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中产在美高爬藤:蓝海变红,越来越卷……

两万中产在美高爬藤:蓝海变红,越来越卷…… 9/30/2022 上世纪80年代,还是少年的Henry从香港飞往美国新泽西州,开启了高中学习。从听话的好孩子,到课堂上质疑老师的“问题”学霸,他在这里不仅重塑三观,还一跃而起,进入卡耐基梅隆读电子工程,为职业发展拿下不错的开局。90年代后,在美国待了多年的Ruth也发现了寄宿美高这片未开垦地。她曾帮助不少北大清华学子申请美国大学的全奖博士,却发现他们即便艰难留下来,仍难以融入美国当地。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她在美高找到了答案。历史车轮飞速向前,到2010年Stella从哥大法学院毕业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像她一样,在美国扎下根来,文化鸿沟已逐渐拉窄。中国富裕人群在近二十年里激增,将他们三人的职业发展聚拢至同一赛道。 每年,约有两万中产家庭送孩子去美高爬藤。顶级寄宿美高的申请尤为激烈,与美本申请逻辑完全不同。 像是安多福和埃克塞特等头部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能力、领导力、语言能力超强,还有隐藏一面。比如校友子女、捐款,董事会选拔等规则,远非一般中国家庭能理解并谙熟。 这给像Henry、Ruth和Stella这样的顾问及机构提供了极大的生存空间。 赛道狭窄、却又充满内卷,他们亲眼见证一片蓝海慢慢变红的历程。 如今,这片红海的颜色愈发浓烈了。 美高出圈,必然结果讲述人 | 朴泰仙 Ruth Piao世通睿创始人 我关注到美高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 当时,美高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还是一片 未开垦的处女地,大部分留学生赴美是去攻读硕士、博士。 最开始,我的业务是帮助这些留学生申请美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但几年之后,这些学生就来找我诉苦。 他们最大的困扰是,走不出自己所在的实验室,因为文化环境、语言氛围差异实在太大了。 即便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天之骄子,也很难适应和融入象牙塔以外的圈子。 到底是为什么融入不进去?我开始向下研究。后来才发现,是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无法接轨。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就是两国的高中教育。 这一点在寄宿高中尤其明显。 我当年参加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组织的探校活动,发现顶级寄宿美高简直就是教育”乌托邦”。学生们从内而外的散发着好奇、自信、礼貌、谦卑;课堂氛围也格外不同,老师和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圆桌式学习(Harkness Table)。 美国顶级寄宿学校源自英国的精英私校,但根据”出口”——美国大学的能力要求,进行了大量革新。这也是为什么藤校录取率高的原因。 这些学校也的确是精英孵化器。 为什么?以走读学校来做一做对比。 洛杉矶有一所非常知名的走读私校——哈佛西湖中学(Harvard-westlake School),它最大的校董是查理·芒格。这所学校的名校录取率超过30%。 因为是走读学校,招生范围基于邮编,也就是方圆大概30公里范围内的家庭。生源基本覆盖了比弗利山Beverly Hills上最有钱的一批富豪子女。 