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十几亿的国际化学校爆雷?当教育变成一门生意后




投资十几亿的国际化学校爆雷?当教育变成一门生意后

谷雨星球

02/16/2023

现在的国际教育像极了疯狂的股市,很多人嘴里说着做好教育,心里全是多快好省的人头生意。

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再度跌破了我们的认知——

一所投资十几个亿,学费一年20多万的江浙沪某知名国际化新校,因更换了投资人而闹出了种种丑闻。

据在读家长反馈,没几个月,一系列骚操作如无理由开除多位老师、不尊重学校核心底层办学宗旨、不尊重家庭对教学的合理诉求、拖欠多位供应商款项等等,让学校几乎在一夜之间变了样。农历新年前,因为校园文化的变味,不少学生开始寻求转学。也有家长因为「不听话」为而被劝退。今天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据悉返校的学生并不算多。同时,我们也接到部分家长反馈,其办学资质或对小初阶段学生有影响,开学日学校突发临时告知令人震惊的变动。(这一点比较敏/感,在公开场合不再多说。)这几个月来,大家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也有好些家长找到我们,希望能动用自媒体的力量帮助他们。最令人难过的是,家长们选择学校都是出于信任,有人从很好的学校转学至该校,有人还举家搬迁至学校所在城市;有人仍然热爱着学校,盼望学校早日回归刚开学欣欣向荣的样子。所有人的诉求都是指向学校回归常态,办得更好。这在长远上,才是真正对家庭和孩子有益的教育。为此我们一直没有发布该消息,直到等到了新学期开学的今天,校方再一次突然告知巨大变动,让许多仍抱有希望的家长开始死心,慌忙找学校转学接收。

说实话,在国际教育行业这么些年,我们也见证了许多「妖魔鬼怪」的事情,如刷出来的学校口碑,如为了榜单而在最后一学期挖脚学生等,而这一切大多是因为头上有把招生KPI的刀。

就像曾经一位满怀期待却总是失望的校长朋友所言:

宣传册老说校长才是学校的灵魂,但其实,投资人才是学校的灵魂。很多有情怀的老师也都受过伤。

也就像前几天看到李一诺老师在个人公号写下的:做真教育的人大多负债累累,做假教育的人倒是有不少挣钱的,这值得我们更深的思考,是哪里出了问题?

作为一项投资,民办企业要赚钱无可厚非,大家在意的只不过是赚钱的底线和边界。

国际教育教育作为体制内教育的补充,为孩子们带来的新可能,在应试教育外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同时,其遵从规律的教育方法,德智体美劳培养全人;而且,其身为家长的我们带来的新选择,可以卷,也可以佛,全看个人选择。

但也正因为深谙选择权的珍贵,我们也更为这些丑闻而感到愤怒。

可能没过几天,这件事可能会在追求流量的自媒体翻炒中(该校新建时或也曾大肆吹捧过),打消一些站在门外往里张望的家长,对国际化教育的信任。

作为关注教育、理性思考的家长们,到底要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呢?又对我们的择校有什么启示呢?



1 信息不透明越发严重,却并不是因为信息少,而是信息过载。

八九年前,我们在做的事情是试图打破国际化教育里的信息不对称,近十年过去了,我们仍在打破信息不对称,而且在资讯大爆炸的情况下,发现不透明情况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呢?

传媒学者提出一个概念叫“数字中毒”。跟胃一样,人的大脑也是有容量限度的,过载的信息可能使大脑判断力下降,心情焦躁,行动变得过于谨慎或冲动,深陷焦虑。

心理学也有类似的研究,被称作“信息污染综合征”(还没到症状的程度)。

这种现象在短视频兴起后,在国际教育行业里或者说教育里很常见。每次点开小红书,我常发现自己怎么什么都不懂了,难以辨别。
人人都成为了所谓的专家,或者说,成为专家的门槛变得极其低,信息泛滥让大家都失去了耐心,不再看重过程,而只关注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走了判断的捷径。
长久以来,要不只信朋友(但是朋友只有个体的经验),或者听信小道消息,却发现许多小道消息也都是以偏概全或者推导过程有误。
现在务必培养的能力,就是有找到可靠信息的能力,以及面对各种信息快速分辨病判断的能力,也就是信息时代里最重要的「搜商」——
如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如何不被多余的信息影响?如何判断信息里的真伪和价值?如何多方验证信息的可靠性?如何拒绝引发过度焦虑的「电子垃圾」?



2 在关注理念和升学外,也关注是谁在办学?

