇喷洒,经过10秒后米勒趁隙爬出,逃离恐怖熊爪。然而,当米勒跑出镜头外的几分钟后,就因颈动脉与颈静脉破裂而亡,这段影片竟成米勒的最后身影。

兰迪表示,事情发生得太快,“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来阻止熊,花了几秒钟才把它弄开,但已经太迟了。”兰迪对这次事件相当痛心,不仅是因为他自己训练多年的灰熊失控,更是因为他失去了至亲兄弟。有社会人士呼吁将洛奇安乐死,也有动物权利保护人士表示,应该将洛奇安置于动物园。目前洛奇被要求不能与驯兽师以外的人类接触,以防对一般大众构成威胁。

Source


A STEM Daycare Academy


屋内睡觉时总听到有呼噜声 检查后吓懵

来源:大洛杉矶LA

4/24/2022

住在南太浩湖的一户居民,最近在家里总是听到打呼噜的声音,但是他们又不知道是什么,他们还以为邻居打呼噜声音太响,找邻居投诉被邻居赶了出来。

最后,他们在房子下面竟发现了在冬眠的母熊和4个熊宝宝,随后一个名叫“熊联盟”的非营利组织工作人员赶到现场,调查发现,这头母熊还上演了熊界难得一见的温馨一幕。

根据“熊联盟”在Facebook上的介绍,事发在南太浩湖山上的一栋房子里,这些房子依山而建,因此地基底部都会留出很大的空间,这只熊妈妈就是带着小熊来到这里冬眠的。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检查,有3只小熊是熊妈妈亲生的,另一只小熊是她“收养”的,原来那只小熊的妈妈被车撞死了,于是它“收养”了这只小熊。



而在动物界,“收养”是很少见的,但这只母熊将不是她亲生的小熊也呆在身边,在这户人家地基底下搭了个舒适窝,就这样冬眠了。

当然,熊冬眠的时候也会发出打呼噜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那户人家总听到打呼噜的声音,但却不知道声音来自何处,因为他们也无法下去地基查看。

最终,“熊联盟”的工作人员将母熊从地基下面引诱出来,并让屋主将地基下面的空间加装屏障。

“熊联盟”主席安·布莱恩特说,每年冬天,他们都会接到大约100只150个关于熊在家里冬眠的报告,他们的工作人员一直忙于将熊从家中赶出来。

布莱恩特说:人们需要对自己房屋的开放空间更多的关注,并且安装屏障,避免熊从开放的空间进入屋内,尤其是秋天,当熊正在寻找冬眠地点的时候。

Source



熊妈带2宝忙捕鱼 「熊孩子趴背偷懒」 手足超悲剧

联合新闻网

02/20/2022

小熊坐在妈妈身上过河。(翻摄自YouTube)

这「熊孩子」脑筋也动太快了!最近在网络上有一段影片引起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影片是去年7月在美国阿拉斯加的卡特迈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Katma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所拍下,是两只小熊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渡过阿拉斯加河的画面。

只见棕熊妈妈正带着两只小熊在河里捕鱼,而其中一只小熊趁妈妈在忙,趁机爬到妈妈的背上,画面中可以看到牠就坐在妈妈的背上渡河,看起来超级轻松,还不时回头看了一下在后方努力划水的兄弟姊妹,幸好两只小熊都顺利上岸,蹦蹦跳跳跟着妈妈离开。而这有趣又发人深省的一幕,让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妈妈真的很辛苦呢」、「看完心情好复杂」、「总是有人喜欢偷懒」。



Bear Cub Rides Across River in Style || ViralHog
Feb 12, 2022

Occurred on July 19, 2021 / Katma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 Alaska, USA

“A spring brown bear cub or COY, (Cub of the year). Meaning the cub was born that spring. Riding on its mother while crossing an Alaskan river, located within Katma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 They tend to do this when very young and small. Not all cubs and mothers behave this way. Mothers tend to allow this behavior for only a short time. As the cubs grow it slows her down from getting food and teaching them all the necessities in order to survive.”