名校升学率同样在35%左右的另一所学校——菲利普斯埃克塞特中学(Phillips Exeter Academy)却不同。 如果哈佛西湖是新贵子女集中地,那埃克塞特就像一个小型联合国。美国当地代表old money的蓝血们,跟代表new money的新贵们奇妙融合,还有一些普通中产孩子穿插其中。 除此之外,学生们来自全世界,某些欧洲国家的王子可能就在这里读书。每个孩子的背景都能吓你一跳,你没有办法不谦逊起来。 这么强大的社会联系、藤校录取率又高,再加上寄宿学校很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以及自律能力,这三点实实在在的好处,让许多富裕家庭趋之若鹜。 2005年赴美签证放开之后,我开始尝试做美高申请服务。没想到这片教育洼地,在十年间,就被中国家庭迅速占满。 我帮助的第一位大陆学生就是典型案例。 他父母是做国际贸易的,本来这孩子在国内成绩还挺不错,后来因为父母疏于照顾,学业上松懈了,没法进入北京重点高中。无奈下,找我帮忙申请,进入了一所腰部的美国寄宿高中。 没想到,孩子进校后自驱力爆棚,考入UCLA,毕业后,自己也开始创业。 如果这位孩子留在国内接受体制内教育,可能连重点大学也上不了。这么来看,去美高改变了他人生轨迹。  美高出圈,有必然性在里面,但中国家长的一些执念,让这个“出圈”充满了复杂性。 有家长甚至直接拿一些所谓的美高排名来找我,这完全就是对美高价值观的重大误解。 学校招生官们无一例外的回答,他们对这些排名持“who cares”的态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匹配。 如果孩子学术很好,但只会学习,哪怕是拿了全美奥数冠军,可能也不如学校啦啦队长的适应性更强。孩子对某一领域的热爱,不是虎妈虎爸们能推娃推出来的。 另外,美高这一层面的教育是需要家庭经济实力做后盾。 美高四年学费在250万左右,再加上生活费,如果不准备四五百万,可能就比较尴尬。这里还不包括捐款。 卖房读美高,我是不支持的,低龄留学有风险,需要家庭进行整体、长远的规划。 1985年,我去新泽西州读美高,那是一所有250年历史的老牌寄宿高中。全校有六百个学生,我是唯二的中国学生。另外一位是上外附中的交换生。 美高的确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高中毕业后,我申请到卡耐基梅隆大学读电子工程。千禧年前后,IT是非常热门的专业。 做了三年工程师后,发现自己还是比较喜欢商科,于是在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读了MBA,毕业后加入知名咨询公司。 职业履历加分是一方面,美高给我个人的收获是整个价值观上的。可以说,它完全颠覆了我所接受的小学初中教育, 无论国内大陆,还是当时的香港,教学方式都比较单向:作为学生,要听话,要乖,要多记多背。 去到美高后,整个世界都像变了个样。 最让我为难的是英语和历史课,不仅对语言要求高,每周,老师还会布置大量的文献阅读。 上课也不是老师站讲台上授课,而是围坐在圆桌旁,他/她抛出问题,引导大家讨论。 你需要很快理解同学们在说什么,并吸收,同时,脑子里还得组织自己的观点。用得当的语言表达,又是一重难关。  总之,这对个人素质、临场反应,都是极大的考验。 最初过程很痛苦,学习曲线极为陡峭。但回过头来看,这不就是人生吗?很少有人能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绝大多数时候,只能你自己去判断、寻找,和行动。  这种价值体系已经深深嵌入我的人生观和教育观里:如果孩子能越早能把这种技能建立起来,长远来看,人生将获得巨大财富。 基于对美高教育理念和价值观的认同,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也进入了美高就读。 …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和染料颗粒

