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架战机!台军通报解放军大机群抵近台湾
观察者网
12/26/2022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2月26日报道,台湾军方12月26日早间发布消息称,从昨天早上6点到今天早上6点,侦测到大陆71架次战机,以及军舰7艘次持续在台湾周边活动。
根据台湾防务部门的信息,自12月25日上午6时至12月26日上午6时,共侦获71架解放军军机、7艘解放军军舰在台海周边活动,其中47架解放军军机飞越海峡中线,进入台湾西南空域。其中包含12架“歼-11”、6架“苏-30”战机、6架“歼-10”战机、18架“歼-11”战机,以及“彩虹4无人机”、“运-8远程干扰机”、“运-8反潜级”、“空警-500”侦察机和“无侦-7”无人机各1架。
中时电子报评论称,这也是2022年以来解放军军机抵近台湾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解放军军机架次进入台湾西南空域以及飞越海峡中线第二多的一次。
此前,@东部战区 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12月25日表示,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位台岛周边海空域组织诸军兵种联合战备警巡和联合火力打击演练。这是针对当前美台升级勾连挑衅的坚决回应。战区部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中国外交部宣布:对余茂春、托德·斯坦恩采取反制裁措施
北京日报客户端
12/22/20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令
第4号
现公布《关于对余茂春、托德·斯坦恩采取反制裁措施的决定》,自2022年12月23日起施行。
部长 王毅
2022年12月23日
关于对余茂春、托德·斯坦恩采取反制裁措施的决定
12月9日,美方借口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对两名中方官员进行非法制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中方决定对余茂春、托德·斯坦恩等后附《反制裁清单》列明的个人采取以下反制裁措施:
一、冻结在我国境内的动产、不动产和其他各类财产;
二、禁止我国境内的组织、个人与其进行有关交易活动;
三、对其本人及直系亲属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
本决定自2022年12月23日起施行。
附件:反制裁清单
外交部
2022年12月23日
附件
反制裁清单
一、余茂春,男
二、托德·斯坦恩(Todd Stein),男
中俄海军周三起在东海联合军演 10年来最靠近台湾一次
世界新闻网
12/19/2022
中国与俄罗斯两国海军定12月21日至27日,在浙江省舟山至台州以东海域举行「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这是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举办10年来,演习区域最靠近台湾的一次。
中国国防部20日上午宣布,根据中俄两军年度军事合作计划,12月21日至27日,两国海军将在舟山至台州以东海域举行「海上联合-2022联合军事演习」。此次联演旨在展示双方加强共同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决心能力,进一步深化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另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指,此次联合军演计划对空中目标进行导弹和火炮联合射击,对海面目标进行火炮射击,并展开实际使用武器的联合反潜演练。俄国防部表示,此次演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中俄之间的海军合作,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代表俄罗斯海军参加本次演习的有太平洋舰队旗舰、「光荣」级近卫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护卫舰,以及「俄联邦英雄阿尔达尔.齐坚扎波夫」号和「完美」号20380型护卫舰。据悉,俄太平洋舰队的一支舰艇分队已从符拉迪沃斯托克出海。
中方则将派出两艘驱逐舰、两艘护卫舰、一艘多功能补给舰和一艘常规潜艇。除舰艇外,两国的飞机和直升机也将参与演习。
「海上联合」系列演习是中俄双边框架内规模最大的海上演习,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举行10次。去年10月的「海上联合-2021」演习在俄罗斯彼得大帝湾附近海空域举行,演习后中俄共10艘军舰的联合编队还首次通过了日本本州和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