而影片说明中也表示,这两只小熊大概是在去年春天出生的,年纪还非常小,而并不是所有熊妈妈都会忍受小孩有这样的行为,这种「靠妈妈」的情况只是暂时的,而且等牠们更大一点,就必须得学习成长独立,不管是渡河或是捕食,都得要自己来才行。

Source



印尼巨鳄被轮胎套颈6年险勒毙 勇者出手终脱困

世界新闻网 

02/09/2022

印尼一只野生巨鳄被轮胎套颈6年后,近日终于在勇者协助下摆脱了轮胎。(路透)

印尼苏拉威西岛帕卢市的一只野生巨鳄,被机车轮胎卡住脖子长达6年之久,保育人员一直试图捉捕并救援牠,但都以失败收场,直到近日在一名勇者的帮助下,终在7日成功捕捉,并将卡在他脖子上的轮胎锯断。


Reward for Removing Bike Tire from Crocodile’s Neck
Feb 21, 2020

Indonesian authorities are offering a reward to anyone who can rescue a saltwater crocodile with a motorbike tire stuck around its neck.

The contest will see one brave crocodile hunter land an unspecified amount of cash but it will mean coming face to face with the 13-foot reptile.

Local conservation authorities have been trying — and failing — for several years to find a way to untangle the crocodile.

That sparked worries the tire was slowly killing the beast.

After a recent sighting, the province’s governor instructed his resource-strapped conservation agency to figure out how to end years of fruitless attempts.

The agency offered few details on the reward or how outsiders might pull off the task.

But its chief — who said the cash would come out of his own pocket — warned that he was not calling on amateurs to hunt down the reptile but rather addressing people with a background in wildlife rescue and a thirst for conservation.

Hasmuni Hasmar, the head of the Central Sulawesi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gency said: “We’re asking the general public not to get close to the crocodile or disturb its habitat,”


英国卫报报导,这只咸水鳄长约5.2公尺,2016年被帕卢市居民发现牠脖子上挂了一个机车轮胎后,保育人员一直试图捕捉牠并帮牠去除「轮胎项圈」,当地政府甚至一度祭出重赏,寻求勇者出面。



34岁的卖鸟人蒂利(Tili)在追踪这只鳄鱼3周后,7日下午成功用活鸡陷阱抓捕,在村民协助下把牠拖上岸,并用刀具割断轮胎。

Kalahkan Panji, Pria Ini Berhasil Taklukan Buaya Kalung Ban di Palu, Begini Kisahnya
Feb 8, 2022

蒂利表示,「我只是想帮忙。我讨厌看到动物受困和受苦。我已经筋疲力尽。鳄鱼重得令人难以置信,每个人都在流汗,非常累。」待救援结束后,这只鳄鱼也被立刻放回水中。

他说,前两次营救任务都以失败作收,因为绳索的强度不足以承受鳄鱼的重量,之后才改以用于拖船的尼龙绳索。

Source



13-foot crocodile in Indonesia freed from tire after 6 years

The crocodile had a motorcycle tire stuck around its neck

By Ann W. Schmidt | Fox News

02/09/2022

A crocodile in Indonesia that has had a motorcycle tire stuck around its neck for years has finally been freed. 

The 13.12-foot (4-meter) crocodile was found around the island of Sulawesi, and had the tire around its neck for about six years, according to Reuters. 

Despite local residents’ concern for the crocodile’s well-being, capturing the creature was a challenge. 



Even a local resident named Tili, who ended up removing the tire from the crocodile’s neck, had two failed attempts before he was able to capture the reptile, Reuters reported. 

The 35-year-old Sulawesi resident told the outlet that he used a basic trap made with a rope tied to a log. His bait was live chickens and ducks. 