人类血栓中首次发现微塑料和染料颗粒 09/28/2022 直径小于5毫米,甚至小到微纳米级的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它们可能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研究杂志》近日刊发的一篇论文中提到,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和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我们认为,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29日,论文通讯作者夏彦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和种类的不断扩大,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人工合成材料越来越多,降解产生的垃圾碎片和微塑料在环境中大量增加。 “微塑料正成为一种新型的全球性污染物,这是一种直径只有纳米级和微米级大小的难以降解的塑料颗粒。它们在海洋、土壤里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被植物的根茎吸收进入食物链。”本文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吴笛介绍,近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微塑料对人类会产生何种影响,虽有研究显示,人体的血液、胎盘等组织器官和粪便排泄物中发现了微塑料和相关染料颗粒,但仍缺乏它们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 研究团队耗时一年多,收集并分析了24例人体主动脉夹层血栓样本和2例人体急性动脉栓塞样本,在其中共发现87个颗粒物。它们包括1颗低密度聚乙烯,22颗染料颗粒,其他的是铁化合物和金属氧化物。染料颗粒主要是酞菁铜和霍斯塔佐绿,铁化合物包括氧化铁红、氧化铁黄、红壤、针铁矿,其他金属氧化物包括金红石、氧化铬。颗粒粒径在2.1-26微米内,低密度聚乙烯直径5.1微米。所有颗粒都是不规则形态。 微塑料、染料颗粒对于血栓的形成是如何推波助澜的?科研团队发现,患者的微塑料、染料颗粒检出数量与血小板水平高度关联,并据此提出理论假说。“我们假设,在血液中存在有以微塑料等颗粒为核心的小血栓,这些小血栓不断吸引血液中的其他颗粒,使血栓不断增大。另外,血液系统中微塑料等颗粒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增加小血栓、血小板和颗粒之间碰撞的几率,从而加速血栓形成。”夏彦恺说。 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发现人体中存在微塑料。2021年,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环境科学技术》发表相关研究,发现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而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2022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在《环境国际》刊文,证实首次在人类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 “此次的研究发现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微塑料、染料颗粒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排放监测。”在夏彦恺看来,该研究也为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效应机制研究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探索方向。 Source 4.39亿年前的化石重见天日 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关键跃升 文章来源: 新京报 09/28/2022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又是如何发生的?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刷新了传统认知。英国《自然》杂志于北京时间9月28日23时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研究成果。 化石缺失曾使“有颌类”起源成谜 “颌”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是脊椎动物的“崛起”、没有颌,噬人鲨、恐龙都将无法捕食。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 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中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有颌类化石直到泥盆纪之初(4.19亿年前)才大量出现,而分子生物学资料证明,有颌类起源时间应早于奥陶纪晚期(约4.5亿年前)。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奥陶纪晚期和志留纪(约4.4亿年前-4.2亿年前)的巨大记录空白。 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经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由于这个空白的存在,尽管人们知道有颌类在志留纪已经存在,但对它们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如何演化等问题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确定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 化石实证的缺失使“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有颌类在其出现的前三千万年一直是“幽灵支系”。长期以来,学界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等,“盲人摸象”般地推测最早有颌类的身体构型。 重庆生物群带来“鱼类的黎明”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带领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二百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钥匙。 其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约为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 …

