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拜登 游说公司各个都发大财

攀上拜登 游说公司各个都发大财 世界新闻网 01/24/2022 华盛顿顶尖游说企业揭露2021年的游说收益纪录,结果与拜登总统及其政府关系良好的企业受惠最多。 政治新闻网站Politco报导,拜登担任参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时期的前助理普塔拉(Chris Putala)经营的游说公司「普塔拉策略」(Putala Strategies),年度游说收益从2020年的130万元增至2021年的400万元,增幅超过200%。 Lobbying firms have been raking in more cash than they normally do as the assault on President …

「钱拿走 枪口别对人」奥克兰80岁米粉店老板 镇静对劫匪

「钱拿走 枪口别对人」奥克兰80岁米粉店老板 镇静对劫匪 世界新闻网 01/24/2022 屋仑(另译奥克兰)华埠近期治安情况起伏,华埠10街一家桂林米粉店21日上午11时32分发生持枪抢劫。 东主侯先生和店员Shirley告诉本报记者,劫匪蒙头蒙面,持枪进来要钱,手一直发抖,情势非常危险。80多岁的侯先生当时很镇定,告诉对方可以拿钱走,将对人的枪口放下,劫匪掳走300多元逃之夭夭。侯先生马上报警。台山同乡会华埠社安队得知后也赶到现场协助查找。 目前屋仑警方正在调查中。侯先生希望警方逮捕嫌犯,依法惩处,不要很快释放、危害社区。 Source 硅谷史丹福购物中心发生持枪抢案 华人吓傻 世界新闻网 01/19/2022 治安败坏,连向来的「好区」也发生光天化日之下的持枪抢案。位于中半岛的史丹福购物中心(Stanford Shopping Center)传出一宗持枪抢案,两名女士在该购物中心一间餐厅用餐享受美食时,遭一名男子亮枪抢劫,得手后逃逸。 巴洛阿图警方表示,抢案发生在18日下午2时45分,两名妇人在购物中心的「True Kitchen」餐厅用餐时,一名男子突然上前亮出手枪,喝令要求两人交出皮包。 警方表示,两位被抢的受害人分别为70多岁与80多岁。两人还向警方指出,歹徒除了亮枪以外,甚至还让手枪发出疑似上膛的声音。 警方说,目前不能完全确定该手枪是否为真枪。有目击民众向警方指出,看到手枪上疑似有橘色的套件,因此也有可能为假枪。 依据巴洛阿图警方调查,嫌犯可能为20多岁,身高约为6呎,身材中等。作案时身穿黑色上衣,上面有红色字体,下半身则穿着黑色长裤,并配上红色运动鞋。此外,嫌犯也有戴面罩。不过所幸除了受到惊吓外,抢案没有造成任何人受伤。 前侨务委员林身影的妹妹当时也在现场,目击抢案。林身影说,据悉,被害人当时是坐在户外用餐区,歹徒上前亮枪行抢,很多人都吓傻了,一阵骚乱。 「我觉得大家的警觉性还是要高一点。」林身影表示,近来治安愈来愈差,时不时就传出抢案,或着其他的治安事件。建议民众出门时还是要维持观察四周的警觉性,并且尽量财不露白,也尽量不要落单,「不管去什么地方,都不要太大意。」 巴洛阿图警方指出,嫌犯得手以后,骑着一台蓝色自行车离开,朝Sand Hill路方向逃逸。警方正在调查整起案件。警方并且呼吁,知情民众可以打电话向警局连系,或着电邮 …

