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促成沙伊复交 专家:在美主导中东地区取重大胜利

中促成沙伊复交 专家:在美主导中东地区取重大胜利 世界新闻网 3/11/2023 断交七年的中东宿敌伊朗和沙特阿拉伯,10日在中国的斡旋下宣布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撼动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王毅说,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王毅意有所指地表示:「中东是中东人民的中东,中东地区的命运应该掌握在中东各国人民手中。相信中东各国将进一步弘扬独立自主精神」。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2月访沙,从那时起有了斡旋两国复交的想法。沙伊两国代表在北京历经四天辟室密商后宣布达成协议。白宫国安会发言人柯比表示:「沙国全程都有知会美国会谈进度」。 华尔街日报分析,这项协议显示北京在美国长期主导的中东地区影响力大幅提升,且可能让美国和以色列在伊朗扩大核武计划之际,难以强化区域联盟对抗德黑兰当局。美国一直试图促成沙国和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现在前景不明。 中国近年来与伊朗和沙国创建更亲近的经济关系,这两国对中国而言都是重要原油供应国。但中国是首度这么直接介入中东政治。 曾任美国驻沙国大使,也是两岸关系专家的傅立民表示,北京能够促成宿敌沙伊大和解,一大启示就是证明当初看轻中国调停俄乌冲突和平方案的人错了。 国际危机组织资深波斯湾分析师安娜.雅各表示,这个突破对中东地区而言是好消息。她说,伊朗和沙国间的协议表明中国以新的方式加强在中东地区扮演的角色,特别是斡旋,「对中国而言,这是重大胜利」。 英国智库「皇家联合三军研究所」副研究员史蒂芬斯也同意这项说法。他说,「这对中东地区本身而言是重大时刻,该地区两大强权都承认北京当局作为中东地区重要仲裁者的影响力」。 史蒂芬斯表示,「现在,这不意味美国正在失去影响力」,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足迹仍大于中国,且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仍比中国和以色列的深厚。他说:「众所周知,没有人在挑战美国的力量和他们可以做的事,他们挑战的是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长期以来是区域不可或缺的强权,现在中国也是。」 Source 英媒:西方早知谁要为北溪管线被炸负责 保持沉默以保护基辅 世界新闻网 3/09/2023 美国与德国媒体7日披露美方依情报研判北溪天然气管线被炸幕后黑手可能是亲乌克兰团体,负责动手的则是一个6人小组。泰晤士报8日进一步报导,西方国家其实早就知道此事,但为保护基辅当局而保持沉默。 报导指出,就在北溪管线爆炸一周后,一个北欧国家驻布鲁塞尔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离开了大使馆的情资简报会,对于这么快就收到的细节水平感到印象深刻。该国情报部门显然告知,此事并非由美国人、俄罗斯人或波兰人运行,而是一家源自乌克兰的私人企业。 报导称,这些工作人员被告知此事不会公诸于众,并要转移任何针对北溪管线破坏事件的官方调查进展为什么如此缓慢相关的问题。据悉,涉嫌的私人赞助者是一位不隶属于泽伦斯基政府的乌克兰人,其姓名几个月来一直在情报圈流传,但没有披露。 根据报导,德国对是否提供重要军援一直在拖拖拉拉,北约官员在此事看样子想要保护乌克兰,让基辅与柏林免于公开争吵。他们可能早在乌克兰总统府与国防部之前就晓得谁该负责,这种同情则预示着北约各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基辅当局。 不过,民意更加善变,德国对武装乌克兰的支持已经处于摇摆不定的状况。报导称,乌克兰人驾着满载爆裂物的车辆穿越波兰,从德国领土对德国管线发动攻击,此一想法尤其会激怒德国民众。对泽伦斯基政府与破坏分子之间关系的疑惑将孳生猜忌、鼓动德国境内正在施压萧兹总理的人士,要求削减军援、最终伤害乌克兰。 对于涉嫌自掏腰包资助了如此复杂行动的有影响力人物来说,这种情况大概不是他的意图。据悉,此行动涉及了游艇、菁英潜水人员、伪造护照与采购成形爆炸装药(shaped …