亚裔店主遭打劫 被施暴20分钟,美国梦碎一地

亚裔店主遭打劫 被施暴20分钟,美国梦碎一地 加西周末 9/29/2022 近两年北美犯罪事件飙升,枪击、抢劫、谋杀频繁上新闻,咱们可能都有些疲惫。但今天下午,媒体爆出一段监控视频,让人震惊又愤怒。更吓人的是,这么明显“仇恨亚裔”的暴力袭击,却被警方用“打劫”糊弄过去,试图掩盖。一名年长的亚裔珠宝店老板,明明好心带入店的顾客看珠宝,他哪能想到,眼前的顾客分分钟变“仇恨亚裔”的歹徒,将他打得头破血流。 监控视频显示,一名身穿黑色衣服、戴口罩的男子最初假装对市中心Solid Gold的珠宝感兴趣。亚裔店主和他聊了几句后,正低下头准备把珠宝拿出来给他看。谁知眼前的“顾客”突然揪住店主的上衣领口,用口袋中掏出的手枪,抵在了他的脖子上。 店主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男子拿枪对着他的头就是猛砸一下。这一猛击直接将这位68岁的店主砸得头晕目眩,站不起来。然而,在店主没有丝毫反抗的情况下,黑衣男子不依不饶地又是两下,对着太阳穴。店主最终虚弱地倒在了商店展示柜台后面的地板上。 不就是打劫吗!人都被打成这样了,要抢劫就去拿珠宝吧!但歹徒接下来的行为更让人愤怒作呕。只见他爬过柜台,开始用脚踩着似乎已经昏迷的店主的头。 紧接着又是一阵拳打脚踢,歹徒最后还用锤子砸了店主的头28下,店主当场血流满脸,不省人事。 事情发生于9月15日的美国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受害者儿子查看监控后心都碎了。 店主儿子史蒂夫·苏 (Steve Suh) 说,这场袭击全程长达20分钟,但他只能放出36秒。想到年迈的父亲差点儿死去,苏先生感到痛心入骨。“首先,他用手枪鞭打他。然后,当我父亲试图站起来时,他踩着父亲的头,”“然后最后用致命的锤子打了他的头28下。”苏先生说,他的父亲头颅内出血,严重脑震荡,生命危在旦夕,在重症监护室急救了四天。“他正在重新学习如何做最基本的事情,比如走路、阅读和说话。” 更让人气愤的是当地警方的态度。事后,警方发现大约100,000美元的珠宝被盗,判定是打劫案,当地媒体甚至都没有对此报道。警方完全忽视孙先生提供的监控记录,以抢劫罪逮捕了39 岁的Calvin Ushery。指控该Ushery被控在重罪期间持有枪支、被禁止人员持有枪支以及一级抢劫和刑事恶作剧。记录显示,他仍以130,500美元的现金保释金被拘留。 苏先生坚持这是一场“亚裔仇恨”袭击。他表示“我相信这个人内心充满的仇恨和愤怒,才导致我父亲的头部遭受了许多不必要的打击。”在未能获得当地报道后,Suh与2800多英里外的旧金山新闻主播Dion Lim联系,在推特上分享了这段视频,坚决曝光该“仇亚”袭击的暴力行径。 社会治安差,“仇恨亚裔”犯罪也许在身边,大家平时还是要有防范心! (来源:加西周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有观点代表作者观点,本平台仅作分享) 骗子隔空施法?老公深信不疑、旁人拦不住 世界新闻网 9/25/2022 …

