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祸害? 美国人平均智商降至98




3C祸害? 美国人平均智商降至98

世界新闻网

5/05/2024

研究发现,美国人平均智商首次下滑至98;专家认为随着阅读率减少与影音平台盛行,以及日常生活对手机的依赖,都会降低大脑记忆力与回忆能力。(美联社)

2023年的研究发现,美国人平均智商首次下滑至98,专家表示3C产品普及可能是智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据每日邮报(DailyMail)报导,自1905年以来,美国人逻辑、字汇、空间感、视觉以及数学能力的智力提高了30分,不过根据去年世界人口评论(World Population Review)研究显示,国人平均智商从100减少至98,是研究以来首次下降。

数据显示,全美有一半州的平均智商在100或以上,平均智商最高是新罕布夏以103.2排名第一,其次是麻州、明尼苏达、佛蒙特以及北达科他与怀俄明并列第五;至于平均智商倒数五名分别为新墨西哥、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马以及内华达。

专家认为随着阅读率减少与YouTube等影音平台盛行,加上日常生活对手机的依赖,都会降低大脑记忆力与回忆能力,而且3C产品使用过度,也不利于提升全国整体识字率。

莱德大学(Rider University)心理学教授唐布斯基(Stefan Dombrowski)强调:「众所周知,有阅读、写作习惯的人愈经常在智力测验取得高分,当然,这是个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

唐布斯基指出,阅读与写作会产生所谓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亦即日积月累的回馈现象,愈有习惯阅读的人倾向阅读更多文本,进而更加博学多闻,但是鲜少阅读的人智力则会落后:「大家已经没有像以前那样喜欢阅读,通过YouTube等平台接收消息,而且这些平台也是娱乐工具,不同过去,是靠读、写等来达到娱乐效果。」

最令唐布斯基惊讶的是,加州明明是许多天才与企业家的家乡,但是平均智商相对较低,可能是当地非英语系移民众多,影响智力测验成绩:「加州可能就是这种情况,当地真的很多元,有很多非英语系移民,不过仍难以断定。」

Source




美国高校:在超半数AI热门领域,中国研究已领先于美国

智东西

5/04/2024

智东西5月4日消息,根据美国乔治城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CSET)向Axios分享的新数据,在超过一半的AI最热门领域,中国的研究领先于美国

CSET新兴技术观测团队发现,2017年至2022年,全球AI研究增加了1倍多

其中,计算机视觉占AI论文的约32%,过去五年中增长了121%自然语言处理占AI论文的11%,增长了104%;机器人研究约占所有AI研究的15%,增速慢于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仅为54%AI安全研究尽管在2017年至2022年期间增长了315%,但数量仅占所有研究的2%

全球AI研究论文数量排名前五的都是中国机构,以中国科学院为首。

多年来的主流说法是,虽然中国的研究机构发表了最多的论文,但这些论文的质量并不高,而且中国的研究主要来自于应用美国、欧洲和其他地方研究人员的基础进展。




但当CSET的研究人员将分析范围缩小到高被引论文时,中国科学院仍然是第一,谷歌排名第二,然后是中国的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

在国家层面,美国在发表高被引文章方面排名第一。

CSET团队的分析主管扎卡里·阿诺德(Zachary Arnold)说:“中国在AI研究方面绝对是世界领先者,在许多领域,可能是世界领先者。

他补充说,中国在一系列研究领域都很活跃,包括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

美国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仍比中国有优势,谷歌、微软在这一研究领域名列前茅。中国研究人员在计算机视觉方面发表的论文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多,其中清华大学是全球领先的机构。

据CSET分析,中国在AI方面的战略重点包括自动驾驶、制造业和其他需要计算机视觉进步的应用。其分析的数据仅包括用英语发表的研究论文,没有包含其他语言的科学工作。

Source




中国「嫦娥六号」发射 53天后将首度携回月球背面样品

世界新闻网 

5/03/2024

搭载「嫦娥六号」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3日傍晚升空。(图/截自央视新闻)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将进入新阶段,三日发射的「嫦娥六号」将前往月球背面采样,这也是中国构建「月球科研站」前一次重要的月球科学研究任务。预计任务将在53天后结束,携带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

中国国家航天局3日稍早指出,位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开始加注液氧低温推进剂,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六号任务计划5月3日17时27分19秒实施发射任务,这也是首选发射窗口瞄准的时间。