到底何为好的教育?我想从不会有任何家长心目中的好教育仅仅只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就我个人来说,我们最喜欢国际化教育的地方就是让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有的孩子读了哲学;有的孩子学了艺术;有的孩子虽然化学不出色,但读了物理系,圆了自己的天文梦;有的孩子热爱小动物,报考了兽医学。如果择校只看升学结果或者数据指标,那么跟标准化的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学校的文化、理念从不是说着玩玩的,而是培养人的最终方向。只是这一切都建立在谁在办学的前提下,这决定了曾经宣传里的理念是否能够落实。若花着几十万一年的学费,在根子上却让孩子接受着我们并不认可的文化价值观,多么可悲。这也是不少家长们对于文章开头所说的名校丑闻,最为痛心的地方——明明是一所有着先进理念的学校,怎么换了投资人就完全变了味?



3 择校一定要看体系,而非名校长名师。

曾有句老话说的是,百年树人。办学更是如此,一个新生事物哪怕宣传得理念再完美,在落地时候老师如何做,教学如何评估,各部门如何协调,都需要有至少1-3年的磨合时间,才能稳定下来。如何择校呢?一位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的朋友在谷雨分享里一直强调:
在择校过程中,不要迷信外教的比例,不要认为外教比例越高就是越国际化;同时,也不要迷信“校长”或“名师”,对于学校而言,真正靠谱的是这个学校的教学体系和教研、评估体系。只要有体系,哪怕个体老师的流动也不会带来负面影响。一位家长曾听过一所新校的宣讲后,回来告诉我们:个人感觉理念大于实际,只推了一个知名校长,其他人都是辅助。但是好的学校一定得有好的团队,我在宣讲会上没感受到这种氛围,果断PASS。

自2019年后,随着民办教育监管的加强,新学校资质审批越来越严格,很多老师跟我们聊起这件事,纷纷表示整体上很赞成。曾经疯狂开校让热钱大量涌入,让办学成为一门来现钱快的号生意,也曾偶尔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在喧嚣的氛围下,哪怕校方有耐心搭建体系,家长有定力等待花开,投资人、市场、招生等压力下,留给他们的时间,从不会太多。写到这里,我们越发佩服那些真心热爱教育的投资人和办学者,他们会说,如果想靠办好教育而赚钱,太难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对于好教育的坚持,学校也在熬过前几年后被更多人知道,蒸蒸日上。好的教育一定会被看见,同理,不当的操作也纸包不住火。这不正是理想中的教育,教会我们的正义与勇气吗?最后,希望经历了这一切的孩子们,早日在自己喜欢的校园里求学和成长。

Source



ChatGPT多聪明?实测能通过名校商学院、法学院考试

世界新闻网

01/29/2023

ChatGPT会通过大量网络数据分析判断,生成对用户提问的回应,尽管它因为反应敏捷及言之有物而爆红,但也引起传播错误资讯或加深偏见的担忧。(美联社)

人工智能(AI)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推出后掀起风潮,引发全球学术界担忧这种AI工具会否成为学生的作弊利器,最新的实测显示,ChatGPT聪明到足以通过美国大学商业及法律考试,不过成绩没有特别高。

美国媒体CNN报导,为了测试ChatGPT生成答案的能力,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及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已展开实测;前者是常春藤名校,后者拥有「公立常春藤」的美誉。

ChatGPT完成了95项选择题和12项申论题后,在明尼苏达大学法学院四门学科的考试中拿到C+水准,勉强及格,在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考试中表现较好,获得B至B-的成绩。



宾州大学华顿商学院教授特威斯(Christian Terwiesch)指出,ChatGPT在回答基本营运管理题及流程分析题上「表现杰出」,但在更高端的考题上面临困难,还犯了数学上的低级错误。

明尼苏达大学法学教授乔恩·崔(Jon Choi)则说,ChatGPT在最为经典的法律考题上卡关,例如发现潜在法律问题及将法规适用于案件的深入分析,但它可能「非常有助于打草稿」,供学生微调作答。

两位教授都认为,人们未来很可能与AI携手合作,AI有望成为通用辅助工具,但也不约而同表明,当前限制使用ChatGPT有其必要性,学生如何使用这类AI工具,短期内仍存有疑虑。

特威斯表示:「毕竟,颁给医学士一个学位时,你会希望他们熟知医学,而不是如何使用机器人。对于其他技能认证亦然,包括法律和商业。」

纽约市和西雅图公立学校近日已开第一枪,宣布禁止师生校园网络及设备上使用ChatGPT,避免作弊歪风盛行。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