“I caught the crocodile by myself,” Tili told Reuters. “I was asking for help from people here but they were scared.”

Tili said that many people were “skeptical” about his desire and ability to capture the crocodile, according to Reuters.



The outlet reported that Tili tracked the crocodile for three weeks before he finally caught it and sawed the tire off its neck. 

Locals prepare to release a wild crocodile back to the river after removing a tire from its neck, in Palu, Central Sulawesi province, Indonesia, February 7, 2022, in this photo taken by Antara Foto. (Antara Foto/Basri Marzuki/ via REUTERS)

The crocodile was returned to the wild on Monday, according to Reuters.

Local authorities offered a reward in 2020 for anyone who could remove the tire from the crocodile’s neck – though Tili told Reuters that wasn’t what motivated his pursuit of the croc.

“I just can’t stand to see animals hurt. Even snakes, I will help,” Tili told Reuters. 

Source



看白头鹰捕鱼归来

By Wild Cat

01/30/2022

今天真的太过瘾了,看到无数老鹰在河面捕鱼。几次寒潮之后,北方的河面结冰,终于让这些eagle南下来我这里了,这次当然再次试了试1.4X

先来一组用了1.4X的



虽然有点软,但是感觉这画质真的可以打啊,这组1/1600,F9,ISO1000~1600,等效焦1250mm,对焦慢一点,但是基本够用

再来一组拿掉增倍镜的,这组是一只幼鹰向adult叫板,居然要鹰口夺食,一番争斗之后,成年鹰带着鱼成功摆脱



果然拿掉增倍镜,画面锐了不少。

最后再来一组,也是没有增倍镜的

一只乱入的海鸥

我打算留着这个增倍镜了,需要的时候装上去还是有点用。

Source



无人机拍下不可思议一幕:巨鲸推冲浪者划水板…

文章来源: 综合新闻

01/01/2022

一架无人机拍下了一只鲸鱼用鳍推着一名冲浪者坐的划水板的瞬间,不可思议。

一无人机扑捉到一只鲸鱼用鳍推着一名冲浪者坐的划水板的瞬间。

8月31日,马克西米利亚诺·乔纳斯(Maximiliano Jonas)在阿根廷马德林港海岸(coast of Puerto Madryn)拍摄了这一惊人的画面。

马克西米利亚诺用无人机拍摄到了一只南方露脊鲸和冲浪者之间的偶遇,冲浪者是他的朋友阿纳利娅·乔盖蒂(Analia Giorgetti),当时她正坐在划水板上与鲸鱼进行互动。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鲸鱼用它的一个鳍轻轻地把划水板向前推,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

“这让我全身激动,太漂亮了,”一位社交媒体用户对该视频发表评论。

“这简直就是魔术!”另一个人说。


Whale Gently Pushes Paddleboarder With Fin
Sep 3, 2021

A drone captured the incredible moment a whale pushed a paddleboard with its fin.

Maximiliano Jonas filmed the amazing footage off the coast of Puerto Madryn, Argentina, on August 31.

Maximiliano used a drone to capture the moment a Southern right whale approached a paddler board on which his friend Analia Giorgetti was sitting.

Incredibly, the whale gently pushed the paddleboard forward with one of its fins, in a video that has gone viral online.


这段令人惊叹的视频也被分享到了海洋保护研究机构(Ocean Conservation Research)的脸书(Facebook)页面上,迄今为止获得了近20,000个反馈和令人难以置信的130万次浏览。

“马德林港是通往巴尔德斯半岛(Península Valdés)的门户,这里是一个对保护海洋哺乳动物具有全球意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地点。”该组织分享说。

“在6月至12月期间,整个南半球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露脊鲸会将受到保护的巴尔德斯半岛海湾作为繁殖和产卵地。”