官方先前提到,发射窗口是指适合火箭发射的时间范围,此次任务在综合考虑地月位置关系等因素基础上,工程团队应用「窄窗口多轨道」发射技术,为火箭在连续两天、每天50分钟的窗口内,共设计了十条奔月轨道。

由于时值「五一假期」,众多游客在海南当地观看发射,据央视新闻报导,人数达15万人之多。

人类目前已经进行过10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但全部都是在月球正面进行,「嫦娥六号」运行的月球背面采样,是人类史上首次。




嫦娥六号发射后,将先经过2000多秒的飞行,火箭会将嫦娥六号送入预定轨道,完成星箭分离。随后嫦娥六号开始奔向月球,大概有5天时程,进入环月轨道。届时,嫦娥六号将用20天左右的时间调整好位置,为落月做准备,落月后在月面工作48小时完成月背样品采样。月背采样的来回全程约需要53天左右,较嫦娥五号的23天大为增加,也反映月背采样的难度。

中国自2004年打开「探月工程」,发射系列嫦娥卫星与探测器。嫦娥一号拍摄了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近距离探测;嫦娥三号的「玉兔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背软着陆;嫦娥五号在月球完成采样,并带回1,731克的月球样品。

据观察者网报导,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首次国际借用评审会议,已于4月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望山校区举行,官方提供的议程显示,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科学家陈述关于月球样品的研究计划,其中五位来自美国。

这次发射的嫦娥六号,是2021年官方批准「探月四期工程」的重要环节,在3月20日已成功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将为嫦娥六号任务提供支持。未来,2026年的嫦娥七号和2028年的嫦娥八号将进一步构建「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开展月球环境探测等任务。

「国际月球科研站」由中国与俄罗斯共同主导,中国国家航天局四月底最新发布的概念影片显示,计划在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2045年建成「拓展型」,届时会「开展月基综合研究和规模资源利用」。

「嫦娥六号」3日傍晚在海南发射升空,将前往月球背面采样。图为发射现场。(图/截自央视新闻)

Source




海试只是开始 福建舰服役前还需各类试验才能交付

世界新闻网 

5/01/2024

航舰的海试过程中,最具画面感的是最小半径转弯测试。图为山东舰最小半径转弯测试「摊煎饼」。(中国央视)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1日上午8时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开展首次航行试验。根据航舰建造工程进展,这次海试主要检测验证福建舰动力、电力等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香港电台报导,有军事专家表示,航舰的海试阶段主要由海军官兵和工厂人员共同完成,在真实的海况下进行,甚至要经历一些大风大雨等高速、机动的情况;待海试期间发现的问题解决,下一步才交付给海军使用。

中国军事专家宋晓军认为,福建舰的海试估计会比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时间更长,原因在舰上新技术非常多,特别是电磁弹射,要求成功率在4,000次或5,000次出现一次失误。

澎湃新闻报导,海试的过程十分复杂,通常包括动力系统测试、航行性能测试、舰载设备测试、舰载机运作测试、武器系统测试、舰员训练和适应性测试、管损和消防系统试验、综合系统测试等方面。

航舰的海试过程中,最具画面感的是最小半径转弯测试。正如字面意思,最小半径转弯测试的目的,是确定航舰在进行180度转向时所需的最小转弯半径。


Screenshot


因为这项测试中,航舰的尾流会在海面上滑出了一个大圆圈,也被中国网友戏称为「摊煎饼」。这一测试的目的是确定航舰在进行180度转向时所需的最小转弯半径,可以测试航舰在紧急规避或需要快速改变航向时的性能,评估航舰的机动性和在狭窄水域中的操控能力。

根据辽宁舰和福建舰以及美国航舰的建造、试验经验,海试一般为期1到2年,分为多个阶段逐步完成。海试代表一艘航舰即将完成建造周期,即将进入交付部队的阶段。

即使航舰完成全部海试工作,也并不代表已经具备战斗力,航舰在正式交付部队服役后,还需要与驱逐舰、护卫舰、潜艇和补给船等进行编队联合训练,才能形成包括实施对陆攻击、空中防御、反潜作战的作战能力。

交付后,按照国际经验,航舰形成战斗力大致需要2到5年的时间。但此类经验一般是同一型号航舰的普遍试验周期,每当新型航舰研发成功时,海试周期可能会有所延长。

福建舰,舷号「18」,也被称为「003型」航空母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全舰设有3条弹射跑道,满载排水量8万多吨。 在2022年6月下水,并命名为福建舰。