北京斡旋伊朗沙乌地复交 美中地缘博弈更复杂

北京斡旋伊朗沙乌地复交 美中地缘博弈更复杂 中央社/华盛顿 3/11/2023 中国斡旋伊朗与沙特阿拉伯这对伊斯兰宿敌复交,中东地缘政治迈入新阶段。美媒认为这是北京愿意发挥影响力解决外国争端的明证,却也标志美中地缘博弈将更复杂。 「华尔街日报」报导,在中国居间下,沙乌地与伊朗今天发布声明同意恢复2016年中断的外交关系。为推动协议成功,中方在北京主持为期4天、事前并未宣布的伊、沙会谈,让各方得以达成协议。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后疫情时期出访的其中一站便是去年12月赴沙乌地,上月又在北京欢迎伊朗总统莱希(Ebrahim Raisi)到访,是习近平今年接待的第一场国是访问。 外交政策分析人士指出,这项意外发展让华府意识到,尽管美国在中东具有历史性角色且有军事力量,但中国在中东的经济和外交力量正在崛起。有别于过去北京所参与诸如伊朗核协议与限制北韩发展核武等会谈,促成伊沙复交让北京标榜的国关新模式取得实据。 美国在中东的军事、援助提供与政治影响力仍无庸置疑,但中国靠投资与基建快速扩张,成为中东的最大贸易伙伴,并凭借世界最大能源进口国拉近与产油重镇中东的关系,让自身角色更形吃重。 华府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国中心(Global China Hub)非常驻研究员、精研中国区域影响力的以色列学者陶文亚(Tuvia Gering)说:「美国曾是当地不可少的力量,但如今中国是中东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事实。」 中国上月底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盼推动俄乌和谈,遭西方抨击无助通往和平。即便如此,这份12点声明文档获许多开发中国家埋单,而北京对这些国家的影响力也更多。 曾任职美国驻中、驻沙使馆高层的傅立民(Chas Freeman)说:「连同这次伊沙复交与其他事情,这代表一味驳斥中国能成俄乌潜在和平推手是个错误。」 不过「华尔街日报」认为,伊沙复交协议不全然对中国有利,对美国也有潜在好处,因为更稳定的中东有助平息像也门等地的冲突,华府就能腾出更多军力转到亚太吓阻北京耀武扬威。 陶文亚指出,中国成功斡旋伊、沙的真正考验在于协议后续很可能因两个伊斯兰宿敌间薄弱的基础而破裂,「成功需很多因素累加,败事却只需一丁点原因」。 「纽约时报」报导,根据伊朗与沙国的联合声明,两国将恢复中断7年的正式关系,2个月内相互重开使馆,并确认彼此「相互尊重国家主权、不介入对方内部事务」。 伊朗与沙乌地两个伊斯兰国家间的竞争长年影响中东的政治和贸易。以逊尼派穆斯林为主的沙乌地与什叶派为主的伊朗,彼此间宗教矛盾甚深,也在也门、伊拉克、黎巴嫩等地大打代理人战争,但纽时认为伊、沙此时化解对立其实有迹可循。 沙乌地带领的联军自2015年介入也门内战,与伊朗撑腰的激进组织「青年运动」(al-Huthis)打得兵疲马困;伊朗则经历长达数月的反政府示威动荡,此时与老对手化敌为友无疑可大松口气。 对美国而言,纽时认为伊沙复交协议代表华府不能想当然尔还自认能对沙乌地和中东施加强大影响,沙国作为美国盟邦近年已在走更独立外交路线,中国作为崛起的超级强权则正在全球拓展贸易和外交关系。 有别于华府始终视伊朗为敌手,北京则分别与伊朗、沙乌地深耕关系,且有别于美国官员,中国官员从不拿人权说事。 …