北溪天然气管道被毁,将世界推向战争边缘,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北溪天然气管道被毁,将世界推向战争边缘,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9/28/2022 全球都在讨论北溪2号线被炸了。 首先,我们要清楚“北溪”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北溪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气输送管道,自俄罗斯起将源源不断的天然气能源输送到欧洲。 是俄罗斯天然气巨头Gazprom和五家欧洲公司的合作项目,每年可输送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欧洲马上要迎来“寒冬”,天然气输送管道被炸,又面临缺煤少碳的现状。从小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中国人都知道,暖气在冬天必不可少。 现在的情况是,家里没有暖气了,欧洲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几乎同一时间,西方媒体都发出了“北溪”被炸的报道—— 据欧洲新闻电视台网站消息,当地时间26日,“北溪”天然气管道3条支线同时损坏。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瑞典国家地震台网地震学副教授伦德说,能清楚地看到事发水域的海浪如何从底部反弹到水面,这意味着“发生了爆炸”。 其中一次爆炸产生了相当于2.3级的地震,瑞典南部30个测量站都探测到此次爆炸。 据路透社援引瑞典海事局的消息称:“‘北溪’管道有两处泄漏:一处在瑞典专属经济区,一处在丹麦专属经济区,二者距离非常近。” 三条支线同时被毁,说不是人为?谁能信? 到底是谁下的黑手,让“北溪”彻底瘫痪? 看看各国领导人的反应就知道——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说得很直接,“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不是“事故”而是“蓄意破坏”。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说,怀疑蓄意破坏还为时过早,但“不排除一切可能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则称,任何的袭击或破坏行为,“对于彼此都没有好处。”欧洲议会议员、波兰前外长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媒体上说:“谢谢你,美国。” 为啥要谢谢美国呢? 谁对“北溪”下手了? 最吃亏的首当其冲是,俄罗斯。 北溪2号是俄罗斯的重要赚外汇项目,俄罗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在炸一下,据说直接把北溪2的管子炸腐蚀了。俄罗斯一夜回到了解放前。 第二个是德国。 北溪2号是德国获得俄罗斯廉价天然气的直接手段,对德国来说,北溪2号提供的天然气足以让德国面对欧盟其他盟友的谴责,顶着北约各国的压力,也要拿廉价天然气的必要手段。 那么谁对“北溪”痛下杀手? 第一个嫌疑人当然是美国。 世界上究竟有哪个国家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使用武器,且不留痕迹地破坏“北溪”?屈指可数。 …

热搜第一!中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从鱼到人演化需近5亿年

热搜第一!中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从鱼到人演化需近5亿年 每日经济新闻 09/28/2022 9月29日,#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 据央视网微博消息,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中科院朱敏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另据新京报报道,9月29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研团队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在重庆、贵州化石库发现了全球最古老的有颌类牙齿化石。其中,奇迹秀山鱼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 蠕纹沈氏棘鱼证明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科研人员表示,奇迹秀山鱼等一批古鱼类化石的发现,是鱼类登陆并最终演化为人的关键证据。 4.39亿年前的化石重见天日 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关键跃升 文章来源: 新京报 09/28/2022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又是如何发生的?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刷新了传统认知。英国《自然》杂志于北京时间9月28日23时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研究成果。 化石缺失曾使“有颌类”起源成谜 “颌”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是脊椎动物的“崛起”、没有颌,噬人鲨、恐龙都将无法捕食。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 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中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有颌类化石直到泥盆纪之初(4.19亿年前)才大量出现,而分子生物学资料证明,有颌类起源时间应早于奥陶纪晚期(约4.5亿年前)。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奥陶纪晚期和志留纪(约4.4亿年前-4.2亿年前)的巨大记录空白。 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经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由于这个空白的存在,尽管人们知道有颌类在志留纪已经存在,但对它们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如何演化等问题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确定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 化石实证的缺失使“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有颌类在其出现的前三千万年一直是“幽灵支系”。长期以来,学界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等,“盲人摸象”般地推测最早有颌类的身体构型。 重庆生物群带来“鱼类的黎明”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带领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二百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钥匙。 其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约为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 “化石是在特殊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全球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能发现如此古老和完整的化石。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它们呈现了很高的多样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剖学信息。”朱敏院士说,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 …