中俄海军近年加强联系,不仅是一年一度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今年9月中俄海军还组成联合编队(至少3艘中共军舰与4艘俄国军舰)远赴3000海里外的白令海联合巡航,直抵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基斯卡岛外海,引发美国媒体极大关注。
安保政策大转变 日本建军大计重点一次看
中央社 | 东京
12/16/2022
在区域紧张和俄罗斯侵略乌克兰引发战争恐惧之际,日本今天表示,将开展过去难以想像的3200亿美元建军大计,使其具备以飞弹打击中国的能力,并为持久冲突作好准备。
路透报导,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政府担心,俄罗斯已创下先例,将鼓舞中国攻打台湾、威胁邻近的日本岛屿、扰断先进半导体供应链,而供应中东石油的海上航路也可能遭到扼制。
日本政府今天在临时内阁会议中通过新版「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安保3文档,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安全保障政策的大转变。在邻近的中国、俄罗斯、北韩制造紧张情势日增之际,这项政策转变内容涵盖采购长程飞弹和投入网络战等开支,路透整理重点如下:
3份文档
此一政策转变内容涵盖在3份文档中,包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NSS)、国家防卫战略及防卫力整备计划。
反击能力
这些文档详述日本决心发展新「反击能力」,将使日本可以使用陆地或海上发射的飞弹,打击船只和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
吓阻潜在攻击
日本军方目前配备射程最多数百公里远的飞弹,东京认为,发展反击能力可以吓阻潜在攻击。相关计划已在日本国内讨论逾两年之久。
延伸飞弹射程
日本将斥资约370亿美元,于2027年之前延伸诸如12式陆基反舰飞弹射程等反击能力,并计划发展极音速武器在内的其他飞弹。
战斧巡弋飞弹
相关文档同时揭示,日本将采购美国制的舰射型战斧巡弋飞弹(Tomahawk)。「读卖新闻」曾报导,东京希望采购多达500枚这款射程可达1250公里的巡弋飞弹。
防卫经费倍增
防卫省未来5年军费支出总额将超过43兆日圆(约3,170亿美元),使防卫经费倍增,达到国内生产毛额(GDP)的2%左右。
网络与太空战力
相关经费中约70亿美元将用于增强网络战力,另将以70亿美元投入强化太空能力,并斥资约60亿美元与英国和意大利共同研发次世代战机。
三军联合指挥中心
为了更妥善协调其陆海空军力,日本将设立第一座联合指挥中心。消息人士指出,岸田文雄领导的自民党也针对设置美日联合指挥部进行讨论。
弹药储备
相关文档提到,日本也将提升弹药供应和储备,不过没有详述细节。「读卖新闻」曾报导,日本将于5年内兴建约70座弹药库、2035年更计划兴建多达130座。军事决策人员担心,若碰上旷日持久的冲突,日本目前的弹药储备量恐怕太低,乌克兰战争凸显此一问题,而且武器的备用零件存量也太少。
为台湾有事准备
「日本经济新闻」报导,日本自卫队目前的弹药有70%集中保存在北海道,这是冷战思维下的结果,因为当时日本的军事对手是苏联。日本现在认为,来自中国的主要威胁会沿着东海海域日本的西南岛链而来,东京当局计划在西南部筹备设置供应基地,为台湾附近可能发生的冲突进行准备。
抗中 美军研议重返苏比克湾 明年起在菲新建3基地
世界新闻网
11/25/2022
在美国副总统贺锦丽结束出访完菲律宾后,有消息人士指出,由于担心中国在海上的活动愈来愈强势,美军可能在时隔30年后重返菲律宾苏比克湾。苏比克湾位于菲律宾北部吕宋岛的中西部,面朝南海,曾是美军最大海外海军基地。
日本共同社报导,这项消息来自于菲律宾一位负责监督此一自由港区的当地高级官员。美国为深化同盟关系,明年起将斥资6650万美元展开「加强国防合作协议」(EDCA)下在3个菲国军事基地兴建设施的计划。而在贺锦丽访菲期间,美国根据双方2014年签署的EDCA,还希望在菲国增加使用五座军事基地存放武器等军事物资。而苏比克湾大都会管理局主席鲍利诺表示,若苏比克湾未包含在EDCA规画的地点之内,他会「非常惊讶」,因为「在战争期间,时间至关重要」。
作为邻近苏比克湾的奥隆阿波市(Olongapo)前市长,保利诺更希望他的政府与美国保持国防联盟,并补充说,鉴于奥隆阿波市的大多数居民与美国军人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很长,他们都是「亲美的」。
美军在1992年11月26日离开苏比克湾,这是一座他们使用了94年的海军基地,今年正好是30周年。11月24日当地举行一系列活动,以纪念苏比克湾大都会管理局成立30周年。由于苏比克湾的地理位置,若美军重新在这里设置基地,进入南海等中国周边地区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刚上任不久的美国驻菲律宾大使卡尔森(MaryKay Carlson)日前参观了苏比克湾,以及美国企业今年收购的一座造船厂。而菲律宾海军也开始占用造船厂部分区域,作为新的海军基地。鲍利诺认为,卡尔森此行凸显苏比克湾对美国的重要性。一名菲律宾高级官员称,曾有两家中国企业想入股该造船厂,但被美国从中作梗搞砸。