伊朗称已敲定向俄购买苏-35战机

伊朗称已敲定向俄购买苏-35战机 3/11/2023 (早报讯)伊朗称,已达成协议向俄罗斯购买先进的苏-35(Su-35)战机。 伊朗国营IRIB电视台星期六(3月11日)引述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纽约的讲话说:“苏-35战机在技术上对伊朗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伊朗已经敲定了购买合同。” IRIB电视台的报道没有提到俄罗斯确认这项交易,也没有说明细节。伊朗驻联合国代表团说,伊朗还询问了向其他几个未具名的国家购买军用飞机的情况。 俄罗斯总统普京2022年7月与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会面,强调在面对西方就乌克兰战争施压之际,双方关系必须更紧密。 伊朗承认向俄罗斯发送无人机,但称这些无人机是在俄乌战争之前发送的。俄罗斯否认在乌克兰使用伊朗制造的无人机,但有不少被乌克兰击落并收回。 伊朗空军只有数十架攻击机,即俄罗斯喷气式飞机,以及1979年伊朗革命前获得,如今已老旧的美国机型。2018年,伊朗说它已经开始生产本土设计的“天河”(Kowsar)战机,供空军使用。一些军事专家认为,这种飞机是1960年代美国首次生产的F-5战斗机的复制品。 Source 美空军司令:台海若开战 首要击沉中国船舰防封锁 中央社/丹佛 3/08/2023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Kenneth S. Wilsbach)今天表示,台海若爆发战争,击沉中国船舰势必将成为美军首要任务,以防中国封锁台湾,这也是美国前众院议长裴洛西去年访台时,带给他的启示。 美国军事新闻网Military.com报导,美国太平洋空军(US Pacific Air Forces)司令威尔斯巴赫今天出席美国空军暨太空军协会(Air & Space Forces Association)在科罗拉多州奥罗拉(Aurora)举办的战争研讨会时,发表上述言论。 威尔斯巴赫在会中告诉记者:「你们都看到前众院议长裴洛西(Nancy …

美国防官员: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领先于俄罗斯

美国防官员: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领先于俄罗斯 3/11/2023 (早报讯)美国国防情报局官员说,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开发方面领先于俄罗斯,并可能已部署了一种能够打击美国在太平洋基地的武器。 彭博社报道,美国国防情报局(DIA)分析部门首席科学家弗雷斯特勒(Paul Freisthler),星期五(3月10日)在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供证时说,过去20年,中国通过密集和重点投入、开发、测试和部署,极大地推进了常规和核武器高超音速导弹技术和能力的发展。 尽管中国和俄罗斯都成功展开多次高超音速武器试验,并可能部署了作战系统,但中国在支持基础设施和系统数量方面都领先于俄罗斯。 他透露,中国还在研发一种装有高超音速滑翔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2014年开始测试,在2021年7月的一次系统测试中,这个高超音速武器环绕地球飞行。 俄罗斯星期五对乌克兰的导弹袭击包括约六枚莫斯科的高超音速“匕首”(Kinzhal)导弹。匕首导弹的飞行速度达10马赫,射程约2000公里。 俄罗斯还拥有“先锋”(Avangard)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莫斯科声称这种飞行器可以超过20马赫的速度飞行,射程超过1万公里。 弗赖斯特勒说,莫斯科也正在研制一种空射高超音速导弹(Kh-95),并宣布计划为萨马特(Sarmat)洲际弹道导弹安装一高超音速滑翔飞行器。 美国尚未宣布高超音速武器投入使用。美国空军、海军和陆军正在开发独立的系统。 Source 美空军司令:台海若开战 首要击沉中国船舰防封锁 中央社/丹佛 3/08/2023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Kenneth S. Wilsbach)今天表示,台海若爆发战争,击沉中国船舰势必将成为美军首要任务,以防中国封锁台湾,这也是美国前众院议长裴洛西去年访台时,带给他的启示。 美国军事新闻网Military.com报导,美国太平洋空军(US Pacific Air Forces)司令威尔斯巴赫今天出席美国空军暨太空军协会(Air & Space …