乌克兰战云密布 美英撤使馆人员 拜登考虑派兵

乌克兰战云密布 美英撤使馆人员 拜登考虑派兵 世界新闻网 01/24/2022 由于俄国对乌克兰的军事威胁升高,美国23日下令驻乌克兰基辅大使馆人员的家属离境,非必要人员也可自愿撤离,并呼吁当地美国人离开,英国24日也开始撤离驻乌克兰使馆人员。北约组织24日表示,已加派更多战舰、战机和部队增援东欧盟国,美国总统拜登也考虑派出更多美军到东欧。 美国先前下令使馆人员家属离开乌克兰,表示俄罗斯可能「随时」发动进攻。美方发表声明说:「由于俄罗斯军事行动威胁持续存在,美国国务院2022年1月23日授权直接聘请的雇员自愿离境,并下令基辅大使馆符合资格的人员家属离开。」 国务院官员强调,驻基辅大使馆仍维持开放,这项宣布不是撤馆。国务院也表示,基于情势紧张,以及「美国公民可能遭到骚扰」,建议民众不要赴乌克兰及俄罗斯。 美国虽然强调这并非撤侨行动,但国务院告诉法新社,若俄国发动攻击,将「无法撤离美国公民」。 乌克兰回应说,美国撤离使馆人员「为时过早」,是「过度审慎的表现」。 BBC报导,英国外交人员目前并未受到特定威胁,但驻基辅使馆人员约有半数将返回英国。不过报导指出,撤离使馆人员看起来是预防措施,过去24小时并未发生任何事件,足以促使美英政府做出这项决定。 欧盟现阶段不跟进。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波瑞尔说,他不会通过撤离使馆人员让紧张情势更「戏剧化」。波瑞尔说:「我们不会跟进,因为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明确理由。」 北约组织秘书长史托腾柏格24日表示,北约已加派更多军力到东欧,防卫盟国。丹麦派出一艘巡防舰和多架F16战机到立陶宛,西班牙将派出战舰和战机增援保加利亚,法国准备派兵到罗马尼亚。另外,丹麦、西班牙、法国和荷兰都将派部队增援东欧。 纽约时报报导,拜登考虑在波罗的海及东欧北约盟国部署数千名美军及战机战舰,此举意味拜登政府的重大转变,美国对乌克兰原本采取克制立场,但因美俄会谈没有效果,美国现在可能放弃不挑衅的战略。 纽时指出,拜登22日在总统度假地马里兰州大卫营开会,听取五角大厦高层所提的将美军前推到更靠近俄国家门前的选项。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选项包括派兵1000到5000人到东欧国家,必要时人数可拉高十倍。拜登最快本周做出决定。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23日播出的节目「面对全国」里说:「纵使仍在外交斡旋,我们也会极力强化军事吓阻。北约本身也会在俄国一旦冒进时显著提升应对力量,所有选项都在考虑范围。」 Source 俄两路增兵 6登陆舰开往乌国南岸 同时派兵部署白俄 世界新闻网 01/23/2022 由于俄国与欧美就乌克兰问题的和平谈判陷入僵局,俄国继续在乌克兰边界增派兵力,为可能的入侵做准备。英国卫报报导,六艘可搭载主战战车、军队和其他军用车辆的俄国登陆舰,上周穿越英吉利海峡,往地中海而去。俄军可能在准备一旦总统普亭下令攻打乌克兰时,能在乌克兰南部沿岸两栖登陆。 Ukraine is …