根据美菲《加强国防合作协议》,马尼拉同意美国使用5座菲国军事基地。菲律宾参谋总长巴卡洛日前透露,美方提议将纳入EDCA的基地数量增加一倍,其中包括吕宋岛北端卡加延省2处地点,还有巴拉旺省。卡加延省邻近台湾,在「台海有事」时可能成为战略据点。
抢捞火箭碎片?北京:经友好协商 菲交还
中国新闻组
11/21/2022
美国副总统贺锦丽20日晚抵菲访问,据菲媒21日报导,菲律宾占有的南海中业岛上居民昨听到自中国占据岛礁传来的爆破声,当地警方报告,该声响据信来自北京占据渚碧礁上的「大砲或武器」;中国海警还自菲国海军手中夺走不明海上漂浮物。中国外交部否认有拦截抢夺的情况,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经双方现场友好协商,菲方当场向中方交还了该漂浮物」。
中央社报导,贺锦丽预定22日将赴菲律宾巴拉旺岛(Palawan),登上菲国南海大型多功能巡逻舰,听取海巡队在巴拉旺岛周边海上行动简报,菲国军方代表届时也将登舰。巴拉旺岛邻近主权具争议的南沙群岛。贺锦丽将成为美方史上访问巴拉旺岛的最高层级官员,外界预期可能引发菲中关系紧张。
据菲律宾媒体报导,中业岛居民20日听到中国占据岛礁传来一系列爆破声,「强度足以撼动地面」。根据当地警方报告,「重复的声响」据信来自北京占据渚碧礁上的「大砲或武器」。
菲律宾武装部队西部军区司令卡罗斯(Alberto Carlos)21日发声明,称菲国海军20日凌晨6时45分许通过长程相机,在距离中业岛3.7公里海面处发现漂浮物,并派出一艘橡皮艇将它拖回基地;但遭到中国海警船「5203号」两度阻断航道,并派出一艘硬式橡皮艇切断菲国海军船上拖缆,将漂浮物带回中国海警船。
菲国外交部发言人达沙(Teresita Daza)说,外交部已得知事件,正等待海事执法单位的详细报告。
而据澎湃新闻报导,外交部发言人毛宁21日在例行记者会上,称20日上午8时左右,中方海警船在南沙海域发现一个不明漂浮物,经辨认发现是近日中国发射的火箭整流罩残骸。她指出,当时菲方人员先行打捞拖拽该漂浮物,其后经双方现场友好协商,菲方当场向中方交还该漂浮物。她说,中方人员向菲方表达谢意,现场不存在所谓拦截抢夺等情况。
中国近年来多次发射火箭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2020年、2021年和2022年都曾有中国火箭残骸落回地球。今年7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其火箭残骸分散坠落在马来西亚、印尼及菲律宾海边。
美军:解放军核潜舰部署巨浪3导弹 要打美东更容易
世界新闻网
11/19/2022
美国军方18日首次公开确认,中国已在其六艘战略核潜艇上部署了射程更远的「巨浪-3」新型弹道潜射导弹,大大缩短了其打击美国所需要驶离本土的距离。
公开数据显示,「巨浪-3」(JL-3)是中共第三代洲际潜射弹道飞弹,最大射程达1万2000公里以上,可以携带单个或者多个核弹头,2018年首次成功试射。
港媒报导,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帕帕洛(Sam Paparo)在华盛顿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说,中国的六艘「094型」战略核潜艇现在「配备了巨浪-3型洲际弹道导弹」。他称,中国「建造它们就是为了威胁美国」,「我们密切关注这些潜艇的动向」。
美国国防部一年前的年度中国军事报告中曾表示,中国解放军海军最终将获得从近海向美国发起攻击的能力。
美国国会研究局估计,此前「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的射程约为7200公里,使解放军潜艇从中国近海可以攻击美国阿拉斯加的部分地区。但要想打击美国东海岸,这些潜艇就不得不进入夏威夷以东海域。射程增加的「巨浪-3」改变了这种态势。新型潜射导弹令中国具备了「从南中国海一个受保护的堡垒」瞄准美国本土的能力,「他们拥有了一个真正的核指挥和控制体系」。
中国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亮相
11/11/2022
中国海军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近日在某海域组织实战化训练。
据中国官媒《环球时报》星期四(11月10日)报道,中国海军官方微博“人民海军”10日发布消息称,近日,海军安徽舰在某海域组织实战化训练,官兵们把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焕发出的政治热情转化为提升练兵备战的实际能力。
配图中显示的安徽舰是新型的075型两栖攻击舰,这预示着中国海军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入列。
中国军事专家宋忠平认为,在不到两年时间,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服役并且逐步形成战斗力和保障力,展示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展先进武器装备的决心和紧迫性。