中国国际航线增班 部分票价环比降五成

中国国际航线增班 部分票价环比降五成 3/11/2023 国际航班加速恢复,中国往返日本、韩国、泰国的航班票价也呈回落趋势。数据显示,最近一周的国际航班机票成交均价为4197元(人民币,下同,约819.6新元),同比去年12月下降15.16%,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90%。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据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已有包括大韩航空、韩亚航空、日本航空等多家外航司宣布大面积恢复往返中国的航班。 票价方面,据第三方出行数据APP“航班管家”星期五(3月10日)数据显示,整体来看最近一周的国际航班机票成交均价为4197元,同比去年12月下降15.16%,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2.90%。 其中,中韩航班将持续增开。大韩航空公司星期五表示,公司计划到5月至6月将韩中往返航班数量(往返算一班)从目前的每周13班增至每周99班,这相当于2019年的43%水平。韩亚航空也将增加赴华航班,到4月将赴华航班从现在的每周10班增至每周89班,这相当于疫情前约50%的水平。 大韩航空还曾于星期二(7日)表示,3月17日起中韩航线直飞航班将增至每周26班,大韩航空北京、西安至仁川航线复航。同时,上海(浦东)至仁川航线增至每日一班,沈阳、大连、青岛至仁川航线每周各增加一个运营班次。韩亚航空星期三(8日)表示,3月19日起中韩直飞航班,北京/上海(浦东)/长春/广州,每周共将增加10班运营。 与此同时,中日航班的恢复也进入快车道。日本航空(JAL)宣布,3月26日起大面积恢复中日往返航班:上海虹桥-东京羽田航班恢复至每日运航;上海浦东-东京成田航班恢复至每日运航;北京-东京羽田航班恢复至每周27班;天津-东京成田航班恢复至每周六班;广州-东京羽田航班恢复至每周13班;大连-东京成田的航班恢复至每日运航;5月8日起,上海浦东-大阪航班恢复至每周六班,天津-名古屋恢复至每周四班。7月1日起,将新增上海浦东往返东京羽田航班。 航司持续宣布增班国际航班恢复,其中,东南亚航线最为火热,而中泰航线恢复速度更为迅猛。 澎湃新闻记者近期从“航班管家”方面获悉,今年2月,中国出发的国际航班目的地以东南亚为主,占国际航班量的48.5%,其次东亚为20.9%、欧洲为10%。 其中,3月1日至3月8日中泰直飞日均航班量63架次,环比2月增加36.6%。而中韩直飞日均航班量29架次,与2月基本持平。中日直飞日均航班量28架次,与2月基本持平。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航班量仍有较大差距。 随着国际航班量逐步恢复,机票价格也迎来回落。聚焦中日航班的票价方面,旅游平台“去哪儿”消息,1月与2月,中日航班单程平均支付价格在5千元左右。3月在售的机票价格较高,达到8千元左右,而4月上旬机票预订价格将再次下降。 去哪儿相关人士受访时说,随着中日航班的大面积恢复,预计4月上旬航班可能还会下降,部分航线再次降至2千至3千元区间,但五一前期或将迎来反弹,期间也会存在部分航线临时涨价的情况。 韩国票价方面,据去哪儿数据显示,目前,大连、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南京、上海飞往首尔的机票,在1000元至1600元之间。此前2月下旬的数据显示,国内出发价格普遍在2千至4千元左右,返程价格在1500元以下。泰国票价方面,去哪儿数据显示,3月上海、北京两地至泰国曼谷的航班价格环比2月下降一成左右。而成都往返曼谷环比降了六成左右,广州往返曼谷环比降了五成左右。   Source 有效10年中国签证…芝加哥中领馆:恢复后可直接赴中 世界新闻网 3/07/2023 中国驻芝加哥总领事馆7日针对十年多次入境中国签证是否恢复使用表示,目前仍不可以使用未过期的十年签,如持有该类签证且现阶段要去中国,都必须重新办理签证;假使持证者同意注销2020年3月26日之前发出且仍在效期内的多次赴华签证,并支付新的费用,就能办理新的多年多次签证,如想保留原有多年多次签证,则可免费办理六个月有效的两次入境签证。 驻芝中领馆表示,截至目前,所有2020年3月26日之前颁发、仍在有效期内的多年多次赴华签证仍处于暂停使用状态。持此类签证人员现阶段如有赴华需求,须重新办理签证。 领馆也特别提到,如果没有紧急或特殊事由必须近期去中国,建议避开当前签证申请高峰,合理安排申请时间,等原有效多年多次签证恢复使用后,直接可持用该签证到中国。 领馆指出,持有2020年3月26日之前颁发且仍在效期内的多年多次赴中国签证者,如果同意注销该签证,并支付新的签证费用,可办理新的多年多次签证,否则如果选择继续保留目前停用但未逾期的多年多次赴华签证,则可申请免费的六个月效期的两次入境签证。 领馆也提到,目前到中国旅游、就医事由的签证仍然暂停受理,因此持有十年多次入境的L字签证(旅游签证),目前不能用也不能重新申请这类签证。 假使已经办好了中国签证,但因机票等原因改变了旅行计划,是否能在驻芝中领馆改签或延期?驻芝中领馆表示,签证申请一经批准,不可更改,也不能延期,费用不会退还。领馆建议在未收到总领馆颁发的签证前,先不要购买赴华机票,否则申请人必须自行承担可能产生的损失。       …

Russ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坚守巴赫姆特战到底 乌总统顾问:为牵制俄军菁英战力