美国现象/亲历「零元购」的震撼

美国现象/亲历「零元购」的震撼 世界新闻网 01/24/2022 2021年8月初,一个晴朗的上午,阳光明媚。除了极少的个别几天,西雅图夏日的阳光通常是柔和的,往往并不燥热,反而让久历秋冬淋漓不尽雨季后的人们感到舒适惬意。在如此灿烂温暖的阳光下,感觉世界也应该是明亮的、欢乐的、干净的,没有阴暗面的。然而,就在这个艳阳天中,却遭遇了穷尽我一生所受到的教育和正义价值观相冲突的事件。 明目张胆偷东西 自从新冠疫情以来,我极少外出,真正做到了这辈子从未有过的深居简出。这天难得出门去购物,在一家商店排队等候结帐时,一个身材高大但穿着邋遢、蓬头垢面、像是个瘾君子的中年男人,拿着一个装满了东西的大袋子,从我身边擦肩而过,引起了等着无聊在看手机的我的注意。只见他没付钱就大摇大摆、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 原本熙熙攘攘的人群突然停止了一切活动,空气仿佛凝固了,时间好像也静止了,我感觉自己大气都没敢出,心脏似乎也罢工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店员都只是对他行「注目礼」,没有一个人吱声,更不要说去阻止他了。只有在他消失得无影无踪后,大家才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我问一个店员:「你们怎么不阻止他?」她说:「我们没办法。这种事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曾经有个店员去追一个这样偷东西的人,结果被打,疗伤的医药费很高,不值得,所以老板叫我们不要去阻止。华州现在跟加州一样,法律规定到商店偷拿950美元以下的东西不能定重罪。我们即使费劲把这样的人抓住送到警察局最终也是会被轻易释放的。听说有家店有次来了十个人,每人都各拿了一购物车的东西。但因每一个人拿的东西都没有超过950块,商家没有办法,只得放行…..」 美国怎会变这样 我说:「这样的法律不是在鼓励人们犯罪吗?!」那店员无可奈何地耸耸肩,两手一摊,摇头叹息。一位看起来颇有经验的年长顾客说:「现在各个商家的有关保险费都大幅度增加了,最后为此买单的只能是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的消费者。」他的话引起了周围几名顾客的摇头叹气。另一名店员说:「有次我看到一个非裔母亲,在店里教她那个大概五六岁的女儿怎么偷东西,后来发现我在后面注视着她们,就赶紧溜走了。」「那不是会毁了这个孩子的前程吗?」我忍不住插嘴道。「这样的人是不会想到这些的。他们只想先偷到东西满足现时的欲望。」旁边一个顾客面带讥讽地说着。另一个顾客大概是位基督徒或天主教徒,在胸前画着十字,嘴里嘟哝着什么,我只听清了第一句:「Oh, my God!」(啊,我的天哪!)。 走出商店,天空仍旧是那么湛蓝明媚,可我的感觉却是那么的不真实,恍恍惚惚地像是刚从电影中走出来,经历了一场现实版的蒙太奇。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类似的报导,将信将疑,总感觉有党派之争在作祟,或是有添油加醋之嫌,但今天亲眼所见,确实是被「雷」到了,真是想不到美国怎么会变成这样?太可怕了!我怕的是目前的法律已经为抢劫犯敞开了大门,他们现在能明目张胆地抢商店,难道就不能抢居家百姓吗?这样势必会引起人人自危,导致人人为了自卫而购枪屯弹,否则就难以保护自己,整个国家将陷入没完没了的枪战中,我们还能有安宁的日子吗?想想有一天我如果不得不拿着枪对着活人射击……真是太恐怖了。 而且,人类是一种善于模仿的动物。如果形成了胆大妄为、行凶抢劫者吃鱼吃肉,胆小谨慎、遵纪守法者喝西北风的局面,就将迫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抢劫的队伍中去。一个抢劫犯猖獗的国度将由此诞生,百业凋零、人文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将不可避免。再者,今天在一千美元以下的「零元购」不加管制,以后会不会提升到两千或三千元呢?大量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人们情何以堪?还有谁会愿意继续努力奋斗呢?所谓的美国梦可以靠打砸抢实现,吸引来的将是罪犯,而不是人才。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将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烂摊子上生存呢? 