2021年4月23日,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舷号31)在三亚某军港交接入列。075两栖攻击舰是中国最新一代两栖作战的武器装备,配备了直通甲板和坞舱,可搭载直升机、两栖气垫登陆艇、两栖战车等两栖作战装备,具备立体登陆作战能力。入列以来,海南舰先后多次完成与多型舰载直升机、坦装和气垫登陆艇之间的协同训练。
2022年4月21日,第二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广西舰(舷号32)首次在央视军事一则报道中亮相,并开展基础性训练。报道称,广西舰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型两栖攻击舰,对提升中国两栖作战能力、完善作战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报道称,“如何使新装备加速形成作战能力,成为广西舰当前训练的重中之重。”
11月10日,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安徽舰(舷号33)来了。在一年半的时间里,三艘两栖攻击舰相继入列,并循序渐进开展实战化军事训练,对加快提高打赢能力,有效履行新时代中国军方使命任务有重要意义。
美媒:中国歼20战机料造700架 机队规模远超想像
中国新闻组
11/10/2022
第14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8日开幕式上,歼20战机云端炫技成为「最靓的仔」,而表演后停留地面给公众「随便看」,更显现歼20已经不再是空军藏武器库里的神秘「大杀器」。中媒分析,此举象征中国空军更加自信面对世界;美媒更是撰文称「中国歼20第5代战斗机机队规模远超想像」。
本届航展是歼20第3次到珠海表演,水平8字、编队转变、垂直拉升等高难度动作展现第5代隐形战机出色的飞行性能与机动能力,20分钟的表演时长也比去年增加一倍。
新民周刊指出,这种改变,发出了一种信号。随着近年歼20列装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空军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这款隐形战机展现在普通观众的镜头前。这是中国空军的自信,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自信。
美国媒体「军事观察」杂志指出,根据现场拍摄到的歼20机身编号推测,它们是第三批量,且证明第3批量歼20战机至少生产有70架,比之前想像的要多得多。该杂志认为,歼20机队最终可能会造700架以上,推测生产周期可以超过30年,如果随着更多新型号的开发,生产可能进一步扩展,更多的作战部队将换装歼20。
报导指出,中国航展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军工对外军贸的重要窗口,中国兵器工业展示的国产主战坦克、装甲车辆,以及各种无人装备,让不少国际买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VT-4坦克是中国军工的明星军贸产品,首度亮相的VT-4A1型主战坦克不仅在炮塔上方安装FY系列重型爆反装甲模块,还安装了四面相控阵雷达在内的主动防御系统。
VT-4A1在炮塔尾篮加装一套小型无人机抛射设备,可以携带一到两枚旋翼式小型无人机,用于提高其战场侦察能力。
更让人震惊的是,中国军工在航展上拿出一个国际市场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配置——一整个合成旅。
这个可以「打包」出口的新型军贸陆军合成旅,拥有11种不同的模块,分别为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旅指挥中心和侦察营、坦克营、机步营、炮兵营、无人机营、反坦克营、防空营、作战支持营、勤务保障营和城镇作战增强模块,整个体系一应俱全,信息化程度相当高。
中版「匕首」? 轰6K疑挂高超音速导弹 中媒被指自吹自擂
中国新闻组
11/09/2022
珠海航展8日开幕,轰6K带携带一款神秘新型导弹现身,引发高度关注,中媒猜测是中国版「匕首」高超音速(极音速)导弹,被指是自吹自擂,美媒则指从外观判断类似于CM-401反舰弹道飞弹。
澎湃新闻报导,以往轰6K展示的导弹主要是KD-20空射巡航导弹和KD-63空地导弹,但此次轰6K携带一款外形与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相近的导弹,采用双锥形弹头,弹体尾部有X型对称分布的控制舵面。
军事专家张学峰称,从气动布局来看,该导弹飞行速度非常高,很可能是某种空射弹道导弹或高超音速导弹,可以用于远程打击地面或海上目标,但具体是什么导弹,有待官方以后揭示其真实身分。
根据展板介绍,轰6K飞机是中国自行改进设计的新型中远程轰炸机,主要担负对地、对海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近距离空中火力支持任务。该机采用常规气动布局,可挂载多态空面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和航空炸弹,作战半径大、载弹量大,具备较强的防区外打击能力。