Source



「来见见我的好友!」熊妈妈带2宝来跟人类朋友拜码头

联合新闻网

12/31/2021

熊妈妈带2只新生熊宝宝来跟人类朋友拜码头。图/撷自youtube

北卡罗莱纳州一只母熊自2017年起,就常到当地一名男子康利(Patrick Conley)后院拜访。康利将母熊命名为西蒙(Simone),称西蒙是只喜欢与人交互、友善的熊。日前西蒙的到访跟以往很不同,因为牠那次带了2个熊宝宝来跟康利「拜码头」。


OMG! BEAR SIMONE BROUGHT HER CUBS!
May 2, 2021

First visit this year by your favorite girl, Simone! AND YES, SHE BROUGHT HER FIRST EVER LITTER OF CUBS!!!!

The collar is gone – nice! – and she looks well-fed. The cubs are the cutest things to ever have walked these woods, but then I’m kind of biased.

Being that it’s her first litter I tried my best not to spook her or the little ones. She seemed pretty comfortable with the proximity so I’m guessing we’ll be seeing her again soon.

For those of you with questions regarding Asheville’s rather unique bear situation the following article from November 2019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ill provide many answers.

https://patrixio.tumblr.com/post/650923522359771136/as-southern-cities-sprawl-people-are-bumping-into



康利看到西蒙带着宝宝来到他的前阳台,在那里等康利,在前阳台稍事停留后就转身走回树林。

康利表示,这是西蒙的第一胎,他尽量不要吓到她或小熊。而西蒙看起来很怡然自得,康利认为「应该很快就会再见到牠们」。

网友对母子熊可爱身复印象深刻,纷纷表示:「熊妈妈看起来很骄傲,你可以看到牠不断确认孩子状况无恙。宝宝真漂亮!」、「熊很聪明表现很好,还带着宝宝来找你,表示很信任你」、「牠好像在跟宝宝说:『你们看,这是一个人。当你走过他时,他会发出搞笑的声音,但他和我们一样害怕。如果我们遵守人与熊的约定,他可能会给我们一些好康。」

Source





游阿拉斯加遇到大棕熊 做对「这些事」全身而退

联合新闻网

8/09/2021

游客遇到大棕熊,当下保持冷静,没有尖叫或做出大动作。图/撷自抖音影片
游客遇到大棕熊,当下保持冷静,没有尖叫或做出大动作。图/撷自抖音影片

一群游客在阿拉斯加遇到一只大棕熊,他们当下保持冷静,没有尖叫或做出大动作,棕熊最后绕了一圈静静地离开。

44岁佛罗里达州房地产经纪人西西莉雅诺(Cara Siciliano)当时和另2对夫妇、1名水上飞机机长一起参观卡特迈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Katmai Park)。拍下影片的西西莉雅诺表示:「同行的机长说他在这条小路上走了1000次,但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事情!」

西西莉雅诺提到:「我很惊讶我似乎没想像中害怕,我第一反应是仰望天空,确保上帝与我同在并祈祷,接着用手机拍下这段影片。」



这段30秒的影片拍到一只最大可重达700多公斤、275公分高的阿拉斯加棕熊,以及站在碎石路旁如雕像般不动声色的游客们。游客们都没有表现惊慌失措的神情,只有机长以平缓的声音对熊说:「嘿大男孩」、「嘿熊」,最后棕熊离开现场。

西西莉雅诺很惊讶机长跟熊的话语让他们全身而退,尤其是这只棕熊与他们相遇前,才刚跟另一只熊打完架因此发出沉重的喘息声。熊专家赞扬这群游客遵循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的建议,没有尖叫或奔跑,缓慢移动,并用单调的声音说话,让牠知道人们在那里不会带来伤害。



https://www.instagram.com/p/COt4i13FprY/?utm_source=ig_embed&ig_rid=05a5696b-bcb4-49fb-957f-0f67cf4c1ab9
A remote mining camp is shown near Nome, Alaska, where a Coast Guard Air Station Kodiak aircrew rescued the survivor of a bear attack, on July 16, 2021. U.S. Coast Guard


Bear Pulls California Woman Out of Her Tent, Kills Her in Montana

Lokan was killed on the bear’s second visit to the site where she and two fellow bicyclists were camping near the post office, officials said.