剖析成因提建议 去年3月份以来,随着「黑命贵」、「零元购」等「运动」的风起云涌,以及各种枪击和殴打事件的频繁爆发,这个曾经令万众瞩目的世界灯塔国仿佛面目全非,把世人看得瞠目结舌。我很难理解在这片如此富饶、充满机会的土地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流浪乞讨者、偷窃抢劫犯。他们大都四肢健全,没有像华裔新移民那样的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还能享受免费教育和各种社会福利,为什么不能凭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呢?至少是自食其力,过上正常的生活呢?为什么还要去偷、去抢、去乞讨、去做这种所谓「零元购」的事呢? 有人说这些人之所以会是这样,其中的大部分都是毒瘾成癖者。倘若真是如此,那政府为什么不加大力度禁毒、缉毒,反而对毒品和瘾君子要网开一面、宽容放纵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有很多人是从南美来的非法偷渡者。假如是这样,政府是否应该加强边境管制,想办法制止更多的人群涌入?但从目前的一些报导中看,情况好像是相反,不知是那些资讯有误还是确有其事?这让人该如何理解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警力不足,管不了那么多。那增加员警的经费开支,扩大员警队伍应该是常理,为什么要消减呢?假如是因为有些警员执法不当,发生了问题,那应该加强警员各方面的训练培养、提高他们的素质才对啊?这也需要增加经费吧? 有人说这类人里面许多非裔的生存状况是16至19世纪黑奴贸易带来的恶果,以及由此而延续下来的种族歧视。但上个世纪六○年代马丁路德金等人领导的黑人平权运动和随后的政治正确等主张,已极大地改变了这些状况,有时甚至在入学就业等方面出现了对白人和亚裔的反向歧视。 在人类历史上,16至17世纪,曾有大量欧洲白人被抓被卖到北非为奴,地位甚至比黑奴还低。有的奴隶主会让黑奴管白奴,这些黑奴凶残更甚,白奴的命运可想而知,绝对不会比北美的黑奴要好,只会更糟。据史料记载,这样的白奴贸易持续了约三百年。在17、18世纪的美国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白人的契约奴和跟黑人一样的白奴。在17世纪的北美,十个白奴才抵得上一个黑奴的价值,可见白奴被欺压得有多惨。到19世纪初,美国的白人契约奴制度才终结(注一)。「白人和黑人都曾是奴隶制度的受害者。这也说明,黑人奴隶制度,只是北美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反人类的制度中的一种,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和奴隶制的结合,并不限于某个特定的种族。」(注二),但为什么不论是在北非还是北美,这些白奴的后代并没有黑奴后代依然存在的问题呢?已经几百年过去了,为什么还要拿先人的奴隶制说事呢? 族裔不应是理由 还有人说这是因为这些人,尤其是许多非裔美国人生活的区域和学校都很不好,没有其他族裔那么好的生存条件,成长环境使然。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曾经教过的一家华裔新移民。这一家是从广东农村来的,爷爷奶奶没受过什么教育自不必说,三个兄弟也不过是初中毕业,不要说他们懂不懂多少英文,连汉语水准也极其有限,我跟这家大人沟通都得靠别人翻译。三兄弟都已结婚,各自都有一个孩子。一大家子11口人挤在西雅图南边一个差区的一栋小房子里,孩子们上的也是附近一所在本市排名倒数第几的公立小学,孩子告诉我他们学校里黑人学生居多。三兄弟及其妻子们全都外出打工,每天早出晚归,做的都是最低级、收入最少的工作。爷爷奶奶在家管孩子、做家务,但没法管孩子念书。于是,最大的哥哥就成了弟弟妹妹的小老师、小「监管」。每个周末到我这里来上汉语课时,爷爷或奶奶只能负责带着三个未满12岁的孩子坐公车来,把孩子送到课堂后就得去买菜,下课时再匆匆忙忙赶回来接孩子。每次来总是要确定孩子们都知道该做什么作业、有没有都听懂了后才离开。 就是在这样一个生存状态,绝对不会比很多非裔家庭好的环境中长大的三个华裔孩子,多年后全都考进了很好的大学,据说有一个还进了常春藤名校,成为对家庭和社会的有用之材,也彻底改变了这家人的未来走势。假如按照那些人的观点,这三个孩子似乎不应该会有这样的成就,然而这样的例子在华裔中并不少见,为什么呢? …