Source




军事专家:福建舰可让中国海军时刻在重要海域保持一艘航母存在

早报网

5/01/2024

中国军事专家说,中国海军进入三航母时代,意味中国海军可以时刻在相关重要海域保持一艘航母存在。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星期三(5月1日)开启首次海试。中国军事专家宋晓军星期三(5月1日)接受央视新闻访问时作出上述研判。

宋晓军说,三航母意味着可以一艘在厂里维修,一艘维持训练状态,再有一艘进行作战值班,这样使得中国海军可以时刻在相关重要海域保持一艘航母存在。

宋晓军也提出,由于福建舰采用了电磁弹射,它的舰载机的出动率会比前两艘航母更高。这样在一些重点海域执行重点任务时,可能更适合它来承担。宋晓军说,因为采用了这样的技术,而且在海上经过一段试验,包括通过填平补缺的修复,技术会更加成熟。




他说,这对中国海军的下一步建造同类型甚至可能更大类型的航空母舰,会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宋晓军也提到,这次福建舰的海试之所以备受关注,因为和之前两艘辽宁舰、山东舰不同。他说,福建舰是在一个零基础的起点上,完全国产化的设计和建造。而前两艘航母确实有一个苏联航母作为模板,所以并不是零基础。此外,福建舰的吨位会比之前的辽宁舰、山东舰要大很多,容纳的设备和具有的功能也更多。

他说,与前两艘航空母舰相比,福建舰的新技术力度会更高一些。比如说有代表性的电磁弹射,因为一旦采用电磁弹射,它整个链条上有很多新的技术,比如电力系统等等,这些新技术也要进行海上的测试,所以这也是福建舰海试备受关注的原因。

福建舰的海试时间会比之前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时间更长。宋晓军说,比如说电磁弹射,要求成功率在4000次或者5000次出现一次失误,那么必须达到这样一个标准,所以需要更长时间。

Source




中进入3航母时代 福建舰启航海试 验证动力稳定性

世界新闻网 

5/01/2024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1日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展开首次航行试验。(新华社)

上海海事局4月30日接连发布两则禁航令,称5月1日有大型船舶出入,对长江口航道进行交通管制;第二则禁航令指东海部分海域将进行军事活动,这是航空母舰福建舰即将海试的重大信号。5月1日8时许,福建舰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赴相关海域进行验证动力稳定性等相关航行试验。

综合媒体报导,福建舰是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能携带8-10架直20、直18直升机,实际总载机数量可能超过70架,可媲美美国核动力航母。

上海海事局4月30日公布第一则禁航令是从5月1日凌晨4时30分开始,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进口船只进行交通管制,从8时30分开始,对出口船只进行交通管制。军事专家称,福建舰驶出长江口的时间,应该就是在8时30分之后。

海事部门对长江口船只出入进行管控,主要是因为相关航道虽然不算太窄,但日常出入的船只较多,留给福建舰这种8万吨级的大型船只航行的空间有限。




上海海事局发布第二则禁航令是从5月1日到9日,东海部分海域将会进行军事活动,禁止无关船舶驶入。由此可以推断福建舰在驶入东海后,便会立刻前往这一海域,进行一系列测试。

专家称,在上海海事局发布禁航公告前,官方就对福建舰将在近期开始首次海试做出过预告。先是在不久前有关中国海军成立75周年的报导中,出现了福建舰的最新画面,显示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遮盖罩被去除,舰载机模型也放到甲板上。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1日从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解缆启航,展开首次航行试验;图为拖船正在将福建舰拖离码头。(新华社)

依照惯例,航母首次海试为船厂海试。这是航母在接受海军验收测试前,为使航母硬件和机械等达到要求而进行的测试。首次海试一般由厂家组织实施,海军人员参与和监督,主要检测验证动力系统等机械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福建舰从去年以来先后完成了配重小红车弹射测试,1比1舰载机模型的上舰调度试验。系泊试验期间还安装了雷达和电子设备,近防砲武器系统也安装到位,舷侧救生筏已安装,甲板涂层敷设完毕。出海试航前的工作都完成。

专家称,舰船海试分为三部分,包括系留试验,船厂海试和军方海试。据估计,福建舰海试时间约需一年多时间,如果顺利,福建舰将于2025年末或2026年初入列解放军海军服役。

大公报报导,今年1月,继下水仪式之后,福建舰在央视再次亮相,相比此前画面,其电磁弹射设备上的施工棚已经拆除,三条弹射轨道清晰可见。

上海海事局4月30日接连发布两则禁航令,显示第三艘航母福建舰即将进行海试,声明中国将进入三航母时代。(取材自央视新闻)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