坚守巴赫姆特战到底 乌总统顾问:为牵制俄军菁英战力 世界新闻网 3/11/2023 乌俄两军持续在乌克兰东部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激战,乌克兰总统顾问波多利雅科(Mykhailo Podolyak)表示,巴赫姆特聚集一批训练有素的俄国军人,在即将到来的春季进攻前将他们牵制在此处相当重要。 路透报导,波多利雅科接受意大利媒体La Stampa专访时解释,「俄罗斯已经改变了战略。他们让训练有素的军人、专业陆军残部和私人企业聚集在巴赫姆特。」 波多利雅科表示,「因此我们有两个目标:一是尽可能削减他们的可用之兵,把他们限制在几个关键的艰困战场,扰乱他们的进攻,同时为了应对春季进攻集中我们在各处的资源。因此,如今的巴赫姆特相当举足轻重,重要性甚至超出原先的一些关键任务。」 报导指,波多利雅科的言论是基辅当局本周决定继续保卫巴赫姆特的最新信号,莫斯科正试图在此地夺下过去半年多以来的首场重大胜利。 Source 泽伦斯基称军方挺坚守 巴赫姆特前线官兵向乌媒吐战况 世界新闻网 3/07/2023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6日表示,受围困的东部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防卫行动将「继续进行」,且得到军方高级将领的支持。不过,「基辅独立报」前一天刊登的长篇采访指出,虽然俄军对当地的无止尽攻击正在牺牲一波又一波毫无准备的官兵送死,但多位受访的守军也表示,他们感觉自己也处于同样的困境。 接受「基辅独立报」采访的十多位士兵目前在巴赫姆特市内或周围作战,正于附近的康斯坦丁诺夫卡(Kostiantynivka)短暂停留。据乌军步枪兵透露,没有做好准备又缺乏训练的营(Battalions)被扔进了前线绞肉机,在几乎没有装甲车、迫砲、火砲、无人机跟战术资讯支持的情况下,竭尽全力地存活下去。 其中一位受访的士兵名叫薛伊(Serhiy),他一直在巴赫姆特的前线战斗,跟同名的朋友一起在市场的一家小咖啡馆坐下来谈话。薛伊向记者表示,「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支持」。 受访士兵指称俄军砲兵、步兵战斗车与装甲运兵车常常能够打击乌军阵地达几天或几小时,却不会被乌军的重型武器击倒。有些人则抱怨协调跟状态意识(situational awareness)欠佳,容许前述的状况发生,或是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另外,迫砲兵则谈到了弹药极度匮乏,以及不得不使用可以追溯至二战的武器,本该提供重要侦查资讯的无人机不只同样不足,还正在战场部分区域正以非常高的速度折损。 这一切都导致了可怕的死伤人数,来自敖德萨州的战斗医护兵波里斯(Borys)透露,他的单位在12月中旬进来,「在所有不同的排之间,我们有500人。一个月前,我们实际上有150人」。年纪较长的另一位薛伊则说,「当你外出到阵地时,可以从那里(活着)出来的机会甚至不是一半一半,更像是三比七」。 Source 泽伦斯基:乌军在顿巴斯深陷痛苦且艰难战役 中央社/基辅 …

中促成沙伊复交 凸显美在中东影响力减弱

中促成沙伊复交 凸显美在中东影响力减弱 世界新闻网 3/11/2023 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在中国斡旋下秘密谈判并恢复外交关系,标志着中东整个局势发生巨变,表明中国与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一升一降,也让美国及以色列感到懊恼。 美国的初步反应冷淡,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John Kirby)称,美国长期以来鼓励沙乌地与伊朗直接会谈以缓解紧张局势,并指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与中国无关;他又说,避免事态升级、使用外交手段,加上有效的威慑,是拜登总统去年访问该地区时概述的政策的内核。 不过华尔街日报指出,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两国谈判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北京与华盛顿在中东地区影响力的分水岭时刻,也是对美国的又一次重大打击。分析人士说,沙乌地和伊朗复交,表明了双方都希望摆脱美国对该地区的实质控制。 政治风险咨询公司欧亚集团 (Eurasia Group) 的中东及北非地区负责人卡梅尔 (Ayham Kamel) 指出,去年12月在沙国首都利雅德举行的海湾-中国峰会,成为北京缓和利雅德与德黑兰紧张情势的关键,也展示了中国与中东合作新框架的速赢。 他又说,中国促成中东两个重量级国家达成复交协议的能力,让外界非常关注,也打开了北京成为该地区重要外交大国的第一章。 美国资深中东谈判代表、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米勒(Aaron David Miller)表示,复交协议反映出中东国家正在调整政策,考量是否继续将华盛顿作为优先考虑;而沙乌地已认为中、俄是重要合作伙伴。 他又说,在美中关系愈趋紧张之际,沙乌地与中国关系却愈来愈融洽,无疑打了拜登一记耳光。 美国官员表示,在拜登政府2021年上台后不久,沙乌地就告诉美方,他们计划探索改善与德黑兰的关系,美国当时认为和解的可能性很小,故在未提出异议的同时,继续保留川普时代对伊朗的大部分制裁措施。 Source 英媒:西方早知谁要为北溪管线被炸负责 保持沉默以保护基辅 世界新闻网 …