零下五度女子跳河祈福惨遭灭顶 稚子目睹崩溃尖叫

零下五度女子跳河祈福惨遭灭顶 稚子目睹崩溃尖叫 文章来源: 苹果日报  01/24/2022 俄罗斯一名40岁的女律师,在摄氏零下5度的寒夜中,依照东正教传统,在主显节浸泡河水作为新年洗礼仪式,不过当女子穿着泳装跳入结冰的河水中,却遭水流卷走,尽管女子的丈夫立刻跳入河中,仍救不回妻子,令人惋惜的是,女子两名稚子,亲眼目睹整个过程,当场放声哭喊着”妈妈”。 根据俄罗斯《LIFE》报导,女律师住在圣彼得堡,在1月19日当晚,一家四口到这家附近的奥列杰日河(Oredezh River)跳水,当地人会在主显节跳河祈福,影片中,冰封的河面上早已凿开方型的大洞,据报导指出,当时气温为摄氏零下5度,女子身着连身泳装,在胸前用手画着十字,就跳入河中。 A woman in the Leningrad region drowned in an ice hole in front of her children on Epiphany. …

宾大女教授曾说「少些亚裔美国会更好」涉歧视面临惩处

宾大女教授曾说「少些亚裔美国会更好」涉歧视面临惩处 世界新闻网 01/24/2022 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法学院教授艾咪‧瓦克斯(Amy Wax)日前曾发表「美国少点亚裔会更好」的歧视言论,宾大法学院长鲁格(Ted Ruger)已表示,将针对瓦克斯对亚裔的言论寻求惩处。 鲁格指出,他自2017年以来接到许多投诉,其中称瓦克斯的行为影响学生和学校群体。 Law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reacted to anti-Asian language used by a professor and …

多数人都弄错 医警告喷完酒精别这样做 否则无法消毒

多数人都弄错 医警告喷完酒精别这样做 否则无法消毒 联合新闻网 01/13/2022 近日新冠病毒疫情又再增温,适逢农历春节来临,让不少人忧心疫情会扩大,专家提醒打疫苗、戴口罩、喷酒精等防疫措施不可少,不过酒精要用对,用错了不但不能消毒,还可能染疫。有中医师执照的Youtuber「77老大」就曾拍影片教导正确酒精喷法,还有医师透露喷完酒精后不能马上触摸东西,不然就功亏一篑。 「77老大」表示,即使疫情严重,但生活还是要过,民众还是得外出采买东西,他教大家按照步骤做好防疫就能大幅降低危险。首先出门前要先想好购买清单,这样才能减少在卖场待的时间以及出门次数,并且尽量挑选人较少的时间出门,并且要随身携带酒精。 第二,以台湾而言,到卖场后要尽量使用QR Code实名认证,不要用手写,因为纸笔一定很多人摸过,如果真的要用手写,写之前要对笔消毒,写完后也要消毒手部,若当下很多人在等待填写时,就等人少再写,并且保持1公尺的距离,以策安全。 第三,在接触购物车、提篮把手、冰箱门把之前,这些东西都先用酒精喷过,因为病毒会在东西表面上存活24小时以上。第四,找的纸钞零钱一定要马上用酒精喷洒消毒,然后再放到夹链袋密封,让钱留在里头等隔天再使用,最后再消毒手部。 最后,带回家的东西不要马上拿进屋内,要先放在门边,先把手清洗后,再将物品外包装用酒精擦拭一遍,东西接触过的桌面和手部要再喷一次酒精,这样才算完成外出购物的防疫步骤。 虽然很多人都知道喷酒精能消毒,但是使用不正确的话也是徒劳无功,台湾毒物学学会秘书长姜至刚表示,酒精接触皮肤后至少要花10秒钟以上才能杀死病毒,如果只是喷一喷没有抹开,或一喷完就去碰其他物品,无法达到消毒效果。马偕医院小儿部副主任张龙强调,消毒手部时,一定要确保「双手的每个部位都有被酒精覆盖」,先将酒精喷在掌心让手掌充分湿润,再将酒精喷在手背让手背充分湿润,接着用内、外、夹、弓、大、立、腕的口诀充分搓揉手掌、手背、指缝、指尖及手腕,最后静待20~30秒让酒精挥发。 Source 民众抢用N95口罩 北加教授建议如何消毒再利用 世界新闻网 01/21/2022 新冠病毒疫情发展两年以来,病毒不断变化,但若政策和防疫方向跟不上疫情发展趋势,造成更多资源浪费,劳民伤财。专家分析,这波Omicron病毒传染性极高,许多人开始抢购N95口罩,却不懂得如何使用,有些人还将N95口罩拿去加热消毒,都是错误的做法。 台大特聘讲座教授暨美国海军研究学院荣誉特聘教授张智北分析,Omicron变种传染性极高,美国政府终于证实布口罩没什么用,建议民众戴N95或KN95,许多人为了要重复使用这些价格昂贵又难买到的口罩,居然像处理布面口罩一样,拿N95口罩去清洗或消毒,犯了严重的错误。 他分析,因为水洗、消毒或加热,都会破坏N95口罩内夹层的三层滤网和静电吸附功能,功能一被破坏,病毒就可能从滤网空隙钻入,要不然就会让滤网堵塞,而使呼吸的空气从四周进出,用户也许会觉得呼吸反而通畅了,但其实是口罩的效用完全被破坏了,等于没戴口罩。 张智北分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轮流使用四、五个N95口罩,每天用过以后就放在一个开口的纸袋子里,口罩上如果有病毒,一、两天以后就会失去活性,若是去了有新冠病人的场所,用完就立刻抛弃,这样至少一个口罩可重复用许多天,直到潮湿、脏污或有异味迹象,或耳环松动失去弹性,口罩边缘产生空隙时,再抛弃。这样比较环保又能提高口罩使用效益。 他分析,两年前新冠疫情刚开始时,美国政府曾释放误导的消息,告诉人民口罩要留给医院用,一般人不需要,那时民众普遍对病毒缺乏认知,还把个人预防感染的重点放在消毒上,很多科学家研究病毒在不同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买东西要戴手套,回家要换衣换鞋、淋浴,甚至邮件包裹要先放外面一夜等。 张智北分析,直到2020年6月才开始有专家质疑,这些躲避碰触的狂热是否太过分了,也直到那时,专家对病毒感染的途径研究开始有些眉目,发现主要感染途径是空气传播,所谓的空气传播不只是感染者近距离咳嗽、喷嚏飞沫,而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粒子(气溶胶)。 张智北说,美国政府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们就像航行中的货轮一样,很难转弯,各坚持己见,后来新的研究陆续发表,一百多个大气科学同行联名上书,才终于敲醒官方专家,承认呼吸才是感染最重要的途径。 他说,直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一篇够分量的研究论文,找到因为接触对象而感染的确切证据,但这个巨大的错误,不知浪费了多少资源和人力,而制造清洗和消毒液的几家大公司,却赚取了亿万美元的利润,若同样金钱用来购买口罩和检测剂,或许可挽救数以万计的人命。 …