By Amy Beth Hanson and Matthew Brown

7/08/2021

This July 6, 2011, file photo shows a grizzly bear roaming near Beaver Lake 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o.

A grizzly bear pulled a woman from her tent in a small Montana tow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nd killed her before fellow campers could use bear spray to force the bruin out of the area, wildlife officials said Wednesday.

Leah Davis Lokan, 65, of Chico, California, was on a long-distance bicycling trip and had stopped in the western Montana town of Ovando when she was killed early Tuesday, said Montana Fish, Wildlife and Parks officials as they provided more details about the attack.

Lokan was killed on the bear’s second visit to the site where she and two fellow bicyclists were camping near the post office, officials said.

The approximately 400-pound grizzly first awakened the campers about 3 a.m., officials said. They took food out of their tents, secured it and went back to sleep, they said.



Surveillance video from a business in town showed the bear about a block from the post office about 15 minutes later, wildlife officials said.

About 4:15 a.m., the sheriff’s office received a 911 call after two people in a tent near the victim’s were awakened by sounds of the attack, Powell County Sheriff Gavin Roselles said. They discharged their bear spray, and the bear ran away.

The bear is also believed to have entered a chicken coop in town that night, killing and eating several chickens.

Officials searched by helicopter for the grizzly again Wednesday but couldn’t find it.

“At this point, our best chance for catching this bear will be culvert traps set in the area near the chicken coop where the bear killed and ate several chickens,” said Randy Arnold, Montana Fish, Wildlife and Parks regional supervisor in Missoula.

The bear will be killed if it is found, said Greg Lemon, a spokesperson for Fish, Wildlife and Parks.



Investigators have obtained DNA from the bear at the scene of the attack and will be able to compare it with any bruin they are able to trap, the agency said.

Lokan, a registered nurse who had worked at a hospital in Chico, had looked forward to the Montana bike trip for months, said Mary Flowers, a friend of the victim’s from Chico. Lokan had taken previous long-distance bike trips and on this one was accompanied by her sister and a friend, Flowers said.

“She loved these kind of adventures. A woman in her 60s, and she’s dong this kind of stuff — she had a passion for life that was out of the ordinary,” Flowers said.

Grizzly bears have run into increasing conflict with humans in the Northern Rockies over the past decade as the federally protected animals expanded into new areas and the number of people living and recreating in the region grew. That has spurred calls from elected officials in Montana and neighboring Wyoming and Idaho to lift protections so the animals could be hunted.

Ovando, about 60 miles northwest of Helena, is a community of fewer than 100 people at the edge of the sprawling Bob Marshall wilderness.



North of Ovando lies an expanse of forests and mountains, including Glacier National Park that stretches to Canada and is home to an estimated 1,000 grizzlies. It’s the largest concentration of the bruins in the contiguous U.S.

Fatal attacks are rare in the region. There have been three in the last 20 years, including Tuesday’s mauling, according to 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In 2001, a hunter was killed by a grizzly with two cubs while he was gutting an elk at a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 west of Ovando. The three animals were shot and killed by wildlife officials days later.

Over the past 20 years, there have been eight fatal maulings of people by grizzlies from a separate population of about 700 bears in and around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In April, a backcountry guide was killed by a grizzly bear while fishing along the park’s border in southwestern Montana.

Bears that attack people are not always killed if the mauling resulted from a surprise encounter or the bear was defending its young. But the bear involved in Lokan’s death is considered a public safety threat because of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attack, Lemon said.

Source: https://www.nbcbayarea.com/news/california/bear-pulls-california-woman-out-of-her-tent-hills-her-in-montana/258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