一年变现七位数?高考志愿填报背后的生意密码

一年变现七位数?高考志愿填报背后的生意密码 文章来源: 新京报 09/28/2022 “K12新刚需,国家喊你来赚钱了!”“高考志愿填报需要专人指导,市场红利期,2个月学成上岗……”“兼职收入3万-10万(元),若是自有客源,收入几十万(元)不成问题……”2022年高考及志愿填报已经结束,但志愿填报行业市场近期却异常热闹。 近日,福建、江西等地2023年普通高考报名时间陆续公布,部分省份10月中下旬即将启动高考报名,新一个高考季即将拉开序幕。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多个培训机构正在火热招收学员,他们将利用新学期时段把这些学员培训成为“高考志愿规划师”(简称“高报师”),迎接下一个高考季。 在销售人员口中,现在是入行最佳时机。“9月报名,2个月理论学习、2个月实操,然后正好赶上3-4月的机构招募,明年的高报季正是赚钱的时候。” 多数人对于付费志愿填报这一业务并不陌生,而在全国范围内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家长付费寻求志愿填报服务的需求被进一步激发,甚至衍生出“天价咨询费”。“高考志愿规划师”培训业务也由此被催生,大量培训机构入局,行业壮大的同时,也衍生出新的盈利点。 记者注意到,围绕“高考志愿填报”,已拓展出一条针对高中生完整的产业链和商业模式:高一做选科咨询,高二做学业规划,高三做志愿填报;高考季做志愿填报指导,非高考季做高报师培训,日常还可以通过招商加盟裂变出新机构……就这样,在这个周期性极强、规模相对较小的赛道,高考志愿服务摇身一变成为“一年四季有饭吃”的生意。 互联网大厂、网红名师入局志愿填报服务赛道 “志愿填报”成为每年长期“霸榜”的热词,短视频、讲座、直播课、技巧分享等各类相关内容海量增加。在多个视频或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志愿填报”,相关科普内容点赞量动辄过万;抖音平台最高的一条点赞量达到41.3万,搜索结果中另一条排位靠前的相关内容合集,总播放量达到6690.5万。 多位关注志愿填报行业的从业者表示,近几年来,寻求付费志愿填报的家长及考生越来越多,市场需求明显升温。 今年9月,教育部透露,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有机构认为,这是“绝佳的市场环境”。近日,在一家正招收学员的培训机构华夏思源试听课上,一位刘姓讲师分析称,新高考实施后,志愿数量达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填报的复杂度和难度都大为提升,而个体家庭不了解志愿填报的政策和规则会觉得无从下手或容易填报失误,由此大量需求被激发。 志愿填报服务价格不菲。不同城市定价存在差异,按照目前市场状况,一线城市市场均价在6000~20000元之间,也有极个别的定价3万、5万甚至10万元,被称为“天价咨询费”;二三线城市均价在3000~10000元水平,四五线及以下城市均价基本在1000~3000元水平。 根据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调研数据,中国高考志愿填报付费市场整体虽然较小,但自2019年起有了较为明显的起色。2021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7.9亿元,预计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达9.5亿元。艾媒咨询在报告中称:“高考志愿报考行业付费需求增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市场升温也体现在供给侧,越来越多的机构及个人看中了这块“蛋糕”。天眼查数据显示,当前具有“志愿填报”相关业务且处于存续状态的企业达2847家,其中,超过2200家(近80%)成立于5年内,近1200家成立于2年内。 入局者中不乏众多知名教育机构,新东方、好未来均有生涯规划、志愿咨询相关服务,作业帮今年推出“2022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猿辅导则上线了高考志愿填报训练营;互联网大厂近几年也纷纷入局该赛道,例如百度推出的AI智能估分、AI志愿助手、AI对比分析等,腾讯打造“招生通”“新高考通”小程序,阿里巴巴旗下夸克提供“录取概率免费预测”“智能高校免费推荐”功能等;就连“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也从2021年起切入高考志愿服务赛道。 机构布局高一选科服务,提前获客 高考的周期性,让志愿填报行业的季节性非常明显。 高考志愿填报专家晨雾告诉记者,对机构来说,一般每年五六月份特别忙,其他月份没有事情做。这种情况下,机构如果固定养一群填报师,是养不起的,但是如果不养填报师,到高考填报季的时候人手就不够。这导致机构要想发展,就要拓展业务,要尽量想办法在平常“有活儿干”。 最为“顺理成章”的衍生业务即为“高报师”培训。河北省一家小型高考志愿服务机构负责人张老师告诉记者,去年该机构培训了一百多名高报师,其中,报名学员以河南、黑龙江等高考大省及刚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居多。 意想不到的是,学生从步入高中起,就已经成为了高考志愿服务行业的目标用户群。针对高一学生,不少机构推出了“选科咨询”服务。 “新高考给行业带来的另外一个契机就是,把家长需求前置了。”华夏思源一位马姓老师称,新高考制度下的走班选科模式,让很多家庭对专业方向的思考被迫提前到了高一,因为有些学校高一入学后就面临选科或预选科了。很多家长对如何选科一头雾水,针对这种需求就出现了新高考选科咨询。 针对该项服务,记者咨询了一家名为“新精英生涯”的志愿服务机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高一新高考选科咨询业务属于高考志愿填报规划服务中的一部分。我们的老师会带孩子去做一个职业探索和未来规划,看孩子在哪个领域更适合,之后再从志愿填报倒推选科往哪个方向去选。两个月咨询3-5次,价格3880元。” “选什么样的科目,决定了你未来能报什么样的专业。”华夏思源马老师称。记者注意到,选科咨询的费用大多在1000至2000元,也有机构收费三四千元。 将选科咨询纳入业务范围的商业逻辑是什么?记者了解到,除直接变现外,部分机构对选科咨询不单独收费,而是和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捆绑,目的是提前获客。晨雾称,有些机构是希望用选科来提前熟悉目标群体,在早期与目标客户接触,为后续的志愿填报服务做铺垫。 …