日本统计:Omicron重症率 约Delta的1/6

日本统计:Omicron重症率 约Delta的1/6 世界新闻网 01/23/2022 日本国立传染病研究所汇整境内病例得知,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引发肺炎等重症比率约为Delta变异株的1/6。尽管Omicron重症风险看似较低,但高龄者和慢性病患者仍容易重症,有必要多加注意。 日本读卖新闻报导,国立传染病研究所针对东京都和邻近3县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跟2020年秋天左右流行的原始病毒株相比,去年夏季流行的Delta变异株引发肺炎等重症的比率约为原始病毒株的73%;而今年1月上旬开始流行的Omicron变异株重症比率更低,约为原始病毒株的12%。 日本全境从2021年春天开始持续为民众接种新冠疫苗,有可能因此降低重症风险。另外,Omicron变异株跟Delta变异株不仅重症风险有异,连症状也不大相同。 广岛县政府日前调查辖内约400名患者发现,52%患者会出现喉咙痛症状,超过去年Delta变异株流行时的34%。 Omicron变异株患者出现咳嗽及全身倦怠感的比率高于Delta变异株,但出现嗅觉及味觉障碍的比率仅1%,低于Delta变异株的6%。 Omicron变异株症状虽然类似流感或感冒,但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国际传染病中心主任大曲贵夫表示,「高龄人士与慢性病患者易出现重症的情况并未改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Source Omicron多轻症不怕?专家曝这后遗症恐致工作能力丧失 世界新闻网 01/20/2022 新变种病毒Omicron肆虐全球,成为新流行病毒株,不少专家认为Omicron不会导致重症,可以将其视为流感或感冒,但是否会留下后遗症仍有待厘清。最新研究指出,约四分之一的Omicron染疫者出现「脑雾」(Brain Fog)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工作能力或日常生活的专注度和记忆力等。 Robin Gandy, 26-year-old woman who is double-vaccinated and an …