香港01报导,公开数据显示,「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是俄罗斯研发的一种高超音速导弹。今年3月18日,俄乌战争期间被首次使用,摧毁乌方一处军火库。这是世界上首次在战争中使用高超音速武器。
除了俄罗斯外,中国和美国都正在研制下一代高超音速导弹,美国曾担忧中国的高超音速技术超过美国。
美国网媒The Drive军武专栏「战区」(The War Zone)则指出,轰6K携带的新飞弹的原始型号不明,但从外观判断类似于「CM-401」反舰弹道飞弹,推测解放军强化空射、反舰武器性能,作为「反介入/区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战略一环。
据了解,俄罗斯「匕首」高超音速飞弹射程超过2000公里,速度能达到10马赫,能在每个飞行阶段进行规避动作,可携带常规弹头和核弹头,可以从Tu-22M轰炸机或MiG-31战斗机发射。俄乌战争期间,俄罗斯曾多次使用攻击乌克兰。轰6K带携带神秘新型导弹现身,中国媒体以「中国版匕首高超音速飞弹」相称,被指是自吹自擂。
珠海航展亮点 无人机「国家队」翼龙挂16导弹
中国新闻组
11/08/2022
珠海航展8日开幕,中国高端无人机国家队「翼龙」系列亮相,其中翼龙3真机高达16枚导弹载弹量令外界关注;首度展出的反无人机体系,也被军事迷称能拦截市面上所有无人机。无人机与拦截体系同时展出,显示解放军在无人机战斗中能攻能守的空战能力。
文汇报报导,作为高端无人机「国家队」重要谱系之一的「翼龙」系列无人机,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产业的代名词,至今已形成翼龙1、翼龙1E、翼龙2、翼龙2H、翼龙3等家族。翼龙系列无人机在全球察打一体无人机中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二,是中国军贸无人机出口的主力机型。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表示,「翼龙」家族多个新型号在本届航展上首次集中亮相,其中,翼龙3真机首度揭开神秘面纱,该机长12.2米,高4.3米,翼展24米,最大航时在40小时以上,最大航程在1万公里以上,是中国全新打造,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平台。
翼龙3有9个插件架,采用双联装挂架时最多可挂16枚导弹或制导炸弹,被誉为无人机「炸弹卡车」。其中,其挂载的PL-10E近程红外格斗弹曾被美国「军事观察杂志」评价为全球最危险的近距空对空导弹之一。
相关军情人士认为,翼龙3此次携带该型导弹亮相,显示该机具备领先的无人机空战能力,这在全球同类型无人机中较为罕见。同样首度参展的翼龙1E机型,将挂9弹进行飞行表演。
另据大公报报导,反无人机体系也在本届航展首次亮相,该体系兼具「目标探测、指挥控制、拦抗防御」三大技术要素,集成了近程末端防空导弹与高炮、微小型导弹、网捕、激光等对抗手段,具备对无人机「探、侦、扰、控、打、评」等体系化作战能力。
反无人机体系的首次亮相,意味着中国成为首个公开展示自己整套反无人机体系的国家。
首次亮相本届航展的光电雷达和DK-1低空探测雷达,堪称是反无人机体系中探测目标的两大「法宝」,可实现周边360度全景红外成像、威胁目标探测和多目标三维定位,堪称「千里眼」。
最具打击力的则是充当「拳头」角色的拦截系统。该系统配备了多种最新型的HQ-17AE近程防空武器系统、HQ-9BE远程防空导弹、FK-3000弹炮结合防空武器、YJ-12E超声速导弹、WJ-700无人机、BP-12B导弹等先进装备。
中3大无人机 都是「炸弹卡车」 珠海航展抢先看
世界新闻网
11/07/2022
俄乌冲突中,大量的无人机参与战斗,使得无人机在某种程度上变成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准之一。受此影响,即将于11月8日开幕的珠海航展,多款中国无人机备受关注,当中自行研制的三款重型无人机全部登场,媒体称这三款无人机都有相当惊人的载弹量,被称为「炸弹卡车」。
环球时报旗下的枢密院十号官方帐号称,这三款无人机是「彩虹7」、「 翼龙3」、和「飞鸿97A」,被称为中国无人机的「三巨头」已全部登场。
报导称,三款中的「翼龙3」无人机是全新打造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机平台。具有「远航程、重挂载、多用途」的特点,在大吨位同级别、中空长航时无人机系统产品中,处于国际先进水准。
作为一款气动外形相对成熟的标准察打一体无人机,翼龙3不但具备长航时能力,而且最受关注的就是它的武器携带能力。从翼龙3的机翼和机腹下方的武器挂架看,它一共有多达9个挂点,甚至比很多有人驾驶战机的武器挂点数量都多,可以携带各种精确制导炸弹、空对地导弹、防区外布撒器乃至对于无人机而言相当罕见的空对空导弹,武器携带能力惊人,堪称标准的「炸弹卡车」。
而采用无尾飞翼布局的彩虹7隐形无人机,同样具备高载弹量的特征。根据此前报导,它的起飞重量约10吨,可以携带多达两吨的弹药。展台现场显示,它可以携带能容纳现役多种空地弹药,被定性为「战略级资讯保障和高价值目标打击的航空装备」。