4.39亿年前的化石重见天日 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关键跃升

4.39亿年前的化石重见天日 揭秘“从鱼到人”演化关键跃升 文章来源: 新京报 09/28/2022 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上颌与下巴),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有颌类的出现与崛起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最关键的跃升之一。这一跃升具体发生在何时?又是如何发生的?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 团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鱼类化石开展了详细研究,在有颌类最早期分化、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探索中取得新进展,刷新了传统认知。英国《自然》杂志于北京时间9月28日23时发表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集中报道了这批研究成果。 化石缺失曾使“有颌类”起源成谜 “颌”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是脊椎动物的“崛起”、没有颌,噬人鲨、恐龙都将无法捕食。人类的很多重要器官与身体构型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 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中最关键的跃升之一,然而,有颌类化石直到泥盆纪之初(4.19亿年前)才大量出现,而分子生物学资料证明,有颌类起源时间应早于奥陶纪晚期(约4.5亿年前)。因此,有颌类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绵延三千万年、横跨奥陶纪晚期和志留纪(约4.4亿年前-4.2亿年前)的巨大记录空白。 古脊椎动物学巨擘阿尔弗雷德·罗美尔曾经将其称为“古生物学史上一个顽固存在的重大空白”。由于这个空白的存在,尽管人们知道有颌类在志留纪已经存在,但对它们到底长什么模样、有多大、处于什么生态位、如何演化等问题一无所知,甚至不能确定志留纪地层中发现的零星棘刺、鳞片是否属于有颌鱼类。 化石实证的缺失使“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有颌类在其出现的前三千万年一直是“幽灵支系”。长期以来,学界仅能通过零散保存的鳞片与棘刺等,“盲人摸象”般地推测最早有颌类的身体构型。 重庆生物群带来“鱼类的黎明” 为了填补这一空白,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带领团队踏遍我国志留纪地层二百多个地点,终于在华南志留纪早期地层中发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找到了破解谜题的钥匙。 其中,“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时代约为4.36亿年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存志留纪早期完整有颌类化石的特异埋藏化石库,堪称“鱼类的黎明”。 “化石是在特殊条件下保存下来的,全球的同行都没有想到能发现如此古老和完整的化石。古鱼化石不仅数量众多、种类齐全,而且保存十分完整、精美。它们呈现了很高的多样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剖学信息。”朱敏院士说,这是继澄江生物群、热河生物群之后,又一个在我国发现的世界级特异埋藏化石库,为探索生命之树演化重要节点提供大量关键证据。 这些化石是如何被发现并带回来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幼安用手机展示了一张图片,里面是像小山一样高的石堆,这就是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化石在石头上像一小块黑污渍一样,科研人员要用“慧眼”和经验将它们分辨出来。“我们是手持地质锤将石块一个个敲开的,如果用其他机械或者大锤子,一锤就砸碎了。”一旦发现鱼化石,科研人员要将其拿回实验室修复,在显微镜下用细钢针一点点把鱼“剔”出来。“这个过程中不能划,不能锉,一针剔下的围岩最多也就一粒沙子那么大。”专业人员修化石十分精细,少则一周,多则一两年。 找到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也有一段故事。朱幼安说,科研人员首先必须知道哪里有志留纪早期地层,这依赖于上百年来,地质地层学者一步步将每个时代上下地层完全搞清楚。2018年,重庆新开了一条天路,通常新开的路上都会挖出新鲜的石头,中科院古脊椎所和曲靖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李强就在附近开始寻找。当天下着雨,他找了一天也没有找到,正有点泄劲,突然从滑坡的落石中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志留纪晚期有颌类化石。此后3年中,科研人员不断找寻并有新的发现,最终找到了大量志留纪早期的珍贵化石。 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1100万年 重庆生物群的鱼类化石虽然保存完整,但鱼的个体通常都非常小,大多长3、4厘米,它们骨骼非常轻薄而且本身和岩石之间没有密度差,因为给研究带来了很大挑战,甚至连基本的照相工作都非常困难。 为此,团队历时近三年,使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多元统计分析在内的多种手段开展细致研究和反复探索,使得这些化石“吐露”了大量珍贵的解剖学信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卢静说,此次研究首次将全光位技术应用到古脊椎动物研究中,能观察到标本更多的细微纹理和结构细节,并可以操作改变虚拟光源,可重复可检验地呈现化石立体图像。 “以往这种技术通常应用在法医鉴定和考古研究中,用于鉴定指纹、笔迹和铭文等细微痕迹。还有研究人员用它来研究昆虫的翅脉纹路。”她说,化石很小而且被压得非常扁,需要调整光源来不停地观察细微的结构。机器就像一个罩子,里面有一圈圆形的灯,在拍摄过程中会依次逐个亮起来。研究人员会获得一个虚拟的环境光,通过改变光的方向,更好地观察细节结构。她提到,以往论文中,研究人员通常仅提供一种光照条件下的一张照片,呈现的图像可能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的问题。此次通过全光位技术,可以给其他研究者共享携带细微三维表面信息的数字图像,并让其他人自己操纵改变光源的方向和强度,检验形态信息及解释是否准确。 有颌类直到志留纪晚期(4.25亿年前)才出现较完善的化石记录。此次研究将完整有颌类的化石记录前推了1100万年,将若干人类身体结构的起源追溯到4.36亿年前的化石鱼类中。 这些化石中,无颌的盔甲鱼类灵动土家鱼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提供关键化石证据;有颌的蠕纹沈氏棘鱼是迄今所知最早的保存完好的软骨鱼,确证了鲨鱼是从“披盔戴甲”的祖先演化而来。而另一种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则糅合了多个盾皮鱼大类的特征,为探究有颌类生命之树根部主要类群的起源和脊椎动物头骨演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

联合国 与 模拟联合国 -介绍普林斯顿学习体验(PLE)模拟联合国(MUN) 秋季项目

Online K-12 Education Programs Tel: 609-356-3885  Email: info@pleis.us https://www.pleis.us/ 2022 Summer PLE MUN Program Introduction 联合国 与 模拟联合国 -介绍普林斯顿学习体验(PLE)模拟联合国(MUN) 秋季项目  联合国大会第 77 届会议目前正在纽约总部隆重开幕。在世界面临多重危机的关键时刻,来自联合国193个会员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高级别代表将齐聚纽约,参加一年一度的联大一般性(GA)辩论。他们将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利用联合国这一独特的多边国际舞台,阐述自己国家的外交政策,并为共同应对全球危机寻求解决方案。 说到联合国,许多同学和家长就会自然地想到模拟联合国活动。  “模拟联合国”(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