中国牵线促成伊朗沙特复交 给美国带来棘手考验

中国牵线促成伊朗沙特复交 给美国带来棘手考验 3/10/2023 (早报讯)伊朗和沙特阿拉伯在中国的斡旋下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给美国带来一棘手考验——中国在美国长期施加影响地区扮演和平经纪人角色,肯定会让华府官员深感不安。 中国、伊朗、沙特星期五(3月10日)发表三方联合声明,宣布沙特和伊朗达成一份协议,包括同意恢复双方外交关系,在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双方同意两国外长举行会晤,启动上述工作,安排互派大使,并探讨加强双边关系。 根据路透社分析报道,由中国牵线促使伊朗和沙特的意外复交,是否包括遏制伊朗核计划的可能进程和奠定也门的停火机会,这些必然是美国会思考的问题。 美中关系因为贸易和间谍活动等争议而越来越紧绷,不仅如此,两个超级大国还在远离本国边界的世界其他地区竞争影响力。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星期五试图淡化伊朗和沙特复交的事态发展,他说,白宫认为伊朗内外受压,包括沙特有效威慑伊朗或伊朗代理人的袭击,是促使德黑兰回到谈判桌的原因。 但美国和联合国前高级官员费尔特曼(Jeffrey Feltman)认为,复交协议的重点,不是伊朗和沙特在时隔六年之后重开大使馆,而是中国居中扮演的角色。 现为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的费尔特曼说:“这将被解读为——而且相当准确——对拜登政府的一记耳光,以及中国正在崛起的证据。” 伊朗和沙特宣布恢复邦交之际,美国尝试激活2015年达成的伊朗核问题协议,经过两年努力依然徒劳无功。 伊朗暴力镇压国内抗议活动,以及美国指控伊朗侵犯人权并对伊朗实施严厉制裁,都使这项努力变得复杂化。 不过中东研究所的卡图利斯(Brian Katulis)说,对美国和以色列而言,伊朗和沙特的协议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途径”。在已陷入僵局的伊朗核协议谈判中,利雅得或可成为一个潜在伙伴。 他说:“沙特对伊朗的核计划深表关切。要使伊朗和沙特的复交变得有意义和影响力,就必须解决对伊朗核计划的担忧——否则复交只会流于表面。” Source 英媒:西方早知谁要为北溪管线被炸负责 保持沉默以保护基辅 世界新闻网 3/09/2023 美国与德国媒体7日披露美方依情报研判北溪天然气管线被炸幕后黑手可能是亲乌克兰团体,负责动手的则是一个6人小组。泰晤士报8日进一步报导,西方国家其实早就知道此事,但为保护基辅当局而保持沉默。 报导指出,就在北溪管线爆炸一周后,一个北欧国家驻布鲁塞尔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离开了大使馆的情资简报会,对于这么快就收到的细节水平感到印象深刻。该国情报部门显然告知,此事并非由美国人、俄罗斯人或波兰人运行,而是一家源自乌克兰的私人企业。 报导称,这些工作人员被告知此事不会公诸于众,并要转移任何针对北溪管线破坏事件的官方调查进展为什么如此缓慢相关的问题。据悉,涉嫌的私人赞助者是一位不隶属于泽伦斯基政府的乌克兰人,其姓名几个月来一直在情报圈流传,但没有披露。 根据报导,德国对是否提供重要军援一直在拖拖拉拉,北约官员在此事看样子想要保护乌克兰,让基辅与柏林免于公开争吵。他们可能早在乌克兰总统府与国防部之前就晓得谁该负责,这种同情则预示着北约各国政府将继续支持基辅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