报导称,彩虹系列无人机近来也都出现大幅增加载弹量的趋势,例如通过优化无人机插件点设计,采用4联装挂架,使得过去只能挂载1枚AR-1导弹的挂点可以挂载多枚AR-2导弹,极大提升了无人机的火力持久性。最新推出的AR-4导弹的战斗全重最高可达100公斤,战斗部重40公斤,是美国最新型近程空对地导弹AGM-179的两倍,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20公里,发射高度可达7公里,超过所有可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的两倍。
此外,被广泛看作是歼20隐形战斗机「忠诚僚机」的「飞鸿97A」,除了采用类似歼20的两侧进气道、修改光电跟踪瞄准系统位置以提升空中机动能力外,它还在机腹采用了罕见的伸缩式托盘弹巢,可以携带多达8枚导弹或巡飞弹,从而极大提升了它的持续作战能力。
报导说,虽然这三款无人机的使命和设计不一样,但它们都普遍采用加大武器挂载能力的设计。中国无人机能推出形形色色的「炸弹卡车」,展示中国航空装备研制和生产能力的快速跃升。
NASA昨晚测试撞击小行星成功 供日后地球防御做准备
世界新闻网
9/27/2022
联邦太空总署(NASA)通过航天器撞向小行星以保护地球的「行星防御」系统,成功于美东时间26日晚上7时14分撞击目标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此次任务的数据将为日后监测到有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情况预先做好准备。
太空总署表示,本次任务目标是一个由较大的迪迪莫斯(Didymos)与迪莫弗斯组成的「双小行星系统」,这两颗小行星质量、引力相差不多,难以判断何者为「行星」及「卫星」,不过因为迪莫弗斯较小,直径仅525呎,NASA将之定义为卫星;航天器所撞击的就是迪莫弗斯,是典型会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的小行星。
代号为Dart的「双小行星改道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任务,是人类史上首次实验能否以人力干预太阳系引力,使预定会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偏离轨道的测试,验证日后若有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构成威胁时,撞走小行星救地球是否可行。
根据NASA数据,航天器以时速1万5000哩的速度撞击迪莫弗斯,落地时重力约1210磅,理论上足以在该行星地表上造成一个陨石坑,将其速度改变1%,但不会粉碎;不过此次撞击是否确实改变迪莫弗斯的轨迹、改变幅度多少,还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观察才能确定。
太空总署首席科学家、资深气候顾问凯萨琳.卡尔文(Katherine Calvin)表示,这次任务除了测试可否用航天器撞击小行星并改变其轨迹外,还可更全面地了解太阳系及地球的历史。
卡尔文说:「小行星若撞击地球,必然会改变生态系统并导致物种灭绝;恐龙时代可没有太空计划帮牠们预知小行星撞击,但我们有,因此DART的测试,为我们演示了未来如何避免潜在危险及保护地球免受影响。」
防止陨石撞地球 NASA成功演习「撞歪」小行星
世界新闻网
10/11/2022
太空总署11日宣布,上月26日和离地球1090万公里(约677万哩)外小行星Dimorphos对撞的小太空船,把小行星撞出它的天然轨道,这是人类首度改变天体的运行,有助今后万一有「陨石撞地球」危机时,地球或可躲过一劫。
这个耗资3.3亿元、费时七年的「证明概念」任务,也是人类首次测试是否可能防止彗星撞地球;太空总署在华府发布各地天文望远镜的观测记录,证实这艘「自杀太空船」达成了首要目的,纯凭动力就改变了小行星的运行方向。
过去两周的天文观测数据显示,这个环绕Didymos运行的「卫星小行星」在碰撞后,离「母行星」稍微近了一些,环绕一圈的时间缩短了32分钟。
NASA署长纳尔森说,从星球防卫或人类文明的立场来看,这都是「分水岭时刻」,「感觉像是电影情节,但这不是好莱坞。」
足球场大小的Dimorphos每11小时55分中绕行比它大五倍的Didymos一圈,测试太空船冲撞器(冰箱大小)以2万2531公里(约1.4万哩)时速,直接和Dimorphos对撞,稍微把它的轨道推近Didymos一些,绕行一周的时间缩为11小时23分钟。
本计划的科学家史戴特勒(Tom Statler)说,对撞后,小行星「稍显摇晃」,但需后续观察,才能确认是否摇晃。
总署行星科学组组长葛雷姿(Lori Glaze)说,测试结果说明「我们有能力转移这般大小的小行星可能造成的危险」,不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危险。
这次试验当中的两个小行星或测试器本身,都没有对地球构成任何威胁。Dimorphos等级的小行星就算撞上地球,也不会造成全球性的大灾难,但足以毁灭一个大都市。
科学界事先预测,这次对撞可以缩短Dimorphos的轨道路径至少10分钟,但只要可以改变73秒就算成功,结果改变了30多分钟,超出预期。
测试太空船名为「双行星方向重导测试」(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 DART),2021年11月由太空探索公司的火箭发射进入太空后,大部分时间由地面控制台人员导航,最后阶段再交给它自己的自动导航系统控制。
中国火星探测 证实10亿年来火星曾有大量液态水
世界新闻网
9/18/2022
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太工程中心表示,着陆火星并进行火星表面探测的祝融号火星车带回丰富的科学成果,证明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央视新闻今天(18日)报导,中国发射探测火星的天问一号,截至2022年9月15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着陆的火星车「祝融号」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
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对着陆区分布的凹锥、壁垒撞击坑、沟槽等典型地貌的综合研究,揭示了上述地貌的形成与水活动之间存在的重要联系,获取一手科学数据。
央视报导称,通过「祝融号」火星车相机影像和光谱数据,在着陆区附近的板状硬壳岩石中发现含水矿物,证明了在距今10亿年(晚亚马逊纪时期)以来,着陆区存在过大量液态水活动。
结合相机影像和火星车移动车辙等资讯,发现着陆区土壤具有较强承压强度且摩擦参数较低,存在与水活动相关并经历风沙磨蚀的特征。这些新成果,揭示了火星风沙与水活动对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影响,为火星乌托邦平原曾经存在海洋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丰富了人类对火星地质演化和环境变化的科学认知。
报导说,有关成果已在《Nature Astronomy》、《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中国科学》等海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中国于2020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发射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搭载「天问一号」前往火星进行探测,2021年 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祝融号」为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1米85,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
2025年中国有望打开太空旅行 要价30万美元
9/16/2022
中国航太科技集团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长征十一号」火箭首任总指挥杨毅强近日表示,随着商业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国有望开始亚轨道旅行,票价约200万到300万人民币(约28.67万到43万美元)。
杨毅强表示,具体到太空旅行,目前可分三种:第一种是进入空间站,这对游客的身体、心理素质等有严格要求;第二种是以英国维珍银河(Virgin Galactic)公司的「白色骑士」为代表的通过双机身航空运载飞机将游客带入太空,但该模式舒适感和安全性较差;第三种就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亚轨道旅行,适合大部分人群。
杨毅强对环球时报表示,在商业航太领域,已形成一定市场规模的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进航太商业化,马斯克成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时,该产业在美国已发展得较为成熟。
他指出,中国商业航太虽起步较晚,但在政策扶持、资本加持和市场需求牵引下,发展态势风起云涌,2015年是中国航太商业化元年,2021年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太的注册企业已逾370家。过去7年间,在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等领域均已出现头部企业,已形成国家队与民营派互补的格局,发射次数、发射载荷品质和在轨卫星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他认为,目前,中国的商业航太已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并有望在5年内进入3.0时代,期间需要将火箭运力提升至5吨到14吨、建设全球性卫星星座、实现火箭可回收并降低成本。
另有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商业航太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09%,这与中国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人才机制以及国家扶持有关。但从商业航太的经济规模和整体企业估值来看,体量还相对较小,真正靠火箭和卫星盈利的企业较少,目前中国商业航太企业整体仍处于「积累」阶段。
中国宣布「探月工程4期」 将建国际月球科研站
9/10/2022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进行完后,目前第四期工程传出已经获得官方批覆,未来将会在月球上面创建国际科研站。
央视新闻10日引述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指出,探月工程四期任务已获官方批覆,目前进展顺利。刘强调,嫦娥六号产品基本上已经生产完毕,探月工程四期目前进展顺利,嫦娥七号正在研制中,后续将对月球南极进行探测,还将创建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基本型。
根据中国航天局计划,对月球南极的探索将由嫦娥六号和七号来完成,而嫦娥八号则将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为建设月球科研基地做一些前期探索。对于未来会针对月球背面采样,刘继忠称,「考虑到为了我们对月球能有更好的认知,结合嫦娥四号第一次到月背,因此我们经过前期的工程师、科学家论证,我们也考虑到月球的背面采样返回,那这个样品也是更加的珍贵」。
而背面采样将会面临通信难题,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指出,在月球背面无法实现电波传输,需要借助中继卫星,这意味着资讯传输要「拐个弯」才能到达地球,传输环节增加,可能会导致一定误差。另外,嫦娥五号约48小时的「挖土」、「打包」过程中,月地通信始终畅通,地面可以即时监测探测器情况,这在月球背面难以实现,中继卫星不可能始终位于上方将资讯传回,地面科研人员无法每时每刻掌握嫦娥六号的运行情况,这些都可能给任务带来风险。
据了解,中国探月工程的国产化率已经逐步上升,嫦娥一号任务的国产化率超80%,但进口器件所占经费也超80%;嫦娥五号任务中,国产化率达95%以上,引进器件所占经费大幅下降,约20%左右。而探月工程的中长程目标,是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前正在积极研制新一代载人火箭。
此前中国官方9日宣布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发现一种呈柱状晶体的磷酸盐矿物,将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矿物,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谷歌将裁员20% 通膨经济不稳、厂商减少广告
世界新闻网
9/08/2022
网络巨擘「谷歌」(Google)母公司Alphabet Inc.首席执行官皮查伊(Sundar Pichai)6日晚间在洛杉矶举行的代码大会(Code Conference)上发表谈话时表示,过去几年快速招聘人手后,可能将裁撤20%人力,以便让公司更有效率。
CNBC新闻频道报导,50岁的皮查伊在演说中表示,创下数十年新高的通膨问题导致经济不稳定,加上厂商减少广告支出,希望公司能通过精简人力变得更有效率。
Alphabet Inc.在今年的例行报告中指出,受到通膨高涨影响,2022年底之前,招聘速度都将放慢。
到目前为止,包括优步(Uber)、脸书(Facebook)母公司Meta、推特(Twitter)在内等科技巨擘,都已陆续宣布将缩减招聘规模,并且裁撤某些包商职务;国际影音串流平台网飞(Netflix)则裁撤了某些全职员工。
皮查伊在演说中指出,由于过去五年来大幅招兵买马,导致公司生产力因此变慢,如果要提高效率,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合并某些原本相互竞争的产品,例如YouTube Music与Google Play Music。
五年来,谷歌从原本全职员工不到10万人,增加到全职员工超过15万人;根据统计,2017年时,谷歌有8万110名全职员工,到了2018年增加为9万8771名全职员工,2019年进一步上升到11万8899人,到了2020年已达13万5301人,2021年的全职员工人数则为15万6500人。
皮查伊在演说中说,当公司资源变少的时候,必须确保被列为继续努力的优先目标,都是正确的项目;他也表示,现阶段并不打算缩减谷歌的整体人力。
代码大会主持人史威薛尔(Kara Swisher)提问,HBO影集「硅谷群瞎传」(Silicon Valley)描述的「坐领干薪」(rest and vest)现象是否存在,也就是年龄较大的科技产业员工,工作量极少却能坐领高薪;皮查伊回答说,在旗下公司员工中并没有看到如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